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大将军姜维为何杀不了一个小小的宦官黄皓呢?

黄皓只是一小小宦官,为何姜维不敢杀他,还怕他呢?

最大的原因是受到了制约,黄皓是有后台的。

一、三国末期,蜀汉宦官黄皓专操弄威权,排挤忠良,一有不顺他心的他就要陷害。比如刘禅的弟弟刘永看不惯黄皓,就被疏远了;而正直的罗宪不依附黄皓,就被发配到巴东地区去了。

黄皓祸国殃民,陷害忠良,连在前线北伐的蜀汉顶梁柱姜维都受到他的排挤,蜀汉亡国和黄皓拖不了干系。

钟敬伯曾评价到:西蜀基业,百计而得之,百战而守之,卒为黄皓所蛊,使与汉火俱烬。

不过这里就有个问题了,其他人怕黄皓还说的过去。姜维是大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何不能杀了黄皓,还怕了这一小小的宦官呢(后来为躲避黄皓,跑去沓中屯田)?

二、有人说黄皓深得后主信赖,后主只信黄皓,在后主心中姜维是没刘禅重要的。我觉得这不太有说服力,我觉得如果一定要让刘禅在姜维和黄皓之间选一个的话,他肯定是会留下姜维的。

姜维实际上曾劝说过后主刘禅杀黄皓,但刘禅以黄皓只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还要黄皓向姜维谢罪拒绝了姜维。从这可以看出,刘禅觉得黄皓只是一个小人物,他成不了气候,影响不了大局,没有必要杀。而要黄皓向姜维认错,则是说明了姜维在后主心中的地位。刘禅虽不愿意北伐,但还是不讨厌姜维的,姜维这种重臣是黄皓比不来的。

所以说黄皓深得后主宠爱,姜维不敢惹,是不靠谱的。若姜维硬要刘禅在二者之间选一个的话,和刘禅说不杀黄皓,自己就去死的话,黄皓是铁定被杀的。因为姜维在后主心里像一个国家,姜维在,国就在,黄皓则像陪自己长大的亲人,一个国家和一个亲人,孰轻孰重,我想刘禅再傻也会选的。

三、姜维不怕黄皓,也敢杀黄皓,先斩后奏,我想后主也不敢咋滴,但他还是不能杀黄皓,因为黄皓后面有人。

当时蜀汉在陈祗死后,大权落入姜维、诸葛瞻、董厥、樊建四个辅政大臣手里,姜维不是单独掌权,他是受到制约的。

而诸葛瞻和董厥觉得蜀汉衰微,并不支持姜维北伐,黄皓是反对姜维的一切,北伐当然也不同意了,他们有共同目标,自然就会相互扶持,所以诸葛瞻和董厥是支持黄皓的,黄皓专政擅权,诸葛瞻和董厥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没看见。另一大臣樊建虽表面支持姜维,但比较佛性,并没有对姜维有实际性帮助,而是中立。

四个辅政大臣里,一个中立,两个支持黄皓,姜维一个人独木难支。姜维要杀黄皓,诸葛瞻和董厥就极力的保黄皓。两个重臣都反对姜维,姜维自然杀不了黄皓了。董厥和诸葛瞻甚至曾上表后主,任命他为益州刺史,收回姜维兵权,迁就黄皓。姜维也怕诸葛瞻、董厥为阻止北伐和黄皓再联手陷害自己,当然就跑去外地屯田了。

诸葛瞻和董厥为了阻止北伐心情可以理解,但庇护错了人,让黄皓作威作福,为亡国埋下隐患,确实让人不敢苟同。

当时姜维不敢杀黄皓,甚至还怕黄皓,黄皓的后台很关键。

蜀汉大将军姜维为何杀不了一个小小的宦官黄皓呢?

姜维真正掌权是在费祎死后,而且掌的是兵权,官至大将军,但并无政权。

不要以为手握兵权的大将军想杀谁就能杀谁的,每个政权都有法律规定的,不能凭意志行事。想当年大将军何进想诛杀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何进都做不成。何况现在皇帝刘禅还在掌权。

姜维虽手握兵权,但其北伐仍需朝中支持才能进行。想杀宦官黄皓,同样也需要朝中支持。

姜维认为宦官黄皓是奸臣,可后主刘禅从来不这么认为,否则又怎会宠信黄皓,不宠信黄皓其又怎会弄权?

换句话说,黄皓弄权是刘禅支持的,杀黄皓就是反对刘禅,姜维可做不到。

姜维的毕生理想是北伐,对于朝政姜维并不过多插手,也插不上手,北伐是尚书令陈祗和刘禅都支持的,但杀黄皓可就未必,虽然朝中有一批正直大臣反对黄皓,但多是敢怒不敢言,如诸葛瞻,虽支持杀黄皓,但并不支持姜维北伐。

刘禅到了晚期就更加昏庸了,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蒋琬、费祎去世后,蜀汉政治开始走下陂路,包括刘禅用人,开始亲小人而远贤臣,导致宦官黄皓弄权。

姜维杀不了黄皓,也只能躲到沓中(今甘肃陇南)屯田去了。

蜀汉大将军姜维为何杀不了一个小小的宦官黄皓呢?

