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争议的康乾盛世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盛世?

百姓饿不死就是盛世吗?

中国历史绵长,在漫长的历史中出现过不少公认的盛世,但这些盛世真的配得上“盛世”称呼吗?其实由于我们每个人如今对于盛世的理解定义不一样,所认定的盛世概念自然也是不一样的,盛世的认定不可能取决于全部人,而是大多数人。

一个时代能够被大多数人称作“盛世”必定是有其独特之处的,但也许我们大多数人看中的也仅仅是那些个独特之处罢了,在我们的思想概念之中,其他的少许不能纳入盛世概念的某些地方在大多人看来是瑕不掩瑜。

但终究还是有瑕疵,所以如今在早前很多人肯定的那些盛世会遭到不认同也是一种必然了。比如说唐朝是公认的有盛世,例如开元盛世,但不久前看了侯杨方老师并未把唐纳入其新作《盛世》中,理由是唐的盛世过于短暂。这样的说法,个人还是能接受的,毕竟盛世有个概念就是在长时间保持繁荣昌盛,如果由于过于短暂不被纳入也是理所当然。

所以说,一个盛世要想做到完美盛世,那是相当的难,我们会因看中其某些方面而认同一个“盛世”,也会因为厌恶其一些层面而反对一个“盛世”。

前头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道理无非就是一个,那就是包容性批判性看问题,每个公认的盛世都是有优劣,主要是看人如何去看待,反对也好,赞同也罢,都有各家能说出的道理。所以,接下来我要批判一下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康乾盛世,大家应该不会有太多异议了吧?

下面步入正题,说到康乾盛世,我们要知道其实这个名头并非是现在史学界给的称号,而是根据以往已有的“康乾盛世”的说法所进行的采用。为何这样说呢?我们就先来看看康乾盛世来历。早在康熙朝,其实就已经有了“盛世”的说法。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便下恩诏,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一致认为当时应当是出于盛世这个阶段的。而乾隆二十四年,清朝正式一统新疆全境之后,当时的户部右侍郎赋诗说当时是“史册罕逢之盛世”,包括乾隆自己也觉得当时“国家势当全盛”。

到了嘉道年间,国家愈发衰弱,整个中国处在一种动荡不安的情况之下,一群有识之士面对这样的处境,不免怀忆曾经的康乾朝,一边给自己所处的时代打上“衰世”的设定后,一边给给康乾朝冠上了盛世的帽子,说其“如日炎炎”。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国家更为动荡,更多人自然会借历史去抒发自身对现实的感慨,于是当时人就对历史上的康雍乾三朝进行了美化描述,比如说《清史稿》《清鉴》等书中都能够明显看出来编撰者的一些“偏心”。

但是康乾盛世确实有其繁盛之处,要不然也不会被大多数人称为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盛世”。满清自入关以来,虽然过程中受到了不少的阻挠,但是伴随着军事压制,“华夷联合”的体制最终确立,此后则有了康熙朝中期开始的清朝鼎盛时代。而这个时期一直绵延了一百多年,横跨三朝,这个时期人口、财力等各方面都远超前朝,疆域更是比明朝扩大了一倍有余。不过从乾隆中叶开始,这个所谓的盛世便走向了衰落。

那么这个盛世真的够得上“盛世”的格了吗?关于这一点,史学界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以下就来说说康乾盛世是否是真实的盛世。首先关于康乾盛世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就是康乾盛世根本不存在,都是被后人“吹”出来的,其所谓的盛世不过是遮羞布,不过就是以大幅度的生产力破坏而带来的繁荣假象。而另一种则是认为盛世是真实存在的,毕竟当事人都曾经直接说明其“正值太平盛世”,因此盛世并非一个伪命题。

前者直接说康乾盛世是被“吹”出来的有些许道理,但并非全有道理,还是有失偏颇的,毕竟康乾盛世是真的完成了国家的一统,而且在各方面比如说上文所说到的经济、疆域等都远超前朝,所以对于“康乾盛世是否真实存在”这个命题是不能够否定的。

要辨析康乾盛世还是要从内外两方面来看,由内看国家的社会发展,对外看和世界的真正差距,而不能够以单一视角来辨析,这是不够全面的。本文不谈世界视角,仅仅从国内视角来找找康乾时代“盛世”存在的那些瑕疵。

