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明知汉献帝不会久居皇位,为何还要把自己的几个女儿嫁给他?

曹操在杀掉想置他于死地的伏完伏皇后等人后,把她心爱的三个女儿曹节、曹宪、曹华三个女儿一并嫁给汉献帝刘协,其中曹节更是取代伏皇后成为新任皇后。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气在有些人那里很臭,要不也不会时不时出现刺曹事件,曹操把女儿嫁给汉献帝,其实最大的原因应该是救救自己那每况日下的名声。

曹操还是很在乎自己的名气的,要不凭他的实力,要硬来,皇帝之位恐怕早就是他的了。不能说曹操不想称帝,到了曹操那种实力谁都会想着称帝,但曹操始终迈不出去那一步。

在思虑很久后,他还是在称帝与名望之间选择了名望,没名望了,统一乱世阻力就很大了,毕竟自己是靠天子的正统名望,才有了如今成就。若统一不了天下,在他看来称帝似乎也没有意义。

在诛杀伏完、伏皇后等人后,曹操虽然清除了暗中对付自己的势力,但杀害国舅、皇后的罪责还是要落在自己头上,他的名声似乎臭到了一个极点。

而把自己的宝贝女儿都嫁给汉献帝了,足以令天下人看到,曹操还是对汉献帝很亲近和尊重,他始终是汉臣,杀了付完等人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曹操拯救了自己的名望,就是拯救了他在众多民心向汉人之间的地位,间接有利于自己掌控朝堂。而且他从此政治地位也飙升,成为国舅,在这之后他也多了个合理的途径去管理国事,甚至是汉献帝的私人家事。而且曹操这成为了皇亲国戚,称个魏王,看起来合情合理啊!除此之外,曹家也与大汉刘家是亲家了,有了这层亲戚关系,即使以后正式代汉阻力也小不少。

不仅如此,其实这对他女儿自身也没坏处,毕竟是皇后,女性的最高荣耀头衔,母仪天下。虽然是汉献帝的皇后,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始终还是名皇帝,以后也至少是山阳公。古代女性求的是什么?安稳日子与富贵生活,汉献帝再窘境,曹操甚至是曹丕也会至少保证这两点的,所以当汉献帝的妻子并没有委屈她们什么。

这曹操看似女儿吃了亏,实际上是他的女儿们并没有吃亏,只是换了种方式享福,还过了把皇后、妃子的瘾,而自己也在这其中受益良多,真是一举多得。

曹操明知汉献帝不会久居皇位,为何还要把自己的几个女儿嫁给他?

巜三国演义》中曹操被人们评价并不好,主要是作家罗贯中对他不看好,抑曹扬刘,因此有人就评价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其实曹操对当时的纷乱的局面控制和统一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那么曹操为什么要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都送进宫,婚配汉献帝呢?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肯定的,但是他并没有计划夺取汉朝的天下的。

自从董卓被杀后,各路诸侯都想控制皇帝汉献帝刘协,争执不休,这时候有人提出由曹操来保护汉献帝,这正中曹操的下怀,十分顺利地接管了汉献帝。这样曹操就以正统的面貌出现,就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各诸侯,不听使唤的便以武力讨伐,迅速消灭了大部分割住势力统一了北方。这时候曹操的势力最大,东吴和蜀国的力量跟曹操没法比。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将三个女儿送给汉献帝,三女共一夫呢?

公元213年曹操将自己的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同时送进宫中做了汉献帝的夫人。曹操共有6个女儿,一下子就送去三个女儿,肯定是有一定的目的的。老大跟老三的记录不多,第二个女儿曹节先去是封的贵人,后来封的皇后,这个曹节对汉献帝的感情很深,曹操去世后,曹丕要夺走献帝的玉玺,多次遭到曹节的阻止,最后实在是阻止不了才丢出去了,同时诅咒曹丕:天不祚尔(老天有眼,你会遭报应的。)曹节要维护汉献帝的合法权益,如果不是曹节的保护,恐怕曹丕早就把汉献帝杀了。

由此看来,曹操将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主要还是与皇帝保持亲密的关系,同时也便于控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保护好汉献帝,因为国家的大权已经控制在曹操家族手,汉献帝没有实际权力,他恐他身后曹家有人加害汉献帝而落下历史骂名,这种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曹操明知汉献帝不会久居皇位,为何还要把自己的几个女儿嫁给他?

纵观两汉政治,后戚干政是标配模式,这是因为尊儒之后的汉代一直奉行以孝道治天下的理论,给广大后戚提供了足够的上位空间。从开国时的吕后家族到王莽篡汉的王氏家族,到了东汉更有六名太后曾经临朝称制。

曹操把三个女儿打包嫁给汉献帝,完全秉承了这个古老的传统。漫说曹操,即便是刘备或孙权逮到汉献帝,几乎可以肯定,也是同一套路,这年头,谁没有几个女儿挥霍,把自己抬上皇帝老丈人的位置?

