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无法解决的蒙古边患清朝却解决了?
为什么明朝无法解决蒙古的边患问题,清朝却可以解决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先要弄明白,古代边患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它?
古代边患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从东亚的大历史角度去看,中国的古代历史,就是一部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冲突与融合史。一个文明的中心,总是容易招来一些临近的较不开化,武力却很强大的政权的攻击。自秦汉以来,长城以北强大的草原部落,一直是中原帝国的威胁。
为什么农耕民族打不过草原民族?
由于游牧民族都生活在中亚和北亚的草原、戈壁、沙漠地区。恶略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好斗的性格。为了生存,他们必须为争夺有限的资源进行斗争,所以他们以力和勇为荣,谁力气大、敢拼命,就能赢得大家的尊重。所以,和农耕文明的礼仪之邦相比,他们文化基因中就更具有天然的侵略性。
(图-蒙古族保留至今的摔跤比赛)
草原民族的人,不光体格健硕,他们从小就骑马狩猎。长期与野兽的接触,让他们学会了野兽捕猎的战术。之所以草原民族崇拜狼性,不仅仅是因为狼嗜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更是因为他们受到狼群捕猎时运用的战术启发,发展出一套无往不利的骑兵战术。
冷兵器时代,草原民主凭借他们游牧生活中养成的勇敢和坚韧,再加上他们骑马作战的机动性和骑兵战术,常常能够征服并一个农耕民族。
为什么草原民族要侵略农耕民族?
草原民族骁勇善战的性格造就了草原政权的扩张本性。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蒙元是个例),游牧民族的军队侵略的目的并非是永久占有汉人的土地,而是对其进行劫掠。因为,他们面对农耕文明的广阔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在从政治到文化上,都没有驾驭能力。单凭杀戮和游牧文化维持不了这里的秩序,强行统治的结果,不是被汉族的文化同化,就是被赶回草原,即使强大的蒙元帝国,也统治不了百年。
由于草原民族的生存地理条件恶略,他们只能从事游牧生存,不断从一片草场迁徙到另一片草场。由于草原部落没有稳定的居所,生产材料单一(几乎只有牲口和草),也就发展不出多样化的社会分工。
如果,所有人的资源都一样,就没有冲突了。偏偏农耕文明无产丰富,丝绸、金银铜铁器、陶瓷等让游牧民族的人们爱不释手,是啊,好东西谁都不想要啊。你会说,想要的话,去农耕帝国那去买啊。你想想,古代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没有今天的美元外汇做支撑,只能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草原文明那里的物产少的可怜,除了动物毛皮,和牛羊,能用来交易的货品中,最有议价能力的是马。
(图-套马的蒙古汉子)
以唐开元年间为例,普通马价值35匹绢帛,一匹绢帛当时大概值450文,按1000文换1两白银计算,一匹马大概是16两白银。一两白银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16两银子就相当于今天的66000多元人民币。这还是普通的马,如果是战马还得翻几倍。
说道马,那就有必要聊一聊了。马四岁左右才性成熟,基本上是一年生一胎,所以,草原上马的规模十分有限。同时,马的价值,也是随着农耕文明的需求决定的。中原帝国动乱时期,马的需求量大,价格就高。但是,王朝统一的太平年代,中原对马的需求就会降低,马的价格就相对低了。
(图-边境的马市,成为了热闹的市场)
