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唐朝在潼关之战中为何会失守?
仔细回顾那场让人叹息的战役,或许我们会消除一些误解。潼关之败的锅,甩给唐玄宗一个人,是不合理的。
传统说法安禄山在起兵之初,事发突然,承平日久的大唐一片混乱,一触即溃,丢掉了大片河山。唐军退守潼关后,安禄山直取长安的势头暂时平稳了下来,大唐看起来是得到了喘息之机。
与此同时,河北战场,安禄山的老巢受到了郭子仪、李光弼的威胁,李光弼切断了范阳和洛阳之间的联系,安禄山叛军人心惶惶。
就在大唐已经掌握主动权时,唐玄宗作死,听信杨国忠关于安禄山兵少的谣言,逼迫逼哥舒翰出战,结果,出征的唐军全军覆没,大唐也丢失长安,遗恨无穷。
传统说法难以解答的三个疑点1、为什么唐玄宗不听郭、李、哥三位百战名将的建议,听信杨国忠一面之辞?玄宗皇帝晚年怠惰了,难道智商也出了问题吗?
2、唐玄宗得知陕州只有安禄山残兵数千。为什么要让潼关二十万大军全体出动?
3、潼关军20万,而且拥有陇右、河西老兵,哥舒翰又是名将,出去打怎么马上全军覆没?
潼关虽安,大唐命脉却岌岌可危当安禄山顿兵潼关,而河北方面老巢不稳时,安禄山确实很困难,他大骂劝他造反的谋士,是有原因的。他此时有难处!
可是,此时的大唐的局势也有很大的隐患。
众所周知,长安的粮食、财赋多来自于江淮。自从陈留、洛阳沦陷后,通过大渡河、汴水运输的传统路线已经无法使用。此时,江淮财赋只能通过汉水运到凤翔,再补给关中。
因此,南线,安禄山兵峰指向两处。一处攻雍丘、睢阳,准备下江淮,直接断了你大唐的命根子;一处攻略南阳,下襄阳,横断汉水,切断大唐最后的命脉。
这两处大唐一处有失,即使潼关稳如泰山,也毫无意义!
命脉危机安禄山攻略南线,遇到了意料之外的猛人。
一个是张巡,这个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哥们死守孤城雍丘、睢阳,把叛军屏障在江淮之外;一个是鲁炅,这哥们在率五万子弟兵和叛军死缠烂打,守护南阳。
可是,大唐的安全不能总靠奇迹吃饭!
五月(潼关之战前一月),南阳方面出了问题。叛军大败鲁炅,并开始围攻南阳。
大唐意识到危机,派遣了虢王巨统一指挥襄阳、岭南、河南等地,带兵出武关救援。叛军见唐军援军势头猛,撤围而去。
可是,唐军援军却没有在南阳停留,而是进入彭城,试图先解张巡方面的困难。
显然,此时的大唐,已经没有能力同时解除两个方面的危机了。但是,另一方面,两个地方,大唐哪个都丢不起!
病人领着一支杂军此时的潼关,哥舒翰率领的是一只经过“多次临时拼凑”组合起来的杂军。其中,有陇右、河西来的边兵(这些人有战斗力),陇右、河西地区的番兵,关中地区临时招募的兵马,以及封常清留下的部队。
可以说,这样的部队成分复杂、战斗力参差不齐,要整合到一起是很困难的。
遗憾的是,哥舒翰此时是个老病人了,不要说整合军队,就是日常的管理都无法进行。他委托行军司马田良丘代管,但老田也不敢自专(不是不敢,谁服你?),就让王思礼负责管理骑兵、李承光负责管理步兵。
但王思礼和李承光相互不服,彼此争执不下。他们的部下也都跟着互相不合,彼此不信。
军队号令不一,何以作战?
已成定时炸弹的哥舒翰军安禄山造反后,朝廷对将军们都多少有猜忌。
可是,哥舒翰的处理不当,却加深了朝廷的不安全感。
他借机除掉了自己的私仇:安思顺。
这个报私仇的举动,惊醒了唐玄宗和杨国忠:哥舒翰,也是胡人和突厥人的后人!
