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历史上疆域最大有多大?

吐蕃王朝有着200多年历史,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唐朝时期,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凝聚成了一个国家,并逐渐壮大,慢慢的走出高原地区,开始对外扩张。

吐蕃早期是在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一带活动,疆域也仅局限在这一带范围。西藏雄主松赞干布上台后,迁都了逻些(一作逻娑,今西藏拉萨市)便开始像开挂了样的,先是兼并了苏毗、羊同等部,然后收服了党项、白兰,击败吐谷浑,取得其旧地,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尔周边地区,还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统一了青藏高原,威震中亚,甚至威胁到大唐的安危,但这只是其崛起之时。

在安史之乱时,大唐国力日衰。吐蕃向东、向南扩展,占有了今四川西部、滇西北大片土地。这个时候的吐蕃的疆域达到强盛时期,西起葱岭,东至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居延海,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后还曾打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在长安立了伪皇帝,但被郭子仪收复。

但郭子仪死后,吐蕃更加为所欲为,出兵占据了陇西、河内一带。唐还没从安史之乱中恢复过来,打不过吐蕃,因此被迫承认吐蕃攻占的土地属于合法,还选择了割地。把陇南文、武、成、迭、宕、岷各州郡县割让给了吐蕃。晚唐时期,还丢掉了东北部分地区和外兴安岭。除此之外,在印度地区,打的也是顺风顺水。这个时候应该是吐蕃巅峰了,吐蕃这时的疆域大概成狭长状态,北至天山、蒙古一线,南到印度,东到甘肃、四川、外兴安岭一线,西到中亚吧!(这只是大概,详细的不太清楚。)

吐蕃历史上疆域最大有多大?

说起西藏大家会想起什么呢?雄奇神秘的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以及布达拉宫、大昭寺这样的人文遗迹,无疑布达拉宫应该是西藏的人文景观中最为知名者。布达拉宫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宫殿高200余米,外观13层,内为9层。布达拉宫前辟有布达拉宫广场,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布达拉宫作为藏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曾作为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1994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相传布达拉宫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迎娶唐朝文成公主时为照顾来自中原汉地的公主的定居生活习惯而修建。实际上布达拉宫兴建于公元631年,这比文成公主入藏还要早十年。那么松赞干布以及他所缔造的吐蕃王朝究竟曾有着怎样的历史呢?最鼎盛时期的吐蕃王朝究竟有多大的疆域呢?

事实上汉、藏两族同根同源——都发源于今天黄河上游的青海河湟谷地一带,后来汉、藏两族的共同祖先中有一支迁徙到今天陕西、甘肃一带的黄土高原——这就是轩辕黄帝部族,此后汉、藏两族开始了不同的历史演化进程。 在夏、商、周三个上古王朝时代称青藏高原上的民族为孟族。春秋战国时代一些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等部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并逐渐和当地土著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个部落。公元6世纪时在今天西藏山南地区的泽当、穷结一带的雅隆河流域崛起了悉勃野部,与此同时其邻近地区还有被称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势力:它们分布在现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区一带)、塔布(今山南地区东部)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囊日论赞成为悉勃野部的首领后兼并邻近诸部,北迁拉萨河流域,此时悉勃野部已成为青藏高原各部的翘楚。不过此时囊日论赞的政权还很脆弱:他对新征服或新归附地区的贵族,加以封赐和笼络,他敢于起用出身“卑微”的新贵族,或授予军权,麾师平叛;或委以重任,官居卿相, 因而招致了旧贵族的极大不满。随后囊日论赞自己的庶民心怀怨望,王妃所属的庶民则是公开发动叛乱:外戚如香雄、苏毗、塔布、工布、娘布等部也都相继叛离,囊日论赞内外交困,最后被人毒死。

囊日论赞死后其子松赞干布诛灭毒杀父王的凶手,平息了悉勃野部内部的叛乱,随后他先后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嘉良夷等部。633年(唐贞观七年)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松赞干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松赞干布为适应经济和政治的需要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以后发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残酷的法律。随着吐蕃的国力日益增长,松赞干布开始向青藏高原北部的河湟谷地扩张,这里由鲜卑慕容部后裔建立的吐谷浑汗国统治。隋炀帝时期一度征服吐谷浑,从而将青海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然而在经历隋末动乱后吐谷浑重新建国。当松赞干布向吐谷浑扩张时唐太宗李世民也在这一带拓展大唐的势力范围,两国一度爆发过冲突,但都没发生什么重大损失,始终处于相持状态。松赞干布见难以从大唐捞着好处,转而向大唐求婚,希望借机吸收大唐先进文明以改革吐蕃。贞观十五年(641年)唐朝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并谒见护送文成公主入藏的江夏王李道宗,行子婿之礼。