三国后期每个势力内部都纷扰不断,简单总结一下就是最高领导人的权力总不在自己手里或有意无意的不愿意管理朝政,这期间最突出的当属蜀国专权的黄皓与吴国专权的孙綝。许多朋友说姜维大可以效仿丁奉直接杀孙綝的方式除掉黄皓以绝后患,但这种假设并不成立。撇开时间问题,这个问题表面上也很好理解,孙綝对于孙休来说是仇人,但黄皓对于刘禅来说是玩伴。

我们先说下吴国的情况。孙綝废掉孙亮后,本想自己称帝,但顾虑太多,索性就决定搞一出挟天子令众臣的把戏,孙休推脱不掉就暂且先当当这吴国皇帝。此时的孙休可是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当年二宫之争他一直保持中立就足以证明这小伙子的情商,并且他也知道扶他上位的孙綝并不是什么好东西。除此之外,他也知道大姐的残忍与二姐的冤屈,要想真正的振兴吴家,有些旧账该算还是要算的。

孙休上位后不仅对群臣大加封赏,还给了孙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孙綝一看这个年轻人很识抬举,便在宫中更加的飞扬跋扈。孙休知道孙綝的野心,怕他会犯上作乱,就拉拢了朝中的一帮忠臣商议诛杀孙綝之事,于是孙休请孙綝来宫中赴宴,孙綝自知在劫难逃,便不去赴宴,但孙休可是杀气腾腾的来接孙綝,孙綝也不好拒绝,于是在宴会上杀了孙綝,并夷其三族。

也就是说,在孙休眼里,孙綝完全是他的仇人,自然要得而诛之,另一方面,孙休也有着振兴吴国的愿景,所以在在位期间提倡科教兴国,并任贤使能,怎奈他命数太短,在位没几年就病逝了。而孙休在位期间,成都已被邓艾攻破,刘禅在魏国的日子过的也不错,而刘禅与孙休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并没有振兴父辈愿望的打算,所以他想做的,只是活下去,活下去,健康的活下去。

刘禅上位时很年轻,朝中许多奸佞为了博取高官厚禄就想方设法的向刘禅献媚,其中黄皓便是这些人物当中的佼佼者。但刘禅不懂事,不代表大臣们也不懂事,老臣董允就竭力打击朝中的不正之风,因此黄皓很惧怕董允。当董允去世后,黄皓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就依靠讨好刘禅一路走到了中常侍的位置,此时朝中已是乌烟瘴气,而姜维常年在外作战,自然也没时间去管朝中之事。

我们不得不承认,姜维的过度北伐损耗了不少蜀国的国力,因此常年在宫中的人们也并非都喜欢姜维,甚至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都与姜维不和。而姜维北伐受挫回到宫中,看到黄皓如此嚣张,就建议杀了黄皓,结果遭到刘禅的反对,刘禅的意思是黄皓就是个小人,成不了什么气候,就让黄皓给姜维道了歉这事也就了结了。姜维一看刘禅庇护黄皓,黄皓势力又大到可怕,就请命到沓中屯田,远离纷争之地。

所以,刘禅和孙休不同,没有主动联系朝臣扫除奸佞,自然姜维的举动也是给人一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感觉。而正如逻辑文史姨前文所说的,刘禅只求开心过好每一天,黄皓又能给他带来乐子,他为什么要听姜维的话呢。更何况姜维的北伐接连失利刘禅不可能不在意,国力每损耗一分,自己享乐的时间就少了一刻,两者可是有直接关系的。

所以,姜维就算再怎么忠心,主子不觉醒,一切想法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文/逻辑文史游

三国杀中刘禅局黄皓可是神忠,没得黑~

蜀汉大将军姜维为何杀不了一个小小的宦官黄皓呢?

刘备一手建立起来的川蜀政权,在公元263年,后主刘禅投降,蜀国灭亡。

但是蜀国后期宦官专政,和曾经的东汉王朝一样的下场,这些宦官无疑加快了朝代的灭亡。

可是为何黄皓会乱政数年,亲手毁掉了蜀汉政权呢?

1、政治立场

关于北伐的立场不同,蜀国常年征战,诸葛亮五次北伐,大业未尽,便病死在了五丈原,可是北伐大业依旧需要蜀汉能臣去完成。

而姜维作为北伐的主力军,自然而然成了北伐大业的坚定拥护者。

可是陈祗、诸葛瞻、董厥、黄皓这四个人的意见呢?

