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尚书和总督谁的品级更高且实权更大呢?

清朝的六部尚书的品级是从一品,而清朝的九大总督的品级是正二品,所以这个关于他们品级的比较几乎是非常明显的,六部尚书的品级是要高于九大总督的品级的。

所以我们就有人会觉得有尚书的品级竟然比九大总督的品级要高,那么,尚书的权力也一定会比总督的权力大,这就是一个误会了,尚书的权力,或者说尚书的实权并没有总督实权大。

我们都知道,清朝有六部尚书,又因为自打明朝朱元璋时代就将宰相制度废除六部尚书直接归皇帝领导,这种情况下,已知六部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处理一些基本政务,而皇帝一般情况下都会直接进行处理政务,所以六部尚书很多情况下都是一种高官,但是权力十分有限。反正事情都给下面的人做,他们作为尚书,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象征。

很多人都认为,在中央做官机会会多一点,尤其是和皇帝见面的机会变多了,那个权就相对会大一点,但这种观点也不是完全正确,毕竟,如果在地方上做总督,皇帝对做总督的人的信任,那也应该是非常的高的,因为总督的权力非常的大,在清朝作为总督,往往拥有这个地区的绝对权力,因为清朝当初设总督目的就是为了便于管辖,因此,给了这些总督很大的自主权,所以说,不是皇帝的心腹,不会让他出任总督,这种情况下,你还觉得那些六部尚书,因为可以经常接近皇帝,所以会受到皇帝的信任,从而权力大增吗?

另外,还有一方面,我们这个问题是将六部尚书和九大总督割裂来看的,实际上,在清朝,一般情况下做那些六部尚书的很少有人能做总督,但是作总督的很多时候都是带着尚书衔的,这一点并不是清朝的一个特色,在明朝的时候就有这种习惯了,当然了,明朝的时候也没有总督这个官职,明朝末年的时候,辽东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往往明朝会在辽东派遣辽东经略,这些辽东经略往往还会同时拥有兵部尚书的官衔,其实并不是说他们实实在在,就是尚书,这只是一种官衔而已。

清朝也是一样,在外地任总督的,比如说两江总督,比如说陕甘总督,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同时拥有军机大臣和尚书的官衔,这是个关系,其实就是为了让他品级更好看一点,要论起实际权利,当然还是他们总督的实际权力更高一点。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进行这样的比较,我们都知道,在中央的六部尚书,很多时候在中央身不由己,一大把年纪老胳膊老腿,还要起早贪黑的去上朝,这些个大臣每天都过着这样的日子,在进行管理政务的时候,他们其实根本做不了什么决策权,虽然是名义上的六部长官,实际上,他们除了拿一点下属的孝敬之外,根本捞不到什么油水,要是礼部这种清贵衙门,那日子就过得更加紧巴巴了。

可是,在地方外地做官,那个利润就很难以想象了,清朝流行这么一句俗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可还只是做个知府老爷而已,要是做总督大人,什么河道、纳粮、摊派、加税、治军等等,那里面可以上下其手的,实在是太多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尚书和总督比起来,虽然名义上他的官衔要高半级,但是实权并没有总督那么大,好处也落不到实处,但是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一般情况下,清朝的总督往往还会兼任尚书的官衔。

清朝尚书和总督谁的品级更高且实权更大呢?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官制典章的集大成者。在清代官制中,总督是地方行政长官,而尚书是京城部院之首。至于两者谁高谁低,谁的权限更大,类似总公司的部门经理与分公司老总,只能说因人因时因势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总督的职责

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凡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

按照清代官制,各省总督空缺“开列具题”,凡外官不分满、蒙、汉,应升人员一并开列。按照惯例,总督由都察院左都御史开列,以各部侍郎以及各省巡抚升任。总督的职责是:

“掌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清朝通典》”

因此,总督所管辖省份的一切军政民务,都由其负责。总督不仅负责考核所属官吏,其三年大计、分年查阅营伍、考核将弁,悉由总督专管。文官道、府以下以及武官副将以下,皆由总督奏请升调及罢免,每三年大比,由督、抚一同担任监临官,武科充当主试官。此外,总督还需要办理对外交涉事务。

清制,凡是不设置巡抚的省份,由总督代为处理巡抚事务;总督有时也会兼管河道和盐务,比如,直隶总督兼管长芦盐政,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等;另外,有的总督还有特授职务,比如1864年,直隶总督加钦差大臣、三口通商事务,授为北洋通商大臣,并统管天津、山东、奉天海关。

清朝设有八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两广总督、四川总督及云贵总督。1905年,加设东三省总督,管理奉天、黑龙江、吉林。

