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题字的厦门大学牌匾,为何“学”字没有宝盖头?

鲁迅题字的缘由来源于两者之间的历史纠葛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有很多高校为了显得自己更具有文化气息与知名度,便开始找与自己学校有一些渊源的名人帮忙题字写校名、校训,尤其是民国文人。

毕竟民国著名文人的题字挂在大门上自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含金量”,这种“含金量”不仅体现在未来的高校地位上,在历史底蕴上也是有所凸显的。

这对于学校的招生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毕竟不少学生都喜欢到这类名人曾经呆过的学校就读,这就是名人效应。

当时厦门大学校方立马就想到了文人泰斗鲁迅,毕竟他的确曾在1926年到1927年这大约一年时间内于厦门大学呆过一段时间。

而当时鲁迅到厦大是有一定的缘由的,他在此前刚刚经历了自己人生的一个动荡过程,即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他因为写下《记念刘和珍君》等轰动一时的文章来抨击北洋军阀政府屠杀学生,因此受到了军阀们的打压。

鲁迅深知在北京并非长久之计,开展工作也必定会愈发艰难,于是他开始一路南下,来到了厦门。在厦门为了生存就必须有工作,而厦门大学为鲁迅开出了极其优渥的条件,加上好友林语堂的劝导,他最终来到了厦门大学教书,在国学院担任教授。

因为名气很大,鲁迅在厦门大学教书的时候可以说是座无虚席,甚至有些课程教室太小,学生排到了走廊外面,甚至还有各界名人、记者也前来观看,都只为一睹鲁迅的尊容。

只不过因为鲁迅对在厦门大学的任教并没有长久打算,加上后来看不惯校长林文庆的一些作为,与其矛盾越来越大,最终选择了离开厦门大学,前往中山大学任教了。

从中可以看出,虽然鲁迅在厦门大学教书过,但鲁迅与厦大的分离却并不是那么友好。

厦门大学内鲁迅的“学”并不是鲁迅亲自所题

无论是相处的如何,但鲁迅在厦门大学教书过,这仍然是毋庸置疑的。

于是厦门大学便将鲁迅以前在厦门大学住过的房间特意打扫一下,放上鲁迅可能用过的东西,创立成了现在的鲁迅纪念馆。

与此同时校方从鲁迅的作品里面挑出“厦门大学”几个字组成当时的学校大门口牌匾,也就是说字并不是鲁迅亲自题的,而是鲁迅作品当中的字。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有一丝疑惑,厦门大学也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了,为什么不让鲁迅先生亲自为他们题字,反而要从鲁迅的作品里面去拼凑字呢?

并非是厦门大学不想让鲁迅先生亲自为大学提名,而是在1952年的时候鲁迅先生都已经去世14个年头了,自然也不可能再为厦门大学题匾了。

“学”没有宝盖头的猜测

有网友认为这个大学的“学”字是一个错别字。

毕竟学过鲁迅的课文的同学都知道,鲁迅的作品中其实有很多“通假字”的。 因为当时中国的国文教学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有一些文字并没有标准的用法,当时的名人偶尔错别字的现象并不罕见,并非所有人都像孔乙己那么较真。

这样一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个人却认为这个“学”字或许不是错别字,一口咬定是错字也难免太武断了。

个人认为厦门大学这几个字既不是楷书也不是隶书,而是来自草书的写法。

在我们中国的古代时候,一些草书作品中“学”字不带宝盖头的情况是相对于常见的,并非是鲁迅一个人的写法。

它就像汉字简化,相对于之前的繁体字现在的简体汉字可以说是“缺笔少划”,大家都明白这些文字的意思啊,你也并不能说这些简体字是错的。草书讲究的就是写作的快,所以草书中不乏有那些缺笔少划的文字,但大家可以根据其字形也可以判断出来其意思。

这个厦门大学的牌匾完全符合草书的“气质”。虽然省去了一个宝盖头,大家能够看出来这是一个“学”字。而后来也发现厦门大学的“学”也的确是这样,来自于鲁迅作品的草书选字。