从国内来看,这个“盛世”的发展个人感觉过于“死水”了,一般来说,能够被称呼为盛世的时代,想要维持住这个“盛”,就必须要活力,而这份活力最主要的来源是一个国家的青年人。而封建时期,这份活力主要就是由读书人身上所反映出来的,而康乾盛世却并没有。盛世的概念肯定是有在某些地方包容创新,在精神之上有所宽度,而这些康乾时期却并没有。甚至于限制人的思想,这种“禁止革新”的风气使得整个康乾百年其实是没有什么活力而言的,尤其是雍正和乾隆两朝为了限制文人思想,多次发生了“文字狱”的事件,使得文人学士战战兢兢,唯独怕自己会变成下一个骇人听闻的案件的主角。

无论古今,文人都是一个民族的头脑,也是有志之士那一群体的主干,而这样的黑暗压制使得其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又谈何进步?尤其是禁止革新这一点,更是使得整个国家停留在了原先的水平,用刑法来界定人的思维,人的好奇心逐渐被恐惧所覆盖,怎么可能会有想象,更不要说创造了。读书人不再去想如何治世,不去想如何利国利民,更多的是在战战兢兢之中去思考如何生存,而不会像之前一样再度出现一种思想的自由奔放。

除此之外,康乾朝与其他盛世朝代一对比,有一个弊端很明显就能发现,这个时代的官场腐败现象十分严重,甚至比很多被称之为“乱世”的时期的贪腐现象还要严重得多。一个时期一旦出现了贪腐,所谓的“盛世”像是被蛀空了的木,是空有皮囊而已,一旦这个皮囊到了一定时候支撑不下来了,那么衰败是必然的。

而康乾朝的衰败除了真正的官员腐败以外,王公贵族乃至于皇帝本身也并不清白。造成这个时期政治腐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以皇帝为首的奢靡生活,即使是最崇尚俭朴的雍正也修建了圆明园,而其子乾隆更是大兴修建,使得圆明园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华丽的皇家庭苑,由此皇家的奢靡可见一斑,尤其是乾隆更是好大喜功,尤其是对自己的生日庆典更是奢靡到极致,他的八十大寿光景点就花费了白银1184万两,更不用说其他。

除此之外,皇帝对贪污的现象更是放纵,这使得政治腐败成为了必然。尤其是康熙后期,对于官吏的贪污纳贿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异常放纵,导致“各省库项亏空,动盈千万”。而且这种贪污并非是个人性的,而是有集团性的现象。官员之间相互勾结,互相盈利,最终官员得利,甚至于为了贪污杀人灭口,官员们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利益,伤害的无疑是百姓的利益。

康乾时代被称呼为盛世还有一大原因,那就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并非是从技术方面来看的,而主要取决于市场规模,这个时期的经济繁荣是由活跃的财政市场带来的,所发达的也不过是满足于国家财政赋税所要满足的,而非以牟利为主,看上去数字十分的好看,但只是“富国”,而非“富民”,农民依旧十分贫穷,这种繁华盛世在我个人看来并不算我个人心目中所认为的那个盛世。

当然了,尽管我说了这么多坏话,但物产富饶、国家总体较为稳定(战乱相对较少),疆域辽阔,人口充沛等这些优势依旧还是康乾朝客观存在的现实。在这些方面看,被大多数人认定为是盛世也是无可厚非的,这无外乎我们看问题角度不同,对盛世理解不一。

饱受争议的康乾盛世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盛世?

如果横向比较,长达134年的“康乾盛世”确实是大清的盛世;但是纵向比较,却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

因为对照盛世标准衡量, “康乾盛世”怕是连一条都难以满足。

所谓“盛世”,是指一个国家内政外交均有建树时的状况。即:

  • 内政: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等。

  • 外交: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深远等。

这些指标对于汉唐时期的盛世来说,达标率应该在100%。如果比照 “康乾盛世”时期的内政外交状况,当不难发现“康乾盛世”就是一个在“文字狱”下打造的盛世假象。

军事没落无法想象

皇太子时期的嘉庆帝,常随乾隆皇帝阅兵,见军队:“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

乾隆为平定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2万人的苗族部落,动用兵力达60万,历时31年,耗钱更是高达7000万钱,而且大将云骑尉温福战死。

可能许多人都曾记的《还珠格格3》中,清军征讨缅甸时,额驸福尔康被缅军所俘。这些,虽然只是影视剧中的剧情,但和现实中的清军战力相差无几。

1762年,缅甸木邦土司率2000杂牌军,就敢入侵大清的孟定和耿马,并且烧杀抢掠。因此,乾隆大怒,决定对小小的缅甸给予惩戒。结果,清军四次征讨缅甸,皆以失败而告终。

