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马奇诺防线”?关宁锦防线到底有没有拖垮明朝?它的实际作用大不大?

把关宁锦防线说成马奇诺防线似乎有些道理。二战时期,德国突破马奇诺防线,法国就投降了。而满清一突破关宁锦防线,就开始入主中原了。所以,关宁锦防线的得失,对明朝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必须坚守。

关宁锦防线和马奇诺防线一样,守护着国家的要害。关外到关内的要道是辽西走廊。这条通道,依山傍海,宽度狭窄。只有控制了它,满清入关才能立足。

当年在辽东战场上,明军屡战屡败,势力步步后退。这时,由孙承宗和袁崇焕为首的一批人,根据明军火器先进,野战能力差的特点,采取了凭坚城,用大炮的策略,在关外修筑城堡,连成防线,守护辽西走廊,抵御满清侵袭。

这个策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实战中,满清也吃了大亏。在宁远之战中,一生没有败绩的努尔哈赤败在袁崇焕的新筑之城,红衣大炮之下,最后郁郁而终。

皇太极在继位后,两次进攻关宁锦防线未克,造成巨大伤亡。史称满洲到处都听到哭声。满清几次绕道入关,到最后都因为关宁锦防线在后面威胁自己的交通线以及后方基地,不得不退出关外。

皇太极经过深思熟虑,将主要目标放在突破关宁锦防线上,决意先打通辽西走廊。他对锦州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术,依靠韧劲,终于取得了效果。松锦之战,满清消灭了明朝调集的九边明军主力,控制了辽西走廊,就只剩下山海关这最后一道门槛了。

紧接着,吴三桂降清,给满清打开了最后一道门槛。满清得以入关,入主中原。

从历史可以看出,关宁锦防线的得失,对明朝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它关系到明朝的存亡,不管花多大的代价,也必须坚守。

当然,要维持这样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对明朝来说也是个很大的负担。但在那个情况下,也没有别的好办法。

本来,孙承宗袁崇焕的本意是训练野战部队,凭借堡垒,步步为营,采取以守为攻的方针。后来的;松锦之战就差点成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建立足够的野战部队一直不能如愿。关宁锦防线就成了纯防御体系,当满清采取围困蚕食方针时,就束手待毙了。

但即便如此,这也需要长年累月的时间。因此,只要关宁锦防线一天不失,中原就少让满清统治一天。

明朝不是被关宁锦防线拖垮的,而是被他的战略政策拖垮的。明朝同时遭受满清和义军的攻袭,处于两面作战的境地。主力对付满清,义军风起,对付义军,满清肆虐。明朝被搞得焦头烂额。

本想和趁满清困难时机,与满清议和。可消息走漏 ,舆论大哗。崇祯被迫杀议和者以谢天下。明朝就这样被耗死在历史的十字架上。

天子守国门,君王守社稷。最终国门没守住,社稷江山也丟了,那些高喊口号的大臣,先降李自成,后降满清,成了满清的忠臣走狗。

关宁锦防线不是压断明朝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要明朝命的是它采取的战略政策。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大明王朝的“马奇诺防线”?关宁锦防线到底有没有拖垮明朝?它的实际作用大不大?

明末关宁锦防线能不能起到作用,关键要看一点:东江镇水军在不在!东江镇水军在,可以锁辽东控渤海,环渤海都是明军的势力范围。而从海上补给关锦宁防线也不会太困难(即安全又省钱)。失去了东江镇的关锦宁防线就相当于失去了爪牙的老虎:看着吓人而已!更重要的是:关宁锦防线的作用不在防守,而在于骚扰(满清势大时)和进攻(满清势衰时)。崇祯二年时,皇太极就可以绕过山海关,从喜峰口入寇河北、京师(北京)。从时间上看,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矫杀毛文龙,东江镇崩溃,崇祯二年十月满清就绕过山海关,从喜峰口入寇,大掠京师!这期间关锦宁防线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哪怕是小规模骚扰都没有,反而让皇太极饱掠而还!所以从防守角度来看,这时的关锦宁防线就已完全失去意义!那是不是关锦宁防线就不重要了呢?关锦宁防线就不需要维持了呢?其实,并不是这样!关锦宁防线在明庭手里,理论上,明军就可以随时出击满清的大后方,骚扰满清的运输线,并维持战略上对满清的进攻态势!反过来讲,如果满清完全控制了关锦宁防线,再入关时,就不仅仅是“饱掠”,而是永久占领了:有了稳定安全的根据地,就有了入主中原的本钱!所以,只要明军还想收复东北,只要明庭不想迁都亡国,就必须维持关锦宁防线!关锦宁防线的作用不是防止满清入关劫掠,而是防止满清入主中原!不论对哪一方讲,关锦宁防线对于进攻的作用都远远大于防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