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是否是战略失误,你怎么看?

我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略失误很多,但是,定都南京(天京)并不算失策。

太平军,始终想要一块根据地。农民起义,需要根据地,这是历代农民起义留下的教训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太平天国不应该定都南京,而应该继续集中力量北上,攻取北京。

事实上,这样的观点,早已被黄巢等农民起义实践过了。这些起义,也用他的教训,证明了农民起义,长期流动作战,不重视根据地建设,是非常不明智的。

比如说,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坚持流动作战,转战南北,一度攻取长安。可是结果如何呢?在长安遭遇藩镇和中央的联合反击后,退出长安,无处可依,迅速失败。

以黄巢起义为代表的,长期流动作战的农民起义,由于没有坚强的根据地,一旦遭遇挫折,就迅速败亡了。农民起义需要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这是历代起义者,用献血留下的历史教训!

同样,假如太平军一路北上,即使侥幸攻取北京(考虑到北方清军战力和太平军军力构成,可能不大),难道大清就灭亡了吗?没有根据地,直接在对手的心脏地带作战,失败可能只会更快。

因此,太平军内部,他们对于在何处建立根据地,都有不同意见,但是,即使最激进的太平军将领,也没有人提出要“直取北京”。

即使在永安,太平军都“宅”了半年,可见,太平军从一开始,就急切地希望有一块立足之地。

太平军起事之初,就一直期望建立根据地

在太平天国起事之初,虽然力量薄弱(蓑衣渡之战后,可战之兵不满万人),但是,太平天国的高层,依然思考过太平天国建立根据地的事情。

比如,洪秀全,就曾经非常欣赏谋士胡孝先的建议,认为应该“攻取咸阳”(不要笑),以关中为根据地。

不过,由于当时太平军实力薄弱的现实,在攻取武昌之前,这些都还属于“远景规划”。眼前的困难太大,“远景规划”还没有引起高层的广泛讨论。

早期的太平军,艰苦转战,主要需求是得到一块立足之地,尚无力奢望选择影响全国的根据地。

毕竟,在攻取武昌之前,太平军攻桂林、长沙,屡遭挫折,任何一座稍微设防的城市,都攻不下来。那个时候,大家在”求生存“的阶段,要说攻取北京,那是痴人说梦。

不过,即使出于“求生存”的考虑,当时的太平军,对于选取根据地,依然有着强烈的渴望。

比如,著名的”道州决策“,洪秀全建议入广东,石达开建议入西入贵州四川,更多的意见是返回广西。

可见,当时的主要争论,尚在到底要不要留在两广,或者进入更偏远的贵州等地,当时,主要思路是,选择清朝统治薄弱的区域,建立根据地,生存下来。

杨秀清在批判了”贪恋乡土“的情结后,力主北上。

武昌城下的讨论;东下金陵,建立“小天堂”为根据地是较为正确的选择

太平军攻取武昌前后,实力大增。在这个关口,太平军对于发展方向,产生了积极的讨论。

由于武昌地处“九省通衢”,东南西北,四处都可发展。因此,此时的讨论,自然充满了可能性,说什么的都有。

当时,主要的意见有两个:

1、以武昌为根据地,“遗兵襄樊”,北进中原。

2、东取金陵,“踞为根本,徐图进取”。

两种意见,当时始终无法取得统一。最终,杨秀清放大招,“天父下凡”,才统一意见,全军东下。

参考当时的形势,杨秀清去南京,是比较正确的决策。

太平军攻取武昌后,虽然实力大增,但是,与清朝这个全国的统治者比起来,实力还是薄弱的。

因此,此时,尽一切方法壮大实力,才是发展的根本。

清朝在北方部署的力量较强,在建立巩固根据地之前,舍弃水营优势,北上中原与清军决战,并非良策。

1、清军部署,当时重河南,轻长江中下游。

太平军进入武昌后。咸丰帝调兵遣将,打击太平军。

以向荣为钦差大臣,指挥两三万清军继续紧随太平军;