  1. 1762年冬至1765年10月,新任云贵总督刘藻接到乾隆命令后,立即率领9千绿营对缅甸实施反击,扬言“穷力追擒,捣其巢穴”。战果,损失数百,车里(今西双版纳)反被缅甸军所占据,兵锋直逼内地思茅。乾隆大怒,将刘藻革职,其不久羞愤自尽。

  2. 1766年3月至1767年3月,大学士杨应琚接任云贵总督,向缅甸各土司发檄文,号称“调兵五十万,大炮千樽”,实际率2.2万绿营官兵(云南绿营总兵力4万)向缅甸进军,以威慑缅甸叛军。战果,征战一年之久,战死1899人,病故3708人,而且战场一直处于中国的内地。对此,杨应琚反而谎报战功“歼敌万人”,被乾隆查实后,先后将总兵李时升、朱仑逮和总督杨应琚逮捕进京赐死。

  3. 1767年4月至1768年1月,乾隆特调平定新疆悍将伊犁将军明瑞,率领1.7万(其中满州兵2千)为南路大军,由木邦经锡箔直捣阿瓦;令参赞大臣额尔登额率8千兵(内满洲兵九百余)为北路兵,出铁壁关经新街进取猛密,再南下与明瑞会师阿瓦。战果,道府衔杨重英以下多人被俘,总兵胡大猷、胡邦佐等战死,领队大臣扎位丰阿中枪阵亡,前锋参领观音保以最后一支箭自杀,主将明瑞身受重伤后自缢,仅有总兵哈国兴、常青以下万余官兵突围回到宛项。当时,参赞大臣额尔登额以军弱为由不敢救援。此战,令乾隆惊恐震怒,将额尔登额捉拿进京处以磔刑,云南提督谭三格处斩。

  4. 1768年4月至11月,清军出兵3.1万对缅作战。战果,仅存1.3万,理由大多病死,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先后病死,清军统帅傅恒染病卧床。最终,双方前线将领在未得到各自最高统治者指令的情况下,自行停战议和。16日,清缅双方正式签订停战议和协议。

此战耗时6年之久,花费911万两白银。最令人叹息的是,当有人提出缅甸之胜在于火器,我们也应该改革武器,但是乾隆却以:“骑射为本”予以拒绝。

如此战力,岂能和汉唐盛世相提并论。无怪乎有人讲,大清养的绿营兵,就是为了镇压国内百姓准备的。

其实,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八旗军的战力已经大不如前,最终还是依靠绿营的战力。

1792年,英国的乔治·马戛尔尼访华团来到大清,当使团到达镇江时,清军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军演欢迎仪式。乾隆本来是想展示一下大清的强大军威,结果当马戛尔尼看到清朝军队尽皆装备的是落后的弓、箭、戟、矛、剑等冷兵器时,摇头自语:“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 “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

科学技术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康乾时期,相对于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方面,中国比西方晚了几乎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下半叶,这些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才逐渐进入中国。

1792年,马戛尔尼访华期间,就想通过展示最先进的科技来赢得中国的好感,进而达成外交目的。为此,他将天球仪、西洋船模型、西瓜大炮、地球仪、铜炮、各种自行火炮、望远镜等29种科技成果送给乾隆, 还有英国最新研发的蒸汽机、织布机、棉纺机等。为进一步体现自行火炮的威力,他还带来了炮兵卫队,进行新式武器操练表演。

放到后世,这些知识产权用钱都难以买到,而英国为了建交,竟然将这些科技成果送上门来。但是,清廷大臣们反应冷淡,福康安竟然进行拒绝:“这火器操作,谅来没有什么稀奇。”最终,这些礼物变成了普通的“贡品”、“奇巧”收藏,并且断绝了外交要求。

此外,中国本就有制造巨型帆船的水平,可用于出海远洋。但是,康乾时期,当世界各国航海业突飞猛进之时,清廷却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从而,使中国的航海科技停止不前,自然也阻碍了对外的商业贸易。

经济发展滞后

工业经济:康乾时期,人口数量确实数倍于明末,但是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依旧未能达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左右,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商业经济:康乾时期,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将工商视为“末业”,规定棉桑等经济作物只能种在“不可以种植五谷之处”。 同时,清廷规定:“招商开厂,断不可行。”“矿厂除严禁之外,无二议也。”由此可见,当时对工商业的压制是多么的厉害。

农业经济:与明末相比,虽然康乾时期的粮食产量得到了明显的增加,但是百姓的贫困却是触目惊心。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有使团成员将一些死猪死鸡丢进海中,但是中国人看见后,便会不要命地跳进海中捞取,即使是残羹剩饭。

当时,马戛尔尼算了一笔帐,英国的普通农户,除掉生活所需,一年还可节余11英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中国的中等农户全年收入不超32两,支出却是35两,等于辛苦一年负债3两。

所以,一旦遭遇灾害,普通人家就剩卖儿卖女一途。为此,徐州籍状元李蟋写下一首《流民叹》:

卖儿博一饱,欲食那得食?最苦是生离,死别亦顷刻。山东礼仪乡,宁死不为贼。青齐九点烟,忽化为鬼国!

