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死的令人痛心的五大猛将,谁死的最冤?

三国是历史上一个混乱但是辉煌的时代,所谓“乱世出英雄”,也只有在国家分裂,朝代更迭的这个时期才有可能出现这么多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恰逢乱世,乱世出英雄。

后世曾这样描述三国的主要英雄人物“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 二张徐庞甘周魏, 枪神张绣和文颜, 虽勇无奈命太悲, 三国二十四名将, 打末邓艾和姜维。”但是英雄虽盖世无双,命数却早已注定。下面我来为大家列述三国中个人认为死的最冤的五大名将。

一、典韦——寡不敌众,力竭而死

从三国中对一些武将的客观排名可以看出,典韦的勇猛是显而易见的,典韦是三国时与吕布齐名的大将之一,甚至后世有马上吕布,马下典韦的称呼,但是典韦的死因却十分的令人痛心。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宛城张绣,张绣投降。但是由于曹操强行纳张绣婶婶,让其感到颇为耻辱,于是在谋士贾诩的建议下突然反叛,把曹军杀的措手不及。

典韦为掩护曹操,与张绣军短兵相接,典韦因为敌军的车轮之战,最终寡不敌众,力竭而亡。这种死法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可以说是十分的憋屈。

二、关羽——孤立无援,被擒残杀

关羽名声应该是三国里最响亮的,有武圣之称的他他曾过斩颜良、水淹七军等功绩。不过无奈英雄盖世,最后孤立无援,中伏被擒杀害。

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关羽看到曹军主力迁移到合肥,于是率军攻打兵力薄弱的樊城,并派人深入曹魏的占领地区策反,扰乱敌人后方。曹操派大将于禁助战,关羽借汉水淹曹魏七军,生擒于禁,威震华夏,逼的曹操打算迁都以避关羽之锐。

此时司马懿等人建议联合孙权,要孙权从关羽背后袭击,孙权因为荆州之故,采用了这个计策,派吕蒙等做好了准备。

再加关羽的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将军士人平常皆受关羽的轻视从而感到不满,孙权派人来诱降,二人便投降了孙权。吴军以蜀军将士的家属为人质,出兵配合曹军,前后淹击蜀军,蜀军溃败。

关羽仅带着少量的随从向蜀军控制的上庸撤退,他们日夜兼程,连续数日未休息,十分疲累。在接近蜀境时,中了吴军的埋伏,关羽竟被吴军的一个小将马忠生擒。关羽被擒后,坚决不降,被东吴斩杀,死时约五十六岁。

三、于禁——屈以委降,郁郁而终

自古以来,将军战死沙场都是一件成全名节之事,“马革裹尸还”更是一种英勇和壮烈。当然,能够建功立业,受赏封侯从而终生得享尊荣也是一名战士所愿。

然而,有的人立有赫赫战功,也被拜将封侯,却由于“一失足成千古恨”而没有了这番荣耀。三国时曹魏的大将于禁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事例,因为他虽然拜将封侯,却没有战死在战场上,一时的投降让他失去了一生的荣耀,最后被人羞辱而自感愧疚而死。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包围曹仁,于禁去救援,但被水淹七军而被擒,于禁投降了敌人,而他手下的庞德却不屈被杀。后来关羽被孙权所破,于禁也就归属了吴国,直到黄初二年才被送回魏国,那时他都已经须发皆白,面容憔悴,泪流满面。曹丕就命他去拜见高陵(曹操的陵墓),因为陵中画有他屈膝降敌,庞德不屈的图画,所以于禁不久就羞愧发病而死,死后追谥为厉侯。作为一名武将,我想这种死法一定是屈辱和悲惨的!

