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历史是怎样的?缅甸官方历史书是怎么写的?缅甸的民族的来源是什么?
缅甸其实也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它的历史大概也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这与我国历史的起源时间差不多。
在五千年前,缅甸的伊洛瓦底江边的村庄就已经开始有人类居住,不过那个时候的缅甸,可供查阅的史料并不多,直到公元前200年左右,缅甸的史料中才出现了比较详细的记载。相传公元前200年“骠人”进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区,并且,“骠人”还掌控中国和印度之间的通商之路。
200年之后,“孟族”来到了锡唐河流域,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经过了近千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孟族”人接管了“骠人”的领地,合并了锡唐河流域和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并于1044年在这里建立起来了蒲甘王朝。
蒲甘王朝的第一任国王为阿奴律陀,这也是缅甸的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王,蒲甘王朝基本上就是以“小乘佛教”为国教。
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阿奴律陀带领蒲甘王朝的老百姓们不断南征北战,蒲甘王朝的疆域也得以扩大。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蒲甘王朝的小乘佛教不断壮大,到了13世纪初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我国,刚好赶上蒙古人的崛起,蒙古人南征北战,缅甸自然也没有逃过灭国的灾难。随着1287年蒙古人的入侵,这个在缅甸历史上存留了240年之久王朝灭亡了。
接着,在后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缅甸没有王朝出现,直到1531年,缅甸人莽应体又一次统一了缅甸大地,建立起了缅甸历史上第二个王朝东吁王朝。这个王朝也在缅甸历史上存留了200多年,但是相比蒲甘王朝,东吁王朝灾难重重,因为不断的对外征战,导致还曾面临过被迫灭国的危机,好在统治者及时迁都,王朝才得以延续。
到了1752年,东吁王朝彻底没落,缅甸人雍籍牙出现,并且在同年建立起了贡榜王朝。自从贡榜王朝的第二任国王波道上台之后,出现了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苗头,曾多次试图消灭泰国,这不禁让英国人感到了危机感,他们害怕缅甸同样会把目标对准已经沦为了殖民地的印度。
终于,英国和缅甸间的紧张局势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两次的英缅战争中达到高峰。
英国在这两次的战争中均获得胜利,最后,英国人攻破了缅甸的都城,缅甸也沦为了英国人的殖民地,并且被英国人规划为印度的一个省。
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缅甸也可以说因祸得福获得了不小的帮助,因为英国人带来了近代化,缅甸国内的各方面都有了不小的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于1942年占领了整个缅甸,缅甸沦为日本人的殖民地。
1945年日本投降,虽然日本人承认了缅甸独立,但是,后来的缅甸仍然受到英国人的控制,直到1948年1月4日英国人才正式成立缅甸独立,缅甸联邦才得以建立。
缅甸历史是怎样的?缅甸官方历史书是怎么写的?缅甸的民族的来源是什么?
在中国西南边陲,有这么个国家,人家地方不大,但却一直有着很强的存在感,而且和中国关系还很铁。看过电影《湄公河行动》的都知道,当那帮子毒贩猖獗于金三角时,正是这个国家和中国缉毒警通力合作,才剿灭了一波又一波猖狂的毒贩。
是的,这个小国家,叫做缅甸。
然而,缅甸只是它最新的一个名字,考虑到这个国家也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比起很多欧洲国家都古老呢),古代的缅甸还有其他更古老的名称。今天老王就来简单说说缅甸历史中最辉煌的一段~
01
在中国史籍上,唐代称缅甸为“膘国” , 宋代称为“蒲甘” ,元代称为“缅”,明代以后才称为“缅甸” 。
这其中,蒲甘是缅甸早期的国名,同时,也是蒲甘王朝都城的名称。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十二缅甸始末》中说:“缅人,古朱波也。汉通西南后,汉谓之掸,唐谓之骤,宋谓之缅,逮明朝主为缅甸宣慰司。自永昌西南,山川延邀,道路修阻,固名之缅也。”
