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儿子,只有女儿,晚景会凄凉吗?
我就只有一个女儿,说心里不担心是假的,所以现在只能玩命搞钱,既要养活一家老小,又要为自己的晚年提早做打算,争取老了以后不拖累女儿。
我要是心有余力,往后在女儿需要的时候,能帮衬上一点,那就更好了。
本想生个二胎,这样老了后就多一个子女分担压力,在给我拔氧气管的时候,也能让他们互相有个商量。
但是条件不允许啊,生个孩子压力太大了,就目前我和老公的经济和身体状况来说,真不是抗抗就能挺过去的事,所以我和老公达成一致,决定不要二胎了。这是我们自己的决定,要是晚景凄凉我们也认了,也不会去怪孩子 ,孩子长大后也有她的压力,我们也尽量不拖累她。
既然没有了二胎烦恼 ,我和老公现在每天就拼命搞钱、搞钱、搞钱,争取挣够自己的养老钱,这样我们才放心。
没有儿子,只有女儿,晚景会凄凉吗?
大舅家里有两个儿子,小舅家里有两个女儿,年轻的时候大舅总是笑话小舅,说小舅老了没人养,如今老了却不是那个样子。
大舅和小舅差不多的年纪,年轻的时候姥姥在家里盖了房子,为了他们两个人可以互相帮助所以房子盖在了一起。在没有结婚,更确切的说是两个人没有孩子之前,两个人的关系特别好,可是结婚后一切都变了,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很不好,因为小舅家里没有儿子大舅总是笑话他老了没人养。
大舅和小舅结婚差不多,大舅是第一年结婚,小舅是第二年结婚,不过小舅的孩子比大舅的孩子早出生好几个月。当时小舅第一个生的是女儿,那时候小舅和大舅还没有什么隔阂,可是后来大舅妈生下了男孩之后一切都变了。大舅变得特别猖狂,总是有意无意的在小舅的面前夸自家的儿子好,还说女儿长大了就嫁人了养也是白养。
小舅每次听见大舅那样说都很生气,不过当时是第一胎,两个人的关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几年后,大舅和小舅再次有了孩子,很巧合的是大舅家里再次生了儿子,小舅家里再次生了女儿。那个年代的人重男轻女还是挺严重的,所以在小舅再次有了女儿之后小舅很失落,包括小舅妈都很失落,大舅那边则更加得意了。
在村里,只要有儿子就能抬得起头,没有儿子的家庭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所以当小舅家里都是女儿之后大舅就整天说小舅老了没人养这件事,还说小舅为了保险起见将来一定要招上门女婿才行,不然的话太没有保障了。大舅和小舅虽然表面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亲戚朋友都知道两个人自从有了孩子之后产生隔阂了,所以说话的次数越来越少。
即使两个人的家就在一起,两个人也说不上多少话,好在小舅家的两个女儿比较听话,小舅心里也就平衡了很多。每当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去姥姥家拜年,以往最喜欢在姥姥家吃饭了,但是小舅生了两个女儿之后不再喜欢参加大家的聚会,他总是感觉没有儿子大家看不起他,当然确实有很多人看不起他。
尤其是姥姥,姥姥年纪大了,重男轻女的思想比很多人都严重。虽然姥姥没有什么钱,但是每当过年的时候都是只给大舅家的孩子红包,其他人都不给,因为其他人都是女孩,姥姥一直以为女孩长大了就嫁人了,所以她从来不理会我们。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小舅一家很少再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关上门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小舅家的两个女儿和大舅家的两个儿子年纪差不多大,每次他们都是一起去上学,小的时候他们不懂事还经常在一起玩,到了小学的时候大舅家的孩子就开始说小舅家的孩子,总是说小舅老了没人养,还说他们长大会嫁人,养了也是白养这件事。几个孩子打架之后,大舅和小舅家的关系就更加不好了。