以河南巡抚琦善为钦差大臣,会合直隶总督,指挥从北方各省调来的清军一万九千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地的马队四千人,部署于南阳、信阳、商城等地,防堵太平军北上。同时,从蒙古等地调拨的若干部众,也陆续调动中;

此外,还命令云贵总督与荆州将军合力防守襄阳;

同时,各省开始团练,尤其是湖南地区的湘军开始成型,这支武昌城不远处的部队,将来将成为太平军的主要对手;

可见,此时清军不断调拨部队,压制武昌方向。

而在长江中下游方向呢?清军没有增兵,只是让两江总督统筹军务,赶赴九江而已。

坦白的说,清朝当时确实已经衰弱,当时,太平军不论“北走信阳,东下九江,西上荆襄,南回岳州之路,(清军)俱属空虚”。但是,从当时清军部署看,在河南方向兵力较强,长江中下游则相对较弱。

2、太平军的兵力结构,决定了最利于沿长江东下;

此时,太平军军力迅速壮大,除了广西老兄弟战斗经验的丰富外,主要得益于在益阳、岳州、武汉一带获取的大批水手。此时编成的“水营”,是太平军重要的作战和运输力量。顺江东下,能充分发挥太平军水营的作用。而这些力量,对于北上河南来说,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广为流传的老水手与杨秀清的建议,说去河南了我们的船就没用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湘军水师练成以前,太平军水营横行长江,没有对手。

3、夺取长江中下游,能最大程度打击清朝,强大太平军。

江南地区,是当时清朝主要的财源要地。同时,截断运河,将使得清朝的南北运输失效。这对清朝力量,是一次重要的打击。(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攻取镇江,大清认怂。虽然抵御外侮与镇压内乱不可同日而语,但,足见大运河对大清的影响)。

事实上,在太平军攻取金陵后,声势完全不同。不管是上海的“小刀会”,北方的捻军,各地的天地会,纷纷响应,“听天王号令”。

太平天国的失败,在于其奇葩、固执的“拜上帝”教义,在于其领导人迅速的腐化、内讧,也在于许多政治、军事上的失误。

但是,就定都南京而言,本身并没有失误。

能获取天下最富庶的地区作为根据地,对任何起义者来说,都是幸运的。可是,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实在配不上这样的幸运。

比起后来只能在山区建立根据地的革命者来说,太平天国能迅速地在当时最为富庶的区域建立根据地,是何等幸运的事情。

可是,没有合乎民心的宗旨,没有坚强团结的领导,即使幸运得到良好的根据地(哪怕是北京),又如何能承担起艰巨的历史使命呢?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是否是战略失误,你怎么看?

当然正确。

很多人说太平天国攻占武昌后兵威正盛,此时趁势北上,必定能够一举消灭清朝,实现汉人复国的梦想。但是太平天国却选择了东下南京,导致清朝得到了喘息之机,最后太平天国陷入和清朝惨烈的拉锯战中。最后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即使派出了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将领率领2万多人北伐,也已经丧失了秋风扫落叶的猛烈态势,最后不得不归于失败。

所以,定都南京绝对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这个论断表明上看无懈可击,但是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

太平天国本质上是农民起义,他99%的可能性是失败而不是成功。因此定都南京就不是一个能不能成功推翻清朝的问题,而是一个能不能多坚持一段时间的问题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太平天国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定都南京,太平天国才能坚持14年之久。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太平天国:

1、没有根据地的农民起义注定昙花一现

从陈胜吴广点燃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烽火后,农民起义成为改朝换代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是,农民起义,特别是第一个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势力,往往会成为为人作嫁的角色,因为枪打出头鸟,而且加上最先反抗的必然是压迫最深重的底层农民,导致他们起义充满着被动和仓促。

因为没有长远的规划,他们基本都是打到哪算哪,即使一拥而上拿下封建王朝都城,消灭统治者势力,但仍然无法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最终的结果就是被混入农民起义烽火的地主阶级夺了权。

