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明知道打不赢魏国的,还要劳师动众,算不算劳民伤财?
诸葛亮政治家的眼光和胸怀,应当高于军事家的谋略和手段。诸葛亮隆中出山后,就不仅是个出谋划策的张良般谋士,而且应当是管仲乐毅般王佐之才。
蜀汉是三国兵微将寡的最弱小之国,同魏吴相比,好比乡镇企业发达了,敢与国际大公司比肩而立,诸葛亮不拿出浑身手段和绝技,是难以抗衡的。
诸葛亮首先是精兵简政,带出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先是安抚好边境,无后顾之忧后,五出祁山,北伐中原。
诸葛亮战略上坚持匡扶汉室的旗号,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魏政权宣战。战术上以攻为守,军事上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拒敌于国门之外。这就是三国时代诸葛亮成为最耀眼的明星,都是积极进取丶以一统天下为己任。
三国时代,是秦汉大一统四百年来,第一次大分裂,是进入近百年的新战国时代,不过战国七雄分成了三国鼎立。在这一特殊年代,诸葛亮一反曹操丶司马懿"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政,而继承发扬管仲辅助齐恒公"尊天子以攘外夷"的精神,坚持匡扶汉室丶重整山河的忠义观,才会以弱击强丶主动出击。
诸葛亮一生,承蒙刘皇叔三顾之隆恩,托孤之重任,鞠躬尽瘁丶死而后已,为兴复汉室战斗到了最后一息。他治理下的蜀国,政治清明,赏罚分明,是三国之中最受百姓爱戴的贤相。
诸葛亮事无巨细,都亲历亲为。虽权势灼人,但仍保持清廉本色。刘禅曾轻信小人诬告,诸葛死后曾亲自到诸葛家中,除了后花园八百株高大挺抜的松树,几无所有。
成都明众自发地为诸葛公焚香祈祷,刘禅几年后才立武侯祠。香火至今旺盛。对于诸葛亮的"出师表",史家公认为天下忠义第一表。对于诸葛鞠躬尽瘁丶死而后已的忠义观,司马懿的孙子西晋皇帝司马炎却做出了很高评价。
在唐太宗,诸葛被选入十大武侯之列,与华夏十大军事家齐名,足以看出诸葛不仅是政治家,还是军事家。他是维护华夏大一统的忠义化身,而被后人所崇敬!诸葛亮的忠义和智慧,走入百姓千家万户,是深受民间喜爱的极少数的古代忠臣良将之一,永芳千秋!
诸葛亮明知道打不赢魏国的,还要劳师动众,算不算劳民伤财?
当然是劳民伤财或者是吃饱了撑的。穷兵黩武,自古都没有什么好处,换来的只能是国将不国、累累白骨。可大部分穷兵黩武的帝王,都是在王朝比较鼎盛的时候,频繁地向外发动战争。而诸葛亮是在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以弱频频攻强。不能说他脑子进水,也不能说他找死,只能以他那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为由。比如什么匡复汉室,不能偏安于一隅,还有什么要是不攻打魏国,蜀国就没有立国之根本,舆论上就会失去支持。这些都不是诸葛亮频繁北伐的主要原因,这个主要原因他在出师表里头已经说得很明确了,为报先帝知遇之恩。怎么报?只能打肿脸充胖子、鸡蛋碰石头的勉强攻魏。
诸葛亮对刘备的这一番心意,致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是他千百年来受到古代封建王朝吹捧的目的所在。在这种吹捧之下,他的形象也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过于的神化了。
当时的魏国有500万人口,吴国有250万人口,而蜀国只有不到100万人口。没有那么多人,怎么能招到那么多兵。以蜀国不到十万人的兵力,去强攻拥有40多万兵力的魏国,怎么可能成功。至于地盘和经济上的差距,那根本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所以诸葛亮北伐中原的行为,也许他自己都知道,就是在闹着玩和小孩过家家。
诸葛亮在治理蜀国的过程中确实体现了一定的治国才能。如果不是他频繁地发动战争,那么,在他治理下的蜀国,可以说是一片祥和的气氛,老百姓有吃有穿有喝,谁愿意去打仗。可诸葛亮在有效治理蜀国的情况下,进而频繁地去发动战争。那么,他的这些所作所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给人的感觉就是其根本目的就是想去打仗。也就是说无论你把蜀国治理得怎么好,也会大大地打折扣,目的非常不纯洁。
对于他27岁提出的那个“隆中对”,以益州为根据地,又兼顾兵家必争之地的荆州,完全是战略上的一个极大的错误。益州易守难攻,沃野千里,确实是一个好的根据地,这一点没错。拿下了益州,养精蓄锐,发展经济,繁殖人口,训练军队都能够游刃有余地做到。至于荆州这个兵家必争之地,简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你想得到,别人也想得到,可以说,荆州在谁的手里,谁就是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况且把关羽那种性格狂傲的人放在荆州,别人连做梦都怕受到攻击,还不时刻想着怎么收拾你,你怎么能守得住。
