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求杜月笙帮忙,杜月笙办完之后,为何亲自上门感谢章太炎?

在中国近代史上,杜月笙肯定算是一号传奇人物。当时的他身为中国上海青帮中最大的头目之一,在我们大家看来就是一个混黑道的恶狠帮主形象。

可在当时名头响亮的上海三大亨中,黄金荣是属于贪财的主儿,张啸林是个能打的茬儿,而同样身为人物的杜月笙,为何却被公认为会做人的集大成者呢?甚至可以让泰斗级别的章太炎为他题字改名。由此见得,杜月笙的一生可不只是喊打喊杀。

章太炎老先生绝对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之一,连鲁迅等国学大师都是师从于他。他甚至敢张口去骂孙中山,还在慈禧的寿宴上书写不敬之词,可见得章老先生绝对是个值得人们尊重,有自己的文学地位,更不会趋炎附势的人。可他为何却对杜月笙那么客气?这其中肯定是有不一般的缘故而致。

从杜月笙的人生追求可以看出,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给上海人,乃至国人留下的青帮头目身份。加上他的高情商加持,最终他成为了一个“有本事却没脾气”的大人物。

要知道杜月笙一直以来对文人都很尊重,平时没事就想要广交有学问的朋友,用现代化说,就是他想要更新下自己的朋友圈,改掉大众对他自身没文化的定位。因此他也生出过去拜访章太炎的想法,但人家毕竟是文化大家,不好唐突登门。

刚好有一次,章太炎的侄子在上海遇到了麻烦,解决不了便向章太炎求助。章太炎虽说是文学大家,可上海人当时只认钱财、权势。章太炎四处经人打听,在上海杜月笙可是能通天的人物,并且还对读书人特别尊重,便托人将一封求助信件递到了杜月笙手里。

当这封信到了杜月笙那儿时,他整个人都震惊了,堂堂的文学界泰斗居然会亲自求助于他。顿时他便明白了,这绝对是一次结交章太炎这位真名士的好机会。

对杜月笙来讲,这次求助可谓是雪中送炭,刚好合了他结交文人的心。于是他赶紧差人去解决章太炎的侄子所遇到的麻烦事,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他侄子安顿好。

很快一切便被杜月笙处理顺畅了,章太炎的侄子在脱离了危险后也给老爷子报了平安。而这时的杜月笙,才真正展现出了他的高情商做人之道。

他没有逢人就吹嘘他帮了章太炎的大忙,而是低调的在第一时间给章太炎去了一封回信:事情已办妥,改日必登门拜访,只为一睹老先生风采。

当章太炎收到回信,看了言辞后心情也是很舒畅,他此时倒是觉得这个杜月笙真的挺不错。从这封回信,不难理解杜月笙的意思,就是自己为章太炎办事是他的荣幸。

这让受到帮助的章太炎反而觉得是杜月笙更需要自己,而不是杜月笙帮他忙。由此以来,当杜月笙有了机会登门拜访,他去时也展现出对前辈的足够尊重。

因此在之后,章太炎不仅为他改了字号,还亲自为杜氏祠堂题了字。所以是杜月笙自身高情商的为人处世风格打动了章太炎,也是他这种脾气,才让人们公认为他最会做人!

章太炎求杜月笙帮忙,杜月笙办完之后,为何亲自上门感谢章太炎?

杜月笙之所以被“捧”的这么高,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结交名士。

(杜月笙)

杜月笙底层出身,文化水平不高。从一个“小瘪三”混在黑帮老大,有钱有势,他还希望能提高自己的“朋友圈”质量。

所以,杜月笙广泛涉足娱乐、教育、文化、新闻等等各领域,结交朋友,努力给自己打造一个“正面形象”。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鲁迅、钱玄同等人都是他的学生。章太炎这个人很有才,不过脾气也不好,被称为“章疯子”,一张嘴怼遍大江南北,经常上“热搜”。

所以,杜月笙若是能结交到章太炎这样的朋友,那绝对是非常光彩的事情。只不过,章太炎是看不上杜月笙的,一个没文化的流氓,有什么本事?