之所以造成推翻封建王朝仍然不能坐稳天下的情况,就在于农民起义军的“居无定所”,走到哪,那就是根据地。陈胜如此、黄巢亦如此。

因为没有根据地,就更不可建造牢不可破的坚固堡垒,其结果就是虽有百万大军,最终还是被包围最终消灭。

看了这么多农民起义的“光辉典范”,洪秀全不可能没有触动。如果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一拥而上固然可以一举杀进北京,但是根据地也只有北京及郊区,周边虎视眈眈的势力终归会迅速反扑。届时长驱直入的太平天国只剩下一种可能,那就是昙花一现。

所以选择南京对于太平天国而言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占据南京,依托长江天险和清朝对峙,并且南京周边又是清朝赋税重地,占据这里无疑会对清朝形成巨大打击。

在中学教科书上,对太平天国的总结是“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

之所以能够坚持14年而不是李自成这样的42天,定都南京功不可没。

2、定都南京提供了多种试错的机会

1853年3月19日,太平天国攻陷南京,改名“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随后在1853年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率领2万人北伐,势力一度到达天津附近,后因清朝的激烈抵抗,又扒开运河水淹太平军,导致太平天国北伐遭到失败。林凤祥和李开芳先后被俘处死,北伐失败。

1853年6月3日,太平天国派出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林启荣等大举溯江西征。先后攻下安庆、九江、武昌等地。1855年初,翼王石达开大破湘军,复陷武昌,气得曾国藩一度想要自杀,西征取得辉煌胜利。

太平天国的一系列军事行动,都是基于定都天京。占领南京后,太平天国拥有了相对稳定的赋税来源,这使得太平天国拥有了对抗清朝的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的奠定不仅仅给了太平天国向外扩张,和清朝保持对峙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它给了太平天国多次试错的机会。以往的农民起义,农民阶级揭竿而起,趁势摧枯拉朽,不可阻挡。但是,一旦遭遇失败,或者小的挫折,农民军就可能一哄而散,先前的势不可挡的态势就会立刻烟消云散。

因此可以说,我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最喜欢的就是一劳永逸,最害怕的就是失败和挫折,因为他们败不起。而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理论上说比以往的农民起义更近一步,成了类似于清朝的稳定政权,这就让太平天国不至于被清朝或者列强一击必杀。

从1853年定都天京到1864年天京陷落,11年时间里,太平天国历经北伐、西征和东征以及数次攻破江南江北大营以及石达开西征失败等一系列事件,有胜有败但坚持了这么久,这是定都天京的功劳。

3、清朝并没有一般的汉人王朝那样容易推翻

1856年,风雨飘摇的清朝进入最危急的关头,外有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侵略加深而且还大片失地。内有太平天国在南方席卷半壁江山,清朝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急时刻中。

但是,从1861年开始,清朝却奇迹般地开始多云转晴。“辛酉政变”之后,慈禧掌权,重用汉人官僚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对太平天国逐渐形成了优势,终于在1864年攻陷天京。

随后,慈禧重用左宗棠等人,剿灭西北回乱,粉碎了其分裂我国的图谋。随后清朝开始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清朝得以起死回生。

这一系列的事件说明,清朝和以往的汉人王朝不一样。一方面,它遭遇到3000年未有之变局,因此有了更多续命的可能,比如向列强妥协,借助列强势力消灭太平天国;另一方面,通过重用汉人官僚的方式即可以重新爆发强悍战斗力。

太平天国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对手。早在太平天国之前,清朝就爆发过大规模的反抗,比如吴三桂的三藩之乱、乾隆后期的白莲教起义,但是其都遭遇了失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清朝的多面选择。

清朝的建立,创造性地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结合,将满汉蒙等势力聚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多元的结构。在八旗废了还有绿营,在绿营残了还有团练,只要太平天国愿意,清朝有多种选择可以一直打下去。

之所以能对太平天国如此强悍,主要是太平天国和以往的农民起义一样,撬动了地主和士绅阶层的根本利益,因此他们愿意同仇敌忾共同绞杀太平天国。

最可怕的情况是太平天国攻陷北京,然而清朝还是可以退守东北或者蒙古继续周旋,太平天国却不可能一直保持蓬勃状态。

所以可以说,定都天京的目的不在于彻底消灭清朝,而在于抵抗清朝的疯狂反扑。事实证明,这个选择并没有错!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是否是战略失误,你怎么看?

