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嘉庆的能力不行,却还是被选为皇帝?
首先,要先纠正之下这个题目,嘉庆的能力不是不行,只是没有生在一个合适的时候。
在嘉庆接手清朝之前,清朝虽达到鼎盛,但只是外表鲜丽,内在却是危机四伏,嘉庆的上任皇帝乾隆,大兴文字狱,在后期更是贪图享乐,任用像和珅等贪官污吏,且好大喜功,多次举办千叟宴,六下江南,场面极为盛大。这使得国家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而各地频频爆发起义,更加快了清朝由盛及衰的过程。
嘉庆执政期间,启用昔日被乾隆关押的直谏之臣,以身作则,蠲免钱粮,鼓励清廉,打压贪污受贿,将清朝大贪官和珅抄家,下令让和珅自尽,严惩贪官。
可是治标不治本,嘉庆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都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亦无力挽救清朝的颓败之势。
至于嘉庆为什么会被乾隆选为皇帝,个人认为无外乎两点。
一,时势所然。乾隆有三任皇后,第一位是孝贤纯皇后,生次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永琏年幼时受乾隆喜爱,七岁就被密定(秘密建储制继承皇位)为皇储,可是永琏九岁时不幸夭折。乾隆伤心至极,特意为他建个一座皇太子陵,多次祭奠他,甚至还让嘉庆对永琏的墓地行礼。而皇七子永琮两岁时也夭折。
第二位是纯帝继皇后,生皇十二子永璂和皇十三子永璟,可是一个十四岁就死了,另外一个仅仅存活了19个月。
第三位是孝仪纯皇后,生皇十五子永琰,他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几个皇位候选人都差不多死了,嘉庆理所当然是皇位的人选了。
二,嘉庆相对来说有才华,更有能力一些。嘉庆六岁跟随工部侍郎谢墉学今体诗,十三岁就能熟读四书五经,受到乾隆喜爱。长大后,嘉庆更是对史书一类的书籍一目了然,且文思敏捷,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
而嘉庆的能力上面也讲了,他打压贪官(和珅),兴修水利(南河工程),抑制鸦片流入清朝,维护主权等等,这些无不证明着嘉庆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
嘉庆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上面承接着“康干盛世”,后面接着的是“鸦片战争”,嘉庆尝试过挽救清朝,可是还是以无作为而落幕。
为什么嘉庆的能力不行,却还是被选为皇帝?
嘉庆,即清仁宗,爱新觉罗.永琰,即位后改名颙琰,后世以其年号“嘉庆”作为常见称呼。永琰是清高宗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生母为乾隆令妃(后晋封令贵妃、皇贵妃)魏佳氏。
永琰生母于乾隆四十年去世,死后被尊谥令懿皇贵妃,嘉庆帝继位后再被追封为孝仪皇后。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后,孝仪皇后祔帝谥,称孝仪纯皇后。
嘉庆帝永琰出生时,其父乾隆帝已经是五十岁的老人了,在之前就有了十四个皇子,皇孙也生了一大把。所以永琰在幼年时候并没有被父亲所特别重视,不过普通皇子身份,日后荣华富贵肯定不会少,但储君之位应该是不要奢望的了。
但是人的命运就是这么玄妙,天命在谁,是怎么也躲避不开的。在永琰出生之前,他的兄长们,就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已经去世了多位,这其中有:
皇长子永璜----因为是庶子,所以并没有被寄予厚望,又因为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嫡母孝贤皇后的治丧礼仪中表现得不够悲伤,被因发妻去世而哀伤过度、乃至迁怒于彼地乾隆帝大加斥责、声色俱厉地言称“大位断不可传于此人”,几乎被当场赐死。
