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秉笔的太监是什么一种存在?
简单的说,明朝的秉笔太监就是在皇帝跟前为皇帝代笔书写的太监。他们常常根据皇帝的口头指示,代拟旨意。也可以根据皇帝的意思在内阁和大臣的请示奏章上书写批语。这些都是朝廷大事,批复奏章等事,本是皇帝自己的工作,现在有秉笔太监代劳,可见其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
一个问题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明确规定,内臣不得干政,太监秉笔批复奏章是明显参与国家政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化有关系。
明朝政治在前代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最主要的一点是朱元璋取消了宰相制。经过朱元璋及朱棣两朝的努力,建立了内阁制。这种变格本质上是加强了封建王朝的皇帝集权。
历史上的宰相,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宰相的权利很大,仅次与皇帝。因为相权很大,许多时候,会侵犯到皇帝的权利。历史上的霍光以及曹操,都是相权压过帝权的人物。有学者认为,明初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整死李善长、胡惟庸就是为取消宰相制做的辅垫。
宰相的权利是统领六部,处理朝廷的日常事务。取消之后,大量的日常事物全部转移到皇帝个人的手上,皇帝的工作量就大大增加,真正要日理万机了。为了不把自己累死,只好从翰林院找一些文官帮助皇帝处理公文。这些文官一开始是无定制无定员的。慢慢固定了,就形成了内阁。内阁制与宰相制最大的不同是,内阁对朝廷事务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决定权收回了皇帝手中。开始的时候,内阁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虽然他们干的活很重要,可是他们的级别并不高。第一批进入内阁的六七个人中,品级最高的解缙是四品。到后来,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级别也越来越高了。到张居正时,内阁首辅都是一二品的大员了。
内阁帮助皇帝处理公务,减轻了皇帝的一部分工作。但决策的权力还是在皇帝手上。内阁把朝廷事务做出处理解决方案后,是否可行,还要皇帝批准。皇帝的事务还是很多。于是,只好向身边的太监求助了。
太监在古代称宦官。最早提到太监的是《周礼》,太监被称为“奄寺”。有“奄寺不过百人”之语。太监做为帝王的身边人,离权力中心很近。在帝王统治力不强的时候,可以利用权力。为害国家。汉唐时期,都有宦官专权为乱的事情。朱元璋起自民间,在前朝的历史也很明白。为了大明的统治,对太监曾做出很多限制。比如曾规定“内监不得识字。不得兼任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等。但大明王朝建立之后,内廷中的太监数量越来越多,作用也越来越大,开始时定的许多规矩,慢慢都被打破了。
明朝皇宫的内监共有二十四个部分,称为二十四衙门。分十二监、四司、八局。十二监是: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是: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和混堂司。八局是: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局、司苑局。二十四衙门把皇宫之内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全部包括了。
这些人在皇宫中各司其职。朱元璋时,对他们立了不少的规矩,管理也很严。犯事的都要进行处理。建文帝时,也继承了朱元璋的做法。这种严格的管理,许多太监的心中是有所不满的。等到“靖难之役”,燕王起事的时候,许多太监投靠了燕王。所以,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对太监的任用比以前放松了很多。朱元璋的许多规定,也都被打破了,著名的七下西洋的郑和,就是太监身份。
为了提高太监的文化水平,明朝又在皇宫内设立了内学堂,命大学士为少太监们讲课。大学士们文化水平很高,所以,许多太监也都有很高的文化,比如冯宝等。
在二十四衙门中,司礼监的地位是最重要的。所以,也是一切内监们争夺最厉害的地方。
司礼监设有提督太监一名,掌印太监一名,这二位是司礼监的头头。其下有秉笔太监、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廊掌司等等。提督掌印之下的这些太监没有固定名额,有时多有时少。司礼监提督太监的权力最大,一切事情他几乎都能管。他可以督理皇城内一切行政事务,所有内监的处罚权都在他手中。明朝历史最有名的太监比如魏忠贤,王振、刘瑾等,都曾是这个职务。掌印太监是管理内外奏章的,把皇帝面前核对奏章并加盖印章颁行是他的权力。秉笔太监前边已经说了,也就是为皇帝代笔,起草旨意或是“批朱”是他的职责。“批朱”就是在内阁的呈件上写上皇帝的意见和批示。
这里问的是秉笔太监,大概是受了电视剧的影响,认为秉笔太监是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在一般情况下,司礼监的主管提督太监和掌印太监的位置都比秉笔太监要高。
在明朝的政治体制之下,司礼监因为有了秉笔和批朱的权力,在大明朝的政治生态中,取得了重要的地位。他们和内阁一起组成皇帝的秘书班子。因此,他们的权力很大。
内监的权力虽然很大,但他们却无力撼动皇帝的权位。只能依据皇帝的力量做威做福。就算是魏忠贤取得那样大的权力,依然无法取皇帝而代之。这大概是朱元璋改革的成功之处。
但制度的建构太强了,从内部已经无法打破。只好依靠外力了。
明朝秉笔的太监是什么一种存在?