一直以来,定都南京是否是太平天国的运动中的最大失误,争议不断。在一些人看来,太平军如果在拿下武昌之后继续北上,就能占领北京,灭亡清朝。而也有人认为,太平军定都南京并没有错,错误的是定都南京之后的一系列措施。

定都天京

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中确实出现过不少失误(错误),例如起义之初错过了最好的北上时机,在深山老林里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突围北上后在几个久攻不下的城市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定都南京后,没有全力北伐,仅仅只派出了一支所谓的劲旅,幻想着迅速突击到北京。运动后期在经营皖、赣还是经营江、浙的问题上分歧很大,多次重大战役没有协调与统一。天京被围之后,宁愿死守南京,也不愿意在其他地方重新打开局面。应该说,与这一系列的错误相比,定都南京真的谈不上什么对与错。

太平天国运动

首先,金田起义以后,太平军一直是流动作战,并没有任何的根据地。

定都南京之前,太平军一直都是拖家带口,流动作战,虽然一路上攻州夺县,进展比较顺利,但是并没有守住任何一个城市。在很多人眼中,太平天国不应该定都南京,而是应该一直继续北上,打到北京,清朝就铁定灭亡了。理由是太平军起义初期,八期绿营腐朽不堪,汉族团练湘军还没有组建,所以太平军如果一直朝北打,就能占领北京,推翻清王朝,这种想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是也仅仅只是马后炮而已。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早已转移到南方的长江流域,农业中心也以两湖和太湖平原为主。东苏、皖、赣、浙等省是整个国家的经济中心,优先控制东南地区,在经济上遏制住清政府的咽喉,应该说是没有什么大毛病的。

太平天国形势图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也不乏攻克都城的现象,但是攻克都城未必就能成功。黄巢进了长安,最后还是失败了,李自成进了北京,照样输给了清军。如果太平军一直继续北上,没有任何根据地,打到什么地方才是头呢?打到北京就一定能攻克北京吗?攻克了北京清朝就一定会灭亡吗?也许能推翻清政府,但是能否最终取胜天下,真的很难说。

其次,太平军之所以失败,并非定都天京,根本上还是自身内部的腐败造成的。

由于太平军早期的领导人基本上都是穷苦农民出身,所以基本上胸无大志。一朝得势,最想要的是变本加厉的把曾经幻想的生活全部都补回来。生活奢侈,腐化,出门大讲排场,并且等级森严。起义之初承诺老百姓的人人平等,处处饱暖的小天堂从没有实现过。

富丽堂皇的天王府(复原后)

利用宗教来进行农民起义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不过宗教立国确实大大的降低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吸引力,天父天兄,天父下凡等一系列宗教活动不仅对普通民众没有任何吸引力,更让那些真正的基督教国家厌恶太平天国政权。对传统文化的过分破坏,让读书人厌恶太平天国政权,一场反清起义演变为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的斗争。

太平军北伐

没有全力北伐或许有理由可以解释,没有有效的支援林凤祥、李开芳的队伍就不能不说是个错误了,虽然北伐军牵制了大量的清军,为西征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但是毕竟还是让几万最为强悍的精锐白白葬送在北方。

天京事变

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让最高领导层的矛盾逐渐公开,最终演化为严重的内讧,杨秀清与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带走了近十多万主力部队脱离了主战场,严重的削弱了太平军的力量。

综上所述,定都南京并没有什么过错,但是在随后的岁月里,太平军自身的问题太多,造成了太平军的最终失败。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耗尽繁华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是否是战略失误,你怎么看?

大平天国选择定都南京没有错,为什么说定都南京没有错呢?

