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位师爷的收入水平怎么样?

师爷的起源

师爷并非是正规官职,他相当于是知府私下所聘请了一个秘书,帮助知府处理法律,税收,判案等事务。

因为当年中国考试的时候都是通过八股取士的方式。所以考上来的进士都是只懂得写八股文,但是对于司法判案,税收管理等根本不擅长。

所以在刚开始,都有些官员也就会聘请一些当地的有经验或者说名气威望的人来帮助自己处理一些事物,这些人便是最早存在的师爷。

师爷的发展成熟期

在明清以前,师爷是以门客的身份存在于官员身边的,最早只是一些聪明人帮助官员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

等到明清时期,有人将这样的一个业务做成了一个具体的产业链,所以师爷这样一个职务也就应运而生了,因此师爷主要存在于明清时期。

师爷的收入水平

师爷的收入水平主要是分为两个阶段,就是初创期以及成熟期。而师爷的类型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经营制,一种属于团体运营制。

一、初创期

初创期就是刚有师爷这个业务的时候,那个时候师爷的工资全靠知府发放,所以当时的师爷属于领工资的阶段,当时不同地区的知府所能领到的工资不一一样,按照当时的行情来说,师爷可以拿到知府20%的薪资。

有些地方比较富裕,知府可以拿到1000两的薪资而有些地方比较贫困,知府一年也就能够拿到100多两的工资,师爷也只有20多量,所以师爷这个职业刚流行的时候,工资是跟知府的工资直接挂钩的。

二、成熟期

不过等到后期的时候,师爷这个已经是属于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了,做这行的人也特别的多,当时做师爷已经有了相应的技术要求,此时的师爷都是属于专业人员,他们只做这一行,其他的都不干。

比如在清朝时期,师爷大多都是绍兴出身,因此有一个“绍兴师爷”这一说法。因为考科举太难了,倒不如专门学一些法律、税收政策的实际本事,相当于现在的律师出身。

由于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有着一定的专业技巧,所以他们在做工作的时候,工资自然要比普通的那种幕僚工资要高。就像现在这些律师有个人的律师,也有一些归属于律律师事务所。

当时师爷也是类似状况,有的是个人机构,有的是团体机构。等到律师行业稳定成熟之后,也就是后期的时候,就不是知府给律师发工资的,而是律师给知府发工资。

因为这些师爷们懂得如何计算税收,并且懂得如何受理判案,所以他们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克扣大量的银两,比如通过一些专业的名词火耗、鼠耗、鸟鹊消耗等词汇克扣税收。这些知府可能根本不懂,但是师爷对于这一块却来的特别的熟练。

若是找一个好的师爷之外,不但可以将帮你将每个月的事务都打理的特别的好,被万民称颂被上级夸奖,而且还可以从师爷手中拿来分红。所谓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所以师爷赚的比知府要多。

清朝一位师爷的收入水平怎么样?

有句谚语“无幕不成衙”,意思是一个衙门,没有幕客,也就不成其衙门了,这里的幕客,就是师爷,是官员私人聘请帮忙处理政事的人员,明清时期的师爷最盛行,而又以绍兴师爷名气最大,称为“绍兴师爷”。

师爷虽无品无位,但特殊的职能与角色,其地位要远高于吏,图为南阳府衙博物馆的师爷与官员。

师爷是地方官府中极其重要的人物,因为是主官私人聘请的,从主官那里领薪水,所以只对主官负责,师爷又分为刑名师爷、钱谷师爷、书启师爷等,刑名师爷是帮助判案的,钱谷师爷是帮助收税的,书启师爷是书写文案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师爷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甚至得主官信任的师爷能“代官出治”,他们是一群没有官职,没有官品,握有实权的人物。

聊斋先生蒲松龄,早年中秀才,但乡试屡次不中,便在宝应县当师爷维生,写下大量作品,其中以《聊斋志异》艺术成就最高。

为什么明清时会有“师爷”这个产物,都是八股害的,很多地方官为了科举只会读死书、子曰,一旦外放为地方官,收粮征税、查人审案、迎来送往等事务,一切不会做,于是必须聘请专业的人员来帮衬,甚至替他们当家,府县一级的师爷是最低级的,道台以上的师爷就有点档次了,这类人都曾有过功名,比如举人什么的。

清朝的“颜李学派”创始人李恕谷,早年中举人后走上师爷这个职业,先后任桐乡县、济南府师爷,并多次主持地方志编纂。

也有很多封疆大吏曾是师爷出身,比如晚清重臣左宗棠曾是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师爷,一干就是6年,后来所有军政大事一把抓,深受骆秉章信任,骆秉章调离时疏荐左宗棠,才得以入仕;还有一位重臣李鸿章也曾做过曾国藩的书启师爷,太平天国时期清廷正的用人之际,李鸿章得曾国藩举荐,回乡招募兵勇,组建淮军。

师爷也有好有坏,比较出名的一位叫汪辉祖,绍兴师爷,早年秀才后中举无望,从松江府幕僚开始,在江浙地区干了34年师爷,历任16位官员,办事干练,声名远播,当时督抚大员有难事都向其取经,汪辉祖著有《佐治药言》,为师爷楷模。

