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尔扈特部怎么西去的?东归为什么又受到那么多阻拦?
清朝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土尔扈特东归,居住在欧洲伏尔加河中下游的土尔扈特部,不远千里跋涉回到了中原。
从这件事情来看,土尔扈特部原本就是东方的部族,只不过后来迁徙到了欧洲。
公元13世纪,蒙古被成吉思汗所统一,建立起巨大的蒙古汗国,与此同时,蒙古铁骑大规模开始对外扩张,很多蒙古部落都迁徙到了很远的地方。
蒙元时代,土尔扈特部在天山北部的额敏河流域寻找到了牧场,定居下来,这样安乐的日子足足过了三百年的岁月,直到明朝中期的时候。
明朝取代蒙元之后,进行了多次北伐,而当时的蒙古已经衰落,至于迁徙到欧洲地区的蒙古人也感受到了深深的统治危机。
那时候,哈萨克地区的突厥人兴起,东欧的斯拉夫人也不断反抗蒙古人,至于西南亚洲的蒙古人不断被同化,逐渐失去了蒙古人的各方面特征。
十六世纪的时候,原本分散到亚欧大陆各地的蒙古人大多数都退回了蒙古高原,但是经过这几百年的分化,蒙古人也被分成了东西两个大部分。
东蒙古也就是喀尔喀、科尔沁与土默特等部落,而西蒙古也就是卫拉特蒙古,主要由土尔扈特与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四大部族组成。
西蒙古所在的新疆地区,牧场非常有限,随着人口增加,土地的压力不断上升,而且哈萨克等也在不断崛起,蒙古各部之间对于牧场的争夺越来越激烈。
土尔扈特部的力量相对比较小,与强大的准噶尔之间尚且勉强抗衡,偏偏这时候,起源于东欧的沙俄大规模进行向东扩张,并且不断染指土尔扈特所在的地方。
在沙俄的进攻之下,蒙古各部一会儿自己打来打去,一会儿互相争斗,一会儿又受到东蒙古各部的进攻,沙俄到头来也没有成功,但西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西蒙古中的准噶尔部崛起后,想着吞掉整个西蒙古,土尔扈特部的牧场大量丧失,为了生存必须要寻找新的牧场,因此在1628年,土尔扈特与部分和硕特、杜尔伯特部族开始西迁。
经历了重重险阻,土尔扈特部终于迁徙到了如今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这个地方水草丰美,而且尚未落入沙俄的手中,并且伏尔加中游还存在着大量游牧部落作为缓冲。
迁徙到新家园的土尔扈特人建立起了汗国,可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很久,因为当时整个世界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明朝被清朝取代,清朝将东蒙古各部收入囊中。
不仅如此,在土尔扈特离开故土之后,哈萨克与准噶尔部直接占据了当地,而且沙俄不断崛起大规模扩张,这样的状况之下,土尔扈特汗国陷入了深刻的危机当中。
尤其是沙俄,在顺利拿下西伯利亚之后,沙俄想着南下将近在咫尺的北高加索等地拿下,并且沙俄不断向哈萨克、第聂伯河流域还有波兰渗入,土尔扈特部被包围。
面对沙俄的围攻,土尔扈特最终会是什么结局,用脚指头都能想得到,为了生存,土尔扈特与沙俄之间开展了一系列战斗,只可惜蒙古铁骑横扫的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
多场战争,弄得土尔扈特部折损惨重,不过那时候的沙俄想着利用土尔扈特部防卫周围大量突厥系部族的袭扰,因此并没有直接对土尔扈特部进行吞并。