日后永璜也因为这次打击导致郁郁寡欢,忧虑成疾,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早早离世,时年二十三。乾隆帝在其死后很懊悔,觉得对于长子过于严厉,所以追封其为定亲王,谥号安,册立其子绵德为第二代定亲王(永璜次子名绵恩,这个皇孙的事情我们后面会着重介绍)。
皇次子永琏----生母为乾隆帝孝贤皇后长子,实打实的嫡长子,自幼深受父母钟爱,于乾隆元年(1736年)被乾隆帝按照祖制密立为皇储,其名字藏于密匣中,安放在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如果一切正常,永琏就是乾隆帝之后的嗣皇帝。但是天命不在其身,乾隆三年(1738年),永琏突然患病,不治而薨,年仅九岁。乾隆帝哀恸不已,向大臣们出示了册立其为皇太子的密旨,表明自己的心愿,将永琏追谥为端慧太子,以皇太子礼仪隆重安葬。皇三子永璋----同样因为在嫡母孝贤皇后的治丧礼仪中表现得不够悲伤,遭到了与大哥永璜一样的厄运,父亲乾隆帝大加训斥,责骂为“不忠不孝之人”,被直接剥夺了继承皇位的资格。此后永璋虽然没有如同大哥永璜一样精神崩溃,早早离世,但也是浑浑噩噩得过了十来年。就在永琰出生前三个月,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二十五岁的永璋去世,死后追封循郡王。
皇七子----永琮,孝贤皇后次子,身份也是嫡子。在其同母兄永琏去世后八年出生,乾隆帝本欲立其为皇太子。可惜就在永琮出生的第二年,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虚岁两岁的永琮因天花夭折,乾隆帝想要立嫡子为嗣的愿望再次落空。五十二年后,嘉庆四年(1799年),已经即位三年的嘉庆帝追封兄长永琮为哲亲王,以告慰刚刚去世的父亲乾隆帝。
皇九子、皇十子----两个皇子出生即夭折,一个夭折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一个夭折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连名字都没有。
皇十三子----永璟,乾隆帝继后那拉氏次子,出生时也算是嫡子。不过命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虚岁三岁的永璟夭折。
皇十四子----永璐,与永琰同母,生母都是孝仪皇后(生永璐时为令妃)。他没有弟弟永琰那样的好命,仅仅活了四岁,就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也就是永琰出生那一年的三月,因种痘而夭折。永璐夭折后七个月,永琰出生。
以上,就是永琰出生前,即已去世或夭折的诸兄,共计八人。而乾隆本人的儿子一共也不过十七人。
即便这样,在永琰出生后,他的兄长还有四哥永珹、五哥永琪、六哥永瑢、八哥永璇、十一哥永瑆、十二哥永璂等六人。在这诸兄中,有天资聪颖的,有心性淳厚的,还有身份贵重为嫡子的,怎么看,日后的皇位也不会轮到永琰这个不起眼的皇十五子头上。永琰出生之后,其母孝仪皇后先后又生下皇十六子、皇十七子,这也是乾隆帝最小的两个儿子。其中皇十六子在三岁的时候又夭折了,皇十七子永璘倒是平安长大。这样,在乾隆帝可以选择的嗣皇帝范围里,包括永琰在内,不过只有八人而已。
也不知道乾隆帝是怎么想的,本来皇子人数就不多,他还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将皇四子永珹出继给自己的十二叔和硕履懿亲王允裪为嗣孙,虽然可以承袭履郡王爵位,但是就此断绝了继承皇位的可能。
而在永琰出生前一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帝将皇六子永瑢也过继出去,给自己的二十一叔慎靖郡王允禧为嗣孙,日后晋封为质郡王、质亲王。和永珹一样,永瑢也断绝了继位的可能性。