古缅族壁画
所以缅甸的得名,完全是我大明朝赐予的。
接下来老王再来说说缅甸的前身之一,蒲甘。话说蒲甘原是一个小村,位于亲敦江与伊洛瓦底江汇合地处南不远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敏建县境内,和曼德勒相距不远,到仰光也仅仅500多公里。此地地势优越,交通方便,是云南经掸邦到不丹经商的必经之地。
传说公元847年时,有一位叫彬牙的缅甸部落酋长,曾在此地建立了一个革命根据地。刚开始这地儿人烟稀少,后来随着生产(双重意义)日益发展,人口逐渐增多,就变成了一个乡镇。
蒲甘景色
不过直到阿奴律陀登基此地,建立蒲甘王朝之前,这个地方还只能算是一个国家的雏形。它北与南诏为邻,东为山岭,除少数掸族外,几无人迹,而西南方均为膘族人之地,更南一点,就是得楞人的地盘。
蒲甘南部的直通和勃固,是缅甸各民族文化水平最高、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 孟族集居地,也是最早接受印度传入上座部佛教的区域,当时西部沿海地区的若开族,正在筹建区域自治,许多大小城镇也已逐渐兴旺和发达。
北部和东北部高原地带,则处于掸族封建土司的统治之下,摩尼镇和丹伦县等地区的吉仁族, 也根据各自不同的民族生活习性、特点,散居在各个地区和角落,从事农业生产,扩充实力,抵御外族的入侵。
值得一提的是,南部孟族同中南半岛东南部势力——强大的高棉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北部的掸族同国力正在不断增强的南诏,进行着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接触。
所以,当时蒲甘周围邻国的情况是:东南面,是高棉族人建立的高棉王国,势力范围扩展到缅甸南部的颠那沙廉等沿海地区,和马来亚半岛。东南隔海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出现了 一个力量强大的,控制了庞大地域的室利佛逝王国。西南隔海,统一了印度南部地区和锡兰,并将其力量扩展到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注辈国。正在逐渐走向衰亡的道路。
从上面的格局,可以明显看出,阿奴律陀王登基后,欲完成统一缅甸之大业,绝非易举。
阿奴律陀王
首先,孟、掸两大强族之兴起,是最大的威胁和障碍。此外, 上述诸邻国, 随时都有入侵蒲甘的可能,这对蒲甘王国的存在和巩固显然是不利的。面对这样的国内外条件,蒲甘王国何以能南征西伐,逐步扩大疆土,成为一个大国呢?
02
这是因为,蒲甘王国虽然不大,但土地非常肥沃,物产也是异常丰富。根据考古发现,蒲甘城迷崩佛塔的碑铭载有丈量土地的器具及水稻、玉米、豆类、香瓜等76种作物,堪称是舌尖上的蒲甘……
同时也证明了这个11世纪的古国,已经具有相当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
庄稼多了,也就能够供应得了更大的人口。从公元650年开始,许多由咱们云南流入缅甸境内的古缅族人,就在这里定居下来,附近的著名产米区— 叫栖,始终是蒲甘坚固的经济支柱。
大量史料证明,蒲甘不仅便于同平原地区缅族人民联系,而且是当时正在迁移的缅甸人民的主要通道。因而有利于把缅族人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集体。
再到后来,蒲甘盛世揉合了缅、孟、骡、贴等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且依靠佛教作为宗教精神思想,把各族人聚合起来。如此优厚的自然条件和文明基础,是立国强兵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显然在这块土地上,已经积聚了足够强大的实力。
而且,他们的作战主力缅族战士,更是有着勇不可当的战斗力。
03
根据史料记载,古缅族的大规模南迁是在公元七至九世纪之间。尤其是强盛的南诏国攻陷膘国之后,才迅速流入缅甸境内的。
他们从云南来到缅甸的东北部,接着又迁徙到伊洛瓦底江流域,多数云集在蒲甘及其附近的叫栖县一带地区。他们在长期的迁徙生活中,克服了种种困难,冲破层层障碍,磨练了百折不挠的斗志,培养出了英勇顽强的强大战力。
如今的缅族女战士,英姿飒爽
而缅族人中的佼佼者——阿奴律陀,更是缅甸漫长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全国的大BOSS。他的主要历史贡献包括:发动民众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促进国家的繁荣兴旺,征服直通、阿拉干等地,使缅甸南、北部和西部统一起来。
还有一点,阿奴律陀凭借宗教战争取胜的有利时机,确立了上座部佛教为国教,从而推动了佛教文学及建筑雕刻的发展。从此之后,缅甸人民笃信佛教,很自然地对这样一位佛教的传播者倍加信崇和怀念。
