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北京哪个城市生活会更舒服,为什么?
很多国家都有双城记。比如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海牙。比如说德国的柏林和法兰克福。中国的双城记就应该是上海和北京。
作为一南一北两个中心城市,上海和北京分别承担的经济与政治两个不同的角色。这也注定了两个城市的属性是相对不同的。
首先上海的宜居要比北京强。
上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中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城市小。上海只是北京的二分之一,就像是一桌清淡的小菜,没有四四到底,八碟八碗的大肉大鱼,上海的城市建设清丽优雅,干净舒适。
马路不太宽,巷子不太窄,各种便利小店点缀其中。各种绿化花园星罗棋布。再加上温润的气候,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喜欢上海的气候,也可能是因为我的身体的缘故。今年要不是因为疫情,我这个时候可能就在上海了。上海的春天比北京来的要早,北京还是北国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上海已经是粉红樱花,锦绣一片了!
吃在上海也很讲究。从米其林餐厅到街边的葱油饼,煎馒头,阳春面,样样精巧。我弟弟特别喜欢上海的美食,他经常带我去一些小店吃阳春面虾子面,吃各种小云吞生煎包,总的来说,上海餐饮口味偏甜润鲜香,一派江南风情……
无论是星级餐厅还是街边小铺,实话实说上海的餐饮无论是服务还是质量都比较讲究。而京城自古以来食尚豪爽,不拘小节。从烤肉宛到全聚德,从东来顺到一条龙,京城的很多美食对于外地人来说都颇有微词。
那天我和弟弟去吃了一家在京城乃至全国享誉盛名的宫廷菜。说实话人均四位数的消费可感受却让人真是大跌眼镜!
弟弟非常不满意,随口便出:“次啦!”(上海话,骂人的)吃完之后特地叫来大堂经理。从头到尾历数每一道工序,每一份菜的缺点。从乌糟糟的口布。弟弟说这是不口布,这是抹布!再到每一个菜的点评。鱼不新鲜,是冷冻的。没有回甘的甜味。海参居然用的是沙参,这不应该是你们的品质。鸭肉太柴,牛肉部位不对。勾芡没勾到位,豌豆黄一股淀粉口感,没有绵软鲜香的味道……每一道菜他都挑出了毛病。而且服务也不到位。
弟弟最后语重心长的说:宫廷菜在中国只有你们是第一把交椅,店大欺客,这也正常,在巴黎也是这样。但是你们的品质也不到位呀!你们对不起溥杰先生给你们提的这块匾,想当初20多年前,我姐姐在你们这儿订餐,就被你们的订餐员挤兑过,但是没办法,那时候你们名声在外,可你们如今把自己的名声都毁的差不多了……
弟弟是一个吃饭非常认真的人。他对每一道菜的点评都非常内行。据他说无论是食材烹饪,用料管理,哪个环节都有问题。
“你们这样也就是在北京,这个水平要是开在上海……”
说的经理 脸都挂不住了,一个劲的说要给他打折。
其实京城其他各个老字号的水平都差不多。大名鼎鼎的全聚德如今门口罗雀,东来顺也早不是当年的盛景。著名的老莫新桥西餐做得菜,只能让内行事后表示:呵呵!一帮大院子弟还辩解说:我们吃的就是个情怀。但是在京城依然不耽误他们开馆赚钱。因为北京人对吃没有特别细致的讲究。爆肚,炒肝,涮肉卤煮,吃的是个豪爽,吃的是个惬意。哥儿几个一句酒喝到位,气氛吃的好,就行了。对菜品的投入没有那么高……
没有较真儿的食客,也就惯出了松散的字号。其实不光是北京,在整个北方餐饮业都是如此。不能拿上海广州来相提并论。这两个地方的人吃东西都是非常挑剔的。时令时新。
比如说吃了腌笃鲜才算是春天。吃了鲜蚕豆才算是迎新。上海人对食的讲究真是要比北京细致入微。
不过,北京也有他的优势。
首先皇城根之下,是一品大百姓之家。从坐在胡同里摇着扇子的大妈,到S K P里买江诗丹顿大姨。从开着滴滴指点山河的司机,到长安街上黑色轿车内的领导。北京人的平等意识,深入人心!
说白了,这里自从明清两代就是帝都。几代帝王在这里繁衍生息。用句老话说:谁家祖上没 阔过。我们这里遍地都是王公贵胄,人均都是凤子龙孙。所以北京人的平等意识非常强。什么“老爷太太”这种称呼在这里根本没有市场,大爷大妈倒是遍地都是!
俩大妈聊天。一个大妈说:你说今年这天是不是冷的时候长啊!
另一个大妈接过话茬儿来:“可不。从明天五点开始,太阳将会远离地球。天气也会变得比较寒冷。这种现象叫A P H E L I O N P H EN O M E N O N。(远日点现象)平时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是90,000,000公里,可遇到了“远日点现象”就变成了距离150,000,000公里了。这种现象会延长到今年八月份呢。所以,您说这个天能不冷吗?”
