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原大国无法重创楚国,吴国却能攻下楚国都城?
战争的艺术是在不断进化的。简要回顾一下吴破楚之战的经过,我们就会发现,吴楚战争是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使战争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因此,通过此战,吴国可做到齐、晋等大国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漫长而密集的小规模战争吴楚之战,一共持续了八十多年,其中,小规模战争持续了六十年。
晋楚百年争霸,实际上大部分时间是“代理人战争”,真正的晋楚双雄之间的直接接触,像城濮之战这样的战役很少。吴楚之战则不同,他们长期直接接触,从一系列小规模战争到最后的大规模“灭国战争”,长期激战。
由于楚国的注意力主要在北方,因此,吴国虽然弱于楚,但在这一系列的小规模战争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逐渐控制了州来、钟离等战略要点。
楚国与齐国、晋国的战争,楚国最多也就是丢掉属国的名义“臣服”,认怂丢掉霸主虚名。
而吴楚战争,即使是这些小规模战争,吴楚之间也是实打实的在进行地盘的争夺。
接下来,就是拔郢之战了。我们看看拔郢战役的几个节点:
三军四出,疲于奔命吴国利用楚国内部矛盾严重的弱点,将军队分成三个部分,轮流进犯楚国。每次楚军一出动就退却,等楚军一回师,另外一军又出来```这样的轮番骚扰,使得楚国疲于奔命。
三军四出,原创者是晋国。不过,当时晋国的三军四出,主要是疲惫楚国,一种更经济的争霸策略而已;
而吴国的三军四出,则是有更深远的意义。
一方面,他是一种声东击西,吴国利用调动楚军,以其他部队逐渐灭掉了楚国在淮河流域的一些属国:钟吾、徐国、养邑、桐、六、巢国等国家“全为吴所有”;
另外一方面,他是一种持续的战略假象塑造:他使得楚国逐渐习惯了吴国的进犯,开始倾向于习惯性地认为吴国的进攻是骚扰性质。
出其不意,间道奇袭吴军兵分两路:
一路为主力,从潜出发,翻越大别山无人区,进入楚国境内,经柏举向西挺近;
另外一路为策应,由水路沿淮河西行,先攻楚军以解蔡国之围,再会和蔡、唐军队快速通过著名的冥扼三关进入楚国后与主力会和。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觉得这个行军方式似曾相识?是的,他有些类似于二战时期被德粉吹上天的“镰刀收割”计划,策应部队就是当初进军荷兰、比利时的北路德军,主力部队就是从阿登森林插入的古德里安军。
这种大范围的奔袭行军,在过去是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
西方的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攻打罗马。不论中西,这种大手笔的迂回,都是极少出现的,只有最卓越的军事家才能策划,并执行这种行动。楚军原定的应对之策,杀气也远胜此前任何战争由于吴军的快速行动绕开了楚军完善的防御体系,楚军一时没有办法收拢全军。
此时,楚国的沈尹戍提出,现有楚军在囊瓦率领下沿汉水布防,他去方城召集部队,从侧后先毁掉吴军舟船,再与囊瓦军前后夹击,歼灭吴军。
楚军沈尹戍的策略,也是着眼于断敌退路,全歼敌军,这种策略在春秋时期,何曾见过呢?
连续小胜挫敌锐气在沈尹戍离开去调兵期间,吴军利用楚军领导集团互相猜忌,令尹囊瓦害怕沈尹戍建功威胁他地位的想法,设法引诱囊瓦出击。可见,伍子胥等旧楚人,对楚国贵族之间的了解之深。
吴军在引诱得手后,采取了一种新的战法,退却伏击战。他们一路从小别退到大别,沿途,利用山林茂密,在退却中选择适当地形、时机打击楚军,三战三胜!楚军值得退却到龟峰山。
此战中吴军在河流、山川、平原复杂地形中执行行军、退却、设伏、反击、追击各种行动,如此复杂的战役组织在过去是从未出现过的。夫概的果断出击,大败楚军主力尽管三次小败对楚军来说,硬实力损失不大,但却严重影响了囊瓦作为主帅的威严。
随后,夫概认为应该趁楚军士气低落、主帅失威的有利时机,快速出击。吴王阖闾十分犹豫。夫概不愿放弃这个机会,果断率本部五千人迅速出击,奋勇攻击楚军,阖闾见楚军果然阵势松动,立即投入主力大举进攻!