其实除了学字,其他三个也是选字,所以“厦门大学”这4个字是拼凑在一起的,也正是这个原因,这4个字的形态以及组合方式看起来并不是特别的协调,但是配合着其宏伟的大门看起来也是相当有气质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为何学校这个“学”字没有宝盖头,也有人猜测是学无止境的意思,如此解释确实也能够说得过去,但是即便学校有这种想法,但鲁迅在写这字之初的时候是绝对没有这种想法的。

这个学字,因为它是鲁迅的,而且有着很多的争议与猜测,所以无论学字是出于何种目的,用它的目的还是达到了,为厦门大学自身带来了相当大的关注度。

鲁迅题字的厦门大学牌匾,为何“学”字没有宝盖头?

去厦门游玩,厦门大学是一个很好的去处,厦大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校园之一,游厦大除了看校园美景,还有一个地方让游客印象深刻,就是厦门大学大门上的牌匾,虽然很多游客嘴上不说,但心里肯定犯嘀咕,这几个字好像有问题,一是“门”字没有钩,字形还有一点倾斜,而是大学的“学”子竟然没有宝盖头,三点下面直接写了一个“子”,难道堂堂大学的大门上写了错字?

实际上这几个字是出自名家之手,采用的是鲁迅先生的书法,但并不是鲁迅先生亲笔所写,而是用鲁迅先生已有的书法作品中拼出来的,在书法里叫“集字”,集字就是从名家笔迹中找到我们想要的字,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拼起来,是书法学习和创作中惯用的一种方式,集字也是有很大学问的,并不是简单的拼凑,需要对原作者的书法风格有着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懂得书法创作的规律,好的集字作品其难度不次于亲笔书写,比如书法史上的行书名作《王羲之圣教序》就是唐代怀仁和尚的集字作品。

厦门大学之所以用鲁迅先生的字做大门的牌匾,是因为鲁迅和厦门大学有着一定的渊源,1926年到1927年间,鲁迅先生曾在厦门大学担任国文系的教授,除教学外鲁迅先生还撰写了长达17万字的著作,为了纪念和学习鲁迅,1952年厦门大学创设了鲁迅纪念室,这个纪念室就设立在鲁迅原来居住过的房间。

那么鲁迅先生“厦门大学”这四个字是不是错字呢?当然不是的,有人解释说“学”之所以字没有宝盖头,是为了告诉我们学不封顶、学无止境的意思,其实不是这样的,鲁迅先生的这个“学”字是采用了草书的写法,在草书里“学”字是可以这样写的,“门”字没有钩,也是草书的写法,并不是错别字。

鲁迅所以能够熟练地使用草书,是因为他除了是一个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书法家,鲁迅先生的书法水平也很高,是专业级别的,他的书法学习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同时还参考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用笔,行书厚重潇洒,著名文学家,同样擅长书法的郭沫若评价鲁迅的书法说:

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质朴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遂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鲁迅先生当时还是使用繁体字的,这四个字之所以看起来很简洁,就是因为采用了草书的写法,估计当时集字的人,也是考虑到这四个字和今天的简体字比较接近,才选择了这四个字吧。

你觉得鲁迅先生这几个字写的如何?

鲁迅题字的厦门大学牌匾,为何“学”字没有宝盖头?

鲁迅先生也会写错字?先生题写厦门大学牌匾,“学”字竟无宝盖头

似乎世界上的每一所名校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那份文化内涵,不管是世界上那些一流名校,诸如剑桥哈佛之类;还是我国国内的顶级名校,诸如清华北大、武大厦大之类。但凡这些名校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这所学校各方面所蕴藏的文化内蕴都还是比较独特的,今天我们单独来看位于厦门市的厦门大学,而我们所要探讨的,就是如今“厦门大学”的“学”字。

关于厦门大学这四个字的题写,是由我国近现代著名文人鲁迅先生亲笔题写的,和清华北大、复旦等大学一样,这些大学的校名都是由当时的名人所题写,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使这些大学才有了一定的名人效应。但不可否认的是,并不是这些名人让这些大学得以著名,而是这些大学本身的教育等综合实力比较强。否则要不然历经百年时间,经历大浪淘沙剩下的也不会是这些大学,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厦门大学之中,真有错别字?

