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为什么会选择进军四川?

回顾当时的形势,石达开出走后,选择四川为发展方向,是适当的。

南安决策,决意以四川为发展方向

石达开出走后,本不愿远离太平天国的地盘。

石达开先是在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各地转战,试图在太平天国天京主战场附近找到立足之地,就近发展。

这个想法是务实的。

尽管石达开已经与洪秀全闹翻,但是,他与洪秀全毕竟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一旦洪秀全被干掉了,他也是独木难支的。

因此,刚出走时的石达开,以通军主将的名义协调各军,就近发展,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但是,随着洪秀全重建五军主将制,事实上剥夺了石达开的通军主将之权,石达开的处境就很尴尬了。

继续待在天京附近,靠近太平军,由于彼此的指挥系统不同,利益不同,不要说有效配合,就是擦枪走火在是所难免的。

石达开该何去何从?

1858年,江西南安,石达开与众将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后,选择了四川作为下阶段的进军方向。

为什么是四川?

清末时期的四川是富庶之地

由于东南战乱,当时的四川,成了天下少有的富庶、太平之地。

胡林翼曾说:“西蜀之富,五倍于两淮,十倍于江西,二十倍于湖北”。

胡林翼的说法,其实并没有夸张。

战争时期,我们不要以今天GDP的概念来谈论富庶程度。当时,所谓富庶与否,主要取决于两项关键物资:盐、粮。

战争年代,盐是十分稀缺的。《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出生入死,就是为了盐。

当时,除了沿海地区,四川是著名的产盐基地。四川盆地的自贡、金沙江畔的盐场,源源不断地供应两湖、关中。

因此,有了盐,既可以补充军实民生,也意味着有钱!

粮就不必说了,天府之国,粮食产量很高。

薄弱环节

当然,如果只是富庶,不好打,那也白扯。

当时的四川,正是大清统治的薄弱区域。

四川本就是安逸之地,遇到承平日久的局势时,当地军队的战斗力不强。

云南李永和起义军的发展冲分揭露了当时四川防务的薄弱。

1859年10月中旬,云南的李永和起义军仅6、700人进入四川,1860年1月,兵力就发展到10万,到了当年11月,起义军已经发展到30万大军!

而到了清末,正是因为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清军调走湖北力量入川,给武昌起义创造了良机!可见,四川的反清情绪一直十分高。

既然李永和都能在四川闹出这么大动静,堂堂翼王,自然更有可能在那里发展起来了!

有经济基础、群众基础,又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区域,四川,当然是发展根据地的理想之处!

早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在道州、武昌时,石达开就两次提出进军四川,看来,石达开对当时四川的形势有所了解。树大招风,决策失误,难以成行

尽管南安到四川,路途遥远,但是,当时的石达开并非没有机会进入四川发展。

当时,除了与太平军作战的战场,其他各处,大清的力量都十分薄弱。

不要说早期的太平军从广西一路打到南京了,就是不久后的陈得才,也可以从庐州一直打到陕西。

可是,石达开毕竟名声在外,他的动向,一直就是大清密切关注的。

就在南安会议后不久,清军就获知了石达开的计划,开始加强四川防务。

咸丰曾多次下诏,强调石达开入川的后果,严令各处加紧堵防!

即使如此,清廷部署,需要时间,石达开如果坚决行动,入川还是很有可能的。

可是,石达开的入川之路却若干次耽搁。

围攻宝庆,迁延时日;回到广西后,又长时间无所作为。

就在这些耽搁中,清军在四川的力量得到加强,而太平军老部队大面积离队!

石达开入川的夙愿,终究难以实现了!

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为什么会选择进军四川?

四川这个地方,有一个好处,进入四川的英雄豪杰,往往有三种可能的谋略,上策是占领四川后,可以暗度陈仓,进军关中,而后逐鹿中原,可以效法刘邦,一统天下!

中策是占领四川,长期经营,即使不能统一天下,也可以效法刘备建立蜀国,长期割据,称雄一方。

下策,是可以保命,四川到处是深山茂林,便于藏身,即使战败,也可以做个山大王。

石达开可能没有死,就说明选择进军四川确实可以保命。

  • 上策看天命,中策看对手,下策看知足!

