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但是为什么会被称为“关中”?

大家有知道的吗?

“关中”一词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经历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愈发强大,初显问鼎天下的气魄。秦昭襄王命战神白起为帅,东出函谷关,开始了东征六国的步伐。

而其他六国虽然也组织了一些变法,但收效甚微,远没有秦国强大,面对秦国的虎狼之师,一时之间都战战兢兢。这时苏秦就出场了,他根据六国南北纵向的地理位置,提出了“合纵连横”的应对战略。六国领导人看他说得挺像回事,最后死马当活马医采纳了苏秦的策略,选择抱团一同抗击秦王的狼子野心。

如此,函谷关以东的秦国与函谷关以西的六国就形成了对垒,而这无疑凸显出了函谷关的军事战略地位。就像当今美国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地区划分(远东、中东)一样,为了更好了区分天下地缘,当时的七国就以函谷关为界,以东就叫关东,以西的八百里秦川就叫关中。

但这就让人奇怪了,函谷关以东叫关东,那么函谷关以西不就应该叫关西才能对应上吗?

然而这种看法只是一种简单机械的误解。如果我们再仔细看看关中平原四周的地形分布就能知晓一二了。

很清晰的是,关中平原的东面是天堑黄河,西面被陇山阻挡,北面是黄土高原,南面是横贯东西的秦岭。所以关中平原就像一个巨大的水池,但它也有下水道,那就是东面的函谷关。

所以崤函古道是古代进出秦国故地的唯一通道。故当时七国把八百里秦川称之为“关中”是非常贴切符合地理形势的。

另外也有人创造性地提出过“四关说”,意思是关中被东潼关、西散关、北萧关、南武关等四关包围着。

这些也有依据的,来源于古代”关中——四塞之地“的叫法,四塞就是四关。

然而个人认为这可能是种误解,因为战国时期关中平原除了南边的武关,其余的三关都还没有出现。萧关和散关是西汉初期为了抗击南下的匈奴和西戎而先后修建起来的,潼关则是在汉武帝时期函谷关东迁之后修建的。

其次,萧关已经向北深入进了黄土高原,而武关则向南跨入了秦岭,所以这两关事实上已经跑出了关中平原的地理范围,“四关说”岂不是不攻自破?

其实,“四关说”只是从“关中”一词出发,它是为了迎合关中的地理划分而牵强附会的一个错误观点,而原本“关中”一词却是因关中平原的四周地势而定义的,所以“四关说”实质上是将主次关系颠倒了。

同时随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在对关中地形经过重新勘定后,相关专家也否定了“四关说”的可靠性,再次重申了最初战国时期“关中”起源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但是为什么会被称为“关中”?

关中因为黄河的支流渭河及其本身的地貌,形成了广袤的平原地区,关中平原东西长大约800里,陕西又简称秦,故名八百里秦川。陕南的气候似乎更接近南方。

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 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看,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关中地区。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和宝鸡斗鸡台等地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国最早文化的实证,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农渔工具、最早的陶窑、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出自何家湾的最早的骨雕人头像等等。关中平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但是为什么会被称为“关中”?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端一碗髯面喜气洋洋,没撮辣子嘟嘟囔囔。”这是陕西人的自画像,也是秦地风情较直观的写照。

八百里秦川的来由?关中八百里秦川也就是所说的陕西关中平原,指的是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 因此又称渭河平原,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约占陕西省土地总面积的19%,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所以号称"八百里秦川"。

“秦”及“秦川”的来历?春秋战国时,秦人祖先非子在封邑于秦(今甘肃天水),始建秦国,秦人后东迁关中,陕西地区成为秦国的主要地区。因陕西是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的主要山脉称“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

陕西还称“三秦”,这又是为什么呢?公元前206年项羽率领军队在刘邦之后也来到咸阳,火烧咸阳城,焚毁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以中国最高统治者自居,大封诸侯。其中将刘邦封汉王,辖陕南及巴、蜀之地。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其实当年三秦之地不包括陕南,只是后来人们理解的"三秦"观念变化,将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三秦"。

苍茫茫万里终南山,平坦坦千里黄河滩,无边无涯的麦浪涌,涌出了多彩的风景线。我的好家乡八百里大秦川,祖辈生息的亲故土,血汗哺育的好家园。

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但是为什么会被称为“关中”?

关中地区确实号称八百里秦川,指的就是秦岭北麓渭河冲击平原的一个地区,八百里秦川主要是形容这里常年风调雨顺,因为土壤肥沃,农业自古以来就非常发达,更是为秦国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也叫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那么“关中”这一名称又是怎么来的?

四关说:四关最初指的是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这是东晋时期徐广提出,他认为《史记》里面提到的“关中阻山河四塞”指的就是以上四个地区;

两关说:西晋时期的潘岳在《关中记》称“秦西以陇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间是为关中。”

六关说:在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之外又加了潼关、金锁关。

“关中”一词最早在《史记》中提出,之后《秦始皇本纪》中也提到过多次,这就说明了在秦朝时期,“关中”这个名字就已经在广泛使用。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修建行宫:“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也就是说关中地区有三百多座,关外地区有四百多座,那么这个所谓的关中和关外又是拿什么来区分的?