不过即使这两位皇子没有过继出去,同样也不会有继位可能:永珹去世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永瑢去世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都走在父亲乾隆帝的前面。这只能说他们命中注定,与皇位无缘吧。余下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六个皇子中,乾隆帝最器重的是皇五子永琪,托后世艺术文学作品的福,永琪的知名度相当高,堪称乾隆帝第一爱子。
在历史上,永琪的确也是乾隆帝中年之后最钟爱的儿子,史载其“幼聪慧学,少习马步射,武技颇精,博学多才,娴习各语,熟谙天文、地理、历算”,而且心性仁厚、恪尽孝道。对于这个儿子的表现,乾隆帝确实是很满意。
乾隆帝在几个嫡子先后去世后,心中对于立嫡已经存在犹豫,所以也暗中考察其余诸位皇子,以便选择。虽然这个时候,尚有皇十二子永璂这个嫡子在(其母为乾隆帝继后那拉氏),但是乾隆帝在心中,实际上的长子永琪(永琪是第五子,乾隆帝当时在世的最长儿子、第四子永珹已经过继出去,所以永琪是实际上的长子)已经无限接近皇嗣的位置了。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帝在圆明园居九州清晏殿居住时,突然遭遇火灾,危急之中,是永琪及时赶到,以手臂击破殿门,背起乾隆帝迅速逃离火海。这件事情给予乾隆帝震撼的同时,也在其心里更加坚定了立永琪为嗣的决心。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册立二十四岁的永琪为荣亲王,这是乾隆诸皇子中,生前封亲王的三个人之一(另外两位是永瑆、永琰。而永琪是第一个生前封亲王的皇子)。这个时候,乾隆帝的意思很明确了,就是要将皇位传给永琪。可惜天不遂人愿,乾隆帝的立嗣又一次落空,就在第二年,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荣亲王永琪因背疽去世,年仅二十五岁。
永琪的去世,使得五十七岁的乾隆帝几乎崩溃,他没有料到自己一次次属意钟爱的儿子,但是一次次的失去选定的继承人,是不是冥冥中天意注定,自己的身后的继承之位要经历如此的磨难。
二十七年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垂垂老矣的乾隆帝在回想起英年早逝的皇五子永琪时,还止不住的唏嘘:
“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语、蒙古语、马步、骑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将示明言,乃及复因病旋逝。不胜痛惜矣。”
在皇五子永琪这个心目中最佳的储君人选早逝后,乾隆帝只剩下了五个儿子可以供选择了。不过其中尚有皇十二子永璂,因其母为乾隆帝继后那拉氏,所以是嫡子身份。
虽然这个儿子才智品性都是中人而已,不过在注重嫡庶宗法的乾隆帝眼中,拥有嫡子身份的永璂自然相比其他兄弟具有天然的承嗣优势。
如果一切正常的话,永璂在没有其他选择的乾隆帝眼中,必将依靠其嫡子身份获得皇太子身份,密立为储君,在乾隆帝百年后继位为帝。而与永璂才智能力品行都差不多的永琰,因为庶子的身份,相比毫无优势,只能望储位而生叹了。但事情就是这么诡异,就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闰二月,永璂的生母皇后那拉氏在陪同乾隆帝南巡途中,莫名其妙地同皇帝发生冲突,导致夫妻反目,皇后甚至断发以示决裂。乾隆帝大怒之下因此与那拉氏断绝夫妻情谊,将皇后遣送回京,收回了册印册宝,之后一度还想废黜那拉氏皇后之位。后来总算考虑到朝野观瞻,乾隆帝没有废后,但是夫妻已经形同陌路。那拉氏返京后被软禁于皇宫,削减待遇,不废而废。
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七月,那拉氏皇后在郁闷绝望中薨逝,乾隆帝刻意压低了她的身后待遇,草草安葬,并将其在后宫中所留下的画像、物件、文字全部清除,彻底抹去了那拉氏曾经留下过的生活印记。
对于那拉氏所生下的皇十二子永璂,自己的亲儿子,乾隆帝是怎么也不能将其清除掉的。所以只能勉强留在宫内生活。当然,嫡子身份什么的就不要想了,能够平安生活,就算福气所至。