两大妈的聊天给旁边一个等车的外地人听得一楞一楞的。不过也不必奇怪,这二位一位是气象学家,一位是地质学家。都是中科院的老研究员。
还有个40的大叔带着小女友去玩抓娃娃机。这大叔虽说是“靠财赚色”,但是也想在小女友面前露一手。于是,他在娃娃机边转呀转呀,只见他拿出了手机测量了娃娃机的剪刀距离,然后又记录了抓娃娃机手臂的运行时间,再通过数学公式进行测算,通过数学的公式的推导,测算出了夹娃娃机手臂的最佳运行路径。于是一抓成功。看的旁边看娃娃机的大姐目瞪口呆。看看博士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实用价值。
还有个大哥,上商场去买笔去。一个世界名牌笔的销售员对他说:我们的笔有特殊的意义。中美建交就是用我们这个牌子的笔签的。大哥听了立刻反驳:“不对,中美建交我方用的钢笔是上海产的英雄。我爸爸亲眼看见的。”销售员顿时目瞪口呆。
其实这就是北京最大的财宝。北京最大的财宝就是人!这里有各种各样有趣的人,有各种思想的人,各种见识的人,用“冠盖满京城,大城汇精华”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所以在这里无论是什么行业,无论取得什么样成就的人,很难觉得自己很牛叉。自己就是精英。大家都差不多。这里人均大学生,个个是好汉,远没有南方某些城市的等级和鄙视链。
反正像我弟弟这样的人,要是到了南边儿可能还能背着手扬着脸,耀武扬威一番。但是在北京,见了发小熟人,父亲生前的同志好友,他只能低头恭顺的微笑一下说:“嗨!我现在就是做点小买卖,奉养老母,不给父亲丢人罢了!”
远不如在长江那一边,他昂首挺胸,拉着小女友让人家一通“滕董,小太太”的叫着舒坦。所以他越来越喜欢上海了……
北京的豪车豪宅比上海少得多。人也都灰头土脸地。但是据统计北京的亿万富豪和纽约不相上下,居全国之首,但他们都在哪呢?胡同口的大爷表示我没看见。
北京还有两点是值得推崇的。那就是医疗与教育。
虽然医院大,病人多,但是医生的水平和素质之高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个心外科医生,用他的话说,要是在北京我就是个一般人。但是在地方上我就能够挑大梁。不过话又说回来,“有名医不如不得病!”您要是身体棒棒的,那这一块儿也用不着了……
除此之外就是学校了。这一点是人均共识。海淀区有一万名考生,上985的能有6000。这里既有父母的高素质,也有生源的整齐,师资的优秀。还有好政策优惠等等各个方面的倾斜。这里的确是中国的教育高地。其生源素质,学风校风,也要比那些所谓的国际学校要好!
用我弟弟的话说:“别的我都可以凑合,但是我不能够接受我的儿子在小的时候被人家称为汤姆杰瑞。他必须是一个中国人。他可以懂英语,但是他必须接受我们的传统教育。我们的意识形态,和我们的思维方式!
关于这一点我非常支持他。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过:在新世纪里,世界只有两级。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也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我们不需要再去“ 师夷长技以制夷”了。我们有自己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是西方教育不可替代的。所以基础教育一定要在中国进行!一定要有中国特色。
其实这才是真正北京的优势。这也是弟弟把家安在北京的原因。说白了为了老人,为了孩子。关于这一点我还是特别支持的。
可北京和上海距离千里呀!每周一次的往返,我也真心疼他。而且也真无奈。有的时候中年人就是这样,充满了矛盾和不舍。充满了既要也要的心态。让人觉得疲惫不已。我真希望他能够把上海割舍下来,回到北京,全程陪伴孩子和家人。但是对他来说这是相当难的,也几乎不太可能。那里有他魂牵梦绕的诱惑,和建功立业的疆场。
荣华富贵飞呀飞,地上的人追呀追!
锦绣前程,纷乱世界呀。娑婆之中,又能有几分安宁和平静呀……
我 身在北京,望着上海,可在心灵的最深处,还是想着我的老家:唐山。
北京的樱花🌸也开了…… 所以大家围观哦!
上海和北京哪个城市生活会更舒服,为什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海人喜欢上海生活舒服,北京人喜欢北京生活习惯,北京冷,上海人不习惯,上海天气温湿温度舒服,住习惯了,去北京肯定住不习惯,北京人讲北京生活好舒服,北方天气冷,暖和的天气少,上海和北京哪个城市生活会更舒服,因为住上海,上海生活习惯了,上海城市生活舒服!到哪里都不舒服!上海生活比北京舒服!还是上海城市生活会更舒服!
上海和北京哪个城市生活会更舒服,为什么?
土生土长在中国国际中心上海的我。于七八年前去过上政治中心的北京,对北京的印象首先是交通不方便,叫出租要到指定点候车,不像上海叫出租随叫随到,或在路上也可以招手乘出租。我们上次旅游住的是实施和其他五星级宾差不多的湖南宾馆,但次日早餐品种少又简单,没有什么比较精细的食物,可见,北京人饮食并没有上海人地道。一般人除了想在政治上发展外,去北京生活并没有什么诱惑力。
北京和上海相比较,我仍喜欢住在上海,无论是饮食还是海派文化国际范的穿着都远远胜过北京。还有医疗、教育等资源和北京差不多。所以全国各地的精英或打工者到上海来的比比皆是,走到哪里到处都是说普通话的外地人。
上海和北京哪个城市生活会更舒服,为什么?
我认为:上海生活比较舒服,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上海气侯比较适宜,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人们的生活习惯比较简单……因此,我对上海这个城市有比较好的感觉……的原因吧……!!!
上海和北京哪个城市生活会更舒服,为什么?
肯定是上海更好些,
上海和北京哪个城市生活会更舒服,为什么?
北京好,首都,国家所有政策都在扶持,
上海不好,人太多,强烈推荐带上村里人一起去北京发展!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