公元17世纪末,沙俄因为与奥斯曼之间的征战,大规模从土尔扈特征兵,并且强化了对于土尔扈特的控制,弄得土尔扈特民不聊生。
面对沙俄的咄咄逼人,土尔扈特想到了东归,并且先后派出两支使节团到清朝,向清朝表达了本族的想法,结果受到了清朝的积极回应,两支先遣团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
既然清朝有这样的意思,那么土尔扈特当然也就能够回到故土,而且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已将盘踞西北的准噶尔汗国给除掉,天山南北从此安定。
这一时期哈萨克完全被沙俄掌控,沙俄与奥斯曼之间的战争也越来越频繁,土尔扈特的形势越来越危及,再不走可能彻底没机会了。
公元1770年,土尔扈特部正式决定集体东归,由于叛徒泄密,土尔扈特受到了沙俄的大规模进攻,因此提前处罚,还好当时沙俄的主力正在跟奥斯曼进行战斗。
土尔扈特是当时沙俄的重要兵源,而且一旦土尔扈特离开,那么当地的肥沃牧场极有可能被突厥人所占据,因此沙俄不愿土尔扈特突然离开,派出大军进行围剿。
土尔扈特人被沙俄追击还不算,因为必须经过哈萨克的地盘,双方本来关系就不好,浩浩荡荡的队伍弄得哈萨克人以为土尔扈特人是来搞事情的,与沙俄联合起来发动了攻击。
在各方的攻击之下,土尔扈特最终虽然艰难回到了东方,却也损失惨重,原本二十多万人最终仅有八万人抵达了伊犁将军管辖的地方。
清朝遵循满蒙一家,得知土尔扈特部回归的消息,清朝进行了大规模的接应,并且调动粮草与其他物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等贵族,都受到了乾隆帝的接见与款待。
可以说,当年土尔扈特部跑到伏尔加河流域也是无奈,因为需要寻找牧场,后来回到东方是因为受到了沙俄的打压进攻,再不回到故土只能被沙俄所吃掉。
土尔扈特部怎么西去的?东归为什么又受到那么多阻拦?
土尔扈特西去的原因17世纪初以来,土尔扈特部与杜尔伯特部达赖台什和准噶尔部楚琥尔乌巴什同牧于额尔齐斯河中、上游一带。1620年至1626年卫拉特诸部与东蒙古阿勒坦汗两次战争的失利以及接踵爆发的1625年卫拉特诸部间大动乱,不仅使卫拉特各部实力受到削弱,也促使和鄂尔勒克率领土尔扈特部众以及部分杜尔伯特与和硕特牧民5万帐,西迁伏尔加河下游。此举据托忒文史料《四卫拉特史》记载始于1628年左右。
和鄂尔勒克率部西迁不是一次突发事件,早在1618年,他便派出忠实可靠的人到里海沿岸和伏尔加河下游一带,作过实地调查。伏尔加河下游这片一望无际大草原,本是诺盖人迁徙后遗留下来的弃地,当时俄国势力远未能控制这一地区。和鄂尔勒克率领的西迁队伍渡过乌拉尔河后,约在1630年到达了水草丰美、气候温和的伏尔加河下游各支流沿岸。和鄂尔勒克建牙帐于阿冈赫巴河畔,“置鄂托克,设宰桑”,“放牧牲畜,逐水草围猎之利”,开始了初创土尔扈特汗国的艰辛历程。
什么是土尔扈特大西迁的真正原因呢?历来众说纷纭。对此,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满文档案记载,1771年10月(乾隆三十六年九月)渥巴锡在承德曾向清政府官员讲述了其先世西迁原因,他说;“我阿玉奇汗之曾祖和鄂尔勒克,原栖牧于伊犁以远额什尔努拉等处。在巴图珲台吉之时,我四卫拉特内部,不甚和睦,且因我所居之牧地不能容之。对此,和鄂尔勒克遂携其子弟书库尔岱青、诺雅特等前往俄罗斯之额济勒(即伏尔加河)地方栖牧。”渥巴锡这段自述说出了西迁的经济原因,也指明了西迁的政治原因。
