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为什么不爱住在紫禁城?
提到紫禁城,相信大家肯定会给它下一个定义,那就是皇帝的居所。可实际上,大家的认知和真实的历史情况是有偏差的。很多清朝皇帝都是常年不住紫禁城。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不适宜居住紫禁城适合办公,但是并不适合居住。紫禁城并不是皇帝的后花园,用鱼龙混杂来形容这里或许不是很合适,但紫禁城当中的人员组成的确是非常的复杂。
而且皇帝在紫禁城当中的活动范围是非常小的,比咱们现在住的小区大不了多少,所以皇帝会有种自由受限的感觉。
皇帝希望有独处的空间,但是紫禁城显然没有办法满足这点。皇帝在紫禁城当中步行,如果遇见太监或者是宫女,肯定是各种跪安。如果遇见太后或者是自己的老师,他更是有可能受到斥责。
如果单从宜居这方面来讲,紫禁城对于皇帝来说的确不是什么好地方,而颐和园则就更适合居住了。相信无论是谁面对这种选择,肯定都会优先选择后者,毕竟,后者的舒适性要比前者高太多了。
夏日炎热清朝的皇帝是来自凉爽北方,北京虽然也是属于北方,但这里的气候非常的燥热。要知道,天气本就炎热,再加上紫禁城的通风条件太差劲,这让居住在其中的皇帝感觉非常的不适。
皇帝之所以搬出去,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避暑。比如河北的避暑山庄,就是皇帝为了避暑而修建,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从前科技不是很发达,皇帝要是想解暑只能选择搬离紫禁城,而不是改善紫禁城的居住条件。实际上不只是皇帝,很多官员也会跟随皇帝去宫外居住。一方面是为了避暑,另外一方面则是为了方便和皇帝对接工作。
景色差紫禁城里面的那些宫殿的确威严气派,但如果看久了,难免会有些厌烦,相比于冰冷的建筑,很多皇帝都非常喜欢秀丽的自然风光。正因如此,才会修建圆明园和颐和园。
可能有人觉得这样实在太铺张浪费,但大家不要忘了,到了皇帝那种级别,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有权力这么做,同时也有能力这么做。
民族特性清朝是游牧民族,他们不喜欢待在一个地方。或许在其他朝代的天子看来,深居简出的生活非常的惬意,但是对清朝的统治者而言,他们更加向往自由。清朝早期的皇帝是追求内心对于自由的渴望,而之后的皇帝是模仿祖先。
相信肯定很多人都非常好奇,竟然紫禁城如此不适合居住,那么为何皇帝还要偶尔回这里。其实皇帝内心也是拒绝的,但紫禁城作为彰显皇权的地方,如果被皇帝抛弃的话,于情于理都是不合适的。古代的皇帝看起来权力庞大,但其实他们也要遵守很多的规则。
清朝皇帝为什么不爱住在紫禁城?
这个问题说明中国人一直就是追求生活的民族。
向往居住条件更好是所有人的追求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不住紫禁城是正常的想法,何况是身份尊贵的皇家。
紫禁城 红线部分是适合居住的部分
1、紫禁城的功能不适合居住:紫禁城是显示皇家国家权力威严的地方,重大朝会办公所在地,其高大威严的建筑就不适合居住,长长窄窄为了体现威仪的道路,根本就不适合出入。
就如同我们今天讲究的小区,一定要最纯粹的纯别墅山水社区。而紫禁城在现在的小区里顶多算一个商住两用的小区。从这个层面上紫禁城住起来就体现不了高端居住的感受。
2、紫禁城看起来很大,实际上居住活动区域很小:总占地72万平米,建筑面积18万平米,算过来总面积才1000多亩,分内廷与外廷。内廷仅占一半。
现在稍微大一点的小区占地个72万平米是很正常的。把小区道路与组团、广场、公园、运动场、学校、泳池、会所一划,其实住个半年以上也会很腻味。何况皇帝们也就只能住个内廷,顶多400亩。
3、紫禁城的居住地区,内廷还分很多功能区各妃子、太妃、皇太后、皇子读书、太监、宫女、佛堂、祖祭的等处。这样一分,皇帝能自由随意畅游的地方就很少,而且各地方人居不同,受干扰很大。如皇帝本想逛一逛清净一下,遇见个皇太妃就会很不自在。