从古至今,各种缅甸史学家们纷纷撰文作书,歌颂阿奴律陀王的伟大功绩。
只不过他们当然不会提到,这位伟大人物也有可怕的另一面:1057年阿奴律陀征服直通后,曾经大开杀戒,给生活在直通的孟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孟族人民怨声载道,不断发起暴动。
哦,后来继承其王位的修罗王,就是在孟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下丧命的。
阿奴律陀之后的一位明君江喜陀,就聪明得多了。他机智地采取了安抚和团结政策,对缅、孟族人民一视同仁。比如在宫廷中起用孟族人担任文武大臣,按照孟族人的习俗为他们举行晋封礼,还册立孟族公主为王妃,用孟族的艺术风格建造阿难陀寺等著名庙塔。可谓是极尽讨好孟族人之能事。
江喜陀像
江喜陀年迈之时,为了使缅、孟两族人民长期友好相处,甚至把自己的宝贝千金瑞因梯,嫁给了前任孟族国王摩奴诃的曾孙那格达门,并生下了缅、孟混血王子——阿隆悉都。
阿隆悉都倒也不负众望,在位时颁布了全国统一使用的度量衡制度,并把一切旧有的判例汇编成法典,还同一些邻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04
如此,正是在诸位大佬的努力,外加内在外在的优越条件下,诞生了缅甸史上辉煌的蒲甘王朝。
这个盛世的确堪称经济繁荣, 武功震栋。经济上,足以供应大量寺院的修建,国势上,足以吸引外国高僧来访,并鼓励缅甸僧徒到锡兰等国求学。
可以说,正是有了这样强大兴盛的朝代,才有了后来的缅甸。
缅甸历史是怎样的?缅甸官方历史书是怎么写的?缅甸的民族的来源是什么?
和我们国家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人一样,缅甸也有着他们的主体民族,缅甸的主体民族是他们的缅族,缅族人在缅甸的人口占比非常巨大,占到了缅甸人口的60%多。
如果要说到缅甸缅族人的由来,其实和我们国家是有着一点关系的。
缅甸的主体民族是由我们历史中的白狼羌发展而来的在茫茫的青藏高原中曾经生活着很多羌人,这些羌人大量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各个地区中,拥有着很强大的影响力。
但是当历史来到唐朝时期的时候, 随着吐蕃王朝的强大崛起,这些羌人的生活区受到了严重的压迫。
在吐蕃人具有侵略性地逼迫下,他们开始四散流亡了起来。
在这众多的羌人中,有一支族群被我们称之为白狼羌。
他们在受到吐蕃的冲击后,他们中有一部分人通过重重的波折离开了青藏高原,然后通过云南进入到了现在的缅甸之中。
并由此在缅甸发展生息、最终发展成了现如今的缅族人。
当然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的是,缅族人并不全是由青藏高原中的白狼羌发展而来的。
就比如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是炎黄部落发展而来一样。
虽然炎黄部落确实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但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初过程中,炎黄部落却并不是唯一的始祖。
炎黄部落是吞并了其他大大小小的部落,通过同化了他们之后,这才发展成了现今的中华民族的。缅族的发展也是如此,在缅甸原本生活着很多当地的土著,在青藏高原的白狼羌人到来之后。
他们通过和这些缅甸当地土著的融合、通过对他们的同化,这才慢慢发展成了缅族人的最初先祖。
缅甸和清朝的战争以及乾隆对历史的阻碍在接下来的历史中,缅甸一直处在一个很分散的状态中。
他们是一直到了我们的宋朝时期才开始建立了他们缅族历史中的第一个国家的。
在缅甸出现了第一个缅族国家之后,他们接下来也进入了各种复杂的王朝更迭史中。
而在这些过程中,他们和我们中原王朝的联系也是颇为密切的。
一直到了清朝的时候,随着缅甸的贡榜王朝逐渐强大、随着缅甸人从西方国家手中买到了不少杀伤力强大的火器后,他们开始挑战起了乾隆的霸权。
在当时,缅甸人和乾隆皇帝指派的军队打了一场长达七年的战争。
而以缅甸这个小国的力量,他们之所以能和清朝的军队打上七年的战争,除了缅甸本身的丛林地形不利于清朝骑兵施展开来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他们从西方国家手中买到的火器。
持有这些武器的他们,常常能使不使用火器的清朝士兵们吃上一个大亏。
因此他们才能以那么弱小的国力和乾隆皇帝硬刚了七年时间。
在最后的时候,清朝并不是在正面把缅甸给打服的。
他们是凭借着清帝国深厚无比的底蕴才生生把缅甸贡榜王朝给拖得投降的。
因为实在没有那么多的国力和乾隆继续死耗下去了,所以他们选择了投降,然后从那个时候开始,成为了清朝的一个藩属国。
而我们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乾隆思想的死板程度有多么之深厚了。
