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的墓碑?

答案: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失望了,打死也没有想到,表面憨厚老实的魏征,竟然有着不老实的那一面。当然,除了这点原因之外,恐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李世民实在是被魏征欺负惯了,好不容易等他死掉了,该报复一把,还是要报复一把的。

事件回顾

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对于这件事情的记录。

魏征临死之前曾经和李世民谈了很久,他们两个人的谈话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想再找出几个像魏征一样的能臣,帮助唐朝继续往前走。

李世民最开始向魏征询问的时候,魏征还不愿意说,只不过耐不住李世民软磨硬泡,魏征终于推荐了两个人,这两个人分别是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

伴随着历史车轮的碾转,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杜正伦最终因为犯了很多错误,被罢免了官职,侯君集更加要命,竟然参与谋反了。

这一下子让李世民怀疑起来,魏征为什么给自己推荐这两个人,这两个又是不是人才呢?

左思右想之下李世民得出了一个很恐怖的结论,魏征并不老实,他给自己推荐的这两个人很有可能就是魏征这个团伙里面的人。

为什么皇帝非常忌讳这个呢?如果我们把上面那一句话再说得明白一点,这叫做结党营私。

可以说自有封建王朝开始,所有的皇帝都非常痛恨结党营私,因为结党营私最终受到伤害的只能是皇帝。

没错,这就是事实

一时之间李世民生气万分,直接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也算是狠狠的出了一口气。

但真正的历史是这样的吗?一个人举荐贤才,而这个贤才在仕途的发展过程中,以及举荐他们身居高位的时候,往往会发生很多变化,他们可能由好人变成坏人,也有可能由忠臣变成权臣。

最著名的就是和珅,最开始的时候刚正不阿,可是进入了满清这个洗衣机里面转来转去,也就染上了颜色,更要命的是变成了一个贪污腐败的大臣。

所以根本没有办法,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魏征推荐这两个人就有了结党营私的可能。

整体来看,还是李世民的小心思在作祟,他对于魏征是又爱又恨既喜欢又讨厌。李世民喜欢魏征,是因为魏征一直在给自己提出源源不断的建议,李世民讨厌魏征是因为魏征太孤傲了。

比如在历史当中,魏征和李世民为了争夺一个事情的看法,一件事情的意见,甚至站在了李世民面前大喊大叫,把李世民吓了好几条。

恐怕李世民把魏征的墓碑推掉也有这一方面的原因吧。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的墓碑?

问:唐太宗为何亲自砸掉魏征墓碑?

答:这位提问题的网友有点夸张了哈。唐太宗是下令砸掉了魏征墓碑,但不是亲自,一个帝王亲自动手,太不成体统了吧?!

魏征刚刚逝世,唐太宗倒是亲自撰写了碑文,并在碑石上书丹,这是正能量的东西;要说亲自砸碑,那就失态了。

魏征逝世之初,唐太宗亲自给他撰写碑文,在碑石上书丹,这说明君臣之间是有“真爱”,那为什么一年时间不到,就出现如此大的反差,要砸掉魏征墓碑呢?

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魏征身上——魏征太不厚道了。

下面,简单把他们两人的关系捋一捋。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上面有个大哥,李建成,也是个很有才干的人。

现在我们读《资治通鉴》,以及新、旧《唐书》,会觉得李建成是坨扶不上墙的烂泥,这些,都是按照唐太宗篡改过的大唐起居注等官修史料编写的,失真了。

后人写的演义小说又在这基础上不断渲染丑化,于是,李建成不但昏庸,而且猥琐。

事实上不是这样,李建成的能力应该不比李世民差多少。

最重要的是,李建成是老大,李世民只是老二。

如果你是李渊,你会选谁做接班人?

即被册封为太子的是李建成,储君,帝国未来接班人。

魏征在李建成手下的部门工作,是李建成阵营里的人。

按照史书记载,魏征经常在李建成耳边嘀嘀咕咕,强烈要求李建成干掉李世民,免除后患。

说起来,魏征这一套,是从瓦岗寨学来的。

魏征早年做过道士,上瓦岗当过强盗,目睹瓦岗首领翟让与李密之间的火并,深谙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一天到晚鼓动李建成先下手为强。

李建成不忍手足相残,犹豫、迟疑,引而不发,最终身死于玄武门。

李世民杀了李建成,接着清洗东宫集团,按理说,魏征应该逃不掉了。

但是,李世民手下也有很多来自瓦岗寨的人,大家读演义小说都知道,李世勣、秦琼、程咬金,这些都是。

估计就是来自这些人的嘴,李世民听说过魏征的大名,当然,也知道魏征在李建成面前说过自己不少坏话。

所以,要杀魏征时,李世民多嘴问了一句:“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魏征自知难免一死,就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挑衅性地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嗬哈,有性格!