楚军大败,主将逃走,副将被俘。
连续追击,扩大战果随后,吴军进行了深远追击。追击之凶狠,可谓当时同时代战争史上前所未见。
半渡而击:吴军对楚军残部的追击中,在楚军渡河时没有立即发起追击,而是趁敌军半渡之时快速出击,溺毙楚军无数;
楚饭吴食:尾追的吴军常采取一种十分聪明的战术,他们利用楚军即将开饭的时间发起攻击,击败楚军后就地吃楚军的食物,自己不用做饭,楚军却长期没饭吃。
随后,吴军连续作战,又击败了回援的沈尹戍军,彻底歼灭楚军主力。
楚昭王只得逃出郢,吴军入郢,取得了拔郢之战的胜利。
新的战争形态逐渐到来在之前的战争中,各国之间的战争多是以一次单独的战役(甚至战斗)来决胜负。击败敌军的目的一般就是获取“霸业”。
齐桓公进行军事威慑后,跟楚国彼此找了个台阶下,就解决问题了的。千里迢迢就是为了面子。即使是牧野之战这种改朝换代之战,也是在一次短促会战后,主要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的,未见大范围的机动、追击。
吴楚之战,尤其是拔郢之战,则完全是不同的战争:
1、一开始就着眼于“灭国之战”,选择了避开敌军严密设防的区域,直接杀入敌国腹地,似乎是中西方“战略之父”的标准,换而言之,既然这是战略之父的标志,是不是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民族古代军事战略的“成人礼”呢?
也只有当战争的复杂、多变发展到这种程度后,才可能有如此系统的《孙子兵法》出现。2、多种地形下的连续作战,是古代诸侯军备成熟的标志。
在这场战争中,吴军先后在江河、山林、平原都进行了大范围的机动、作战。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这说明,尽管当时所谓“千乘之国”这种以单一战车数量作为军事实力的说法依然流行,但已经抽象化了。
以吴、楚为代表的诸侯国,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军备体系。各国都已经具备了多兵种配合作战的能力。
随后,“魏武卒方阵”、“齐技击”、“胡服骑射”的逐渐兴起。战争手段的丰富使得战争越来越脱离“程序化”,变得变化无穷,神出鬼没。
中国的战争,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为何中原大国无法重创楚国,吴国却能攻下楚国都城?
楚国在西周到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诸侯国,它受封于西周王室,但却始终与周王室有芥蒂,是西周王室重点打击和针对的诸侯国,也是西周王朝的三大“闹事分子”之一,从西周早期就公然与西周王朝和中原的华夏族群兵戎相见,号称天子和正统的周王室或者中原诸侯大国却始终无法彻底消灭楚国。
楚人与周人的恩怨由来周初分封导致的恩怨:楚人原本就生活在长江流域,在商朝末年,楚人的领袖鬻熊审时度势,选择支持周人,并参与了武王伐纣,周人灭商后被封为子爵,但是奇怪的是似乎只有爵位,没有封地。后来到了周成王时期,才又一次分封,明确了楚人在丹阳建立子爵诸侯国。但是楚人对于这样的分封是不满意的,作为参与伐商的功臣,他们仅仅捞到个子爵,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周人对他们的防范和提防,进而对他们的压制。
楚人创业招致的恩怨:后来经过大浪淘沙的战国七雄中,要论创业建国之艰辛,只有秦国可以和楚国相提并论。楚人在丹阳一个弹丸之地建立起来的子爵楚国,当时建国的时候建造好祭祀的宗庙却找不到祭祀用的牛,于是只好去鄀国偷了一条小牛,又怕牛的主人来找麻烦,连夜把牛宰杀了用以祭祀。此后楚人为了铭记创业的艰难,于是形成了夜间祭祀的习俗。这个楚人偷牛的故事反映出楚人建国时的贫弱。但是楚人骨子里的不服输的“蛮劲”让他们自强不息励精图治,慢慢的他们开始在南方崛起了。他们的崛起使得把他们视为异族的周人开始忌惮起来。
