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大将丁奉是如何一战干掉了张辽的?
正史上张辽是病死的,丁奉从来没有干掉张辽,如果真的能随随便便杀掉名将张辽,我想三国武将头把交椅丁奉可以考虑坐一坐了。
正史《三国志》记载,张辽在合肥大战后,就一直驻守合肥,成了防御东吴的头号人物。曹丕登基后,张辽曾入宫面圣,在回驻地雍丘的途中就染上了病。在大病期间,孙权乘机再次来犯,张辽带病击败了东吴大将吕范。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犯之前,孙权对病重的张辽依然十分忌惮,曾告诫众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只不过部将听了也没用,打不过终归还是打不过,再小心也没用。
不过张辽虽然再次击败了东吴,但由于征战再在外,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没过多久就由于病的太重,在江都逝世了。
张辽其实是没有熬过病魔,并不是死于丁奉之手。不过孙权也算是间接害死了张辽吧,毕竟逼重病的张辽出马和自己打仗,还耗了近一年,虽然又败了,但终究算是熬死了张辽,也不算太亏。
丁奉杀掉张辽是在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演义中张辽跟随曹丕伐吴,最终为了保护曹丕撤退,迎战丁奉,但不小心被丁奉一箭射伤,回国后,因伤势过重而死,演义中丁奉算是把张辽杀死的元凶了。
但我想罗贯中把张辽这样安排了,可能是想让张辽死的不那么平常,让演义更加生动些,毕竟为救主而死,远比病死要赚读者眼泪。而且安排丁奉射杀张辽,也是为了突出丁奉的不简单,毕竟后面还有他“雪中奋短兵”的故事。丁奉在演义中是吴国后期重点讲述人物,所以总要给他点什么功绩,让大家增加对丁奉的印象。
吴国大将丁奉是如何一战干掉了张辽的?
丁奉用暗箭射中了张辽的腰部,张辽被救回到许昌以后,箭疮崩裂而死。
据《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中记载:
【魏黄初五年秋八月,会聚大小将士,令曹真为前部,张辽、张郃、文聘、徐晃等为大将先行,许褚、吕虔为中军护卫,曹休为合后,刘晔、蒋济为参谋官。前后水陆军马三十馀万,克日起兵。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在许昌,凡国政大事,并皆听懿决断…………
魏主渡淮河,行不三十里,淮河中一带芦苇预灌鱼油,尽皆火着,顺风而下,风势甚急,火焰漫空,绝住龙舟。丕大惊,急下小船傍岸时,龙舟上早已火着。丕慌忙上马。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背后孙韶、丁奉夺得马匹、车仗、船只、器械不计其数。魏兵大败而回。吴将徐盛全获大功,吴王重加赏赐。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
张辽,字文远,曹魏名将,与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称曹魏的“五子良将”。
《三国演义》中张辽的单挑战绩:
1 夏侯敦 ―― 突逢大雨,无结果
2 张郃 —— 四五十合不分胜负
3 蒋奇 —— 措手不及,被张辽斩于马下
4 袁尚 —— 不三合,架隔遮拦不助
5 沮鹄 —— 战不三合,鹄大败,辽追赶,鹄应弦落马
6 冒顿 —— 辽拍马斩冒顿于马下
7 黄盖 —— 一箭射黄盖下水
8 太史慈 —— 七八十合,不分胜负
9 凌统 —— 斗五十合,不分胜败
死亡原因:被丁奉一箭射中了腰部,回到许昌后,箭疮迸裂而死。
张辽统率大军而独当一面,以八百破十万,威震逍遥津,吓得孙吴小儿都不敢夜啼,震古烁今,真乃英雄也。
吴国大将丁奉是如何一战干掉了张辽的?