或许有些读者朋友们到过厦门大学,也和自己的亲朋好友在厦门大学的牌匾下合过影、拍过照,那么您不妨拿起昔日在厦门大学拍摄下拍摄的那张照片,仔细观察一番:为什么厦门大学这四个字当中的“学”字,没有宝盖头呢?

而厦门大学这四个大字的亲笔题写,是由著名的鲁迅先生来完成的,按照我们的一贯思想来理解,鲁迅先生是文人的代表,知识储备也是常人难以攀及的,怎么可能会写错一个小学生写下来都很规范的“学”字呢?

鲁迅先生写错这个字的可能性,在我看来,几乎为零。但如今厦门大学的“学”字确实就是没有宝盖头,这是国人眼前发生的事实。从文字的形态上来进行分析,带有宝盖头的“学”字,是经过繁体字简化之后形成的字体,而且是我国标准字体的规范模样。

但这也仅仅只是我国标准字体的规范模样,国家所规定的字体,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普遍教育和普遍文字施行的,而在中国书法的观点中来看,对“学”字的字体形态规定是不同的。

书法世界和标准字体的差别

在我看来,中国书法和我国的标准字体,这二者不是互成一体的关系,他们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两个世界。但对书法有兴趣的人,或者有这样的视觉体验:书法中的汉字有标准字的影子;从标准字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书法的影子。

因为不管是中国书法,还是中国标准字,它们的来源都来自已经流传了六千多年的汉字。那我们以中国书法的视角来看待厦门大学中的“厦”字,或许你就能够了解鲁迅先生,这个字是没有写错的。

我们简单通过厦门大学的校名书写来看,厦门大学这四个字都不是我国标准字体,写的都不算是很规范,这种现象应该国人都知道:关于名人对汉字的题写,基本上都不是标准字体,有其独自的风格,而且书法特色十分有味道。鲁迅先生平生喜欢草书写作,这一点是有遗留物品能够证实的。“不加宝盖头的学字”,倒也十分贴切草书的写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领略过我国历史上那些草书大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在我这样一个文化底蕴不强、知识储备不够的人看来,草草几十个字,我能够看懂的竟然不超过十个,而且这十个当中还有五六个字是摸索猜测出来的。

将一些复杂的文字通过简单的方式来呈现出来,这大概是草书的一个特点。而厦门大学当中的“学”字,没有宝盖头,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将这个字放在草书的世界里,他是被我国书法所承认的。

字体形态不同,不代表字写错了

这个字如何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法,但在国人眼中,关于“学”字,还是标准字体更为普遍,因为14亿国人当中,书法家很少,文人所占据的比重也不是很大。鲁迅先生的这个字,何谈错别字?只是字体形态上的书写方式变了而已,关于鲁迅先生和厦门大学之间的缘分,我想我还是有必要给大家普及一下。

鲁迅先生题写厦门大学这四个字,根本不是专门为厦大所特意题写的,而是有人将鲁迅先生以往书法作品当中的“厦门大学”这四个字精心挑选了出来。然后采用拼凑字的方法,寻找出了厦门大学这四个字,这就是如今高高矗立在厦大校门牌楼上的“厦门大学”四个大字的来源。

亮郎说

前段时间,我大概介绍过一篇关于“兰州站”的类似文章,文章当中主要阐述的也是关于错别字的问题,兰州站中的“兰”字,超越了国人脑海当中标准字体的写法:第一横最长,其余两横一般长。看到这个字,很多国人就表现得很不淡定,认为在这种公共场合,应该以国家规定的标准字体为准,而不应该撰写这种类似书法的字体。

但如今我们再来看厦门大学这四个字,难道这四个字也是国家的标准字体吗?和我国许多大学一样,厦大的校名,同样也是有着自身特色的,国家没有强制规定校名必须采用国家标准字体,我认为每所学校的校名写作风格,还是应该备受支持的。

毕竟每一所学校都有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尤其是在建校历史方面,关于某所大学的建校史和发展史,必定会有我们所难以触及到的经历。

鲁迅题字的厦门大学牌匾,为何“学”字没有宝盖头?

