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大宋时节有一著名人物唤作范仲淹,他的一生非常波澜壮阔,读过书上过朝写过文章打过仗,还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歌与文章——往往都极具文学性,比如说,“羌管悠悠霜满地,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西北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表达出来了渴望建立功业的愿望,还有入选中学课文的《岳阳楼记》,洋洋洒洒,不但使得岳阳楼成为了千百年文人墨客的心头宝,而且还使得重修岳阳楼的本不会在历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好友滕子京从此名留青史,这全是范仲淹的功劳,范仲淹实在是大手笔。

可是范仲淹还不止于此,他除了擅长写文章能打仗,关于治理地方也非常有一套,具体来说,那就是他常常能够将一些很糟糕的情况轻而易举的化解,并且甚至可以转祸为福,一番操作往往令人费解且惊叹,而且对比会发现,面对同种情况下,他的同僚往往是陷入各种被动局面,引得天怒人怨,总是将范仲淹治理地方的实力衬托得十分突出。

在当时,范仲淹按照北宋传统——中央朝官要被派到地方去担任地方长官。一身才气纵横的范仲淹就去了今天的杭州去担任知府,知府其实在北宋权限那是相当大的,作为知府其实对应到现在,至少是一个地级市的市委班子或者干脆就是一个省委长官,下面掌管多个县衙府库,严格来讲,任务也不轻,但是范仲淹丝毫不以为苦,每每经常宵衣旰食的处理政务,将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眼看就要因为政绩突出而得到升迁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天灾——杭州闹饥荒了。

在古代,所辖地区闹饥荒了对于地方长官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挑战,这个挑战度过了,可以大捞一笔政绩,若是没有度过,往往会身败名裂,甚至会导致民变。

摆在范仲淹面前当时有这么几种传统解决方法:一是选择开仓放粮,开的是官府的粮仓,这是许多清流选择的做派,有如下风险——首先可能造成后续朝廷的不良反应,往往对当地行政开支造成严重损害,其次会造成当地长官放粮之后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放的粮食被奸商们强行兑走,使得当地饥荒变得更加严重。

二是立刻寻求朝廷的支援,向朝廷求救,希望朝廷对自己进行支援,但这也存在风险,那就是有些时候道路不是很顺畅,可能在粮食到来之前这个地方也就大规模易子而食了,并且还有可能朝廷拨过来的支援直接被官府层层克扣,到了现场根本救不了多少人。

范仲淹这两种办法都拒绝了,他想到了一些非常令人惊奇的办法——由政府出面允许那些奸商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利用此时普通百姓大都贫困无依,大量超低价募集他们修筑公共建筑。

有人可能就想了,这不是把普通人往死路上逼吗,已经快饿死了,官府居然还和奸商勾结将粮食价格提高那么多,还压榨饥民们干这干那。

实际上,范仲淹这招确实收到了奇效,这当然是范仲淹的深谋远虑。首先,通过官府允许提高粮食价格,自然就使得奸商们发了疯的提高粮食价,最后使得杭州地区粮食价格简直到了一个非常恐怖的位置,随后外地的粮食贩子都嗅到了捡钱的味道,大批粮食商人就自觉自带干粮蜂拥而来,一旦大量外地粮食商人到来,面对极度饱和的粮食市场,便会开始打价格战——甚至开始倾销产品,这就使得本地奸商们叫苦不迭,为了不使自己破产,不得不拉下身段与外地商人打贸易战,粮价就降下了。

但在粮食价格降下来之前,那么多的饥民,如果不加以救济,恐怕会死伤惨重,那么机智的范仲淹创造性的想到了“以工代赈”这种福利政策,看上去似乎确实在压榨贫苦的普通饥民,但实际上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加了就业岗位并且还刺激了消费,一举多得,果然不愧一代名臣称号。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范仲淹救灾不仅仅是抬高米价,而且还教导百姓天天游山玩水,甚至还趁火打劫似的劳役百姓。为此很多官员弹劾范仲淹不体恤百姓的艰难,枉为父母官。不过范仲淹的做法却处处体现了经济规律,最终完美的解决了一次大饥荒,让当时所有人拍案叫绝。