这档子事出自《三国演义》的描写。
小说八十六回。刘备驾崩托孤诸葛亮,诸葛亮先稳稳破掉司马懿五路伐蜀之策,然后派邓芝入吴,成功再次和东吴建立联盟关系。曹丕闻知此事后大怒,决定御驾亲征大举伐吴,孙权起用徐盛为主将抗击曹丕。徐盛火攻大破曹丕水军,尽烧曹丕船只。
危急之下,曹丕弃船登岸。岸上丁奉率伏兵杀出,曹丕身边护驾的大将张辽紧急出马欲上前迎战。不想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部,幸得徐晃在旁及时救护。然后一起保着曹丕撤退。张辽回到许昌后,箭疮迸裂而亡。
所以按演义所写,就是丁奉趁魏兵溃败之际杀出,混乱之中用弓箭重伤了急于保护曹丕的张辽。按生辰计算,张辽此时也是五十岁左右的人了,受此重创最终不治身亡。
张辽完全可以说是东吴的克星,他生平光辉战绩几乎主要来自于对东吴的作战,在东吴有“止小儿夜啼”的威名,深为东吴之主孙权所忌惮。
《三国志》记载,赤壁之战后,曹操撤军回许都。孙权率十万之众进围合肥。留守的主将张辽决心主动出击,连夜募集了八百壮士。清晨时分,张辽身先士卒率军全力突击,高喊自己名号直冲到孙权麾下,挡者披靡!孙权惊慌之下,仅能退到高地上自守。张辽高声大喝,挑衅孙权下山战斗。孙权不敢动,后见张辽兵少,派大军重重包围。张辽奋起突围而出,又回头救出被围的部下。往来冲突,从早上杀到中午,杀得吴军一点脾气没有。孙权知难而退兵,张辽不依不饶率军追击,甚至差点捉住了孙权。这就是合肥之战张辽八百人破孙十万的事迹。
此节在演义中就是逍遥津之战,孙权更惨,全靠了刘备一样的宝马救了小命。我觉得《三国志》记载的史料反而比演义更加精彩,动人心魄。张辽的悍勇无敌跃然纸上。
曹丕待张辽比他老子曹操更加优厚,增邑晋爵,厚赐张辽家人以示尊崇。张辽得病,曹丕亲身探视,赐衣服赐饮食,可以说无微不至。孙权再次叛变之后,张辽仍然被派到前线驻防以挡孙权。孙权知道张辽来了,下令给诸将说不可轻视,张辽虽病却仍是勇不可当。可见张辽给孙权留下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同年,张辽和诸将打败了吴将吕范之后,病情转重,最终在江都病逝。曹丕为之痛哭流涕,追谥为刚侯。张辽后得配享从祀于魏武帝曹操庙庭。
吴国大将丁奉是如何一战干掉了张辽的?
合肥会战,张辽威震逍遥津,大破来犯的吴军;东兴之战,丁奉雪中奋短兵,击败进犯的魏军!两人无论在正史上,还是在演义中,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看过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张辽之死与吴国大将丁奉有着重大的关系,在演义中,丁奉是怎样击杀张辽的呢?正史上是否又真是如此呢?下面我们便一起来探索一下张辽之死背后的真相吧。
演义说法,丁奉箭射张辽,张辽因箭伤而死在《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中写到:“
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背后孙韶、丁奉夺得马匹、车仗、船只、器械不计其数。魏兵大败而回,吴将徐盛全获大功,吴王重加赏赐。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
”
按演义的说法其实很明确了,张辽就是在一次随魏主进攻吴国时,为了保护魏主撤退,迎战吴将丁奉,因急乱,被丁奉一箭射伤,后回到魏国境内,因伤势过重而死。因箭伤为丁奉所致,也便有了张辽是被丁奉所杀的说法。
正史记载,张辽是病逝,与丁奉并无关系合肥大战中,张辽曾率800骑兵一路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吴军披靡溃败!张辽也因此一战成名,威震江东。曹丕登基后,依然将防御孙权的重担交给张辽,到黄初二年,张辽屯驻雍丘,在此期间染病,尽管如此,孙权依然对其非常忌惮,不敢冒进。黄初三年,张辽抱病击破来犯的吴将吕范,但因这期间伤病一直未愈,加之征战劳累,身体更是每况愈下!在击败吕范后不久,张辽便在江都病逝。
在正史中,张辽之死可见于丁奉并无关系,也并没有提及到张辽是否在最后一战中受伤,当然最后一战的敌将也主要是吕范,并没有提及丁奉,所以与丁奉没什么关系。张辽确是因为染病未愈,加之劳累没有修养,才匆匆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不可否认,张辽和丁奉都是三国时期富有传奇性的名将,张辽被后人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而丁奉更是被后人称为总管菩萨,封为靖江侯王、靖天世帝君,为其建庙立像以供奉。
在你心目中,张辽和丁奉,你更欣赏谁呢?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吴国大将丁奉是如何一战干掉了张辽的?
题主的这个说法显然是出自三国演义,刘备在夷陵兵败,托孤诸葛亮于白帝城,曹丕在司马懿的建议下兵出五路,其中四路被诸葛亮一一化解,只有东吴这一路,诸葛亮派了邓芝前往东吴,与东吴和好,联合抗曹。
邓芝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孙刘联盟再次成立,孙权还派张温入蜀,拜见刘禅和诸葛亮,共修两国之好。曹丕听了之后,认为吴国与蜀国联合,一定想打魏国的主意,不如魏国先出兵。
辛毗认为现在不是出兵的好时机,应该屯兵十年,到时候兵多粮足,那么吴国与蜀国,就不成问题了。曹丕说:哪里需要十年,吴国和蜀国早就打过来了,坚决出兵。
吴国打探到魏国要出兵的消息,孙权就召群臣过来商议,顾雍就建议,写信通知一下诸葛亮,让他从汉中出兵,牵制一下西线的魏军,另外再派一员大将迎战魏军,孙权说:只能让陆逊上了。
顾雍说:陆逊要镇守荆州,不能动。孙权说:我也知道呀,可是眼见无可用之人呀。孙权说完,徐盛站出来说:我愿意统领大军迎战魏军,如果曹丕敢过河,我就擒拿曹丕献给陛下,如果他不敢过河,一定能大败魏军,让魏国不敢小瞧我们吴国。
徐盛做了很多准备,孙权的孙韶说:将军为什么不渡河,在淮南之地迎敌?徐盛说:魏军兵多,我们不能渡江去迎敌,我已经有办法破敌了。孙韶说:我手下有三千兵马,对广陵那地方也熟,我愿意带这三千兵马渡江,与曹丕决战。
徐盛不肯,孙韶执意要去,徐盛火大了,认为孙韶这样一直不听号令,会扰乱军心的,所以要将孙韶推出去斩了,自然有人赶紧去通知孙权,救下了孙韶。可是当晚,孙韶还是带着本部三千兵马渡江而去。
徐盛知道,如果孙韶真的回不来,也不好跟孙权交待,就叫来了丁奉,再带着三千兵马渡江去接应孙韶。曹丕驾着龙舟来到江岸边,忽然刮起了大风,江浪很大,龙舟眼看着就要翻了。
曹真赶紧让文聘驾着小船过来接应,可是这时候孙韶的兵马追到,被诸将奋力救下了,曹丕逃到了岸边,丁奉的兵马又到了,正在这个危急的时候,张辽骑马过来救驾,被丁奉一箭射中了腰部。
徐晃赶紧救下了张辽,保着曹丕撤退了,张辽回到了许昌,箭伤复发而死。不过正史上张辽是病死的,跟丁奉无关,只是在时间点比较接近,就被罗贯中设计成被丁奉杀死的了。
吴国大将丁奉是如何一战干掉了张辽的?