中原王朝的政治局势,关系到游牧民族的生活质量,中原越乱他们越高兴。从这一方面也能解释,为何在中原动乱时期,草原民族相对安静,但一到了太平年代,草原民族反而会不断骚扰边境的问题了。另一方面,如果草原遇到天灾,牲口锐减的话,他们就没有进行交易的货物了,所以只能南下抢掠,否则没有活路。
所以,中原王朝的边患问题,本质上是和草原民族贸易失衡的结果。
如何解决边患问题从历史上解决边患问题的办法是有的,无非两种:一种办法是武力,简单粗暴,将草原游牧部落打服,用武力镇压,但成本太高维持不了太久;另一种办法比较高明,就是用文化来统治草原民族,历史上有比较成功的案例。
武力解决边患问题,成本太高,维持不了太久。
世界上的农耕文明有一个共同点,都处于400毫米等降雨线附近。因为,农耕文明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如果一个地方的年降雨量少于400毫米,那么,靠种地是活不下去的。中国的400毫米等降雨线,恰好就在长城附近。
(图-中国的降雨线)
农耕帝国征服草原后,如果想维持统治,就必须大量驻军。但是,草原上不适合就地耕种,大量的军队吃饭很是问题,只能从长城以南补给。铁路出现以前,人类通过牲口运送粮食,军粮还得有军队押送。几百公里,人吃马喂,可能还没到呢,粮食先吃完了。所以,由于汉王朝在草原驻扎的成本太高,汉人的军队在草原要想不饿肚子,只能游牧化。
那么问题来了,军队一旦游牧化后,组织结构、人际关系都会变成游牧民族的文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汉人胡化”。长此以往,汉人就变成蒙古人、突厥人了。儒家文化是从中原农耕文明孵化出来的,它只能在长城以南的农耕地区开花结果,无法越过长城以北,嘉峪关以西,去改造游牧民族的社会。
所以,受古代陆地物流运输效率和文化差异的限制,纯汉人王朝,是无法长期稳定地统治长城以北、嘉峪关以西,雪域高原等地区,对于这些地区的边患问题,实在是无能为力。
清朝高明的民族政策——用文化的方式统治草原民族
中国历史上,能够长期统治长城南北的朝代,有唐朝、辽、金、元、清。你可能要说汉朝,汉朝是曾经开疆拓土,但他们在草原没有维持过长期的统治,基本上是为其他草原部落做了嫁衣。
那么,对这些朝代进行深入的分析,就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同时兼容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二元王朝。唐朝皇族有胡人血统(李渊母亲是鲜卑人,和隋朝独孤皇后是亲姐妹,都是北周军事贵族独孤信的女儿),唐太宗李世民在草原,甚至被奉为“天可汗”。辽和金虽然一个是契丹王朝,一个是女真人王朝,保留民族传统的同时,他们都奉行汉文化,甚至和大宋(北宋和南宋)争夺文化上的正统。蒙元定都大都(北京)后,草原地区实行草原文化,长城以南的统治奉行汉文化。清朝更不用说,入关之后,奉汉文化为正统,到清朝末年,大部分满人已经彻底汉化。
可以说,清朝是历史上对周边少数民族统治上最成功的朝代。这得益于清帝国基因中高超的政治整合能力。
满人的大本营在东北,东北是草原和中原的过渡地带,北有呼伦贝尔和科尔沁草原,南面是大明中原王朝。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个部落后,知道会引起明朝统治者的注意,为了避免明朝的打击,他不得不考虑,如何跟周围的蒙古部落搞好关系。
(图-满蒙联姻)
女真人长期跟蒙古部落是邻居,文化习俗有相似之处,于是,努尔哈赤通过联姻方式,将科尔沁部牢牢团结在自己周围。满蒙联盟就是这么来的。努尔哈赤取了蒙古女人之后,他的儿子们也纷纷效仿,皇太极一人就娶了6位蒙古后妃,其中最有名的孝庄文皇后,就来自科尔沁大草原。皇子取蒙古媳妇儿的同时,清朝的公主,也嫁给蒙古王子。清王朝的统治稳固之后,为了维护草原的稳定,满蒙联姻更成为所谓“北不断亲”的大清国策。
通过联姻,内蒙地区的部落基本上都成为满清的家人了,清朝皇帝被草原部落尊为大汗。但外蒙古和西北草原的部落还没得到有效控制。蒙古铁骑的厉害之处不在于人多,而在于其灵活的机动性。所以,只要能够将那些蒙古部落圈住,就能够控制他们骑兵的机动性。于是,满清统治者想出一个好办法,就是鼓励藏传佛教。“修一座庙,胜十万兵”,游牧民族一旦信了藏传佛教,就不能远离寺庙,这样他们的活动范围就得到了有效控制。
