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何第一个处置胤禵?

康熙皇帝在位的第六十一个年头,离开了人世。在当时极其恶劣的皇位争夺战中,雍正皇帝脱颖而出,继承了他的皇位。

而在雍正皇帝继位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对十四弟胤禵进行了残酷打击。那么,雍正皇帝为什么先针对胤禵进行开刀呢?

时代背景

其实,这一切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雍正皇帝这样做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1、 政治割据

康熙皇帝在位后期,因为太子被废,导致皇位继承权出现了空窗,而几个实力派儿子都认为自己有实力继承皇位,因此他们在朝廷中各自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小集团。

等到康熙意识到事情的危害性之时,他已经没有力量和精力再去制约或是干涉这个事情了。

因此对于后来即位的雍正皇帝而言,自己如果想当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第一件事就是需要铲除这些遗留下来的政治割据势力。

否则自己极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傀儡皇帝,甚至还有概率因为实力不够而被自己的这些兄弟们给推翻了。

2、 康熙目的

其实康熙皇帝之所以选择让雍正皇帝来继承自己的皇位,主要的原因也是意识到了清朝的这个烂摊子或许也只有雍正皇帝能够解决。

因为换做清朝的任何一个皇子来当皇帝,都未必能够妥善解决这个政治割据的问题,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雍正皇帝那样能够有魄力。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与当时最为得势的八阿哥胤禩“锋芒毕露”有所不同,雍正皇帝比较喜欢韬光养晦,在康熙还在位的时侯,表面上他与兄弟们的关系也都是比较和谐的,让康熙十分满意。

更何况他还有隆科多与年羹尧这一内一外作为助力,相对其他皇子而言,巩固政权也是比较容易的。

胤禵的影响

而雍正帝上台之初,便针对十四阿哥胤禵进行了打压。雍正皇帝选择打压胤禵,其实有十分必要的原因。

1、 影响性

康熙皇帝虽然有很多的子女,但是他的这些子女其实并不是一个生母所生——换句话说康熙皇帝拥有数十个嫔妃;对于雍正皇帝来说,不论是老八还是老九,他们和自己只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但是,胤禵不同,胤禵是自己同父同母的兄弟,并且,胤禵居然还明目张胆的支持八阿哥。这个影响其实对雍正皇帝来说是十分致命的。

因为老八在朝廷里素来有“贤惠”的称号。

在这个时候,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清朝的统治者们已经在内心完全接纳了儒家的价值观。

在儒家的价值观里面,虽然忠君爱国值得提倡,但是这个提倡有个前提——那就是君王必须得是一个贤良的人,最起码不能是一个独夫民贼。并且按照儒家的价值观来说,独夫民贼是人人都可以讨伐、都可以推翻。

亲弟弟在我们的刻板认知中,都是比较了解自己的人,若是连亲弟弟都不支持自己,而支持别人的话,那么这一切只能说明一点:就是雍正皇帝可能是真有问题的,是一个独夫民贼。

换句话说,雍正皇帝没有资格做这个皇帝。

因此,单就这一点,就意味着雍正帝必须打击胤禵。否则,时间长了,光是舆论这块,就足以给自己带来前所未有的被动。

2、 出头鸟

在我国民间存在着这样的一句话:枪打出头鸟。这句话如果反过来来理解的话,出头鸟确实有被打击的必要。

因为现代经济学上讲究一个破窗效应——这个可以简单理解成,如果一个窗户被人砸破了一个小洞,那么别的人就会陆续针对这个玻璃进行丢石头,最终导致窗户上的玻璃彻底被砸碎。

因此,对付破窗效应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最开始砸玻璃的人,痛打一顿,让后来的人不敢继续这样做——这可以理解成惩前毖后。

雍正皇帝刚登基的时候,胤禵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冲撞雍正帝。甚至这位年轻的皇子公开的表示:自己并不承认雍正皇帝的皇位合法性。

假设雍正皇帝没有对此做出任何回应的话,那么其他的人就会做出这样的判断——他们认为雍正皇帝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最终会对雍正皇帝进行围攻。