从父母决裂之后,永璂就再也没有得到过乾隆帝的关爱,像一个隐形人一样,默默生活在皇宫中皇子们的住所内,一住就是十一年,自乾隆乾隆三十一年到四十一年(1765-1776年)。期间永璂成婚,也没有按照惯例分府出宫居住,内务府也不敢触霉头,询问乾隆帝如何安排。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十五岁的永璂在默默无闻中去世,生前没有封爵,身后也没有子嗣,在落寞中走完一生。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乾隆帝去世后,他的十五弟颙琰才追封其为多罗贝勒,以安慰这个命运不佳的兄长。
就这样,在冥冥天意和人为折腾中,乾隆帝的皇嗣人选终于只剩下了四个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者,选立皇嗣的事情,再也不能耽搁。而此时剩下的四位皇子(皇十二子永璂虽然在世,但是自动忽略)中,自己其实都没有看中。
这个时候,乾隆帝甚至有了传位于皇孙的念头,前文所述的定亲王永璜次子绵恩,是乾隆帝的次孙,但是自小英武聪明,处事果决,十七岁就封皇命掌管禁军精锐“神机营”。乾隆帝颇为喜爱这个皇孙,在儿子们不怎么成器的情况下,他动了传位于孙子的念头。
不过,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乾隆帝还是没有违反“伦序当立”制度,越过儿子传位孙子,他不想明初时“靖难之役”重现于本朝。建文帝和成祖的叔侄相残故事,若是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而再次出现,那就太丢脸了。
绵恩因此与皇位擦肩而过。不过他后来还是承袭了定亲王爵位,执掌禁卫军五十余年,寿高七十五,一直活到道光初年,也算是富贵一生,没有遗憾了。排除了孙子的继位权后,乾隆帝只得在四个皇子中再加筛选,对比优劣,总要选一个相对合适的继承人出来。
首先是皇八子永璇,这个儿子年龄居长,本来机会很大。不过他一贯举止轻浮,做事浮躁,品行也不是很好,乾隆帝觉得永璇作为储君的条件还是不够。尤其永璇为人又孤傲乖戾,和诸兄弟、朝臣等关系疏远,人缘也差强人意,更加使得他的继位希望渺茫。
再有,永璇自幼腿脚就不好,患有腿疾,走路一跛一跛,于形象上也是失分不少。这些性格和生理上的缺陷,使得永璇被乾隆帝所放弃,退出了皇嗣竞争人选。
不过永璇的心态倒是很好,优哉游哉。没有当上嗣皇帝,反而如释重负,放松下来,此后尽情安享富贵荣华。
乾隆帝及嘉庆帝乃至道光帝祖孙三代,对于永璇都优容有度,加以奉养。永璇一直活到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十八岁时才去世,不但是乾隆帝诸子中最后去世的,同时也是整个清朝最长寿的皇子。这也是永璇的幸运之所在。
皇十一子永瑆,和永璇同母,都是淑嘉皇贵妃金氏所生。永瑆个人素质相对出色,书法功底深厚,是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才华也是高于其他皇子,有《诒晋斋随笔》、《仓龙集》、《诒晋斋法书》等著作传世,学识文化素养都是一等一的。
但是永瑆文才方面是够了,骑射武学方面就差强人意一些,平时又效仿儒学文士的风格行事,醉心于书画诗词,文章歌赋,简直是一副名士派头。
对于永瑆的这种文士做派,乾隆帝十分不喜欢,清朝以骑射起家,历代皇帝都重视保持马上技艺,武功才能,乾隆帝同样看重这一点。永瑆虽然个人素质高,才华横溢,但是偏重于儒学文艺,艺术家气息浓厚。乾隆帝不想自己选了一个宋徽宗、李后主、金章宗似的接班人,最后危害到社稷安定。所以空有才华的永瑆也被排除出储位人选。
皇十七子永璘,这个时候不过七岁,还是个无知儿童,不谙世事。同时小小年纪就体现出为人顽劣,行事粗鲁,不学无术的败家子德行。这样的小孩儿,乾隆帝躲都躲不及,怎么会将江山社稷交给他。永璘也被排除在外。
选来选去,最后只剩下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勉强入得了乾隆帝之眼。相对来说,永琰算得上品行端庄、举止有度、勤勉好学;而且为人节俭忠厚,忠孝友悌,个人素质虽然不上永瑆那样拔尖,但在皇子里面已经是很难得了。在乾隆帝注重的骑射武艺方面,永琰不能说出类拔萃,但是尚能够依照祖制去要求自己,勉力学习,技艺也在水准线之上,诸皇子中,算是最好的。