结果,章太炎还真有需要杜月笙的时候。

(章太炎)

据说,章太炎的小侄子,有一次在上海与别人发生了矛盾,被欺负了。对方势力很大,斗不过人家。章太炎思来想去,觉得可以让杜月笙帮帮忙。

杜月笙收到章太炎的信,大喜过望,立刻出手把事情摆平了。

按理说章太炎应该谢谢杜月笙的,但是杜月笙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于是专门跑到苏州,拜访章太炎。章太炎觉得这个黑帮老大还是很懂礼数的,对自己这么尊重,确实不错。

于是,章太炎也帮了杜月笙一个忙。

杜月笙原名“杜月生”,名字很普通。章太炎随口说出一句《周礼》上的“西方之乐为镛,东方之乐为笙。”然后建议杜月笙改名杜镛,号月笙。仅仅是在“生”字上面加了个竹字头,文化品味立刻上去了,高端大气上档次。杜月笙非常高兴,立刻感谢章太炎的提议。

另外还有一个章太炎为杜月笙写“祠堂记”的事情,也分享给大家。

(杜家祠堂落成典礼)

1931年,杜月笙在浦东的祠堂落成之后,想要寻求当时的各界名人,都写点东西。当时章士钊就向杜月笙建议,最好找章太炎写一篇杜氏祠堂记,绝对是光耀门楣的事情。

但是,以章太炎的脾气,这事儿还真不好办。果然,一听说要写“祠堂记”,章太炎就不高兴了,拒绝了。

杜月笙不死心啊,他找到了自己门下的一个青年中医陈存仁,希望他去劝劝章太炎。陈存仁是章太炎的得意弟子,对老师还是比较了解的。

他就对章太炎说:太史公在《史记》中还写了《游侠列传》呢,杜月笙是当代游侠,名声在外,老师应该考虑给他写一篇文章。

章太炎于是有了兴趣,就让陈存仁把杜月笙的生平经历都讲了讲。陈存仁为了凸显杜月笙的“游侠”属性,列举了很多他的很多善举义举。章太炎听后觉得杜月笙这人确实也不错,于是当即挥毫泼墨,为杜月笙写下了“祠堂记”。

其他的暂且不提,杜月笙在结交名士上,确实是很花心思,认真对待的,这也是他的精明之处吧。

章太炎求杜月笙帮忙,杜月笙办完之后,为何亲自上门感谢章太炎?

章太炎,民国大儒、同盟会元老,曾任《民报》主编,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鲁迅、刘文典、钱玄同、黄侃等著名人物的老师。

章太炎不但学富五车,著作等身,还仗义执言,对时政直言不讳,一张嘴怼遍大江南北,孙文、蒋介石等权贵都曾被他骂过。

杜月笙,20世纪上海滩让人谈之色变的青帮大佬,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青帮三大亨”, 社会名流包括民国总统黎元洪,蒋介石、宋子文、戴笠等都与杜月笙称兄道弟,成为在政、军、商界呼风唤雨的上海皇帝。

伟大领袖毛主席评价杜月笙:“有本事,没脾气”。

当时的上海滩流传着“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 杜月笙常说一句话就是“财散人聚”,“别人存钱我存人脉”这就是他人生的座右铭。

杜月笙四岁父母双亡,十多岁就闯荡江湖,做过卖水果的小贩,妓院的跑堂,根本没有机会读书,甚至可以说文盲,他发达后特羡慕读书人那种气质和风度,所以杜月笙终年穿着长衫,一副文雅书生的模样,毫无凶神恶煞的戾气,外表看上去甚是斯文。

杜月笙曾多次尝试拜会章太炎,结识为位学界泰斗,但章老先生在骨子是瞧不上杜月笙这类人的,所以一直无果。但突然天赐良机。

章太炎的侄子在法租界与一强人发生纠葛,处理不当将有牢狱之灾,面对侄子的求助,章太炎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仍无结果,后经高人指点,无奈之下,只好写信向杜月笙求助。