当时在缅甸作战的清朝士兵们是深刻认知到火器的强大伤害力的,所以在他们回到国内后,他们仍旧无法忘却这种武器的强大。
所以他们就劝诫乾隆皇帝应该吸取西方人的技术改进自己的火器装备,然后把这些火器装备推广到所有军队中。
但是在当时,乾隆皇帝却以一个使用火器可能会造成军队荒废了祖宗射箭技艺的借口而拒绝了手下们的建议。然后使得我们的火器技术一直落后于西方国家,最终在近代史中,尝到了挨打的滋味。
缅甸脱离英国人的掌控在进入近代史之后,随着大殖民时代的到来、随着英国日不落帝国的扩张,缅甸在当时变成了英国人的一个重要殖民地,接下来进入了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中。
英国人对缅甸的统治一直延续到了二战结束后。
在二战爆发过程中,缅甸遭受到了日本人的侵略。
在当时英国人虽然装备着很先进的武器,但是因为他们的军队平常都很娇生惯养、没有在战场上和敌人拼死作战的意志,所以他们在日本人的进攻下开始节节败退了起来。正因为这种状况的出现,后来蒋介石还特意派出了远征军去支援他们。
正是在那里,远征军开始张扬出了我们的国威。
在二战结束后没到几年,随着英国人日不落帝国进入了穷途末路、随着英国人力量的严重折损。
缅甸与印度等国家一样,开始脱离了英国的管控,成为了一个自主的国家。
缅甸军事实力的弱小不过缅甸在脱离了英国的管控之后,他们的军事实力却是很弱小的。
在蒋介石逃到台湾后,留在云南的一部分国军部队在强悍力量的逼迫下,开始逃亡到了缅甸。
当时他们的人数并不多,只有几千人,但是这几千人在缅甸却给缅甸政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后来在台湾方面的支援下,这支军队发展壮大了起来,因为缅甸军队根本就打不过他们的原因,所以在接下来的许多年时间中,他们深切地感到了头痛起来。
他们在逼不得已之下是求着联合国,最终通过联合国的帮忙协调,才逼迫蒋介石把这些军队大部分召回台湾的。
而这些军队在缅甸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也给缅甸留下了一个很深刻的历史痕迹,这个深刻的历史痕迹就是处于缅甸和泰国等国家边境的金三角。所以说这就是缅甸的历史以及缅甸主体民族缅族人的由来,至于说缅甸官方的历史书我是不了解的,因此在这里就不过多地描述了。缅甸历史是怎样的?缅甸官方历史书是怎么写的?缅甸的民族的来源是什么?
缅甸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农业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缅甸联邦共和国是在1948年时才建立的,但缅甸形成统一国家的历史显然要久远得多,甚至可以上溯到中国的北宋时期。
提到缅甸,就不得不说缅族。缅族是缅甸的主体民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白狼羌,这是先秦时期古羌部落的一个分支。白狼羌最初生活在今天的川藏甘交界地带以及更南部的地区,后来南下缅甸才形成了缅族。
根据文献记载,白狼羌在隋唐时期被新兴的吐蕃王朝(藏族祖先)所灭,其族人大体融入藏族,但也有一部南下进入云南中部。南下的这支白狼羌族人沿着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太平江、瑞丽江河谷,最终进入今缅甸境内定居,并由半农耕、半游牧的民族演化为农耕民族,从事水稻种植。
到了9世纪时,缅甸境内的白狼羌又吸收了周围孟族、骠族等土著,最终形成了缅族这个新民族。大约在11世纪中叶(中国北宋时期),南迁的白狼羌后裔阿奴律陀统一了缅甸,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的蒲甘王朝。至此,统一的缅甸正式形成。
从11世纪到19世纪,缅甸先后经历了蒲甘王朝、勃固王朝、东吁王朝、贡榜王朝四个时期,而且与中国的宋、元、明、清4个王朝都有交集。在清朝乾隆年间,清军还与贡榜王朝先后爆发了4次大规模的战争,缅甸终因国力不支而妥协。此后,缅甸彻底走向衰落,逐渐沦为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
英军最终在1885年占领了缅甸全境,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殖民省。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又将缅甸划为了单独的“英属缅甸”,与“英属印度”平级。在英国殖民时期,缅甸的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了当时东亚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的海外殖民地纷纷独立,其中也包括缅甸。“英属印度”殖民地在1947年独立为印度与巴基斯坦在两国;“英属缅甸”则在1948年1月4日独立为缅甸联邦共和国,这就是今天的缅甸的来历。
缅甸历史是怎样的?缅甸官方历史书是怎么写的?缅甸的民族的来源是什么?