最让乾隆帝满意的,是永琰非常地“听话”,对于父亲的诏令指示,他都会不折不扣地去落实完成,从不多言,并且尽力将任务办的符合圣意,妥妥当当。这和其他皇子办差时敷衍推诿的情况截然不同,更是使乾隆帝对永琰高看一眼。
在衡量了许久之后,永琰这个既没有特别突出优点,也没有明显缺陷的儿子,就成为了乾隆帝最后的选择。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九,乾隆帝第二次秘密立储,将永琰的名字郑重其事地写入谕旨中,以密匣封存,放入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此后,这件事乾隆帝只告诉了少数几个军机重臣,并嘱咐他们严守秘密,所以永琰被立为皇储的事情,几乎无人知晓。这一年,永琰刚刚十三岁。
因为之前秘密立储及属意储君人选都因为疾病或者早夭而离世,所以乾隆帝对于这个选定了的皇储也不是十分有信心。在定下永琰储位之后,心中不安的乾隆帝甚至亲自到天坛向上天祷告,默默祈求:
“所定之子若贤,能承大清基业,则祈昊苍眷佑,俾得有成;若其人弗克负荷,则速夺其算,毋误国家重大之任,予亦可另行选择。”
意思就是请老天爷给他把把关,如果这个儿子确实是真命天子,那么就保佑他平安成长,将来继承大清江山。如果选择有误,那么就让上天早早带走他,以免使得国家所托非人,我也可以另外择继承人,承袭大统。
不得不说,经历了多次钟意的继承人意外离世后,乾隆帝对于立储之事已经没有多少信心,不得不求助于上天,以稍稍减缓自己内心的忧虑和仿徨。
幸好永琰确实是天命所在,没有如同之前诸兄长一样福薄,平平安安地在生活成长学习中不断成熟,时时以“养心、敬身、勤业、虚己、致诚”等要求自律,个人品德快速成长,已经是老年乾隆帝心目中十分满意的合格储君了。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二十九岁的永琰在父亲乾隆帝八十寿辰时被封为和硕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兑现了六十年前继位初所里下的誓言,不超过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的年限,在登基六十年后,禅位给皇太子,退为太上皇。
九月初一,乾隆帝将尘封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已经二十二年的密匣取下,当众宣布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明年接过自己的皇位,成为新一代天子。永琰也成为清朝第二位正式公开的皇太子,虽然时间只有四个月。之后,乾隆帝令永琰改名为颙琰,以使天下臣民百官便于避讳,定新君年号为“嘉庆”,颁诏天下各藩国,咸使闻之。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太和殿前,乾隆帝举行盛大禅位典礼,将皇位正式禅位于皇太子颙琰。颙琰自父亲手里接过了象征皇权的“皇帝之宝”,登基称帝。成为清朝第七代皇帝,入关后的第五代皇帝。
这一年,颙琰三十五岁,距离他被秘密立为皇储,已经过去了二十二年的漫长岁月。为什么嘉庆的能力不行,却还是被选为皇帝?
历史上,大部分皇帝其实都是人精,尤其是乾隆皇帝。不要相信什么宫斗剧中,令妃一路开挂逆袭,乾隆因为爱她才立她的儿子皇十五子顒琰(即嘉庆皇帝)的。最是无情帝王家,实际上,到了乾隆晚年,他是真的没人可立了,所有的儿子都被他养残了。
一.克儿子的爹我们先来看看,乾隆的儿子们都是谁生的,这样方便讲述:
爱新觉罗.弘历于1735年即位,成为了乾隆皇帝。这时候,他才20多岁,正是意气风发之年,却少年老成,年纪轻轻就在考虑太子人选了。乾隆刚登基的几年,是着力培养皇次子永琏的。永琏,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的儿子,皇嫡子,根正苗红。可惜,皇次子永琏早夭。乾隆十分悲痛,对大臣说,虽然没有册立,但是在心中已经是皇太子人选了。所以葬礼用皇太子礼仪,追封端慧皇太子。
