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30年没上朝为何国家不乱?
因为万历皇帝那时候,皇帝已经成为了摆设,国家乱不乱已经跟皇帝上不上朝没有任何关系了。万历帝之所以30年不上朝,就是因为跟文官集团赌气——“反正我说啥你们也不听,老子干脆就不干了”。
皇帝说的话,怎么会没人听?这可真是一件稀罕事儿。
在一般印象里,中国古代王朝自秦汉时起,推行郡县制这样高度集权的官僚政治制度。除去王朝末年,出现位极人臣者架空了皇权,否则皇帝作为独揽大权的统治者,基本上是想用谁就用谁,看谁不顺眼就可以杀谁。
其实,这是一种对中国古代政治的误解,面对如此大的一个国家,无论是打天下,还是治天下,皇帝都不可能一个人完成,他需要大量的合作者。
皇帝在打天下时要倚仗为他冲锋陷阵的军功集团,在治理天下时更是需要为其管理政务的文官集团。在王朝建立之初,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企业的合伙人,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其实是大于从属关系的。所以,很多朝代开国的时候,之所以都会发生清除功臣的事情。其实皇帝主要是这些合伙人巨大的影响力,怕他们左右、甚至控制皇权,而不是害怕功臣们抢夺皇位。
一个朝代建立之后,皇帝普遍都要想方设法让一些合伙人出局,但军功集团和文官集团还是得区别对待。军功集团没了就没了,因为不需要打天下了,但是治理天下是个长期的事情,皇帝要依靠文官集团。面对文官集团,皇帝可以虽然可以换特定的岗位上的人,却不能让整个文官集团全部出局。
面对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皇帝的精力再怎么强,也根本无法做到事无巨细的掌控。明朝本来规定皇帝一天要看一百八十多份奏折,一百八十多份听上去挺多,但是对于这个国家来说,真的是连万分之一都不到。
现在一个管理一个普通企业的领导每天都要看一百多份文件吧,更别说管理一个国家的皇帝了。所以,明朝皇帝每天批阅的奏折,其实都是经过内阁大臣们筛选过后呈上来的。
换句话说,皇帝非常容易被文官集团所操控,他能看到的(奏折),都是文官集团想让他看到的。皇帝虽然在名义上至高无上,但整个国家实际上是掌握在通过道德号召培养起来的文官集团的手里。
往轻了说,文官集团掌握了国家的话语权,这就是为什么燕王朱棣在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之后,一定要让文官集团的代表方孝孺来写继位诏书的原因。往重了说,实际掌控国家的不是皇帝,而是文官集团,甚至连皇帝都要被文官集团压制。
这种事情在明朝发生过很多次,在嘉靖时期,就有所谓的“大礼议”之争,皇帝和文官集团为究竟应该叫自己的父亲为“父亲”还是“叔父”这件事几乎决裂。
万历皇帝更可怜,他一生竟然连皇宫都没出过几次,最远的一次还是去十三陵,查看自己的陵墓的修建情况。不能做自己的主,是万历帝心中最大的伤痛,尤其是在立太子这件事上,万历帝被文官集团彻底伤透了心。
万历帝喜欢三子朱常洵,想立其为皇储。然而,“立长不立幼”是千百年来皇帝选择接班人的规矩,文官集团可不管你万历皇帝喜欢谁,他们就是据理力争,有的文臣还以死相逼。无奈之下,万历帝只能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其实,站在文官士大夫的角度,他万历帝的哪个儿子当皇帝都无所谓,这个人只不过是个摆设而已。这件事情中的具体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谁当皇帝”这件事,一定得我们文官集团说了算。
文官集团是绝不会让万历皇帝自己掌控立储权的,他们抓住“立长不立幼”这个古训而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所以,只要在立太子这件事上跟万历皇帝站在一起的大臣,就一定被攻击为奸佞小人。
想巴结皇帝的官员,即使没被吐沫星子淹死,也得被文官集团集体排挤出局。这样一来,万历皇帝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
因为立太子的事件,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彻底决裂,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罢工。万历帝罢工时期的大明上下也没有乱也很容易理解,皇帝本来就是摆设,有他没他官僚集团照样运转。
结语万历的罢工对大明真的没有一点儿影响吗?
