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战国中最弱的国家,为何能独自抵挡二十年秦国的进攻?

在战国大幕缓缓拉开之后,一出出好戏正在上演——昔日春秋最早霸主晋国四分五裂,准确来说应该是被三家分晋了、南方的两大春秋霸主吴与越基本可以说同归于尽了、齐国国君宗室被外来者经过系列操作成功篡位了,果真是一派生机盎然的乱世气派。

这当中最引人瞩目的当然还是第一条大戏了,三家分晋听上去就非常带感,毕竟那可是在春秋时代一口气称霸近百年的国家,毫无疑问他的分裂,给予了周边许多国家机会,尤其是西边的秦国。晋国分裂成三家诸侯国,分别是实力最强的赵国、实力稍弱的魏国、实力最弱的韩国,这三个国家由于挡在秦国东出的道路,此后都相继与秦国交过手。

在大秦东出之路上,首当其冲的便是最弱的韩国,可以说正好撞在了秦国枪口之上,但是由于韩国这个国家在战国前期政治清明且君主很是睿智,加之韩国本身极为擅长制作“强弓硬弩”,在当时有一种说法,来形容出自韩国的弩箭之威——万箭射出之后遮天蔽日,甚至连太阳的光芒都挡住了,距离远的敌人往往直接贯胸而出、直接洞穿他们的头颅,若是近距离射杀,敌人的心脏在离开胸腔之前还在跳动。

对于出自韩国劲弩的这种描绘极为凶残,事实上,早期的韩国确实威风过一段时间,对于周天子所在的地区丝毫没有任何顾忌,将周天子附近的郑国给彻底亡国了,并将自己的都城迁到被灭亡的郑国“新郑”。

但是韩国度过了愉快的战国前期之后就很悲催的发现自己的劣势也非常明显,它由于分到的都是晋国在西边的许多领土,往西便是蛮夷加虎狼的秦国、往东往北是难兄难弟魏国(魏武卒这种重装步兵也不是能轻易惹得起的)、往南看那是楚国的地盘。

换句话来说,韩国根本没有什么战略空间,无奈地被各国完整包围,而且没有一个是自己能轻易解决的——列国都不是弱手。之后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韩国不但地理位置不行,地方也不够肥沃和大,这就使得它可以供养的人口基数远远低于他国,在古代,这种环境是致命的。

战国前期稍晚一点,出乎意料的是,韩国首先面对的是来自魏国的挑衅,韩国于是与秦国握手言和,狠狠地收拾了一把魏国,之后秦国又开始对韩国流露出了大量的兴趣,韩国反手就联系到了魏赵两国,又对着秦国一顿输出,此后韩国反复借力打力,面对秦国的咄咄逼人,韩国熟练使用外交方针一次次借力打力,使得韩国保住了国祚。

但毕竟韩国离天堂太远,离秦国太近,在魏国被秦打废掉了后,韩军被秦打得满地找牙,韩国在这个阶段之所以没有被秦国消灭,主要是因为由于韩国这个地位位置属于被各国包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极为适合四面出击,是一个打仗的好地方。

就这就完了,举个例子,秦国随意随便来拉起韩国就对另一个列强进行攻击,韩国能怎么办?只能鼓掌欢迎啊。因此韩国的君王经常阿谀奉承,练就了一项特别的本领——左右逢迎巴结,照着以前的成功经验,反复抱大腿,看见秦军强大就和秦军合作攻打楚军,看见秦军陷入危机马上就找楚国合作,战国人特地为其发明了一个成语——“朝秦暮楚”。

当然了,这种无奈的技能非常容易得罪人,毕竟没人喜欢这么一个都不得罪其实都得罪的老好人。秦自然对韩国越发厌恶——来自韩国的上党郡自动投降了赵国,意图很明显,需要秦军自己去拿回来,继而让秦赵先拼个你死我活,在韩国上下看来,再次借力打力使得秦赵两败俱伤,那韩国岂不是又可以续上一大波命嘛。