四、张飞——郁意醉酒,小人暗杀

演义中的张飞有勇无谋,但正史上的他可是有勇有谋独当一面的大将,位列古今六十二名将之一。但他性格上的缺陷也很明显,喜欢鞭打士卒,瞧不起小人物。

众所周知,在关羽于麦城兵败身上后,为了替兄长报仇,张飞与刘备倾尽全国之力与东吴之间展开了一场大战。

然而,就在起兵的前夕,张飞却因为喝醉了酒大肆打骂手下的士兵。因此,被他打骂的这几个士兵,就趁着他睡觉的时候将他的脑袋给砍了下来,连夜逃亡到了东吴。

毫不夸张的讲,在刘关张兄弟三人之中,结局唯一堪称耻辱的自然也就非张翼德莫属了。再怎么说他也是一位当世名将,拥有一身万人敌的本领,可最后却没能殒命疆场,而是死在了一群无名之辈的手中,也着实令人感到唏嘘不已。

五、魏延——不懂政治,死于文臣

这个大家都很清楚,也是很多人感到惋惜的。正史上记载,直到蜀国后期,在诸葛亮执掌蜀国的时候,魏延一直被委以重任,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他却因与文官杨仪不和而被杀,在被杨仪派去的马岱斩杀后,头颅甚至被砍下来被杨仪踢。

三国死的令人痛心的五大猛将,谁死的最冤?

三国有很多猛将死的很冤,如果他们不死,历史可能都会改写,只可惜因为他们的身死,造成历史很大的改变,

按先后顺序排名,第一名:大将军何进。

何进是东汉末年朝廷的实权派人物,外戚身份,何时因为异母的妹妹是汉灵帝的皇后而入朝为官,因为个人能力逐渐做到大将军,何进因与宦官争权,在听信袁绍的谗言后,召地方军进都城,以胁迫皇后同意斩杀所有的宦官,结果因为计划败露,被宦官们先动手杀掉,何进一死,天下大乱,先是董卓乱政,废除皇帝,另立刘协为汉献帝,然后是关东诸候讨伐董卓,诸侯们各自拥兵自立,彼此攻伐,拉开了汉末三国初立的序幕。

要知道何进身为大将军,手握天下兵马,何进要是不死,董卓哪里敢进京,有何进在,董卓也不敢乱政,那样天下就不会大乱,何时不死,至于有能力控制地方军阀,因为何进手里还有天下最精锐的中央军,随时会讨伐各地诸侯,那样汉朝皇帝至少在何进的支持下,仍然能够大致控制天下,汉朝就没有那么容易破灭,何进死的真叫冤啊。

第二名:孙坚

孙坚是孙权和孙策的父亲,汉末第一猛将,在曹操、刘备、袁绍、袁术这些较大势力的诸侯还不成气候时,孙坚已是名满天下了,孙坚在与董卓军作战时,是唯一胜利的猛将。当时天下敢与董卓军交战的,只有曹操和孙坚,曹操被董卓军打得落花流水,差一点连命都丢了,而袁绍与袁术连打都不敢打,当时的刘备更是不知道在哪里小打小闹。

孙坚击败董卓手下中郎将胡轸,两次击败吕布,斩杀了华雄,又击败了亲自带兵来战的董卓,孙坚以杂牌军击败当时名满天下、战力最强悍的西凉军,这种勇猛、这种战力,号称当时的天下第一也不为过,只可惜孙坚在后期与刘表军作战时,被藏在竹林间的黄祖埋伏,从竹林间发射飞箭,孙坚脑部中箭身亡,死时只有37岁。

孙坚要是不死,将会打下更为广阔的天地,而且他的两个儿子孙策和孙权都是人才,孙坚不死,孙策也没这么早死,那样的话,历史都会不一样,孙家打下的江山肯定不止江东,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曹操、袁绍、袁术、刘备等都还没有寸土之功。

第三名:周瑜

周瑜是江东四大都督之首,文武全才,江东的军事顶梁柱,周瑜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的领导了赤壁之战及南郡之战,击败了曹操,打破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从此曹操得陇不敢望蜀。

周瑜在南郡之战结束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只有36岁,算是英年早逝,周瑜死了暴病,有可能是得了瘟疫,有可能是箭伤发作导致败血,但就这么突然的死了,要知道周瑜当时刚刚见过孙权,向孙权提出西取益州的计划,孙权批准了周瑜的计划,周瑜就忙着赶回驻地安排西征益州的准备工作,结果还没有到驻地就死了,周瑜死的太可惜了。

周瑜要是不死,就可能发动西征益州的战争,那样的话,历史就会不一样了,而且周瑜不死,刘备可能就没有机会拿下益州了,拿不了益州,就无法成就一番事业,周瑜的死成就了刘备,刘备才是最大受益者。