汉阳诸姬招致的恩怨:楚人的崛起,使周王室非常忌惮,特别是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夷人和吞并周边小国。周天子开始动用武力惩罚不听话的楚人,但是却意外的三战三败,甚至连天子都死在了楚地,于是周天子开始在楚国的周围,尤其是北上的路线上分封大量姬姓诸侯国,这就是著名的“汉阳诸姬”。这些诸侯国的使命就是阻止和遏制楚国的发展,双方的敌对更加明显。此后楚国人成为像西戎、东夷一样西周王室的敌人,也是西周统治的三大“闹事分子”。
早在西周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时期,西周就大举讨伐楚国,结果三战三负,最后一次周昭王不仅把天子六军全部带上,还召集了天下诸侯组成联军一起出征,结果依然惨败,传说周昭王乘坐的船只被楚人动了手脚,用胶水粘的船在汉水沉没,周天子溺水而死。但是正史上只是写了昭王南巡不返,显然是羞于承认。此后周王室采用分封汉阳诸姬的方式阻止楚国向北扩张,直到西周倒数第二位天子周宣王时期再次伐楚,并且取得了胜利,但是这时已经是西周王朝崩溃前最后的回光返照罢了。
西周王朝崩溃后,东周王室衰微,不仅对楚国无法控制,连中原诸侯都已经开始不买天子的账了,于是春秋时代的霸主们开始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接管对西戎、东夷和楚国的防范和控制事业。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首先向楚国发难,他在公元前656年率领八个诸侯国组成的“八国联军”直扑楚国,楚国当时国王是楚成王,他连忙派使者与齐桓公谈判,最终名义上承认错误,承认齐桓公是老大,齐桓公退兵。其实当时齐国也清楚自己没有能力吞掉楚国,即使要击败楚国都可能会落得两败俱伤的结果,所以取得名义上的胜利就见好就收了。
此后就是晋国与楚国的百年争霸,两国先后由晋文公先称霸,然后楚庄王接着称雄中原,后来晋国就甩开了楚国,逐渐在两国争霸中取得上风,而且分别在公元前583年、公元前572年和公元前557年三次攻入楚国本土。但是都应缺乏彻底占领楚国的能力,最终都选择了主动退兵。
楚国地处长江流域,水系发达,西周王室等中原诸侯国并不擅长在这样的地方作战,尤其是当时这些地方还属于未开发状态,沼泽、湖泊、森林、瘴气等等让西周的天子六军吃尽苦头。
中原各国进攻楚国属于劳师远征,尤其像后期的晋国,进攻楚国要跨越诸如郑、曹、卫、宋等一系列的诸侯国,即使战胜了楚军也不适宜直接占领,因此往往打击遏制楚国北上的扩张势头,削弱楚国国力就基本满足了。
楚人从击败西周天子讨伐之后,就逐步扩张实力,甚至公然自封王爵,因此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楚人吞并扩张的脚步较快,特别是春秋初期突破汉阳诸姬的封锁,同时利用文化上的趋同向东扩张兼并吸收了东夷部落,实际上在春秋时期楚国国力已经非常强大,国土面积也非常广阔,即使晋国这样的超级霸主也没有把握一口吞下楚国,所以往往不愿劳师远征,对楚国本土的作战也是骚扰疲敌为主。
其实这个问题多少有些偶然性,并非吴国的实力已经强大到超越此前的齐、晋等国,而是内外因素综合影响下的偶发性事件。
首先吴国与楚国的战争,吴国避免了北方中原大国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不用劳师远征,吴国就在楚国的东面,且可以溯江而上。二是吴国也在长江流域崛起,他们比中原各国更善于在这种水系发达的地区作战。
