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死后为何21口棺木同时下葬?

包青天也就是包拯,是北宋时期的重臣,其一生审理的案子不计其数。包拯虽没有小说里说的那么神奇,但确实是敢于为百姓打抱不平的好官,在任期内惩治了不少恶人。

由于包拯对百姓的贡献,被百姓称为“包青天”、“包公”。包拯被人们称为是文曲星转世,死后更是被后人尊为阎王,当时一句话说的好“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从人们如此神化包拯可以看出,在古代人们是多盼望像包拯这样的好官可以多点啊!

那言归正传,包拯一个为百姓打抱不平的好官,为何要分为21口棺木一同下葬呢?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出于他是个好官。他是个好官,因此判案明察秋毫,审案不避权贵,惩治了很多贪官权贵,得罪了不少有权势的人,而死后则要担心受到这些权贵的报复,落得个墓地被毁、死不瞑目的下场,因此才设了21口棺材同时下葬让他人不能发觉哪个才是自己真正的墓地。

我想后世把包拯神化为阎王爷也有害怕我们的包青天的墓被盗的原因在里面吧!毕竟阎王爷哪会有墓呢!有的话,谁又敢盗呢?

而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为了研究宋史,了解包拯的事迹,专家们如今已经找到了真正的包拯墓,包拯墓已被开发,尸骨和挖掘的文物已放入博物馆内,供后世人们瞻仰!

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死后为何21口棺木同时下葬?

包公死后用21口棺材,这句话来自民间传说,而且是非常不靠谱的民间传说,严重背离历史事实,千万千万别当真。

这个很不靠谱的民间传说其实有两个版本,一个说包公生前得罪人太多,怕死后坟墓被盗,所以让子孙后代抬着七口一模一样的棺材从合肥老家的七座城门里经过,分别埋到合肥郊外的七座坟墓里;另一个版本则更加夸大,把传说中的七口棺材增加到二十一口,以便让包公坟墓更加扑朔迷离。

包公坟墓扑朔迷离,这一点倒是真的,因为就在包公死后几百年,人们就分辨不出他的坟墓了。

河南巩义北宋皇陵里有一座被金兵盗掘过的亲王墓,清王朝的官员不认识,将其当作包公墓,还重新立了“宋丞相孝肃包公墓”的墓碑。

岂不知包公从来也没有当过丞相,他生前最大的官职是枢密副使,比丞相低三级。包公死后也从来没有在河南巩义下葬,他的尸体被他的女婿文效送到了安徽合肥。

合肥东郊大兴集黄泥坎有一个包公家族墓葬群,其中哪座墓才是包公墓呢?从南宋开始,人们就搞糊涂了,错把包公的妻子董夫人的墓当成了包公墓,在那里立了碑,修了围墙,盖了祠堂,年年派人去祭祀,一直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祭的都不是包公,而是包夫人。

1966年闹文革,革命群众捣毁包公墓,捣的也是包夫人墓,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哪座墓才是真正的包公墓。

真正的包公墓在哪儿呢?1973年清理发掘,根据墓室结构、墓志铭内容、遗骸性别及年龄来判断,才发现包公最初安葬在墓群中轴线最北端,后来被金兵毁坏,才与包夫人的遗骸一起迁葬到包夫人原葬墓的西南侧。

上面这张图是我刚才绘制的合肥东郊包公家族墓葬群示意图,从包公原葬墓到包夫人墓,再到包公夫妇迁葬墓,人们犯了将近一千年的错误。

但是,包公墓之所以这样扑朔迷离,恰恰是因为最初的坟墓位置太明显,遭受过破坏、盗掘和迁葬,原有墓碑被毁,跟“七棺出城”或者“二十一座假坟墓”的民间传说没有半毛钱关系。包公最初下葬,是公开进行的,只有一口棺材,只有一座坟墓,只有一块墓志铭,从来没有搞什么“疑冢”。

倒是在包公坟墓被金兵和民间盗墓者多次盗掘以后,直到元朝中叶,包公的后代子孙才在包公迁葬墓旁边搞了一座封土更高但却没有任何随葬品的假墓。整个包公墓葬群里,也只有这一座假墓。

古人为了防止坟墓被仇人破坏和盗掘,有没有同时搞出很多口棺材和很多座坟墓的先例呢?

当然有。

五代十国的时候,割据长沙的小军阀马殷称王称霸,生前在长沙城郊修造了三千座一模一样的坟墓,死后葬在其中一座当中。所以到今天为止,人们也不知道哪座坟墓才是马殷的真墓。

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死后为何21口棺木同时下葬?

要办事就要得罪人,古人云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办实事肯定要得罪好些小人,这就是现实。小人什么事办不出来刚下葬就敢给你撅出来剉骨扬灰都是轻的。从这点上看包拯就不是个和事佬和稀泥的,包拯心里自己也明白。另外局限于认知,古人对身后事,风水神鬼还是莫名敬畏,唯物主义火化撒江河湖海对古人就要求高了,老包也不免俗。做疑棺也就顺理成章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