范仲淹幼年丧父,两岁时母亲谢氏因贫苦无依改嫁了朱文翰,所以范仲淹改名为朱说[yue]。成年后的范仲淹考中进士,28岁时才认祖归宗,改回了范仲淹。

范仲淹为官后秉公直言,也因如此,经常遭受一些权贵的打击,被调离了京城,任地方官。在地方上,范仲淹不改忧国忧民的本性,多次劝谏宋仁宗克制欲望,不要铺张浪费。并且上书朝廷精简官吏,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公元1049年,60岁的范仲淹被调任为知杭州。第二年,这一地区发生了大灾荒,史载“吴中大饥,殍殣枕路”。这也就是说当时的灾情异常严重,道路两旁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当时,范仲淹紧急调拨国库的粮食,募集民间的存粮来营救百姓。但这种做法显然还不够,无良商人囤积居奇,大量食不果腹的百姓选择离家流亡,就在这时范仲淹提出了三条救灾策略;

  1. 利用杭州人喜爱参禅理佛、比赛划舟的心理,让大家尽情游玩。另外,范仲淹也曾亲自出现在西湖之上,组织了大规模的划舟比赛。
  2. 范仲淹召集了大量食不果腹的民众,让他们翻修府衙、仓库,并且付给他们很低的酬劳。之后范仲淹亲自拜访那些囤积了大量粮食的寺院,告诉他们现在的工人工资非常低,可以趁机让这些人为寺院修建住宅房舍。主持们一看有利可图,于是怀着占便宜的心理,纷纷雇佣廉价劳动力。
  3. 对付那些故意囤积居奇的无良商人,范仲淹把他们召集起来说:“你们应该联合起来把粮食价格再次提高。”商人们一看有官府牵头,于是经过商议,联合将粮食价格提升了很多。

范仲淹做完这几件事后就回到了府衙,静静地等着结果。结果在此期间有人弹劾范仲淹整日游山玩水,而且还在荒年大兴土木,不顾百姓死活。

范仲淹收到朝廷的斥责后,向朝廷上书说明了其中的原因。

原来,组织划舟比赛和庙会是为了增加旅游资源,让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获得收入。府衙、寺庙大兴土木是为了稳定流民,让他们不至于流浪,据说当时为官府和寺庙做工的人达到了数万以上。

最后说说让奸商们涨价。当时这些奸商果然想着趁火打劫,所以把米价调整到了一个高不可攀的地步。但此时周边没有受灾的地区听说了杭州粮食价格昂贵,可以乘机赚他一笔,于是纷纷带着自己城市的粮食来到了杭州。

结果,大量的粮食来到了杭州,一时间粮食多如牛毛,很多人瞬间傻了眼。货到地头死,最先抛售的就是外地的粮食。就这些形成了连锁反应,一时间,粮食价格迅速平抑。

范仲淹的三条计策非常独到,可谓是看透了商品的供求关系,也明白了就业是民生之本的道理。如果不知道范仲淹所处的年代,或许还以为他是现代人呢。

第二年,灾荒度过之后,吴中地区只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也都非常感激范仲淹的政策。朝廷得知之后,也表彰了范仲淹。

最后说一下,这个故事从侧面反应了一个问题,百姓们都无以为继了,为何那些占山化缘的和尚竟然与奸商一样拥有大量财富和粮食?不得不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呀。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写过《岳阳楼记》,最高官职是参知政事(副宰相),搞庆历新政进行变法,匆匆忙忙只搞了一年多,就被赶下台。比康有为的百日维新时间要长,但比王安石变法的时间要短(广义的王安石变法有50年)。

皇佑二年(1150年),范仲淹在知杭州时,不巧遇到了大饥荒,他施展出奇谋巧计,化饥荒于无形之中。

范仲淹的三大奇谋:

1)鼓励游玩;

2)大兴土木;

3)提高米价。

监察官们,一听说杭州知府不顾灾民死活、劳民伤财,心中窃喜,终于抓住一条大鲨鱼,纷纷弹劾范仲淹,“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

1,范仲淹妙计救荒,典籍出处。

讲历史要有依据,不能随便从网上搜搜,随便乱说。

范仲淹救灾的出处有两个:

1)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一,记载了范仲淹前两大奇谋。

2)南宋董煟的《救荒活民书》卷中,记载了范仲淹的第三大奇谋。

2,范仲淹的救灾措施完全符合现代经济学原理。

1)鼓励游玩,是拉动内需,让富人的财富流向中下阶级。

杭州人喜欢龙舟竞赛,范仲淹则在西湖具备西湖有史以来最大的龙舟竞赛季,其本人则每天亲临现场,举办宴会。富人们去看龙舟竞赛,估计都已经开始下注了,还要进行各种消费。富人们吃了知府大人的宴席,不能不好意思,也得掏腰包啊。

2)大兴土木,这是看得见的手,罗斯福总统、凯恩斯大师的以工代赈啊。

罗斯福叫一帮工人挖个坑,再叫另一帮工人把坑填上,然后发工资。范仲淹把常平仓的仓库,官府衙门所有的房子,都进行了一次大翻修,雇了一大帮人。范仲淹还召集杭州各个寺院住持,说现在人工便宜,抓进时间修建寺院。所有杭州的寺院马上开工改扩建,一时间,杭州失业率降到冰点。

3)提高米价,这是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范仲淹玩的是亚当斯密大师的绝活啊。

一般赈灾,都是要限制粮价。但你一限制粮价,按供需曲线,粮商们就不愿意卖粮,或把粮食转移到粮价高的地方去了。粮价虽然低,但没粮可买,这才要命。

杭州粮价已经涨到每斗120文了,粮商们觉得已经价格很高了,很满意。

范仲淹把粮商们都找来,说你们米价定的太低了,现在荒年啊,物价都这么高,你们应该把米价涨到180文每斗!

粮商们大眼瞪小眼,莫不是知府大人傻了吧!

范仲淹则派人到各地张贴布告:杭州正闹饥荒,现在米价都涨到180文每斗,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呀!上面还盖上杭州知府的大印,以示权威信息,不是小道消息。

外地粮商一听,蜂拥而至,前赴后继,日夜不停,车水马龙,往杭州运米。

结果杭州的大米太多了,价格反而跌下去了。

3,宋朝已经学会用经济学指导救灾政策。

早在范仲淹之前,寇准知庐州时,救灾就不限制米价,结果灾情反而小。

王安石在鄞州救灾时用的是青苗法,现在很多故事版本把范仲淹的措施错按到王安石的头上了。

王安石变法时期,越州(今浙江绍兴)有饥荒,赵抃完全采用了范仲淹的一套救灾方案,获得巨大成功。

南宋董煟的《救荒活民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本救荒专著,提出了不抑粮价的经济学原理。

附录:

《梦溪笔谈》:

《救荒活民书》: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其实,范仲淹的这个做法和股市里的坐庄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做法相同而目的不同。股市里的庄家坐庄是为了拉升股价,在股价低迷的时候大量买进股票,然后高抛获利,范仲淹则是为了杭州城的百姓,先通过行政上的手段,利用政府的现有资金大量买进市场上的大米抬高价格,吸引大量的米商进场,造成供应大幅增加,这个时候又不计成本地抛售之前买进的大米,造成价格大幅下跌,从而压住了当时杭州城的米价,让灾民渡过了灾荒。

▲范仲淹的做法与股市坐庄一样,只是目的不同

股市里的庄家坐庄是为了赚钱,而范仲淹不是为了赚钱做的这个事情,两者目的不同,只是手段相同而已。

范仲淹治理灾区的经过,充分利用了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

其实这个过程很多史书都说了,基本就是范仲淹在杭州任职的时候遇到了灾荒,很多百姓没有吃的,当地的大米也涨到了每斗120文。面对这种情况,范仲淹很聪明,他没有用行政的手段去压低粮食价格,因为这样做是无效的。

为什么无效呢?举个例子吧,津巴布韦的通胀大家应该知道吧,发行货币的面额已经到了一个天文数字,后面有多少个零我也不想数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数数看。