大约在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今天缅甸的伊洛瓦底江边的村庄已有人类居住。根据《汉书》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00年左右骠族人来到依洛瓦底江上游并控制了由当时的汉代永昌郡经过今天缅甸境内通往印度次大陆的南方丝绸之路。220年骠族人正式建立国家,被称为骠国,都城为卑谬。在613~718年的毗讫罗摩王朝统治时期骠国进入全盛时期:有18个属国、298个部落和9 个城镇。其疆域北抵南诏(今中国云南德宏和缅甸交界地区),东接陆真腊(今泰国、老挝、柬埔寨接壤一带),西接东天竺(今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等地),南至海,东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据有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尽管骠族人在今天缅甸的领土上建立了史上最早的国家,然而关于骠族人是否是现代缅甸主体民族缅族的直系祖先却存在争议:一说骠乃藏缅系中的一支,今已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而不复存在;另一说认为骠人就是缅人的前身。832 年(唐大和六年)骠国都城被南诏攻陷,骠国遂亡。骠国灭亡后缅人建立的蒲甘王朝取而代之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
849年披因比亚建立蒲甘王国。1004年蒲甘王国遣使朝贡中国当时的北宋王朝。当时在今天的缅甸这块土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若干国家,彼此之间征战不休。在这些国家中蒲甘王国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蒲甘时期的碑铭来看:蒲甘附近地区当时已种植水稻、高粱、豆类、冬瓜、茄子、胡椒、葡萄、甘蔗、槟榔等61种农作物,农业生产已具有相当的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为蒲甘发动统一缅甸的战争打下了物质基础。1044年缅甸史上的一代雄主阿努律陀成为蒲甘国王,他首创了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大规模使用战象作战的先例,这使蒲甘的军事力量迅速强大起来。
1057年阿奴律陀挥师南下讨伐孟族人建立的国家直通,随后勃固等孟人国家也归附了蒲甘。南方地区的征服使蒲甘王国得到了出海通道,与此同时阿奴律陀把在直通得到的许多上座部佛教的经典和珍宝以及众多僧侣带回蒲甘,随后又把上座部佛教定位蒲甘国教,这对缅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阿奴律陀并未就此停下自己对外征伐的脚步:他西征若开,又南征勃固,势力向延伸到德林达依地区。之后阿奴律陀一度北侵并在越过八莫后同当时中国云南地区的大理国爆发冲突,但在不久之后两国和解。在回师路上他顺道掸邦地区,迫使当地酋长向其进贡。在西面他率军翻越阿拉干山脉征服了阿拉干北部。在东北方向他的统治扩大到了与今掸邦地区交接地带,在杰沙、太公、曼德勒、八莫等地建筑了43处要塞。他还征服了昭披耶河流域的泰人地域并击败真腊,其影响力甚至扩展至锡兰和爪哇。尽管如此阿奴律陀并不是一个只知道武力征伐的莽夫,在文治方面同样有杰出成就:这一时期他为弘扬佛法而醉心于佛教建筑的修建,瑞海宫佛塔因此而诞生。他孟族与骠族的文字创立了缅文,还用三年时间开凿皎施运河以利灌溉。