景耀四年,(诸葛瞻)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

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

这里面可以看得出来,诸葛瞻、董厥他们两个是不喜欢常年交战的,如果说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着想的话,他们是崇高的,正确的。但是倘若他们是怕姜维北伐立下战功而权倾朝野好像也说的过去。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

陈祗可是坚决拥护姜维进行北伐,史书中的陈祗和谯周在朝堂之上展开激烈的口水战就可以看得出来,陈祗和姜维的政治立场是一样的。

而黄皓虽然不清楚他的政治立场,但是至少他不会是一个反对姜维的人。

他想要拥有的只是权力。

2、姜维的身份

姜维是蜀国的大将军,手握大权,兵马大权尽在他的手中,所以这也让姜维成了黄皓唯一的敌人。

但是即使姜维握有重兵,因为黄皓在朝中乱整居然吓得不敢回到成都,可见当时的黄皓在刘禅心中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了姜维。

姜维上书刘禅,劝其做好防守的准备,可是刘禅仍然不听劝告,将其文书压了下来。

何其悲哀,一个国家的命运因此掌握在了宦官的手中,视国家的生死存亡为儿戏。

3、刘禅

刘禅在后期的蜀国中,能够依靠的是谁?我想仅仅是宦官吧!

而黄皓作为刘禅身边的一级大宦官,理应是不二之选。

也许刘禅因为蜀国人才的强势,不得已才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势力,这些势力,不能是荆州的士人集团、东州的士人集团和本土的益州士人集团,所以理所应当的它能够信任的只有他身边的宦官。

这也是后主刘禅的悲哀,他不是知人善任之人,亦非治世之能臣,也许他唯一想要做的就是安享一生的荣华富贵。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蜀汉大将军姜维为何杀不了一个小小的宦官黄皓呢?

在每一个时代!哪个奸佞不是权倾朝野!!阿庾奉承!!所谓的忠臣良将都是后人评价!在当时忠臣都是不受社会欢迎的!!比如陈寿!!他所黑的人大部分都是都是当时的忠臣良将!!

蜀汉大将军姜维为何杀不了一个小小的宦官黄皓呢?

蜀汉后期,虽然姜维控制大部分军队,但是他并不能和诸葛亮相比,诸葛亮是军事和政事一起掌握,但是诸葛亮临死的时候,知道蜀汉没有人能像他一样军政一体,所以诸葛亮死后,政事由费、蒋二人先后掌握,军事由姜维掌握。

当时费、蒋两人都过早的去世,蜀汉就出现了内部政事混乱的现象,姜维此时虽然手握重兵,但却不善政事,蜀汉内部又出现黄皓此人,排挤姜维,同时姜维是忠于蜀汉,没有皇帝旨意如果对黄皓动手,就会有叛逆之名,姜维为了自保和不让蜀汉出现内乱,就屯田在外。

黄皓在后主刘禅逐渐长大后,就受到刘禅的宠信,黄皓为了能升迁,就溜须怕马、阿谀奉承,因此多次受到重臣董允的责骂,黄皓也非常害怕董允,所以在董允活着的时候,黄皓还算老实,不敢胡作非为。

董允去世后,陈祗接替董允的官位,同时他不像董允那样对黄皓,便在这时,黄皓开始参与蜀汉政事。陈祗死后黄皓就开始专权,官位也升迁的很快。

刘禅的弟弟刘永当时非常厌恶黄皓,黄皓取得刘禅的信任后把持朝政,就对刘禅说刘永的坏话,结果刘禅就开始疏远刘永,导致刘永竟然十多年不能朝见他的哥哥刘禅。

当时姜维虽然掌管蜀国大部分兵力,但姜维是个忠臣,他的行动是听朝廷的,而姜维常年在外用兵,黄皓则在朝廷弄权。

后来姜维见黄皓专权,就上奏刘禅将黄皓处死,但刘禅却不同意,他认识不到黄浩的阴险厉害,姜维看到刘禅不愿处死黄皓,而黄皓在朝中的势力又盘根错节,担心对自己不利,姜维对此非常担心,担心如果自己出现意外,就不能完成诸葛亮北伐中原的遗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就屯田在外。

公元263年,姜维听到钟会在关中练兵,就上书刘禅早做准备,但黄皓却告诉刘禅钟会不会过来,所以刘禅就没有听从姜维的。

姜维害怕黄浩,是因为黄浩取得刘禅信任。刘禅是个没有明断是非能力的人,他怕的是刘禅被利用。姜维衷心蜀主,不能越权办了黄浩,也是当时的情况所致。毕竟谁也不能确定未来,说书人知道,但剧中人不知道就是因为黄浩一句话就可能让刘主招他还朝,大事尽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