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其中的“土”应该怎样解释,整个句子又该如何理解?

看到杨伯峻老先生的论语译注,里面解释道,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怀念乡土是乡愁的意思吗?小人又怎么理解?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怀德”,这里的君子也是指管理国家的君主。杨伯峻先生将“怀”解释成怀念,值得商榷。这里的“怀”可以理解为心里想着、包藏着某种思想情感。君子有心治理国家,常常想的当然是道德;

“小人怀土”,这里的“土”指的是自己所在的地方。因为小人在小家生活,所以他总是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小人”这个词语。“小人”在先秦时期是中性词语,是没有道德意义,是指宗法社会下小宗里的人,后来才引申出品德低下的意思。

再看下“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意思是,君子管理天下,不仅处理一家之事,而且要摆平协调众家之事,当然要想着法度(刑);小人管着自己的家,当然想着的是一家之利。

这里孔子陈述的是事实,君子、小人并没有高尚、卑下之分,只是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要真正理解《论语》,理解孔子的思想,就必须先要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孔子的精神诉求。

我们都知道,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一生都在为“复礼”而奔波。但很多人并不清楚,“礼”是什么?“乐”又是什么?它们之于那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看见“礼崩了,乐坏了”,孔子为什么会如此着急?

想读懂《论语》,想理解孔子,就要回答这些问题。

首要问题是:“礼”是什么?

自古以来,中国以“礼仪之邦”自居。因此,在宴宾、会客、丧葬、嫁娶诸事上,都有一套程序式的礼仪。

因此,我们现代人就想当然的以为,所谓的“礼”,不就是古人在交往活动中,制定的一套礼节和仪式吗?这充满形式主义,繁琐的仪式,很多都是为了面子,早就该淘汰了。

周礼,也不外乎于此吗?

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周礼就是一套礼仪。然而,礼仪却也只能代表周礼的一半功能。

为何这么说?咱们先看《论语》中一个典故: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因为一句“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所以,这个典故很有名。但是,季平子找人在自己家的庭院中跳舞奏乐,怎么就惹得咱们的孔老夫子这么愤怒呢?

其实,之所以孔子如此愤怒,是因为季平子他失“礼”了。

佾(音yì),是行列的意思。一佾为8人,八佾就是64人。64个人跳舞,怎么就失“礼”了呢?

因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则用二佾。

而季氏在鲁国为正卿,按照《周礼》的规定,他季平子只能用四佾。但季平子胆敢用八佾的天子规格,显然,他是没有将“礼”数放在眼里。那些平头百姓不知礼就罢了,因为礼不下庶人。但是你季平子身为鲁国的正卿,可是从小就接受“礼”的教育啊?今天,你季平子这般无“礼”,明天,他人就会纷纷效仿,“礼”就是这么崩的,“乐”就是这么坏的。

周代以礼、乐并称,但“乐”其实也只是礼的一种表现形势而已。在周代,“礼”可不仅仅是一种礼仪规范,它更是一种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周礼维持的是一种“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宗法制度。

周朝的分封制社会,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之上的共同体政治模式。天子、诸侯、卿大夫,他们彼此之间既是亲戚,也是君臣。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宗法制社会的大家庭,更像是一个家族企业。周天子是这个家族企业的董事长,诸侯则既是小股东,也是各个分公司(封国)的总经理。

总之,周朝处于一个“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下。因此,确定血缘关系的远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政治关系与亲戚关系是一体的。

那么,如何确定血缘关系的远近呢?

没错,你肯定已经猜到了,那就是周礼。周礼的首要功能,就是定亲疏,绝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记》

如果,在礼法问题上,你对你的大伯和表叔一视同仁,那就错了,会闹出大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定亲疏”。

所谓的“决嫌疑”,就是将社会上所有人的地位,按照等级严格地划分。划分了等级后,即使是你的亲儿子们,你也得区别对待,不能一视同仁。

为什么呢?同样是儿子,也要分个三六九吗?那不是成心让他们兄弟不和睦吗?