雍正皇帝当然深深知道这个道理,因此,雍正帝即便是为了警告其他那些不安分的势力,也需要给予胤禵沉重的打击。

这样,也可以让其他的野心家有一定的忌惮,不敢胡作非为,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

3、 威望问题

当然雍正皇帝还需要考虑一个威望的问题。

——在古代作为一个皇帝必须有自己的威望,如果没有威望支持的话,即便是短期内取得了皇位,那么迟早也会因为没有威望的支持而丢失皇位。

而在康熙皇帝的儿子里面,雍正皇帝其实并没有什么威望可言。

论名正言顺,康熙帝有嫡长子。人家原本有正儿八经的太子,只不过因为触怒康熙帝而遭到废黜。

论到文化造诣,三皇子的威望比雍正高。

论在朝野的名气,老八更是碾压雍正。

而在功劳方面,则是老十四胤禵独占鳌头。

他曾经率领清军在西北和蒙古交战,为大清王朝立下了不少战功。更值得一提的是,胤禵在出征之前,康熙帝还给这位爱子,按照天子的规格送行。

有军功,而且还享受过天子的规格,单就这一点,很多人就觉得,胤禵比雍正帝更有资格当大清的皇帝。因此甚至在民间还有传说,认为康熙帝本来打算把皇位传给胤禵,因为雍正帝把诏书给改了,从而篡夺了皇位。

当然这个说法是民间文人为了抹黑雍正帝捏造的。不过,这个传说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很多人眼里,雍正皇帝的这个弟弟,或许确实有资格比雍正帝来当这个皇帝。

威望这一点,也意味着雍正帝不能容忍这个弟弟。更何况,除了威望,还有余下的两大因素。所以雍正皇帝处置胤禵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如果不处置他,对自己将百害而无一利。

不过为了坐稳皇位,不得已对自己的亲弟弟下手,这也证实了皇家的残忍与血腥。

在我们很多人看来,皇位继承制中,奥斯曼土耳其的“养蛊”式选继承人,即“即位杀兄弟”制度是最为残忍的。但其实,我们中国历史上的皇位继承制,亦是如此的。

只不过中国文化较为内敛,对于这方面还是比较“讲究”的,往往都是在暗地里下手,或者找个合理借口,而不会像奥斯曼那么粗暴。

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何第一个处置胤禵?

历史上的雍正与十四阿哥胤禵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可两人之间的关系自幼便非常的冷淡,并且在康熙朝晚年那场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大战中,两人更是分属不同的政治阵营,相互厮杀多年,可谓是积怨已久,仇恨满满。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成为了“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成功登上了皇位,并也随即开始了对当年他的那些政敌兄弟们进行打压和报复,这其中首先“遭殃”的便是十四阿哥胤禵。

而雍正之所以率先拿自己的亲弟弟胤禵“开刀”,还是因为此时的胤禵已然成为了雍正最为危险的敌人和对手,只有扳倒了他,自己的皇位才能得以稳固。

十四阿哥胤禵,深得康熙的宠爱和器重。

这里首先要说明一下,胤禵,本名叫“胤祯”,与雍正的“胤禛”是同音不同字,所以在雍正登基后为了避讳,将其改名为“允禵”,这里还是按照通常的叫法称其为“胤禵”。

其实一直以来,胤禵都是康熙皇帝非常喜爱的皇子,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来,康熙没有按照祖制将已经成婚的胤禵安排在宫外,反而让其继续留在皇宫之中,而纵观所有的康熙皇子,除了胤禵之外,也就只有大阿哥胤褆享受过这样的“待遇”,足可见康熙对其的宠爱。

二来,就是康熙对于胤禵的成长非常关注,同时安排法海作为胤禵的老师。法海是康熙的亲大舅佟国纲之子,和康熙是表兄弟关系,也是当时满洲官员中出了名的青年才俊,能文能武,精明强干,并且康熙只安排法海带了两个“皇子学生”,即胤禵和十三阿哥胤祥,而这两人也都成为了康熙所有皇子中公认的文武双全,足可见康熙的知人善任,以及对于胤禵的关心与关爱。

除此之外,康熙还给了胤禵一个能够建功立业,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这便是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时,康熙将胤禵封为“大将军王”,命其统领西北大军,以平定叛乱。

按照康熙皇帝的说法,胤禵的出征是代表他前往平叛,为此他还特地向蒙古王公们交代: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

而十四阿哥胤禵也没有辜负康熙皇帝对他的信任,率兵成功平定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进而收复了整个青海和西藏地区,并使这一地区彻底划归到清朝的版图之内,胤禵本人也功成名就,在朝堂上享有了极高的威望。

