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的楚云飞是黄埔系,为什么他去了晋绥军,没去中央军?
楚云飞属于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蒋介石是黄埔军校校长,楚云飞可以说是蒋介石的直系,一开始去了晋绥军确实是让人匪夷所思!
但如果看到了当时的背景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
抗日时期,政局不稳定、兵荒马乱的,哪个地方都缺军事人才。当时出于全民族抗战,阎与蒋虽有矛盾,但为顾全大局得先放一边,山西处抗日前沿,战事吃紧,蒋不得不帮,派出几个军事人才空降到晋绥军也是可以理解的。楚云飞本来就是山西人,选择让他到山西本地的晋绥军再合适不过。
有人说楚云飞可能是蒋介石派去的卧底,对于这个我是不咋信的。从楚云飞的待遇来看,他绝对是深得阎锡山喜爱的。如果是蒋亲信,阎锡山肯定会刻意打压的。
我猜测阎锡山和蒋介石对于楚云飞来说,一个是恩师,一个是伯乐,不存在偏向谁,两个楚云飞都应该是很尊敬。楚云飞是山西人和阎锡山老乡,他很有可能就是阎锡山派去黄埔军校学习的,到了学完回到自己身边效力,所以他开始是去了晋绥军。
《亮剑》中的楚云飞是黄埔系,为什么他去了晋绥军,没去中央军?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这个事情还和常凯申校长有点关系。常凯申在黄埔军校担任校长的时候,经常会去军校和他的学生们聊聊天。常校长喜欢从小事情和细节观察一个人,表现好的黄埔生往往会受到校长的重用。如果这位黄埔生还是浙江人,会得到校长更加的信任和重用。常凯申校长后来手底下的三位大将,就都是浙江人,而且都是出自黄埔军校。他们分别是黄埔教官陈城和汤恩伯,黄埔一期生胡宗南。
因此很有可能,当常凯申校长去黄埔军校视察,然而楚云飞在校长面前的表现不太好。随着常校长的不断发迹,也越来越忙,能够去黄埔军校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他也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观察这些黄埔生。常校长的这种察人方式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黄埔四期生的林彪,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常校长就预测过这学生以后不简单。果然这个四期生在后来的战场上,接连打败国府从黄埔毕业的其它优秀将领。但这种方式也错过了不少将才,比如四期生的徐向前和张灵甫。
从军校毕业之后,楚云飞被分配到中央军担任见习排长,不能说受到冷落,但是也并没有得到重用。当时黄埔军校的山西学子并不少,许多人都被阎锡山给挖走了。楚云飞也是山西人,阎锡山也是山西人,恰好阎锡山看到了楚云飞身上的才能,便将其也给挖到了晋绥军。楚云飞考黄埔军校的时候,就得到了阎锡山的慷慨相助,加之盛情邀请。在中央军可以报效国家,在晋绥军同样也可以保卫国家。
楚云飞是《亮剑》小说虚构的人物,可以说结合了国府多位著名将领的优点。楚云飞到晋绥军没有多久,便被提拔为358团的团长。这只部队应该是阎锡山的王牌部队,武器装备都是给的最好的,许多还是国外进口的武器。358团的兵员也是相当充足,达到了5000多人,看的出阎锡山对于楚云飞相当重视。楚云飞也没有让它人失望,在抗日战场多次痛击日寇。由于楚云飞的表现优异,常凯申又将其挖到了中央军,直接给予一个美械师的编制。楚云飞一生可谓是多次遇到贵人相助,当然自己也是有本事的人。
《亮剑》中的楚云飞是黄埔系,为什么他去了晋绥军,没去中央军?