随后是和杨国忠动手。
王思礼建议哥舒翰借机除掉杨国忠。被哥舒翰拒绝。杨国忠听说后,十分害怕,招募了几千人保护自己,又让心腹杜乾运统领一万军队屯兵灞上。
哥舒翰很干脆,上奏朝廷,申请把灞上的军队归自己指挥,又借机杀掉了杜乾运!
安禄山打出清君侧的大旗,要杀杨国忠是有道理的。天下要杀杨国忠者很多,甚至是普遍的军心。要不然,后来到了马嵬坡,大唐士兵依然人声鼎沸要杀了杨国忠。在这种情况下,已经驻守潼关几个月的哥舒翰军,此时是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情来!
潼关出击,不是中了什么反间计史载,唐玄宗、杨国忠相信陕州只有几千老弱兵,因此要哥舒翰出兵。
可是,消灭几千老弱兵,需要二十万大军倾巢而出吗?而且,黄河上还满是运粮船。显然,大军这次出击的目的,是进行战略反攻。
外部目的 ,是主动出击,顺利地话收复长安,退而求其次,吸引南线叛军回援,稳定局面!内部目的,是要潼关军尽快出击,不要留在关中勾心斗角了!
被忽略的关键点:这支军队已经得到了陇右、河西军的加入,战力已经强大。此前,唐玄宗曾经想率领这支军队亲征,被高力士制止!
显然,唐玄宗是早就等着边兵加入后发起反攻!不是中了什么反间计!
二十万大军出击,历史上全军覆没的案例不多!没有人会想到全军覆没!
大哭而出的记载有些蹊跷唐朝廷开始要求潼关出击,史载哥舒翰大哭出征,令人同情不已!
很蹊跷!
首先,你带二十万大军出征,即使不能战而胜之,连像高仙芝、封常清带的新兵蛋子一样败回潼关都做不到吗?在保住大局的情况下,打个沒把握的仗,对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不足为奇,何必大哭?
其次,即使你觉得凶多吉少,你作为主帅,大哭而出是什么意思?军心不就散了吗?
此时的哥舒翰,已不是哥舒夜带刀时的哥舒了。因此,我以为这段记载有些可疑,而如果史书所言属实,哥舒翰此时已不适合为主帅了。
蹊跷的全军覆没自潼关出击后,哥舒翰军的败退,记载得也十分蹊跷。
进攻时,王思礼率领五万前军居前,庞忠率十万人紧随其后。哥舒翰自己率三万人在黄河以北指挥及策应。
唐军连续击败叛军,不断笑话叛军不会打仗,“不知不觉”被吸引到了隘地。叛军从高处滚石头砸人,唐军损失惨重。随后,唐军以毡车在前面开路,试图继续前进。叛军把几十辆放火的车推下,火烧毡车,烟雾弥漫。唐军看不清叛军所在,就在烟雾中胡乱射击,直到夜晚箭矢射尽,才发现中计!
此时,叛军的精锐骑兵又绕道唐军阵后,唐军前后受敌,全军大乱!在黄河北岸的哥舒翰军也迅速溃散!
哥舒翰率几千人回到潼关!后被人出卖被俘!
三个疑点:1、主帅哥舒翰、前军王思礼都和吐蕃打了几十年仗了,都不缺乏山地战经验!怎么就钻进这么大的伏击圈了?
王忠嗣、哥舒翰,都有搜索伏兵杀之的记录。如果只是几千人规模的伏击战,有可能“一时大意”,不小心钻进伏击圈。
可是,能装进几十万大军的伏击阵地,让唐军傻不拉几地钻进去。古今中外战史上,有过这样的伏击战吗?
而且,唐军居然能傻不拉几地射箭一直射到天黑,这也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难道唐军前线将领来通过敌军还击力度判断敌军规模的基本素养都没有吗?
2、为什么对骑兵袭击没有预防?
安禄山军骑兵来袭击后军,走的可不是什么“间道”!而只是绕山从另外一条大路杀出来的!
安禄山军骑兵强大是谁都知道的。既然哥舒翰早就认定安禄山是以“羸兵诱我”,那怎么会对骑兵袭击不做基本的预防呢?既不控制附近可能的袭击道路,也不做预防,被这种简单、明显的套路打得一片大乱!