两汉统治时间接近四百年,曹操在建安元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到了建安十八年才打包嫁女给汉献帝刘协,第二年才发生了伏皇后伏诛一案,又过了一年,曹操的二女儿曹节入替了位置,被册立为后。

终曹操一生,也没有做出像他的对手刘备、孙权那样的称帝之举,司马光认为曹操是“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这种“名义”,指的是儒教阶层所推崇的名教秩序和礼仪道德。曹操本人更看重实际利益,在拥有实际利益的基础上,不妨拿出一副尊重“名义”的面孔,做一个周文王那样的角色,把皇帝名号留给自己的子孙。

倘若子孙不济事,或机缘不给力,曹操还伏有后手,嫁女并扶至后位就是一大妙笔。

这样做好处多多,可以细数:

一、可保女儿富贵终生,女儿三系的后辈也拥有皇家血统,备受尊崇,得做好汉朝国祚继续下去的预案。

二、里应外合,配合儿孙一脉的势力壮大,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家人手里。

三、清理掉伏皇后家族后,避免其他后系家族上位的潜在可能性。

四、隔绝汉献帝刘协的探索和互动精神,避免“衣带诏”之类现象重演。

五、巩固自己的名分,国丈+魏王的名衔,更加名正言顺,牢不可破。

最后,知女莫若父,曹操不可能不了解自己女儿曹节的脾气,或许曹操也有保全汉献帝性命的提前考量,所以才有曹操死后曹丕逼位、曹节怒扔国玺、大骂曹丕的桥段。

曹操明知汉献帝不会久居皇位,为何还要把自己的几个女儿嫁给他?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成了曹操的傀儡皇帝。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汉献帝不甘心做一个傀儡皇帝,给车骑将军董承衣带诏,而董承是董贵人的父亲,汉献帝让董承寻找机会除掉曹操,董承就找上了刘备、种辑、吴子兰、王子服等人。

不过,事情败露,最后怀孕在身的董贵人被杀,衣带诏参加者基本被杀,只有刘备以打袁术为由,逃出了许都。

汉献帝的皇后伏皇后,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希望伏完能够效仿董承,除掉曹操,但是伏完也不敢行动。

建安十八年,曹操让自己的三个女儿曹节、曹华、曹宪入宫,成为汉献帝的妃子。

建安十九年,伏皇后的事情败露,曹操让汉献帝废黜了伏皇后,并让御史大夫郗虑和尚书令华歆去抓伏皇后,伏皇后向汉献帝求救,汉献帝说,我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呢。最后伏皇后连同两个皇子都被杀,伏氏百余口也都被处死。

建安二十年,曹操让汉献帝立曹操之女曹节为皇后。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袭魏王,曹丕让华歆找汉献帝,让汉献帝禅位于他,可是让曹节给赶回去了,第二天又向曹节索要玉玺,曹节将玉玺扔下去,生气的说:如果上天有眼,是不会让你长久的。

汉献帝被封为山阳公,而曹节成为山阳公夫人,公元234年,汉献帝病逝,公元260年,曹节病逝。

曹操显然,魏代汉是必然的,即使不是自己,也会由曹丕来完成,那么为什么还让曹节等人嫁给汉献帝呢,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女儿成为皇后,那么自己就是国丈了,皇亲国戚,地位也会提高。

第二,董承的事情让曹操知道,汉献帝身边得有人去盯着,这三个女儿就是在宫中最好的眼线。

第三,曹操光有记载的儿子就有二十五个,这几个女儿是否能够幸福,曹操根本不会在乎,他认为,女儿能够嫁给皇帝,也是她们的荣耀。

曹操明知汉献帝不会久居皇位,为何还要把自己的几个女儿嫁给他?

本来规规矩矩当陈留王的刘协,从董卓起,开启了汉末军阀傀儡皇帝的生涯。

建安十八年,曹操将三个女儿许与汉献帝,想必是杀了受"衣带诏"的董承,身怀有孕的董贵妃之后,将女儿们以"三抵一”作为补偿。她们被封为贵人(嫔),据《魏书》记载,地位仅次于皇后。一年后曹操酖杀二皇子,并将他们的母亲伏皇后幽禁至死。次年三女中曹节当上了皇后,曹操也顺利升级为国丈。

为什么曹操要大费周章地,把三个女儿都嫁给,玩弄于股掌的汉献帝呢?

首先曹操有25个儿子,7个女儿,在他看来女儿婚姻应听命于父,为其政治野心服务的,何况贵为君妇也是嫁得风光了。封建时代,有几个女子能自主婚姻,成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或筹码,再平常不过了。霍光,王莽等都这样干的。帝王家事即国事,儒家讲究以仁孝道治天下。老丈人作为皇帝的后戚,居于尊长位替天子执掌大权,汉朝屡见不鲜,为师出有名。

儿子曹丕后来还娶了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亲上加亲显得热络。(而曹操长女清河公主,由于曹丕和兄弟曹植的争斗,嫁于其好伎妾的族侄夏侯楙也不幸福。)假若生下皇子,天下仍未定,曹操未尽之野心,其子孙亦可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