一个政权选择一个地方定都应该有这么几个要求,一,能够辐射周边地区,这个城市必须要有一定的影响力,是这一片地区的代表,能够引领这一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地区。具有这一地区的代表性。

二,交通设施方便,能够很便利的运输大量的粮食,银钱,物资,供应庞大的统治集团的消费,一个几十万人的城市必须要有强大可靠的物资供应。

三,军事上易守难攻,南京在长江南岸,一江阻隔,北方的清朝政府无法通过长江天堑,进改南京。

四,此地应该物资丰富,能够源源不断的供应南京人口的消费。

这些条件南京都具备。

从长江航道运输的物资粮草通过长江供应给这座城市。

而长江运输,从长江中,上,游通过水运方便又快捷。

攻下南京必须切断水路,切断南京的生命线。湘军和太平军打仗都是围绕着长江水运而进行的。切断了长江水运,就间接的切断了南京的生命线。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是否是战略失误,你怎么看?

汪郎认为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是不明智的。

1、南京的位置特殊,是清廷的命脉所在!定都南京会引起清政府的强烈反扑!

南京是两江核心地带,江南重镇,更是清廷赋税重地,控制南京有利于江浙地区的稳固。

在“天下赋税,江南独半”的经济环境下,这里就是清廷的命脉所在!何况南京本身就是一处龙盘虎踞,极具有帝王之气的地方。

定都南京等于是要掐住清廷的咽喉,断了它的命脉,这样会引发清王朝的强烈反击。

事实上也是如此!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后,清廷虽然允许地方筹备团练,但是此时的团练还只是挂在地方官府名下,受到官府节制,并没有多少的自主权。

如:罗绕典、朱琦、龙启瑞、陈孚恩等,名义上是独立于绿营体系之外,但实质上却是“帮同、协助”的身份,依旧处于地方官府或中央派遣大员的监视之中,并沦为附庸(罗绕典挂在钦差大臣赛尚阿、湖广总督程矞采名下;陈孚恩挂在江西巡抚陆元烺名下;更有甚者是挂在自己本籍所在的知县名下)。

这样的团练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受到的约束极大,是无法单挑太平军的!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定都南京后,清廷放开了对汉族官僚筹办团练的限制,由最开始的“防汉”心理向“依汉”思想转变,即责令在籍绅士专办团练(如曾国藩),遣京官回籍办理团练(如吕贤基),使团练大臣不再成为地方官府的附庸,使汉族官僚有了更大的自主性!

这样的结果就是,太平军不仅要面对绿营的围剿(江北、江南大营),拓展的根据地巩固能力被减弱;同时还要面对最为凶悍的团练军,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军事压力很大。2、南京地势平坦,没有有效的天然防御优势!

定都南京最大的天然防御依赖就在于长江天险,但此时南北交通已经有了大运河,长江上游如岳阳、武昌等又被清廷攻占,太平军在事实上已经失去了长江的自然防御功能。

即使通过西征重新打下武昌,但岳阳、长沙还牢牢控制在清廷手里,而曾国藩的湘军水师能够发动湖口大战,就是因为控制了水陆上游。

同时太平军也没有在陆地上占据定都南京的优势!也就是说,清廷可以从浙江、福建、广东等南方省份的军队聚集围剿南京,这和当年的东吴、东晋是不同的,所以太平军只能硬扛!3.离上海太近,还需要面临西洋侵略者的军事进攻。

上海此时已经是开放口岸,也被英法侵略者划分了租界,对于侵略者来说上海已经成为它们的天堂!

但太平军定都南京,引发了清廷的大规模军事镇压,这在洋人看来会影响上海的稳定,所以必定会参与镇压太平军中来。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美国人华尔组建洋枪队,配合李鸿章的淮军对太平天国进行镇压。南京既然不合适太平天国定都,那么哪里合适么呢?汪郎以为,真正适合太平军定都的应该是襄阳!

襄阳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处秦岭、大巴山和大别山之间,北连南阳盆地,南接江汉平原,地理位置优越!

1.不缺粮食!

这里有汉江平原,是明朝中后期就开始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核心地带之一,而湖广地区的粮食生产已经超越“苏湖熟,天下足”的苏常锡湖等太湖流域了。

2.交通便利!

襄阳属于五省通衢之地。

可通过陆路进入豫、陕、川、湘,并可独霸鄂省。北伐、西征、东进、南下,无论是哪种路线都有利于太平军发挥!

而且水路也很发达,从汉江入长江、进湘江,控制大江上游,顺风顺水,军事十分便利!