(图-蒙古甘丹寺)
除了修庙外,满清皇帝还取得了一个“文殊菩萨转世”的身份,有了这个身份,皇帝不仅巩固了自己在信奉藏传佛教的草原部落中的权威,更是为清帝国在雪域高原地区的统治,提供精神秩序。
中国的西南地区,虽然在汉朝就被征服,但因为其地势险峻,少数民族部落混杂,直到明朝也没有完全汉化。那里的秩序,一直是苗族势力和土司主导。雍正帝用鄂尔泰的计划,改土归流的政策,鼓励汉人迁往西南边陲,鼓励苗人汉化,减少土司的势力。这样,云贵地区才算真正融入汉文化。
在西北的穆斯林地区,满清允许他们保留原有的着装和习俗,不用剃头。对大清有卓越贡献的伯克,朝廷会赐予他们剃头的恩典。清朝用穆斯林自治的方针,在西北维持统治。
清朝奉汉族文化为正统文化,以统治汉人;用联姻的方式,团结了蒙古人;将满清皇帝塑造为“文殊菩萨转世”的藏传佛教身份象征,巩固了自己对蒙古部落的统治的同时,也塑造了雪域高原上的精神秩序;在苗疆推行汉化,让西南地区在文化上不再边缘化;又将西北穆斯林地区以自治的方式纳入自己的版图。清朝以自己作为枢纽,用多元文化并行的政策,将汉、满、蒙、回、藏整合在一起,解决了长期困扰纯汉人王朝的边患问题,这就是清朝高超的政治智慧。
为什么明朝无法解决的蒙古边患清朝却解决了?通过上面的论述,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路也就清晰了。
明朝作为纯汉人王朝,是无法长期稳定地统治长城以北、嘉峪关以西,雪域高原等地区,即使以武力打败了边境的蒙古部落并不能消灭他们,因为贸易不平衡,用不了多久他们还会回来对边境骚扰。所以,对于这些地区的边患问题,实在是无能为力。
清朝,能够以多元文化的统治政策,通过联姻、宗教文化等方式,和蒙古各部族建立血缘和文化上的纽带,这样才能长期的保证边境的稳定,再有,清朝后期,随着火车等高效的运输工具出现,再加上枪炮等热兵器投入使用,草原民族的骑兵和弓箭两大法宝就不再有绝对优势了,草原民族的衰落在所难免。
为什么明朝无法解决的蒙古边患清朝却解决了?
明朝的方式,是附政治前提的经济和军事手段,重点是以利交。
清朝的方式,是辅经济帮扶的政治和思想手段,重点是制其心。
解决蒙古问题的两种手段,也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但明朝的手段,并非全是鸡肋、毫无作用。
自俺答封贡之后,蒙古问题基本就算解决了。明朝后期的主要边地问题,是满清,而不是蒙古。
清朝的手段,堪称质变升级。但这种升级,也非从天而降。
首先要有明朝的基础。一边抄明朝的作业,一边改明朝的答案。改着改着,也就创新了。
其次要有一定的条件。俺答汗推动蒙古人集体皈依藏传佛教,清朝以此为基础,继续加大马力。宗教信仰的条件具备了,清朝才能制其心。
第三还要加上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不是解决了蒙古问题,而是直接把蒙古问题给忽略了。
明朝解决蒙古问题的手段,大体可以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打,打服为止,但打灭几乎不可能。
朱元璋毕竟是从元朝手里抢的江山。所以,明朝对元朝、对蒙古的心态,就比较复杂。
如朱元璋给北元昭宗的祭文说:君主沙漠,朕主中国,再如朱棣给本雅失里的信说:朕主中国,可汗王朔漠,彼此可相安无事。
明朝想统治草原吗?
肯定想。帝国的特性,就是无限扩张。但这时候明朝信心不足,所以对草原说话,就少了秦汉隋唐的霸气。
但是,等打得差不多了,说话自然霸气了。
于是,朱棣又说:华夷本一家,朕奉天命为天子,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皆朕赤子,岂有彼此。
第二阶段,也就水到渠成了,就是要制服和治理,简单说也要对蒙古草原实施统治。
但是,太难。
北方草原自秦汉以来,就没被制服过,更别谈治理了。但,难也要努力去做。否则,大明的北方边境就不得安生。
至于治理,只能勉力为之。大明强硬时期,把卫所建到了草原;靖难之后,却纷纷内迁了。这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到底怎么制呢?