所以实际上紫禁城是住起不很不自由的一个地方,所以清朝同治皇帝就受不了,经常私自出宫去飘妓,与居住的地方太不自由有很大关系。
想一下同治在内廷逛一下,随便在小区内遇到个两宫太后的一个宫女、太监或是师傅、内务府的领导等都是不开心的事。要是遇上太后和师傅,肯定又要责难。其实小皇帝的日子是很难受的。每天出入的地方就那么几个,看不到一点外面的世界。
4、紫禁城外的大环境很差:主要是随着清朝的大统一,居住在北京的人口是越来越多,周边的道路与房屋不象现在的条件,当时著名思想家容闳回忆去一下北京,干旱时,道路灰尘满天,下雨,因车辆众多,泥泞不堪,而且各官员与来人又不注意卫生,如随地大小便、扔垃圾。紫禁城外简直是臭气熏天。自然使得紫禁城的外围居住环境也不好。
颐和园
从历史来看:明清皇帝都不喜欢住紫禁城明朝起,很多皇帝就开始住西苑(现称中南海)。西苑就会大一些,1500亩约100万平米,因为是居住功能多,那边水面就占了700多亩、居住环境开阔、更多园林面积,所以明清的皇帝很多也在中南海办公。
清朝起:康熙开始,住圆明圆。帝国陆续归于一统,较之于明朝大大小小的官员,各地的藩属、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中南海也显得太小,就陆续到圆明圆去住了,圆明园占地就350万平方米,相当于7个紫禁城,那圆明圆的舒适度就高很多,而且可以免去很多紫禁城繁复的仪式性建筑与道路。所以清皇有时是紫禁城与园明圆两边办公,大多是在圆明圆的时间多,只是大朝会、重大仪式、庆典才会移驻紫禁城。
慈禧同治光绪年间,开颐和圆此时北京人口是越来越多,各国使馆都进来了,机构衙门也越来越多,经商、进京的人员大增。所以也需要更好的环境。
修建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有4 个紫禁宫那么大。当时也是两地居住,偶尔到紫禁城办公。况且慈禧归政后,再回紫禁城也很不舒服。就象婆婆回到儿子家,两边都不爽。所以慈禧大部分时间在颐和园,可以听戏、游船、逛园子,那个生活才叫开心。
象光绪每天都需要去颐和园请安,经常也住颐和园。
所以,其实是随着北京的发展,人口增长、环境恶化、官员人数、朝务性质等因素,导致紫禁城越来越不适合居住。紫禁城,不止是清帝不想住,连明帝其实也是想住。创作不易,如有益请关注本号,或点赞谢谢!
资料来源:
《北京故宫建筑》故宫博物院
《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
刘阳.《谁收藏了圆明园》
《容闳传》
清朝皇帝为什么不爱住在紫禁城?
清朝时将紫禁城作为正宫,但多数情况下,尤其在雍正朝开始,清朝的皇帝普遍居住在圆明园等行宫之中,不仅仅是居住与办公,甚至朝会与科举的殿试都在行宫进行,清朝的这种现象也被称作“园居”。
紫禁城宜居的地方并没那么大目前的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以南京紫禁城为蓝本,占地总面积超过72万平方公里,接近两个梵蒂冈的大小。虽然表面上如此巨大,但是紫禁城之中的建筑面积仅有18万平方米,也就是1000多亩,而即便如此,紫禁城还要分成前朝与内廷两个部分,并非全部都是皇帝后妃的居所。
内廷之中,除了东西六宫、还有大量的佛堂、戏台之类的功能场所,清朝皇帝一般居住在养心殿,皇后与妃嫔居住在东西六宫,而皇太后居住在慈宁宫寿康宫建筑群。事实上,皇帝能够随便闲逛的地方并没有那么大,并不是说有很多地方皇帝去不得,而是老是碰到后妃、太后太妃之类的,感觉心里别扭。
紫禁城其实并不适合居住满洲入关之初,刚刚进入紫禁城时就被辉煌的宫殿所震惊,尽管当时的紫禁城受到了李自成等巨大的破坏,但依旧算得上富丽堂皇。在关外荒蛮之地从未见过如此宫殿的满洲皇室,毫不犹豫就直接住了进去,并且进行了大范围的翻修改造,以更加符合满洲的风格。
整座紫禁城,一砖一瓦都考究非凡,一块金砖就价比真金,当年为兴建紫禁城,江南有些山头上所有的金丝楠木都被砍光,巍峨的紫禁城,实在是集财富与建筑艺术之大成,住在这样的宫殿之中,也的确能够彰显皇帝至高无上的身份。