可是在秦军白起这种杀神的连续攻打下,由韩国上党郡引起的长平之战,打得实力最强大的赵国哭爹喊娘,赵国也硬生生的被打废了。

之后韩国更加慌了神,韩国君王特别害怕秦国突然来灭了自己,想方设法的跪舔秦国,甚至想到了派水利专家去秦国修筑大型工程来消耗秦国国力以达到让自己继续苟延残喘一段时间的“好主意”,真是令人窒息的操作,不久,秦国对新修的工程很满意,顺手将韩国灭了,设为秦国一郡。

看完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总的来说,如果硬要说韩国以一国之力硬扛秦国二十余年是不准确的,韩国实在公元前250年被秦灭掉的,二十年前很明显是公元前250年,那一年是秦昭襄王在位时期,可能没什么概念,那么简答来说,秦昭襄王时期大将是白起,韩国并没有受到秦军主力进攻,倒霉的明显是赵国并且还有倒霉的楚国,说来讽刺,前文已经分析过了,韩国被魏赵楚包围,而秦可以在不灭韩国的情况下越过韩国自由进攻这些国家,韩国真的抵抗了秦国二十年吗?在秦收拾了一圈后,彻底失去了借力打力来源的韩国,紧随其后就被轻易灭亡了,仅仅设为了一郡之地。

明明是战国中最弱的国家,为何能独自抵挡二十年秦国的进攻?

这个理解是问题的。题主想要问的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30年这段时期韩国面对秦国的事。我们先来看看这20年前发生了什么样的大事。

一、这二十年里发生了什么

公元前254年,韩王入朝面见秦王,毫无疑问的是求和来了。

公元前247年,秦国进攻魏国,报邯郸之仇。魏国信陵君组织五国联军与秦国决战,大败秦军,攻至函谷关下,使秦国不敢出关。而后秦国十年,秦国处于内政交替时期,无暇东顾,正在内战中,一直到公元前336年,秦始皇取得朝政大权,才有空开始制定灭六国大计。

公元前241年,以楚国为首的五国联军进攻函谷关。楚国孤军深入,被秦国歼灭。随后,在函谷关外大破联军,此战合纵五国彻底丧失了与秦国正面对抗的局面。而韩国正是参与了这两次攻秦大战。

公元前236—公元前230年,秦国的主力与心思一直在秦赵战场上,可以说赵国替韩国先挨了几年的刀。在秦国看来,韩国不足为虑,而赵国的战斗力与秦国半斤八两,生怕赵国恢复元气。于是,六年的战争中,秦赵伤亡都比较惨重,于是秦国暂停进军赵国,把目光转向了韩国。

公元前233年,韩王向秦国俯首称臣,派韩非入秦。公元前231年,韩国向秦国献南阳地。公元前230年,内史腾率十万大军,突袭韩国,不用吹灰之力灭掉韩国。从这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可见,后期的韩王吓破了胆,再也不敢与秦国对抗,直接请为藩属,然而秦国推行郡县制,自然不会使藩属存在,出兵灭韩国进军东方更合适。

二、韩国面临的国际形势

韩国虽小,五脏俱全;韩国虽弱,圆滑至极。韩国自立国以来,就一直处于四战危机之中。它的地缘政治最差,周边的邻居都是有野心有实力的霸主,魏、齐、赵、秦都揍过它。然而,魏、齐、赵只是为了称霸而征伐,相对来说是小打小闹,整个战国时代大多以联盟关系为主。而秦国不一样,因为韩国挡在了秦国进军东方的要道,势必要发动战争。

而韩国本身实力弱小,自然也在秦国欺负的名单内。尤其是范睢的远交近攻大战略,直接将韩国列入首要的黑名单。秦国进军东方的首要对手便韩魏,六国中就属韩魏割地最多,也是这两国求和平的主要方式。日削月割下,到了公元前230年左右,韩魏只剩下环都城的几座城池,最后一战打得甚是轻松。