在《亮剑》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国民党中层军官中的翘楚,他的英勇表现可歌可泣,他就是楚云飞。楚云飞是抗战时期国军中层军官的代表性人物,在军事理论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战术指挥能力突出,有一腔热血,积极抵御日寇。抗战处于相持阶段中,蒋介石积极反共的前提下,楚云飞还能做到和李云龙部和平相处,对日主动出击,简直是国军中的异类。
以上说了种种楚云飞的优点,加上楚云飞是黄埔五期生,蒋介石的娇子。毕业之后按照我们的理解,应该直接进到蒋介石的中央军里面就职,那前途肯定是一片光明。可楚云飞没有去中央军,而是去了自己的家乡山西就职,成为了阎锡山晋绥军的一个见习排长。
其实这也好理解,楚云飞是山西人,毕业后去山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且当时的黄埔五期生是最尴尬的一届。他们毕业于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之后,之前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412”反革命政变,国共公开决裂,国内政治氛围诡异。楚云飞等人恰在此敏感时期毕业,仿佛成了无人要的孩子,楚云飞回到山西就职也就理所当然。
当时的山西被阎锡山统治,局势还算稳定。阎锡山的爱才之心必然也会使得山西的人才回流,被阎锡山所用。
以上这种看法是被大家最为认可的一种。
可当小编我看到楚云飞在抗战期间的种种行为,加上解放战争时期楚云飞进入蒋介石的嫡系第五军,后又批准去台湾,不免产生了另一种假设。
就是楚云飞是蒋介石特意安排到山西的眼线。
虽然楚云飞是山西人,理应去效忠自己家乡的长官,可是放眼全国,最大的实力派无疑就是蒋介石,楚云飞不是池中之物,野心勃勃,又是黄埔毕业生,自然有条件攀上蒋介石这颗大树。
蒋介石面对来自于山西的楚云飞,不免心生疑惑,蒋介石也担心这是阎锡山派到蒋介石身边的卧底,于是打发楚云飞去山西那里,给自己提供有用的情报。看楚云飞的表现,再安排楚云飞的职务。就这样,楚云飞开始了长达将近20年的卧底生涯。
说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楚云飞是蒋介石的人。
抗战时期,楚云飞已经担任了358团的团长,说是一个团,其实人数超过5000人,相当于一个师的编制,而且武器装备一流,后勤补给一条龙。李云龙看在眼里,馋在心里。
由于楚云飞手下第一营营长钱伯钧叛变投敌,李云龙抓住机会,帮助楚云飞清理门户,顺带把楚云飞第一营的装备全部拿走了。事后楚云飞虽然三番几次去要,可还是无疾而终,楚云飞丝毫没有受到阎锡山的责备。相反,很快武器装备又得到补充。
阎锡山说好点是精明,说难听点就是抠,他一块大洋恨不得当十块大洋来用,可是楚云飞丢了这么多的装备,还是给了八路军,可阎锡山就像不知道一样,没有惩罚楚云飞。不是阎锡山大方,只能说明楚云飞的后勤补给是另有其人提供。
是谁呢?必定是一直想染指山西的中央军提供。对于楚云飞的身份,阎锡山是知道的,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楚云飞在明面上还接受阎锡山的指挥,一切都好说。况且现在大敌当前,山西早已成为前线,何必还分的那么仔细呢?这也是楚云飞1927年毕业十几年后,还是一个团长的原因,这是阎锡山有意压制倾向蒋介石的人。
虽然是一个团的编制,但蒋介石给你足够的武器装备去扩编,虽然你还是团长,但不管是你的人数还是你的武器装备,都已经是师长的级别了。这也是蒋介石变相染指山西的一个方法。
楚云飞通过近20年的时间,就像一根钉子牢牢盯在了山西境内,监视着阎锡山和八路军的动向,此举得到了蒋介石的充分好评和认可。解放战争时期,楚云飞升任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八十七师长的位置。如果楚云飞不是蒋介石的心腹,这么重要的位置肯定不会让阎锡山的人来担任。说明蒋介石已经完全信任楚云飞,也认可了楚云飞的指挥能力。
这也就是楚云飞为什么毕业之后没有去中央军,而是去了晋绥军的原因。这其实就是蒋介石的计谋。
对此,你认可小编的看法吗?欢迎留言评论。
《亮剑》中的楚云飞是黄埔系,为什么他去了晋绥军,没去中央军?
这就是老蒋自己的问题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派系林立,除了中央军外还有各种地方军,这中央军是老蒋的宝贝大家都知道,但是地方军却不是,他们并不受蒋介石的直接控制,所以老蒋对待这些地方军阀的态度就是用他们,防他们。老蒋尽可能的想办法向这些地方军中安插自己的中央军或者军统特务,为的是控制这些军阀军队。
楚云飞是黄埔五期的学生,恰恰是老蒋的宝贝心腹,老蒋把他派出去外面带兵刚好能让老蒋放心。这是老蒋自己的意思!
当时的老蒋除了向地方军派出嫡系心腹接管部队以外,对地方军确实很不待见。打仗的时候往往会让这些地方军冲在前面,自己的中央军则留在后面保存实力,甚至等着地方军打光了之后派中央军直接接管这些地方军的地盘。这就是抗战期间很多地方军不愿意互相支援的主因,为的是保存实力,害怕被打光了实力后被中央军接管了,这不得不说是老蒋自己败笔的地方,应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亮剑》中的楚云飞是黄埔系,为什么他去了晋绥军,没去中央军?