非也,在现代社会这样做肯定会出问题,但是在古代,这样做,不但没有问题,反而你不这么做,会出问题。

如果你对待二儿子和大儿子是一样的态度,那么就会产生“嫌疑”。因为,你的“平等”让别人看不出你的两个儿子之中,哪个地位更高,将来谁才是你的继承人。

“平等”的后果是,将来发生继承人问题后,老二会跟老大争斗个不可开交。因此,同样是儿子,也要区分长幼尊卑,嫡庶贵贱。

所谓的“别同异,明是非”,就是通过周礼来区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而相同和差别,用是否遵从周礼来明辨是非。

所以,在周朝的宗法制社会,要想保持社会稳定运转,就需要所有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谁也不能做非分之想。

结语

在宗法社会中,“你的未来,一切皆有可能”这样的口号,是最不可能出现的。你只能在礼制给你规定好的角色里,一切皆有可能。

因此,孔子对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希望,并尊重他们的不同生活。所以,孔子才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由此可见,孔子有着非常务实的精神和宽大的胸怀。这样的“恕道”,即是“仁心”的体现。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其中的“土”应该怎样解释,整个句子又该如何理解?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想要准确的理解这句话,还需要联系上下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题主所说,杨伯峻老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解释的“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在意思上是正确的,但可能对于还没吃透《论语》的人来说,仍旧比较含混。下面,我们根据整句话的含义,来一一说明题主的几点疑问:

第一,“土”应该如何解释?“怀土”是乡愁的意思吗?

第二,“小人”应该如何解释?

第三,整个句子应该如何解释?

首先,“土”在此处,是故土、乡土的意思。“怀土”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常见意思,第一是安于所居之处,第二是怀念故土。此处应该采用第一个,也就是安土重迁,安于所居之处,并非乡愁的意思。

其次,在《论语》中,经常有“君子”和“小人”对举的例子,这些“君子”“小人”,都是基于一般人而言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居高位者与无地位者。“君子”可以理解为有远见、有德行的人们,“小人”可以理解为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人们。在简单意译中,也可以直接称为君子和小人,不作特别解释。

=====

非常感谢大家在评论区的热烈讨论,《论语》中“君子”和“小人”是理解儒家思想的一个关键问题,学界也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这里陈述的只是一家之言,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关于这个问题,另外补充几点:《论语》中19次提到“小人”,根据这些对“小人”的描述,可以勾勒出这类人的基本特征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只关心眼前利益,但是并不一定主动地为非作歹,在现代汉语中,更接近“庸众”而非“坏人”。而《论语》中的“君子”,有从位说、从德说两种解释,但我倾向于“君子”作为孔子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位、德、才三位一体的,也就是说既有其名位官职,又在自己的位置上展现品德、发挥才能。

=====

第三,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所想的是高尚的德行,而小人安于眼前的故土;君子敬畏国家的法律政令,而小人贪图小恩小惠。进一步解释,就是君子眼界高远,因而为了追随德行,志在四方,心中有明确的道德界限,不会随意逾矩而行;小人目光短浅,因而只安于此时身处的居所,只看中眼前的小利。因此,君子和小人就高下立判了。

希望能够帮助到题主~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其中的“土”应该怎样解释,整个句子又该如何理解?

这几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原文:

4. 11 子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里的怀字不是怀念的意思,而是怀里装着,胸怀里揣着的意思,或者说心里装着。君子怀德,就是说君子胸怀里装着都是德行。

孔子那个时代,人们是以家族为生活的最小单位,漂荡流浪是不吉祥的,不象现在的人们到处打工,到处旅游那么随意。即然人们没有外出而漂荡流浪,那么这个土字就不是什么故土、乡土之意,人们没有离开自己生存的土地,又哪来的怀念故土、乡土之情呢?

小人怀土,这里的小人是指家族里专门种地的那一部分人,他们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知识,不懂礼节,他们是这个家族地位最低的人。孔子用孝道来约束他们,使这些人不敢犯上做乱,这样才能保证这个家族的稳定。

古时是以农耕为生活之源,一个家族必然会有一些土地,耕种这些土地是维持这个家族生存的唯一物质保障。那么这个土字就是耕田,田园之土,种植之农耕之土。

小人怀土的意思,就是一个家族种地的那些人,胸怀里或心里就装着田地,就装着他那一亩三分地,别的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过问。

君子怀刑,很多人都把这个刑翻译成刑罚,说什么君子怀念刑罚和法度。怎么能这样翻译呢?我们知道孔子是反对法律和法制的,更别提什么刑罚了。比如孔子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推崇的是德和礼,反对政和刑。即然孔子反对刑罚,又怎么能够让君子去怀念刑罚呢?