3、哥舒翰亲自率领的三万军怎么就溃散了!
唐军的前后军,临近黄河,遭到夹击,一团大乱,可以理解!当年在彭城,项羽就这样让濉水为之不流。
可是,哥舒翰亲自率领的三万军,怎么也溃散了呢?
他们在黄河以北,除了助威,也应该是一支预备队。即使不救应,也绝不应该溃散!
可是,他们却在没有受到直接攻击的情况下,直接散了!
全军覆没,哥舒翰负主要责任哥舒翰军战斗力不足,不是理由!
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召朔方、陇右、河西各镇,除留足防御要点外,大部由节度使亲自率领,二十日内报到!
其中,朔方军在郭子仪的率领下在河北战场打得风生水起。
而陇右、河西军此时正在哥舒翰军中。这支军队战斗力并不弱!
哥舒翰所率的军队成分复杂,都不应该是此战打败的关键!
他接手这支军队已经长达半年时间!假如只是简单的磨合问题,这半年时间,足以磨炼成军了!
可是,此战中,哥舒翰的军队似乎基本的指挥、组织都没有,完全就是“乌合之众”!
这样的奇葩表现,战场指挥官难辞其咎!
唐玄宗的失误,并不单纯在下令哥舒翰出击,毕竟:二十万大军几天时间就全军覆没,出乎任何人的预料!
他的失误,在于想当然!想当然地以为安禄山不会造反;想当然地杀掉高仙芝、封常清,结果军心散乱;又想当然地以为自己都说自己病重的哥舒翰足以整合好杂军!
人在自满时,最容易想当然!不可不慎!
安史之乱中,唐朝在潼关之战中为何会失守?
1.首先是唐玄宗在杨玉环的温柔乡中缱绻时间过长,生疏了军事,又听信了杨国忠的话,进行瞎指挥。
“安史之乱”前安禄山蓄谋已久,作为三镇节度使,实力雄厚,起兵进展非常顺利,尽管杨国忠等等预言“胡儿必反”,但唐朝中央对此事变没有足够的重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对唐玄宗来说,安禄山起兵非常突然,此时,唐中央又没有精锐部队,所以被安禄山长驱直入占领了中原。而叛军临近潼关时,郭子仪、李光弼率朔方大军杀入了叛军的老巢河北,使叛军有了后顾之忧,最低首尾不能兼顾,形势对大唐战局十分有利。玄宗懂得此时是致胜良机,就听了杨国忠的话,不管其它条件,逼迫手握20万大军的哥舒翰立即出战;早期的玄宗发动过“唐隆政变”,为自己争来了太子位置,开创过“开元盛世”足以彪炳史册,他忍不下这口气,不听郭子仪、李光弼、哥舒翰的话,偏信奸佞之言,要争面子,所以哥舒翰的悲剧在所难免。
2.哥舒翰的军队是临时拚凑起来的,滥竽充数的多,整个部队无战力。
其实,哥部军尽管数量可观,但士兵来源复杂,河西、陇右、高仙芝余部、封常清余部杂揉在一起,根本没经训练与整合,纯属乌合之众,自然良莠不齐战力弱。又哥舒翰作为主将,身体与心态垂垂老矣,据说率军出征之日还莫名其妙地痛苦流涕,竟然毫无斗志,所以在灵宝受到叛军重创,终于使潼关也失守不奇怪了。
3.哥舒翰排兵布阵错误。战斗力不同的部队组成战阵,使占力较强的军队也变得脆弱了,哥舒瀚临阵也没有保存实力的意思,立即用自己的陇右精锐冲锋陷阵,而后方的防守交给那些战力较弱的杂牌部队,可叛军的王牌部队突然包围后方唐军,即以强击弱,使唐军后队一触即溃,结果导致20万大军被几万人包了饺子,教训惨痛。
安史之乱中,唐朝在潼关之战中为何会失守?