第四名:关羽

关羽是三国时期万人敌的猛将,战功赫赫,忠心无二,不仅在战场上斩杀过敌方主帅,而且曹魏诸多名将都败在关羽手上,在襄樊战役中,关羽曾威震华夏,三国中仅有关羽有威震华夏的称赞。

关羽是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跟随刘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四处流浪到称霸一方,刘备能建立如此功勋,关羽功不可没,关羽镇守着刘备集团最重要的根据地--荆州,在襄樊之战,关羽力挫曹魏众多名将,打得洛阳及许昌一带纷纷叛曹响应关羽,打着曹操两次差点迁都,关羽不可谓不勇猛。

而关羽成也荆州,败也荆州。要不是孙权在背后偷袭荆州,关羽将会对曹魏造成进一步的威胁,很有可能就会扩大战果,那样的话,三国将会更加精彩,历史也会因此而改写,关羽在孙权的背盟偷袭下,身首异处,实在太让人痛心。

第五名:魏延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总有人觉得魏延是个叛徒,脑后有反骨,卖主求荣,其实真实的魏延不是这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是刘备的部曲,也就是刘备的私兵,应该是刘备私自召募的兵,不是降将,在随刘备入益州,因作战勇猛被刘备破格提拔为镇守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十多年,无一差错,在随诸葛亮北伐后,也因作战勇猛数有战功,得到进一步升迁,魏延因为勇猛及战功,成为蜀汉政权数一数二的猛将,在军队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李严,而作为从低层完全靠能力爬上来的魏延来说,非常不容易。

魏延之死非常冤枉,并没有造反的嫌遗,最多也就是不听从诸葛亮遗命,诸葛亮本来的安排是想保护魏延,结果阴差阳差,导致魏延身死,魏延的死,杨仪的责任最大,杨仪素与魏延不和,借着魏延不听从诸葛亮遗命,出于私人仇恨原因,杀了魏延,并诛灭魏延三族,魏延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自已人手里,实是是痛心。

魏延要是不死,绝对是蜀汉自诸葛亮之后的军事栋梁,魏延的才能强过王平与姜维,如果魏延担任蜀汉最高军事长官,蜀汉也不至于在后期诸葛亮去世后,在军事上毫无作为。

三国死的令人痛心的五大猛将,谁死的最冤?

诸位说了一大堆够猛,死得够冤的大将,我来说一下比较边缘,被人忽视的死得够冤又很猛的大将

1.徐晃

徐晃是曹操的五子良将,孟达叛魏后,司马懿先行平叛,本没有徐晃什么事,徐晃领兵与司马懿平叛兵马在半途相遇,徐晃自领先锋。徐晃率军抵达上庸城下,其坐骑收驾不住,直抵城门下,徐晃本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孟达降魏,并没有任何防备,哪知孟达突然一箭射中徐晃面门,可惜这位战败了关羽的骁将这么就死了。

2.郭淮

郭淮是魏国后期与张郃齐名的大将。姜维率大军攻魏,郭淮率魏军将姜维杀得大败。姜维单枪匹马,仓惶逃命,郭淮也单枪匹马在后面紧追。姜维欲放冷箭射死郭淮,却发现箭矢全部散落,无奈只得拉空弦吓唬一下。郭淮听到弦声急忙侧身躲避,却发现是空心箭。姜维又连拉几下空弦,郭淮躲避后发现都是空箭,料想姜维己无箭矢,遂不再躲避,于是一箭朝姜维射去,姜维躲避后顺手接住箭矢,姜维立即用此箭向郭淮射去,郭淮早无防备,结果被射中面门,魏国擎天之柱就这么死掉了。

2.夏侯渊

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蜀将黄忠和法正奉命坚守定军山。曹操一流大将夏侯渊率大军进攻定军山,黄忠本想出战,被法正制止。等到中午时分,太阳高照,曹军人困马乏,纷纷下马休息,法正突然令旗一挥,黄忠率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杀下来,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刀劈两段,可惜曹魏一代名将就这么死了。

4.蔡瑁

蔡瑁是刘表手下第一大将,其能力在文聘、张允、王威、黄祖、魏延之上。蔡瑁降曹后,得到曹操重用,统领所有水师。赤壁之战时,周瑜深知他的能力,利用蒋干这头蠢猪,用反间计将蔡瑁除掉。若蔡瑁不死,庞统的连环计就不能得逞,火烧赤壁将成为空话,曹操将一统天下,三国将不复存在。