其次吴国的崛起本身就有中原霸主晋国的影子;吴国是晋国为楚国选择的劲敌。晋楚百年争霸,到了公元前572年左右,晋国已经完全占据上风,但是正如上文所述,晋国很难直接吞并楚国,因此晋国开始实施对楚国的疲敌弱国大战略,一方面实行三驾疲楚策略,即将军队分三批,轮流袭扰攻击楚国,使楚军疲于奔命,另一方面,扶持吴国作为楚国的对手,在公元前563年,晋、吴两国开始接触并结盟,晋国对吴国展开全方位扶持,如派人教授吴人“车战步战”等陆战之法等,使用马匹、战车、弓箭及各种战术等。吴国在晋国的支持下迅速强大,成为南方新兴强国。
吴楚之战时,楚国内乱频频,国君年幼,权臣昏庸,不仅迫害人才,导致人才流向吴国,同时得罪邻邦,导致自己的外交孤立。而吴国则正好相反,不仅君臣团结而且人才济济,伍子胥和孙武都是名将,再加上本就有中原大国支持,还得到了楚国不少附庸国的支持,因此吴楚之战,楚国是必败的。
但是吴国依然没有能力吞并楚国,虽然迅速占领了楚国的国都,但是楚国实力依旧尚存,加上秦国出兵援助,越国又在吴国背后突袭捣乱,吴国占领楚都之后其实形势已经开始处于不利,于是不得不撤兵。
为何中原大国无法重创楚国,吴国却能攻下楚国都城?
对于此题来说,要分开来看。
周天子伐楚失败首先,国力对比。楚国历代君王都有北图中原之志,经过多代励精图治,已经积累不尊周天子的资本;周王朝虽然经历过“成康之治”开始恢复,但经过诸侯征战,已经失去许多土地,此时已失去昔日强盛局面。
其次,军队建设。周天子的军队是中原诸侯争霸类型军队,面对南方山地等其他地形作战就会显得力有不逮;楚国军队主要针对中原军队而建设,适合山地、水战。
最后,人谋方面。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在讨伐诸侯国时却没有其他诸侯国军队跟随作战,而是亲自率军出征;楚国利用计谋,献给周天子用胶作的船,并排奸细打入周军内部,结果周天子在过汉水时遭到楚国算计,全军覆没。
吴国攻楚成功首先,国力对比。吴国长期受到楚国欺凌,吴国君主励精图治,训练军队,国力强盛;楚国长期大国心态,内部争斗,国力日渐衰落。
其次,军队建设。吴国军队经过兵法之祖孙武训练,战力强大;楚国传统军队,面对同为南方的吴国军队,没有明显优势。
最后,人谋方面。吴国有伍子胥出谋划策,孙武领兵作战,在帮助吴王稳定东南地区,建立稳固大后方,才开始对楚作战,同时有周围唐国、蔡国帮助,最后攻下楚国国都,伍子胥也报了家仇。
为何中原大国无法重创楚国,吴国却能攻下楚国都城?
谢邀!
我是五色土聊历史,我来回答:
为何中原大国无法重创楚国,而吴国却能攻下楚国的都城。 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中原大国的目的无非是要立威和震慑,让楚国臣服于他。而吴国的目的,却是为了报血海深仇,要消灭楚国。
这一系列的所发生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只在于一个人,就是楚人伍子胥。
由于被奸臣陷害,伍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所杀,伍子胥也差点被杀,但好在他险象还生连夜逃了出来,一路奔波颠沛流离,逃亡到了吴国。
伍子胥一夜愁白头,就发生在伍子胥的逃亡途中,就是在伍子胥出关之前的头一个晚上,伍子胥的满头黑发全白了,这反而帮了伍子胥,让他顺利出关。
伍子胥刚到吴国,身无分文,以卖艺为生,后来他设法认识了公子光,又通过种种手段搞定了专诸,让专诸花三年的时间去学烹鱼,成为烹鱼高手,公子光借机请王僚吃鱼,就让专诸去刺杀了王僚,最后伍子胥帮助公子光登上了王位。
之后就是伍子胥辅佐公子光强兵富国,帮他请来了齐国的兵圣孙武,操练军队,完全放权,让孙武充分发挥他的练兵和统兵才能,形成了一只强有力的军队。
最后,公子光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这一文一武两员大将的辅佐下,在适当的时机攻占了楚国的郢都,而且把楚王从坟里挖出来鞭尸楚王,这时伍子胥才终于把这积压在心中几十年的一口恶气吐了出来,痛哉快哉,仰天长啸,我伍子胥没有枉活在世间!!!