三、韩国圆滑的外交

韩国地处四战之地,唯一的自救就是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外交,这也是它主要的手段。战国初期,韩国完美地学习了郑宋的墙头草精神,屁颠屁颠地当霸主的小弟,从而避免连年战事。苏秦的到来,简直就是韩国的救星,缓解了韩国面临秦国的压力,因为与六国正式建立合纵联盟,大家的关系相对比较平等。合纵联盟核心目标是对付秦国,实现攻守同盟,具体表现为五次五国攻秦,韩国都在积极参与。

秦国张仪在外交上出征,一手促成了连横集团。首要拉拢韩魏,尤其是公元前312年,秦韩联军进攻楚国,一战歼灭楚军八万,随后蓝田大战,秦魏韩齐联军再次击破楚军,楚国彻底失去汉中。这段时期,可以说是秦韩蜜月期,韩国在这一阶段站队成功。随后参与五国攻齐,在国际大势上紧跟大队伍。

四、韩国的内部自救

韩国的自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外战争,一个是内部改革。对外战争主要表现为公元前375年灭掉郑国,迁都于郑,地盘上有所扩大,对于失去的领土在前期有所止损。同时,在变法期间,增加对东周、楚国的进攻,获得不少城邑。

内部改革主要是申不害变法,走富国强兵之路。公元前351年—公元前337年,申不害为相,对韩国进行政治、军事上改革,加强了韩王的权力。这十几年里,韩国国势太平,兵强马壮,变法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韩国拥有天下最大的兵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最先进的武器。但是兵员素质不行,只能凭借武器勉强与六国相争,这也是它保命的王牌。

明明是战国中最弱的国家,为何能独自抵挡二十年秦国的进攻?

谢谢邀请!

战国时期的韩国可以说是七雄中最为弱小的国家了,虽然“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出产的剑也是“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可是,韩国可以说一直是七国中实际领土最小的一个。

这主要是地理位置所限,韩国位于中原腹地,秦、齐、楚、魏四国夹在中间,是秦东出,齐西进,赵魏南下,楚北上的必经地方,绝对的“四战之地”。

所以除了早年在昭候时期稍微硬气了一段时间以外,其余时候都在挨打。

当时韩昭候启用法家申不害变法。内脩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没办法,周围都是狠人,韩国惹不起,这是一种间于齐楚的尴尬。他不能像秦国那样远交近攻,没那条件,所以韩国一直没能强大起来。

那么韩国是如何坚持了那么久呢?

首先作为一个小国,找靠山是很必要的,谁要灭他,就去找他的对手帮忙。比如魏国欺负他,他就找齐国。齐魏马陵一战,便是围魏救韩!

后来秦,楚两国相争,韩国又在他们面前打太极,谁强跟谁混。

而到了战国末期,韩国又成了秦国和齐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前265年,秦国大举进攻韩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改降于赵,引发了长平之战。

再后来,秦国一家独大,白起把六国都打怂了,韩国被欺负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帮手。于是打不过就认怂,韩王直接像秦王称臣。所以,所以许多年来韩国虽然吃了不少败仗,割让了不少地盘,但好歹没有被灭。

至于最后这二十年,没有灭他,与其说是韩国坚持,还不如说是懒得理他。之前嬴政一直才处理吕不韦和他后爹这些内部家事儿,没功夫灭他。而后又是一直和赵国死掐,也没空来灭韩国。

不过后来因为赵国李牧的存在,秦国迟迟拿不下赵国,吃不了肉就先喝汤。毕竟韩国把持着秦军东进之要道,放那始终是个隐患。

当然,三晋都是当时秦国想要收拾的,都属于远交近攻的近攻国家,韩国好欺负一点,就先被灭了。

说到底,韩国之灭亡,主要是因为他有着几个好邻居!

明明是战国中最弱的国家,为何能独自抵挡二十年秦国的进攻?