【哥舒翰为什么会输掉潼关之战?】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原创作品,严禁抄袭剽窃。
【战争是什么?取得战争胜利的条件是什么?】
战争是什么?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论述为:“战争是迫使对方服从我方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不光是让敌人服从我方的意志,战争有时候就是为了灭绝敌人,因此《战争论》对战争的定义是不完善的,《孙子兵法》对战争的定义更精准、更加直观。输掉战争是很容易的事情,而要赢得战争胜利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战争的双方都在竭尽全力,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目的就是取得战争的胜利。
如何才能打赢战争呢?《孙子兵法•始计》:“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兵法庙算很容易理解,就是要精准的计算对比,双方各种实力、各种有利条件、各种不利条件,然后做出精准稳妥的战略部署和战术指挥决定。
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呢?《孙子兵法•谋攻》:“故知胜者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孙子兵法的这段话不太好理解,冷清先生大略解释一下:第一条,君王既最高统治集团,懂得、明白这场战争,可以打还是不可以打,就可以取得胜利。第二条,君王和将帅,明白、清楚调动多少军队,动员多少人力、财力、物力,就可以取得胜利。第三条,国家层面上,这个国家的君王统治集团(上层建筑),能够和全社会的各个阶层、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团结成一条心的,就会取得胜利。第四条,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事宜的,对付没有做好充分战争准备事宜的,就会取得胜利。第五条,领兵在外的将帅非常忠诚能干,君王(统治集团)不去干预其战役指挥的,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大唐帝国安史之乱爆发前后的情况】
恒罗斯战役之前,大唐帝国总计有常备军60多万,都城长安及其附近,共有近卫军和御林军10余万,大约有50多万野战部队,分别部署在十大节度府,十大节度使的兵力布防如下:
●范阳节度使,节制北京、河北一带,兵力91400人。
●平卢节度使,节制河北东部、辽东地区,兵力37500人。
●河东节度使,节制山西、内蒙一带,兵力55000人。
●朔方节度使,节制宁夏、内蒙一带,兵力64700人。
●河西节度使,节制甘肃河西地区,兵力73000人。
●陇右节度使,节制甘肃中南部及青海部分地区,兵力75000人。
●安西节度使,节制西域四镇碎叶、龟兹、疏勒、于阗,兵力24000人,实际兵力接近40000人。
●北庭节度使,节制天山以北漠北一带,兵力20000人。
●剑南节度使,节制川、黔、云三省,兵力30900人。
●岭南节度使,节制福建、广东、广西一带,兵力15400人。
751年,大唐在和阿拉伯的恒罗斯战役中失败,损失兵力7万多人,其中安西都护府损失2万多,河西节度府损失5万多;大唐在攻打南诏的战役中失败,剑南节度府损失兵力近3万。恒罗斯战役失败后,高仙芝在李林甫的庇护下,隐瞒了战役失败的实情,高仙芝本人并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罚,事后就任河西节度使,后又降任为武威太守。南诏之战失败后,主将鲜于仲通在杨国忠的庇护下,也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罚。
恒罗斯之战和南诏之战失败后,大唐十大节度使兵力发生了改变,安西都护府的兵力仅剩几千人,已经是名存实亡。剑南节度府的兵力亦仅剩数千人,也已经是名存实亡了。河西节度府的兵力只剩下2万多人,已经是严重的不满员了。安西、北庭、河西、朔方、陇右,五大军区的能征惯战的老兵,总兵力相加不足20万。安禄山控制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之兵,能征惯战的老兵多达20万,经过扩充后总兵力不下25万。大唐帝国赏罚不明,十镇节度使兵力失去平衡,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
安禄山起兵反唐前夕,高仙芝、封常清被召回勤王,也有说二人正好到长安述职。安禄山起兵反唐七天后,这时候的安西、河西之兵仅有3万,高仙芝、封常清分兵各领1万多前往设防。高仙芝用府库的丝绸财物,在关中地区临时招募了5万多新兵,建立了陕郡第三道防线;封常清在东都洛阳一带招募了6万新兵,在东都洛阳一带建立了第二道防线;以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防御使,统领陈留等十三郡,建立了河南东部第一道防线;以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程千里为潞州长史,建立了河东策应防线。