▲津巴布韦货币

通胀严重的时候,当地商店卖的商品价格非常贵,政府为了控制物价强行命令商家压低价格,这个政策也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欢迎。但是价格压低之后,商家不卖了。为什么呢?因为商家卖了就亏本,与其亏本,还不如不做生意。如此一来市场本来还有一点供应量,结果就造成了“有价无市”的局面,商品价格是压下来了,但是没有商家供应商品。

其实通胀说白了就是货币多了,商品少了,而这种商品大家都要买,如大米这样的,每天都要吃,大米数量有限,所以大米价格就上涨。如果范仲淹强行命令商家降低价格,那么价格是会下去,但是商家也不会供应大米,因为卖了大米他就亏了。不压低价格的话,虽然大米贵,但市场总还是有供应的。压低了价格,虽然大米会便宜,但是市场上也不会有大米的供应。

所以范仲淹是透过现象看到了事情的本质,用市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怎么解决呢?就是利用政府现有的资金在市场上大量买进大米,这样就造成了市场大米价格飙涨,从120文一升涨到了180文一升。

在大米价格上涨之后,周边的商家听说杭州的米价到了180文一升,便纷纷跑到杭州来销售大米。因为赚钱,因为利润,所以商家自然会趋之若鹜。等到杭州大米供应充足的时候,范仲淹便大量抛售之前购进的大米,并且是不计成本地抛售。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一下子出现了巨量的供应,杭州大米的价格便瞬间跌落,最终把大米价格稳定在了100文一升的水平,如此一来杭州的百姓就有了饭吃,灾情也得到了缓解。

这种做法虽好,但在古代不会常现

这种做法确实非常好,能够稳定米价,使当地老百姓得到实惠。但是这种做法在古代也不可能常现,因为要做到压低米价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关键是执行这个政策的人必须是一位道德高尚,且一心为民的人。

要知道在古代基本还是贪官居多,如果执政这个政策的人是个贪官,那么只会让老百姓受更多的苦。贪官完全可以在市场价格为120文一升的情况下大量买进,炒到180文一升的时候禁止外地商家进入杭州,由此就会造成杭州的米价不断上升,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低吸高抛。

也就是说,如果执行这个政策的人道德有问题,那么老百姓只会更苦。

比如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就曾经任用过一位贪官掌管市易司,市易司是做什么的呢?就是在市场上物品价格平稳的时候购进市场上的物品,如果市场上物品价格出现大幅上升,则抛售之前购进的物品以平稳物价。

▲王安石用了太多的贪官,以至于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所以市易司设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位贪官掌管市易司后,强行购入了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商品,连针线、水果都不放过,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他在购入商品的时候给的价格非常低,比市场价格还要低很多,搞得市场上的商家基本全部亏损倒闭。在市场价格上涨的时候做起了几乎所有的生意,物价也被他抬的非常高。以至于一个政府部门做起了杂货摊、水果摊、夜市一类的生意。本来是为了老百姓的一个好政策,结果变成了恶政。

所以,范仲淹的做法,也只有范仲淹这样的人去做,老百姓才能得到实惠,只是他这样的人,在古代社会中实在是太少了。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北宋皇佑二年,杭州。

知州范仲淹一反勤勉之常态,日日出游饮宴于西湖之上。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员百姓自然乐得相从,从春到夏,湖中龙舟不绝,杭州民众争相外出游玩,常平仓及周边佛寺皆大兴土木,好一派繁荣兴旺之态。

或许会有人认为这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应有之盛景,这也是杭州常态才对。其实,这一年江浙发生了大饥荒,“赤野千里,饿殍枕藉”。

对于范仲淹此种作派,有人弹劾他“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范仲淹没有专门去申辩,他用事实打了弹劾之人的脸。最终杭州实际上却是“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为什么在大饥荒下,唯有杭州能一枝独秀呢?