司礼监的权力是变动的,秉笔太监的权力自然也是变动的,从最初的秘书权力,到后来的人事权力,嘉靖年间召回外派太监对他们权力是一个打击。1、皇帝的办公室
内阁加司礼监就是皇帝的办公室,从他们这下发的文件就是最权威的。内阁主要任务有两大块:第一就是草拟意见,即票拟;第二就是做政策建议,张居正在任的时候就推出很多政策。
司礼监主要负责将这些意见合法化,即“批红”,在就是加盖打印,这由掌印负责。
其实一般情况下,皇帝对特别重要的奏章会做亲自批示,即“天语”,其他也会阅一下。具体意见就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抄下来即可,然后下发各部与地方。
2、人事权的获得内阁和吏部的冲突就在于内阁逐步获得事实上的人事权。
同理,司礼监也是如此,最初太监的人事安排主要有内官监负责,随着司礼监权力的扩大,1人事权也就司礼监负责了。“内官监视吏部掌升选差遣之事,今虽称清要,而其权俱归司礼矣。”
尤其是明朝中央往地方派镇守太监,俨然继文官督抚、武官总兵之外的新一级体系。各地都要有对应的镇守太监及其僚属,自然需要大量的太监,在社会上表现就是自我阉割的人增多,在宫里就是走司礼监的路子越来越多。
3、与内阁的合作要说司礼监和内阁能架空皇帝,那是很难的,毕竟武官的工资是皇帝直接发的,武官是直接忠于皇帝,皇帝才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在实际运行中,内阁和司礼监整体关系比较良好,司礼监内书房小太监的老师是翰林(储相),
内阁的票拟需要司礼监签字、盖戳。虽然一般都没啥,但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不然在微小程序中都会卡人。
司礼监秉笔太监在整个格局中就是这个存在,作为皇帝秘书班子的一员,其权力确实不会小了,尤其是有大量人事外派的时候。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明朝秉笔的太监是什么一种存在?
谢谢邀请。明朝初期,朝廷制度基本沿袭元代。明太祖地位巩固后,定了一套新制度。首先是废除丞相,建立内阁,权归六部,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皇权明显加强。
皇权的高度集中,皇帝又忙不过来,很多事就要安排助手去做,助手的地位提高了,这样由大学士组成的内阁便为中枢机构,居于六部之上。内阁中的得力人手,成了事实上的宰相,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魏忠贤剧照
内阁指的是宫内的文渊阁,在内阁办事的主要是翰林院的官吏,要参预机务,随时以备皇帝顾问,传达皇帝命令,担任编纂实录、史志等书的总裁官等,但最重要的是起草诏诰谕制敕,就是皇帝文字活的各种文体多要由内阁起草,这种活称为“拟票”、“票拟”或“票旨”等。
内阁站在皇帝的角度,代皇帝拟议批答,用墨字写出,然后送给皇帝,再由皇帝或宦官用朱笔抄写修改后发下,变成皇帝的旨命。内阁就是皇帝的秘书处。
明宣宗时期,内阁的权力开始扩大,明世宗时期,内阁权力膨胀更厉害,阁臣的地位明显提高,被称为宰臣、宰相、辅臣、宰辅,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首辅掌握着票拟的权力,阁臣为争首辅之位明争暗斗。
刘瑾剧照
如何限制内阁的权力,不使内阁位高权重,就要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制约内阁的不是六部,皇帝自然要培植亲信,而与皇帝最近的还是宦官。所以,宦官便成为制约内阁的主要力量,宦官势力日益膨胀起来。
明朝的宦官机构庞大,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称为宦官二十四衙门。宦官掌管内廷各种事务,还有各种外差事务,有的宦官出任矿监、税监,有的担任地方守备、监军,还有的提督东厂、西厂。在宦官机构中,最重要的是两个,一是厂卫系统,就是东厂、西厂、锦衣卫;一个是司礼监。
冯保剧照
这个司礼监,是十二监之首,主要职权是职掌皇帝批红。以前内阁有披红权,为控制内阁,便用太监用代皇帝批红。这样就有了秉笔太监,皇帝的谕旨或批发奏章,常常授命内监先写事目。
“秉笔太监”控制了票拟后,也逐渐膨胀起来,有时假传圣旨,越过内阁而直接矫诏,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打着皇帝的牌子。到明朝中后期,形成宦官窃权专权的局面,导致了朝政的败坏,成为国家之患。
明朝秉笔的太监是什么一种存在?
是明代司礼监内从事秘书工作的太监,主要负责章奏初阅,代皇帝批答,记述,传达皇帝的命令。
明朝秉笔的太监是什么一种存在?
明代的政务流程是全国各地的奏章先送达内阁,由内阁处理大部分一般性事物,而比较重大事务则先由内阁拿出处理意见,写在小纸贴于奏章上作为参考,交予皇帝亲自处理,俗称“票拟”。但这些工作量也很大,对于很勤勉的皇帝或许还能坚持完成工作,但对部分身体不好或懒惰的皇帝,面对这些奏折就有点力不从心或懒得去管,例如嘉靖皇帝朱厚熜,全部时间都用来修仙炼丹,哪有时间精力处理政务。这个时候就需要秉笔太监替皇帝完成批阅奏章的的工作,把奏章中所表达的意思以最简洁的方式口述给皇帝,由皇帝裁决。秉笔太监再以红笔把皇帝的决策写在奏章上,就是所谓“批红”。秉笔太监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隶属司礼监,是由皇帝最信任和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宦官担任。
明初朱元璋害怕宦官干预朝政,严禁宦官识字,但朱棣上台后便推翻前朝制度,允许宦官识字。到了宣德朝朱瞻基执政时,宫中还在司礼监特设了一个名为“内书堂”的机构,专门教授宦官读书写字,以便更好地为皇家服务,并从中选拔优秀者逐级提拔至秉笔或掌印。由于皇帝的宠信,使司礼监权势逐渐扩大,成为内宫十二监之首,甚至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的权力大过内阁首辅。在皇帝勤勉或有效的监督下,秉笔太监还能按照皇帝的意思进行批红,但遇到昏聩和懒惰的皇帝,批红就失去了有效的监督,为太监乱政提供了机会,明代著名的几个大太监例如王振,刘瑾,魏忠贤,冯保都做过司礼监秉笔太监。
明朝秉笔的太监是什么一种存在?
司礼监里面第二大,第一是掌印的,一个盖印(玉玺),一个书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