【安禄山攻占洛阳,河南、陕郡失守。】
安禄山以一部分兵力,进攻太原看住郭子仪河东防线,安禄山以15万主力南下。12月2日,安禄山大军从灵昌渡渡口渡过黄河,当天就攻下了灵昌郡。新任河南防御使张介然,刚到陈留没几天,安禄山就已经大军压境了。5日,陈留太守郭纳打开城门投降,陈留兵1万余人站列在道路两旁。当初,安禄山起兵反唐时,唐玄宗于河南各路悬赏安禄山,又诏谕说:已经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等人处死。陈留城破之时,安禄山坐在车上,大哭数声,说:“我有何罪,已杀我儿?”安禄山命令把陈留兵全杀了,血流成河,斩首张介然于军门,安禄山才算解气了。
8日,安禄山挥师西进,迅速攻占了荥阳,兵峰直指东都洛阳。封常清率兵进驻虎牢关,准备据险而守。但是,问题出来了,封常清虽有七八万人,但是其中6万都是新兵,根本就没有经过训练,更谈不上实战了。而安禄山所率的15万大军,绝大多数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封常清以新兵、步兵对抗安禄山的老兵、铁骑,无疑是“以卵击石”。两军对阵,一个照面下来,封常清的军队就溃败了,虎牢关旋即失守。12日,叛军攻占东都洛阳,大肆烧杀抢掠,封常清带兵撤退到陕郡。
封常清六七万人撤退到陕郡后,对副元帅高仙芝建议:“累日血战,贼锋不可挡。且潼关无兵,若狂寇奔突,则京师危矣。宜弃此守,急保潼关。”按照朝廷的计划,高仙芝应该出兵东进,主动寻找安禄山主力决战。根据封常清的汇报建议,唐军多是新兵根本不堪一击,如果高仙芝和封常清合兵东进,结果可能就是全军覆灭。封常清的建议是正确,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能暂时避敌之锋芒,退守潼关准备打持久战,一是确保京师长安的安全,二是锻炼军队寻机出击。
高仙芝和封常清经过分析研究,决定大军撤围陕郡退守潼关。由于决策仓促准备不足指挥不灵,十几万唐军在撤退之时变成溃退,沿途数百里洒落军需物资无数。但是,高仙芝、封常清撤退到潼关后,立即修复城防、构筑工事,等到安禄山叛军的先头部队到来,进攻被打退而向后扎营等待大队叛军。就在这个时候,陕郡帅府监军太监边令诚,急忙出营快马回归长安,向唐玄宗汇报战事,参奏封常清丢失东都洛阳,又裹挟高仙芝退守潼关。
【封常清、高仙芝被杀,哥舒翰接管潼关防务】
边令诚向唐玄宗添油加醋汇报后,唐玄宗也觉得此二人失职。问询杨国忠时,杨国忠更是罗列罪名,故作惊慌之状,建议对高、封二人严厉处置,并在长安、潼关之内招募新兵预设防范。边令诚持唐玄宗旨意又往潼关,先行捉拿了封常清治罪,封常清辩解到:“叛军10余万铁骑,我以6万新兵御敌,无疑是羊入虎口,封常清之所以不死苟活,保全潼关乃为上策。”边令诚监斩封常清,高仙芝巡营回,抱着封常清遗体大哭,高仙芝说:“我退兵,是我的罪,死不足惜。但是,诬告我贪污军饷物资,可以问一下军士们。”众军士山呼“没有”,边令诚执行唐玄宗旨意,高仙芝被斩杀谢罪。
高、封二人被治罪,加封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元帅,帅兵拱卫京师,担当潼关防线的总指挥。哥舒翰率领陇右精兵5万,增援到潼关防线。哥舒翰主帅潼关之时,潼关防线确实有唐军20多万,号称陇右、河西、安西、庭北、关中、东都之兵齐聚,其实,能征惯战的老兵不足7万,三分之二多都是新招之兵,哥舒翰麾下的潼关20多万军队,其实就是“乌合之众”。哥舒翰鉴于唐军新兵多的现状,做出凭借潼关地形险要,固守潼关而不出关决战决策。第一用阵地战和持久战消耗叛军,第二,通过训练和实战锻炼十五六万新兵,等待时机成熟时,出关和叛军决战,当然这个时间可能长达一年以上。
从敌强我弱战略防御的角度,高仙芝、封常清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军法、国法角度来说,高、封二人撤兵退守潼关,可能说不过去,唐玄宗既然以军法治罪了高、封二将,就应该好好谋划潼关防务,以及处理好君臣关系,不要轻易的干涉潼关守将的防务。但是,哥舒翰数月不出战叛军,杨国忠等人不断的诬告陷害,唐玄宗最终也就失去了定力,强行勒令哥舒翰出关决战。哥舒翰无奈只好帅兵出战,结果是“虎趟羊群”唐军大败,潼关失守后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只好抛弃长安紧急出逃成都。
那么,哥舒翰潼关之战失败原因是什么,客观上说,。唐军新兵太多没有战斗力,主观上来说:“上下不同心、君王不知可战不可战、君王对主将干涉太多。”
参考书目:《中国通史》、《新唐书》、《旧唐书》、《玄宗本纪》、《李林甫传》、《高仙芝、封常清传》等。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假如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安史之乱中,唐朝在潼关之战中为何会失守?