到了1747年,乾隆又想培养皇七子永琮。结果,永琮又因为得天花夭折了。可以看出,前期钟情于汉文化的乾隆皇帝是想立嫡子的(虽然大清一向立贤不立嫡),可着富察皇后的儿子培养。永琮虽没有被追封为太子,但是也给了谥号,叫“悼敏皇子”。
又过了几年,乾隆不知什么原因,看上了出身并不高的皇五子永琪。拜《还珠格格》所赐,永琪的大名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结果,不知道乾隆是不是克儿子,看上谁谁完,永琪也于1776年病逝了。
乾隆一生十七子,其中老九、老十、十三、十四、十六都是未成年即早夭。
二.矬子里拔大个长大的儿子中,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首先失去了储君资格。原来,老二和老七死后,皇长子永璜极其兴奋。皇帝秘密立储,大臣是不知道立了谁的,只能猜。结果,老二、老七死了后,乾隆自己表明了曾想立二人之意,群臣才知道,乾隆皇帝倾向于汉家规矩,即立嫡。可是现在嫡子没了,按照汉家规矩,不就是立长了吗?所以皇长子很高兴。而老三永璋知道父亲直接跨过了自己,没有立自己的意思,而自己既不是嫡也不是长,所以很失落,开始混日子。
乾隆原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病故后,在葬礼上,老大一个兴奋, 老三木讷,被乾隆看见后,斥责二人不知礼数,不够悲痛,实际上剥夺了二人立储资格。结果这俩儿子就先后郁闷病死了。但是皇长子本来在乾隆心中就不是储君人选,他死后,乾隆评价皇长子永璜说:“原非端慧皇太子、悼敏皇子,望其可属承祧者比。”
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则早就被过继了(当时皇子还没集体早夭,所以乾隆就把儿子过继了),所以也继承不了大统。皇十二子永璂,这个厉害了,这个是继后辉发那拉氏(就是你们熟悉的如懿)的嫡子。但是,谁让他妈最后被废了呢?乾隆是不可能让废后的儿子继承皇位的。所以,永璂也被排除了。
于是剩下四个人,即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老八永璇在清史中中规中矩,很早就分府出宫,如果能继承皇位的可能的话,一般只是封爵位但不分府。而且为人随意,不爱学习,曾经在上书房学习的时候,嫌学习苦闷,私自去北京城里逛。所以,他应该是太平庸了,被乾隆排除了。不知道他是不是得罪过朝鲜使臣,他在李朝实录中的记载很不好,说为人荒谬。当然,他的生母,嘉贵妃,只是祖上是朝鲜人,但是到了她这一辈,是包衣出身,绝对不是什么朝鲜进贡女。
皇十一子永瑆一生放浪形骸,不似君主之风,而且是个艺术家,写的一手好字。给自己起了个雅号“镜泉”。乾隆这个人啊,一生在别人的诗词字画上疯狂涂抹画鸦,却忍不了自己的儿子附庸风雅。有一次,他看到老十一在老十五的扇子上提诗,然后落款写了个“兄镜泉”,勃然大怒。他认为连皇子居然都学汉人取雅号,这样下去大清以骑射为根本的传统可怎么办?于是下令皇子不许起雅号。清朝野史中说他性格古怪,为人小气。但是朝鲜使臣却觉得他很好,在自己的笔记中记载他为人孝顺。不知道该相信谁的。总之,老十一由于偏文厌武,也被乾隆排除了。
而老十七则最为年幼,记载说为人不检点,乾隆不喜欢他。而且,他和皇十五子都是令妃生的,彼此属于亲兄弟。因此,太子的人选,毫无疑问的落在了没什么大缺点的皇十五子顒琰身上。
皇十五子,也就是未来的嘉庆皇帝。他不像皇十一子那样偏科,而是文武双全,所谓“援笔立就,动成典则”,并且常年打猎,骑射很厉害。这是最让乾隆喜欢的。不仅如此,他继承了令妃优良的基因,长得帅。李朝实录中就多次记载皇十五子“相貌奇伟,皇帝以类己最爱”。最后,顒琰还很孝顺。所以,乾隆在本就不多的选择中,皇十五子顒琰基本上是唯一的选择。至于后来嘉庆皇帝能力问题,我觉得嘉靖算是合格的守成之君,但是也算是比较平庸。杜少认为,清朝皇帝中,除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外,其他皇帝都比较平庸。嘉庆皇帝其实还是在清朝皇帝平均水平线之上的。
为什么嘉庆的能力不行,却还是被选为皇帝?