其实不然,万历的罢工让文官集团也很难受,虽然他们只把皇帝当作国家的象征,但是万历皇帝的消失,让他们失去了展示道德的最大舞台,连大骂昏君的机会都没有了。明朝政府从此变成了一潭死水,文官们只能希望万历皇帝早早驾崩,但是万历皇帝一直活到了1620年。
万历帝驾鹤西去的时候,帝国的暮气之深,已经是回天乏术了,仅仅24年后,明朝就灭亡了。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万历30年没上朝为何国家不乱?
万历帝可是有两把刷子的人,30年不上朝不表明自己没有执政能力,而大明帝国在手上也并没有散架。他不上朝主要是跟文官集团的那帮书呆子们赌气,顺便彰显一下作为皇帝的尊贵——“反正我说什么,作为臣子的你们都有十足的理由反驳,那你们就自己折腾好了。老子乐得 享一下清福,只要你们不篡党夺权,知道为国计民生好好工作就行了!”。
他就是这样的心思 ,但是,不管如何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控制了朝廷,把大明江山延续了下去。
本来皇帝是天子,是九五至尊,应该一言九鼎。但是,在万历当皇帝时,他的话语权却极其有限。按理,皇帝独揽大权,用谁谁就要 听话,看谁不顺眼就可以换掉或者灭掉。但是,到万历这里,却有了“民主"作风,虽然臣子们的意见往往与其相左,他却没有大开杀戒!
不过他很烦。烦自己的臣子在立储问题上不听自己的话。后来,他见到文官们就不舒服。导致自己处于了画地为牢、足不出户的状态。
万历当皇帝后,很少出皇宫,履历最远的地方不过是十三陵,这是为查看自己的陵墓修建状况而做出的“远行”。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自己做不了主,应该是他内心最大的隐痛。在立储问题上,万历帝被文官集团伤害得体无完肤了——导致他空置了皇帝宝座好多年。
万历帝喜欢三子朱常洵——就是后来被李自成做了福禄寿宴材料的那个大胖子,一心想立其为皇储。但是,“立嫡立长”是传统,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朝廷的那帮书呆子不管万历皇帝的喜好,就知道按照规矩与传统争谏,甚至于以死相逼。无奈之下,万历帝只能妥协 ,最终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了——他觉得这一件事让自己威严扫地了,再上朝哪里还有脸面?
万历30年没上朝为何国家不乱?
与明王朝初期洪武皇帝收回相权,把由儒生充斥的文官集团逐渐变成为皇帝的附庸有关。
朱元璋以后,宰相制度已经消亡。而随即出台的内阁票拟制度却有分担皇帝政务与权力的功能。在皇帝 懒政的时候,得到信任的内阁才子们经讨论后,可以拟旨处理一些日常政务、琐事,这样就维持了朝政的正常运转。老百姓还以为皇帝在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为自己操劳 呢!哪里有反的心思 啊?
其实,万历帝幼年登基后,一直是权倾天下的首辅张居正主事,万历的生母皇太后李氏、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也参政、议政,这三人一度成为大明的实际统治者。保不定,万历受到了压抑!
万历帝亲政以后,则对“三人集团”的党羽和家族势力进行了体无完肤的打压与清算,迅速收回了皇权。在这一点上,万历帝与其爷爷嘉靖帝颇为类似。明面上怠政懒政,其实一起在搞独裁、专制。
尽管他30年没有上朝,但是由于耳目众多,获悉信息的渠道广,所以虽然没有临朝,但是“天下事”能了然于心。其实,朝廷重大事件的决策权始终在他手中。
万历年间军备没有出现废驰现象,明朝的军事力量还出现了复兴的势头,平定宁夏兵变和平定播州土司叛乱都显示了明军不俗的战力。在西南防御和抗倭援朝等战争中,均取得了胜利,也张扬了国威。
万历时代并没有出现刘谨、魏忠贤这样贪得无厌、穷凶极恶的大太监。
朝廷之上更无朋党之争,结党营私者在万历朝也知道收敛。
国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没有动荡的条件,所以乱不起来。
万历30年没上朝为何国家不乱?