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达30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松赞干布在迎娶文成公主的同时还迎娶了吐蕃南部的泥婆罗(今尼泊尔)的尺尊公主,由此开辟了从拉萨到尼泊尔的道路。公元647年唐太宗命时任右率府长史的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率30余人出使天竺(今印度),同时拜会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看望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然而大唐王朝并不知道此时天竺国内刚发生了一场动乱:称霸中印度的戒日王尸逻逸多已死,随即那些原本被戒日王尸逻逸多征服的地方割据势力进行了新一轮的角逐,最终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篡位。阿罗那顺不知是贪图唐朝使团的财物,还是听信谗言以为唐朝将对自己不利,总之他派兵劫杀唐使,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成为了天竺人的俘虏,而使团其他成员则直接被杀死。然而接下来充满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王玄策和蒋师仁竟成功逃出生天并翻越喜马拉雅山来到吐蕃以大唐使节的名义求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事实上这本身也是他们一开始的出使任务之一,不过现在除了看望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并转达唐朝方面睦邻友好之意外,王玄策正式以大唐使节的名义向松赞干布借兵。松赞干布借给了他千余人马,作为尺尊公主娘家的泥婆罗国(今尼泊尔)正与吐蕃友善,于是也提供了7000人马。王玄策和蒋师仁再以大唐的名义传檄附近的大唐藩属国,最终得到万余人马。文成公主入藏后一条从中原经西藏直达尼泊尔的国际通道被打通,王玄策向吐蕃和泥婆罗借兵复仇强化了三方的友谊,此后从拉萨到尼泊尔的道路进一步延伸到印度境内,后人称这条通道为茶马古道。

吐蕃是青藏高原上第一个统一政权,其实也是唯一的一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就向青海和湟地区的吐谷浑汗国扩张,为此还曾与唐朝爆发过冲突:松州之战唐军沉重打击了吐蕃,松赞干布随即与唐朝和亲,接受唐朝册封,吐蕃借此从唐朝引入先进科技、工艺及历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与此同时吐蕃开始控制周边的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小国并曾联合泥婆罗援助大唐使节王玄策攻破天竺。松赞干布死后论东赞、论钦陵父子成为吐蕃的实际执政者并开始和唐朝直接对抗:公元670年论钦陵率军攻灭附属于唐朝的吐谷浑并在接下来的大非川之战中击败了唐朝名将薛仁贵,从此吐蕃尽占整个青藏高原。此后为了夺取河西走廊、陇右、西域,控制丝绸之路,吐蕃军多次主动和唐军交战:青海湖之战论钦陵大败十八万唐军;素罗汗山之战论钦陵又大败武周军十余万人,乘胜夺取凉州。西域的安西四镇也曾一度被吐蕃夺取。正当论钦陵在和唐朝的战争中一再取胜之时吐蕃内部爆发了一场权力斗争:论东赞、论钦陵父子长期把控吐蕃国政,这令吐蕃王族及亲王族的大臣十分不满。698年吐蕃赞普杜松芒波杰与大臣论岩合谋托以狩猎之名前往论钦陵的驻地阿秦地区(吐蕃人对吐谷浑故地的称呼),捕杀其党羽两千余人。论钦陵欲发兵抗命,但部将却忠于赞普,因此兵溃自杀身亡。此后吐蕃王族从权臣手中收回了权力。