能力向来都不是帝位传承最重要分参考标准,更不是唯一标准。
历代能力不强的人取代能力强的人成为皇帝的比比皆是。
别说能力不强,就是能力等于零,甚至是负数的白痴都能成为皇帝的。
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这是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度下最基本的准则。
当时主要是为了避免统治者内部权力争斗,导致国家分裂动荡的不利局面的。
有的朝代选择立贤,让有才华有能力的皇子继位,但结果就是兄弟隔阂忌,骨肉相残,朝局动荡。
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我们就能理解古代为什么那多么很厉害,至少在人们看来比最终坐在皇位的那个人厉害的皇子却是与皇位失之交臂了。
再来看看嘉庆,为何乾隆选择他做皇帝。能力,有时候也是比较出来的。
你要在矮子里面选将军,哪怕选出了最合适的,也还是个矮子。
嘉庆能够成为皇帝,在于他命好,只好比那些比他强但死的早的兄弟们命好。
谁让他老爸乾隆是中国历史罕见的“超长待机”的皇帝呢。
嘉庆的几个出色的兄弟都没有熬过老爸乾隆。
乾隆帝曾先后立过三个皇太子。
第一个是富察皇后所生的皇次子永琏,乾隆认为“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即位后就亲书密旨,立永琏为皇太子。
可惜永琏九岁时死去。
第二位是永琮,永琏病故后,乾隆又立皇七子永琮,但他两岁时又因痘症早殇。
第三位便是皇十五子嘉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为皇储,乾隆六十年(1795年)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
先看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乾隆为何将小十五秘密立为皇储。
皇长子永璜、皇次子永琏、皇三子永璋、皇五子永琪、皇七子永琮、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四子永璐,或幼殇,或早死,连比他小的皇十六子也是夭折的。
所以说老十五嘉庆命真好。
嘉庆此时的竞争对手就剩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和才七岁的皇十七子永璘。
这是老天又在帮他。
皇四子永珹被过继给康熙十二子胤祹为孙,彻底失去了继位资格,皇六子永瑢也是如此命运。
就这样,其实秘密建储时,能让乾隆选择的就只有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二子永璂,更小的皇十七子永璘因为才七岁应该是被排除在外了。
老八和老十一是同一个母亲,在书法方面也不错,估计不是治国的料,老十二可能身体不佳,因为三年后就去世了。
当乾隆六十年,乾隆决定退位的时候,他的儿子就剩四个了。
分别是老八,老十一和老十五、老十七。
老八,老十一在二十多年前就被排除过,一直致力于书法研究,而且他们都四五十岁了,太大了。
在十五和十七之间,乾隆还是选择了时年三十五岁的十五子嘉庆。
为什么嘉庆的能力不行,却还是被选为皇帝?
乾隆选皇太子时,皇子死的七七八八。可选之人不多,加上嘉庆比较听话,方便遥控乾隆好抓权!
为什么嘉庆的能力不行,却还是被选为皇帝?
嘉庆能力不行,资质很平庸,为什么能当上皇帝?
其实乾隆皇帝曾经有过几位属意的继承人,但是最终都离开人世了,根据史书记载,乾隆皇帝这一生一共有17个儿子,但是在皇帝中,乾隆的寿命算最长的了,在位的时间已经达到了60年!,所以这个要怪也只能怪乾隆命太长了呀,儿子都活不过他,没有办法呀,所以就把皇位传给了嘉庆,并且一手扶持他登上了皇位,而且扶持嘉庆登上皇位后,乾隆还做了几年的太上皇!
其实这也不仅仅只是乾隆的寿命长,这里面也有很多无奈和心酸呀,选择嘉庆当皇帝,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实在也没有其他优秀人才可以选拔,乾隆皇帝这一生一共有17个儿子,其中7人不到10岁就早夭了,你说这能怎么办?然后其中的3人长大成人后又英年早逝了,再然后就是其中的2个儿子永珹与永瑢又过继给乾隆的堂兄弟了,你说是不是很无奈和心酸?
而且乾隆皇帝晚年的时候,对于立储这件事情其实是非常着急的,他内心中真正喜欢的其实是五阿哥永琪,却无奈英年早逝,只好“矬子里面拔大个”,选出嘉庆做皇帝。而嘉庆虽然有一腔抱负,而且勤奋好学,奈何天资有限,始终达不到一个明君的高度。另外,嘉庆最饱受诟病的一点就是缺乏决断,他做事犹豫,缺了一股狠劲,最后也是造成“嘉道中衰”的后果,但是事实上嘉庆继承皇位后,这个国家已经在与世界慢慢脱轨了,再者因为嘉庆能力实在一般,也无力回天,
乾隆出生时,西方的文艺复兴刚刚结束,在资本主义刚刚开始萌芽的时候,清朝的各个方面都很强,当时想对付西方国家根本不在话下,雍正过世之后,乾隆继位,然后在乾隆在位的五十八年,英国曾派人来到我国,带来了不少工业革命产生地新产品,还有很多的研究成果。英国想要和我国合作,意在使双方都能进步。可是,面对这样热情的英国,乾隆却不想和英国人合作。他认为自己的国家很强大,不需要任何合作!
乾隆在八十九岁时去世,而后的第四十年,我国爆发了鸦片战争,英国只用了不到两千人和先进的武器,就击溃了十万多的清军,乾隆在八十九岁时去世,而后的第四十年,我国爆发了鸦片战争,英国只用了不到两千人和先进的武器,就击溃了十万多的清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