李世民偏就好这口,就想把魏征收为己用,挥挥手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

补一笔,李世勣的结义兄弟单雄信在洛阳失陷被擒后,怕死,一个劲地托李世勣替自己说情,李世民非常鄙视,不听劝,将他处死了。

反观魏征这次,真押对宝了。

不管怎么样,李世民把政敌的手下收归己用,而且,这人之前还一个劲想要把自己置于死地,可以说,胸怀是够宽广了。

再来说说魏征。

魏征做上了谏议大夫,这是个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他也真不客气,一门心思给李世民提意见。

史书记:魏征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而每一次,唐太宗都慎重地接受,并尽量采纳。

这些进谏的内容都有哪些呢?

来看看吧。

唐太宗巡幸洛阳,入住显仁宫,看到茶具都是隋朝旧器具,奉上的菜色也很普通,便很不高兴地数落了总管一通。

这是一件很小的小事啊。

魏征不认为是小事,跑来面见唐太宗,上纲上线,以隋炀帝奢侈贪婪终致亡国的教训告诫唐太宗,危言耸听,说唐太宗这么弄,那是亡国亡天下的征兆。

唐太宗只好为自己的行为作出了检讨,并对总管作了道歉。

高句丽向唐太宗进献了两位美女。

魏征又跳出来反对接受。

唐太宗只好悻悻地说:“好吧,高句丽人去年进献了两只鹦鹉,弄得我有事没事老想着回宫,真要接纳了这两位美女,估计我连宫门都不想出了。”派人将美女送了回去。

唐太宗拒绝了高句丽美女,后来下诏将官员郑民女儿纳为妃子。

魏征又连跑带跳地入宫进谏:“陛下为天下之主,要把百姓放在自己的忧患时刻放在心上,身居庙堂高宇,要想到百姓都有栖息之所;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皇宫嫔妃充实,要想到百姓得有室家之欢。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却要将她纳入宫中,这是为天下作主的道理吗?”

唐太宗听了,大为扫兴,只好收回成命。

陆家觉得这是个误会,派人递上表章,声明自己家虽然和郑家有资财往来,但并无订亲之事,请皇上不要心存顾忌而放弃这桩美事。

唐太宗将信将疑,心思又起。

魏征立刻一棍子把唐太宗刚冒起的念头打死,说:“陆家急于否认此事,不过是害怕陛下以后因为此事会加害于他罢了。”

唐太宗没办法,只好拉倒。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生育的长乐公主将要出嫁了,唐太宗特别疼爱这个女儿,敕令有关部门准备的嫁妆比皇姑永嘉长公主多一倍。

魏征不乐意,反对说:“汉明帝想要分封皇子采邑,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呢?’下令给自己儿子的封地只是自己兄弟封地的一半。如今公主的陪送,比长公主多一倍,正与汉明帝的意思相反,陛下不觉得惭愧吗?”

唐太宗听了,哑口无言。

魏征老这样唱反调,唐太宗有时候真下不来台。某次,唐太宗私下里跟魏征说:“你可以当时应付一下,等别的时候再来提意见不行吗?”

魏征搬出史上明君舜这一顶大帽子来压唐太宗,说:“以前舜告诉大臣,叫他们不要当面服从,背后却有意见。假如臣当面答应了,以后又来提意见,这就是背后有意见。这可不是稷、契对待尧、舜的态度。”

唐太宗碰了这个冷钉子,可谓自讨没趣。

贞观之治,大唐国力蒸蒸日上,直追西汉之武帝朝、东汉之光武朝,而在西汉之武帝朝、东汉之光武朝,都有过泰山封禅的盛举。唐太宗也就有了泰山封禅的想法,群臣也都热烈响应。魏征却怪话多多,极力反对。

唐太宗在退朝后问魏征:“你反对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

魏征直接揭唐太宗爱慕虚荣的老底,说:“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此举其实是图虚名而受实害之事,有什么值得做的呢?”