万历皇帝20多年不上朝,是历史上有名的怠工皇帝,可是明王朝还没有乱,除了有一套完善的内阁辅政制度外,万历也不是甩手不干,而是以万历为代表的皇权与士大夫集团在国本之争、矿监矿税等方面有难以调和的矛盾。
(万历)
1.万历朝的留中不发万历中后期,朝廷大小官员往往章奏数十上、百余上,而神宗“强半不报”。为此天启年间董其昌编辑《神庙留中奏疏汇要》,专收万历朝的留中奏折,共301件,凡国本、食货、吏治、边防等皆有涉及。起自万历十三年,止于万历四十八年。
(神庙留中奏疏汇要)
2.留中逐渐不发据这本数统计,万历十三年至万历十九年,收6疏;万历二十年至万历二十九年,收67疏;万历三十年至万历三十九年,收102疏;万历四十年至万历四十八年,收117疏,可见留中现象日益严重。
(万历)
3.留中的种类《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共收录奏疏301件,其中言官奏疏160件,包括六科给事中奏疏71件,御史奏疏89件。其余多为部卿、督抚之疏。
(主要是言官的奏疏)
4.留中与君臣关系万历中期以降,神宗不郊,不庙,不朝,不讲,士大夫群体以奏疏为主要渠道与神宗沟通,而奏疏大量被“留中”,造成君臣上下隔膜。神宗“留中”奏疏,表达出厌薄情绪,其直接原因是神宗与士大夫群体在国本内帑、矿监矿税问题上发生了难以弥合的分歧。
(反矿监税使)
但是万历的留中是有选择性的,会因人因事有不同区别。对于那些士大夫之间的谏诤,一概留中不发,神宗坚持外派矿监税使,士大夫“凡疏言矿税者,非奉严旨,则留中”,但是涉及到国家安危的战事时就颇为积极,万历29年之前,著名的三大征时期,万历就尤重兵事,留中尚少。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第十九篇)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万历30年没上朝为何国家不乱?
万历30年没上朝,但国家没有乱。这个结论大约是有些问题的。而且,本题的描述中还说,万历朝的军事实力很强,一战灭倭寇20万。不知指的是那场战役?明朝的倭患,在嘉靖末年之时,已经被戚继光基本肃清。说到万历朝与倭寇的战争,大约是指朝鲜战争了。这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最后也打赢了。战争虽然赢了,但是三大征把国家的钱几乎花光了。为子孙留下的财政窟隆也是一个很大问题 。不管怎么说,三大征都赢了,似乎说明万历朝的军事很厉害。如果把眼光仅仅放在三大征上,就说万历怠政之后,明朝依然很厉害,国家也没乱,恐怕就不符合常理了。如果要说到战争,万历朝还有两场战争似乎也不应该被忘记。这就是明缅之战和萨尔浒之战,这两场战争,明朝都输了。而萨尔浒之战的失败,是满洲强大的开始。也是明朝走向灭亡的开始。因此,说万历30年没上朝而国家没乱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国家表面上似乎没乱,但国家政治根基在万历怠政的胡搞乱搞之下,已经完全腐烂了,亡国只是时间问题了。所以,在万历去世之后,大明王朝仅仅又延续了24年就灭亡了。明朝之亡,亡于万历。这是许多历史学者都承认的。
网上好多说万历多厉害的,其实并不是真正了解历史的人说出来的。比如刘和平的《大明王朝1566》中,就把嘉靖塑造成了玩弄权谋的高手。而史学又公认万历皇帝与乃祖嘉靖在性格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既然嘉靖那么厉害,万历自然也不差。实际上,不要说万历了,就算是嘉靖,也算不得什么厉害人物。他之所以能够被史家评为“威柄在御”,其实是与明朝二祖所建立起来的互相牵制的政治制度有关。在这种制度下,皇帝在权力结构中,处在绝对优势地位上。这就好像在单位中,二把手或是三把手很难斗过一把手,道理是一样的。但是,总体来说,嘉靖还是比万历牛很多。原因是,嘉靖想办的事,都办成了。而万历想办的事,一件也没办成。所以,万历比嘉靖差远了。
