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是如何镇住群臣掌控朝廷的?

说到明朝,我们就不得不提万历皇帝(朱翊钧),他在职期间有一巨大措施那就是多年没上朝,朝廷都没有乱,反而还取得不少成就。

相比之下清朝光绪皇帝就倒霉多了,天天上朝,试图维新变法,可还是被慈禧所掌控,朝堂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而在回答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如何镇压群臣百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万历皇帝为什么不上朝。

首先,万历皇帝是在十岁登基的,经过十年的励精图治,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当时的明朝打了一剂强力针,按理来说应该是一个明君啊?可为什么之后荒废政业,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呢?

其实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莫过于立太子。

万历皇帝疼爱三子朱常洵,想要立为太子,而大臣不同意,自古以来就立嫡不立庶,认为这样做违反祖训。双方争论数十年,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气的万历皇帝都不去上朝。

然后一个大原因就是万历皇帝有腿疾,行动不便。史书上就有记载:诸多大臣指责万历皇帝不上朝,而万历皇帝向他们解释自己的腿不好,无法上朝。这一点从现在挖掘的墓地中也可得出万历皇帝确实有很严重的腿疾。

最后是因压抑太久,具有叛逆心理。一个十岁的孩子当皇帝,本是好玩的时候,却不得不受到张居正等大臣教导,学习治国理念,会产生不满之情也不为过。

稍长后,自己的权力受到限制,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任何事都要规规矩矩,怨恨之情由然而生,致使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将其就抄家灭口。没人管,可以放纵自己,打破三点一线(金銮殿,养心殿,乾清宫)的局面。

接下来说一说万历皇帝不去早朝,如何镇压群臣。

其一,在这里我们要明确一个道理,不上早朝不代表不管政事。虽然万历皇帝不上朝,但是他还是看奏折,遇到紧急要事也会叫大臣来皇宫内殿讨论,如万历三大征这就是用此方法颁布的且取得胜利,至于那些小事交由内阁处理就行。

其二,掌握军权。万历皇帝早年因成为傀儡的经历,注重对军权的掌控。也正因为有军权在手,才无所畏惧。

其三,设有内阁制度,监察制度。把丞相的权力分发给内阁,让内阁察看统计,但最后的决策权还是在皇帝手上。而监察制度则是由锦衣卫,西厂,东厂担任,负责监视官员,甚至可直接擒拿逮捕,无人敢动异心。

这三个措施确保了万历皇帝无惧并有实力可以抗衡或者镇压群臣百官。

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是如何镇住群臣掌控朝廷的?

万历皇帝几十年上朝,甚至有朝臣终生都未曾与其谋面。若从其它朝代的历史中看,其皇权早该旁落了!即使不被有野心的大臣夺权篡位,也会被架空。这一点我们参照汉武帝托孤于霍光,而霍光却在汉昭帝死后擅行废立即可看出!这还是在汉室忠臣犹存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见皇权一刻不容旁落!

万历能够保证皇权稳固,即使不上朝也无须担心大权旁落应该是有如下原因的。

1,明朝的内阁制己经成型了,经过长期磨砺己经有了一定的"成例″可供阁臣们参考。所以一般事物即使没有皇帝参与,也能依成例处理。这就使朝政不至于荒废。万历则通过任命或撒换阁臣及首辅来保持对朝廷的控制。

2,明太祖创建的用来监视大臣的锦衣卫体系,在万历时期仍然比较强大。再加上其它特务组织,足从保证朝臣们不敢生异心,必须小心翼翼才行。特务权在手,足以保证万历“镇"住大臣。

3,明朝独具的“有明朝特色″的朝臣党争,也足以使朝臣们互相牵制并监督。可以保证避免任何一党过份做大,利于万历居中制衡。而且皇帝不上朝,反而成了皇帝在幕后暗处,大臣在明处的局面。除了少数人以外,其他人难识″庐山真面目",大臣的举动皇帝尽知,那大臣还敢不循规蹈矩吗?

总结:明朝自嘉靖时走下坡路,到万历时加速下落,这种″无头政治″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其中积弊之深也勿须多言了。单是阁臣们不敢有所作为,只求明哲保身这一点,就足以慢慢地断送掉大明江山!

万历玩弄权术,自以为高明!但是因此而导致各种弊病愈积愈多,最后到崇祯时竞然解无可解!最终几十年后明朝大厦轰然倒塌,恐怕这样的后果是万历没有料到的吧?!

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是如何镇住群臣掌控朝廷的?

他根本没有镇住,他若能镇住,后期党争也不会愈演愈烈。

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是如何镇住群臣掌控朝廷的?

我觉得不是万历皇帝镇住这些大臣,而且即使没有皇帝,朝廷的事务还是能够正常开展。

万历皇帝本来就不用自己动手,奏折都是大学士先批阅好,然后皇帝的宦官代为写上朱批就可以了。

文官的道德系统是不允许朝廷出现混乱的,人人都是维持秩序的官员,只需要用礼法来约束下面的人、约束百姓,国家就能够正常运转。

当然,没有皇帝在,权利容易失控,腐败愈演愈烈。

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是如何镇住群臣掌控朝廷的?

谢谢头条邀请。明朝万历皇帝在位48年,其中倒有三十年不上朝、不办公、不见朝臣官员。那么,万历皇帝究竟是靠什么镇住了群臣?控制了朝廷?笔者认为,万历皇帝的“三不政策”是事出有因的。原来在确定谁为太子接班的问题上,万历皇帝与群臣们意见不合,然而他祭出最拿手的武器便是“闹罢工”,即不上朝,不办公,不见朝廷官员。好在万历皇帝有个知书达理的好母亲,叫李太后。李太后个人没有干涉朝廷政治的野心,但她却有依靠能人治理朝政的善举和魅力。是李太后力挺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让张居正全面主持万历年间的日常工作,又是李太后让太监冯保主持后宫杂务,确保后院一方平安。从他们三人十多年的合作过程来看,万历年间朝廷高层不仅没有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形成各自为政的诸多山头宗派。相反,“万历中心”却以成功改革的范例载入了史册。

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是如何镇住群臣掌控朝廷的?

我认为很多人把万历后期的表现评价的过高了,说"镇住群臣掌控朝廷"其实都很勉强。万历后期朝纲废弛,党派林立,党争不断,腐败成风,从中央部院到地方政府都存在官员缺岗的情况,增设矿税,派太监监税,横征暴敛,百姓生活每况愈下。

万历二三十年不朝,还看似能驾驭群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军权始终是在皇帝手里,这点从"万历三大征"中可以看出。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大降低了军事叛变的可能性。

二、皇帝没扶植宦官势力,没有严重的宦官作乱。像明朝的刘谨、魏忠贤等严重的宦官作乱是会影响到朝局的,万历后期没发生这种现象。

三、外臣当中党派林立,没有明显的一派独大的,这给皇帝掌控朝局提供了制衡的条件。

其实万历后期的情况众说纷纭,期待大家分享点自己的观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