韩国其实不弱,三家分晋,魏国最弱,后魏国魏斯变法,盟三晋,逐渐成为天下霸主,韩国这个时候就是跟着魏赵吊打齐楚秦国,魏国成了霸主 ,韩国吞了郑国,三家分晋的老大赵国反而啥好处没捞到,反而成了最弱的一家,后面韩国申不害变法,韩国进一步强大,当时韩国实力可以排到第四,但是地理位置实在太差,周边都是霸主级别的国,魏楚秦赵,哪个起来了都能暴锤他,先是霸主魏国爆锤了一顿,韩国国力大衰,后面魏国被齐国打衰了,丢了霸主之位,但南面楚国又起来了,又被楚国锤了一顿,等楚国下去了,西面最厉害秦国又起来了,自秦惠文王到秦始皇这一百多年,韩国基本上被秦国年年吊打,再也没机会强大起来,你要把齐燕放到韩国的位置,估计撑不到多少年就被周边四个老大给瓜分了

明明是战国中最弱的国家,为何能独自抵挡二十年秦国的进攻?

韩国确实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但却不是战国时期最弱的国家。说韩国弱,只是相当于战国七雄中的另外六位而言。

不过,即便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韩国,也抵挡了秦国20多年的进攻。除了秦、齐、楚、赵、魏、燕、韩这战国七雄以外,战国时期还有越、宋、中山、鲁、卫、巴等其他诸侯国。那么,韩国为什么能够阻挡秦国东进呢?

在整个战国时期,秦、楚、齐、赵、魏这五国都有各自称雄的时候,即便是燕国也领导过一次“五国伐齐”,只有韩国的表现实在是马马虎虎。

在韩国最强盛的韩哀侯至韩昭侯这段时期,最著名的事就是“韩国灭郑”和“申不害变法”两件,此后韩国一直是中原舞台上的边缘国家,先后沦为齐魏争霸(桂陵之战)、秦赵争霸(长平之战)的筹码。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太起眼的国家,也抵抗了秦国多年的进攻。韩国之所以能够抵抗秦国的进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韩国有着先进的制造业,在当时能够盛产精锐的武器。与偏居西北、杂居戎狄的秦国相比,韩国一直掌握着先进的中原文明。

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等等溢美之词不难看出韩国武器的优越性。此外,韩国制造的刀剑、戈矛也相当锋利,“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韩国最大的问题是地处中原腹地,缺乏战略纵深,所以一直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在中间, 没有任何发展的空间。

相比之下,秦国能吞巴灭蜀、赵国攻灭强国中山、楚国灭强国越国、齐国灭“五千乘之劲宋”,而韩国除了灭掉了一个体量和自己相当的郑国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可观的战绩。即便是能抵抗秦国一时,终究也挡不住一世。

明明是战国中最弱的国家,为何能独自抵挡二十年秦国的进攻?

以国力论,韩国其实不能算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因为还有燕国。当时的燕国靠近边塞,和中原诸国交往比较少,人口比较少,经济也不发达,两边的齐国和赵国的实力都在燕国之上,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空间。到战国中后期,燕国已经是七雄中国力最弱的国家了,除了和齐国有过纷争之外,燕国基本上并不主动参与各国的斗争,多数都是被动的。燕国既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也不想与其他大国结盟,一心只想自保。

燕国不仅国力弱,而且还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折腾,先是燕王要效法尧舜禹,把王位禅让给宰相,之后早就对燕国怀有野心的齐国以此为理由,马上进攻了燕国。燕昭王登基后,招贤纳士,招来了乐毅,最后形成了五国伐齐的局面。燕国一开始很顺利,打得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但这时候燕昭王中了反间计,撤换了乐毅,齐国乘机反攻,最后又复国了。

经历了一番折腾后,燕国和齐国都恢复到了折腾之前的状态,谁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燕国的实力大损,倒是无所谓,因为燕国本来就是弱国,在抗秦的时候并无太大作用。但五国伐齐让齐国从此和其他各国的关系比较紧张,相互不信任,齐国也不再主导关东各国共同伐秦了,楚国又忙于在长江以南扩张,对救援中原国家并不积极,剩下的只有三晋独立应付已经羽翼丰满的秦国。也就是说,燕国和齐国一番折腾之后,受损最严重的其实是三晋。