好在小舅家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好,这对小舅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大舅家的孩子则很调皮,不过调皮有调皮的好,虽然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在做人方面没有任何问题。或许在很多父母眼里这样就够了,小舅家的两个女儿从小都是班级里的前几名,后来也是如愿的考上了重点大学,而大舅家的两个孩子则是高中没有上完就出去打工了。
很清楚的记得小舅家的孩子上大学的时候,很多亲戚嘲笑小舅说姑娘长大了马上就要离开了,看你们老了怎么办。在一群亲戚之中,讽刺小舅最深的就是大舅,在大舅看来,学习成绩好并没有用,女孩子不论学习成绩多好将来都要嫁人,与其让孩子上大学还不如让孩子出去打工帮忙挣几年钱,也不枉养了她这么多年。
大舅说出来那样的话小舅并没有生气,这么多年他好像已经习惯了别人的冷嘲热讽,内心已经足够坚强了,又或者是他已经想开了。在小舅眼里,他只是希望可以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既然生下了孩子那就应该对孩子负责到底,孩子考上了大学就应该让孩子上大学,而不是为了那点学费斤斤计较。
后来的小舅妈也想开了很多,小舅妈说不指望孩子为他们做什么,只希望孩子过的好,即使将来孩子出嫁了也没有关系。小舅家的两个女儿就那样先后考入了重点大学,而大舅家的两个儿子则是没有上学就出来打工了。最开始也是很猖狂,在社会上磨砺了几年也渐渐的磨掉了他们的脾气,突然间变得很孝顺。
小舅的大女儿毕业后留在了我们本地,在我们本地一家制药厂工作,之后找了个本地的男朋友,毕业后没两年就结婚了,因为是在县城住,经常回来看小舅,小舅他们很开心。小舅的小女儿毕业后考了镇上的公务员,在镇政府工作,每天在家里往单位来回跑,之后找了个老公也是同一个单位的,和大女儿一样是在县城买了房子。
小舅的两个女儿并不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将来结了婚嫁人了就对父母不管不问了,相反他们嫁的很近经常回家看小舅他们。大舅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羡慕小舅的,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小舅家的两个女儿买的东西满满的让大舅很羡慕,其实大舅也不是羡慕小舅有女儿买东西,只不过让两个儿媳妇气个半死。
大舅家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外面打工,另外一个在镇上开了一个修车店,两个人虽然没有太大的出息但是总归来说也还是走正道的人。只不过自从两个儿子娶媳妇之后他们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人老了真正的苦日子才刚开始。小舅的大儿子定亲的时候给了彩礼,小儿子定亲的时候已经过去几年了彩礼也变多了,大儿媳妇就不愿意了,非要大舅补给她彩礼,说那样才公平。
可是大舅手里根本没有那么多钱,大舅的大儿子结婚的时候大舅专门给他们盖好了房子,大舅的大儿子结婚的时候大儿媳妇还愿意在家里的房子住,到了小儿媳的时候就不愿意了,一定要求大舅给买楼房才行。大舅好不容易把房子首付的钱凑齐,算是松了一口气,大儿媳妇那边看见小儿媳妇买房子也跟着要买房子,大舅实在拿不出来那么多钱。
没有办法大舅只好东借西借才借够了首付的钱,小儿媳妇也如愿住上了楼房,但是大舅老两口却欠下了钱。如果年纪大了老两口还在外面打工挣钱还房贷,却依旧没有讨到两个儿媳妇的好,因为两个儿媳妇都嫌弃他们没有给他们看孩子。大舅感到很为难,一方面要打工还钱,另一方面两个儿子家里都有孩子,给谁看都不合适,索性老两口都出去挣钱谁家都不给看孩子。
相比大舅,小舅那边就过的很好了,不但没有压力两个女儿还经常来看他们,每次回来冰箱里面的东西都放不进去,满满的全部都是孝敬他们的东西。大舅年轻时候看不起小舅,如今年老了却很羡慕小舅,因为小舅活的太舒服了,有时候他还遗憾自己没有女儿。
通过大舅和小舅的例子可以看出没有儿子只有女儿,晚年并不会很凄凉。当然他们两个只是个例,我认为评判幸福的标准并不是看性别,而是看教育,看孩子是否孝顺,只要孩子教育好了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感到幸福,如果孩子教育不好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晚年都会感到很凄凉。
没有儿子,只有女儿,晚景会凄凉吗?