杜月笙接信后心喜怒狂,立即着手安排,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情商极高的杜月笙借梯上楼了。

几天后,章太炎收到回信,“令侄之区区小事,今已了解,毋庸担心”,措辞极为谦逊,末尾还附有一句“三日之内,月生将上门求教”。

三天后,杜月笙如约而至来到苏州拜访章太炎,二人相谈甚欢,二人居然是浙江海宁老乡,自然更亲近一些。章太炎突然问到杜月笙的名字来由,杜月笙当时还叫“杜月生”。

杜月笙不知何故,只好小心翼翼地说自己降生时恰逢阴历七月十五,民间俗称“鬼节”,父亲见明月当头,所以为他取名“月生”。

章太炎听后说道:这个名字好虽好,但不够儒雅,不如改名“杜镛”,字“月笙”。章太炎并解释说《周礼》云:“冻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谓镛,镛者功也”,故取名为镛,字月笙。

最终杜月笙也没真正弄懂名字的含义,但出自国学宗师之口,显然是错不了,更何况这要是传出去,将会是多么光彩和倍有面子的事情,杜月笙立即起身给章太炎鞠躬答谢,一切均听先生安排,自此就有了杜月笙。

杜月笙临走时悄悄的将一张2000元的支票压在了茶杯下,并且定期给章太炎汇上银票,章太炎也是不差钱的人,但他还是收下了,可没有一个谢字。

1931年,43岁的杜月笙斥资50万元在高桥兴建规模庞大,占地广阔的杜氏祠堂,圆了当年自己泣别外婆送自己到上海谋生时立下的誓言。6月10日 杜家祠堂落成典礼当天,社会名流和军政显要据说约五六千人之多,场面极为浩大,蒋介石,吴佩孚,黎元洪等军政要员都送来匾额,杜月笙当众宣读了章太炎的《高桥杜氏祠堂记》,在文中考证出杜姓出于五帝之一的尧,江南杜氏则是源自宋朝祁国公杜衍,将他的祖宗十八代的闪光点一一提到,各地报纸争相报道,轰动全国。

杜月笙再一次成功的提升了自己的层次。

章太炎求杜月笙帮忙,杜月笙办完之后,为何亲自上门感谢章太炎?

杜月笙情商极高,会做人是出了名的。他交游很广,朋友遍及五湖四海,三教九流,五行七作,干什么的都有,他交友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不管你是位高权重的政界红人、失意政客、知名文化人、落魄军官、浪荡公子甚至被当时人瞧不起的“戏子”,只要他认为那人值得交,都一律厚待,一视同仁,倾力结交,有时还特意资助而不求回报,也不提什么要求。

杜月笙虽然出身寒微,很小就出来闯荡江湖,没有什么文化,但他发迹成为上海滩闻人之后,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门徒的形象,据范绍增回忆,他下令手下的各大徒弟一律不准穿短装(彼时称“短打”,是社会下层人士的普遍着装),他本人则一年四季都身着长衫。

杜月笙成为叱咤上海滩的“三大亨”后,为了洗脱自己的黑道背景,行为举止都装的文质彬彬,毫无凶神恶煞的戾气,外表看上去很是斯文。

当年一位著名记者曾见过这位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炙手可热的“流氓大亨”,原先以为此等人物纵使不是满脸杀气、凶相毕露,总该是一介粗野蛮横的武夫,但见面之后,却惊讶地发现他只是一个清瘦修长身材,面色带青、和颜悦色的普通老者,看上去很文弱,言语间也没有“白相人”常说的豪言粗语,给人印象温文尔雅,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纵横江湖多年的杜月笙在气质修炼上狠下了一番工夫。

