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王衍写了一首“流氓诗”,却被当作高雅文学收入鉴赏词典了吗?为什么?
说到亡国之君而且会写诗词,可能很多人的第一直觉是唐后主李煜。的确,在亡国之后李煜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不仅很多被收入了鉴赏辞典,甚至还有不少的被收录进了中学课本之中。
而且很多人也知道,在李煜还是南唐皇帝的时候,骄奢淫逸也是他的符号,很多人第一直觉这首“流氓诗”很有可能是李煜这下的。
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并不是,这首诗根本不是李煜所写的,而是五代时期前蜀后主王衍写下的,名为《醉妆词》,为什么说这首诗是一首“流氓诗”呢?我们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这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这边走,莫厌金杯酒。”这首诗短短几句话,也非常容易读懂,大概意思就是整天都在寻花问柳,时不时还在宴会之上贪恋歌舞美酒。
说白了这首诗就是在写作者自己,也就是当年的王衍,他在位的时候,终日贪恋美女和饮酒,最终也导致了前蜀亡国。
从王衍去世的年龄上来看,我们就知道这个皇帝在位的时间并不长,仅仅只有七年的时间,在被押送到洛阳的途中,而且当时不仅仅王衍自己本人被杀害了,他的其他族人也被尽数杀掉,可以说王衍的最后的命运还是非常悲惨的。
虽然从诗句中能看出他纸醉金迷的一面,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王衍也算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君主了,对诗文非常有天赋,生前也创作了不少出色的诗篇,其中自然也包括这首被称之为“流氓诗”的《醉妆词》。
虽说在了解意思后,这首诗本质上可以算是一首“流氓诗”,但是与一般的淫词艳曲比起来,这首诗又有着它很多独特的地方,特别是在这首诗的韵味和旋律上面,王衍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出色,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这首“流氓诗”的档次,我们如果试着读一下,会发现这首词总能给人一种朗朗上口的感觉。
而且,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来看,正好赶上了春天,对于之前的王衍来说这个时候可是他出游的最佳时机了,特别是在出游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美女相伴,真正达到了人美、酒美、风景更美的程度。面对这样的情景,本来就喜好诗文的王衍,自然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流氓诗”。
很多人都知道,在我国历史上,能够成为一国之君的,在文化上都是比较出众的,其中不缺少那些经常写作诗词的,而且我国历史上也不是每一位君王都是明君,其中最不缺少那些偷得享乐并做出奢侈艳词的人们。
不过,他们之前写下的那些“流氓诗”绝大多数都是被封禁的,为后人嗤之以鼻,相比王衍这首“流氓诗”就不同了,生在乱世,一边将士们在为国捐躯,而此时的王衍却在寻欢作乐,总能刺激后人发出感慨。所以以其说是鉴赏,不如说是批判。
亡国之君王衍写了一首“流氓诗”,却被当作高雅文学收入鉴赏词典了吗?为什么?
这首“流氓诗”确实写得漂亮,很有情致,韵味极足!个人认为收入鉴赏辞典之中毫无问题,而且对这首诗的评语“顿挫有致,珠圆流走,音节谐婉“比较中肯。
有些诗词就是通过这种寻常语句和寻常模式创作的,难度极高,而且可遇不可求。类似模式的诗有《江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一句自不必提。
还有《水经注》里的“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读起来更悠然神往,意不能已。
偶然间读诗话,也见到过一首《秋江曲》,当时年纪小,不懂得为什么作者对这首诗那么推崇,后来才发现这首诗果然美到不行,更是我如醉如痴,今录如下
早看鸳鸯飞,暮看鸳鸯宿。
鸳鸯有时飞,鸳鸯有时宿。
越品越含蓄,越品越留香,越品越驰然。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确实是绝妙好辞!读起来,韵母E有一种淹然的律感,而韵母AN放在这里又自带委婉属性,韵母OU又显得悠扬,组合起来,再配上清浅的辞意,真真是意味无穷。
第二句还偏偏将两句倒了过来,更是奇妙构思。让我想起了《靧面辞》“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 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这种组合在诗词中很多,但一般人不敢轻易用,因为起到效果很难。
这一首是流氓诗,但一点不庸俗,一点不下践,更没有那种轻佻之意。把寻欢作乐写得很清澈,还原成为一种感官上的愉悦。
不掩饰,不隐藏,直接了当,正所谓风流却不下流,更有言外之意。
如果不是这首诗写得是男女寻欢之意,它的文学评价一定会更高的,艳诗艳词,李后主不也是写过么?“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这简直是情色电影。而“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比之前的寻花柳更为符合扫黄的标准。秦少游也有类似的流氓词,如“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其中旖旎之处,不逊于前词多少。
古人风流,不算可敬但也不可耻,能坦然面对自己的风流,才是真风流!