那么这个刑是什么意思?这个刑同型,就是类型,这个类型就是模范和榜样。君子怀德,但德是虚无飘渺的东西,没有一个标准和参照物。君子怀刑就找到了参照物,意思是说君子怀里装着有道德的那些类型的人物,这样君子怀刑就和君子怀德对应上了。

小人怀惠,大多数人都把这个惠字翻译成了小恩小惠,说什么小人就是怀念这种小恩小惠的利益。但我认为这么翻译不符合孔子的意思,因为这和小人怀土对应不上。

小人怀土说的是小人心里就装着他那一亩三分地,那么这一亩三分地里长什么呢?谁都知道长的是粮食,如果粮食用一个字来表示,是不是用这个穗字来表示,这个穗字就是稻穗、谷穗,即粮食的头。把穗的禾木边去掉,就变成惠了,所以小人怀惠,正确的理解就是小人怀里装着是土地里的粮食收成,这样就和小人怀土对应上了。无论哪个朝代的农民不都关心自己田地里的收成吗?就是现在的农民也一样。

这样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是君子怀里装的是德行,小人怀里装的是耕地,君子怀里装的是有道德类型的人物,小人怀里装的是耕地的收成。

(欢迎关注,探讨,分享)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其中的“土”应该怎样解释,整个句子又该如何理解?

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首先,有书君先来看看,这道题问了几个问题:

1、“土”应该怎样解释?

2、整个句子又该如何理解?

3、怀念乡土是乡愁的意思吗?

4、小人又如何理解?

要问一个字在一句话中的意思,首先要先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而要理解整个句子,就必须先去了解说出这句话,当时的历史背景。

现在,这4个问题,有书君来为您一一解答。

答1、“土”应该怎样解释?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句话,是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君子所想的是高尚的德行,而小人安于眼前的故土;君子敬畏国家的法律政令,而小人贪图小恩小惠。

因此,“土”此处应该解释是故土、乡土的意思。

答2、整个句子又该如何理解?

有书君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整个句子,当时,孔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君子眼界高远,因而为了追随德行,志在四方,他的心中有明确的道德界限,不会随意逾矩而行;小人目光短浅,因而只安于此时身处的居所,只看中眼前的小利。”

答3、根据题目的描述:看到杨伯峻老先生的论语译注,里面解释道,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怀念乡土是乡愁的意思吗?

因为“怀土”在古代汉语中,有两种解释,一是安于所居之处;二是怀念故土。而结合本文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这里应该是第一种解释,就是安于所居之处,而非乡愁的意思。

答4、小人又如何理解?

“小人”,本义专指喜欢明争暗斗,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落井下石这一类坏事的人。

“君子”一词,有三种释义,1、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2、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来孔子为“君子”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人格高尚的人。3、对别人的尊称。

孔子曾经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四不:不妄动,动必有道;不徒语,语必有理;不苛求,求必有义;不虚行,行必有正。

而在《论语》中,经常有“君子”和“小人”对举的例子,因此,本文中这些“君子”“小人”, “君子”可以理解为有远见、有德行的人,而“小人”可以理解为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人。

因此,君子平日所思,都是德行,而小人所思,都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都是存着侥幸。

有远见、有德行的人,心中常想的是怎么以法治国,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人,心中想的是怎样生存,怎样谋私利,怎么才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当然,学术界关于“君子”和“小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见解,《论语》中“君子”和“小人”只是基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言。

但是,不管见解有何不同,每个人都要力求做一个君子,都要时刻关爱着普通大众,遵纪守法。承担起对社会和国家应尽的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好!只有社会和谐,国家才会不断发展壮大。

有书君希望以上的解答,能够帮助题主,也希望大家一起讨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其中的“土”应该怎样解释,整个句子又该如何理解?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出自《论语·里仁》。完整的句子如下: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从句式上看,此四句话两两相对。"君子"与"小人"是两种不同之人,"德"与"刑"均形容君子,故意思相近,"土"与"惠"形容小人,意思亦相近。

关于"君子怀土"之"土"

先看看《论语》相关注本的几种说法:

《论语注疏》中将"怀"解释为"安",将"怀土"解释为"重迁"。

朱熹《论语集注》中将"怀"解释为"思念",将"怀土"解释为"溺其所处之安"。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中将"怀"解释为"思念",将"土"解释为"乡土"。

上述几种说法彼此之间虽有细微的差别。但不管是"重迁"、"所处之安"还是"乡土",古今大家们都倾向于将"土"解释为"某一处安定的地方"之意。从大的方面说,我亦倾向于将"土"理解成"某处安定的地方"。《诗经·小雅·北山》有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在古代,每一寸"土"均是天子所有。人们要想获得"土",只能靠天子的封地所得。靠封地所得的"土",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个人私有的财产。各诸侯在自己的封土内各行其政,只要诸侯不反叛,不被天子忌惮,他们的"封土"也就可以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他们的子民所凭依着生活的农田、家户大多数也都可以延续下去,久而久之,人们对这些能给予他们安定生活的地方便产生了某种情结,一旦离开,就会陷入深深的依恋。