蒙古必须服,即承认明朝的宗主地位。这是政治前提。然后,咱们可以搞搞朝贡。实际是大明对蒙古草原的军事力量实施了财政赎买。不闹事就给钱,敢闹事就讨伐。
这就是经济和军事手段。
但是,翻看明史就知道了,主要还是军事手段。蒙古人充分发扬了能动刀子绝不动脑子的精神,但凡能抢劫,那就一定要抢劫,甚至还把明朝皇帝给抢了。
第三阶段,主要是俺答封贡以后,开始于公元1570年。
成吉思汗以后的蒙古草原,已经不同往日。
游牧民族的确仍旧各自为政。因为基层治理单位是部落。部落酋长才是真正说了算的。然而,因为有大元朝的百年淬炼,所以蒙古草原的自组织趋势也就不可阻挡了。过不了几年,草原上总会冒出一个“当轴”部族,然后把整个草原合为一体,比如瓦剌、鞑靼。
而草原一旦融为一体,那就有能力组织起成规模的游牧骑兵。这时候,明朝对草原的分而治之和朝贡贸易,也就全无意义了。蒙古人一定是要抢劫的。
但问题是:抢劫抢来的钱,始终不如买卖赚来的钱,更多、更安全。所以,明朝与蒙古之间,也就是中原和草原之间,需要达成一种类似“澶渊之盟”的和约。然后,双方只做买卖,不动刀子。
但这需要一个契机,实现彼此互信。
契机在1570年前夕出现了。但是,这个契机相当狗血。肇始竟然是:俺答汗跟亲孙子把汉那吉抢媳妇。
这个媳妇三娘子的身世,也众说不一:一说是宣大伎、一说是俺达汗之外甥女、一说是俺达汗之外孙女、一说是蒙古卫拉特吉格肯阿噶之女、一说是袄儿都司不知达名家女。
反正是各种乱。
但大体故事是祖孙俩因为一个女人反目成仇了。然后,俺答汗的孙子,即把汉那吉,直接投降了明朝。
这时候,明朝的中央是高拱和张居正这两个人精,而地方是宣大总督王崇古这个名臣。于是,中央和地方一撺掇,就与蒙古人达成了隆庆和议。
随后,俺答汗代表蒙古,全盘接受明朝的政治条件,即草原认服、接受册封;然后,明朝对蒙古开放了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
这就是封贡贸易。
自此之后,明朝与蒙古结束了200多年的敌对状态。一直到大明灭亡,蒙古都没怎么闹事。
当然,这个和平状态,还有明朝以外的两个原因,一个是蒙古后期继续各种内斗,根本没功夫针对明朝;一个是满清崛起之后,竟然跑去插手蒙古事务了。
但是,没有封贡贸易这个条件,明朝也不会安生。因为封贡贸易之后,草原与中原的交流方式,从战争变成了买卖。这个交往成本要比战争低太多了。
所以,概括明朝处理蒙古的手段,就是附政治前提的经济和军事手段。而后期,主要是经济手段,做买卖还是比动刀子更划算。这个账,大家都会算。
那么,满清为什么要干预蒙古事务呢?
满清虽然是东胡系,但也是草原民族。东北东胡与北方草原的联系,比北方草原与河湟羌人的联系,还要紧密。
河西走廊,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被汉武帝抢先拿下之后,草原与羌人的联系也就断了。而且,以后的历史,这两伙人也很少形成政治和军事联盟。
在东北与草原之间,明初设立了大宁卫。“卫居宣、辽之肘腋,为燕、蓟之屏翰”。大宁卫的战略意义,就相当于河西走廊。
大宁卫既联系了大明九边重镇的宣府镇和辽东镇,又阻遏了东胡系与草原系的联系。但是,大宁卫在朱棣时期被废弃了。“大宁既弃,天寿山与异域为邻,而宣府、辽东断左右臂”。
于是,东北的东胡系与北方的草原系,也就愈发紧密了。
建州女真崛起的时候,不仅大明反对,而且蒙古草原也反对。但是,东北这个地方长期不讲理。
西晋之时,东北的鲜卑人崛起了;隋唐之际,东北的高句丽崛起了;唐末之时,东北的契丹人崛起了;宋辽之时,东北的女真人崛起了。
而且,一旦东北崛起,往往不可阻挡。什么中原、草原,要么干服、要么干死。
满清同样也不讲理,它就硬是崛起了。
而且,满清比之前的东胡系更彪悍,先干服了草原,再入主了中原。那么,入关的满清,其实力到底有多强?
满清入关的时候,满洲八旗四万余人、蒙古八旗一万五千余人、汉军八旗三万余人,另外还有明朝降将两万余人,以及其他东胡系一万余人。
就这个实力,怎么既能驾驭蒙古又能吊打明朝呢?