唐太宗看着魏征一副欠揍的嘴脸,想发作又无从发作,封禅的事儿也因此黄了。

……

从以上例子,我只看到唐太宗娇纵、溺爱魏征的成分,没看不出魏征对唐太宗有多尊重。

我甚至怀疑,根本就是唐太宗一个人在努力给世人树立一个君臣相得的榜样。

贞观十六年(642年),魏征刚死,唐太宗在史官面前非常严肃认真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现在魏征过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后来的清朝,类似“君臣相得”的剧情也在雍正帝和年羹尧之间上演过。打脸时刻,很快到来。

前文说了,唐太宗亲自给魏征撰写了碑文,书丹碑石。

此外,还下旨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

但是,魏征很不厚道。

魏征为人极工心计,一直以来,他写给皇帝的奏折都留有副本,并在死前交给了史官褚遂良,以求录之国史。

魏征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讪君卖直,为自己博取“致君尧舜上”的好名声。

同时,也是在正告世人:贞观之治,并不是皇帝有多英明,而是多亏有了一个魏征!

这事被唐太宗知道,想想看,唐太宗在魏征面前“忍辱负重”之么多年,不就是想要给世人树立一个君臣相得的榜样吗?

也就是说,你魏征想要博取好名声,唐太宗更想要博取好名声。

现在,魏征要压低唐太宗来提高自己,孰可忍?孰不可忍?!

最终,“忍者神龟”唐太宗还是忍了下来。

魏征生前不知是出于什么心态,越位荐相,向唐太宗极力推荐杜正伦和侯君集,说二人均有宰相之材。唐太宗按照惯例听从他的花言巧语,拔杜正伦为兵部员外郎,后又改任太子左庶子,侯君集则官至检校吏部尚书。但这两人其实都是居心叵测之徒,暗中与太子李承乾谋议造反。

老实说,脾气再好的人也忍不住了。

终于,唐太宗心性大乱,疯性发作,情绪失控,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下旨解除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并对已入黄土的魏征进行“推倒碑石”“磨灭碑文”的侮辱。

这一举动,可谓得不偿失,唐太宗差点就毁掉了自己隐忍了十数年树立起来的“明君直臣”形象。

幸好,唐太宗反应快,借贞观十八年初东征高丽失利之机,在史官面前作懊悔状,沉痛万分地说:“如果魏征还在的话,决不会让我犯这个错误了。”然后下令重加赏赐,抚慰魏征家人,让魏征的儿子承袭了国公的爵位。并派人去祭奠魏征,将魏征的碑重新立好,重塑了自己的纳谏惜臣形象。

不管怎么样,那“毁碑悔约”的污点,永远也涂抹不去了。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的墓碑?

李世民毁魏征的墓可以说是李世民晚年犯的“错误”之一!

魏征得势受宠后,竟忘了自己与李世民曾是欲置对方于死地的政敌关系。其实吧,魏征和李世民的关系是十分奇妙的!虽说魏征是一个敢于直谏,李世民也是一个尽自己可能去听臣子的建议的君王。但如果有些事说多了,大家自己体会吧!

魏征泄秘宫事戳了李世民龙之颜面,是魏征死后受辱的直接原因。很多话可以说,但是有些话说了就可能触及到一个君权的权威性的问题了!毁你墓啥的可能算是对的起你的了!

魏征越位荐相犯了李世民心之大忌,是魏征死后受辱的根本原因和政治原因。这点原因和上述应该差不了多少吧。大家怎么看呢?(PS:今天陪朋友出去小浪了一波,今天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晚安!)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的墓碑?

谢邀。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

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期间,李世民立下不少功劳,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封李世民为秦王。

不过,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则被封为皇太子,是皇位的当然继承人。

李世民自恃劳苦功高,在幕僚的怂恿下,于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大哥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他们俩所有的儿子。

唐高祖李渊只能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在不久后退位,李世民如愿即位。

李世民知道自己当皇帝的过程太血腥和不堪,所以当了皇帝之后,他决心树立起明君的风范,而魏征正是配合他演出的重要钉子。

魏征的履历很复杂,悦友们可以欣赏一下: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年轻的魏征在武阳郡丞元宝藏手下当差,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军李密后,魏征也跟着从了李密。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隋朝郑国公、尚书左仆射王世充击败,被迫投降唐朝,魏征也跟着投了唐朝。