但是,康乾盛世的上层社会生活却是极为豪奢,每天吃数顿,每顿数道荤肴。反观普通农民,尽皆吃糠咽菜。因此,马戛尔尼说中国的房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大富之家,一种是贫寒人家。而贫寒人家的房子大都是土墙草顶的草舍,基本看不到中等人家的房子。

思想禁锢,文化岂能昌盛

康乾时期,对于危及清朝统治的思想萌牙,便以文字狱的方式进行处置,仅乾隆年间发生的文字狱就多达130件。可以说,完全用血腥手段,强行禁锢人们的思想,彻底扼杀国人积极进取精神,更谈不上深远影响之说。

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1780年7月5日,广西布政使朱椿打算前去桂林城外郊游,当官轿刚出胡同,路边闪出一位老头,颤巍巍跪于道旁,高举文书。朱椿令人接过,见文书封面提有“策书”两字,也就是一份建言献策书。打开一看,端楷正书,建议5条,就不逐一列举了。结果,这个叫吴英的老头竟然被清廷判处凌迟之刑,家人一律发配为奴。

因此,鲁迅、朱鸿等学者怀疑康乾盛世完全就是“文字狱”吹出来的。同时,鲁迅对康乾时期的重要文化成就之一《四库全书》多次发表批判言论,如:大量删减、篡改古书内容等。后来,张宏杰对康乾盛世还专门出版了一本书,称其为《饥饿的盛世》。

综上所述,足以证明“康乾盛世”只是表象下的盛世,也可以说是清廷的盛世,而非真正的中华盛世。

图片来源网络

饱受争议的康乾盛世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盛世?

旁观者清。。英国马嘎尼使节团总管约翰·巴罗看到,中国老百姓的贫困程度让人瞠目结舌,大多数百姓穿的破烂不堪,房舍十分肮脏,有的是泥墙,有的是芦苇、高粱杆搭盖的茅屋,在狭小的空间里,还喂养着牛、猪、鸡和其他家禽。

乾隆皇帝为了招待英国人,曾下令各地进贡大量的鸡鸭鹅等生禽,然而在运送途中,由于碰撞挤压,大量的生禽死亡,英国人不屑于食用,便将大量的死禽扔入海中,每当此时,中国老百姓总是划船而至,兴高采烈的捡起这些死禽,回家腌好食用,英国人常把一些残羹剩饭送给当地老百姓,他们千恩万谢,连英国人喝剩下的茶叶,他们都要乞讨过来,接着冲泡食用。

饱受争议的康乾盛世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盛世?

康乾盛世当然是盛世啊!而且还是我国古代最为辉煌的盛世!如果清朝是汉族建立的,那么康乾盛世早就被一些玻璃心的大汉族主义分子捧上天去了!

饱受争议的康乾盛世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盛世?

康乾盛世不仅是虚假的盛世,更是充满奴性的盛世。康乾盛世的时候在硬方面大搞文字狱,打压对清朝不利统治者的思想。比如南山集案,因为戴名世在书中用了南明年号以及记载多尔衮的破事。他就被凌迟处死,全家十六岁男性被斩首,全家十五岁小孩和女性卖身为奴。此外清朝把程朱理学发挥到了巅峰,所有读书人去清朝做官必须读程朱理学著作,并且仍然还是八股文那种模式,不得自由发挥。培养了一批烛火歌颂大清的奴才。此外清朝还打算从软方面瓦解反抗,在清朝时期施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让百姓短时间内吃饱了肚子,并且清初人口只有几千万发展到嘉庆时期的四亿人口。你觉得这是好事?这只是表面功夫而已,但实际上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政策主要还是培养奴才,让那些老百姓吃饱饭以后好感谢大清。再加上清朝人口突破4亿,由于体量决定强大的错觉,当时的老百姓会认为大清是个强大的国家,从而在软的方面瓦解了反抗。百姓不但不想造反,相反还整天感谢贝勒爷。因此,人口多就容易更合法的压迫百姓,让他们认为即使生活水平半饥半饱但是处在一个强大的国家下也就满足了,康乾盛世就是这么来的。

饱受争议的康乾盛世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盛世?

康熙晚年国库没有什么钱了。都靠雍正的苦心积累才有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