石达开不想当皇帝,所以上策将来就必须与天王争夺天下,中策也必须与太平天国、清朝三足鼎立。

所以,只有下策比较可行,也就是藏身四川,在四川寻找桃花源,用金蝉脱壳的办法,瞒天过海,然后找个地方,藏起来,过神仙生活!

江南是天王的根据地,石达开不想与洪秀全争权夺利,北方又是清王朝的地盘,北伐已经失败,说明继续北上不可行,只能进军四川

开始的时候,石达开牵动了清军大量兵力,舒缓了天京危难,使长江中下游的军事形势趋于好转,在客观上促成了太平天国得以延续六七年的国祚。

如果这一结论成立,石达开的天京出走,实在算不上是“分道扬镳”的标志!

他的真正的“出走”,至少要到咸丰九年二月,确定远征四川,与太平军的军事斗争完全脱离才开始。

历史记录可信吗?

普通历史记载:天京事变后,他回京辅政,因遭到天王洪秀全的猜忌,而负气从天京出走,率十万精兵远征。

1863年5月在四川大渡河紫打地,也就是今现在的安顺场附近,他的军队陷入了重围,石达开也于6月25日在成都就义。

其部属,亦全部被清兵杀害。

这样的记载,可能纯粹就是哄小孩呀!

且不说石达开如何,其部署生还者就大有人在。

想当年,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前夕,他把军中携带的大量金银财宝埋藏于某隐秘处。

石达开当时还留有一纸宝藏示意图,图上写有“面水靠山,宝藏其间”八字隐训。

据说,后来国民党四川省主席刘湘,还曾秘密调了1000多名工兵前去挖掘,在大渡河紫打地口高升店后山坡下,工兵们从山壁凿入,曾挖到3个洞穴,每穴门均砌石条,以三合土封固。

但是,挖开两穴,里面仅有鎏金铜器、金抹额、银带扣、吊刀、玉额花、袖箭筒、护手、木刻等少量的残缺的物件。

后来,这些物件被装箱运往成都,交机要秘书廖佩纯,最后他又转交刘湘的夫人刘周书收藏。

这个事情,就说明石达开已经有退隐的意图,否则不会把财宝藏起来,也从侧面说明石达开已经没有多少兵力了,根本保护不了这些身外之物。

那么,他来四川的目的,很可能就是找个藏身之地而已!

石达开战败大渡河,上策和中策与他无缘,但是,下策保命,过隐居山林的生活,应该可以有!

无论如何,现在看来,远征西南也表明了石达开的远见卓识。

普通历史记载:公元1863年5月,石达开大军兵败四川大渡河,不久,他想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数万将士性命,自投清营,不幸牺牲。

  • 更有人说:石达开的头颅曾被扔入了长江

石达开这个著名的头颅,在成都四门悬首示众后,连同法律奏章经水路由嘉州、叙府到达重庆!

《巴县档案》记载,石达开的首级到达重庆时,因为已经腐烂而埋葬。

但是,也有人看到了现藏于四川省档案馆的一封官札,是位于四川东部边缘的理民府于同治二年六月初,才填发的给巴县递解石达开首级。

与此同时,担任大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爵士在《赫德日记》里,有许多涉及太平天国的战事笔记。

他注意到,在经历了特洛伊战争一样漫长的包围之后,中国南方的战事,即将走入尾声。

1863年7月27日,他记录说:长期以来,一直转战于四川省和陕西省边境的太平军大将石达开被骆秉章所俘,并砍了头!

今天方得此讯,石达开6月27日被杀,消息至7月下旬才到达京师,在路途上竟然花费了一个多月时间!

事实上,这些清朝的消息和记载往往不可靠!

对于石达开的奏报不可轻信。

宝庆会战之后,石达开战死的消息就曾在朝野传开,清廷一再下旨查询,但没有一个封疆大臣敢于作出肯定的回答。

大渡河之战后,石达开落入清军之手,清廷还是将信将疑,再三查问。

四川总督骆秉章在奏章中解释,石达开自供与洪秀全等自广西金田村起事即封伪王,及窜扰各省情形历历如绘,皆臣所素悉,语皆符合。

且其枭桀之气,见诸眉宇,绝非寻常贼目等人,实为石达开正身无疑,后又在处死石达开的布告中说明,已经派熟悉的太平军叛徒来辨认,实系石达开!