皇太子李建成起用魏征为太子洗马,对他礼数周到,魏征也对他知恩图报,多次劝他提防李世民。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中杀死李建成后,看到了魏征复杂背景的价值,先任用他为詹事主簿,开始了一段传说。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任命魏征为尚书左丞。

唐朝贞观三年(629年),魏征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

唐朝贞观七年(633年),魏征任侍中,不熟悉法律,依实际情况处理了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

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东巡洛阳,住在显仁宫,对州县官吏的供奉大加谴责。

魏征以隋炀帝杨广为例劝谏李世民,然而收效甚微。

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年)五月,魏征上奏《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大问题,批评了李世民的骄满情绪,再次提醒他慎终如始。

李世民欣然接纳,说了不少客套话,然而依然固我。

唐朝贞观十四年(640年),魏征向李世民上谏,要他善始善终。

唐朝贞观十六年(642年),皇太子李承乾不安于君位,李世民对魏王李泰的宠爱却在一天天增长,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李世民不想听这些议论,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如旧。

魏征不想趟这个浑水,借口有病推辞,李世民不准。

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李世民追赠他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还亲自刻书碑文。

魏征前后上谏两百多件事,李世民基本全部接纳,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

然而,没多久,陈国公侯君集因涉及皇太子李承乾谋反案被处死,南阳县侯、交州都督杜正伦也被罢免。

李世民震怒之下,猛然想起,魏征生前曾经向他推荐过这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李世民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一伙的。

后来,李世民又听到一个更让他无法容忍的事情,魏征为了青史留名,曾多次把自己的谏辞,私下给谏议大夫褚遂良看。

李世民彻底愤怒了,君臣知遇是他费力打造的形象,魏征竟然给自己捞名,实在是不能忍!

于是,李世民立即下一道手诏,取消了之前定好的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

同时,李世民命人将他之前给魏征立的墓碑砸掉。

其实,是不是李世民亲手砸的,这个并不重要,因为砸墓碑这个举动,已经特别特别严重了。

当然,有悦友可能会问,那为什么李世民和魏征在后世,还能留下君臣知遇的美好形象呢?

悦史君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李世民后来也醒悟了,知道臭了魏征对他也不利,于是给魏征恢复名誉,并重新立碑,后来的唐朝皇帝当然知道此中利害,所以对魏征的后代也加以优待。

第二,皇帝是一种独权存在,干的好的基本都是神话,有李世民魏征这个神话,还能教育后世的皇帝,这对大臣们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史官们也愿意把这一对竖起来。

呜呼,抛开这些说说,这两位也都是很厉害的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的墓碑?

诚谢邀请: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口中的“人镜”。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因多次向太宗直言劝谏、并共同开创「贞观之治」的伟业而名垂青史。

公元627年,即贞观元年,魏征,初登帝位的李世民,征询魏征治理国家的建议,魏征前前后后直陈二百多条,从敌对营垒(魏原是太子李建成属下)如此恪尽职守,令太宗颇有好感。

太宗女儿长乐公主即将出嫁,所有朝臣都附和太宗提必,破格增加嫁妆,只有魏征敢于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不合礼数,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夸赞魏征“引礼仪抑人主之情”,后来有陕县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太宗李世民,魏征引经据典谏言:

「 從古以來上書奏事,往往言辭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動人主的心。言辭激切就近似毀謗,陛下你應該仔細想一下這樣的事對還是不對。」

长孙皇后去世, 李世民对她无比怀念,建了层观,常向皇后长眠之地痛哭流涕!魏征进言進: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同样重要!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流泪下令拆掉了层观。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但,伴君如伴虎,劝谏是冒犯天子的话,九五至尊的天子要面子:长此以往, 太宗有心烦的时候:盛怒之下竟放话:

「魏徵總是讓我下不來台,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

魏征死后,再没人敢直陈太宗过失了,太宗虑及其忠诚、正直、无畏!给魏征建树了魏征碑。

但是,太子李承乾(魏曾是太子的老师)谋反时,加上魏征引起了太宗警觉:因为太子党之中坚人物杜正伦和侯君集的现任职务都是魏征推荐的,太宗怀疑魏征生前也是其中的一员。于是太宗下令推倒了“魏征碑”(其时,长孙皇后已离世)。

后来,太宗征罚高丽国失败。回想到魏征生前劝阻自己攻打高丽的话,万分自责、羞愧难当,继而下令重新修建了魏征碑。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的墓碑?