5.蔡阳

老将蔡阳是曹操手下大将,远非守五关的六将可比,能力与夏候惇不分伯仲。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与张飞相会古城,而张飞并不相信关羽,认为关羽将带领曹军来擒拿于他。正在这时,蔡阳带兵来报关羽杀其侄秦琪之仇,而张飞就此认为这是要来擒拿他的曹军。关羽为表清白,要求在三通鼓内斩杀蔡阳,张飞亲自擂鼓,关羽精神倍增,终将曹操名将蔡阳斩于马下。

以上冤死的都是曹魏名将,可能有罗贯中的功劳。下图为关公大战蔡阳

三国死的令人痛心的五大猛将,谁死的最冤?

三国里,死的令人痛心疾首的猛将有很多,我精挑细选了一下,认为以下五个人,死的让人痛心。最冤的那个倒霉蛋我放在了最后。我选取的人物都是三国演义中和正史比较吻合的部分,认认真真选出来的。

何进之死,导致天下大乱

东汉末年的何进是曾经的大将军,执掌天下兵马,他杀了西园新军的首脑大宦官蹇硕后,更是手握重兵,朝政上他一个人说了就算。

何进出身卑微,本是一介屠夫。何进的妹子有幸被汉灵帝看上,再加上宦官们的帮助,他俩这才逐渐受宠。何进能当上大将军足以说明那些问题。

看到何进权力日盛,汉灵帝为了制衡何进等外戚的权力,在其临终前的一年—公元188年,灵帝另建西园新军,置八校尉。心腹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一把手;袁绍为中军校尉,二把手;曹操为典军校尉,四把手。西园新军的权力很大,就连当时的大将军何进都要接受西园新军首领蹇硕的辖制。

灵帝驾崩后,在选择是立刘协还是刘辩来为帝的问题上,何进与蹇硕分成了两派:何进和妹子何后想立刘辩为帝,董太后和蹇硕等人想立皇子刘协为帝。

蹇硕密谋杀何进,何进抢先一步,带领百官直接拥立刘辩为帝,反杀了蹇硕,接管了西园新军。这次何进的表现异常勇猛。

但是在处理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的问题上,由于其妹何后的阻拦,何进想杀十常侍困难重重。何进听信袁绍之言,密调丁原、董卓等兵马进京,以图铲除十常侍。

十常侍肯定不愿意束手就擒,就利用何后,下召宣何进进宫。何进没有提防,刚进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十常侍等人,一拥而上,将何进剁成了肉泥!

你说何进死的冤不冤?何进如果听从曹操建议,不宣调董卓等人进京,而是选择直接把十常侍拿下,估计东汉不至于那么早就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毕竟那时候忠于大汉的人比比皆是。

何进死,董卓进京。董卓为了立威,行废立之事,排除异己,残暴无道,让东汉彻底陷入了无可挽回的崩溃边缘。东汉从董卓进京后,其实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所以说,何进的死,很让人痛心疾首。但是他的死一点都不冤,纯属自找。手下人都劝他不要进宫,他觉得自己是大将军,谁又能把他怎样?更何况还是一帮阉党。结果被杀身亡。

孙坚和孙策父子,死的窝囊,死的不值!

这爷俩,我给他算成一个人,因为他俩的死居然是同样的原因,都是中了埋伏,被射死或者射成重伤,没治好死了。

孙坚文韬武略,屡立战功。特别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他是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先锋官。孙坚杀死华雄,逼的董卓想用联姻的方式来拉拢孙坚,被孙坚断然拒绝。孙坚接着又打败了温侯吕布。董卓为了躲避孙坚的锋芒,听从了李儒的建议,逼着皇帝、文武大臣还有几百万民众从洛阳迁都到了长安。你说,孙坚厉不厉害?

孙坚在洛阳皇宫井里打捞上来传国玉玺,就想私自带走。没想到被袁绍得知,向孙坚索取,孙坚就发毒誓说没见玉玺。袁绍大怒,写信让刘表半路截杀。孙坚打的刘表望风而逃,没成想在追击路上,却中了刘表手下大将黄祖的埋伏,孙坚当场被射成了刺猬而亡!