中国传统的救灾办法

自然灾害在我国一直是个顽疾,面临灾难如何应对一直是古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答案的大问题,鉴于不同的地方有各自不同的环境,这就导致在处理灾情的问题上要因时而变、因地制宜,按照当时政府的统一方针政策是很难达到最佳效果的。

古代自然灾害对国家的破坏,不像今天多侧重于经济方面损失。在历代王朝,凡是灾害必然会涉及到国家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都会有所影响,这会置整个社会处于不安与恐惧之中,极端反应之一那就是农民起义。从史书中看来,凡是农民起义,必然会伴随着天灾,可以见得此二者并非巧合。故而在古代,很早就有了专门对自然灾害的预防、救济和善后问题,这就是历朝历代都无比重视的“荒政”,也就是用的所说的救灾办法。

长久以来,“荒政”一直发展并被完善,具有广泛可行的制度包括以下几种。

  • 首先、国家层面的减免税赋,轻徭薄赋。这是历代王朝以“救灾先救政”为核心思想总结出的一个制度,其作用主要也是为了稳定民心,做好善后工作。
  • 其次、实施赈济。我国古代小农封建经济意味着农业重于一切,遭受天灾后的农民往往就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所以国家往往会以政府名义向灾民发放钱粮,避免灾民无粮饿死。
  • 再次、平抑物价。在整个中国灾荒历史看来,为害最重的并不是天灾,而是天灾之后的人祸。无良商家会对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粮食大肆涨价,求取暴利。对于此国家层面往往会调运粮食打压粮价,或者强制性的政令让其降价,这在古代也叫禁遏籴制度。
  • 最后、粮食储备。我国从西周就意识到粮食储备的重要性,汉朝的“常平仓”制度发展到隋朝到达了极致,到康熙年间,粮食储备基本可以保障当时的粮食安全。这种制度为我国古代救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一般救灾制度大致如此,即便调整,皆在细微末节之处进行微调,所以具有广泛性、可行性。但北宋皇佑二年,同样的制度下,为何范仲淹却能将杭州经济盘活,而其他地方却饿殍遍地呢?

范仲淹直面灾害,特宜矜恤救疾苦

范仲淹我们大多熟知,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后来无数人的立身之语,他更是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态度主持了“庆历新政”,虽然最终失败,但我们不难看出,他不仅是个老辣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经济学家。他的主要经济思想便是“财政应该是量入为出,而不是量出为入,那么以此来看,地方政府的职能应该是发展经济而非加强税收。” 他在杭州一直秉承着这种经济理念来治理杭州,所以杭州底子打的好。

面对灾害,范仲淹除了传统的开仓放粮外,还实施了几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措施:

第一、大兴宴游。灾后他上疏自辩说:开仓放粮只够救济普通农民,那么从事贸易、工匠等人则也是毫无收入,官府不管的话,势必酿成流民,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他们有工可做,有商可行。而杭州风景优美,民众向来有外出游乐之习俗,只要引导此习俗成为风尚,从事商业、手工业的人也不会失业,就算大灾之年也会有一口饭吃,从而降低对官府的依赖。其实范仲淹此举正是所谓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经济内循环”,拉动内需,正是作为“常平仓”放粮救灾的一种补充。

第二、大兴土木。公共设施的修建一般由国家来完成,费时费力费钱,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而范仲淹在大灾之年号召饥民逐渐“常平仓”、官衙等,则是让百姓用劳动来换取口粮,可谓是一举两得,这也是记载较早的“以工代赈”的救灾实践。常话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一味的发钱发粮容易造成灾民对国家的依赖,这也是为何古代民间对赈灾活动不积极的原因所在。范仲淹此举打破常规,用粮食来换取劳动力,既存在一种契约精神,更存在着朴素的人本思想,可谓是难能可贵之极。

第三、提高粮价。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就是这条措施,但是我们要看到其中的内因。当时的两浙地区已经无粮可用,如果想让杭州在大饥荒下挺过来,必须要调集大量粮食维系民生,所以范仲淹将粮价提高,吸引外地粮商前来售卖,“不限米价,而贾至益多,不日米贱。”这就是他的最终目的。看起来虽然简单,中间实则存在一个简单的人工干预市场调节的道理,这与“谷贱伤农”的道理一样,因为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市场调节来的慢,所以在特殊情况下必须要有人工控制价格,令其恢复正常,范仲淹就是这样出手干预的,短时间看来高粮价对百姓无一丝好处,但时间一长,粮商流动开来,粮食多了起来,粮价反而降下来了。这也是后来百姓对范仲淹抬高粮价赞口不绝的原因。