老郑是单位退休干部,老郑两口子只有一个独生女。女儿大学毕业以后就到上海一家外企工作,丈夫是大学同学,也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小俩口工资收入很高,年轻忙于事业,直到老郑两口子退休才生了小孩。
老郑两口子都在县城工作,退休以后本以为他们会去女儿女婿那,帮着照顾孙女。可是老郑的老伴经常头晕,晕车非常厉害,平时连电梯都不敢坐,不能坐车,从县城到上海不坐车怎么能去的了呢?
老郑在单位开了一辈子车,退休以后也就给自己买了一辆车。孙女要出生的时候,两口子为了能过去照顾一下女儿,老郑就开着车带着老伴训练坐车。
每次都是又吃晕车药又贴晕车贴,但是老伴每次都是一上车就晕的不省人事。几次以后,老伴也被折磨得精神不振,身体差点垮下来了,为此还到医院去住了一个星期。
老郑一看,不能再练了,否则到姑娘那没去了,把老伴身体也整垮了。于是两口子给女儿女婿说,自己确实过来不了,让他们有时间就把孙女带回来玩一玩。
由于老伴晕车非常厉害,因此老郑两口子退休以后,就一直生活在县城,哪儿也没去过。女儿女婿远在上海,平时也只能靠视频相互联系一下。这两年由于疫情影响,女儿女婿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
身边无儿女,也许大家会觉得他们晚年生活比较凄凉,但老郑他们的退休生活却是非常的幸福惬意。
我经常看到老郑两口子傍晚出来,两个人手拉着手,沿着经常散步的路线,不紧不慢地散着步。由于老伴不能坐车,老郑有时候就独自一个人开着车到附近的山上去转一会儿。
老郑两口子虽然退休在家,不需要照顾孙女,但是生活习惯非常好,完全可以算得上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楷模。
前段时间,因为工作我到老郑家里去坐了一会儿。进门以后,家里非常整洁整齐,让人都不忍心走进去坐下来,不然就会破坏了房间整齐的摆设和一尘不染的地面。
老郑两口子很热情,连忙泡茶摆水果。在聊天中得知,老郑坚持每天要把家里收拾一遍,摆放擦灰拖地,在他的眼里,容不得有半点灰尘和随意摆放。
老郑原来喜欢喝酒,但是退休以后,考虑到自己年龄越来越大,就把酒戒了,即使在退休同志聚会时,也只是喝点饮料。老郑说,现在老了,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一个好的晚年生活。
由于老伴有头晕的问题,因此老郑对老伴照顾得非常周到。比如只要老伴外出,老郑一定会陪着一起去。在家里,老郑除了不会做饭,其余的家务活都会包干。平时,老郑也很少单独外出,只留老伴一人在家里。因此,虽然和女儿相隔千万里,但老郑两口子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受到不好的影响。
老郑老两口,只有一个女儿,还远在千里之外,退休后晚年生活却也很幸福。从他们身上,我觉得可以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一是要保持身体健康。人到了晚年,身体健康最重要,没有大病,生活自理,这是晚年幸福生活的基础。
二是要保持良好习惯。退休以后,空闲时间更多,也没领导和单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管,那就要完全靠自律,不抽烟酗酒,不熬夜晚睡,这样才能保证有个健康的身体。
三是要夫妻恩爱扶持。不管子女在不在身边,人老了以后,最亲的还是老伴。因此,越老越要珍惜爱护另一半,只有两人都健在,能让另一半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自己也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四是要追求生活质量。并不是说人老了就可以降低生活质量,随便应付一下了事,而是应该追求更为精致有质量的生活。比如把家里收拾的干净整齐,穿着合适有品味的衣着,这些都能让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相信做到以上几点,不管你有没有儿子,也不管晚年时子女在不在身边,你都会有一个比较幸福的晚年生活。要记住,生活是自己的,子女再亲,能给你物质,但给不了你健康的身体,能给你安慰,但给不了你老伴的陪伴,能给你孝敬,但给不了你良好的心情。
所以,晚年生活幸不幸福,很大程度是取决于自己。在这里,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幸福安详的晚年生活。
没有儿子,只有女儿,晚景会凄凉吗?
我的堂兄一直都在广州生活,就是只有两个女儿,在他父亲还在生时候,基本上是没有回过乡下!跟同宗兄弟从来没有书信来往,要不是他回乡下安葬他父亲的骨灰时,我都还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堂兄!