要细致地理解 "小人怀土",首先要知道这里的"小人"是指什么样的人。与现在不同,这里的"小人"不大针对人品而言,只是就个人的格局大小来区分,可以理解为,"一般的人"。也就是说,君子坚守的是品德、德行,"德"在哪里,君子就在哪里,体现他们"以德为安"的品质,而小人则留恋安定的生活,因而,这里的"土"是指安居之地,所谓"小人怀土"即是指一种"安土重迁"的状态,意指不愿迁徙、奔波的小民心态。

关于"句意"

前已叙述,君子与小人只是就个人格局大小来区分。在孔子时代,小人只是指普通人而已。如《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孔子因为樊迟问稼穑之事,感叹樊迟是"小人",只是感慨樊迟对小民之事竟具有浓厚的兴趣,而没有更远大的志向,但他并没有从其他方面对樊迟进行批判。若今天我们说一个人是"小人",必定是认为此人品格、德行方面有缺陷。我们不能代入今日的思想去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而君子,钱穆先生认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有德之人,一种是说有位之人。我偏向于理解成有德之人,整句话则是指有德之人与平庸之人的价值取向的不同之处。《论语注疏》中认为:"此章言君子小人所安不同也。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者,怀,安也。君子执德不移,是安于德也,小人安安,而不能迁者,难于迁徙,是安于土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者,刑,法制;惠,恩惠也。君子乐于法制齐民,是怀刑也。小人惟利是亲,安于恩惠,是怀惠也。"

这里的解释是一种较好的诠释,简单可概括为"君子以德为安,小人以安为安,君子乐于法制齐民,小人则乐于享受恩惠。"怀德的君子未必心里没有对安定生活的留恋,只是他们心中有更胜于此的信念,如孟子所言:"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无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君子所拥有的,正是这种"舍生取义"的信念,是做出了一种比重要更重要的取舍。

这句话同样体现了孔子认为"斯文在兹"的思想,他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自己的志向,而这种志向,必须通过实行仁政,恢复礼制才有实现的可能。他以自己的身份立场,开设私学,以各种方式培育各有所长的人才,为的就是他们能从不同方面治国,他虽不苛怪小人,但他仍然希望有更多的"君子"传承这种士大夫精神。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其中的“土”应该怎样解释,整个句子又该如何理解?

文化的最终归宿,是悄然形成独特的人格。如同春夜之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最终会在无意中塑造出一种“集体人格”。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集体人格的形成,甚至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神话时代。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如同经历了千年风霜的一颗颗种子,至今还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倘若要寻求这种集体人格的最高代表,似乎应该是“君子”。

什么是“君子”?要定义“君子是什么”?是极其困难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人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那就是描述“君子不是什么?”只要知道了不是什么,便可以领悟到是什么。比如“君子不器”,说“君子不是东西”,我们就能晓得,哦,君子使物,而不为世上乱七八糟的各种东西役使,君子更不会僵化异化成为那些东西。更进一步,抬出一个“小人”,来与“君子”作对比。于是,为了说明“君子”,“小人”往往躺枪。比如《论语·里仁》: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此处君子与小人对比,德与土对比,刑与惠对比。

猛一看,不免头大如斗:什么鬼?“土”怎么就成了“德”的反面教材啦?

先看“怀”。怀,就是心中包藏着,也可以是心中念念不停想着。

怀德

君子所“怀”的,是“德”。德是什么?说来话长。长话短说,简而言之,我们只要死死抓住德的最重要特征这条狐狸尾巴就可以了:德是道之用。道是宇宙天地的普遍规律,德是社会人生的公共规则。比如,德的重要范畴之一:仁,就有这个世界不是阁下一个人的,宜推已及人这种普遍、公共的含义。

怀土

土是什么?

土就是自留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可以生长出青椒、蓝莓、黄瓜、绿豆、紫苏以及红高粱。所谓“怀土”,就是眼中只看见、心中只想着自己的那块地。因为土地可以生长“物”,可以产生“利”,因此,“怀土”也就是“怀私利”,就是沉溺于私利这口深井,而忽视了外边的天空。这似乎不能算是一种“恶”。当然不是“恶”,只不过是“小人”而已,算不得“君子”。

君子当然也要穿衣吃饭,君子当然也喜欢“土”,并对“土”充满感激之情,但君子不“怀土”。“怀土”,有沉溺于自己的小天地的意味。溺于所安之处,溺于私欲的满足,没有更广阔的胸怀,没有对普遍规律的追求,没有对公共规则的敬畏。

“怀德”与“怀土”,从根本上讲,只是“公”与“私”的取向不同而已。

终日“怀土”,因“土”而成“豪”,即是“土豪”。“土豪”只问私利,不关心普遍利益,甚至为了私利而损害公共规则,甚至损害公共规则中绝不能越过的底线:“刑”。

由此,又得到一个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