很明显,在秦朝时期,就是拿函谷关区分的,关中指的函谷关里面,关外则是函谷关外面,秦国遭到联合抗秦,就曾以函谷关为关口,驻军看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优势。现如今的关中则指的是陕西中部地区,也就是秦岭的北面、子午岭的南面,陇山东边,潼关西边所在的位置。

确切的来说,陕西中部的八百里秦川为何称为关中,主要还是以地形地貌以及在多处关内决定的,也就是说在秦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有这个内和外的区别。

还有就是因为渭河平原被四关包围,也就是“秦之四塞”,他们是函谷关、大散关、萧关、武关,而渭河平原,所谓的八百里秦川正好处在四关之中,所以称为关中,都知道,关中地区是盆地,包括渭河平原、渭河谷地、丘陵,在陕北高原和秦岭山脉之间。

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人们很自然的就将这里称之为“关中地区”,正是因为这个地形,处在四关之内的关中平原因为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了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而且交通便利,关中地区也因此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天府之国”。

然而关外地区却连温饱都很难解决,所以也有“关中人”和“关外人”的区分,久而久之,这个“关中”的名称也逐渐流传下来,只是随着时间和地势的变化,关中所包含的区域也存在变化。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但是为什么会被称为“关中”?

陕西省坐落于中国西北地区,说起陕西大家脑海中肯定闪过阿宝唱得那些民歌,这里是党政中心,这里也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

五千年前,陕西姬水流域生活的黄帝部落和姜水流域的炎帝部落,部落之间的冲突到大一统,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至此开启了灿烂的华夏五千年的历史。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都之省。纵观历史宏图,在陕西建都的朝代有西周、秦、汉、唐等14个政权。由于秦岭山脉横贯全省,加上北山和的天然屏障,可将陕西分为三大块:北为黄土高原,南是秦巴山区,中间地区也是占地面积最小的区域为关中平原区。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指的就是陕西省中部地区。该地区呈东西走向,占全省总面积不到20%,长约360千米,从秦岭到北山,从宝鸡峡到潼关。由于秦岭北麓渭河常年冲积淤泥,从而形成平原地势,又称“渭河平原”。

这片渭河之土因其肥沃的土壤,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种植业十分发达,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文明奠定了经济物质基础,这片区域是大秦最坚实的后盾。

“关中”一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至于他所形成的地理位置是根据历史不断变化而改变的。但是主要地区还是陕西中部区域。

战国末年,函谷关成为是秦国最重要的关塞,这一天然屏障使得秦国处于有利的地理作战位置。函谷关成为一条分界线,函谷关以中的区域就是关中地区。

而在楚汉时期,所谓的“关中”,指的是以函谷关和肴山为分界点,函谷关西边的地区为关中,当时以关中,关外来进行区分。

到了汉朝时,汉武帝下令将函谷关的位置向东迁移了三百里。关中地区还包括了部分豫西弘农地区。因为迁徙和道路的改修,函谷关军事价值大不如前,军事要塞的名号逐渐衰落,与此同时西边的潼关开始兴起。

到了北宋统一全国后,重新分割了行政区域,关中地区被潼关以西区域所代替。

现代我们广义上认为的关中地区是秦岭以北,子午岭、黄龙山以南,陇山以东,潼关以西,泛指陕西的中部地区。

这片见证几千年历史风云,朝代更迭的土地,因其风调雨顺,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属于富庶之区,自古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史记》称之为“金城千里”。而“关中人”一词在古代也是一种社会等级较高的体现,大家以做“关中人”为荣。

秦中自古帝王州,外人争做关中人,关中平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现已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一位又一位的帝王在这里埋葬,一页又一页的历史在这里书写,这块宝地古老的忘记自己有多古老,年轻的依然记得它年轻的容貌。

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但是为什么会被称为“关中”?

众所周知,陕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曾经伟大的秦朝和汉朝等多个朝代都在陕西的西安建过首都,而这里也曾被人们称为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并一度有人评价陕西是一块“龙气宝地”。既然陕西西安这么有名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说“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但是为什么会被称为“关中”?

其中的第一个原因是与文化的起源有关。中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王朝是大秦帝国,而秦朝的建都便是在陕西西安,而后来几百年的大汉王朝中,首都也是在西安,正是因为区位和独特的政治赋能,我想才有了陕西被称为“关中”的美称。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政治赋能所导致的原因。

而第二个原因便是因为其有利军事地位,因为陕西地理位置的特殊,之所以将陕西的八百秦川称为“关中”那是因为这个地区的四大观所赋予的,可以说在陕西这个地区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而这四大关的中间便是所谓的关中平原了,这也是其关中名称的由来。这里因为四周四大关的守护,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易守难攻的险境,所以秦朝才会选择在这里建立自己的都城和自己封建王朝的首都。

第三个的原因便是陕西地区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大家要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历史上的中国的炎帝和黄帝是大家所知道的民族始祖,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被称为炎黄子孙。而黄帝和炎帝的墓穴都集中在陕西地区,而根据现代人们研究的遗迹来看,中国除了炎黄遗迹,其他很多的华夏文明大多是集中在陕西地区。例如大家知道的农耕技术,还有纺织技术,还有房屋制造技术等,都是出自于陕西这块宝地。也正是在这里出土了很多历史上的“最早”,例如在陕西的关中这里出土了“最早”的渔具和农具、陶窑、陶文、还有土木建筑等。所以正是这里厚实的文化底蕴才造就了其被称为“关中”的美称。

综上所述,陕西的八百里秦川之所以被称为“关中”不仅仅是因为其四周有四个天险的关口包围着,还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在里面。正所谓看一件东西,我们不能仅仅只看这个东西的外表和虚的东西,也要看其实质的内涵,就拿陕西来说,它关中的名字源于四个关口的保护,但确立其关中地位的还要数在这里中华始祖的文化灌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化的灌输和沉淀,使得陕西的“关中”不仅仅是因为表面取的,更多的还有底蕴。

以上便是为什么“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但是为什么会被称为“关中””的原因了,大家在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