只不过,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实际上并不适合居住。京城本身气候就比较干燥,空气流通不畅,而紫禁城的宫墙非常高,宫廷之内的气流涌动就更加不畅顺。京城的夏季漫长而且炎热,紫禁城的这种建筑风格毫无疑问加剧了这种烦躁闷热,住着很不舒服。
除此之外,由于紫禁城当年建设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鎏金等进行装饰,而这些鎏金之中含有大量的水银,气温上升之后会产生汞蒸气,虽然比较微量,但是日积月累依旧会侵害人体的健康,也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据说,明清时代皇嗣夭折率非常高,与此也有比较大的关系,当时的人不明就里,只是单纯觉得紫禁城夏天会格外炎热罢了。
景致太差看得太腻就算是再漂亮的景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看着也会产生审美疲劳,更何况,紫禁城的景致并不算很美。出于放火与防止刺客藏身的需要,整个紫禁城之中,除了御花园等极少数地点,大多数的宫苑都没有种植树木,光秃秃的全都是人工建筑物,冷冰冰硬邦邦,偶然看到有一种惊艳的感觉,但时间一长就觉得很累。
毕竟已经达到了皇帝这般级别,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汉唐时代的未央宫、大明宫等诸多宫苑都与园林相连,或者其本身就建设了巨大的人工湖等园林景观,然而紫禁城并没有这样的条件。清朝的皇帝想要看比较自然舒适一些的景致,总不至于把紫禁城扒掉重建,还是另外建园子比较方便。
紫禁城的规矩太多事实上清朝的皇帝喜欢住在圆明园等行宫的原因也并非完全一样,比如雍正帝,其是最早园居的清朝皇帝,而圆明园本来也就是他的私人园子。雍正帝非常怕热又怕冷,在紫禁城里不肯住乾清宫而住在养心殿,而夏天搬去圆明园,因为园子里比较凉爽,更适合办公,雍正时期的圆明园素雅朴质,并没有后来那么奢华。
再则,清朝时期有个规矩,那就是皇帝召幸妃嫔需要恪守一定的规制,妃嫔到了时间之后就要送回自己的宫殿,不能陪着皇帝过夜,有些皇帝觉得这些规矩碍手碍脚,但是祖宗家法又不能随便将其废除,只好钻空子,因为不能随意召幸妃嫔的规矩限制于紫禁城中,所以很多皇帝就跑去行宫园林常住。
事实上,皇帝不愿住紫禁城也并不是清朝才开始,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就已经挺嫌弃住在紫禁城,不少明朝皇帝搬去了西苑,因为西苑的水域辽阔景致更美,也更加清静舒适。清朝时期紫禁城受到的嫌弃更甚,雍正与其之后的清朝皇帝,一年十二个月中,有十个月都住在圆明园等行宫,以至于有了“一座圆明园,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尽管如此,紫禁城终究还是明清两代帝王的正宫,就算只是象征性的,依旧也是至高无上,就像皇帝再不宠爱皇后,只要皇后没有被废,那也不能随意轻视。清代的皇帝不愿住在紫禁城,主要还是出于现实生活品质方面的考虑。
清朝皇帝为什么不爱住在紫禁城?
【追索历史,探寻过去】
紫禁城这么高大上的高端精品小区,为啥清朝的这些精英人士,比如皇帝老儿就都不爱住呢?因为提起紫禁城,大家都知道是大清王朝的皇宫,会下意识的认为也是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场所。
其实不然,大清朝的12位皇帝,有10位是在紫禁城登基的,而在这10位当中只有2位皇帝驾崩与紫禁城中。
这说明什么?其他多数的皇帝都不是长居于紫禁城中,@明贝勒认为清朝皇帝不爱住紫禁城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紫禁城小区流动人口太多,不宜居因为紫禁城建设时,首重的是宫廷礼制与皇家尊仪,既为了体现皇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又是帝王朝会以及官员集中办公所在地。
因此在当时修建之时,在建筑风格特点上是高大威严,将皇家威仪体现得淋漓尽致,会在很大程度上震慑到臣子,而居住品质就不是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