“九子夺嫡”,最终演化成为了雍正与胤禵这对兄弟之间的直接对抗。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可这句话却难以用在雍正与胤禵这对同为德妃乌雅氏所生的康熙皇子身上。

造成兄弟二人从小关系不和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便是,两人虽是“一母所生”,但并非“一母所养”。

康熙十七年(1678年)雍正出生,此时的乌雅氏仅仅是名通过选秀入宫的低等级宫女,没有任何的名分和地位,因而按照制度是不能抚养皇子的。于是康熙将雍正交由当时还是皇贵妃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佟佳氏皇后对雍正的照顾可谓是无微不至,视如己出,使得雍正与其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佟佳氏皇后去世,雍正重新回到了乌雅氏身边,但仅仅两年之后的康熙三十年(1691年),雍正完成大婚,彻底搬出了皇宫,与乌雅氏鲜有联络。所以也正如雍正所言的那样,“生恩不及养恩大”,他与自己的生母乌雅氏确实感情非常的冷淡。

而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四阿哥胤禵出生的时候,乌雅氏已经被晋封为德妃,可以抚养自己所生的皇子,所以他将全部的关爱全部给予了胤禵,对于雍正却是极为冷落,这也让雍正产生了浓厚的“羡慕嫉妒恨”。

于是,雍正对于自己的亲弟弟胤禵本就没有太多好感,反而因为有着从小就被寄养的共同经历,雍正与十三阿哥胤祥建立了极为密切的联系,而胤禵也因为受到了生母乌雅氏的影响,与自己哥哥雍正的关系也是形同陌路。

成年后的雍正与胤禵,关系是愈发的渐行渐远,原因就在于胤禵成为了“八爷党”的成员,全力支持八阿哥胤禩。

特别是在“一废皇太子”后,康熙想要复立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并对觊觎储君之位的胤禩进行了严厉的训斥,这个时候年轻气盛的胤禵主动站出来为胤禩进行辩护,言语极为激动,惹得康熙皇帝震怒,甚至险些杀掉胤禵。最终在众位皇子的求情之下,胤禵才保住的了性命,不过他还是被康熙处以杖责二十的惩罚。

然而,八阿哥胤禩在此后的夺嫡进程中,不断犯下极为愚蠢的错误,引得了康熙的极大不满,最终在“毙鹰事件”之后,胤禩从“九子夺嫡”之中彻底出局,而胤禵也就此被“八爷党”推为新的拥立目标。

此时的胤禵,从牌面上的实力上,似乎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一方面,胤禵凭借着其在西北的战功,以及被康熙加封的“大将军王”头衔,使得其在朝臣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康熙皇帝也对其赞誉有加,这也让不少人认为其就是康熙心中的接班人而加以投靠,包括此前一直默默无声的三阿哥胤祉,在这一时期也与胤禵保持了非常密切的联系。

另一方面,八阿哥胤禩彻底无缘皇位之后,此前支持胤禩的政治势力也纷纷倒向支持胤禵,包括以阿灵阿为首的钮祜禄氏家族、以纳兰揆叙为首的叶赫那拉氏家族、以鄂伦岱为首的佟佳氏家族等,都给予胤禵重要的支持。而“八爷党”的其他皇子也在此时极力扶保胤禵,九阿哥胤禟就曾不止一次的表示:

“胤禵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于是,康熙朝末年最终的皇位角逐,实际上就是在雍正和胤禵这对同父同母的兄弟之间展开,胤禵也就此成为了雍正最后的,也是最为强悍的对手。

雍正登基,胤禵随即遭到雍正的迫害。

一直以来,关于雍正皇位来路的问题始终是众说纷纭,不少人认为是雍正“抢夺”了原本属于胤禵的皇位,实际上这种观点并站不住脚。

关于将“十”修改为“于”,现有的“康熙遗诏”的存本已经证明这种说法是子虚乌有,完全不切合实际,雍正不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篡夺皇位。

而从康熙生前的表现来看,他也似乎确实没有准备安排由胤禵来继承皇位。

康熙六十年(1721年),胤禵在完成西北平叛后回京复命。此时距离康熙去世仅有一年的时间,康熙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如果真的是想让十四阿哥胤禵继承大统,必然会将其留在身边,让其处于“随时待命继位”的状态。可最终的结果是,胤禵仅仅在北京做了非常短暂的停留,就被康熙重新安排回到了西北。