孙坚的长子孙策,号称“小霸王”,威震江东。他带着周瑜等众将打下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这样一个厉害角色,竟然被仇家许贡的三个门客给射死了。

这爷俩死的太可惜。不然的话,凭借孙坚、孙策的勇猛,绝对有改变三国进程的能力。所以,他俩的死,令人惋惜。不过,也属于咎由自取,自己粗心大意,怪不得别人。只是死的有些不值,有点窝囊罢了!

夏侯渊,死的一点都不冤!

夏侯渊之死,直接导致了汉中丢失。夏侯渊不死,刘备不见得能拿下汉中。在黄忠斩杀夏侯渊之前,刘备率军跟夏侯渊、张郃在汉中打了一年的仗,也没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那时候曹操没来汉中,正忙着处理后方大事。

刘备因为是全力攻打汉中,搞得在成都留守的诸葛亮很搓火,足兵足粮的给前线打仗的刘备供应,甚至连妇女都动员起来参与了运输,怎么刘备还没有拿下汉中呢?

诸葛亮急,刘备更急!法正这时候给刘备出主意,让刘备集中兵力猛攻张郃。张郃吃紧,夏侯渊赶紧分兵一半增援。法正又建议刘备调转枪口,猛攻夏侯渊,派兵烧了夏侯渊营寨外围的鹿角。夏侯渊可能是被烧昏了头,居然亲自带着几百人,跑到远离大营15里的外围来修补鹿角。这下给了刘备机会,马上派黄忠前往突袭。老将黄忠宝刀不老,在定军山斩杀了夏侯渊。

夏侯渊是征西将军,是整个西部战区的一把手。他一死,群龙无首,曹军彻底溃败。即使后来郭淮等人推举张郃为临时主帅,也就是暂时起点作用,汉中还是很快就丢了。曹操来救,也是无济于事。

夏侯渊的死,甚为可惜。他不死,汉中不会那么轻易丢失,曹操统一全国的机会还有。他一死,汉中丢失,曹操对统一全国也就不抱幻想了,只能寄希望于后代来统一全国。所以,夏侯渊之死直接改变了汉中局势,也让东汉末年更加动荡不安。

夏侯渊的死属于自取灭亡,一点都不冤!

关羽之死,是最让人痛心疾首的!

关羽死前,刘备刚刚拿下汉中,孟达、刘封夺取了上庸,关羽也不负众望,水淹七军,杀了庞德,捉了于禁,襄阳和樊城眼看着就要被攻下。守卫樊城的曹仁一度想弃城而逃,还是满宠极力劝阻,陈述厉害,曹仁这才抱着城在人在,城丢人亡的决心,死守樊城待援的。

关羽这时候怎么也想不到孙权会突然出兵捅刀子。这就好比两大武林高手,正在生死关头对掌比试,旁边有个人拿了一把小刀,从背后捅了其中一个人一刀,被捅的人不死也是重伤啊!

孙权捅刀子也就算了。留守荆州的糜芳、傅士仁和潘浚等将领竟然全部投降了孙权!本来关羽受了重伤,还可以回荆州疗伤修养,后方家里人的集体倒戈投降,你说关羽还怎么玩?

所以说,关羽死的最让人气愤和痛心疾首。关羽死,荆州根据地丢失,更让刘备痛不欲生,恨孙权恨到了极点!刘备称帝后执意要讨伐江东孙权。可是,事不随人愿,仇没报,还在夷陵被陆逊打的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刘备一个人跑回了白帝城!

你说关羽之死,让人悲痛不悲痛?但是要说关羽死的最冤,那倒未必,因为下面这位才是三国里死的最冤的!

典韦:死的最冤!没有之一

典韦不怵三国里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吕布、张飞等猛将。他可以在山里追得老虎到处乱窜,还可以单手扶大旗,在狂风中屹立,岿然不动!典韦勇猛无比,手持双戟,斩将夺旗,无人敢近身。

就是这样一员古之恶来,让曹操找的寡妇邹氏给间接害死了。同时死的还有曹操的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

这故事讲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话说曹操要打吕布,张绣兵犯南阳。于是曹操一边安抚住吕布,一边出兵南下去攻打张绣。张绣听从谋士贾诩建议,投降了曹操。张绣不战而降,让曹操大喜过望,自己引兵进入宛城,其余部队屯扎在城外。