1077年阿奴律陀死后其子修罗即位。六年后孟人在领袖耶曼干率领下举兵反叛并在毕陶他岛战役中杀死了率军前来镇压的缅王修罗,随即包围了蒲甘城。这时阿奴律陀的另一个儿子江喜佗挺身而出战胜孟人军队,因此被人民拥戴为王。尽管江喜佗是通过镇压孟人起义而上位的,但为避免同孟人再起纠纷,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而采取了团结孟人的国策:他的登基典礼按孟人的习俗进行,然后用孟族文字记载在在瑞喜宫佛塔的碑铭上。他在位时期文武大臣中不乏孟族人,他还与此前孟族国家的公主联姻,还立了具有孟人血统的外孙阿隆悉作为王位继承人。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缓解了缅甸国内缅人和孟人之间的矛盾。1112年具有孟人血统的阿隆悉继位后制订法典、发展工农业生产、统一全国度量衡、促进商业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勃生发展成为通往海外各国的重要海港。
1254年那罗梯诃波帝即位后实行暴虐无道的残酷统治,一时间缅甸国内四方叛乱风起云涌。位于蒲甘城北部的掸族势力趁势兴起,南部的孟族也表现出日益强烈的离心倾向,而在掸族和孟族的背后都有外国势力的存在:掸族同北方的大理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有着密切的交流;孟族则同中南半岛东南部的高棉帝国关系密切。就在缅甸国内和周边局势纷繁复杂之际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出现了: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遣自己的弟弟忽必烈征服了大理国。1271年已成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多次遣使要求蒲甘王朝称臣朝贡,然而蒲甘方面始终不予理睬。1277年元军越过此前大理和蒲甘的边界线进攻八莫,后因水土不服而主动撤离,而后元兵又多次进攻蒲甘。1279年元灭南宋后国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云南地区进攻蒲甘,蒲甘城破,蒲甘国成为元朝的藩属,那罗梯诃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后的蒲甘国王都是元朝傀儡。
随着蒲甘被元朝征服,其统治下的各部族则逐渐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1368年掸族在缅甸东部阿瓦建立阿瓦王国;而孟族则在缅甸南部发展势力,建都于马达班,1369年迁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国。此后缅人暂时失去了缅甸历史舞台的主角身份,缅甸历史进入到掸族的阿瓦王国和孟族的勃固王国双雄并立、南北交战的时期。与此同时在这两大强国之外,缅甸各地分化出若干王邦部落,这些小邦为了在阿瓦和勃固双雄之间夹缝求生要么臣服于中国元、明两朝,要么称臣于暹罗。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16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明朝万历年间。
在阿瓦和勃固双雄并立时期缅甸大地上还存在着东吁、木邦、孟养、孟密、阿拉干等国,其中尤以缅族的东吁最强。不愿接受掸族的阿瓦王国统治的缅人纷纷移居东吁。当阿瓦和勃固激烈交锋之时东吁因远离战区,未遭战争破坏,成为缅族逃避战争和灾荒的避难所,因而人口不断增多。1486~1531年在位的东吁王明吉逾通过与阿瓦联姻而获得皎克西的“粮仓”地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然而当东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转而与勃固结盟以牵制阿瓦。1539年东吁王莽瑞体灭勃固王国,之后他推行团结孟族的政策,使孟族将士为其所用,并雇佣有近代武器和战舰的葡萄牙兵。1541年又攻占对外贸易要港马都八。莽瑞体在位后期缅甸中部和南部基本统一。然而在1547年后莽瑞体日渐沉迷于声色犬马。1551年孟人再次发动复国运动,莽瑞体却在此时遇刺身亡,一时间东吁王朝一统缅甸的大业似有化为泡影的危险。