亡国之君王衍写了一首“流氓诗”,却被当作高雅文学收入鉴赏词典了吗?为什么?
王衍醉妆词的艺术效果
王衍,五代时期前蜀国国王,本名宗衍,字化源,祖籍河南许州舞阳人。公元919年到925年在位,后前蜀被后唐灭国。王衍投降后于925年被后唐李存勖杀害。
五代十国时期是乱世,共五十三年,最长的后梁907-923朱温政权前后十七年,后梁期间还有后唐923-936等割据势力作乱。即使各地的半割据势力,如节度使也是朝不保夕。因此,及时行乐也是那时权贵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王衍的前蜀只是落后地区的割据势力,经济差人口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后来又有后蜀割据,主要是因为交通不方便大兵不易远征,时间一长容易割据,小国寡民,为了地方百姓的生活不穷兵黩武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所渭不理朝政生活荒淫无度纯粹是污蔑之词,刘璋投降才能保成都百姓平安,刘备穷兵黩武十余万人死亡才是蜀国百姓公贼。这个是醉妆词的背景。
醉妆词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唐宋词是曲子词,唱歌的。我们可以想象出春日明媚,王衍妃子和仆人一行人十人左右,出行游乐。注意,过去人还是简朴的,远远不如明清电视剧那样的奢华,饮食也是也简朴的,即使王衍这样的,远远不如现在在饮食水平,离酒池肉林荒淫无度远得很呢,只是叫妃子唱唱醉妆词高兴高兴而已。
本词重复沓达,反复讴歌,只是表达春装明日高兴的心情,一听难忘,词调顿挫有致有很好的艺术效果。即使千年以后仅仅看文字,也是记忆深刻。
最后上图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王锡九先生的艺术赏析。
亡国之君王衍写了一首“流氓诗”,却被当作高雅文学收入鉴赏词典了吗?为什么?
并不是王衍的词写得怎么好,而是王衍当过七、八年皇帝。在中国赖好是君王,就高人一等,放个屁也是香的。
很多君主爱写词作诗,不但平仄对仗不工,狗屁不通,而且还有错别字出现。但人家一发表就是佳作,不为别的,就因为人家是"帝王"。
红楼梦里的薛蟠要是皇帝,他的大作《女儿乐》恐怕也要被列入名词而流芳百世了。
不过有些亡国之君的确很有文采,他们多愁善感、感情丰富、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写出来的词百读不厌,可谓是千古绝唱。若不是他们不幸生在帝王家,选择了政治,一定是个大文学家。比如那位南唐的亡国之君李后主李煜的作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写得情真意切,荡气回肠, 就是一首千古绝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煽情的语句,但却在素描一样的意境中把亡国之恨,离散之苦刻画得淋漓尽致,叫人读了感慨万千,潸然泪下。
我们话题里的主人公,前蜀最后一位皇帝王衍也是一位性情中人,没有一点心狠手辣的帝王样子。
王衍虽然被老子王建定为接班人,但没有一个政治家高深莫测的样子,弟兄10几个就数他最娘,爱搞笑逗乐、爱男扮女装、爱唱歌跳舞、放荡不羁、童心未泯。要是放到现在,王衍说不定是个出色的歌手,至少当个网红没问题,但对于搞政治那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公元907年秋,王衍的老子王建在蜀中称帝,史称前蜀。王建老婆多,儿子也多,王建11个儿子王衍是最小的,按说怎么也轮不到他接班的,可是太子早逝,王衍的母亲又备受王建宠爱,王衍就稀里糊涂当了法定接班人。
王衍当了皇帝后不是想着怎样搞好生产、壮大军队,巩固政权、扩大地盘,而是整天修建楼堂馆所、标志建筑,整天热衷于搞歌咏比赛、化装舞会,沉溺于声色犬马、吟诗作赋。
对于群雄逐鹿、国内外大事充耳不闻,只管自己玩得开心自在。
你还别说,王衍还真是有点文学天赋,创作的诗词歌赋技术含量很高,跟红楼梦里的薛蟠有的一拼。就拿这首《醉妆词》来说,那简直就是千古绝唱,神来之笔:
这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
那边走,这边走,莫厌金杯酒。
读了这首词,什么李白、杜甫、白居易。什么陆游、秦观、苏东坡的作品全都黯然失色,相形见绌,都靠边站去吧。