诸葛亮对他的“隆中对”自信到可以和刘邦相提并论,刘邦统一天下的路,可不是诸葛亮规划的那条路。
伟人曾经评价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后面事情的发展大家都知道了,关羽很快大意失了荆州。说关羽大意失荆州,真是冤枉他了,不管他大意不大意,他总会失的,好虎架不住群狼。
刘备称帝以后,以为了给他二弟关羽报仇为由,想再次夺回荆州。结果让陆逊在夷陵一把火烧回了老家。诸葛亮得知以后,竟然叹息: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这里面就十分不明白了,诸葛亮作为丞相是干什么吃的?你为什么不力劝刘备?不力劝的原因就是他很支持刘备夺回荆州以恢复隆中对这一蜀国国策。
至于白帝城托孤,那完全可以当成是一场戏,虚伪的刘备和虚伪的诸葛亮两个人唱了一个对台戏。刘备和诸葛亮说:你很有才,国家大事交给你,我放心。如果我儿子刘禅不是那块料儿,你就取而代之。诸葛亮听了以后,马上跪到地上说我:这种不是人干的事我怎么能干呢,你放心,我一定当好我的丞相,辅助好你儿子,不会觊觎皇帝之位。刘备听完放心地死去了,如果诸葛亮那时有一丝的犹豫,估计早成刀下之鬼了。刘备对诸葛亮不是完全放心,托孤的时候还有个李严,李严可是蜀中大户,况且又和诸葛亮政见不合。诸葛亮一味地北伐,李严宁愿丢了官、被杀头也要抗争到底。
刘备在夷陵大败中死去,诸葛亮先平了孟获,之后不到一年就开始他的北伐事业,真不知道那时候蜀国还有多少兵,多少粮,多少钱经得起这么折腾。
总之,诸葛亮发动的五次对曹魏的战争,最大的一次战果就是在第三次北伐的时候得到了魏国的两个郡,其余的都是草草收场。最为诟病的是第一次北伐之中,竟然让一个从来没有带过兵,从来没有作战经验的马谡去守那么重要的街亭,简直是昏了头。之后还猫哭耗子、泪眼汪汪的把马谡杀了,还什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简直是扯淡,这分明是找替罪羊。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取得的政治成就和经济成就远远地大过了他的军事成就,人无完人,三国演义过于神话的诸葛亮不是他的原型。
诸葛亮明知道打不赢魏国的,还要劳师动众,算不算劳民伤财?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经常被探讨,属于热问话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个问题应该诸葛亮自己最清楚,我们后人只能是猜测,当时的一些具体情况仅凭史书记载也不一定会全面的。
“以战养战,以攻为守”,诸葛亮心里清楚三国鼎立局面不会长久,魏国强大了会进攻蜀汉、东吴。在这样情况下,先下手为强,进攻魏国,把战火引到敌国,保护本国百姓财产安全。取用魏国物质以战养战。另外,当时人口资源宝贵,进攻魏国,把魏国百姓迁入蜀汉,有利于增强蜀汉力量。
诸葛亮报刘备知遇之恩。“白帝城托孤”,刘备举国托付给诸葛亮。刘备和诸葛亮都认为: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想兴复汉室。刘备已去世,诸葛亮年龄越来越大,时间不待人,诸葛亮明知蜀汉弱小,但强弱在战争中是可以转变的。这样,诸葛亮进攻魏国。
还有人认为诸葛亮率军攻打魏国是为了转移蜀汉政府内部矛盾。蜀汉政权有益州本地派、荆州派以及早朝跟随刘备的元老派等,为了增强团结,避免各派系之间矛盾,进攻曹魏。
诸葛亮在公元228年至公元234年间五次伐魏。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曹叡继位,曹魏换新君,政局不稳,属于天下有变。公元228年,蜀汉诸葛亮伐曹魏,是好时机。公元228年冬,东吴陆逊和曹魏交战,诸葛亮乘机进攻曹魏。诸葛亮五次伐魏,虽然没有消灭魏国,但是,取得一定成果。诸葛亮不伐魏国,魏国找机会也要进攻蜀汉的。地方割据政权都以完成统一为目标,战争很难避免。
多数人认为诸葛亮伐魏不属于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诸葛亮伐魏兴师动众,得不偿失。那种观点多,只有身临其境诸葛亮自己最清楚。无论怎么说,诸葛亮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的地位不能撼动。诸葛亮高尚的品德让人佩服敬仰。诸葛亮是名垂千古,万古流芳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明知道打不赢魏国的,还要劳师动众,算不算劳民伤财?