这些情况,表面上证明了石达开被抓了,仔细想想,也正好说明他们所抓的人非常可疑!

马德良作为石达开的“替身”救了石达开,倒是非常可能呀!石达开最后可能藏身四川的山野之间,虽是下策,却保住了性命!

据说,石达开曾经收有一个义女,时人称为四姑娘,长得聪明漂亮,掌管军中文书。

也许是接触生情吧!到了出嫁年纪,她没有看中英武盖世的将军,却嫁给了呆头呆脑的马德良!

在四川一带,始终流传着一种美好的传说,即石达开并没有死,当时忍受酷刑、凛然就死的是他的义女的丈夫马德良。

据说,石达开出征时,曾替一名叫韩宝英的少女报了家仇,这个少女就是四姑娘,他为报恩愿意嫁给石达开,可是石达开仗义不纳,却收她为义女,让她掌军中文书,人称“四姑娘”!

事实上,翼王石达开本是举人出身,平日以文事自高,在四姑娘面前,却只有自叹不如。

军事劳烦之余,四姑娘常常陪石达开信步山水间,赏景散心。

两人避开军务话题,只说些轶闻逸事,俨然一双寄情山水间的闲散文人,浑然忘我地陶醉在山水草木之间。

有时来了兴致,两人还一唱一和地吟诗赋词,信口拈来,佳句天成。

有一天,石达开独自一人,不禁仰天叹道:“大丈夫当建功立业,何必依附他人,我非弱者,何不独树一帜!”

话音未落,忽听得身后有动静,石达开按剑转身察看,却见是四姑娘站在不远处。

石达开不安地责问道:“夜深露重,你出来干什么?”

四姑娘柔声答道:“见父王心绪不宁,已在林中陪同许久了。”

“我的话,你可曾听清?”石达开问得有些紧张。

“一字不漏,且感同身受,我已为父王密筹此事,正不知如何向父王启口。”

四姑娘回答得非常坚定,见四姑娘与自己所见略同,石达开放心了。

第二天,石达开召集部将商讨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最后采取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决定退入物产富庶,且朝廷官兵势力较弱的四川。

入川不久,就赶上大渡河涨水,石达开被包围!

后来,石达开受伤,四姑娘忍着强烈的悲愤,强撑着对丈夫马德良说:“父王平日待我们甚厚,今日面临危急,你怎么办?”

马德良是个没有主见的老实人,面对战局的惨状,他早已吓得头脑发麻,见妻子发问,他不知如问是好,只是呆呆地望着自己怀里刚满周岁的儿子。

许久,又抬头看看脸色惨白的妻子,脸上露出痛苦而恐惧的神色。

“懦夫!”韩宝英忽然大声怒骂道,“事已至此,还只知贪恋妻儿嘛!”

骂完,她一把抢过丈夫怀里的儿子。

没等马德良喘过气来,韩宝英又厉声命令道:“还不换上父王的衣冠去受降!”

马德良终于明白了妻子的用意,此情此景,已容不得他思索和拒绝,在妻子的指令下,他哆哆嗦嗦地换上了石达开的衣冠,带着残军,高呼道:“翼王以众降清啦!”

于是,战争结束了,“石达开”及残部被清军解押到成都,经审讯后,由四川总督骆秉章上书奏明朝廷!

不久,朝廷下旨,将“石达开”就地处死。

当然,在成都处死的实际上是马德良,因为他的容貌、身体都酷似石达开,对石达开和军中情况也非常熟悉,所以审讯时没有露出破绽。

四姑娘当初选择马德良为夫的一片苦心,从此便显而易见了。

马德良带军受降时,四姑娘悄悄把真正的石达开拉到一块大岩石下藏了起来,当地峡谷里尸首遍地,所以清军没在意,他们也不愿意在死人堆里瞎忙活!

后来,有个峨嵋山的老和尚说:“翼王乃维摩的化身,韩宝英则是散花天女也。”可能石达开他们最后都藏于深山古刹之间了。

总而言之,清朝时期的四川还是非常落后的地方,交通不便,到处是崇山峻岭,民族复杂,说什么话的都有,所以外地口音无所谓,当地老百姓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音,非常封闭的地方!

这样,很容易藏身,凭借石达开的身手,做一个猎户没问题,凭借石达开的文采和修养,做个得道高僧也没问题!