“安史之乱”前期,唐玄宗无视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经验丰富的边将平叛正确建议,无视敌我双方差距,急于求战,最终痛失两京。
听信谗言错斩大将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以奉旨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亲自率领十五万主力,直取洛阳。
这时,唐朝海内承平日久,百姓累世不识兵革,朝廷突然听到安禄山起兵,仓皇之间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前往洛阳募兵,迎击安禄山。
封常清达到洛阳后,募集士兵六万人,他下令将洛阳东北的河阳桥拆毁,防止叛军突然袭击,然后率领大军在虎牢迎接叛军。但由于封常清率领的士兵,是仓促之间募集的,没有经过训练,战斗力与久习战阵的叛军相差甚远,经不住叛军铁骑的冲击,被打得大败。此后,封常清收集余兵,在洛阳城郊外葵园,洛阳上东门内,与叛军交战,均被打得大败。最终,安禄山叛军占领洛阳。
叛军占领洛阳的时候,高仙芝率领五万人已经进驻陕州。于是,封常清率领残军与高仙芝大军会合。封常清向高仙芝建议道:
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挡。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拒之。
高仙芝同意了封常清的建议,两人率军退守潼关。这时叛军的前锋也来到了潼关,双方形成了对峙。
高仙芝、封常清率领新募之兵,战斗力不如训练有素的叛军,他们依据潼关天险阻击敌人,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他们挡住了叛军的进攻的势头。但是,唐玄宗却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谣言,以抛弃陕地数百里和克扣军粮,斩杀了这两个作战经验丰富的将军。
急于求战逼军出关斩杀高仙芝、封常清后,唐玄宗又任命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统兵八万,并会同高、封余部,驻扎潼关,抵御叛军。
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仅派遣儿子安庆绪进攻潼关,却被哥舒翰击退,战线趋于稳定,再加上西边边边逐渐到来,形势正向着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但叛军的主力并未受到损失,在陕、洛一带仍然拥有较强的实力。
天宝十五年六月,宰相杨国忠轻信情报,叛军崔乾佑在陕州驻军,不满四千,而且多是老弱之人。于是,他奏请唐玄宗,命令哥舒翰出关收复陕、洛。
哥舒翰上奏唐玄宗:
安禄山久习用兵,今始为逆,岂肯无备!是必以羸师诱我。若往,正坠其计中。且贼远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以扼之,利在坚守。况贼残虐失众,兵势日蹙,将有内变;因而乘之,可不战擒也。要在成功,何必务速。今诸道征兵尚多未集,请且待之。
哥舒翰的指导思想,与封常清、高仙芝二人如出一辙,就是要以逸待劳,凭险挫锐。
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也上奏唐玄宗:
“潼关大军,唯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
急于求胜的唐玄宗,却不顾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正确意见,多次派人催促哥舒翰出关进攻叛军。哥舒翰没有办法,只得痛苦一场,率军出关。交战之初,叛军假装乌合之众,引诱唐军进入伏击圈,之后山上投下木石,杀伤众多唐军。唐军逃出伏击圈后,叛军派出骑兵,迂回到唐军后方进攻。唐军首尾惊乱,不知所措,被打得大败。哥舒翰被部将劫持,投降叛军。潼关终于失守!