这件事,你没法解释。
但是,联系鲜卑人、高句丽、契丹人以及女真人的崛起,也就只能认这个理了。真实世界无法解释的时候,只能说是我们的道理出了问题,而不是真实世界出了问题。
所以,大趋势就是:一旦中原和草原都打累了,东北往往就会称雄。这也算中原、草原和东北这三者的复杂互动。
东北崛起、满人称雄,接下来就是大清必须面对蒙古问题。一旦入主中原,大清皇帝就要从中原立场来处理中原和草原的关系。因为中原和草原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主要矛盾。
大清解决蒙古问题的主要手段,可以简单概括为辅经济帮扶的政治和思想手段。
啥叫经济帮扶?
实际就是明朝跟蒙古打了两百多年才打出来的封贡贸易。
封,是草原接受中央帝国的册封,大者封王、小者封侯、封官。
贡,实际是一种中原对草原的财政转移支付。这个从元朝的时候就开始了。元朝皇帝要从国库里拿出钱来封赏蒙古贵族。明清和朝贡,只是换个称谓罢了,内容都一样,就是白给钱。
贸易,就是开关互市,然后中原人和草原人一起做买卖。只要不动刀子,大家都能在买卖中赚钱。
这实际就是明朝的作业,然后清朝人拿过来就直接抄。
满清入关的时候,不是满清一族入关,而是满蒙联盟入关。那么,蒙古人为什么没帮大明打满清,而是帮满清打大明呢?
1860年,英法联军与清军爆发了八里桥之战。而八里桥之战的清军前敌指挥官是僧格林沁。他是一个蒙古人。而八里桥之战的三万清军中,有一万是蒙古马队。
这就是两种手段,产生的两种结果。同时,也是清朝的高明之处。
清朝不仅能保证蒙古人不闹事,而且能让蒙古骑兵为己所用。
大明的手段也不能说不成功。但大明以利交,所以利尽则交疏。清朝的手段更成功。因为清朝以义交,所以义不尽而交不绝。
但是,这个所谓的义,不是君子喻于义的义,而是政治联盟的义。义者,宜也。在传统时代,寻求政治联盟的最适宜的手段,是什么?
就是婚姻。
买卖,可以收获诚信的生意伙伴,却不能收获坚定的政治盟友。但是,婚姻可以。而且,古今中外,概皆如此。
安东尼娶了屋大维的姐姐,凯撒把14岁女儿嫁给了50岁的庞培。这些婚姻,跟爱情扯不上一毛钱关系,全是政治,目的就是在收获政治盟友。但这还不是更过分的。
更过分的是一个罗马的执政官非要跟一个元老联姻。但是,联姻遭遇了没有女儿的问题。那怎么办?狗血着办。这个罗马元老竟将自己的媳妇嫁给了执政官。婚礼上,元老挽着自家的媳妇,亲手递给了执政官。
而满蒙联盟,恰恰渊起于婚姻。满蒙联姻,建立了、巩固了满蒙联盟。而且,这种联姻不仅广泛而且持久。
入关前,满蒙联姻32年、计84次;入关后,满蒙联姻268年,计502次。在总计586次的联姻中,清朝宗室出嫁蒙古的女子多达430人,清朝皇帝及宗室迎娶蒙古王公之女156人。
所以,清朝在明朝作业的基础之上,又加了政治联姻这个创新。
但是,创新还没完。把清朝这种以义交的手段,仅仅理解为适宜,或理解到仁义这个层面,都不足以解释满蒙之间的紧密关系。
因为清朝还有比联姻更升级的手段,那就是共同的神、共同的立场,最后实现制其心。
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需要把问题区分为三个层级。否则就会自说自话、鸡同鸭讲。
第一层级,是事实判断。事实就是事实,事实很重要。但有时候,事实一点儿也不重要。因为人类世界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想象出来的观点,有时候比事实更重要。
第二层级,是观点判断或价值判断。屠狮比武大会上,周颠对周芷若说:我打不过你,但我不服你。打不过,是事实判断;但不服你,就是观点判断。日心说和地心说,到底哪个正确?教会要维护价值判断,布鲁诺要维护事实判断。这是事实与观点的矛盾。最后听谁的?听观点的。