作为地方官的操盘手,师爷的薪水跟主官收入直接挂钩,像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不拿一分一毫,自己官再大也穷得叮当响,能跟着他的师爷也只能靠情怀了;清史馆编修李岳瑞在自己的《春冰室野乘》记载,河南总督田文镜府中那位神秘的绍兴邬师爷,能力巨大,田文镜靠着一天50两银子才把他留下来,照这样算,邬师爷月收入高达1500两;晚清曾在四川县、州、府当过多年师爷的周询,写过一本《蜀海丛谈》,除介绍四川人文特色外,还记载了四川各级师爷的薪水,其中县师爷年收入360两、州师爷560两、厅师爷720两、府衙门师爷960两、道衙门师爷1500两,此外逢年过节的,下级给上级送礼时,一定会有师爷的一份,这是额外的固定收入。

清朝一位师爷的收入水平怎么样?

师爷,是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的主管官吏(主官)聘请的帮助自己处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的无官职的佐理人员。师爷靠自己具有的刑名律例(法律)、钱粮会计(财会)、文书案牍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才能辅佐主官,称为作幕、佐治或佐幕。

师爷的身份,他们既不是朝廷任命的官员,也不是有编制为朝廷办事的吏员,而是官员们私自聘请为其私人服务的属员,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官方身份,只有私人身份。

一般圈子里称他们为师爷,他的雇主官员们称他为“西宾”“西席”“老夫子”“先生”,师爷称官员为“东翁”“东家”,平时幕友与官员可以平礼相见。

为何能平礼相见,一方面师爷办事能力强,能为雇主处理各方面棘手的事情;另一方面,很多师爷都是有功名身份,通常都是举人以下,只是朝廷没有安排差事而已。所以师爷与雇主们都在读书人圈子里,平礼相见也很正常。

既然师爷有功名身份,能升级成官员吗?答案是可以的,两条途径,一条继续科考,成为进士;另一条,通常在战争年代才可能实现,获取战功,朝廷大赏赐,得到官员身份。

通过战争获得官员身份最著名的就是左宗棠,1832年(道光十二年),他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中举,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

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

左宗棠画像(《近代中国教育人物像传》)

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左宗棠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缒城而入,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建议大都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不下,撤围北去。

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咸丰帝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也因此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恨和诽谤,特别是这次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的构陷,险些使左宗棠性命不保,幸得胡林翼、郭嵩焘、潘祖荫等人相助,才使一场轩然大波得以平息。

1861年(咸丰十一年),曾国藩疏荐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太平军攻克杭州后,清廷正式补授左宗棠为浙江巡抚,督办军务。

师爷收入并没有成例,完全随行就市,根据辅佐官员的级别和收入来确定,一个知县的师爷收入,肯定没有总督师爷的收入高。

著名绍兴师爷娄春藩:一生辅佐李鸿章、袁世凯等六任直隶总督

官员有灰色收入,其实师爷也有灰色收入。师爷是官员们的贴身秘书,官员下属办事通常都会找师爷私下沟通如何处理,那这些下属难免会金钱开道。

老百姓打官司,商人拿经商许可等,找官员办事一般也是要经过师爷私下勾兑,这方面师爷们也没少拿。

清朝官员官方正式收入并不高,更多的来自于灰色收入和投资。因此投资通常也是师爷们收入的主要来源,雇佣师爷的官员通常都是主政一方的高官,他们掌握政策以及变通政策。所以许多商人都会赠与官员们干股,师爷们当然也会见利投资生财。这时商人们当然也不会得罪官员的秘书,给自己找麻烦。

头脑聪明的师爷,不一定会对自己的雇主开高工资,他们更在意这些灰色收入,甚至会主动给官员打理灰色收入。

更厉害的师爷,他们的收入甚至比自己的雇主还高,因为官员有公开身份,他们也需要上下打点,同时还要给自己的雇员们开工资。

明清时代,一个真正清廉官员生活是很辛苦的,例如,海瑞当知县时,非常清廉,他甚至没钱雇佣保姆,母亲、妻子还要自己洗衣做饭。

清末政府废八股、停科举、兴学校、奖游学等,使办学堂和出国留学蔚然成风。宣统三年(1911),全国各地兴办新式学堂达5万多所,有学生100多万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仅留日学生达8000多人。国内新式学堂培养的学生以及各地留洋学生,构成了一个新的知识群体。

清末改革官僚政制和提倡新型文化的氛围中,政府号召各地司法独立,在北京设立大理院,各省设立高等厅,各府、县设立地方厅,审理讼事由法院专事司职。同时,起用归国留学生和各地法政学堂、法政速成班、养成所的毕业生,充实各级衙门,并用新型的法律手段代替师爷的传统审判方式,以新型的司法专门人才取代刑名师爷,从根本上动摇了师爷垄断司法审判的基础。

自此,师爷也随着旧时代逐渐远去。

清朝一位师爷的收入水平怎么样?

