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为何主动去拜见石达开?是想劝其投降还是另有目的?
这则趣闻,反映了很多朋友对杨秀清、石达开、左宗棠的存在一些误解。
在电视剧和一些史书中有一个趣闻:左宗棠一度想考察太平军,见到了石达开,与达开相谈甚欢,左宗棠提出了一些建议,但为杨秀清所拒,左宗棠只得怏怏而去。我认为,这个故事不可信。
趣闻最早来自演义诚然,在后来的很多正规史书中,都有提及这则趣闻。
但这则趣闻,最早的来源是《洪秀全演义》。这部成书于1908年的演义似乎是最早记载这则趣闻的。
而从1852年(传说中的趣闻发生时间)到1908年,整整56年的资料中,无论是当时的清朝间谍叙述,还是史学家叙述,都没有这则趣闻。(有朋友说韦以德《天国志》中有记载,但我没有找到,如果有,还请告知)。
故事本身的内容站不住脚而这则故事本身,反映了很多朋友对杨秀清、石达开、左宗棠的误会。
虽然不同版本的细节有不同,但关键信息是一致的。杨秀清、石达开拒绝的建议,主要有2个:1、不要定都金陵;2、不要打砸孔庙;
其中第一条,实在有些荒谬。
当时太平军自己都没有确定要定都金陵,又何来反对定都金陵呢?
尽管道州会议时,杨秀清有提到“专意金陵”,但实际方向,太平军到武昌后都没有明确。即使杨秀清、石达开认为应该“专意金陵”,战略发展方向是最高级别的军事机密,杨秀清、石达开和左宗棠提这个,是否太过儿戏?第二条,则是真正误解杨秀清、石达开了。
杨秀清、石达开曾倡导尊重知识分子杨秀清在1854年时,曾经以天父下凡的名义说:“千古英雄除不得,流传全仗简书中”,要求尊重儒家传统价值观,停止打砸孔庙。
杨秀清虽然善于用天父下凡来糊弄人,但自己是明白人,知道要成事必须收拢知识分子。尽管这次发言的时间比传说中的左宗棠来访晚了1年多,但却足以说明,杨秀清绝非顽固不化地赞许打砸孔庙,藐视传统文化。
石达开则更是如此。作为当时天平天国领导层中少有的知识分子。他头脑清醒,一直没有陷入迷信。早在金田时期,就无视“天兄旨意”,不相信那套把戏。在安徽、江西期间,甚至出走之后,都对一些极端偏激的政策作调整,减少极端思想对政治的破坏。
因此,杨秀清、石达开,都不会因为左宗棠这条建议而大怒。
左宗棠在官场得罪人多,多遭参奏左宗棠作为一个有追求的知识分子,可不是一个善于奉承钻营的人。他在官场得罪的人都很多。
不管是在湖南期间官文、樊燮的参奏(当时几乎被杀);还是后来身居高位后政敌的弹劾。左宗棠一直都遭到政敌的攻击。
如果真有通匪之举,恐怕老左早就被参倒了。即使不被杀,被如此重用是不可能的。假如左宗棠通匪历史靠谱,又怎么可能不被这些政敌拿出来攻击呢?
假如这些政敌都找不到这个消息,那几十年后的修史者又是怎么蹦出这条消息来的呢?
左宗棠虽出仕晚,但可不是郁郁不得志在这则故事的一些版本中,提到当时左宗棠自许有才,但郁郁不得志,完全是一个落魄的中年男子。
这就更是误会了。
左宗棠当时和大清许多高官都有极深的私交。被许多大人物高度认可。
两江总督陶澍,主动提出和他结为亲家。并公开表示,左宗棠日后功业不在他之下。
著名的林则徐,则和他在长沙“湘江夜话”,纵论古今、天下形势、西域风情。林则徐提到左宗棠是“不凡之才”,并说日后安定新疆(虽然新疆当时尚未大乱,但有清一带新疆国防形势一直严峻),非左宗棠不可!
左宗棠与林则徐湘江夜谈,纵论天下。其他,如曾国藩、胡林翼,早与他相交已久。
至于他为何迟迟没有出来做官。
我们可以看看左宗棠早期的文章。
我认为,左宗棠志存高远,他的大志,早就在开疆拓土、建功立业,不在钻营而已。
他在等的,是风云际会、建功立业的机会;而看过他早期的文章,对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治理新疆的看法,我们就会知道,太平天国显然和他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左宗棠,应该是没有找过太平军,直接缒城入长沙,开启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征程。
左宗棠为何主动去拜见石达开?是想劝其投降还是另有目的?
太平天国依靠宗教起家,以推翻满清统治为目标,自然会得到大部分汉族认同,况且当时满清也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满清自嘉庆以后统治日渐腐朽,西方殖民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这个时候自然有人希望改变中国现状。
左宗棠本人也不待见满清,主动去见石达开也是希望太平天国完成推翻满清的夙愿,实现汉族的复兴,两人交谈甚欢,同时对太平天国提出两条建议:尊重传统文化,淡化宗教色彩。
石达开固然明白其中深意,不过,太平天国起家的主张也无法放弃,可能不用满清来剿灭自己就先崩溃,对传统文化也是大肆破坏,导致原本对太平天国寄寓厚望的知识分子不得不站到对立面,如后来消灭太平天国的曾国藩。
左宗棠主动拜会石达开,也是对太平天国的一次考察,看看自己能够在太平天国中成就一番事业,可惜,失望至极,只能帮着满清镇压太平天国。
左宗棠为何主动去拜见石达开?是想劝其投降还是另有目的?