诸葛亮明知打不赢魏国,还要打魏国,这算不算劳民伤财?其实这个问题就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考虑了。
打仗肯定会劳民伤财,这点毋庸置疑,但这要看你劳民伤财的意义是什么?诸葛亮北伐劳命伤财的意义是什么?从三国史书来看,诸葛亮北伐目标是恢复汉室,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也是实现隆中对的规划。
虽然北伐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但就当时诸葛亮的处境以及蜀国的处境,北伐是不会成功的,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蜀国一样也不占,更何况军力、国力、君主、人才等,跟魏国比,没有一样有优势,在这样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情况北伐,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这样的军队必定吃败仗,按照当时的天下形式来说,北伐战略是错误,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不北伐战,蜀国采取生养休息战略,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养休息的战略也是错误的,因为魏蜀两国实力悬殊太大了。魏国曹家三代都是明君,而且治国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军队逐渐强大,人才辈出,所以生养休息时间越久,两国国力悬殊也就越大,蜀国灭亡也就越快,诸葛亮在世蜀国可存活,但是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必定会快速灭亡,因为蜀国人才太少了,不是蜀国培养人才制度有问题,而是蜀国本地人才就很少,中国自古以来,北方就是人才经济中心,人才辈出,即便是现代,云贵川三省的高端人才总和,也干不过北京、上海任何一座城市,更别说其他省了。
所以诸葛亮北伐与否战略都是错误的,而在这种错误的战略中,诸葛亮选择了北伐,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诸葛亮北伐是当时最正确的选择,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北伐,向世人证明了其军事才能,让诸葛亮流芳万世,被后人祭奠。
诸葛亮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北伐却常常优势,掌握战场主动权,按理说诸葛亮北伐必定要打败仗,因为北伐没有任何优势而言,但北伐结果却领人意外,诸葛亮不但没经常吃败仗,还打了胜仗,这完全是靠诸葛亮的人才优势,克服其他劣势打出来的,这样的人物,不牛逼还有谁牛逼?
有人常说,诸葛亮北伐失败,总是打败仗,这样说的人只不过哗众取宠罢了,诸葛亮北伐确实没有成功,但北伐没有成功,不代表经常打败仗,中国历史上没有完成一统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要把一统强加给诸葛亮呢,曹操那么强大不也没有完成一统么,那是不是曹操就很垃圾了?
人们常说诸葛亮北伐总吃败仗,那我们就来看看历史,诸葛亮北伐打仗如何:第一次北伐,因马谡违抗军令,丢失街亭,导致诸葛亮撤退,但诸葛亮收姜维,迁移千余户百姓入汉中,马谡失街亭损失将士两千多人,但另外一面得到姜维等人才,收获要大于损失,但这次北伐,诸葛亮失败同时还吃了败仗,属于败;第二次,诸葛亮攻取陈仓,因为赫昭死守,诸葛亮迟迟攻不下,因粮尽主动退兵,退兵时斩杀大将王双,这局属于平局;第三次北伐,夺取阴武两郡,属于大胜;第四次,曹真主动伐蜀,由于下大雨,曹真前锋部队被困,撤退时,后方部队被击败,曹真战略上部署差诸葛亮太多,不但伐蜀失败,还吃了败仗,回去抑郁死了,诸葛亮取得防蜀之战胜利;第五次,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决,两人第一次过招,司马懿很小心,但也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于是诸葛亮击败名将郭淮,割了司马懿麦子,司马懿追击诸葛亮到卤城,两人展开激战,司马懿大败,差点被全歼,诸葛亮粮草不济,加上后方李严搞鬼,没有追击司马懿,撤退,张郃追击,被诸葛亮射杀;第六次北伐,因为起水,诸葛亮孟琰部队被困,司马懿派兵攻击,被诸葛亮击退,从此司马懿知道自己敌不过诸葛亮,于是各种闭门不战,无论诸葛亮用什么方式,司马懿就是不战,因为司马懿知道,战必输,不战耗诸葛亮粮草,诸葛亮必退,于是司马懿于将士们开始忍受各种屈辱,被送女人衣服,千里请战,被蜀军辱骂等,直到诸葛亮去世。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怎么可能会错过歼灭蜀军的机会,于是派十万大军追击,被诸葛亮留下的遗计用诸葛亮木像吓退,后来百姓曰:活诸葛走活仲达,可见司马懿有多怕诸葛亮。
那么从后世来看,诸葛亮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向后世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让他入选唐朝的武庙十哲,稳居前十,被后人祭奠,后人还为他建立武侯祠,供世人祭奠。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被打是正确的,他没完成当时的一统,但是却谋取了历史美名,司马懿后代虽然完成了一统,在历史上却是骂名。
诸葛亮明知道打不赢魏国的,还要劳师动众,算不算劳民伤财?