草书学字有"学字头"

你觉得没有是你以为那三点完下面就是一个"子"字了,其实这只是巧合

学字草书的上面三点和"子"字的第一横组成学字头

而下面的没有横的"子"字旁才是子字,这是草书的省笔

草书原则之一是这个字的写法不会和别的字混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鲁迅题字的厦门大学牌匾,为何“学”字没有宝盖头?

厦大是小柒非常喜欢的校园,还有武大。接下来说说厦大和校名的题字为什么少了一个宝盖头?

厦门大学与鲁迅先生的故事

厦门大学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中国首个在海外建设独立校园的大学,学校早期建筑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被誉为“南方之强“、“中国最美大学”。

1926年9月4日至1927年1月16日鲁迅在厦门期间曾寓居于此。在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与国学研究院教授,除教学外,还撰写了17万多字的著作。

为了纪念鲁迅,学习鲁迅,厦门大学于1952年10月创设鲁迅纪念室。纪念室设于集美楼二楼原鲁迅先生在校任教时居住过的房间。

厦门大学四字是鲁迅先生的集字,但并不是鲁迅先生所题写。集字的意思就是从鲁迅写过的字中抽选出“厦”、“门”、“大”、“学”四个字。

少了宝盖头是书法艺术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个“怪人”,喜欢特立独行,写文章喜欢用通假字(有时自造,他用是通假字,我们用就是错字)。因此,厦门大学的“学”字上头看起来少一点,会不会是鲁迅先生的特色呢?

实则不然,这个“学”字是草书,而且还是怀草,完成正确,而且还写得非常好。之所以我们会认为它少一点,只是因为我们自己接触书法甚少,不认识、不会写草书的“学”字而已。这要是放在过去,是不会出现这样观点的。

看来学书法,真的很重要。友友,你喜欢书法吗?

鲁迅题字的厦门大学牌匾,为何“学”字没有宝盖头?

😂这样的话题你也好意思问,而且还有人好意思回答,有点不可思议。我见到了开始不以为然,忍不住也来回答,更是不可思议😂。

其实,这个问题就如同问为什么特朗普打棒球没穿西服?为什么伏明霞在大街上不穿泳装?性质是一样的。

中国文字从至少殷商甲骨文开始,从指事象形到逐步简化走过了三千多年,是世界文化史上唯一一个没中断的文字。开始是刻在石头兽骨等硬物上,战国时发明了毛笔(是楚国人而非秦国的蒙恬),文字开始写在锦帛之上,东汉以后蔡伦发明造纸术,又开始在纸上书写。此后经过甲金文到秦篆到汉隶字形基本确定。

但战争却没停止。因为战事的需要,书写势必需要提高效率,于是汉隶中出现了章草,直到唐代。大草,也叫今草逐渐形成。

你所看到的厦门大学字样,属于行草,介于大草与行书之间,简笔较多,因此,以规范汉字来看,似乎汉字笔画被省略了。

但是只要草书书写规范,字形有根有据,便不为错字。

所以,你若喜欢文字,不如了解一下汉字的演变过程,或者在书法上下点功夫,你一定会发现,中国文化是如此之神妙。

我说的草书笔画省简要有根有据,是说即便大草也要遵循简化规律,不可生造。更不可凭自己的所好任意减省。这需要接触书法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当代一些书家追求所谓的创新,在书写形式上寻求所谓的突破,热衷于率直个性,出现了大量的涂鸦作品,把字形扭曲化,艺术世俗化,国粹庸俗化,成了鬼画符、神仙字,完全背离了中国书法艺术审美标准,则另当别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