紫禁城前朝后寝的设计,往来人员繁多、身份混杂,这些都注定了这小区的质量和环境都高不了,只能是个典礼、办公、居住等功能混杂的小区。
因为其先天条件的不足,紫禁城这个地方适合办公,根本就不能成为一个纯粹的高档小区,是不宜居的;并且在紫禁城皇帝能够活动的范围是很受限的,会有被约束的感觉,不适合帝王居住。
二、皇帝心中有匹野马,可家中却没有草原紫禁城总共占地72万平方米,但是根据紫禁城的功能区分,其中建筑面积仅仅有18万平方米,再加上紫禁城是分内廷和外廷,所以真正供人居住的面积只有一半。
前朝后寢的紫禁城,内廷乾清宫也是办公区。
内廷的居住区里面既有各太后、太妃、皇后、妃子、皇子读书、箭亭等居住、学习等区域,还要分各类太监、宫女、佛堂、祖祭、浣衣局、库房的等安置处。雍正时期,在内廷更是设了军机处。
如此一来,紫禁城就满足不了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能自由随意畅游的愿望。而且各地方人居不同,受干扰很大。
因为当皇帝心情不好想遛个弯散个心时,却总是遇到要向自己请安行礼的宫女和太监。如果再遇到太后,皇后、妃子,以及自己的老师,还得赔上耐心去社交,这想想都是淡淡的忧伤啊。
这样的小面积里,在这种尊卑、长幼、主仆、上下级关系极为严格的皇家来说,不仅仅是小人物的悲哀,就是皇帝老子也是说不出的难受。
并且因为皇宫是深墙大院,基本上与外界的世界隔绝,自然使得生长在皇宫内的帝王向往着外界的天地。
第三、建筑群过于密集,楼间距不够导致气热干燥因为满族本来就是东北人,原先是游牧民族,是发祥于凉爽的北方草原,草原之上的气候与北京的气候有着很大的差异。
进到华北地区,虽然北京也是北方,但是北京的天气太过于燥热了,再加上紫禁城高大的城墙、宫墙,通风条件比较差,导致空气流通也不便。
并且紫禁城内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干燥易热,容易失火。
象1888年光绪帝大婚前一个月(意味着亲政),晚清帝国最重要的典礼之时,发生了著名的“桢度门火灾”。又闹出了一番大事。天象示警,上天震怒啊,不得了。
因此在夏日时,紫禁城中比较的炎热的气候问题就成为很大的问题了。而这问题就会让皇帝的居住体验很差劲,导致皇帝们都不想在这里住。
因此后来清代的皇帝们开始考虑西苑,颐和园和圆明园的修建。
从康熙皇帝开始,主要便是居住在圆明园。
圆明园的占地面积相当于七个紫禁城,当年号称“万园之园”,园内风格是中西合璧,环境优雅,使人在园中游览时的舒适度与满意度远远高于紫禁城,也将皇家威仪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增强了休闲娱乐的体验感。
而后期随着北京人口急剧增加,各个机构部门以及各国使馆来往密切,此时的紫禁城就更不适合居住了。
老佛爷慈禧太后在将朝政归还于光绪帝以后,便一直居住在颐和园内,而光绪帝为了方便给老佛爷请安,于是将大部分办公时间也放在了颐和园。
而西苑(现中南海)就会大一些,1500亩约100万平米,因为这里的居住休闲功能多,空间大,中海、南海等水面就占了700多亩,环境开阔、更多园林面积。现在这叫“一线湖景园林小区”,这个就有点高档小区的味道了。
由此可见小区生态环境的提升对于小区住户来说还是很都喜欢的!
后来在西苑还增加了不仅有湖景园林、还有农地演耕、农事场、演武,弓射、冰嬉区等功能区,后来慈禧时还特意加了戏台。
后来皇帝们就发现其实在西苑办公就很好啊,不但免去了朝仪,出入也比较便利,而且活动范围更是大很多了。
于是,清帝们把这里又当成了避暑听政之地。
结语:大家可想而知,本就一直保留着游牧民族的气息的满清皇帝,自然会无法接受紫禁城高墙深苑的约束,所以颐和园、圆明园和西苑自然就成为了集办公避暑休闲于一体的好地方。
所以,基于以上的三点原因,给人感觉紫禁城确实不是宜居住之地,自然大多数帝王会摒弃紫禁城,不长居于此。
以上就是@明贝勒对此问题的回答,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讨论,踊跃留言!
图片选自网络,涉侵尽快联系,速度删除。
@明贝勒 原创首发
清朝皇帝为什么不爱住在紫禁城?