我是五色土聊历史,欢迎关注!!!
为何中原大国无法重创楚国,吴国却能攻下楚国都城?
提到吴国三战败楚,最后攻下了楚国都城这件事,很多人会认为以吴国的国力,怎么可能做得到呢?但看过那段历史之后,就会发现吴国能够击败强大的楚国是有原因的。楚国做为老牌的强国,除了楚庄王时期实力达到鼎盛,值得一提的就是吴起在楚国变法的时候了。其他时候楚国似乎可有可无,并不引人注目,到了战国中期,出现了齐国和秦国的东西二帝局面,楚国已经被甩出了很远。楚国佣兵百万,但是自古以来内乱不断,君臣离心离德,因此楚国虽大但不强。他在南方的主要对手是吴国。很长一段时间里,楚国对于吴国处于压倒性的优势,打得吴国灰头土脸,但是因为一个人的到来,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个人叫做伍子胥,楚国人,由于被费无忌陷害,他只好背井离乡逃到吴国,寻求报仇的机会。伍子胥举荐专诸给公子光,完成了刺杀王僚的行动,公子光登上了王位。伍子胥又推荐孙吴为吴王所用,让吴国的军事实力一天天强大起来。此消彼长下,楚国形式则岌岌可危。孙武号称兵圣,《孙子兵法》更是流传于世的兵家经典,伍子胥则对楚国的军情了如指掌,有了伍子胥和孙武的辅佐,吴王阖闾的信心大增,这是吴军能够击败楚军的根本。从当时楚国方面来看,朝堂之上奸佞当道,士族大家各怀鬼胎。他们没有几个是真心为国的,楚军内部缺少名将,面对训练有素、熟知军情的吴军的进攻,节节败退、溃不成军。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地大不是吴国能够一口吃掉的,尽管国都被占,但楚国的大片国土还掌握在楚人手里。吴军陷入了持续不断的战争之中而不能自拔,申包胥到秦国又搬来了秦人的虎狼之师,此时越国又在吴国的后院防火,吴国被迫退兵,不久楚国又复国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为何中原大国无法重创楚国,吴国却能攻下楚国都城?
在历史上,中原各国对于楚国的多次战争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了楚国自身实力确实不弱,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却被南方的一个小国给攻破了国都,如果说他之前对抗中原大国往往能够取胜,说明了他武德充沛,国力很强,那他被这个南方小国攻破国都,又该怎么解释呢?难不成这个南方小国可以吊打中原各大国?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个南方小国,就是著名的吴国,这个南方小国吴国就是我们小学课本上所出现的吴王夫差所在的那个吴国。这个国家很明显在春秋时期一直不是什么大国,可是却在春秋末年,破楚灭越,威风赫赫,称霸诸侯。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要归功于另外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其实也是一个中原大国,那就是著名的晋国。
我们都听说过,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霸主地位,彼此之间爆发了无数次冲突与战争,其中,以晋国,楚国之间的争霸尤为激烈,晋国与楚国都先后登上春秋霸主的位置,所以这俩的竞争是最为激烈的,竞争一旦激烈起来,作为中原大国的晋国眼看通过正面手段无法拿下武德充沛的楚国,晋国就开始下一盘棋了。
晋国的棋,其实就是一句话,那就是找个强大盟友牵制楚国,但大国比如齐国又不是那么“听话”,毫无疑问这就得自己培养一个。
晋国将目光瞄向了楚国的东面——吴越之地,在当时,晋国甚至是整个中原的人都一致认为吴越之地的人不擅长作战,是因为他们既没有优良的武器,又缺少战术的安排,如果要与他们合作,那无异于自寻死路。
但是这一观点很快就得到了改变,因为有人提出可以通过训练和向他们传播先进的文化和战术来改变这种局面,提出这种想法的人是一个天才的战略家。