上图渥巴锡塑像,位于新疆和静县
艰难的东归之路和鄂尔勒克率部来到伏尔加河下游后,按照俄国史书记载,“从来不曾有过一丝一毫臣属于俄国的想法”,在土尔扈特人看来,这片无主的大草原,他们有权在草原上放牧,在河流中航行,而这正与俄国的政策对立。俄国为了巩固已经征服的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两个汗国的既得利益,并进而向伏尔加河、顿河流域扩张势力,处心积虑的想控制这一新建的游牧民族国家。到叶卡特琳娜二世执政期间,俄国政府已经主宰了土尔扈特蒙古诸部,作为汗王的渥巴锡对汗权对旁落有切肤之痛。
在俄国的民族压迫政策统治下,土尔扈特蒙古及其首领渥巴锡最后决定动武装起义,彻底摆脱俄国控制,重返故土。
1771年1月17日,由宰桑桑杰策凌率领一支精锐士兵突袭了俄国政府派驻渥巴锡牙帐的杜丁大尉兵营,公开起义。起义之初,渥巴锡采取了乘敌不备,先发制人的军事策略。1月21日,东归部队已进入了哈萨克草原,由于大雪冰封,行动困难,遂决定休整到3月底,准备4月初重新启程。但此时形势发生逆转,奥伦堡省长接到俄国追击土尔扈特的命令后,立即采取了行动,但因行动慢半拍,未有实效。
上图巴伦台黄庙,位于新疆和静县,是土尔扈特部的“总庙”,有“小布达拉宫”的美誉。
1月27日,俄国女皇向全体哈萨克人发布谕令,要求堵截土尔扈特人。奥伦堡省长莱英斯多尔普又致函哈萨克小帐首领努尔阿里汗,要他拦截土尔扈特人,并允诺所得战利品全部归其所有。在1770年春天,渥巴锡为储备东归口粮,曾经抢掠了哈萨克人的牲畜,努尔阿里汗为此请求俄国干预,未获结果。当得知土尔扈特部进入自己领地后,在俄国的挑唆下,努尔阿里汗成为东归土尔扈特人的危险敌人。当俄国军队因为粮草不足而回撤后,努尔阿里汗被攫取财富和复仇心理迷了心窍,不甘心就此罢休,因而继续尾随已十分疲惫的土尔扈特东返队伍,并不断发动小股袭击。
上图巴音布鲁克草原,土尔扈特部东归后被安置于此。
在中途休整过程中,土尔扈特人又陷入了努尔阿里汗和阿布赉苏丹5万联军的重围。渥巴锡利用谈判间歇的宝贵时机,成功突出重围,绕巴尔喀什湖西南之戈壁,抵达伊犁河流域。1771年7月8日,前锋部队在伊犁河流域与前来相迎的清军相遇。7月17日,清军总管伊昌阿、硕通在伊犁河畔会见了刚抵达的渥巴锡以及土尔扈特部的主力和家属。至此,历时8个月的东归征程,以土尔扈特人的胜利抵达而结束。
土尔扈特部怎么西去的?东归为什么又受到那么多阻拦?
明朝中期,蒙古裂为东西两部,东蒙古林中百姓部为鞑靼,西蒙古草原百姓是瓦剌。鞑靼为北元后裔是为正统,但瓦剌强大啊!瓦剌看不起鞑靼的弱,俺答汗还接受明朝的册封,而瓦剌直接玩土木堡之变。土尔扈特部也就是瓦剌的一部分,土尔扈特部中文意思就是护卫,相传其祖为成吉思汗的贴身侍卫,必须的大内高手。
土尔扈特部怎么西去的?好汉不提当年勇,到阿玉奇汗的爷爷和鄂勒克汗时,瓦剌中的准噶尔部崛起。崛起后就是南征北战,各种征讨。说起来都是一个祖宗,但亲兄弟还明算账呢?关键是准噶尔台吉(王),弱冠早逝,尚无子嗣。于是准噶尔内部乱,还向外部扩张,总之就是一锅粥。部人口的增多,草原的减少,把土尔扈特部逼的空间越来越小。
和鄂勒克汗,那个愁啊。突然,他忽然开朗,一路向西走出去。这绝非福垊信口齿黄,在何秋涛的《朔方备乘》、张穆的《蒙古游牧记》都有记载的。最让和鄂勒克汗郁闷的是连俄国也趁火打劫,他们不断南下。让瓦剌各部告别佛祖皈依耶稣,归化为俄国人。他们自然一百个不愿意,想当年你们都是俺们的奴才,俺们能做奴才的奴才啊?