杜月笙正是以这种新的做派,开始周旋于与当年喋血黑帮时完全不同的全新阶层,着力接近、拉拢颇具社会影响力的知识精英。当年上海有位闻名遐迩、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炳麟),他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学界泰斗。杜月笙早就想和他结识,只恨一直没有机会。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认识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国学大师。某日,杜府管家万墨林拿着一封信走进来,杜月笙接过后在信封上随便扫了一眼,心中一阵狂喜,拆开后在信纸下方写信人落款的地方仔细一看,更是兴奋异常。

虽说他斗大的字认不得几个,可是信封上“章缄”二字倒也认识,信纸最后落款处写着“炳麟谨上” 他也依稀认得。这个炳麟就是大名鼎鼎的国学泰斗章太炎,堪称一代大师,学界名流。

杜月笙十分惊喜,怎么也想不到有机会和章太炎这等人物建立关系,长期求之而不得,今日却不请自来。

杜月笙发迹后,一贯喜欢给人留下礼贤下士的感觉,不论是落魄文人、失势政客,还是走街串巷的贩夫走卒,只要认为他们在过去或将来或许可能有所成就或有利用价值,他都竭力与之交往,在金钱上更是经常雪中送炭,通过这种手段,他结交了许多社会名流。从某些方面看,杜月笙颇有几分春申、孟尝的养士古风。

杜月笙急不可耐的吩咐万墨林把章氏来信念给自己听,听罢,杜大亨才明白这位恃才傲物的章太炎为什么找他。原来,章太炎有个侄儿在上海,不慎卷入一场官司中,或许会败诉,没有办法, 经人提醒想到了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杜月笙,这封信就是特地托他从中设法疏通的。

这样一件事,在纵横黑白两道、人脉颇广、社会关系复杂、财雄势大的杜月笙眼里,实属小事一桩。他只用了一天时间,就疏通了方方面面的关系,顺利打通了了关节,在十里洋场,谁敢不给杜大亨几分面子?

当晚,派出去办差的人就回复杜先生说,章太炎嘱托的事已经办妥。杜月笙不但爽快的替章太炎解决了这场官司,而且还主动去信表示要亲自去章太炎在苏州的寓所登门拜访,好一睹大师的风采。

这次会面成为杜月笙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因为正是在这次见面中,他有了自己的大号。

话说杜月笙利用自己的权势与关系,替章太炎的侄儿摆脱了牢狱之灾。按理说,他帮了章一个大忙,章欠了他一个大人情,理应亲自到杜府登门道谢才对。可杜月笙虽然没有文化,却对中国特色的人情世故谙熟于胸,考虑到文人大都清高孤傲,还好个面子,他决定放低身段,主动到苏州去拜访这位才高八斗的国学宗师。

某日,杜月笙来到苏州拜谒章大师。章太炎把杜月笙迎进客厅,首先感谢杜先生帮侄儿了却官司,摆脱困厄,杜谦让一番,连说不过是举手之劳 ,不足挂齿。随后,二人对坐闲谈起来,杜月笙说自己祖籍原本是浙江海宁,世代养蚕缫丝为业,后来才迁到浦东高桥镇。章太炎也是浙江海宁人,这么一算才知两人居然是同乡,于是倍感亲切,谈话气氛也就自然更融洽、宽松了。

杜月笙谈到自己名字的由来,说自己降生时恰逢阴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那天夜里月圆如盘,大小如斗,一轮圆月映的夜空宛如白昼,一片清辉,其父见明月当头,便为他取了个“月生”的名字。

杜月笙滔滔不绝,痛说家史以及自己名字的由来,却见章太炎凝神静听,若有所思,不发一言,还以为他对自己说的话没有兴趣,正感困惑之时,突然听章太炎朗声道:“杜先生,老朽给您换个名号,就叫‘镛’,您的大号就叫‘杜镛’,在先生您的原名‘生’字上加个‘竹’字头,改‘月生’为‘月笙’,今后您就以‘月笙’为号,大名杜镛,号月笙”。见杜月笙一脸茫然,章太炎遂详细的解释起来:“《周礼》云:‘冻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谓镛,镛者功也。难道您先生不喜欢这个名字’。 难道先生您不喜欢这个名字”?