一
1926年的黄埔五期是比较悲催的一届学生,他们从一开学就被分成了三个校区:广州、武汉和南京。到了第二年宁汉合流后,武汉的学生又去了南京,并与当年8月毕业。广州的学生则有不少参加了广州起义,大部分死于炮火之中。
这一期的学员的学习已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的大时代的影响,当时北伐军节节胜利,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在苏联的帮助下,打垮了吴佩孚和孙传芳。
各路观望的大小军阀纷纷宣布加入国民革命军,当时的形势可以用一片大好来形容。黄埔军校的招生也相当顺利,比前几期多招了好几倍。
因为楚云飞是虚构出来的人物,现代很难说他是从哪一所黄埔分校毕业的,作者在书中也没有交待。
这一期的学员中,为我党和军队培养了不少人才,上将许光达、张宗逊、宋时轮、杨至成,还有一位中将谭希林。其它还有政治家陶铸,以及我党历史上非常成功的间谍郭汝瑰和廖运周。
因此可以说,黄埔五期也是人才济济的。
二
因为五期毕业前后,正值当时中国社会大动荡,不是412反革命政变,就是国民党分成了南京和武汉两个政府,年轻的学生当时都有点迷茫。
到了毕业的时候,又出大事了,蒋介石被李宗仁串连几个国民党大佬给逼的下台了。校长不在了,还能不能回来,什么时候回来是个未知数。
对于年轻的楚云飞来说,也许回到山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当时的山西还是一片静土,各方面局势比较稳定,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不参与政治。
阁主在其它问答中说过,阎锡山还是比较爱才的,尤其是山西的才俊。当然水平太高、能力太强、地位太高的他也不放心,比如傅作义和陈长捷这两位晋军悍将,都被阎锡山猜忌,最后傅作义领兵自立门户。
楚云飞可能是感觉到当时的局势太乱了,回到山西跟着阎锡山还是比较踏实的。
三
国民党军队中的大佬们,都是在战争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在抗战初期也就是团长职务。而楚云飞所在的晋绥军在1927年主要是中原大战,还打败了。其它时间再无战事,楚云飞却能晋升到团长职务,应该说升迁得还是比较快的,对于非战争期间的军官来说。
并且我们来看小说和电视中描写的情节,楚云飞的这个团也不简单,基本上全是从国外引进的装备,连炮营都有,并且一个团人数5000多人。在当时八路军一个团可能只有几百人,这一比较人比人气死人。
从这里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楚云飞在晋绥军的升迁还是比较快的。
但问题在于到了抗战后期,楚云飞却还是团长,和黄埔其它同学相比就有点升迁的太慢了。这时的好多人已升迁到了军长和师长一级。
应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抗战结束后,楚云飞被保送到了南京陆军大学将官班进行深造,毕业后直接加入中央军,担任了少将师长。
到了后来李云龙的军队到了厦门后,楚云飞再次升迁为金门防卫部副司令官,再次和李云龙唱起了对台戏。
最后李云龙自杀时,楚云飞在海峡对岸还为李云龙致了哀悼词,以表示双方几十年的友情。
《亮剑》中的楚云飞是黄埔系,为什么他去了晋绥军,没去中央军?
黄埔军校一共办了23期。其中大部分知名将领出在前6期。后来老蒋为了扩编,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所以人数远比之前的多,但没出什么重量级人物。
楚云飞是黄埔5期毕业的。按道理这都是军中骄子,都是老蒋的宝贝。那自然会留在老蒋嫡系的中央军,可为什么楚云飞要去晋绥军呢?
首先大时代决定的。黄埔前4期是国共合作共同培养军事人才的。这些人身份复杂,不全是听从老蒋的。而第4期,因为入学人员太多,所以把一部分推到了第5期。
等楚云飞他们第5期毕业时,到了1926年。正好是国共合作破裂,老蒋自然对他们这些人没有好的安排,很多人都到了地方的杂牌军。
其次,楚云飞本身是山西人。正如李云龙调侃的“楚兄是山西人,打娘胎里出来就会做生意”,他自己也会做权衡。
阎锡山肯定开出的条件足够有诚意,楚云飞觉得能得到重用所以才会去。本身地方军阀都喜欢用黄埔出来的本地人。
第三就是,蒋介石刻意安排黄浦生到地方军中任职。然后利用校长的情谊趁机来拉拢收编地方杂牌军。
只可惜老蒋一生都未能收编的就是阎锡山和桂系军阀。
还有一个可能,楚云飞本身是晋绥军的人。黄埔军校里可不都是老蒋的嫡系。有很多的地方军阀,通过关系,把自己的人送到黄埔军校深造。
当时阎锡山是黄埔军校的校委,所以办这点事儿还是轻而易举的。楚云飞的358团可是晋绥军的样板部队,所以阎锡山举荐他的可能很大。
这样他黄埔军校毕业后,回晋绥军就理所应当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