网上盛传太平天国初期,左宗棠和石达开两人曾见过面,并发生了一些小故事,说左宗棠拜会过石达开大营,两人相谈甚欢,左宗棠给石达开送过礼,石达开招揽左宗棠,甚至左宗棠在石达开部短暂任职等等,但大多都记载于野史,小编起先有怀疑是杜撰,要知道左宗棠虽然大器晚成,40多岁了还混迹于府僚担任师爷,但也不至于去求见一个刚满20岁的毛小子。
石达开,太平天国主要将领,一生充满传奇,16岁参军,19军统军,20岁封翼王,征战四方,32岁英勇就义,因其一身轰轰烈烈,受百姓敬仰。但有些比较靠谱的史料里也记载这事,比如《太平天国志·石达开列传》记载了1852年翼王石达开围攻长沙,招揽了在家韬光养晦的左宗棠,只是左宗棠投到清大营,入了湖广总督张亮基的幕府;历史题材电视剧《太平天国》也演绎了这一段,左宗棠带着礼品和计策亲自往石达开大营求见,只是看来没谈妥;另外左宗棠老上司,曾任湖南巡抚的骆秉章在其《清骆秉章先生自叙年谱》里,讲了这样一件事,1859年湖广总督官文和永州总兵樊燮参奏左宗棠,这事差点要了左宗棠的命,其参奏的理由就是左宗棠曾窜通逆贼石达开,并在其部任职。
骆秉章,先后任湖南巡抚、四川总督,在大渡河活捉石达开,将其凌迟处死,他也是左宗棠仕途贵人。参奏左宗棠这事很大,当时咸丰的屠刀已经举向了左宗棠的脖子,任何人都不能求情疏通,只等案件查清楚,结果是官文奏请斩左宗棠的折子被驳回,樊燮被罢黜,左宗棠升4品京堂候补襄办军务,开始一飞冲天。所以从上述可以看出,当年右达开围攻长沙时,左宗棠曾和石达开有过接触,但两人并没谈成什么,因为很快左宗棠就携家带口投到了湖广总督张亮基的帐下,左宗棠给石达开送礼、任职什么的都是吹嘘和诋毁的,不然左宗棠早就身首异处了。
1859年左宗棠57岁,樊燮事件化险为夷后,开启外挂仕途,时为4品京堂官,2年后任浙江巡抚,2年后升闽浙总督,这一年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身亡。后来石达开还拍着大腿懊悔,说当年放走了一介布衣的左宗棠,真是放虎归山了。个人觉得两个出身、经历、年龄完全不对等的人肯定聊不到一块去,对于石达开来说,对面站着一位不得志的中年大叔,对于左宗棠来讲,来势汹汹的农民军,见一见或许是个机会,谁知见面是个愣头青,敢造反的青年小伙,要离他远点,结果是石达开久攻长沙不陷,西王萧朝贵还阵亡了,太平军退兵,左宗棠虽为湖南巡抚师爷,实为“代官出治”,虽无官职,但握有实权,积累人脉和功业,终成封疆大吏。
左宗棠为何主动去拜见石达开?是想劝其投降还是另有目的?
左宗棠去拜见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是给他出谋划策改变战略方针。
左宗棠出生湖南湘阴,字季高。他和曾国藩一样,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参加洋务运动,率军平定陕甘回变,收复新疆为清政府做了极大的贡献。
(左宗棠)
其实左宗棠对晚期的清政府没多大感情,因为他是一个汉人,看清了晚清政府的腐朽制度。左宗棠早年科举频频失利,郁郁不得志。据说他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曾写信暗示曾国藩称帝。
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左宗棠并不想掺和进来,几次都借故推脱,但时刻观察着国家的局势。1852年,湖南巡抚张亮基坚持邀请左宗棠出山。左宗棠便开始投入到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中,领导保卫长沙。势如破竹的太平军在攻长沙被阻,围攻3个月不下,甚至北王萧朝贵被战死,太平军只得撤围北进。
1853年,左宗棠秘密拜见太平军将领石达开,两人相谈甚欢。石达开知道左宗棠是个难得的人才,有意拉他入伙,并去见天王洪秀全。当时,左宗棠给石达开提出了两条建议:
一是尊重儒家,淡化拜上帝会神教色彩。二不要定都南京,应该一路北进,攻打北京。
石达开听不进左宗棠的建议,并且认为有天父在,太平天国一定能取得成功。两人为此翻脸,不欢而散。石达开意欲杀了左宗棠,为萧朝贵报仇,左宗棠最后寻机连夜逃离。
期待关注,欢迎评论!
左宗棠为何主动去拜见石达开?是想劝其投降还是另有目的?
左公拜会石达开,是抱着一种鸿鹄之志去的,点拨石达开废除所谓太平天国之教义,回归儒家正统,夺回大汉江山。这样也使当时不得势的自我有用武之地,辅佐石成就“霸业”!(或许是自己的霸业)。
左宗棠为何主动去拜见石达开?是想劝其投降还是另有目的?
左宗棠会见石达开,根本目的还是想投奔太平军,就像元末知识分子投降朱元璋一样,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可惜时过境迁,由于帝国列强的入侵,社会形态发生了彻底变化,太平天国的朴素的迷信的建政方针从根本上是行不通的。领导人顽冥不化,不听劝谏,没有团结汉族各阶层人士建立反满抗清的民族统一战线,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左宗棠看清这一点,才毅然离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