反而是雍正,在康熙临终前三天被康熙派往天坛代其祭天,这似乎才是更为明显的“传位信号”。

然而不管怎么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后,是雍正最终登上了皇位,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十四阿哥胤禵进行打压和迫害。

雍正登基后的第二天,随即派亲信前往西北收缴了胤禵的印信,并打着“奔丧”的名义,严令其火速返回北京,不得迟疑。而回到北京后的胤禵,立马也就被雍正夺下了兵权。

雍正元年(1723年),就在雍正完成康熙灵柩的下葬工作后,接跟着就将胤禵发配到马兰峪,让其为康熙守陵,实际上就是将其软禁了起来。雍正三年(1725年)的时候,皇位已然稳固的雍正,又将胤禵押回北京,圈禁在了景山寿皇殿,至此胤禵彻底失去了自由。

对于雍正来说,他如此迅速而又果断的处置胤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胤禵此前在朝堂之上以及军队中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

前文中也反复提及了,胤禵因为平定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而在朝中声名鹊起,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更为关键的是,胤禵常年领兵,在军队中也有着极高的威望。如果雍正真的放任胤禵不管,那很有可能胤禵在内有朝臣拥护,外有军队支持的情况下,里应外合,挑战雍正的皇位,这是雍正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他必须立马处置胤禵,让胤禵以及整个“八爷党”集团失去外部的支持力量。

其次,雍正极为迫切的需要平息朝中对其的反对声音。

雍正刚刚登基的时候,朝中还是有不少官员同情并且暗中支持胤禵的,认为胤禵才是真正的康熙所选定的继位人,这其中就包括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需要尽快将这样的负面声音压下去,不能任由其传播扩散,如若不然将对其皇权稳固形成巨大的挑战。

而为了缓和矛盾,引导舆论发展方向,雍正更是先将胤禵晋封为郡王后,才将其发配去看守皇陵,足可见雍正在处理这件事情上还是极为谨慎和小心的。

再次,雍正还要接惩治胤禵进而打压整个“八爷党”的势力。

雍正登基后,“八爷党”依旧势力庞大,对于雍正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威胁,然而雍正又不能马上将其彻底清除,毕竟他还需要这些人来实施政令,完成政权的顺利过渡。于是,雍正将胤禩晋封为廉亲王,并委以其总理大臣的重任,为的就是对其进行安抚。

而与此同时,雍正则对胤禩的“羽翼”进行了铲除,实际上不仅仅是胤禵,九阿哥胤禟被发配到了西北军中效力,十阿哥胤䄉遭到了雍正圈禁,就连与胤禵关系密切的三阿哥胤祉也被雍正发配到了马兰峪看守皇陵,这些都是雍正旨在削弱“八爷党”势力和影响力的表现。

最终,当雍正的皇位彻底稳固后,也随即对于这些政敌兄弟们进行了彻底的清算,这些康熙皇子也只得以非常凄惨的结局收场。

相较于被雍正削宗夺爵、圈禁至死的胤禩和胤禟,十四阿哥胤禵是“幸运”的,毕竟他是雍正同父同母的亲兄弟,雍正还是对其保有了一些血肉亲情,没有再对其加以迫害。

胤禵也就这样熬到了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的那一天,而他也就此被乾隆放出,重新获得了自由。到了乾隆十三年(1749年),胤禵又被乾隆晋封为多罗恂郡王,并委以正黄旗汉军都统的职务,发挥了一下最后的余热。

乾隆二十年(1755年),胤禵去世,乾隆专门拨付治丧银一万两,并赐谥号为“勤”,也算是替自己的父亲雍正来对自己这位“可怜”的叔叔做了一番补偿吧。

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何第一个处置胤禵?