这时东吁王室诞生了一位力挽狂澜的雄主——莽应龙:他向葡萄牙雇佣兵首领狄哥·美罗求助。 不久原先受雇于莽瑞体的葡萄牙队长狄哥·美罗率领部分火枪队加入了莽应龙的军团,这使得他的力量又得以增强。之后他绕开勃固攻打弟弟割据的东吁本处,东吁的军民纷纷归附,他的弟弟也无奈的出城投降。正当莽应龙踌躇满志准备一统缅甸之际作为对手的孟人却发生了内乱,一时间大量孟人归附到莽应龙麾下。四年后莽应龙成功消灭了孟人重建的勃固王国,再次使缅人和孟人在文化甚至血统上互相融合,向着一个真正的统一帝国迈进。1555年莽应龙灭阿瓦王国。1556年缅甸军队占领今泰国北部的兰那泰王国,这一举动使缅甸同周边邻国的关系紧张起来:兰那泰是通往泰国和老挝的重要跳板,也是进入中国明朝领地的另一条途径。兰那泰的沦陷对当时的暹罗阿瑜陀耶王朝、老挝澜沧王朝乃至中国明朝的国防安全都构成了挑战。1558年澜沧王萨塔提腊也派兵进入兰那泰,莽应龙发兵击退澜沧王朝的军队后攻入老挝本土并大肆劫掠,萨塔提腊不得不同暹罗阿瑜陀耶王朝结盟才稳住了自己的战线。连连得手的莽应龙打起了北方孟养、孟密等地的主意,如果只是单纯对付孟养、孟密对莽应龙而言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孟养、孟密的身后是有保护者的——那就是当时的大明王朝。明朝在西南边境设有车里宣慰使司、缅甸宣慰使司、木邦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孟养宣慰使司、老挝宣慰使司六大宣慰司,明朝全盛时期的领土几乎曾一度覆盖过整个缅甸并拥有印度洋出海口,不过即使在这一时期当地土司仍拥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权限,事实上莽瑞体在未经明廷许可的情况下的南征北战已使缅甸宣慰司名存实亡,东吁王朝成为了实际上独立于明朝之外的政治实体。尽管如此对靠近如今中缅边境一带的孟养、孟密等土司明朝依然维持着统治,莽应龙却无视这点——不仅征服了孟养、孟密,还派人招诱陇川、干崖、南甸三宣抚司的众多土官。缅甸军队一度越过今天缅甸同中国云南的边界侵入到今天云南省境内,但在明军的打击下最终退出,然而这时明军正面对北方蒙古和日本丰臣秀吉政权的挑战,因此也没大举发兵征讨缅甸,最后双方的战线大致稳定在位于今天的中缅边境一线。尽管向北发展的势头受到明朝抑制,但莽应龙对外扩张的野心并未就此消磨:既然向北方中国方向扩张行不通,莽应龙就转而对南方的暹罗下手:1569年8月莽应龙攻克暹罗。莽应龙在位末年缅甸的国土已空前辽阔:东到老挝的林城(即万象),西到印度的曼尼普尔,南到印度洋海岸,北到现中缅边境,占据了大半个中南半岛。
莽应龙的对外扩张之举掏空了缅甸的国库,他死后东吁王朝陷入内乱,15年后暹罗复国并对东吁展开报复性打击。北方的掸族则在中国明、清两代宗主国的庇护下悄然,南部的孟人也复国成功,1752年东吁王朝被孟人所灭。占领了东吁城的孟人向驻守贡榜城(今瑞波)的缅人将领雍籍牙劝降,但雍籍牙拒不投降并击溃了孟族大军的进攻。1753年雍籍牙攻占阿瓦,1756~1757年又连续攻占卑谬、大光(今仰光)和白古,迫使掸邦各首领臣服于己。1762年冬贡榜王朝第三代国王孟驳派兵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1767年他又攻克暹罗王都。缅甸对中国领土的入侵行为和对邻国的侵略引起了当时的乾隆皇帝的警惕,于是清缅战争爆发。尽管这时暹罗的郑信正在领导暹罗人民的独立运动,缅甸还是在同时面对中国和暹罗的南北两线作战中四度击退清军,然而缅甸自身也因此削弱,1769年11月16日双方议和,1770年暹罗复国。
1824年—1826年、1852年及1885年已占领印度的英国先后发动了三次英缅战争。1886年1月1日英军攻陷整个缅甸,将其纳入英属印度。1941年12月7日清晨7点53分日军以偷袭美国海军太平洋基地珍珠港的形式揭开了同美、英的战争序幕,1942年5月占领缅甸并扶植成立了以巴莫为首的缅甸傀儡政府。1944年日本败相日益明显,以昂山素季为首的缅甸独立运动领导人开始倒向同盟国阵营并组织“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对抗日军。1945年全缅抗日胜利后英国势力卷土重来。1948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联邦而宣布独立,成立缅甸联邦。1962年军事将领奈温将军发动政变并成立以军事统治的政府。2008年军政府宣布将在五月举办公民投票通过新宪法,并在2010年举行民主选举来成立新政府。
缅甸历史是怎样的?缅甸官方历史书是怎么写的?缅甸的民族的来源是什么?