满清皇帝不是笼中物,普遍保留了游牧民族的气息。他们扬鞭策马,驰骋疆场习惯了。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千里冰封林海雪原才是他们向往的地方。对于信马由缰的满清统治者来说,让他们住进戒备森严的高墙大院,等于把蓝天翱翔的雄鹰关进了笼子,等于把呼风唤雨的蛟龙弄到池子里,比住监狱都难受。
满清一共有12个皇帝,在京城登基的十个皇帝只有两个是在紫禁城驾崩的,其余八个都没有在紫禁城终老。而且在紫禁城驾崩的皇帝都是英年早逝,给人的感觉好像紫禁城不是宜居之地。
这两个皇帝一个是跟董小宛有过生死恋的情痴皇帝顺治,一个是消灭了太平天国,死于梅毒的同治帝。
康熙大帝是在畅春园作古的,雍正皇帝是在圆明园归天的,乾隆也是在圆明园的驾鹤西去;嘉庆皇帝则是在承德避暑山庄身故的,道光皇帝是在圆明园走完最后一段人生路,咸丰皇帝是在避暑山庄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光绪皇帝是在中南海瀛台含元殿跟大家永别的,末代皇帝溥仪是下台的皇帝就不说了。
我们从八位满清皇帝的去世地也能判断出,他们居住的地方不是紫禁城,不然就不会在别的地方死去;因此说清朝皇帝很少去住紫禁城这话没毛病。
满清皇帝不爱住紫禁城除了他们金戈铁马,自由自在习惯了,还跟紫禁城的封闭环境有关。
高墙深院,给人的感觉太压抑,空气流通不好,光照也不好,整天阴森森的,好像与世隔绝似的。
而且紫禁城是皇帝办公的地方,真正留给皇帝自己休息、休闲的空间并不大。
正因为是皇帝办公的地方,工作七八个小时了,晚上还睡在这里,跟依旧还在工作状态一样,精神上放松不下来。
这就好比教师白天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晚上还在教室或者学校休息,心情不能完全处于休息状态,宁愿开车或者坐车半个小时去外面的小区休息一样。
满清皇帝都来自东北,那里夏天的气温相对比北京要低一些,东北夏天最炎热时候也就三十来度,而且这样的温度没有几天;七八月的日平均气温也就27度,跟开空调差不多,晚上更凉快。
可是北京这地方就太热了,七月流火的时候,最高气温达到40多度,乾隆年的时候还热死过好多人。因此那些来自北方的皇帝不习惯,那些娇里娇气的嫔妃们就更过不惯了。
北京城的市民再热也要熬,皇帝就不一样了,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都是人家的,人家想去哪就去哪。委屈谁也不能委屈皇帝老儿和一帮金枝玉叶,于是皇帝就下令内务府去找个凉快地儿。
皇帝动动嘴,奴才跑断腿;不过找凉快的地方比找仙丹容易多了,他们很快就在河北承德找了个合适的地方。康熙的时候就开始在热河修建行宫,也就是避暑山庄,历经乾隆、雍正三个王朝,历时89年,皇帝的休息场所终于解决了。
但日常皇帝办公在北京不可能跑那么远,于是康熙的时候也同时修建了圆明园,雍正即位后又大规模扩建,在那儿又修建了几座大殿,作为皇上的办公场所,各部官员的办公也迁到了圆明园;这样皇帝就生活、工作、娱乐、休闲几不耽搁了。
时间一长,八旗的贵族们也在那里盖了房子,修建起王府,圆明园就成了紫禁城之外的第二个紫禁城。不过比起京城里的紫禁城,这里的环境好多了。这样一来,原来的紫禁城除了一些宫女侍卫,以及少数太监以外,很少见到官员走动,几乎成为一座空城。
只有在重要的节假日、祭祀活动以及外事活动的时候,皇上才会跟文武百官来到这里,短暂逗留以后就又开溜了。
清朝皇帝为什么不爱住在紫禁城?
自清军入关,多尔衮定都北京,将明朝皇宫——紫禁城作为“上帝之所居”以后,除了顺治皇帝这位年仅24岁便早早崩逝的年轻君主外,清朝几乎所有掌握实权的皇帝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对紫禁城这座常规的皇帝居所有着发自心底的抵触,无时无刻不想尽办法出宫居住。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热衷于“木兰秋狝”和南下江南,更喜欢居住于皇宫之外的热河行宫、畅春园等地;自雍正皇帝扩建圆明园以后,这座皇家园林几乎成了清朝皇帝于皇宫之外的常规居住、理政之地。乾隆皇帝登基以后,圆明园的功能逐渐趋于单一,办公的功能逐渐减退,避暑、玩乐的功能占据主导地位。
《圆明园总管世家》记载了清代帝王对圆明园的特殊钟爱:
当时纯皇帝以四海清闲,库帑丰足,此等倘来财物,几无所用,因殚精构造,曲尽游观之妙,故园景富丽,为三朝所无。其后历仁宗、宣宗,俱循旧例,每岁以夏幸园中,冬初始还宫。
除了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万寿山乃至各地行宫,清朝帝王就算没有机会也要拼命制造机会离开皇宫。
对于紫禁城这样一座“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的皇家宫殿,清朝皇帝为何如此不爱居住,想要拼命远离呢?