首先得理清一个概念,清朝的时候这个师爷他并不是朝廷指派的关注,这是地方官员自己去找的!说白了,也就是花钱雇的,二者之间的属于那种雇佣关系!每年地方官员必须得支付一定的银子,也就是从自己的金库里面拿一部分的钱,向这师爷支付他的所劳所得!不仅如此,官员手底下的官拆官吏,还有那些地方上免负责宝坻治安的那些人员的那些钱,全部都从。官员的小金库里面扣,也就是说这些人付的钱都是官员自己的!

但是大家也懂,这个地方上面的官员的拿的薪水比较低,即便清政府想尽办法给各种各样的款项,但是还是低!还要靠他养个大概100多人这样的团队,这确实有一些为难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某些特定的手段。来帮他们收钱了!

三年清知府10万雪花银其实并不是这些官员想贪,而是自己手底下确实这么一大帮子人需要养活,他不得不想办法去贪!这个贪钱的门路呢,分为白的和黑的,(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黑的吗?那就是黑色产业,通过这些产业收钱这个东西呢,来钱比较嗨,心也比较黑,一般来讲做不了几年就会出事情。还有一种呢,就是白道!就是管理田产管理地方所收取的这些银子,这些东西呢,也算得上是一种白色产业,毕竟是你的所劳所得,把这个东西反而持久一点!

是大家都懂干这个东西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那种思维和经济思维在里面,但是这些知府这些地方官员很多都是通过科举应试跑上来的!就是要让他们去想这些东西,费这些脑细胞去赚钱,这也不大可能,所以就需要一批职业的人来帮他们去获得相映的钱财,这些人就是师爷!

有一些师爷他是职业的,也就是专门就干这个事情呢,通过向当时的知府索要报酬,也算得上是养活一家子人,如果这个地方比较富有,那么经过一番运作,师爷收利。千两,万两,这都是有可能的!最著名的当然就是绍兴师爷。

有些人呢,甚至给地方上面的这些师爷给他订了品级,按照不同的品级呢,师爷也可以从地方官员那里收获一定的钱财,但是大家都懂。地方上面掌握地方权力,这些官员所收获到的钱财绝对不是这个价格!这个钱到头来就会平摊给这个官员的团队。

很显然,在这个团队里面,师爷担当的就是一个经理的位置!

清朝一位师爷的收入水平怎么样?

“师爷”这个职务在清朝时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师爷是一种幕僚形式的工作,但是对于清朝那些聘请师爷的官员来说,一位好的“师爷”就相当于左膀右臂,是要郑重对待的能人。

在清朝时期,地方上的官员,不管是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还是知县这样的地方官,大多都聘请的有师爷。为什么是聘请呢,是因为师爷这个职务虽然在清朝时期很盛行,但是这个职务并不在政府官员的正规编制之内,就是说,师爷这个职务没有品级,不是正儿八经的官,而是被那些政府官员所聘请。就是说师爷和招聘人之间,不是官员的上下级关系,就是一种雇佣关系,一人出钱,一人出力。

而师爷对于这些这些地方官来说,很重要,属于是私人助理,级别大一些的地方官员,如总督,通常会聘请好几位师爷,来协助他处理政务,而师爷也就有了不同的分工,有刑名、书启、钱谷等等,其中刑名师爷、钱谷师爷就属于是比较重要的两个师爷职务,一个处理刑事,一个处理财务。

所以说,师爷对于雇主而言,是很重要的,那么既然是私人雇用,自然有着工资标准,而师爷的工资是不低的,毕竟对雇主而言,师爷是他请来的人才,自然要有着相应规格的待遇。

据《病榻梦痕录》所载,乾隆初年,刑、钱师爷年薪已达银220两至260两。乾隆二十七年以后,幕脩愈高,至乾隆四十九年、五十年时,岁脩有达800两者。

师爷的工资不低,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更可以说是一荣俱荣,师爷协助雇主处理政务,处理好了,对雇主来说,对上对下都有交代;处理不好,上面责怪下来,雇主吃不了兜着走,而师爷下场也不会好哪儿去。

清朝一位师爷的收入水平怎么样?

王朝专制二千多年,实行郡县制,朝庭任命的官员,只到县令这一级。包括各府、道衙门的一把手,由朝庭发给工资,大约每年有几百两银子,或者按工资折算成粮米布匹。县令以下,采用聘用任,除了文案,还有刑名、钱粮师爷若干名,皂吏跟班抬轿的,县令要养活一大堆人。开支相当县令工资的几十倍,朝庭不出钱谁来出?一是苛捐杂税的火耗银子,二是靠师爷的鬼域伎俩。绍兴师爷遍布天下,里边都有不传之秘。一桩官司进衙门,就是刑名师爷发财的好机会,不把原告被告折腾穷,官司永远不结案,给县令贪贿找财路,让自已的腰包也鼓起来。钱粮师爷更了得,赈灾钱粮胡报冒领,剋扣百姓中饱私囊,正税内加征各种杂捐,一个个脑满肠肥。旧社会官场,潜规则多多,敲骨吸髓吃人不吐骨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