瓦剌各部只好都向西发展,这哈萨克汗国可不愿意了,在拉锯战中哈萨克汗国逐渐处于下风。1618年和鄂勒克汗向西循地,终于找到一块诺盖人放弃的肥美草地。诺盖汗国为什么放弃此地,因为他们内讧加上自然灾难,就游牧到了亚速夫和西瓦草原。这事在自特拉金写的《准噶尔汗国史》有载。
1628年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勒克汗携本部及和硕特、杜尔伯特、辉特等25万民众,向北再向西进入西伯利亚,途径哈萨克草原,跨过乌拉尔河。沿途打败了诺盖人、哈布奇克人、吉普卡克人、吉捷桑人,向西进军。他们看这群陌生的不速之客只是过客,尤其是诺盖人看到他们只是占领了他们曾经丢弃的地方,也就和睦相处了。
东归为什么又受到那么多阻拦?1630年,土尔扈特部地道伏尔加河中下游的草原,建立起了土尔扈特汗国。在这里建立牙帐,安居乐业。不过几十年,那恶国人又来了。这次他们是在劫难逃了,受尽恶国的压迫和奴役。最让他们不能容忍就是俄国人把他们当作炮灰。
以蒙治蒙可以接受,问题是他们以蒙打蒙。一次次的抓壮丁,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他们也曾配合巴什基尔人抗击俄国的暴政,后来不断起义。当然毕竟弱小,也被抓过壮丁,败多赢少,不得不低头。到了渥巴锡汗时,实在忍无可忍了,他们又听说清朝灭掉了他们的仇敌准噶尔。
故而又想向来到这样,去捡漏,回去建立汗国,做清朝的藩属。在东归中,他们磨难重重。首先是恶国人围追堵截。其次是哈萨克人,趁机报仇。再次还有哥萨克人趁火打劫,最后就连清朝也对他们提防甚至仇视。根本不像我们想象那样清朝十分欢迎。
如果清朝真的欢迎,一定会出兵帮助他们回娘家,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
俞正夔直言:“三十六年,土尔扈特乌巴锡闻绰罗斯、和硕特、辉特皆亡,可以窃据伊犁游牧也,即弃俄罗斯,率众南来。六月,至卡伦,知伊犁规模已定,不敢逞,乃藉众来归”,“来归之由,实由舍楞唆抢伊犁,继至而知其不可逞也,舍归顺更无他法。”乾隆手谕:“尔等(土尔扈特部)若靠近边界,允许入界之,抚慰安置;若未至我边界,半途被俄罗斯追辑,发生冲突,则可不理”乾隆手谕:“尔等若有疑惧之情,或有他变,即照朕之旨意,随机应变。勿得手软,以致迟疑大事。”乾隆对渥巴锡非常警惕,刚一回国,就让牧民变农民,在确定渥巴锡真心来投,方才赏赐草地,允其放牧,并加以虚封笼络。乾隆是不会有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因为这是梁启超发明的词汇哈。未迁徙的土尔扈特部的牧民的后裔,1935年成立了俄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他们依然是信奉佛教。
土尔扈特部怎么西去的?东归为什么又受到那么多阻拦?