张绣连日款待曹操。曹操一看张绣投降,南方的一块心病也了了,而且跟贾诩交流,也相谈甚欢,心里特别高兴,难免就多喝了几杯。

一日曹操喝醉酒,就问左右“此城中有妓女否?”曹操的侄子曹安民深知操意,就很神秘的告诉曹操,说我看到有个女的,特别美丽动人,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张绣叔叔张济的妻子邹氏,张济死,她守寡在家。

曹操一听大喜,让赶紧把她请来。邹氏哪里敢反抗,只能顺从曹操。不仅如此,她还告诉曹操说在城里怕张绣知道,更害怕别人议论,不如搬到城外你的大营里玩耍保险安全。

曹操第二天就带着邹氏回到城外自己的中军大营,让典韦在营外保护,其他人没有召唤不准前来,他和邹氏在大账内每日取乐,不思归期。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张绣的家人知道后,秘密告诉了张绣。张绣气愤填膺,问计于贾诩。贾诩让他借口新兵多,不好管理,请求曹操让他在中军附近扎营。曹操没想太多,就答应了。

于是,张绣就把兵马安排在曹操中军四周。他又让贾诩礼请典韦吃酒,借机灌醉了典韦,另派胡车儿偷了典韦的双戟。

晚上张绣借着巡营之际,悄悄靠近曹操中军大营,放火烧粮,金鼓大作,杀将进来。曹操赶紧喊典韦,典韦睡梦中听的金鼓喊杀声震天,赶紧起身,却找不到双戟,这时候张绣的兵马已经到了辕门,典韦赶紧拿了把腰刀就上去迎战了。

只见门首无数军马,各挺长枪,抢入寨来。典韦奋勇向前,砍死了二十多人。典韦起得急,也没来的及穿铠甲,身上中了几十枪,还在死战。张绣的兵马也不敢上前,只能远远用箭射。典韦犹死不退,据守寨门,谁知道这时候曹操已经跑路,后寨失守,典韦背后又中一枪,这下要命了!典韦大叫数声,血流满地而死。他死了半晌,也没人敢从前门进来。

这还不算,曹操的大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为了掩护曹操撤退,也死于乱军之中。

你说典韦死的是不是最冤?曹操因为一个女人,死了三员大将,代价何其大也?

据说曹操的妻子丁氏因为儿子曹昂的死,一直对曹操耿耿于怀,不肯原谅曹操,搞得夫妻关系破裂!曹操对儿子曹昂的死,也是愧疚了一辈子。

曹安民给他叔叔曹操介绍的邹氏,他死了倒不觉得可惜。典韦和曹昂的死,才可惜。

你说,典韦因为曹操喜欢邹氏而丧命,是不是三国里死的最冤的猛将?

以上分析来自《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等史料。

欢迎朋友们讨论交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三国死的令人痛心的五大猛将,谁死的最冤?

谢邀。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猛将如云,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关羽、赵云、马超、张辽、吕布等人,都是非常亮眼的人物。

具体到痛心、猛将、冤三个关键词,悦史君提出自己的5个人选,给大家评看。

第一,东汉执金吾、并州刺史丁原

丁原和董卓一样,掌控着一支地方武装,而且比董卓还早进入京师,与大将军何进接上了头。

董卓进入京师后,他非常忌惮丁原,丁原也与董卓不和,两人暗中较劲。

这时,董卓发现丁原非常信任吕布,就派人把吕布拉下水,吕布趁丁原没防备,杀害了丁原。

悦史君认为,丁原的实力并不差,原本可以在三国中实现更大的抱负,但一开局就被自己人杀了,冤。

第二,东汉武猛校尉典韦

典韦是曹操身边的一员猛将,跟他打过很多经典战役,负责曹操的安全。

曹操击败张绣后,把张绣的婶婶霸占,张绣临时反叛,曹操几乎被断送性命。

是典韦拼死救下了曹操,曹操狼狈逃走,但典韦却被张绣杀死。

悦史君认为,典韦虽然是为主而死,但曹操这做法也是让人……确实是连带的冤啊。

第三,东汉吴侯、讨逆将军孙策

孙策是吴大帝孙权的哥哥,在父亲孙坚去世、旧部无着的情况下,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最终领兵南下,平定江东,奠定了后来东吴的基础。