704年吐蕃赞普杜松芒波杰在征讨六诏期间病死于军中,其子尺带珠丹继位。由于年幼,政权由祖母没庐氏赤马类执掌。尺带珠丹即位之初吐蕃没有强有力的统治者,且内无谋臣,外无良将,因此政局动荡不安。属国起兵反抗,居心叵测的大臣们也纷纷叛乱。从705年开始大臣岱仁巴农囊扎、开桂多囊叛乱于那拉山,西南的属国尼婆罗、悉立也发生了叛乱。摄政的没庐氏先后发兵征讨叛乱,于709年平定了悉立。又先后处罚了一些大臣,基本巩固了政权。尺带珠丹继松赞干布之后再度迎娶大唐公主:707年唐朝以雍王李守礼女金城公主,双方在大昭寺会盟。同时吐蕃通过用大量钱财贿赂唐朝官员杨矩,得到了青海东南部的九曲之地。714年吐蕃遣使赴长安,请求唐朝派使臣前来会盟,并要求以河源一带为边界。唐玄宗派遣左散骑常侍解琬前去会盟。但吐蕃对会盟的结果十分不满,派大论乞力徐、大将坌达延率兵十万,进攻唐朝,唐将王晙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吐蕃军惊惧混乱,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薛讷率唐军夹击,斩首一万七千,获马羊超过二十万,追击吐蕃军,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吐蕃军相枕藉而死,洮水为之不流。唐军前后杀获数万人,拆毁吐蕃建立的城堡和桥梁。之后吐蕃向唐请和,并要求用与唐朝平等的礼节,玄宗不许。此战后唐蕃关系恶化。吐蕃遣使通好于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突厥、突骑施等国,多次骚扰唐朝的西部边境,皆被唐朝击败。715年吐蕃联合黑衣大食攻打西域的费尔干纳盆地地区,介入拔汗那国的王位继承斗争,但为唐朝所败。同年吐蕃与阿拉伯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拔汗那,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孝嵩率军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数百城,长驱而进。是月,攻阿了达于连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振西域。716年吐蕃进攻松州。松州都督孙仁献袭击吐蕃于城下,大破之。吐蕃再次请和。717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此后同年又于与突骑施、黑衣大食入侵安西四镇,战于塔里木盆地西北,但战败。718年戊辰吐蕃奉表请和,乞舅甥亲署誓文;彼此宰相皆著名于其上。719年唐蕃双方会盟,停止了战争。

在对外扩张的同时尺带珠丹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红册木牍制,将各地的户籍、税收、兵籍等的管理收归朝廷管理,并设立红册木牍典籍备案(744年起改用黄色藏纸记载)。同时对没用的官吏大幅度裁员,削减支出;打击强权大臣并多次巡视各地。他还下诏对贫困地区的税收进行减免,以缓和阶级矛盾。他消弭多次内乱,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吐蕃社会井然有序,充满勃勃生机。尺带珠丹在位时期奠定了日后吐蕃强盛的根基。安史之乱后吐蕃获得了新的扩张良机:趁唐朝西域、陇右军团东调平叛之机吐蕃陆续占领陇右、河西。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政权趁唐衰弱之际尽取陇右道。是年冬吐蕃攻占了唐朝的京城长安,半个月后才撤离。此后十余年吐蕃又夺去河西之凉、甘等州。赤松德赞在位时期听说摩揭陀国有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遂派大军远征天竺,欲奉舍利回吐蕃供奉。恒河北岸的各个小国得知蕃军强盛,纷纷投降,成为属国。蕃军兵不血刃便占领了恒河北岸地区,随后渡过恒河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国。摩揭陀人纷纷逃窜,蕃军从佛塔中取出舍利,送往吐蕃供奉;同时又掠夺了大量佛像、佛经,俘虏了不少高僧。凯旋回朝之前在恒河边竖立大铁柱以标明地界,并遣士兵看守。从781年开始吐蕃趁机大举进攻唐朝辖下的西域。唐朝为了牵制吐蕃,用离间计策反吐蕃属国南诏,久怀不满的南诏王异牟寻趁机投靠唐朝,攻击吐蕃。同时用和亲政策拉拢回鹘(即之前的回纥),并通好于大食(阿拉伯帝国),形成对吐蕃的包围网。但吐蕃利用自己在西域的各个属国抗击阿拉伯帝国,并于790年策反回鹘属下的葛逻禄各部,又派遣恩兰·达扎路恭大破支援西域唐军的回鹘主力,回鹘走向衰落。在792年吐蕃完全占领了西域地区,将唐朝与回鹘的势力彻底驱逐。同时吐蕃还将势力扩张到云南地区的南诏国境内,这一时期吐蕃同时对抗东面的大唐帝国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国,成功占据了整个西域。

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至792年赤松德赞占领西域全境的160年间吐蕃向西征服了今天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安史之乱后吐蕃趁唐军主力东调平叛的时机占领了陇右、河西等地,甚至一度占领长安。大约在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与大食(阿拉伯帝国)接壤,东至现今的甘肃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与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然而吐蕃的扩张过程中其实就已潜伏下了日后衰败的种子:唐德宗时代的名臣李泌制定了联合回鹘、南诏、天竺、大食等国共同削弱吐蕃的计策。另一方面吐蕃内部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终于爆发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最终统一的吐蕃王朝崩溃,青藏高原重新回到了各部群雄逐鹿的状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