雍正皇帝和皇十四子胤禵是同一个母亲——德妃乌雅氏所生,不过雍正帝的母亲出身地位,清朝宫中又不允许亲生母亲带儿子,雍正皇帝是被孝懿仁皇后抚养。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当时是皇贵妃,是佟国维之女,康熙皇帝亲生母亲的侄女,两个人是的嫡亲表兄妹,她自己养育的后代没有存活就领养了雍正帝,雍正身份也因此水涨船高,为后来继承帝位打下了基础。胤禵则是由自己的亲生母亲抚养长大,德妃的地位升高了才有资格抚养自己的儿子。

雍正胤禵亲兄弟两个反而没有多少共同语言,雍正和皇十三子胤祥反而走的非常近。胤祥母早亡,交给德妃乌拉氏抚养,雍正这个大哥哥主要负责照顾这个弟弟了,感情深厚。(雍正和胤祥剧照,两个人铁是有原因的)

雍正为何第一个处置亲兄弟?

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第一,拥有军权。

1718年,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进犯西藏,清军在青海的进攻被全灭。于是康熙皇帝选拔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王,领兵平叛。关键是胤禵出征时康熙皇帝让他用天子的仪式出征,尽显荣宠,也让很多人认为胤禵可能是未来的皇储,也或者康熙是为了让儿子尽心尽力平板。

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去世。雍正皇帝担心自己这个拥有军权的弟弟来逼宫,立即传召抚远大将军王胤禵进京,进京后立马被软禁了起来,雍正这也是防患于未然,将最大的威胁解除了。(胤禵剧照)

第二,防范康熙帝留下诏书用胤禵牵制雍正。

康熙皇帝去世第二天,雍正皇帝一面派人传召胤禵进京,一面晋封爱新觉罗.延信(豪格之孙)为贝子,去接替胤禵的抚远大将军的位置,代管印信。并且雍正帝给了延信一道密旨,部分内容如下:

你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如果将军要亲自带来,你从速开列缘由,在伊家信带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软疏怠,检阅奏文后,并不全部交来,朕就生你的气了!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露。

这道密折要求将胤禵于康熙之间的奏折和胤禵于其他人的交往信件全部收缴,呈报雍正皇帝。这让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雍正得帝位不正,清查胤禵的所有有联系的朝臣。

为了索罗全部的胤禵信件,分两路进京的胤禵家眷也遭到了盘查,这让胤禵十分恼怒。

此外,康熙皇帝对胤禵的赏赐是最多的,他的几个儿子康熙也经常带在身边照顾,并不是只有雍正的儿子弘历一个人被带在康熙身边的!

第三,站队错误

胤禵虽然和雍正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因为被领养的关系,德妃乌拉氏更喜爱小儿子,亲兄弟两个有隔阂。胤禵的性格和皇八子胤禩投缘,两个人走的很近,组成了政治小集团。

1708年,康熙帝的庶长子胤禔和皇八子胤禩(切记胤禩小时候是皇长子胤禔的母亲养大的)等联合诬陷皇太子胤礽,情急之下,康熙先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庶长子胤禔要替康熙帝行安慰我“万难之事,请求斩了胤礽,康熙皇帝不忍。此时皇三子胤祉揭发他用巫术诅咒废太子胤礽,他就被圈禁起来,达26年之久,直至去世。(胤禔和胤禩剧照,两个人为同盟也是有原因的)

皇八子胤禩在接下来再议立储君的政治活动中,联络朝臣,让绝大部分朝臣拥戴他为皇太子。这下触动了康熙帝的逆鳞,原来是老八在诬陷太子,在朝臣中结党,于是皇八子胤禩关押起来。

皇九子胤禟和皇十四子胤禵携带毒药,以死进谏康熙帝饶了胤禩,言语之间冲撞了康熙帝,气的康熙帝要杀了胤禵。胤禵以死保护这位八哥,他是所谓的“八爷党”核心成员之一了。

不过经过立储一事,皇八子胤禩彻底失去了争夺皇位的可能,他们全力支持胤禵上位,是雍正帝的死对手。

综上来看,雍正皇帝第一对付自己的亲兄弟主要是因为他拥有军权,其次害怕康熙帝留下什么遗诏对付自己,又是自己的政治对手,自然是先下手为强了。

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何第一个处置胤禵?