土尔扈特部虽然大部分人东归了,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留在了俄罗斯境内,今天铭苏先生就给大家简单回顾一下这段历史故事。
在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的里海沿岸有一个加盟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该国面积只有7.6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约30万人,其中有17万人属于卡尔梅克人,他们主要信仰藏传佛教。
卡尔梅克共和国属俄罗斯联邦南部联邦管区,首府埃利斯塔市,官方语言为俄语、卡尔梅克语、卫拉特语,市内的释迦摩尼大金寺是欧洲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国信仰藏传佛教的卡尔梅克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6%,俄罗斯人约占40%。
大家可能比较奇怪,为什么一个位于欧洲的国家居然还有十几万的人口信仰藏传佛教,这跟中国到底有什么历史渊源呢?今天铭苏先生就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这段历史故事:
要弄明白卡尔梅克人的历史还要从中国的历史说起,明末清初时卫拉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其后准格尔部逐渐强大强大起来,开始对其余各部进行征服活动。土尔扈特部不愿意臣服于准格尔部,1616年在首领和鄂尔勒克带领下开始向西迁徙,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建立了土尔扈特汗国。土尔扈特人虽然西迁伏尔加河一带,但是土尔扈特部与克里米亚汗国、达赖喇嘛、清朝继续保持联系。
土尔扈特汗国建立140多年以后,随着沙皇俄国的不断壮大,土尔扈特汗国的命运将发生巨大改变。在沙皇俄国的压迫下,土尔扈特部无法继续在伏尔加河一带生活,于是就发生了历史土尔扈特部东归的壮举。当然土尔扈特部东归只回来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回来,就是没有走的这部分人成为了现在的卡尔梅克人。
那么,土尔扈特部为何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生活100多年的伏尔加河一带呢?铭苏先生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原因:
第一、政治上沙皇俄国干涉土尔扈特汗国内政,削弱大汗王权。
土尔扈特汗国的体制是汗王决定一切,在汗王之下有个叫扎尔固的机构,类似现在内阁办事机构。俄国要求改组扎尔固,将扎尔固的权力提升到同汗王同等的地位,这相当于大大削弱了汗王的权力。
第二、经济上通过向土尔扈特汗国周边移民,挤压其生存空间。
沙俄政府通过让大量的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展,不断缩小土尔扈特汗国的游牧地范围,挤压土尔扈特畜牧业发展空间。
第三、文化上强令土尔扈特人改宗东正教,以让其归顺沙俄。
土尔扈特人全民信仰藏传佛教,而沙俄信仰东正教,为了使土尔扈特人断了同东方的联系,沙俄强令土尔扈特人改宗东正教,这是土尔扈特人所决不能接受的。
第四、沙俄强令土尔扈特人向沙皇称臣。
在土尔扈特汗国强盛时期,土尔扈特汗国同沙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当沙俄强大以后,要求土尔扈特汗国向沙皇俯首称臣。
第五、沙俄强征兵役,导致土尔扈特人青壮年大量损失。
沙皇俄国连年对奥斯曼土耳其征战,不断对土尔扈特部进行征兵,尤其对土尔扈特骑兵需求巨大,导致土尔扈特部青壮年大部分做了沙皇对外战争的炮灰,引起了土尔扈特部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当时沙俄同奥斯曼土耳其连续打了21年的战争,如果继续打下去,土尔扈特部青壮年将损失殆尽。
如果土尔扈特汗国继续留在俄国境内,有可能会面临部族的灭亡,所以当时的土尔扈特汗国首领渥巴锡决定率部东归,重回故地新疆。1771年,渥巴锡率领17万部族踏上了东归的征程,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到达伊犁时人数只剩出发时的一半。
土尔扈特汗国东归为何没有把部族全部带走,而留了一部分在俄国呢?
这是因为当时策划土尔扈特汗国东归是秘密进行的,尤其对俄国人是保密的,但是毕竟是几十万的大行动,消息还是泄露了,形势的变化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
当时土尔扈特汗国分布在伏尔加河左岸有一万余户,大约9万人,分布在伏尔加河右岸有3万余户,大约有17万人,当时原计划是两岸的部族一同东归。但是,当时是一个暖冬,伏尔加河迟迟不结冰,导致左岸的9万人无法渡过伏尔加河。情急之下,渥巴锡率领右岸的三万余户部族立即踏上东归的征程。
土尔扈特汗国东归的消息传到了圣彼得堡,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立即派兵追击土尔扈特东归部队,然后派人将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密监控起来。后来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这9万土尔扈特人就成为今天的卡尔梅克人,后来成立了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虽然这部分土尔扈特人留在了俄国境内,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依然坚持信仰藏传佛教。
土尔扈特部怎么西去的?东归为什么又受到那么多阻拦?