潼关失守,长安乱作一团,唐玄宗只得带着杨贵妃和皇子皇孙仓皇逃亡四川。没多久,长安就落入了叛军手中。
结论潼关的失陷,唐玄宗要负主要责任。唐朝的人力、武力比安禄山的叛军强大得多。就兵力来说,叛军仅占唐军总兵力的四分之一。但是由于唐军承平日久,又处在分散状态,远水难救近火,只能以市井之徒组成的禁军和新招募的士兵迎敌;而叛军却兵力集中,又久经战阵,战斗力非常强悍,所以,在潼关、陕州主战场上,叛军占据着局部优势。
唐军要战胜叛军,就要稳定局势,遏制叛军进攻态势,以时间换取优势,削弱叛军,调集边兵,训练新军,为实施反攻创造条件。从这个方面来说,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都看到了潼关为唐朝赢得战略反攻的重要性。
但唐玄宗根本认识不到,在洛阳、潼关、陕州,叛军军力的强大,根本不接受他们,先战略防守,再战略进攻的建议。唐玄宗需要只有进攻,开关迎敌,以劣势兵力去硬碰敌人的优势兵力,最终丢了潼关,丢了长安,让安史之乱打了八年。
安史之乱中,唐朝在潼关之战中为何会失守?
潼关之战的失败,昏庸的唐玄宗其实是要负首要责任的。
公元755年12月(天宝14年),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发兵20万反叛唐朝,安史之乱爆发。
由于唐朝承平日久,军事上造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因此,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初,兵锋几乎无人可当,河北州郡唐军望风瓦解。才一个月的时间,叛军即攻下东都洛阳,唐廷为之震动。
在洛阳失守后,唐玄宗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军20万坚守潼关,抵御叛军进攻。当时的哥舒翰虽年事已高,但毕竟身经百战,战场经验丰富。他深知当时叛军之兵锋强大,唐军出关野战凶多吉少。
于是,哥舒翰决定坚守潼关,以挫叛军锐气。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潼关很快便成为一座固若金汤的雄关。于是,唐军得以坚守潼关半年之久,期间数次击退叛军的进攻。
此时,胜利的天枰实际上已开始倒下唐朝了。因为,正当哥舒翰和安禄山的叛军主力在潼关僵持之时,唐朝官军各路人马已经开始对叛军发起反攻。
首先,李光弼与郭子仪已率官军接连击败叛军的史思明部,一举切断叛军前线与老巢范阳之间的补给线;其次,叛军向东的攻势被张巡阻挡于雍丘,向南又被鲁炅阻挡于南阳。可以说,当时的叛军其实已经处于四面环敌的困境了。以至于,安禄山都已作出放弃洛阳,退守老巢范阳的打算。
如果唐军继续坚持哥舒翰“以守代攻”的战略,继续坚守潼关,以疲惫安禄山的叛军主力,进而为各地官军的进剿创造条件。那么,在唐朝各路官军的四面合围下,叛军实际上坚持不了多久,而安史之乱也将能在短时间内得以平定。
不料,此时的唐玄宗却被接连的捷报冲昏了头脑,完全忽视官军野战实力远不如叛军的客观条件,妄图一战彻底歼灭叛军。于是,唐玄宗不听哥舒翰等人的劝说,执意令其率军出关迎战。而哥舒翰由于害怕自己会步高仙芝、封常清的后尘,所以不得不率军出关。结果不出其所料,官军惨败,2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潼关之战惨败后,官军元气大伤,更无力阻挡叛军兵锋。最终,安禄山率军长驱直入,唐玄宗只好放弃长安,仓惶向四川出逃。而本来有机会快速得以平息的安史之乱,也因此进一步的恶化,进而将大唐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安史之乱中,唐朝在潼关之战中为何会失守?