康熙晚年的九龙夺嫡是场惨烈的皇位争夺战,虽说还比不上北齐时高家那一窝子禽兽的血腥暴力,造成的影响也很大了,导致朝局动荡地方不安,几乎是千古一帝康熙执政生涯的唯一污点。

也是康熙的伤心事。儿子作乱,当父亲的可不会开心。后来为了避免剩下的儿子再出什么幺蛾子,他索性不立太子了,在驾崩前才留下遗诏选定继承人,也就是雍正。

我认为雍正处置胤禵,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遗诏疑云

从清朝当时直到现在,都有种传闻是康熙的遗诏是“传位十四皇子”,但雍正的心腹隆科多将之改为“传位于四皇子”,四皇子就是胤禵。

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遗诏是用汉文、满文和蒙文三种文字书写的,汉文的“十”虽然添一点就能变成“于”,满文和蒙文里这两个字差得远呢,压根改不了。

但老百姓们不知道啊,当然,也不排队其他皇子的残余势力想借此打击雍正,在其中添油加醋。反正此事传得沸沸扬扬,有鼻子有眼睛。

雍正当然得处置胤禵,直接从根子上掐灭有可能起来的火苗。

二、胤禵是夺嫡后期最有力的竞争者

胤禵虽是雍正同母弟,但自幼被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两人没有一起长大,感情不怎么样。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关系更好。

康熙的儿子们都挺优秀,谁都不服谁,都想把兄弟们踩下去自己登上皇位。胤禵也不例外,先是依附八阿哥党,后是自己出头。

九阿哥胤禟对他的评价是“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此话虽有吹捧的嫌疑,也能说明他的出色。而且个性爽朗重情重义,英武刚直,还很会打仗,所以深得康熙的喜爱,对他格外优待。

1718年10月,康熙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封为“大将军王”,还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诸皇子中,也就他能让康熙如此对待。

为什么遗诏传闻会让这么多人相信?就是因为康熙真的特别赏识他。

可以说胤禵是夺嫡后期最有力的竞争者,雍正最大的对头。再一想到他原本是同母弟弟,结果不但不站自己一边,还处处做对,雍正的心情可想而知。

况且,康熙去世时胤禵还在外征战,回京后在景山寿皇殿拜谒康熙灵柩,见到已经登基的雍正竟然不下跪行礼!还是八阿哥胤禩说“汝应下跪”,他才“寂然无声而跪”。

桀骜不驯也就算了,还听胤禩的不听自己的,雍正的恼怒是人之常情。

三、亲妈德妃更爱弟弟胤禵

还有一个原因则要探索雍正的内心世界才会知道。

虽说佟佳氏对雍正很好,但毕竟不是亲妈。孩子对生身母亲的依恋是天然存在的,雍正也渴望德妃的母爱。

可是德妃觉得给出去的儿子就是别人的了,小时候不管不问,孩子们长大后只帮着胤禵,巴不得雍正被康熙厌弃。

雍正登基之后更是不讲情份不给面子,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意思是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她想要的当然是心爱的小儿子登上帝位。

还想要殉葬康熙帝,被雍正好说歹说阻止了。接着她又要死要活的闹,拒绝受封为皇太后,拒绝搬到太后应住的宫殿慈宁宫。

亲妈这么拖后腿,把雍正气得焦头烂额。她都不认同自己继位,这让天下人怎么看他这位新帝?

对亲妈是没办法,可不得把气撒到亲妈一心维护的胤禵头上?

不过,虽有种种对付胤禵的理由,雍正其实也没怎么处置他,只是关起来了事,比起改名阿其那的八阿哥胤禩和改名塞思黑的九阿哥胤禟,雍正对他仁慈太多了。

乾隆即位后胤禵恢复了自由,活了67岁,寿终正寝。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何第一个处置胤禵?

胤禵,是雍正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在康熙年间,由于西北叛乱,被封为大将军王,直到雍正继位,才被罢黜。

后来,由于工作期间屡屡和雍正做对,被雍正封为亲王,并永远让他去守皇陵。直到乾隆年间才被释放出来。

胤禵画像

为什么继位雍正会第一个收拾他呢?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第一,十四阿哥是个带兵的阿哥。

胤禵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带兵的阿哥,和雍正比起来,其在军队里的声望要远远大于雍正,加上康熙年间,胤禵曾被康熙任命为大将军王,又统帅着西北二十万兵马,而雍正呢,刚刚继位,除了朝廷里的老臣张廷玉和隆科多,就剩下了一个年羹尧,其实力和威望远不如十四阿哥胤禵。如果胤禵一旦发生叛乱,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第一个处理胤禵,也是理所当然。