总之,进四川,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即使彻底失败了,也可以山上保命,这些可能就是石达开选择四川的重要原因!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龚柳辉

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为什么会选择进军四川?

太平天国天京事变结束后,石达开奉诏回天京,被军民尊为“义王”,合朝同举“提理政务”,但天王见石达开深得人心,心生疑忌,对石达开百般牵制,甚至意图加害。为了避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不得已于1857年5月避祸离京,前往安庆。

1861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于1862年初经湖北入川。石达开之所以决定前往四川的目的很简单,趁机寻找盟友,趁乱夺取自己的根据地。此时的四川局面也同样混乱。李永和、蓝朝鼎的这帮云南鸦片贩子已经在四川盘踞了3年。然而,正当石达开兵进四川之时,1862年3月底,李义和部义军断粮,被迫突围,先后进入宜宾八角寨、铁山地区龙究场等地,始终未能摆脱清军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10月18日,李永和在猪市坡战败被俘,后被解往成都英勇就义。

李永和、蓝朝鼎死后,蓝朝柱率起义军余部转战川北,仅剩百余人。1862年6月进入陕西后得到发展,并以洋县为中心建立政权。至此,蓝李叛军被四川总督骆秉章彻底赶出了四川,转战陕西、甘肃。此前丝毫没有得到消息的石达开,却在盟友已经退出了四川的当口闯了进来。

1862年4月,石达开率部渡过乌江,兵临涪州。石达开发布著名的《翼王石达开告涪州城内四民谕》。然而,四川方面却找有防备,迫使其旋即放弃攻城,西进巴县。5月,石达开进攻綦江,欲借以攻重庆再渡长江,却因内应暴露,受挫后即停止攻城,渡赤水河,进入川南。8月,石达开部再次渡过赤水,进军合江县先市镇,并在当地三渡赤水,于赤水河西岸大败湘军刘岳昭部。后在綦江县东溪镇召开军事会议,做出分兵三路、绕道黔滇,至长江支流金沙江寻找渡江机会的战略决策。10月,部队入贵州。11月,石达开本部由云南镇雄入川,进驻横江。

1863年4月,石达开率部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5月,太平军到达大渡河,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三日后,清军陆续赶到布防,太平军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

四川总督骆秉章遣使劝降,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经双方谈判,由太平军自行遣散四千人,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随石达开进入清营,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两千将士全部战死。随后,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慷慨陈词,从容就义,临刑之际,神色怡然,身受凌迟酷刑,至死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

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为什么会选择进军四川?

此时的石达开处于两难境地;他要脱离中央,自立一军,地位日隆的冀王再也不願受制于洪秀全,但是旧时的君臣之义和天国大业使他又不能步扬秀清、韦昌辉后尘,所以石达开在安庆大本营就选择了自己的路,这是一条石达开也无法预见未来的岐路,还没有踏上此路,分裂后的恶果已经显现,但是,曾经在天京内讧中表现出色的冀王,还是因为错误的政治抱负挡住了他的政治视野,束缚了他的英雄情怀。当时的中国,即使他走向天涯海角,也难逃履灭之路。不过,探讨他为什么选择进入四川,倒也值得我们关注。

‬据有荆益 霸业可成

“若‬跨‬有‬荆‬、‬益‬,‬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石‬达开‬既‬然已经‬决定走‬自己的路,‬在‬对‬清‬军‬的作‬战‬中‬,就‬‬完‬全沉‬溺于‬自己集‬团‬的利益中‬,‬甚‬至坐‬视‬九‬江‬危‬城‬落‬入‬湘‬军‬之‬手‬,‬在‬消‬极‬防‬御‬的‬三‬个‬月‬中‬,‬“进‬不‬敢‬逼‬苏‬、‬杭‬,‬东‬不‬敢‬窥‬宁‬、‬绍‬”(‬李‬秀‬成‬供‬词‬)‬,‬只有从‬浙江进‬入‬福建。‬

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熟悉《‬三‬国演义》‬、‬《‬水‬滸‬传‬》‬的‬石‬达‬开‬,‬这‬个时候已经作了进‬入‬四川的计划。‬