但孙策年轻气盛,战争中得罪了很多人,而且自己也不设防,结果在一次打猎时,一个人冲得太快,被仇家派来的刺客杀害。

悦史君认为,孙策是战场上的王者,如果他不死,可能比孙权开拓更多的天地,也是冤。

第四,蜀汉南郑侯、征西大将军魏延

魏延是跟随刘备较早的部将,在蜀汉政权建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刘备去世后,魏延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也是深得诸葛亮信任。

但魏延脾气不好,尤其跟丞相长史、绥军将军杨仪不和,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在与杨仪争权中失利,被杨仪杀害,还遭遇降魏的侮辱。

在后世的传播过程中,魏延更是被描述成一个与诸葛亮不和的小人,实在是冤啊。

第五,曹魏邓侯、太尉邓艾

邓艾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深得司马懿父子的信任,也在多次对内对外战争中,建立重大功勋。

司马昭讨伐蜀汉时,邓艾率军突袭成功,最终后主刘禅向他投降。

邓艾被胜利冲昏了头,结果被钟会利用,被诬陷谋反后被抓起来,后来钟会被杀后,邓艾也被无端杀死。

悦史君认为,邓艾立下的是不世之功,却遭遇横死,实在是天大的冤枉。

……

三国还有很多将领让人叹息,从悦史君今天的五人来看,邓艾是最冤的。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三国死的令人痛心的五大猛将,谁死的最冤?

这个问题里有两个条件:猛将,最冤。死得虽冤但不是猛将,或者是猛将却死得不冤,都不在其列。根据这两个限定条件,以下5个人可上榜:

第一名:张郃

为什么说张郃死得最冤?因为他是被领导假公济私、假借敌人之手除掉的,张郃跟司马懿有矛盾,一方面他对司马懿不太服气,总是发表一些不同意见,另一方面司马懿觉得他的存在不利于自己更牢靠地掌握军权。

诸葛亮撤军,司马懿命令张郃亲自率队去追击,张郃已判断出这个命令有问题,并进行了申诉,但司马懿不听,仍坚持让他去追,张郃只得奉命,结果被杀。

更冤枉的是,司马懿这招借刀杀人的计策实施后,事后竟然没有得到任何追究,张郃算是白死了。

第二名:陆逊

名将陆逊一生指挥了夺取荆州之战、夷陵之战、石亭之战,这三大战役是孙吴立国的基础,所以陆逊是孙吴建国的第一功臣,他的贡献和军事才能都有目共睹。

但是,后期陆逊与孙权关系越来越微妙,孙权想集权,江东大族成为他的障碍,无论吕壹事件、暨艳事件还是立太子之争,都是孙权与江东大族之间矛盾的反映,而陆逊无形中就是江东大族的代表,孙权虽然没有免除陆逊的官职,但借一些小事不断打击他,又派人当面斥责,一代名将不堪其辱,竟然“愤恚致卒”。

第三名:魏延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魏延已任征西大将军,相当于上将,而杨仪只不过是丞相府里的长史,品秩不过千石,对应的武职充其量也只能算大校,但上将魏延与大校杨仪闹矛盾时众人却普遍站在了后者一边,包括诸葛亮。

当然这里面也有原因,魏延自己也要负相当大的责任,他的脾气不好,容易跟大家闹矛盾,但说他有反心就实在太冤枉了,魏延绝无反心,否则最后不会落到那样下场。

第四名:马谡

马谡失街亭,事后又逃亡,按律当斩,杀马谡大家都没什么可说的,但马谡也是个悲剧,因为他去执行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魏军的大批援军来了,需要有人去街亭阻挡,但街亭远在秦安陇城,蜀军之前没有到达过这里,对这里的情况很陌生,实力又悬殊,这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战斗,并非把握实足,马谡可能守住,也可能守不住,因此被杀,只能说他倒霉。

第五名:麹义

麹义是袁绍夺取冀州的大功臣,当年他向韩馥施压,韩馥才把冀州让给了袁绍,后来麹义又率“大戟士”力战界桥,为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但麹义后来却突然销声匿迹了,史书没有做出过解释,但以袁绍的性格及为人,麹义肯定是被他消除了,狡兔死,走狗烹,担心麹义会对自己不利,袁绍把麹义杀了,只有这一种解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