一直以来,李世民和魏征是君臣关系和谐的典范,魏征敢于直谏,李世民善于纳谏。然而这对君臣关系却并非善始善终,在魏征去世后不久,李世民毁碑又悔婚,直到李世民第一次东征高句丽后才重新给魏征立碑,但碑文早已不在。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李世民在魏征死后毁碑又悔婚呢?这其中又牵扯到四个人:侯君集、李承乾、杜正伦、褚遂良。魏征降唐后,最开始是太子李建成的忠实维护者,在太子和秦王之争中,魏征一直辅佐李建成,李建成平定刘黑闼叛乱就是在魏征的劝说下立的战功,他还一次次劝说李建成早早防备李世民,尽量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在非常时候行非常手段。但最终还是秦王李世民赢了。

而李世民并没有杀掉魏征,反而重用了魏征,从此就有了敢于直谏的魏征,魏征一生向李世民进谏了二百多次,常常弄得李世民颜面尽失,甚至有一次李世民气的恨不得杀了魏征,却被长孙皇后劝下,而且长孙皇后赏赐了魏征。我们除去君臣之间作秀的政治因素,其实两人之间的关系是良性的,有益于天下的。

638年,李世民公开表示贞观之前,房玄龄立下大功;贞观之后,魏征忠君善谏。两个人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名臣,李世民还解下佩刀赐予两人。就是这样一个被李世民比喻为镜子的人,在643年病死了,李世民为此辍朝五日,准备厚葬魏征,只是魏妻坚持一切从简。李世民亲自为魏征撰写碑文。这一年,李世民设凌烟阁,命阎立本做二十四功臣像,其中就有魏征。但同样是在这一年,李世民却气的毁碑悔婚。原来之前魏征曾向李世民推荐过两个人,侯君集和杜正伦,说两人有宰相之才。但两人都因为太子李承乾而犯了错误。627年,魏征上书推荐杜正伦,说他才华世间少有,于是李世民开始重用杜正伦,后来任命为太子左庶子,教导规劝太子,但是后期,李承乾因为足疾的原因,性格似乎完全变了样,李世民就告诉杜正伦好好规劝太子,如果太子不听劝,你就来告诉朕。面对杜正伦的劝谏,李承乾一概不听,于是杜正伦就把李世民的话原封不动的拿出来吓唬李承乾。但李承乾还是不吃这一套,甚至上书辩解,李世民一怒之下把杜正伦贬出了长安。

侯君集的事迹,四姑娘之前写过一篇文,这里就不详细写了,简单说两句,侯君集算是一个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的武将,曾在玄武门之变中出谋划策。但李世民登基后,侯君集犯了错还不知错,反而自恃有功对李世民产生了不满,有了要造反的想法,后来和太子李承乾走到了一起,643年,太子李承乾意图谋反被废为庶人,侯君集也被自己的女婿告发,被处斩首。在太子谋反案中,还查出来,李承乾曾让侯君集给杜正伦送过金带,杜正伦遭流放。魏征举荐的这两个人都牵扯进太子谋反案中,李世民就开始怀疑魏征结党营私,然而不久李世民又知道了一件事,《旧唐书》记载:“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悦。”什么意思呢?魏征把自己向李世民进谏的详细细节和内容都记录了下来,拿给史官起居郎褚遂良看。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无利不起早。这件事让李世民很不高兴。于是他又想起过去魏征直谏的场景,越想越觉得魏征欺骗了他,最终李世民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的婚约,又毁掉了魏征的墓碑。

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此战算不上胜利也不能说是失败,唐军攻下了高句丽数座城池,又斩杀数万高句丽人,获得战利品不少,但并未攻灭高句丽,这让李世民心里很不爽,回朝后想起魏征来。倘若魏征还在一定会阻止他东征高句丽的。这一想就又想起魏征的诸多好来,然后命令祭祀魏征,重新立碑纪念。

那么李世民后悔东征吗?没有,毕竟不久后还有第二次东征以及没来得及开始的第三次东征。实际上,李世民提起魏征只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当年毁了魏征的墓碑到底是错误的,他必须改正过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