尚书的职责

尚书是从一品官员,也是清廷“六部一院”的长官。

“六部”是清廷最重要的行政机构,尚书在清代官制中地位显赫,许多还担任军机大臣、大学士,并且直接听命于皇帝。

  • 吏部位于六部之首,主管文官的铨选、考核、任免、升降、调动等事务。从实际情况来看。吏部的职责其实很有限,只能管理朝廷直属机构的中、下级官吏,因为级别较高者由军机处秉承皇帝的旨意任免,而地方各省的中、低级官吏,大多由各省督、抚任免。

  • 礼部负责国家的典礼、学校尤其是科举考试。

  • 户部是清朝财政机关的最高官署,掌管户籍、土地、赋税、俸饷、货币等事务。它一方面是财物行政的监督机构;另一方面又兼管国库的收支,还带有民政、运输仓储等事务。
  • 兵部主管练兵、武器和武官的一切政令,但兵部官员仍是文官。由于皇帝和军机处完全掌管全国军事,兵部并无统兵之权。
  • 刑部受理全国刑事案件,每年会同都察院、大理寺于夏季及八月间办理各省所报刑事案件,主要是大案或要案。此外,还要负责刑罚及监狱等政令。
  • 工部主管全国桥梁、海塘、河务治理的政令,以及国家祭祀场所、京城城垣、帝后陵寝、水利工程的修缮工作。

六部之中,户部管理财务,吏部管理人事,地位最为突出;刑部掌管生杀予夺,兵部督军,也颇有势力;礼部负责礼仪性质的工作,可谓清水衙门;工部地位最低。

“一院”指的是理藩院,是清朝主管外藩一切政令的机构,主要负责满、回、藏等地统治阶层的封授、觐见、朝贡、官吏升降等事务。此外,附属国与大清的往来事务,也都由理藩院办理。

总督与尚书的对比

就尚书与总督这两个职位的品级而言,尚书在理论上略高半级。但在实际任职时,总督一般会兼任从一品的兵部尚书或者左右都御史,同时也有不少尚书兼任正一品的大学士,比如和珅、张廷玉。

影响权限范围的因素,也有不少:

与皇帝关系好的人,明显地位更高,权利更大,比如雍正的宠臣李卫,鄂尔泰在总督任上时,明显就比工部尚书宪德的地位高;同样,皇帝宠信的尚书,地位权限也更过总督;

在清朝中前期,总督与尚书整体上还能保持均势,并相互制衡。但太平天国爆发后,朝廷为了平定起义,加大了总督的权限,还允许办团练。至此,地方督抚的职权明显开始膨胀,甚至开始逐渐脱离朝廷的掌控。

慈禧向西逃窜时,下诏各省勤王,结果地方不执行,出现“东南互保”的情形。连朝廷都控制不住地方了,尚书的权限自然难以匹敌总督。等到宣统年间,尚书像虚衔,而总督俨然已经成了“土皇帝”,武昌枪响,各省总督纷纷独立。

清朝的尚书,职责与权限上是纵向的,如同一条线,朝廷有权威时,他们地位显赫;总督的职权是横向的,管理一块区域,施展空间更大,朝廷衰落时,他们就是一方诸侯。

清朝尚书和总督谁的品级更高且实权更大呢?

近几年清宫剧可谓是霸占荧屏,四爷一度是忙的不可开交。而其中的一个个官职也是让人眼花缭乱,而其中的六部尚书和地方总督一个位居中枢,一个坐镇一方,不禁让人问一句,尚书和总督相比到底谁品级更高,谁的权力更大呢?今天就让小祁来为朋友们盘点一下。

其实,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不同的时期,这两个官位的权力会发生颠覆,下面会讲,这里我们先大致介绍一下这两个官位!(清朝官员图)

尚书

尚书一职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称作“掌书”,但是权力很小,但是逐渐发展到隋朝确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中央官制以后,尚书就成了中央政府正部级的高官了!隋唐时期尚书为正三品,而清朝尚书为从一品,是绝对的中央高官!

六部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尚书:掌管官员的资料以及人事任免权,影响着很多官员的仕途,因此成为了六部尚书之首,又因为它的重要性,又被称为“天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吏部尚书陈廷敬画像)

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货币、官员俸禄、财政收支等,仅次于吏部尚书,位列第二。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部长、国土资源部部长、商务部部长、央行行长、国家税务总局局长、国家工商总局局长、海关总署署长、审计署署长、发改委主任。

礼部尚书: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礼、学校、科举和外交活动等,位居第三。相当于现在的中宣部部长、外交部部长、文化部部长、教育部部长。

兵部尚书:掌管全国的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驿站等,位居第四(兵部听起来很牛的样子,其实手中并无兵权)。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总后勤部部长、总装备部部长、总参谋部部长。(清朝名臣张廷玉影视形象)

刑部尚书: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位居第五(与刑部并存的还有大理寺和都察院,这三者合称“三法司”)。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法委书记、公安部部长。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的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相当于今天的工信部部长、水利部部长、科技部部长、住建部部长、农业部部长、交通部部长。

除此以外,清朝还设置有理藩院尚书,也就是处理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事物的机构。和珅就曾出任理藩院尚书!