第三层级,是立场判断。或是基于某种感情、某种事实、某种价值、某种身份认同,甚至直接来自于利益,形成了一种最不讲理的判断。02年世界杯上,中国足球队败给了巴西。这是事实判断。中国足球队不如巴西。这是观点。但事实不容反驳,而观点却容许讨论。有人就不这么认为,认为中国队虽败犹荣,甚至认为中国队没踢赢,只是因为运气不好。这都是观点判断。然后,日本人出来说话了:你们中国足球就是烂。这时候,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忍了,什么事实、什么观点都不重要了,中国最重要。这里的中国就是立场。
有些问题,看似很不重要,却是足以绝交的话题。豆腐脑到底是甜的好、还是咸的好,然后说不到一起去,就翻船了。原因就是讨论的问题上升到了立场判断的层面。在这个层面,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回到满蒙联盟这个问题上,满蒙之间形成了某种共同的立场。
这个立场就是藏传佛教。大清皇帝自称文殊菩萨转世。而蒙古人集体皈依了喇嘛黄教。所以,大清皇帝也就成了蒙古人的神。
共同的神,就是共同的立场。这比婚姻关系的捆绑还要坚固。
而为了打造这个共同的立场,清朝堪称不惜血本地投入。
在20世纪初,内蒙古的寺庙已经超过千座,外蒙的寺庙也有750余处;内蒙有30%到65%的男子出家,外蒙的比例也达到了45%。问题是蒙古草原总共才多少人,清朝人给他们修那么多庙干什么?19世纪末,西藏的出家比例也才三分之一。藏传佛教的圣地,其宗教氛围竟然还不如蒙古草原。这是什么道理?
生硬地打造一个共同立场,就得这么费钱。
所以,清朝末期,死活也要造反的,不是蒙古草原,而是汉人中原。因为汉人的立场变了,皇帝不管用了,大家非要听议会的。
政治联姻加藏传佛教,就是清朝人解决蒙古问题的手段。但是,彻底解决了吗?
如果这些所谓的手段能够彻底解决问题,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就不用死磕噶尔丹了。没有强大军事力量,什么问题也别想解决。甚至,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也不见得能把问题彻底解决。看美军退出阿富汗,就清楚了。
春秋时期的最大边患,不是北方草原,而是南方楚国。楚国干死的华夏诸侯国,数不胜数,甚至还曾一度问鼎中原。
若非齐、晋突然崛起,周天子大概率会被楚国掀了桌子。那么,楚国为什么被解决掉了?
楚国被同化了,所以解决了。但这是结果,不是原因。原因是春秋制服了楚国、战国打残了楚国、秦朝灭掉了楚国。
那么,楚国为什么能被制服、能被打残、能被灭掉?
纵深不够,就是原因。
秦朝大军不仅灭了楚国,而且打到南海。然后,南方的楚国还怎么折腾?没法折腾了,然后也就融合进来了。你得佩服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个家伙硬是能从今天的陕西赶到今天的广东。这就是一种不计成本、不讲道理的战略投入。
那北方草原呢?
真没办法。漠南呆不住了,那就跑到漠北;漠北也被扫荡了,那就跑到西域。一直到北冰洋,匈奴人往哪里都能跑。中国的皇帝能打到南海,却真心打不到北冰洋,连西伯利亚都不行。
但是,到了清朝,形势变了。因为沙俄崛起了。蒙古人的纵深被压缩了。你只能跑到外蒙古,再往北就是沙俄。这家伙被满清还狠。
南面是强大的清朝、北面是强大的沙俄,蒙古人还怎么跑?到这个时候,北方草原便再无崛起的可能,要么依附清朝,要么依附沙俄。
而到了近代,蒙古骑兵已经无法与枪炮钢铁相抗衡,整个草原集体衰落。然后,蒙古草原的问题,也就被忽略掉了。
清朝之所以能够解决蒙古草原的问题,首先是因为明朝摸索到了方法;其次是清朝的政治联姻和立场打造发挥了作用。
但是,真正困难的问题,往往不是被彻底解决掉的,而是被忽略掉的。
蒙古草原的战略纵深被压缩了,蒙古骑兵也无法称雄了。到这个时候,蒙古甚至都不重要了,然后这个问题也就在被忽略中解决了。
为什么明朝无法解决的蒙古边患清朝却解决了?