先说,
土尔扈特部是怎么西去的。
土尔扈特部是由蒙古克烈部的一支发展出来的,于大约15世纪初期就迁徙到西蒙古,与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并称为“卫拉特四部”,即卫拉特蒙古,即西蒙古。
1481年,东蒙古女强人满都海夫人率军亲征在蒙古西部的塔斯博尔图大败卫拉特四部,迫使卫拉特诸部的封建主们接受了冠缨不得过四指、居常许跪不得坐的屈辱条件。1496年—1510年,东蒙古达延汗亲政后多次发起攻击卫拉特四部,将卫拉特四部的势力从漠南西部驱逐出去。达延汗之后,漠北地区负责对卫拉特作战的任务先后由兀良哈万户和喀尔喀万户承担。
16世纪末期,漠南蒙古的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频频向卫拉特发难,西方的哈萨克人也趁机蚕食卫拉特的西部牧地。卫拉特部被喀尔喀阿巴岱汗击溃,并短暂向喀尔喀称臣。阿巴岱死后,卫拉特即恢复独立,但并没有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
到17世纪初,卫拉特四部领地被压缩到了额尔齐斯河、鄂毕河中上游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由于牧地有限,卫拉特四部之间不断内讧,根本无法一致应对外部的敌人。1606年,卫拉特人被迫和外喀尔喀右翼的札萨克图汗签署和约,承认自己臣服于札萨克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首领赉瑚尔派遣堂兄弟硕垒乌巴什统治今天蒙古西部和南西伯利亚地区。硕垒乌巴什击走卫拉特后,降服了居于唐努山、阿尔泰山和萨彦岭之间的兀良哈万户后裔(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阿尔泰淖尔乌梁海三部)建立了“阿拉坦汗王朝”,卫拉特人就成了阿拉坦王朝的属民。
1620年,哈喇忽拉率领准噶尔部首先打响反抗阿拉坦汗王朝的第一仗。1623年,卫拉特四部组成联军与阿拉坦汗王朝作战,打死阿拉坦汗硕垒乌巴什。自此,卫拉特人不仅摆脱了阿拉坦汗王朝这个宗主,还把叶尼塞河流域原属阿拉坦汗管辖的吉尔吉斯人收为自己的属民。
1629年,哈喇忽拉联手和硕特部再次击败阿拉坦汗王朝,将版图扩充到伊犁河流域,占领了天山以北的全部草原地带。
但是,哈喇忽拉对外开拓疆土的速度远赶不上卫拉特各部人畜繁衍的速度。虽然首领们试图通过定期召开“丘尔干”(又称扎尔固,蒙语会议的意思)协商划分好各自的游牧地,但各部为了争夺草场仍时有冲突。最终结果是土尔扈特部大部、杜尔伯特、和硕特、辉特等各一部,共约5万户20万部众,在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下西迁到东欧伏尔加河流域,建立了著名的土尔扈特汗国。
再说说为啥土尔扈特部东归时损失那么大。
根据《满文录副奏折》的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损失确实很惨,一般国内说法是惨遭沙俄帝国的哥萨克追击。
沙俄帝国的军队追击可以理解,毕竟土尔扈特人之前属于沙俄帝国,是重要炮灰和压榨对象,现在想跑,必然要追的。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因为按前苏联学者Ш.Б.齐米德道尔吉叶夫的考证,俄罗斯的追兵一直没怎么追上卡尔梅克人(也就是土尔扈特人),真正对土尔扈特人形成打击的是哈萨克人。
“从奥伦堡被派去追击的俄国军队得知,哈萨克诸汗、苏丹和巴图鲁(勇士们)与土尔扈 特人发生了多次会战,使行途中的土尔扈特人损失了一定的战斗力及大量的牲畜、财物 。”
至于为啥哈萨克人要攻击土尔扈特人,就只能说是后者做出来的了。
因为土尔扈特人当年也想四处征伐。
比如1644年,在东欧草原,土尔扈特汗国的汗王和鄂尔勒克和他的几个儿子在攻打沙俄阿斯特拉罕城堡时丧命于炮火之下。
1700—1716年间,准噶尔汗策旺阿拉布坦多次和自己远在伏尔加河的岳丈土尔扈特阿玉奇汗,联兵攻入哈萨克草原。原本完整的哈萨克汗国腹背受敌、实力大损,陷入大、中、小三玉兹割据的局面。
有当年的仇恨,哈萨克人肯定要对土尔扈特人下手的。
土尔扈特部怎么西去的?东归为什么又受到那么多阻拦?