清朝入关,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以后,鉴于前朝帝王沉迷后宫、荒废朝政乃至灭国的经验教训,制定了诸多限制后世帝王沉迷声色的祖制家训,并创设了专门约束皇帝临幸后宫的管理机构用以规定临幸流程、时间限制乃至临幸对象等。对于清朝皇帝而言,紫禁城绝对是一个充满约束、限制,毫无自由甚至无法彰显皇权至上的巨大牢笼。
也正是这种对清代帝王临幸行为的巨大约束,才让无法尽兴、无法放纵的皇帝们,纷纷逃离紫禁城,于皇宫之外享受为所欲为的快感。
1、祖制家训为避免后世帝王沉迷声色、荒废朝政,清初帝王为后世君主制定了极为严苛的祖制家训。在乾隆皇帝甚为畏惧的《圣祖训》中,就有着“少时即知声色之当戒,佞幸之宜远,幸得粗致谧安”的明确训示。
历史上的清代帝王,并非影视作品所演绎的那样,可以随意出入后宫,随意留宿后宫妃嫔的寝殿。根据清朝祖制规定,后宫之中,皇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把手,可以对皇帝垂怜后宫的诸多方面起到绝对的管控作用。据相关史料记载,“天子欲行幸诸妃嫔宫,先时由皇后传谕某妃嫔,饬令伺候,然后大驾始前往”。
如果没有钤印“皇后印玺”的“许可证明”,皇帝即使驾临妃嫔寝宫,妃嫔也不能擅自出迎甚至要明确表示拒绝态度。咸丰年间,咸丰皇帝“宿孝钦所,数日不视朝”,当时的皇后钮祜禄氏“乃顶祖训至宫,正跪,命人请皇帝起,听训”,治的咸丰皇帝毫无脾气;同治年间,同治皇帝“欲往凤秀女宫中”而被皇后阿鲁特氏拒绝后,甚至“固求之,至长跪不起”。
由此,足以证明祖制家训对清朝皇帝临幸后宫的严格限制,也必然导致了皇帝们对于远离祖制家训之宫外生活的渴望、向往和疯狂追求。
2、敬事房对皇帝临幸事宜的巨大限制清代内务府下辖敬事房,“专司皇帝临幸之事者也”。《清代野史大观》对敬事房的具体职能有着明确说明:
帝与后交,敬事房则第记其年月日时于册,以便受孕之证而已。每日晚膳时,凡妃子之备幸者皆有一绿头牌,书姓名于牌面,或十余牌,或数十牌。帝食毕,太监举盘跪帝前,若无所幸则曰去;若有属意,则取牌翻转之,以背向上。届时,帝先卧,被不覆脚。驼妇者脱妃上下衣皆净,以大氅裹之,背至帝榻前,去氅,妃子赤身由被脚逆爬而上,与帝交焉。
为保证皇家血脉的纯净,杜绝出现后宫丑闻,敬事房的作用颇为重要。但敬事房自创设之初就被冠以限制帝王临幸事宜的巨大作用,成为清朝帝王最为反感而又无可奈何的机构之一。
皇帝临幸之时,敬事房太监立于寝殿之外,如时过久,则总管必高唱曰:“是时候了。”帝不应,则再唱,如是者三。试想一下,如此“多管闲事”的限制机构会让清朝皇帝生出多少厌恶乃至憎恨。而在诸如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宫之外,敬事房的特殊职能就会失效,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做出诸多荒唐举动。如此鲜明的对照之下,清朝皇帝们当然更喜欢为所欲为的宫外生活。
为避免前朝历代皇帝沉迷声色、荒废朝政的灭国教训,清朝制定了严苛的祖制家训,创设了有效的管控机构,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清代帝王沉迷后宫现象的出现。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乾隆皇帝开始的清代帝王也未能免俗,为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皇权至上”、“尽情享受”,开始远离规矩大、约束多的皇宫而热衷于宫外生活。应该以身作则、领导天下的清朝帝王尚且如何,大清王朝迅速衰败乃至急速灭亡,才是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圆明园总管世家》、《清代野史大观》、《清稗类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