嘉靖当初是他的伯父明孝宗的儿子明武宗去世了。他做为过孝宗的过继儿子当了皇帝,可是他不愿意要这个半路认来的爹,想把自己的爹封为皇帝。这在当时是违法礼法的。但嘉靖费了很大的劲,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虽然造成了社会道德的不良影响,但他不管。这就叫有权力就任性。
万历一辈子想办的事与嘉靖差不多。嘉靖是封自己的爹为皇帝,万历是想自己喜欢的儿子接自己的班。因为同样不合,遭到大臣们的反对。万历的心愿达不成,心灰意冷之下,也为了给反对自己的大臣们一点颜色看看,于是,就开始怠政不上朝。但怠政毕竟解决不了问题。就算是不上朝,最终自己不喜欢的大儿子还是在群臣的逼迫之下,成了太子。最喜欢的儿子,终究没有当上。
万历怠政,对大明朝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大明王朝的政治根基都被他腐蚀了。万历后期,由于怠政,国家治理几乎出于停顿状态。官员任期满了,想退休的退不了,想升级的升不了。有的等不及,丢下官印回家去,也没有人管。因为明朝的制度是,有事的时候,内阁拟定方案,皇帝批准,六部执行。皇帝接到内阁或大臣的上书后,不答复,直接放在宫中,称为“留中”。留中多了,政事就无法处理了。后来,六部的尚书都没有人了。万历也不管。
除了政府之外,还有皇家宗人事务。比如分封到外地的王爷们,家中儿子要结婚的话,要报朝廷批准,你不批,他就结不了婚。《明史》说,有的宗人打了报告一直到死,都没等到批准。这样的皇帝,说国家不乱你信吗?
国家之所以表面上没乱,是因为内阁和六部在职责范围内各负其责,才使得国家机器运转。
总之,因为万历的赌气怠政,埋下了大明王朝亡国的种子。没乱,只是表面现象。万历死后,仅仅过了24年明朝就灭亡了,本身就是证明。
万历30年没上朝为何国家不乱?
历史学家给出的评价是“明实亡于万历”。可见对万历的深恶痛绝和贬低,不过言论自由和网络的繁盛也导致出现了一批为万历而呐喊的忠粉。
明朝皇帝各个奇葩,尤其以明中后期的几个为最,嘉靖喜欢炼丹、万历怠政几乎30载、天启喜欢做木匠活。当然也有部分人认为他们是性格独立而有特点。
言归正传,万历是明朝当政最长的皇帝,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看。万历新政,也就是万历登基的前十年,那时他尚且年幼,由老师张居正辅政,因此此十年开启了改革变法,被称为新政,这是励精图治的十年,万历还是个傀儡木偶。
第二阶段是万历和群臣争国本事件,以及三大征,对外军事完胜,万历怠政从18年开始直到其死也没有再上朝,看似内忧不多外患已平,可是明朝的国力却是极具下降。
第三阶段是辽东努尔哈赤的崛起,等到朝廷予以重视时,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祸害,为此萨尔浒之战,明军损失惨重,满洲不可一世。
满洲的崛起,明神宗死后仅仅24年明亡于李自成,江山被满清所夺,所以说明实亡于神宗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根子上要追溯到神宗年。
因为国本之争,所以万历怠政了三十年,期间他“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这是一种对文臣集团不满的发泄和不配合之状。
为何会有人要捧万历呢?因为他能三十年不上朝而国家不乱,因为他还能打出三大征,因为他还能控制朝廷中枢,而且是在其还没有代言人的情况下,嘉靖靠严嵩、天启靠魏忠贤,万历靠自己,牛啊!事实真的值得夸耀吗?万历真的如此值得肯定吗?