村夫,原來是个笨蛋!
哈哈,当他做上四轮车时,鹅毛扇摇一搖时,他又神了!
战争中劳劳劳劳的罪名,不戴给村夫还能戴给谁呢!
人无完人吗!给智慧之星戴顶不光彩的帽子,再细细地把您一打量,哈哈,您比他好看得多啦!
他說:想当年,我不写《三国演义》,留给你写《演义三国》,那该多好![作揖][玫瑰]
诸葛亮明知道打不赢魏国的,还要劳师动众,算不算劳民伤财?
你说错了,蜀汉真正有机会打败魏国,就是诸葛亮执政时期。
说起来姜维也是挺倒霉的,诸葛亮死后他一接班,曹魏北部边境发生了巨变,蜀汉再也没有机会了。
为什么说诸葛亮时代蜀汉有机会打败曹魏呢?
注意,我说的是有机会,不等于一定可以,但是姜维时代真的是一点儿机会都没有。
这是因为曹魏虽然占据了整个北方,但是因为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战乱,北方的人口急剧减少,农业和经济也遭到了极大破坏。
曹操在与吕布争夺兖州过程中竟然需要吃人肉,可见粮食有多紧缺。
到了三国时代,人口甚至成了战略资源。
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失利后,第一时间就迁走了汉中所有人,就是不让刘备得到汉中的人力资源。
一直到前秦符坚迁移了大量人口到关中地区,才使得关中地区慢慢恢复了东汉时的一点风采。
换言之,曹魏时期的关中地区根本供应不了大兵团,养不起。
而曹魏建国时也是四面皆敌,北方有公孙述割据势力,公孙述治下人口和蜀汉一样多;长城以外还有鲜卑人,东边还有东吴。
所以曹魏能用在蜀汉这边的兵力其实是很有限的。
所以,曹魏只是在关隘要地布置了少部分精锐部队,其他边境州郡都是可以放弃给蜀汉的,曹魏应变是用关中少部分精锐依托关隘要地拖住蜀汉军队,然后大将率领机动兵团直接从洛阳赶到关中地区与蜀汉对峙。
也就是说当时曹魏的机动兵团就只有一个,还需要照应北部、西部和东部防线,只是很可惜诸葛亮时代,曹魏没有遇到过北部、西部、东部防线同时遭到敌军入侵的情况,所以曹魏靠着仅有的机动兵团还能勉强支撑。
所以说,诸葛亮时代蜀汉要是能短时间击败曹魏少数精锐,突破到关中平原,那么就有机会打败曹魏手头唯一一支机动兵团,更何况蜀汉要是突破到关中平原,那么东吴和北部的鲜卑都会趁火打劫,那么蜀汉就有机会夺取关中地区。
而夺取了关中地区,又有蜀地的蜀汉就真有可能和曹魏争夺天下了。
所以说,诸葛亮时代蜀汉是有机会的。
反而姜维时代,蜀汉是真没有机会。
因为司马懿很快的解决了公孙述,鲜卑可汗柯比能又突然死了,等于是曹魏北部外敌一下子都消失了,瞬间曹魏就多了差不多十万可以机动的部队。
不算边军,曹魏仅仅机动兵团人数都比蜀汉和东吴加起来还多2倍,这就真的没机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