视‬石‬达开‬为‬自己克‬星‬的‬曾‬国‬藩‬可能看‬出‬了‬石‬达‬开‬的困‬境‬,‬曾‬国‬藩‬马上出‬山对‬石‬攻‬击‬作‬战‬‬,‬面对凶‬悍的湘‬军‬,‬石‬达‬开‬由‬福建转‬进‬江‬西‬南‬部‬,‬避开湘‬军‬凶‬锋‬。‬

这‬是1859年‬春‬天‬的事情,‬这‬时‬候,‬西‬南‬边‬陲‬的云‬南‬犹如晴天‬霹雳,‬发‬生了李‬永‬和‬、‬蓝‬朝‬鼎‬的农民大‬起‬义‬,‬并且北‬上‬四川,‬占领了‬四‬川很多州‬县‬地‬区‬。‬

时‬势‬造英雄,‬机会难得!‬六月,‬石‬达开军‬队‬围‬攻‬湖南宝‬庆‬,‬当时石‬达‬开‬部‬有‬二十‬万‬人‬马‬,‬湘‬军‬仅‬三万‬人马‬,‬攻‬城‬一个‬多月,‬大‬军‬屯‬于‬坚‬城‬之‬下‬乃‬兵‬家‬大忌,‬于是转‬为‬打‬击‬援‬军‬,‬又‬遭到失败。‬

也‬算‬是‬军事家‬的曾‬国‬藩‬一针‬见血的指出:‬“石‬部‬人员减少,‬没有后‬方‬提‬供粮‬草‬,‬子‬弹‬无‬保‬证‬,‬而且自‬疲‬于‬山‬谷‬之间。‬”

他‬简单地总结:这‬‬就是‬“流‬冦‬主‬义‬”!‬

不‬解‬决‬粮‬草‬军‬资‬,‬难‬以‬持‬久‬作战!‬

由于宝‬庆‬之‬战‬失利,‬由‬湖南经‬川‬东‬入‬川‬的计划失败。‬

1859年‬的8‬月‬下‬旬‬,‬石‬达‬开‬退‬入‬广‬西‬,‬与‬曾‬国‬藩‬对‬峙‬于‬桂林,‬10‬月‬5日,‬石‬部‬向‬广‬西‬腹‬地‬分‬散‬活动,‬部‬队‬已‬呈现失‬控‬状态。‬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广‬西‬实在太‬贫穷了‬,‬根本无‬法‬滿‬足‬石‬部‬军‬粮‬草‬供‬给‬。‬

更‬为‬严重的是‬,‬石‬部‬军‬心‬涣‬散‬,‬屡‬遭‬昔‬日‬的手‬下‬败‬将‬胡‬林‬冀‬打‬击‬,‬大‬将‬石‬镇‬吉‬、‬陶‬金‬汤‬相‬继作战‬失‬败阵‬‬亡‬。‬

而‬清‬政府却‬大‬打‬攻‬心‬战‬术‬,‬到‬处‬张‬影‬悬‬赏‬严‬拿‬石‬达‬开‬。‬”不过‬英‬雄并没有走‬向‬末路,‬石‬达‬开‬挺‬进‬自己的故‬乡‬贵‬县‬,‬招‬集‬昔‬日‬旧‬部‬,‬于是声‬势‬又‬复‬大振‬。‬

1861年‬的四‬川‬,李‬、‬蓝‬的‬‬三十‬万‬起‬义‬大‬军‬“搅‬得‬周‬天‬寒‬彻‬。‬”闻‬知‬此‬讯‬的石‬达‬开‬热‬血‬沸腾,马上‬‬挥‬鞭‬指‬向‬湘‬桂‬边‬境‬,‬循‬湖南西‬境‬而‬北‬上‬四川以‬图‬与‬起‬义‬军‬会‬师‬。‬

‬决战四川 英雄末路

这个时候的李永和、蓝朝鼎义军应该晓得贵州的石达开很快就会进入四川,于是展开更加激烈的征战,四川一片混乱,如果石达开顺利拥军北上四川腹地,两军一旦会师,四川的骆秉章总督只能打着光脚板逃出成都。

1861年十一月,石达开乘清军的空虚,由毕节经云南镇雄再次进入四川叙府地界。

1863年1月,石达开集结主力,准备由横江强渡金沙江,挺进川中。

这里打住一下:四川的义军正在浴血奋战,而且形势并不是大好,急需石达开部的入川汇合,石达开却在川滇边界与清军纠缠,长达一年多时间,这就给清军从容应对石达开留下了时间,孤军作战的石达开开始陷入了捉襟见肘的窘境。