至于为啥要打包嫁女,或许曹操希望刘协沉醉于温柔乡中,得富贵而忘权,同时在其唯一的活动的宫廷内,枕榻边安下曹家的全天侯耳目,杜绝"衣带诏”之类的想法。

汉献帝一无军政实权,二无朝中势力,三无忠勇之人,宫内太监自多曹氏心腹,荀彧等忠汉之士尽被杀,慢慢也就丧失了希望,弱君苟全性于乱世,日后被迫禅让于曹丕,当了山阳公也算善终了。

而令刘协欣慰的是曹节,曹华,曹宪跟自己站一边,彼此生感情深厚当曹丕要夺汉献帝的皇位,她们都愤恨不已。还百般提防曹丕,怕他杀了汉献帝。

除了掩盖纂汉的野心,曹操连嫁三女与汉献帝,也许曾虑及日后丕夺位后,不忍三个妹妹守活寡,故留刘协性命。

最终曹丕厚待刘协,准许他“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算是明白曹操的苦心吧。

一🌸一世界,金沙江的小咸🐠元元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曹操明知汉献帝不会久居皇位,为何还要把自己的几个女儿嫁给他?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对于整个东汉的走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一定程度上来讲,东汉的灭亡归因于曹操。虽然以“丞相”的身份“尽忠”于大汉,但是千百年间流传的“乱臣贼子”的骂名绝非空穴来风。从曹操迎接汉献帝的那一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汉献帝徒有虚名。话说回来,曹操对于汉献帝虽然没能给予臣子的尊重,但是汉献帝在曹操手下,无疑成为了最幸福的亡国君,不仅让汉献帝颐养天年更是将自己女儿打包送给皇帝做后妃。

从权力的掌控来讲,曹操送女儿再夺江山毫无意义,此举为何呢?无独有偶,公元前1年,汉平帝即位,而大司马王莽掌控朝中大权,为了更好地巩固权力,王莽便将自己的女儿送给汉献帝,同时被册封为皇后。为了将大权牢牢握在手中,王莽将年仅两岁的刘婴立为皇太子,而此时的王莽则成为了代理皇帝。王莽与曹操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同一时代,先后所差不过两百年。从曹操嫁女的行为来看,效仿王莽的可能性很大,只是目的更为复杂。

汉光武帝建立东汉,而东汉名义上灭亡于曹丕,但从实质出发,没有曹操的铺垫,曹丕难成大器。三国鼎立的局面在曹操生命终结的时候并未被打破,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强弱关系。曹操虽强,但阵营内仍心存汉室的臣子也不在少数,而这群人之所以能够效忠于曹操就是因为曹操一生并未篡位。曹操在历史上的留名应该为丞相才对,这更有利于凝聚人心,对抗蜀汉与东吴。

可见,汉献帝虽然失去了实权,但是这个傀儡天子对于曹操的作用仍非同小可。曹操生有6个女儿,公元213年时,曹操将大女儿曹宪、二女儿曹节、小女儿曹华打包送给了汉献帝。其中曹宪、曹华最终名分仅为贵人,但是二女儿曹节却是一直陪伴汉献帝身边直到终老。曹节在嫁给汉献帝之后不久便成为皇后,甚至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时,曹节仍陪伴身边,封为山阳公夫人。如此看来,曹节与汉献帝之间很有可能存在真挚的情感。

但是,一次性将三个女儿打包相送的行为,除了曹操几乎很少有人做到。从本质来说,曹操仍是为了权势与皇位。而三个女儿不过是曹操争夺天下过程中的牺牲品。曹操之所以被称为奸雄,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心胸气度。在千古流传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态度来看,曹操自私自利的嘴脸尽显。但从曹操处事来看,“宰相肚里好撑船”的气度又丝毫没有欠缺。曹操南征北战戎马一生,即使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对待天子的态度也仍彰显着大度。

从曹操的性格出发,将自己的三个女儿打包相送,不仅体现了曹操的谨慎与细心,更彰显着曹操的大度能容。毕竟历史上将自己三个女儿送给皇帝的人并不多见。从曹操的角度出发,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之后,曹家取代汉朝称帝则成为万无一失之举。虽然三国后期曹魏实力彰显,但是曹操对于曹丕取代汉朝仍心存疑虑。自己虽然有心效仿周文王,但是自己的儿子能不能成为周武王则是身后事。

如果将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则变得万无一失,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挟天子以令诸侯。另一方面,可以让三个女儿怀有子嗣,日后继承大统,到时即使曹丕失利仍能保证曹氏代汉。当然,假使再有差池,曹氏也是皇亲国戚。而且从女儿的归宿来看,曹操可谓一箭双雕,不仅满足了自己掌控权力的野心,也成全了女儿的名分。曹操的一生只是送女儿,从未夺江山,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相比王莽来说,目的虽然如出一辙,但是曹操的思绪更为复杂。

女子嫁人乃是天经地义,从父亲的角度考量,自己的女儿能够嫁给皇帝难道不是很好的归宿吗?虽然说做父亲的有自己的私心与计划,但是对于女儿来讲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一点从二女儿成为皇后的事情上便可认定。曹操将女儿嫁给汉献帝,无疑有监视的意味,但是汉献帝皇位仍是正统,在名节重于山的三国时期,曹操从自己的私心出发,为三个女儿谋得了最好的归宿,起码在名分角度说出去丝毫不委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