杜月笙恍然大悟,才知道学富五车的章大师沉吟不语,原来是在给自己取大名。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章太炎给自己定了大名,这事要是传出去,对自己而言是何等荣耀!杜月笙赶忙起身离座,毕恭毕敬的对章太炎鞠躬道:“多谢先生赐名,晚辈三生有幸,听先生的话,从今日起就叫杜镛(号月笙)了” 。杜月笙这一趟真没白来,不但结识了国学大师章炳麟,认了老乡,还得了大师的赐名,回上海后,他见人便说,遂成为上海名流的一段佳话。据说杜月笙私底下把这个名字习练了不知多少遍,后来签起名来笔力遒劲、龙飞凤舞,不知实情的人乍一看还以为他是一位饱学之士呢。

杜月笙成为海上闻人后,为了自己的斯文形象,行为举止都很注意,平日长袍马褂,显得文质彬彬,同时还煞费苦心地结交了章太炎、杨度、郭沫若、梅兰芳等一大批文人雅士、社会名流,杜月笙名字杜镛,号月笙就拜章太炎所赐。由此这位在上海滩翻云覆雨、纵横捭阖的黑道大亨在知识界也有了相当影响,被文人们称作“杜先生”。

【插图源自网络】

【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章太炎求杜月笙帮忙,杜月笙办完之后,为何亲自上门感谢章太炎?

民国的上海滩,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

的确,这三大青帮大亨中,杜月笙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与他会做人有很大的关系!

穿着长衫的杜月笙

写下这个提纲的时候,三少的脑海里立刻就蹦出了这样一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是,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的形象。

孔乙己为什么要站着喝酒呢?因为孔乙己穷,口袋里没有钱。

孔乙己为什么要穿长衫呢?因为穿长衫大抵是有文化的人。

至于为什么是“唯一”?

因为,酒馆里穿着长衫有文化的人,口袋里都有几个钱,可以找个座位坐下来,慢慢喝酒。孔乙己却不一样,就成了“唯一”!

杜月笙,也喜欢穿长衫,每次都是一丝不苟,从来不会把袖子卷起来。而且,杜月笙还喜欢手上,把玩着一把折扇。

穿着长衫,手拿一把折扇,这不是电影里有文化人的模样吗?

当然,杜月笙这身装扮,与孔乙己有很大的区别。

一生潦倒的孔乙己想通过自己的一袭长衫,告诉世人自己是个有文化的读书人。而杜月笙的一袭长衫,却是向往读书人的那种风度和气质。

因此,杜月笙很喜欢被人称呼为“杜先生”。

杜月笙从小家寒,父母早逝,善良的继母靠着给别人洗衣服赚钱,送杜月笙读了5个月的私塾。5个月的读书时光,是杜月笙多灾多难的童年中最珍贵的记忆。

后来,杜月笙逆袭成了上海的土皇帝之后,杜月笙对有文化的学者格外敬重,也非常愿意和有文化的人交往!

章太炎给杜月笙的一封信

虽然,杜月笙很想结交更多的文人学者,他却不会乱去交往。

一来,杜月笙是黑帮的大佬,名声好说不好听,有的文人只怕不愿意。二来,没有合适的机会,总不能自己找上门去吧。

这不,机会自己找上门了。

有一天,有人给杜月笙送了一封信,这写信人叫章太炎。

章太炎,是近代国学大师,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的学者 ,连鲁迅先生都是他的学生。这种人,正是杜月笙所仰慕的文化人。

原来,章太炎的侄儿,居住在上海法租界,与上海一位颇有身份的人发生了房屋纠纷。侄儿在无力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去找苏州的章太炎帮忙。

可想而知,满腹经纶的章太炎,脾气又不好,在这方面根本就无能为力。

于是,在朋友的建议下,给上海法租界炙手可热的大佬杜月笙写了一封信,请杜月笙帮忙。

杜月笙见到章太炎的信后,心中大喜,他正想结交这位学者呢,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不用说,这场纠纷由杜月笙出面,还真就解决了。