1989年以前,缅甸的国名写作Burma,源自该国最大的民族缅人Burmese,从1886年英国殖民开始到21世纪,英美等国一直用Burma,毫不理会军政府1989年改称的Myanmar,以视对其废除1990年昂山素季大选获胜结果并专权的否定,但新名字得到亚洲国家和联合国的认可。Myanmar源自巴利文和梵文,与Burma的含义均为“强者”。汉语“缅甸”意为“遥远的山间谷地”,汉藉曾有掸国、骠国、薄甘和缅国等不同称谓。
缅甸人的祖先来自北方的古代中华,史上先后有孟缅人、藏缅人和掸人三大移民潮,缅甸人称中国人为“胞波”——同胞兄弟,史籍已有充分的论据。族裔多样化是当今缅甸人口的一个显著特征,1983年政府人口普查给出135个民族的统计数字,这还不包括华人、印度人、孟加拉裔穆斯林(罗兴亚人:人数约80万—100万,讲孟加拉语方言,无公民身份,缅甸主流观点认为其为殖民时代移居者后裔)和少数以缅甸为家园的欧洲人。主体民族缅族占总人口的约70%,克伦、掸、若开、孟、克钦、钦、克耶是7大少数民族。各民族语言和方言多达200种以上,缅语为国语,属汉藏语系表音文字,由33个字母和4声组成。该国商务活动通用英语,近年来汉语逐渐流行。全国人口90%信小乘佛教,各4%信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其他为印度教和拜物教。
相传公元前5世纪在缅甸北部出现第一个称“太公王国”的城邦,缅甸史学界有(历史)“始于太公”之说。公元1044年,以薄甘为首都的第一个封建统一国家在伊洛瓦底江中部流域形成,万塔之城薄甘在缅的历史地位堪比邻邦之吴哥,鼎盛时有13000多座佛塔、寺庙等宗教建筑,现存2200多座。薄甘时代历经4个多世纪(王朝从1044年到1287年蒙古人入侵),期间缅人、孟人、掸人、若开人等相互影响,异彩纷呈,其衰落的主因是缅人独霸野心造成的民族冲突和疆土之争,由此有国外学者不认可薄甘是缅人身份象征的说法。薄甘王朝之后是缅甸的战国时期,再有重心逐渐南移的两个统一国家东吁和贡榜王朝。在这近千年历史中,来自北方蒙古人的征服短暂而剧烈,当地缅人、孟人、掸人等的冲突从未间断,与东邻暹罗的战争互有胜负,19世纪的西进行动惹恼殖民次大陆的英国,于是有1824、1852和1885年的三次英缅战争,结果是缅甸王朝不再,英国多了一处归属印度的殖民地。
按照英国人的史观,殖民缅甸颇有“被迫”的成分。缅甸人以其“特有的自豪和过分的傲慢”,“对自己的力量过分乐观”而不尊重英国(在印度)势力,征服阿拉干(现若开一带与孟加拉接壤),“干涉”阿萨姆。为在与法国东南亚之争中占据主动,英属印度总督先发制人,第一次战争以缅甸签署割地、赔款和开放口岸经商的首个不平等条约结束,英国“通过占领缅甸大部分沿海地区而使英属印度避免外国(法国)的挑战和当地(缅甸)嚣张气焰的影响”。第二次战争后英国完全吞并下缅甸(缅甸南部地区)。第三次战争,缅都城曼德勒被攻占,国王遭流放,缅甸向北方大国进贡的历史终结——史上缅中藩属关系礼仪大于实际,朝贡旨在展现缅甸作为独立国家维护疆土现状的和平愿望,北邻回报以定义模糊的安全保障,它始于薄甘王国对应的中华北宋,明清断续——缅甸被征服致中国西南大门洞开。
英国殖民缅甸时间不长,从1886年到1948年1月,期间还有1941年底到1945年的日本占领期。英国涉足缅甸相对不深,“分而治之”则是轻车熟路,缅人聚居区作为一个省由英属印度管辖(至1937年英国直接统辖,名曰自治),英国人管理境内的“山民”——少数民族,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和地位,这为缅甸独立后民族冲突埋下伏笔。它还为缅甸留下另一个遗产,废掉君主制度,佛教地位由此受到冲击,维系国家统一与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没了,以致从殖民时代到独立至今,缅甸的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政党、军队乃至僧侣等一直难寻各自在国家中应有的位置和作用,和平、安宁与发展也无从谈起。
日本入侵和占领成为改变缅甸殖民历史一段插曲,它高喊“亚洲人的亚洲”以排除西方势力和影响,描绘出“大东亚共荣圈”自由与繁荣的诱人蓝图。可在包括缅甸的东南亚所有国家,日本人以其“高人一等、横征暴敛和滥杀无辜”被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占领缅甸4年半,日本人成就了昂山将军的功名。
作为坚定反对英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热血男儿,昂山是日本在缅甸打击英军的积极合作者,帮助日军鏖战中国远征军的领路人,其少将头衔即由日军授予。但在日本势力日薄西山之际,昂山摇身加入反法西斯阵营,显赫经历和巨大反差既为他赢得声誉,也埋下悲剧的种子,1947年7月昂山被谋杀,时年32岁……不管英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如何评价,这位民族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人物代表着缅甸人的性格,昂山就是缅甸!要读懂这个国家,当细品昂山经历。
日本的占领客观上动摇英国殖民统治,1943年8月日本同意成立以巴莫为首的“独立政府”,1945年光复后当地民族解放运动波澜壮阔,1948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告独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