第二,遗诏风波

我们看过野史都知道一个故事,就是康熙原本是传位十四阿哥,结果被雍正和隆科多改为了传位于四阿哥,这让远在西北的十四阿哥非常不服。尤其,在太子二次被废后,康熙委任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这件事上,胤禵更加怀疑雍正是改遗诏当的皇帝。所以,在我们看《雍正王朝》这部剧的时候,十四阿哥一直就对雍正不服,还当众顶撞他。这就让雍正对胤禵多了一份猜忌,怕他生事,对自己不利,所以,第一个收拾他,也是应该的。

第三,避免八爷党的威胁

我们都知道,胤禵虽然是雍正的亲弟弟,可他却是八爷党的骨干,在雍正继位后,八爷党一直就没有消停,一直都在暗中勾结大臣准备再一次乱政,而十四阿哥作为刚从西北带兵回来的人,自然在军中有很多旧部,万一里应外合,帮助八阿哥,那后果就不堪设想。

第四,怕背负不忠不孝的恶名

雍正和胤禵是一母同胞,雍正继位后,太后一直都在劝说,雍正可以给十四阿哥一个职位,让他可以老有所依,但十四阿哥并不领情,为了可以不背负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恶名,雍正不但将胤禵早早脱离八爷党组织,还封了他一个亲王让他去守皇陵,这样一个,既可以安抚太后,也可以在收拾八爷党的时候不波及胤禵,真是一举两得。

总结:胤禵作为雍正的亲弟弟,本身是有很大的前途,可他一招走错,满盘皆输,最后成为了孤家寡人。所以,雍正收拾他,也是为了救他,否则他不是赛思黑,就是阿其那,其结果肯定不会太好。你们说是不。

喜欢的朋友记得评论加关注,我们一起聊历史。

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何第一个处置胤禵?

雍正登上皇位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固自己的地位,然后才能够一展抱负,有所作为。第一个处置胤禵自然是有着重要的原因,因为在当时的局势下,胤禵是能够动摇、威胁雍正皇位的最大“敌人”。

一、八爷党不会坐以待毙,擒贼先擒王

雍正继位就意味着八爷党在夺嫡之争中彻底失败了。对于八爷党来说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离死已经不远了。身为皇室子弟的他们对此毫不怀疑,因为换作他们胜利的话,也绝对不会轻易放过四爷党。既然已经知道了最坏的结局,那么他们就绝不会坐以待毙,必然会拼命反扑,希望能够拼出一线生机。哪怕最终失败,也就一个死而已,不会有更差的结局。

此时的八爷党虽然还被叫做八爷党,但与之前与太子党斗争时不同,他们的核心人物由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那么就很好理解了,阻止八爷党最后“临死反扑”的命脉就是老十四胤禵,把他控制住了,自然雍正就等于成功了大半。

二、胤禵身份特殊

此时的胤禵不仅仅是八爷党的实际核心,更是康熙亲封领兵统帅在外的大将军王。在胤禵远征准噶尔时,康熙亲自为其送行,并以天子规格出征。这种行为被很多人解读为康熙有意立胤禵为储君,有锻炼他的意思在里面。虽然康熙的用意究竟怎样不得而知,但透露出来的信号以及这件事潜在影响力在朝中扩散,这是必然的结果。

虽然雍正成功继位,但雍正也不知道康熙的用意。他派人拦截收缴了康熙跟胤禵的信件,为的就是防止信件中有关乎传位的信息,给他的皇位造成影响。

另外,雍正继位时胤禵领兵在外。虽然清朝有着“兵将分离”的制度,但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刚刚登基的雍正不得不防这一点。所以,他要第一时间将胤禵的兵权夺下,并且将胤禵控制住。

三、雍正要保住胤禵的性命

没错。雍正登基后第一个处理胤禵,既是维护稳固自己的皇位,也是想要保住胤禵。

雍正登基,八爷党自然会垂死挣扎,做最后的反抗。作为八爷党核心人物的胤禵自然会牵扯进去。但不要忘了,雍正和胤禵乃一母同胞,就算雍正想杀胤禵,但此时已贵为皇太后的德妃也绝对不允许。既然要保住胤禵,自然要先下手为强。不然等到胤禵与老八他们真的谋反篡位的话,到时候即便雍正不想杀胤禵都不能了。

综上,雍正登基第一个处置胤禵乃是必然。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感谢大家阅读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