总督

总督最开始出现在明朝,最初只是临时性的职务,“因事而设,事毕即撤”。后在成化年间在逐渐趋于定制。清朝沿袭明朝的制度,也在地方设置总督。(两江总督曾国藩画像)

清朝时期的总督是地方上的最高官员,总揽一省或多省行政、经济及军事,正式名称为“总督某某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一般情况下是正二品,但是大多数总督都会通过加兵部尚书衔、都察院右都御史衔高配到从一品。现在的官职没有可以与之比较的,总之肯定是远高于现在的省委书记!

其实这些加衔并不是说总督就是兵部尚书了(只是虚衔),只是他有了节制地方的军队的权力,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则让他有了弹劾下属官吏的权力,总的来说就是为了让他更好的节制地方上的巡抚(民政)和提督(军务),需要注意的是巡抚并不是总督的下级,他们没有从属关系,巡抚和总督一样,直接向中央朝廷负责!

清朝前后共设有九大总督,分别为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以及陕甘总督。(清朝九大总督图)

当然,除此以外,清朝还设有专门负责某项事务的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

如果真要比较一下这两个官职,就如我最开始说的一样,不可一概而论,而要分情况。那么是什么情况呢?就是和平与乱世!和平年代肯定是位居中枢的尚书权力更大,毕竟离皇帝更近,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影响总督的任选,而各地总督进京还多要给各尚书送礼,称炭敬、冰敬等,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权力尚书是高于总督的!然而到了战争年代,也就是太平天国以后,各地总督的权力开始急速膨胀,两江总督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都是战斗力极强的个人武装,尤其是清末的张之洞等人的“东南互保”更是让清廷颜面扫地,面对朝廷的诏令,各地总督拒不奉召,此时的总督已经俨然是地方上的“土皇帝”了,这时候的京城尚书明显是没法和总督的权力相比了!

清朝尚书和总督谁的品级更高且实权更大呢?

尚书和总督在清代都是“从一品”,从品级上来看,是一样的,但到底谁更大,要具体分析。

清朝的尚书,是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最高长官,按清代体制是满汉各一人,共计12人,这十二个人算是进入清朝中枢机构中的核心权力圈了,其人数跟今天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副国级)的人数差不多。所以地位是非常高的。

清代总督是地方上统领一省或几省的最高军政长官,负责全省的军事、行政事务,清代中后期,总督一共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陕甘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一共八个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性质的总督。

总督的地位,大概可以类比于今天的带有“政治局委员”身份的地方大员,现在这样级别的地方大员只有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新疆五个,大体和清代的总督数量差不多。

但总督和各部尚书的实际权力和地位,还是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清代前期的地方军政体制是垂直领导,总督与尚书平级,直接听命于皇帝,但尚书所在各部的官员是尚书的下属,直接听命于尚书,而总督属下的各级官员,却是受中央各部门的垂直领导,总督只对各省的下级官员有“督导权”而无直接干预他们做事的权力。

清代省级官员中,总督之下有布政使负责财政,他们直接接受户部的领导,有按察使负责司法,他们直接接受刑部的领导,布政使和按察使的直接业务领导是户部和刑部,不是总督,总督对他们只有督导权,如果他们做的事情符合正常程序,总督没有权力去对布政使负责的财政工作,对按察使负责的司法工作指手划脚。

另外,总督是地方上的最高军事长官,但真正打起仗来,朝廷一般不会让该地的总督主持前线作战,而是另派中央大员出任经略大臣,带抚远大将军高级军衔到地方上指挥各路人马打仗,总督只能给朝廷临时委派的前线总指挥(各种经略大臣、大将军)打杂,所以总督名义上有兵权,实际上真要用的时候,是用不了的。

因此总督的实际权力比中央的六部尚书就要小得多了,因此总督们奉年过节要给尚书送礼,尚书们可不用给总督送礼。

不过后来的情况却是反过来了的,太平天国以后,湘军、淮军、北洋军强势崛起,曾国藩长期担任两江总督,李鸿章长期做直隶总督,成为晚清实际上的掌舵人,后来袁世凯更是靠着直隶总督的权势结果了清朝。

这时地方上的总督们有了真正的兵权,在地方掌控了军、政、财各种实权,那时的六部就形同虚设了,晚清有一个的兵部尚书徐寿衡曾经说过,没有各省总督的配合,他这个兵部尚书,除了每天数一下全国有多少兵以外,什么事也干不了。

清朝尚书和总督谁的品级更高且实权更大呢?