安史之乱,是我国唐朝中期由边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叛乱战争,这场前后8年的战争彻底摧毁了唐玄宗时期的盛世局面,战争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唐朝国力受损,所以,安史之乱,通常也被认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事件。
那么唐朝中期为何会发生安史之乱呢?唐朝和叛军的潼关之战,唐朝为何会失败呢?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藩镇崛起
唐朝初年,朝廷在边疆及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即节调度的军事长官,这就是唐朝的节度使,节度使的设置,既能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也扩大唐朝的版图。但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
唐玄宗时期。在边地设十个兵镇,分别是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这些节度使不仅掌握军权,同时控制着当地的民政,财赋等权力,逐渐就发展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而安禄山一个人就担任三个地方的节度使,权力可想而知。
图 唐朝藩镇割据局面
晚年的唐玄宗逐渐变得怠政
曾经励精图治,为唐朝开拓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晚年逐渐变得耽于享乐,深居宫中,不理朝政,整日与杨贵妃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杨贵妃的家族,都得到高官厚禄,奢侈浪费,生活腐败,导致阶级矛盾加剧,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奸臣当道
唐玄宗统治后期,先用任用李林甫和杨国忠这样的奸臣,二人结党营私、嫉贤妒能、任人唯亲,朝政被搞得一团糟,人民负担日益加重。
安史之乱时唐朝的现状此时的唐朝,早已没了盛世的气象,各地流民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再加上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野心家图谋不轨,趁机造反,唐朝的统治陷入了危机。
安史乱发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其部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族的士兵,共15万人,以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造反。
图 安史之乱
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兵锋直指洛阳。但唐朝对此却毫无准备,仓促应战,招募的士兵都是乌合之众,缺乏训练,完全不是叛军的对手,洛阳很快就被失陷。
而在洛阳失守之后,唐玄宗听信谗言,竟然杀死了大将封常清、高仙芝,然后起用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军20万镇守潼关。按理说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也名声在外,潼关能否守住,是唐朝和叛军的关键战役。
哥舒翰进驻潼关后,也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采取闭关固守的策略。叛军主力和唐军对峙数月,寸土未得,同时,唐朝大将李光弼,郭子仪先后率军由山西进入河北,在河北大破史思明部。河北各地也纷纷起兵响应,与唐军协同作战。这样叛军腹背受敌,唐军形势大好。但潼关突然失守,唐朝的首都长安暴露在了叛军眼前。
那潼关之战唐军失败的原因何在呢?此时的唐军和叛军存在实力差距
由于唐玄宗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边阵的军事实力很强,但这些军事实力都被节度使所控制。
而安禄山手下的士兵能征善战,骑兵实力很强。同时安禄山还招募了很多非汉族的部族势力,其军事实力更加强大。
同时安禄山为了造反,进行了多年的准备工作。积极准备战马,军粮,武器,等军事物资相当丰富,为作战积累了相当雄厚的物资保障。
图 安禄山(剧照)
而哥舒翰呢?
当时中原之地多年没有战争,完全没有军事物资的积累,同时也没有足够的常备军队。哥舒翰率领20多万大军守备潼关,但都是临时招募的,没有战斗力,在战场上稍一接触就溃不成军。
唐军战略战术存在问题
哥舒翰也知道唐军很难战胜叛军就选择防守的策略应对,但是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并不完全信任哥舒翰,再加上哥舒翰数月坚守,杨国忠就怀疑哥舒翰意在谋己,便对唐玄宗说,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唐玄宗也轻信谗言,便多次催促哥舒翰出战。
哥舒翰无奈之下,只能仓促出战,但在灵宝被叛军击败,于是潼关失守,叛军直逼长安。
唐军毫无斗志
哥舒翰虽然积极防守,但他却患上了风疾,就把防守的重担交给手下,而他手下大将王思礼和李承光互相争斗,这样训练出来的士兵自然是毫无战力。
总结潼关失陷后,叛军攻入唐朝的都城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唐军开始组织唐军反攻叛军,经历了8年的战争,在回纥兵力的帮助下,才平定了这场叛乱,但唐朝自此开始也进入了藩镇割据的多事之秋,再也没有恢复盛唐时的辉煌局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