我跟堂兄可能是辈分的原因,他比我大二十几年也是以堂兄的称呼,现在他已经是六十多,身体听说一直都不是很好。他的两个女儿早些年都嫁人了,虽然同在广州城,但是听说是条件一般般,也没有经常回家探望父亲!
我堂兄退休了,夫妻生活基本都是靠着两老的退休金(在广州他们的退休金也不算高的)平常两个女儿很少回娘家,有次堂兄得病进医院了,住了几天院两个女儿才出现!而且放下一点钱就匆匆忙忙的走了!只剩下堂嫂在照顾!
自从堂兄的父亲迁回乡下后,每年清明堂兄都会回来祭奠,开始两年,女儿和女婿都有来,但过后只有他自己回来了。显得那么的孤单,孤独!有一年他自己还感慨说道,自己过世后又有谁来祭奠?虽然其他同宗兄弟安慰他说,兄弟们会来祭奠的!叫他不要伤感,兄弟都是自家兄弟,不要胡思乱想了!
去年乡下办那个房产确权,我堂兄只有老态龙钟的,坐着大巴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回来签字,确认之类的手续,本来行动已经不是很方便的他,回到乡下,别人看见他这样子,问起两个女儿怎么没一起回来?年数大了,行走不方便应该叫上女儿跟着回来也好有个关照!堂兄一苦着脸,只是摇头,也不知如何,从何说起!
同宗所有兄弟都知道他过的不好了,没有以前那种城市人的风光了!再加上只有女儿,乡下人有一句话叫,“嫁出男,卖出女”女儿总归要嫁人,总归有她自己家那本难念的经!
本来女儿是父母最贴心的小棉袄,但是当有了新的家庭,就有了新的负担,和不同的心境,虽有些是真的忙难以兼顾!也有些或许是有心而余力不足!但是天下父母都是无条件的对儿女付出,做儿女的应该在父母晚年时候给予更多的陪伴,关怀才是!毕竟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父母可能会为了给一个更好的环境给子女,而疏忽了,错过子女的童年,但是他们的晚年我们不应该错过,因为错过了就在没机会补偿啦!无论儿子或是女儿也好!孝顺父母是做人最最应该懂的道理!
没有儿子,只有女儿,晚景会凄凉吗?
我就一个女儿,现在外省读研,很可能要远嫁,说实话,我两口子一点不愿意,在四川成都这边早就给她买房买铺面了,就想让她找个一般的好好呆我们身边,但是孩子大了不由娘啊,我们也商量好了,我们有社保有工资,养老不成问题,两个相扶养老,万一先走一个,剩下选一个好的去养老院呆着,不给女儿增加负担!
没有儿子,只有女儿,晚景会凄凉吗?
一个人晚年是否凄凉,关键看自身。所以趁着还没有老,乘着一切还来得及,好好工作,多多赚钱,保重身体,为将来的生活打好基础。
于此同时,对孩子的教育也不能疏忽;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父母 在督促孩子好好学习的同时,要帮助他们树立起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一点很有必要。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的前提;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幸福生活的支撑;和睦有爱的家庭氛围,是幸福的必然。
我的周围就有这样的邻居,一个是有儿有女的老伯,老伴过早离去,儿子对于老父亲的生活基本是不管不问,所有的都由女儿鞍前马后地照料着,八十多岁的老人家,至今衣食无忧地生活着,重要的是这位老伯摄影,书法,乐器样样都能捯饬一番。
另一个是有两个儿子的老夫妻,退休工资不少,可惜两个儿子似乎都很忙,除了过年过节回家吃饭,平日里对于老人的生活不管不问。据说这老俩口每个月还要分别给读大学和研究生的孙子和孙女一笔数目不小的零花钱。
同样是养育子女,为什么养女儿的老伯能够愉快生活?为什么养了两个儿子的老夫妻凡事都要自己动手?当然,这不是绝对,也不是特例,但这足够说明晚景是否凄凉,与自身有关,和对孩子的教育有关。
回到话题,坦白说,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我有点惊悚,这都是什么年代了,重男轻女的意识竟是如此根深蒂固?晚景是否凄凉,怎能如此随便定论?
醒醒吧,时代不同了,生男生女都一样,想知道自己的晚景如何,先看看眼下的自己过得如何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