对于清王朝而言,实权无非是监察权、军事权、财政权、人事权。对应的就是都察院、各省驻防将军、八旗都统、户部、吏部等部门。正因为如此,皇帝对这些职务的任命非常敏感。

对于一般人眼里的实权而言,有没有灰色收入,能不能办了事,能安排多少私人,能多大程度获得皇帝的垂青。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看看实权吧。1、六部职务与收入

六部属于业务部门,尚书的灰色收入完全取决于业务情况。

吏部影响到官员任命,每年往吏部跑的人很多,各种冰敬、碳敬都是高规格,高标准。

户部每年收支那么多银子,各地报销,先报后报,全报半报都有讲究,据说在清末需要八个点的回扣。

(清代官职,转自网络)

礼部虽然没那么肥,但有自己的闭环系统,诸如光禄寺等,都是很好的。

兵部整体而言比较穷,军费这样的大事,兵部能做方案,但分发不归兵部。不过就那部分军官人事权就可以了。

工部在各地有自己的税关、可以给地方派任务,还有大工程,其实也不错;尤其是大工程能解决多少熟人就业。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是司法部门,空间都有。

尤其是都察院,外派监察、舆论、弹劾都是这里,权力很大。

2、地方总督职务与收入

总督最初的职务就是总督军务,筹备粮饷,后来慢慢就成了一省最高军政长官,综理军民事务、统辖文武、考核官吏。

可以说权力非常大,而且清代是上下同构,总督是地方实实在在的一把手,能当总督的都是皇帝的亲信。

总督在地方事务中的灰色收入根本数不尽,不过当到这一步的人本身就不缺钱,并没有那么在乎各种灰色收入。

(总督辖区)

对于朝廷而言,总督、户部、吏部、都察院都是很大的实权口;

对于一般人而言,总督是最容易帮助太多人的职务,属于实权最大;

对于当世人而言,做能有这个级别在军机处值班最好。

其实能到了这一步的都是佼佼者,无所谓再具体争论那么多。就像明代的侍郎也不是每个都有机会能当上南京尚书。

(清末官制一览表)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清朝尚书和总督谁的品级更高且实权更大呢?

这两个官员,一个是皇帝放在眼皮子底下的,站在中央决策层内部;一个是手握地方军政大权的,也可以说是皇帝心腹中的心腹,因为绝对相信才将他们外派。论品级的话,尚书官从一品,总督官正二品。而全国比较重要的五大总督,直隶、两广、陕甘、湖广、两江总督,一般会再加一个尚书头衔的,官从一品,等于给了总督一个荣誉称号。

一个掌管全国事务的部长,一个是掌管地方军政的总督,如果单看品阶的话的确是尚书大。但毕竟六部长不是虚设,总督办事还是要配合六尚书行政的,总督办公也要向尚书报告。但是看手上的权力大小的话,特别是混乱或者战争年代,地方首长的权力肯定要高一些。

清朝六部之中权力比较高的就是吏部、户部了。吏部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他们主管全国官员的考核,把握这各级官员升职或者降职的大权,等于就将官员们的仕途都掌握在手中。在古代科举之中,吏部官员还要兼任主考,所以对于吏部,小官员们还是比较畏惧的。清朝历代的吏部尚书中有隆科多、明珠、李光地、复康安、张廷玉等等备受皇帝崇信的名臣。

户部尚书说白了就是管钱的,无论在皇家还是在民间,只要是管钱的都得罪不起。清朝历史上最有名气的户部尚书和珅,在这个职位上是捞了多少油水啊。还有一个因为清宫剧而大红大火的傅恒,也做过户部尚书一职。

再看比较重要的几大总督。最有权的直隶总督辖区从北京、天津到河北、河南,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山东地区。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名人有李卫、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最有钱的两江总督也是肥差之中的肥差,在晚晴他们还兼职南洋大臣,权势非常之大,比较出名的林则徐、左宗棠、于成龙。

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若是想要中饱私囊,肯定要比中央的尚书们更加容易便捷。在晚清时期,地方总督的权力已经非常之大。在清政府已经开始对列强宣战之后,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他们就曾经跳过清政府,直接和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

但是在清朝,无论总督权力有多大都不会出现造反的是情况。一是因为“兵非将有”的原则,调遣军队的权力最终还是在皇帝的手中,私自调兵乃是死罪。而是因为军队的粮饷也是在朝廷手里,士兵很难跟着总督一起造反。此外在地方官员的设置上,也有监察官员严密监控总督的行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