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女人离婚后才发现:自己有父母,但自己是没有家的”怎么看?
不同意这个观点。女人都结婚成家了,你是一个成年人了,再离婚了,父母的家仍然是女儿的家,除非父母不疼女儿。另外,你离婚了,也应该有自己的家。难道女人就要永远依赖父母吗?这是旧社会的观点,新时代的女性绝对不是这样的。现在新时代女性,很多人都自己买房子,有知识,有经济能力。这是一个负能量的题目!
“有些女人离婚后才发现:自己有父母,但自己是没有家的”怎么看?
谢谢头条邀请:
“有些女人离婚后才发现:自己有父母,但自己是没有家的”,我认为普天下父母,都深爱着自己亲生儿女。
常言道:父母的家永远是儿女的家,你离婚了回父母家,父母会更疼爱你,不会不接纳你的,父母家应该是你回去的家。
莫非父母不是单独生活,和别的兄弟们一起住,这就另作他论了,因为有嫂子和弟媳,她们很有可能会容纳不了你,才使你有这么个感觉。
“有些女人离婚后才发现:自己有父母,但自己是没有家的”怎么看?
无论男女,结婚了,就成家立业了。如果离婚了,双方有父母,其实都没有家了,尤其是女性,感受更深。
作为父母,自己成家立业是一件大事;生孩子,养孩子,教育孩子,直到孩子成家立业,就算完成人生的第二件大事;第三件大事就是赡养父母,养老送终。剩下的人生,只有归途,也就没有遗憾了,许多老年父母晚年不幸福,除了疾病缠身外,大多是三件事完成得不如意造成的。
作为年轻男女,尤其是女性,成家了,是父母的心愿。如果你们离婚了,父母的心就碎了,你能长期在父母家猫着吗?
人类社会,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其实就这么简单!
“有些女人离婚后才发现:自己有父母,但自己是没有家的”怎么看?
村里的晓娟就在为这个事苦恼。
儿子今年读了高中住校了,晓娟下定决心和酗酒家暴的老公办了离婚。晓娟的娘家和我家在一条街上,她刚离婚回来的时候,家里人就不太欢迎,说是男人喝酒打人你都管不住,你还能干成个啥?我当时特别不理解,闺女受委屈挨打多次,现在终于有勇气离婚回家了,娘家人不是应该又心疼又亲切吗?
东一句西一句的听多了,我明白过来,晓娟娘家的房子前几年确权的时候直接给了晓娟的哥哥,晓娟的父母将近70岁的人了,早已不当家作主,晓娟回娘家也可以说是住在了哥哥家,父母明面上不能多亲晓娟的,那样怕会惹儿媳不高兴,让儿子为难,将来还指望儿子儿媳养老送终呢。晓娟呢实际上就成了住在哥哥家的亲戚,有父母在,却不是在自己家那般随心顺意。
总结:女人还是要给自己留个家的,不管房子大小,一定要有自己的产权,想笑能笑的时候无所谓在哪里,想哭就能哭的时候还是需要有自己一个空间。
谢谢阅读
“有些女人离婚后才发现:自己有父母,但自己是没有家的”怎么看?
成人后要组建自己的家的思想根深蒂固。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女儿大了不能留,留来留去终成仇……这些固有的观念也在阻挡着父母的家不是女儿的家。从父母的角度,虽然女儿离婚后一定会收留她帮助她,但父母的心愿始终认为女儿要有自己的归宿,有了自己的家女儿才会真正的幸福,百年之后女儿才有人照顾,所以驻留父母的家是短暂的,不符合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
“有些女人离婚后才发现:自己有父母,但自己是没有家的”怎么看?
不知道别人家是什么样的,如果我离婚了,大概率是这样的。
两岁的时候,母亲生下了弟弟,那时候奶奶偏心其他的叔叔伯父,顾不上带我。所以她孕期的时候,一岁多我就被送姥姥家了,六岁才回来上学。
从小寄人篱下,这么说显得有点白眼狼,但姥姥姥爷是疼爱我的。大概是妈妈是他们最疼爱的孩子吧,我算是沾了她的光。嗯,她自己亲口给我说的。
回来以后的日子,是另一波的寄人篱下,是的,在父母身边更像寄人篱下。从小不在他们身边,怎么会有什么感情呢,跟他们很生分,弟弟更会讨他们欢心。那时候就感觉他们是一家三口其乐融融,而我是多余的。不管什么感情,都是相互的吧。
所以那时候最盼望的是周末,周末就可以回姥姥姥爷家了,在哪里有人疼爱我。后来姥姥姥爷去世了,我没有家了。
开始想象以后要走远一点,五六百公里算远的吧。工作后也就过年得时候回一次家,如果不给钱不买东西的话,一般是没有好脸色的。没有人关心你在外面过的怎么样,有没有钱交房租,有没有钱吃饭。没有被爱着长大的孩子,心理是没有底气的。
终于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总想给她多一点爱。有时候也很迷茫,一个不知道什么是爱的母亲,能否让她感觉到母爱呢?
说回正题,如果我离婚了,我哪里还有家呢?那个家婚前就不是我的,更何况离婚后呢,怕是更多的嫌弃吧。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词“六亲不靠”,我不知道算不算,但应该是没有父母缘的吧……
人家说孩子的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在这个日子里说这些,好像真的是个白眼狼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