不过从某种角度来讲,他却无法控制以后的进程,为以后的祸患埋下伏笔,正所谓非我族类者其心必异,提出这一伟大构想的人,并没有考虑到先进的技术传播过去之后,造就的一个战斗力超强的国家,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影响?会不会取代楚国给他们的威胁,造就一个新的楚国。这些都是他所欠考虑的。
但不管怎么讲,既然已经提出来了,并且这个决策也得到了晋国上下的认可,那么总算是开始展开了。
这里顺便说一句,提出这种想法的是来自晋国的著名的战略家申公巫臣,这个人其实本来是楚国的一个贵族,由于为了美女夏姬叛楚归晋,得罪了楚国,整个家族都被楚国给族灭了,所以他对楚国恨之入骨。
结合上文我们的分析,他的这个决策虽然可能给楚国找来较大威胁,但如果站在晋国角度来讲,是得不偿失的——极有可能是一种驱虎吞狼的结果,也许这个站的家的确考虑到这种情况,只不过他什么都顾不上了,他只想要最快最狠的复仇。
申公巫臣于是前往吴国,给吴国人带来的是先进的中原文化——《左传》记载,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吴子寿梦说之。乃通吴于晋。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他到吴国之后找到吴王寿梦,跟寿梦说了半天,寿梦最后同意他在吴国搞变革,于是教吴国的军队怎么射箭怎么骑马怎么用车乘,这些原本都是中原各国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正式流入吴国境内,可以想见,这一时期,吴国军队的战斗力那是直线飙升。
有意思的是,吴国军力上去后,他马上就鼓动吴国军队找其他中原国家练练手,他们挑的是楚国附属国陈国,在得到成果检验后,果断的让吴国与楚国交恶——所谓叛楚。
事实上,这一时期的吴国军队战斗力的确是突飞猛进,史料记载下面就是这种操作——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子重自郑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巫臣给吴国带来了巨大的军事成就,在此后吴国一口气把凡事属于楚国的附庸全部拿下来了,
在此后,原楚国贵族伍子胥也跑到吴国来传授文化和知识、紧接着就连齐国人孙武向吴国输入中原的军事文化等先进技能。
可以讲正是,巫臣、孙武、伍子胥等人所在的母国,一方面为了限制楚国的势力另外一方面,为了向楚国报仇,所以共同给吴国带来了先进的典章文化、军事文化,尤其是军事文化,在军事文化上面,他们给吴国带来了很大的提高,吴国军队实力不断壮大,此后,历代吴王都致力于对楚国发动不断的袭扰,经过不断的攻袭楚国,最终终于攻破了楚国都城郢都,迫楚昭王出逃。
那么,楚国难道没有反制措施吗?答案是,有的。楚国扶持的自然是吴越之地的越国,越国与吴国的交战背后,其实就是中原各国和楚国之间的较量,只不过后来越国也被吴国击败。不过庆幸的是,好大喜功的夫差并没有对越王赶尽杀绝,这个了后来勾践翻盘机会。
而当吴国正值强大之际(毕竟吴国占下楚国大片国土,又灭了越),吴国和晋国的关系却开始降到冰点——因为夫差,也想要做一做中原霸主。这就给了楚、越两国机会,于是后来楚、越、秦(秦为楚国请求的救兵)、齐(齐靠近吴也不愿看吴国做大)联合起来通过各种途径打击失去了晋国支持的吴国,吴国衰弱、甚至灭亡后,楚国又慢慢恢复元气,此是后话。
因此,我们如今来看吴国的强大,毫无疑问是有吴国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原因,当然也有孙武、伍子胥等人的辅助,但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晋国的战略帮助,即申公巫臣提出的这个“联吴疲楚”战略。
由于联吴疲楚战略,才有了中原先进文化的输入,使得吴国走向强盛;同样也由于这个战略下晋国对楚国的牵制,吴国才汉那么肆无忌惮的骚扰楚国,最后甚至攻破楚国国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