其实清朝的管理机制还是相当完善的,帝王专制在清朝达到了顶峰。
就外部而言,从汉到明,一直影响中原王朝的游牧民族的问题在清朝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清朝是怎么解决的呢?主要是四点。
一是世缔国姻。 这个跟以前的和亲不同。和亲就是和一代,人家是世缔国姻,而且不是皇帝一家嫁女儿,而是清朝贵族普遍跟蒙古贵族联姻,变两家为一家。而且以前的皇朝,只嫁公主,不娶人家的妹子。而满清联姻是清朝贵族娶蒙古族的女子,很多皇后就出身于蒙古部落。
所以,这是一种集体联姻,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满蒙一家。
第二是格外优待。清朝对蒙古部落的贵族是特别的优待,各种怀柔手段,要官给官,要地盘给地盘,可谓五金一险没风险。而且蒙古的亲王特别多,使得有清一朝,是清朝为天子,蒙古为王公。这两家是共享天下。
第三是,进行分化管理。清朝对蒙古部落实行划片区管理,每个部落划好地方之后,就不能随便走动了,跟孙悟空跟唐僧划了一个圈是一样一样的。你要出来,就是违法,我们要打你,你要不出来,那就是好王爷,我要赏钱给你。这个圈也成了蒙古部落的舒适圈。
不但不让他们出来,还刻意让各部落分开,就算进京见皇帝,也必须有各自的路线,不要碰头搞串联。
这样一来,蒙古部落就成了一盘散沙。也因为清朝的划分,搞得蒙古出现了内外蒙古。
最后一点就是推行黄教。
宗教一上,曾经踏遍欧亚的蒙古部落就成了佛系部落啦。
经过这些神操作,清朝神奇般的摆平了北方的游牧部落。
为什么明朝无法解决的蒙古边患清朝却解决了?
清朝能这么好处理蒙古问题,明朝也起很大作用的。
这么说没有明朝和蒙古的冲杀互斗,清朝也不可能把蒙古问题处理的这么好。每个王朝都不可独立存在,都是承上起下的,我也不明白都是自家王朝,明吹清粉整日斗那样,吃多了撑的,没地发泄。
对于明朝和蒙古来说,他俩互为敌人。
元朝的余阴使蒙古不可能轻易臣服在中原王朝之下,即便是俺答封贡,事实上也是独立的存在。
而满人和蒙古就没这么多纠结的。
明朝虽然对西部无兴趣,但对甘肃进行大批移民,使朝廷对边疆的控制力量不断增大。
所以明代崩溃后,甘肃仍然不必担心被准噶尔抢占,河套在手,清朝打准噶尔就容易许多了!
同时,俺答封贡事件后,蒙古对中原的威胁实质上己经不复存在。
明对蒙古开放了十一处马市,“自是约束诸部无入犯,岁来贡市,西塞以宁”。
蒙古诸部本来就各自为政,随着最强的俺答入贡,其他部落,如喀尔喀等一样从经济上己经从属中原。
虽然明朝原先骑兵很强,后来明朝的骑兵就衰落了,不能在战场上和蒙古骑兵正面对抗,只能依靠步兵对抗蒙古骑兵。
但,明朝人发明了用火器对付蒙古骑兵的方法,如果在平地上遇到蒙古人,就用运输的车辆结成车阵,站在车上用火器向蒙古骑兵射击,防御蒙古骑兵的冲锋。
有了这种战法,明军步兵遇到骑兵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能挨打,也有了还手的力气。
所以到明后期,蒙古早己是强弩之未了!
林丹汗被后金击败,满族入关后对蒙古部落的优势愈发明显。
这不仅仅是清代时期军事胜利的成果,也是自隆庆高拱之后明朝百年的经济渗透,使中原王朝王朝具备了控制蒙古部落的优势。
对于清而言,蒙古是可以绕过山海关袭击关外满人老家的。
所以清必须控制好这片土地和蒙古诸部,有动力有力量,也和准噶尔持续干了近六十年。
明朝虽然击溃蒙古,却没有建立长效统治
而清却完成了这一任务,盟旗制度彻底地控制了蒙古诸部,加上和蒙古上层的和亲,又毫不手软的抽打蒙古那些反叛的出头鸟,胡罗卜加大棒。
清朝明显棋高一着,奠定了中国东北部和西北疆域范围。
综上所述
清代时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
- 一来是中原王朝对蒙古部落的态度发生重大变化,原来的中原王朝一直认为蒙古人侍的地是鸟不拉s的苦寒之地,打不起精神去管理,但控制蒙古成是清廷的基本国策。
- 二是继承了明代俺答封贡后蒙古对内地依赖不断加深的优势。
蒙古问题的解决是明清两朝的努力!