如果吴国大将丁奉能够一战干掉张辽,那么丁奉在历史上的地位必然超越关羽。可惜的是只是如果而已,丁奉和张辽并没有单独作战过,因此,也就不存在丁奉一战干掉张辽的情况,那么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说来说去,还是因为那本奇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写了这么一个匪夷所思的情节,黄初五年八月,也就是公元224年,曹丕闻听吴、蜀再次联合,感觉到自己被孙权耍了,于是率领水、陆大军十余万,携大将张 辽、张郃、文聘、徐晃亲征东吴。
吴国派大将徐盛为都督拒敌,徐盛在岸边一夜间遍扎数以万计的假草人以迷惑魏军,曹丕惊恐于吴军数量之多,于是撤军。曹丕大船遭遇吴军火攻突袭,没有办法下船逃命。这时丁奉早已率领三千奇兵在此埋伏,于是趁势杀出。张辽为了保护曹丕,拍马来战,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后回到许昌后,箭伤发作而死(死法跟周瑜类似)。
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 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这当然是演义的写法,跟历史完全不符,实际上,张辽死于公元222年,死因是病逝,而且张辽一生威震江东,被演义后却变成了一个猝死之人,这不禁让人觉得可笑。那么丁奉这个人又怎么样呢?为什么书中反复出现丁奉率领三千人,孙韶率领三千人,其实这里面是有历史影子的。什么影子呢?
丁奉也算是东吴的名将,其在前期由于陆逊、甘宁、潘璋的光芒万丈而显得不怎么突出,到了孙亮执政,丁奉开始慢慢爆得大名,而三千人的影子就源于丁奉雪夜抗击胡遵的故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孙权死后,司马师借机南下伐吴。派数十万大军分别攻击荆州的南郡、武昌和东兴。东兴由诸葛诞和胡遵率领七万大军围攻,是魏军的主力,而南郡和武昌魏军为偏师。
诸葛恪早在前期就已经重修了东兴的徐塘大堤,并且在大堤东西两侧各建一座城池来据守。东兴告急后,诸葛恪率领四万人援救东兴。丁奉与吕据、留赞、唐咨作为先锋,攀山西进,进军异常缓慢。
这时丁奉看出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向诸葛恪说道:如果让魏军抢先占领大堤,那么我军就会受挫。现在应该加紧行军,抢占高地。然后丁奉率领三千人倍行前进,此时天降大雪,异常寒冷。丁奉率军冒着严寒急行军抢先到达了徐塘大堤。
这时魏军看到雪地里突然来了这么少的吴军,于是哈哈大笑,连长矛都懒得拿起来。接下来的一幕让魏军瞠目结舌,只见这些吴兵在雪地里脱下他们的战衣,冒着严寒,喊声震天的朝他们杀过来。于是正在喝酒的魏兵一时间大乱,被彻底打垮。
没等多长时间,后面的吴兵援军也赶到了,魏兵纷纷逃命,浮桥被踩踏,伤亡不计其数。此一役丁奉以三千兵的劣势逆袭魏兵七万人,一战名扬天下!
丁奉之于魏国根本造不成什么威胁,但是张辽之于吴国就不一样了。张辽镇守合肥以来,只要是张辽活着,孙权都不敢轻举妄动。甚至于在张辽晚年,垂垂老矣,行将垂死之时,孙权闻听张辽还在合肥守卫,仍然忌惮的对部下说:张辽虽然抱病,但是还是要千万小心。
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因此,虽然丁奉也算是东吴名将,但是演义安排这么一个丁奉一箭射伤张辽,然后张辽箭伤复发病死的虚假故事,难免对张辽不公,也让人感到愤然不已!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