韩国从立国开始,除了申不害为相那段时间,之后秦国基本上保持着每十年就要大规模进攻韩国一次的记录,而且每次都是斩首韩国几万人到十几万人。这对本来就处在秦国,赵国和魏国之间的韩国来说,当然是定期放血,让韩国长期处于血气亏损的状态,无法恢复到满血状态。也就是说,韩国始终处于比较弱的状态,秦国随时都可以进攻,而且来去自如,韩国毫无反击能力。

虽然韩国不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但除了燕国,也就是韩国最弱了。韩国是无力独自抵挡秦国的进攻的,必须依赖于魏国和赵国的救援。如果赵国和魏国不救援,秦国可以随时通过韩国,来进攻赵国和魏国。所以三晋虽然分家了,但在地缘政治上仍然是捆绑在一起的,是分不开的,这是地缘政治决定的。只有捆绑在一起,他们才能够对付西边的秦国和东边的齐国。否则,无论齐国还是秦国,都够三晋喝一壶的。

而在战国初期,魏国比较强大的时候,韩国主要依附于秦国和赵国,以抵抗魏国,否则魏国也不会留着韩国让秦国当成进攻魏国的前进基地。到秦国和魏国强弱对比形势翻转之后,韩国就基本上和赵国与魏国捆绑在一起了。但在纵横家的时代,韩国受秦国的蛊惑,不断的把自己的土地割让给秦国,以避免秦国的进攻,也就是赂秦。这对赵魏两国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但两国并不能完全控制韩国,所以也只能听之任之,而韩国一旦被秦国进攻,赵魏两国为了自己的安全,又不能不全力救援。

虽然韩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但三晋之间也并不团结,经常被秦国分化瓦解,尤其是国小力弱的韩国,经常在赵魏与秦国之间来回摇摆,这也就给了秦国可乘之机。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韩国成了秦国以逸待劳的打击和削弱赵魏两国的诱饵。因为秦国总是先进攻韩国,吸引赵魏两国来救援,然后击败并削弱赵魏两国的实力。这个状态下的韩国,对秦国最有利,而对赵魏两国都非常不利。

这个局面就好比欧盟的状态,虽然统一了货币,但是并没有统一财政,所以形成了德国必须维持欧元,所以必须不断救助欧盟各国,但其他欧盟国家并不完全受德国控制,从而形成了其他国家挖坑,德国被动来填坑的局面。一旦德国不肯填坑,其他国家的债务危机就要爆发,对欧元的冲击就会非常大。也就是说,欧盟各国自行其是,并不受德国控制,但是德国却必须为他们兜底,承担最后责任。

韩国也是这样。虽然韩国必须依赖于赵魏两国才能存在,但是赵魏两国并不能完全控制韩国的行动,所以韩国经常挖坑,而最后却必须由赵魏两国来填,尤其是赵国。秦赵长平之战就是这样发生的,韩国被迫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上党郡又主动提出宁可归附赵国,最后赵国不得不出动大军来和秦国进行战略决战。而当赵国战败后,魏国也必须全力救援,否则三晋都要被秦国消灭。

反过来说,如果秦国在国力尚不能对三晋合起来也拥有绝对优势的时候,如果贸然彻底吞并韩国,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这就等于秦国必须在韩国的地盘上长期驻扎大量军队,随时准备与赵魏两国打仗,而且有可能是关东六国的联军。对秦国来说,在潼关防御,显然比在韩国的地盘防御的胜算要大得多了。在这个意义上说,留着韩国是有利于秦国的长期利益的,可以不断削弱三晋,而自己又处在可进可退的状态,掌握着主动。

这个做法很像后来1958年金门炮战时中国的绞索政策。也就是说,在当时国民党军已经撤退而美军也已经不敢再来骚扰的情况下,解放军如果要登陆攻占金门,可谓易如反掌。但中央却决定不攻占金门,而是把金门留着,作为一个诱饵,当有需要在台海方面有所动作的时候,就可以在金门做文章,而台湾方面一定会来救援。只要台湾来救援,美军就不能作壁上观。这就是当时中央所说的,让金门成为美国和台湾的一根绞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