笑话,所谓的纠纷,不外乎“钱”的问题。对于杜月笙来说,钱也好,面子也罢,他多的是。所以,没多久,就把章太炎拜托自己的事办得妥妥的。

杜月笙登门拜访

话说杜月笙帮助章太炎的侄儿处理完这件事之后,又以低调的姿态去苏州章太炎家登门拜访。

这种拜访,是基于把章太炎作为一个师者的角度来拜访的。就正如老师交代学生一件事,学生办完之后来向老师汇报一样。

所以呢,杜月笙向章太炎告知了他调解房屋纠纷的经过和结果。章太炎热诚接待了他,二人相见甚欢,章太炎一改过去对杜月笙的看法。

他发现,这个别人口中的青帮大佬还真的不一样!

杜月笙则在告辞前,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张两千银元的银票,悄悄地放在了章太炎家中的茶几上,并用一只茶杯随意地盖住。

杜月笙有这样的一种思维,他给人送礼的时候,一定没有第三人在场。这样送礼,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的,顾全了收礼人的面子和心理。

章太炎,作为文人名声虽然很大,经济却并不宽裕。

当他看到茶杯下压着的银票时,对杜月笙既感激又敬佩。他认为杜月笙并非传统的黑社会头子,他讲义气,重礼节,礼贤下士,更有豪侠之风。

杜月笙,就这样是和这位大文化人做了朋友!

章太炎为杜月笙改名

杜月笙说:锦上添花的事他不做,要做,就要雪中送炭。

关键的是,炭,他送了,还给别人足够的面子。这就是会做人的诀窍,因为,他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杜月笙是个有心人,他在和章太炎交往的过程中,觉察出章太炎虽被人推崇,生活却有些拮据。

于是,杜月笙每月让人准时给他送去银票,接济他的生活。对于杜月笙的帮助,章太炎泰然受之,从未向他表示过感谢。

杜月笙和章太炎也开始了经常的走动。

有一次在闲聊的时候,章太炎问起杜月笙名字的来历。

那时候,杜月笙叫“杜月生”,因为他出生的那天是7月15日,正是月亮升起的时候,父亲便给他起名叫“月生”。

章太炎听后说:“这个名字好虽好,却不够儒雅,我给你的名字改一下如何?

杜月笙一听,挺激动的,国学大师给自己改名字,太荣幸了!

于是,章太炎对杜月笙说,杜先生不如改名“杜镛”,字“月笙”。接着,章太炎又给杜月笙解释,《周礼》说:

“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为镛,镛者功也。”

从此,杜月生就变成了杜月笙。

不仅如此,章太炎还用大师珍贵的笔墨,帮助杜月笙修订了家谱!

1931年,曾经高桥镇的小瘪三无限风光地回乡建杜氏祠堂。在落成典礼上,许多的社会名流和军政显要,有头有脸的人物来了几千人。

章太炎,也在受邀之列。

他亲自写了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文中,他追根溯源提到了古代杜姓文人若干,这无疑让杜月笙的出身,蒙上了一层世代书香的气息。

这种光芒,正是身为青帮大佬的杜月笙所缺少的!

三少说:

真正的朋友,心灵上是平等的。无关乎财富,地位,环境。杜月笙用心交到了国学大师章太炎做朋友,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机会。

我们想啊,一个青帮的大佬,混社会的人,有一个国学大师的朋友经常为他增光添彩,杜月笙的人生是不是更加开挂呢?

章太炎求杜月笙帮忙,杜月笙办完之后,为何亲自上门感谢章太炎?