3.民风彪悍!

湖北属于荆楚文化范畴,自古就有“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说法!

荆楚百姓自楚国时期就养成了不服周的霸气,也塑造了彪悍的民风,这就能够给太平军提供优质的兵源。

4.进可攻退可守!

襄阳地处湖北西北部,往西进入神农架(通四川),往西北进入秦岭(通陕西),拥有足够的地理天然防御体系,就算遇到战事不利也有东山再起的机遇。

明末李自成为什么能多次从无到有,就是依靠大山给予的环境休养生息!

5.没有列强干涉!

襄阳地处内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不会遭受到西方列强的武装干涉,这样就能减轻太平军面临的军事压力,可以专心对付清廷!

当然,这仅是汪郎的一家之言。但襄阳确实适合太平军定都!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是否是战略失误,你怎么看?

早在太平军冲出广西进入湖南之后,围绕太平天国定都选址的问题就已经提上了议程,“精神领袖”洪秀全萌生了“以河南为家”的念头,但天国实际控制人杨秀清却想攻取南京做为都城,两种意见势均力敌,直到太平军攻占长沙失利,转战益阳时意外获得了数千艘民船,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庞大的水营,趁机出洞庭,克岳阳,在岳阳招揽了大量的船夫和渔民,编入水营,太平军水军实力大增,几无敌手。由于清廷水师力量薄弱,自此太平军的水营取得了长江航道的控制权,这种局面一直到湘军统帅曾国藩建立起湘军水师以后才逐渐扭转局面。杨秀清主张顺江东进,攻取南京的计划因水营的建立和强大逐渐占据上风。那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究竟是对还是错呢?在不少历史学家的眼中,杨秀清主张定都南京是导致太平天国最终覆灭的元凶,理由主要有三条:一.南京为偏安之都,难成大器;二.江南富甲天下,容易使太平天国上层腐败堕落;三.江南民风柔弱,不如北方汉子适合从军打仗。事实上,说南京是偏安之都纯属后人牵强附会,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以南京为都,自南扫北,定鼎天下。诸葛亮早就评价南京城“虎踞龙盘,风水绝佳“。说江南是纸醉金迷之地,容易让太平天国上层腐化则根本没有道理,天王洪秀全早在永安之时就已纳王娘三十六人,之后又在武昌大肆选妃。这说明人的腐化堕落跟所处环境确有关联,但更主要的还是靠个人的主观和意志。至于说江南民风柔弱,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家军都是由浙江义乌人组成的,却是明军最精锐的部队,后来还调往北方去把守边关。所以,杨秀清定都南京的计划无疑是正确的。从天下大势来看,江南为财源重地,是清廷命脉之所在,继位不久的咸丰帝在听闻南京失陷后不禁大惊失色,满朝文武也是惶恐不安,他们食用的米饭、衣服的布料大都出自江南各地,依靠漕运送至京城。而江南一旦失陷,后果将非常严重。汉唐时取天下者必先据中原,那时因为当时中原是人口最多,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但到了明清时期,南北形式已经逆转,南方的人口、粮食、经济和人才都已超越北方,太平天国一旦占据南京,与清廷隔江而治,时间一长,此消彼长之下,再出兵讨伐,清廷必不能幸存。还有一种论调,主张太平天国不应定都,而是挥师直取北京,清廷必将推翻。这种论调简直丧心病狂,试问几十万老弱妇孺从军出征,这跟明末流寇有何不同。一旦遇到坚城久攻不下,或者粮草断绝,后果就是全军如鸟兽散。即使侥幸攻占北京,也不过再次上演明末李自成故事。朱元璋在南京时,也有部将提出直取大都的建议,可朱元璋睿智的认定“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言,积蓄实力后,先取山东,移兵两河,拔潼关而守之,而后进兵大都。太平天国的失败在于占据南京后不久即发生天京变乱,使得自身元气大伤,人才不济,不尊孔孟,无法笼络天下士子之心。但如若不是定都南京的正确决策,很有可能还熬不到14年的时间便被绞杀在了北方广袤的平原之上呢!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