首先,要明确一点,万历是很聪明的,也的确有着帝王之术,他不上朝但并不代表他不理政,他小事不管,但会抓大事,如三大征就是其一力促成。
终究万历中兴还是要感谢他的老师张居正。十年中兢兢业业,可张居正的严厉以及处处教训的口吻,也使得万历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张一死,万历就在他人怂恿下抄了老师的家。可见万历对这位老师是有着怨恨心理的。
从这也反映出万历的一个性格和心理特点。
在一次次和群臣的争议中,万历都并没有占据上风,特别是国本之争的事情上,万历更是歇斯底里的以不作为作为最终的逃避,以腿疾为由,在后宫中骄奢淫逸,自我放纵,既然处处掣肿,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那就无为吧。
三十年不上朝,国家还能正常运转,这要感谢明朝的政治制度。
内阁以及司礼监相互制衡,皇帝居中协调。内阁为首的文臣班子在徐徐地转动着,虽皇帝不理政,但本身的运转机制还在以最为低廉的效率行进着。
小事虽然不至于令国家崩溃,社会秩序崩塌,可是积少成多之下,处处都是漏洞和腐败。官僚的辞职,万历不管,官署的空置,他还是不管,导致了事多而官少的局面,堆积的政务,各地加剧的矛盾,这都是怠政所导致的恶果。
此时期朝堂也出现了不少的党派,虽然因为怠政的缘故都不能蓬勃发展,可是他们只等待着适合土壤的重新灌溉。三大征耗尽了国库,辽东的李成梁也开始经略地盘,也开始谎报军功,消极防御,如此之下,努尔哈赤在和其千丝万缕的关系中而迅速崛起,终成大患。
万历30年没上朝为何国家不乱?
万历10岁继位,当了48年皇帝,是受后人诟病最多的明朝皇帝。其原因就在于他后期长达二十八年不上朝,导致国家由盛转衰,故明史有言:"明亡,实亡于神宗也"!
事实上,万历后期怠政,皇权非但没有被朝臣架空,反而却牢牢攥紧于手,而且还得到了强化。
首先,这要得益于明代的内阁制度。立朝之初,朱元璋总揽皇权,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带来的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当年岁渐高,倍感力不从心,于是朱元璋下令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从六部里推荐人选入值,辅助自己的工作。后经成祖丶仁宗时期不断完善,内阁制度最终确立于孝宗一朝。
内阁制度的最大优点是制约了皇权的随意性,使之更趋于统治的现实性。能够入值内阁的都是学问和能力并重的拔尖人才,有担当丶有作为。所以在当时尽管出了个明武宗这样的胡闹皇帝,天下依旧太平无事。
到了万历继位后,由于年仅10岁,其师内阁首辅张居正代为理政。这个时期内阁的作用完全发挥了出来,所以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很快得以贯彻落实,并收到成效,开创了明代的万历中兴。
其次,是个人的原因。再好制度是人创立的,人既可以创立它,也可以废弃它,当然,还可以把这个制度更加完善化,来服务于自己的统治需要。常有人说明朝多奇葩皇帝。奇葩不等于智商低,脑子不好使。奇葩用现代的话说,接近于不按套路出牌的意思,或人着调的意思。自古聪明不过帝王家。三十来年不上朝,而国家机器照常运转足以证明万历不是个二货。而且在他统治期间,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都取得了胜利,巩固了大明疆土。尽管后期女真的崛起,开始闹事外,但总体看这段时期国内还是相对稳定的,由此可见,万历的政治智慧是很高的。
一、万历的驭人之术。他把锦衣卫和东厂的能量完全释放了出来,为我所用。厂卫是独立于六部之外,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特务组织,职责就是监视内阁、六部、群臣。而管理特务组织的正是内臣一太监。锦衣卫是相当厉害的,触角几乎无处不到,只要被盯上,就连跟老婆行房时说的话都能偷听到。所以说,大臣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大都知道。这对于他如何摆布政局,提供了便利条件。具体说,这人该干什么,那人能做什么,自然门清。
二、国绕立太子的国本之争。内阁坚持己见,立皇长子朱常洛,不让步。但万历丝毫没有妥协,不折不扣和群臣斗智,许多大臣因之被斥、被贬、被杖打。尽管持继闹了14年之长,虽然结局是不欢而散,但皇权却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万历晚期,内阁的作用是被削弱了。中央六部及下属衙门和地方府县长期缺额,但没有万历的命令,依然不能得到补充,由此可见,万历掌控朝局能力非同一般。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万历身体的原因。腿疾、肥胖等一些病症,难免有损帝王形象。其实这只能是后人累加的非主要原因。关健还是他自己把江山当不当回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