通过这几项措施,再加上国家传统的赈灾制度,杭州在大灾荒面前得以保全,才能达到“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的奇景,只可惜仅仅两年后,这位举世大才便离世,满腹治国之术也随之而去,大宋开始沉沦。

结语:

有些内在的支撑,才能看清历史中的迷雾,范仲淹的出现,就像历史天空下的奇迹,宋之前未有过,宋之后也再无人能达到如此高度。有他的地方便是一方净土,尽管身处权利漩涡,他始终不忘初心,以天下为己任,杭州赈灾仅仅体现了他非凡的一面而已,中华五千年中他是士大夫中的一个异数,在历史长河中,无数人沿着他留下的脚印前行,但又有几人如同他一样真的至清至纯呢?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杭州遭遇空前旱灾,米价已经暴涨到每斗120文,“吴中大饥,殍殣枕路”老百姓叫苦连天。

而那些上层官员贵族们只顾自己享乐,他们的府内歌舞升平,老婆妾室们个个衣着光鲜亮丽,穿金戴银。说句不好听的话就连他们养的狗都比百姓们生活好。而这些有钱的主个个抱紧自己的小金库,根本不愿拿出钱财救济百姓。

范仲淹此时正在在杭州为官,按人的正常思维,一个为民的好清官应该在这时候开仓赈粮、降低物价,最起码要控制住物价。而范仲淹此时做出了一些让人大跌眼镜的举措。

  • 一、面对各路奸商的哄抬米价,范仲淹不但不制止反而找到米商粮贩们令他们继续涨价。范仲淹还贴出榜文以每斗180文的价格收购。米商们一看涨价还能得到官府人员的支持,更加大胆地涨米价,有些百姓开始叫骂。很快,杭州米价高的消息传遍神州大地,全国各地的粮商纷纷往杭州运粮。不久杭州的粮食多的已经超过百姓的需求量,因物流不便,粮商们不得不降低价格销售,很快这里的粮食价格跌到全国最低点。
  • 二、开发旅游。范仲淹对严重灾情好像熟视无睹的样子,尽情享乐,他举办庙会、发起赛船等各种活动,他日日游湖,吟诗作对,那些有钱人以为范仲淹和他们是一个圈子里的人,纷纷加入其中,大把的银子造起来,范仲淹有了资助灾民的资本。
  • 三、范仲淹鼓励达官贵人们大兴土木,以工代赈。他让士兵建军营、建粮仓等等。范仲淹观察到“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不但鼓励赛船而且发动各处主持修建寺庙。
  • 自然能修建这些的都是有钱的主,范仲淹给他们的理由是饥荒年是工钱最低的时候,抓住机会找工人动工。他们一听非常有道理,立即招工人。很快数以万计的百姓便加入建设的行列,虽然工资微薄,但买那些低价的粮食还是绰绰有余的。
因此灾民们在饥荒年维持了生计,避免了背井离乡,饿死荒野的惨剧,灾民们开始对范仲淹的举措赞不绝口。范仲淹把“物多则贱,少则贵”的市场经济原理运用的如此巧妙,又利用凯恩斯手段刺激经济,这种智慧让人叹服。

范仲淹高贵的人品和超凡的能力得到朝廷的表彰,他成为文臣们公认的标杆楷模,后人直到今天仍对他的举措赞叹,并分析研究,还列入考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涨价赈灾”。

那么有些人就说了,在荒年不是要开仓赈灾吗,为什么不开仓呢?

因为此时的北宋已经没有了赈灾的能力,浮华奢靡的背后早就积贫积弱。尽管宋仁宗曾经“命天下立义仓”,然而不久“复罢”,义仓置废。

北宋困于冗官、冗兵、冗费的状态,管理粮仓的官员腐败,对于常平仓贪占成风甚至监守自盗。“诸处官司常借用常平等钱,习以为常”。当真正临到灾难时,苍中无粮是常事。范仲淹也是心系百姓情急之下开动脑筋,在历史上留下让人赞叹的又一笔。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超群。在宋夏大战中,宋处于下风,他亲自率领6千士兵前去救援,使西夏军队撤出边塞。在任地方官时他为百姓弹尽竭虑,鞠躬尽瘁,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参考史料《咸淳临安志》和《梦溪笔谈》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