为什么明朝无法解决的蒙古边患清朝却解决了?
原因很简单。蒙古骑兵强大,清军也有强大的骑兵,以骑兵对骑兵,要轻松得多。
整个明朝,蒙古一直是北方一个严重的威胁。只不过由于蒙古各部的分裂,才没有形成威胁明朝存亡的边患。
明朝初年,屡次北伐,对蒙古军造成了重大杀伤,威胁减小。但是中期以后,随着明军战斗力的下降,特别是很难组建起大规模的强大骑兵。导致明军在与蒙古军的野战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明朝彻底改变积极进取的方针,转而大力修建长城边防,形成了“九边”格局。实际上是摆出了被动挨打的架势,进一步收缩势力范围,放弃了对长城以北广大草原的控制。
究其原因,从根源上讲,就是明军没有强大的骑兵了。而步兵又无法再草原上与蒙古骑兵对抗,不得已只能依托长城防线固守。
从另一面来讲,只要有强大的骑兵,就能与蒙古军对抗,甚至彻底征服。而清军,恰恰有最精锐的骑兵部队。第一,清朝初年,八旗兵非常善战。起兵反明之前,女真各部已经残酷混战三十多年。最后努尔哈赤统一各部。战争最能锻炼人,真正的精兵都是战场上厮杀出来的。此时的八旗兵,都是百战余生的精兵,战斗力自然是世界顶级。这与民族、人种都没有关系,完全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造成的。就像建国初期的我军,经过28年的长期战争,活下来的都是“人类步兵精华”。
与清初的八旗兵相比,蒙古骑兵的战斗力就相形见绌了。
第二,清军装备碾压蒙古骑兵。清军是骑兵加大炮。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方式。清军与蒙古骑兵一样擅长骑射,可以说蒙古骑兵的优点,清军都有。但是清军装备了数量众多的火枪火炮!大多数蒙古部落却没有。这就是装备优势,直接碾压。
准格尔汗国,也是蒙古人。他们占据着中亚和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实力非常强大。他们比其他蒙古部落强大的地方在于,他们像清军一样装备了大量的火枪火炮。同样实现了对其他蒙古部落的碾压。
两强相遇,清军与准格尔汗国展开了近百年的长期战争。清军屡败屡战,最终惨胜。
综上所述,清军能够彻底征服蒙古、消除边患,一靠英勇善战,二靠装备碾压。
为什么明朝无法解决的蒙古边患清朝却解决了?
清朝能够轻易制服桀骜不驯的蒙古,主要还是依靠“软刀子”。硬拼,冷兵器时代能够战胜蒙古的不多,不过硬的不行来软的从背后下手,是清朝取胜的关键。
满清对蒙古的三大策略:第一,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第二,崇释以制其生;第三,分封以制其力。清廷软硬兼施,将蒙古化整为零,最终各个击破。
古代,结成联盟最好的方式尤其贵族之间,就是联姻。从努尔哈赤后金时代开始,满蒙联姻贯穿几乎整个清朝历史,清宫中蒙古后妃众多而且地位显赫,也有大量清朝公主、格格远嫁蒙古。这种联姻关系始终都没有中断过,清宫中,姓博尔济吉特氏、巴林氏等后妃数不胜数。
清朝宗室爵位制度中,有一整套专门对于蒙古王公贵族的分封制度。清朝对蒙古施行“盟旗制度”,将庞大的蒙古高原分割成很多个势力区域,漠南蒙古臣服于清,漠北蒙古被分而治之。
其实这就有点像当年汉朝对付诸侯国所用的“推恩令”,原本势力雄厚的诸侯,最后被越分越小,彼此之间矛盾也越来越多,无法联合成一个整体,最终无法威胁到清廷。
而清朝对付蒙古用了一个以往朝代怎么都没想到的方法,那就是在蒙古大力推崇藏教。藏教在清朝影响力非常深远,当时除了青藏高原的达赖、班禅两位活佛,还有漠南蒙古的章嘉活佛与漠北喀尔喀蒙古的哲布尊丹巴。
清朝在漠北漠南推崇藏教,大量蒙古家庭十个成年男性有半数以上要出家为僧,而僧侣是不能结婚生子,也不从事经济活动生产的。另一方面,因为大量男劳动力缺失,蒙古女性只能代替从事男人的劳动。
清朝统治蒙古两百多年,蒙古人口锐减,根本无力对抗清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