这个时候石部面临的局面越来越严峻,清军釆用诱降许官的办法,使部分官兵叛乱夹击石部,奉石达开命令的偏师将领赖裕新,挺进到西昌的越嶲县后不幸战死,但是石达开不知情,还是一昧的向赖裕新靠拢会合,路线就是由米粮坝强渡金沙江,企图两部会师成都。这就是石达开为什么偏要从大渡河入川的原因。

‬大渡河的悲歌

石达开入川一共有三个兵团,赖裕新兵团分兵进攻西昌越嶲,李福猷兵团东进贵州,进窥川东,牵制清军主力。

只有石达开孤军深入险境,鬼差神使,1863年的5月14日抵达大渡河南岸的紫打地,却立即遇上洪水暴涨......

熟悉四川南边地形地貌的朋友可能晓得,紫打地(现在叫安顺场),在石达开到达时,是一个只有几百人居住的小场镇,北濒惊涛骇浪的大渡河,西临松林小河,东南两个方向都是高山峻岭,大部队困于如此境地,实在是绝地,应该分秒不停,不惜任何代价立即离开此地,不作任何理由的停留,否则,只能作困兽犹斗的被动局面!

松林小河早就有当地土著土司王应元率兵据守,大渡河对岸有重庆总兵唐友耕率8000兵勇严阵以待。彝族土司岭承恩堵住东面山路,南字营游击王松林守筲箕湾,切断石部南退之路。

更加可恶的是那些只晓得喝酒吃肉的彝族土司,偷袭马鞍山石部大营,劫去全部存粮,全军陷入困境,甚至相杀“噬人肉者。”(石达开捕后语)

石达开向西边松林河的守军土司王应元射以箭书,许以千金之酬,希望罢兵让道,遭到拒绝。

6月10日,石达开对新兵和伤病员兄弟几千人,发给充足路费予以遣散,嘱咐他们自寻生路,所以至今四川的彝族地区还有太平军战士后裔几千人。

处理完事情后,石达开督叱部卒将自己的妻妾三人沉入江中,自己挥笔写下绝命诗:“大‬军‬乏‬食‬乞‬谁‬籴‬,‬纵‬死‬峨‬江‬定‬不‬降‬。‬”

此时幕‬僚‬曹‬伟‬人‬建议,‬干‬脆‬背‬水‬一战‬,‬胜‬则‬前‬进‬,‬败‬则‬跳‬河‬。‬石‬达‬开‬同‬意此‬举‬,‬于是决定血‬战‬到底,‬不‬成‬功‬则‬成仁!‬

但是宰‬辅‬曾‬仕‬和‬表‬示‬反对,‬他‬说‬清‬军‬竖‬起‬了‬“投‬诚‬免‬死‬“大‬旗‬,‬干‬脆‬学习当‬年‬李‬自‬成‬、‬张‬献‬忠‬的‬诈‬降‬计‬策‬,‬杀‬出‬一条‬生路!‬

幕‬僚‬曹‬伟‬人‬勘‬破‬清‬军‬陒‬计‬,‬预‬测诈‬降‬是‬死‬路一条,‬乃‬投‬江‬自尽,‬免‬受‬清‬军‬污‬辱‬,‬伟‬人‬之‬举‬颇有先‬见之明!‬

诈‬降‬之‬策‬决定‬后‬,‬守‬卫‬西‬边‬松‬林‬河‬的土‬司‬王‬应‬元‬应‬邀‬与‬清‬将楊‬应‬刚‬‬来‬到‬石‬营‬,‬先‬“贻‬书‬盟‬约‬,‬待‬以‬不‬死‬”,‬宰‬辅‬曾‬仕‬和‬拨‬刀‬欲‬杀‬清‬将楊‬应‬刚‬‬,‬清‬将‬指‬天‬发‬誓‬后‬,‬与‬石‬达‬开‬谈判,‬主要议题是:‬“请‬解‬兵‬柄‬,‬共‬商‬善‬后‬。‬”