平心而论,要不是作者是亡国之君,要不是有人吹捧,这首词说它是打油诗都有点糟蹋打油诗这个词了。王衍这首词真没有红楼梦薛蟠的那首《女儿乐》的文采好,不信你比较比较: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窜出个大马猴。
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女儿乐,老公天天来刷锅。
说王衍的作品都是垃圾也不客观,王衍这首词有那么一点词的含蓄:
画罗裙,能解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
薄媚足精神,可惜沦落在风尘。
美人如诗,红妆如画,妩媚妖娆让人春心浮动,多么浪漫一副场景。
据说王衍还即兴把这首词谱了曲带领佳人歌唱,歌声在青山绿水间环绕,叫人百听不厌。这王衍也真够奇葩,当了七八年皇帝整天就泡在女人堆里吟诗作词,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东奔西走,寻花问柳,声色犬马。王衍玩物丧志,全然不管百姓疾苦,不问国家兴亡,不知道一场危机正在袭来。
后唐庄宗李存瑁率领的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李存瑁的军队灭掉后梁直取前蜀,而当时的后蜀老大跟萨达姆一样正在搞大臣王承休的老婆严氏,前来报信的大臣打了王衍的兴头被当场斩首。搞完大臣老婆之后,王衍也知道好日子不多了,就吩咐后厨做了几桌子好久好菜,点亮烛火,让宫女和嫔妃们浓妆艳抹,进行了最后一次聚餐。
酒足饭饱之后,王衍在宫里开了一场文艺晚会,劲歌热舞轮番上阵,王衍压轴演唱了自己的千古绝唱《醉妆词》:者边走,那边走,走到九月九。那边走、这边走。后蜀就要走。
下面的娘娘听着听着怎么觉得不对劲,于是就冲台上喊到:皇上,唱错了。
王衍踏着醉步打着醉拳说,没错,后蜀就要丢了,我们都要走了。说完滚下台跟嫔妃们搂在一起呜呜大哭。
李存瑁不相信眼泪,把主动投降的王衍送上西天,让他去天国那边东走走、西走走,寻花问柳去了。
这一年是公元926年,我们的词人皇帝王衍才28岁。
亡国之君王衍写了一首“流氓诗”,却被当作高雅文学收入鉴赏词典了吗?为什么?
王衍,五代时期前蜀国国王,本名宗衍,字化源,祖籍河南许州舞阳人。公元919年到925在位,后被后唐灭国。925年投降后被后唐李存勖所杀。
他不问朝政,生活荒淫无道,王衍的《醉妆词》就是他日常生活的写照。
《醉妆词》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唐宋词一般都是曲子词,是为歌舞曲调,歌唱用的。
从词中我们可以领略当时的场景:
在春光明媚大好时节,王衍和妃子、仆从,出行游乐时的情景。描绘出一幅陶醉在春光美景中,歌舞升平的帝王享乐图画。
本诗简洁明了,重复交错,反复讴歌,表达作者当时愉快的心情和纵情享乐的情景,读后令人难忘,词调顿挫有致,和谐委婉,珠圆流畅,增添了全词的意境之美。
词中“者(这)边走那边走”到“那边走者(这)边走”反复循环,错落有致,加重了场景语气,写出了处处花柳,触目芳菲的环境,表现了作者流连赏玩,享受淫乐的情景。
而“只是寻花柳”和“莫忘金杯酒”表现赏景不忘痛饮,情景交融,一派帝王纵情享乐、纸醉金谜的生活跃然纸上。
这是一首流氓诗,但没有庸俗的成份,更没有轻佻下贱之意。把寻欢作乐写得清新明澈,形成感官上的愉悦,实属难得。
亡国之君王衍写了一首“流氓诗”,却被当作高雅文学收入鉴赏词典了吗?为什么?
很乐意回答题主的问题,但不认同题主的说法。
其一,题主称王衍收入鉴赏词典的诗是“流氓诗”,我不赞同。我们不妨贴出读读看看:
醉妆词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该书读来琅琅上口,韵律还是满好的。通过者边一一那边,那边一一者边反复对比手法写出了他追求的生活情趣,兼有顶真,回文,打油,山歌味道。撇开身份政治论,诗贴近生活,自然清新,不算孬诗,所以我不赞同称其是“流氓诗”。
其二, 题主认为“流氓诗”被当作高雅诗收入鉴赏词典不合理,这倒可以理解。1、王衍政治身份特殊。2.醉妆词因王衍误国被认为是亡国调,越来越少人去写。3.该词适合绮靡之调,限制了壮怀激烈之豪气抒发。然而,正因为醉妆词的少甚至孤才显得难得,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大家都懂。
其实,王衍醉妆词被收入鉴赏词典,我认为编者做得对。中国历史上文学长河里的浪花无论是哪朵都值得激赏,何况该词只是收入到鉴赏词典中。当然,该词倘跟同样亡国的后主李煜的词一比,肯定相形见绌,不在一个层次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