杜月笙靠混黑社会起家,在旧上海混得风生水起,算得上是当时只手遮天的土皇帝了。

虽说有钱了,但杜月笙却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

(杜月笙剧照)

原来,杜月笙从小没机会读书,没什么文化,很向往读书人的那种风度和气质,所以,他总是着一袭知识分子爱穿的长衫,手上把玩着一把折扇。乍一看,杜月笙还真有一点读书人的模样。

杜月笙对文人雅士分外敬重,喜好与他们结交。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国学大师章太炎。

章太炎不光著作等身,人还特别狂狷,常常对时政畅所欲言。被他骂的权贵更是数不胜数,哪怕到了民国,孙文、蒋介石这些领袖亦被他骂过。由于他敢做敢当,在文人雅士中,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

照理,章太炎这么一个狂傲的人,是不会和没什么文化,又是流氓的杜月笙搅和在一起的。可他偏偏和杜月笙交情很不错,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要说到章太炎的侄子了。

章太炎的侄子因为上海法租界的一处房产,和人起了纠纷。

对方有钱有势,蛮不讲理。

章太炎的侄子无奈,只得请章太炎出面。

章太炎本以为以他的身份,再加上他的能言善辩,对方一定会买他的账。

谁知道对方行事粗鲁,根本就不吃他这一套。

这下章太炎也没办法了。

就在此时,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给杜月笙写封信,请杜月笙帮忙解决。章太炎答应了。

(章太炎旧照)

杜月笙对章太炎的名气早有耳闻,一直苦于没有机会认识。收到章太炎的来信后,激动万分,立刻调动人脉关系,替章太炎的侄子解决纠纷问题,最后调解到双方满意。

把事情圆满处理后,他又马不停蹄赶到苏州去拜访章太炎,把事情结果告诉了章太炎,让章太炎放心。和章太炎聊了些闲话,便告辞离去了。临走时,他还不忘悄悄将一张2千块的支票压在茶杯下。

杜月笙的做法无疑顾全了章太炎的面子,因此让他心生感佩,认为杜月笙并非传统的黑社会头子,反而很有古代豪侠的风骨。

攀上交情后,杜月笙和章太炎互相有了走动。

有一次,两人在闲聊时,章太炎问起他名字的来历。

当时,杜月笙还叫“杜月生”。他告诉章太炎,他出生在7月15那天,月亮正好升起的时候,所以他父亲便给他起名“月生”。

章太炎听了思索了一会才说,这个名字好虽好,但不够儒雅,如果不嫌弃,我替你再改个字如何?

杜月笙没想到有这个荣幸,高兴坏了,马上点头说,一切都凭先生作主。

章太炎一笑,蘸着茶水在桌上比划着说,杜先生不如改名“杜镛”,字“月笙”。

杜月笙看了半天,由于文化不高,并不明白章太炎为何要用这几个字。

章太炎见他茫然,便向他解释说,《周礼》谓“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为镛,镛者功也。故取名为镛,字月笙。

杜月笙虽然听不太明白,但他还是起身给章太炎鞠了个躬,说他以后就叫杜镛了。从那以后,他才把“杜月生”改为“杜月笙”。不过无论他走到哪里,他最喜欢的,还是别人称他为“杜先生”。这个称呼,就像称呼那种很有文化的人一样。

(杜家祠堂落成盛景)

杜月笙是个有心人,他在和章太炎来往的过程中,看出章太炎虽被人推崇,但生活并不宽裕。于是,每月让人准时给他送去银票,以接济他的生活。

对于杜月笙的的帮助,章太炎也是泰然受之,从未向他表示过感谢。

1931年6月10日,杜月笙在老家浦东高桥镇老家修建的杜家祠堂建成。

杜月笙在建成典礼上,请了许多社会名流和军政显要,据说有头有脸的人物来了约五六千人之多,场面极为浩大。

章太炎也在受邀之列,一向不肯与俗人为伍的他,由于感叹杜月笙的为人,竟一反常态,亲自为他写了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在文章中,章太炎追根溯源提到了古代杜姓文人异士若干,因此让杜月笙的出身,顿时蒙上了一层世代书香的气息。无形中,这又给杜月笙增添了若干光芒,愈发让他有了名士风度。众人从此后,也就不好再说他是社会哥出身了。

(参考史料《杜月笙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