历史留下的永远迷‬案‬是‬,‬为什么身‬经‬百‬战‬的冀‬王‬石‬达‬开‬决定“自‬投‬清‬营‬”,‬以‬期‬得到清‬廷‬宽‬大‬,‬放‬过‬几‬千‬太‬平‬军‬战‬士‬,‬准‬许‬‬自己‬“解‬甲归田”终‬老‬一‬生‬的幼稚动‬机‬。‬

结‬语‬

一到‬清‬军‬大‬营‬,‬那个指‬天‬发誓的清‬将‬楊‬应‬刚‬首‬先‬擒‬获‬石‬达‬开‬,‬宰‬辅‬曾‬仕‬和‬、‬中‬丞‬黄‬再‬忠‬、‬恩‬丞‬相‬韦‬普‬成‬与‬五‬岁‬的儿子石‬定‬忠‬随‬即‬‬绑‬送‬省‬城‬,‬但是,‬重‬庆‬总‬兵‬唐‬友‬耕‬的‬部‬队‬拦‬住‬省‬道‬不‬予‬放行,‬于是将‬石‬达‬开‬一行‬移‬交‬给唐‬友‬耕‬,‬石‬达‬开‬绝‬望‬中‬追‬悔‬莫‬及‬,‬正‬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

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为什么会选择进军四川?

太平天国的前期重要支柱翼王石达开最后归宿在四川,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石达开的历史观造成的。依据已故的单田芳老师依据历史事实创作的《百年风云》以及《天京血泪》记述,石达开比较喜欢三国历史,认为刘备不过是草包、曹操才是真正英雄,特别是赞同诸葛亮隆中对策夺取益州和荆州的战略,认为四川巴蜀物产比较丰富,山势比较险峻,易于防守创建根据地,如果与楚地同时配合,共同北伐,会推翻清朝统治的,建功立业的。

第二,当时的历史局势决定石达开只能走四川。其一,石达开因为天王洪秀全的排挤,采取了错误的逃避方法,率二十万主力与主国分裂,基本上师出无名,流动作战中毫无大的作为。尽管洪秀全、李秀成等多次派人劝说石达开回来,但石达开对洪秀全已经心冷,回天京的路已经堵死。其二,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已经成为洪秀全体系下的太平军与曾国藩的湘军交战的地方,石达开无意进入棋局。其三,石达开主管上认为:只有四川之地才是他的根据地和发展新起点,模仿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可以占有以守待攻之地,与洪秀全形成掎角之势。

可惜,叱咤风云的石达开犯了低级的错:低估了四川清军实力,为孩子庆祝生日丧失了战机,没有和当地彝族人搞好关系而孤立无援,最终兵败安顺场。

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为什么会选择进军四川?

石达开在永安五王中是比较清醒,也确有才干的一位王爷。而最终落得败死四川,是他的性格决定的。

石达开这个人,虽然五王中年纪最小,但为人心计周密,会处事为人,具有天才的统帅能力。他尊敬天王,交好东王,与南王、西王都合得来,就是对韦昌辉也礼敬有加。所以,在顶层领导中,没有人为难他。对下也比较宽泛,不过分找人麻烦,曾一度比人称为“义王”。正是由于如此,他才离开天京,不与洪秀全争短长,在不叛反太平军的情况下,自行发展。在他心目中,认为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本来石达开不满天王洪秀全对他的猜忌,离开天京到安庆,太平天国满朝同情,情和理都在翼王石达开一边。此时,石达开与洪秀全在众人眼中,属于兄弟倪墙,终归是要和好的。所以,石达开登高一呼,应着云集,说他能号召数十万人马不是虚言。但他要从安庆出发,再远离天京时,有些太平军将士就不愿意随其出走,如安庆守将张朝爵、陈得才就坚守安庆,没有随石达开走。离开安庆,石达开带队越走越离天京远,江西、浙江、福建到处跑,又拐回广西,几乎到处打败仗。石达开的威信一路降低,一支又一支队伍脱离石达开回到太平军中,当然,也有投降清军的。如后来在李秀成部下独挡一面的汪海洋,就是从石达开的队伍中回归的。

石达开这才意识到,以自己的能量,不足与天王洪秀全抗衡,也不足独立对付清军。但如果回到洪秀全身边,自己很难堪,也不愿意,又能向那里去呢?在回到故乡广西贵县,重走当初造反路后,终于决定向他认为容易立脚发展的西北方向走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