土尔扈特部是厄鲁特蒙古(即漠西蒙古)四部之一,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
蒙古部落最为著名的一个特点就是各自为战,各大部落互相攻讦,而在漠西蒙古内部,四部也不对付,为了抢占地盘打来打去。
西去:战略转移明末清初那段时间,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跟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不合,然后就带人往西跑了。
为什么和鄂尔勒克跑的这么爽快?很简单,因为这时候四部准噶尔部最强,几十年后跟康熙死掐的也是他们,土尔扈特部根本不是对手,为了保存实力,赶紧战略转移吧。
土尔扈特部一路向西,跟哈萨克汗国掐,跟诺盖人打,两年后来到了当时还基本是无主之地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建立起自己的汗国。
这片地区也不是和平之神的属地,而是战争之神的地盘。土尔扈特部周围,还有一些当年蒙古西征时留下来建立的蒙古汗国,但是时过境迁,这些汗国早已伊斯兰化和突厥化,跟信奉佛教的土尔扈特部对立。不久,信奉基督教的沙俄也扩张到此地。
三种宗教,象征着三种势力,显然,土尔扈特部实力最弱,于是他们跟沙俄结盟,接受沙俄的册封,一起揍那些伊斯兰蒙古汗国。同时,土尔扈特部也跟老家保持着联系,接受六世达赖喇嘛的册封,坚守自己的佛教传统。
沙俄并不满足于土尔扈特部当他们的盟友,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强大的沙俄一步步跟土尔扈特部拉近关系,土尔扈特部派兵参与沙俄与瑞典的战争,沙皇接见土尔扈特部的首领。但沙俄的目的始终没有变,吞并土尔扈特部,让他们改信基督教,同化成沙俄的一部分。
东归:避免亡族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代,他们又决心返回故土,因为沙俄越来越过分了,插手土尔扈特部的贵族政体和信仰,再待下去,他们就都是上帝的子民了,而且他们听说老家那边最近很好,准噶尔部被扫平了,回去说不定还能当当老大。
18世纪,沙俄竭力控制出海口,跟土耳其死掐了很长时间。俄国经常征用土尔扈特的青壮年,作为俄国军队跟土耳其打,导致土尔扈特的人员伤亡非常大。如果再这么打下去的话,土尔扈特就没有了。
1767年,在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领导层开了一次小型的绝密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决定东归故土。
土尔扈特东归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圣彼得堡。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当然不能让这些炮灰就这么走了,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去追赶东去的土尔扈特人,同时采取措施,把还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格监控起来。
在接下来的半年内,土尔扈特部先后与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交战,跨越万里,最终抵达新疆伊犁河畔。
根据清宫档案《满文录副奏折》的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再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
在这个过程中,清政府充当了一个站着等的角色,清朝廷在乾隆三十六年三月(1771年4月)通过定边左副将军车布登札布的奏报得知土尔扈特举部东返。
在一番争论后,清政府决定,不出兵迎接,但当土尔扈特人回来以后,要好好安置。毕竟,清朝需要万里回归的残部,而不是远涉万里的虎狼之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