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同为背景强大“官二代”,袁绍为何会败于曹操?

袁绍是三国前期最强官二代,家族“四世三公”,门生遍布天下,曹操父亲花钱做到三公之位,养祖父是实力宦官,但非顶级。人脉资源更好的袁绍为何屡败曹操?

袁绍家族在三国时期可谓算是四世三公,而曹操家族也多在朝为官。他俩同为官二代,袁绍家族甚至比曹操家族更加显赫。那为啥袁绍会败于曹操呢?

我觉得曹操有几点比袁绍做的要好。第一曹操比袁绍更会选用人,曹操用人只问有无才干,知人善用。不考虑他的出身背景,而袁绍则多为任人唯亲。第二,袁绍做事过于拖沓,遇事却迟疑不决,好几次错过了打败曹操的机会就是最好证明,而曹操则做事雷厉风行,很果断,觉得能干成,立马就去做,官渡奇袭乌巢就是例子。第三,袁绍不信任部下,是非不分,不采用谋士的正确建议,刚愎自用,曹操则是给予部下以诚相待,不穿鞋来迎接许攸投降就看得出来。第四,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正统,相比来说袁绍更像是反贼,形同叛国。就是这几点,点点要命。这几点对比,袁绍完败,就是这些细节让袁绍在兵力占优的官渡之战上走向失败。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讨论历史

三国时期同为背景强大“官二代”,袁绍为何会败于曹操?

袁绍(?-202年6月28日 ),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建安五年(200年) , 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的确,袁绍在实力上比曹操有许多的优势。之所以会败给曹操,我认为起码有两点不如曹操,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01

袁绍的优势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

袁绍的优势有二:

其一,“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在汉末时期,门阀制度占据统治地位。袁氏家族的门徒故吏很多,社会威望很高。袁绍是天然的一面旗帜,在其身边很容易集聚人才,谋士如云,战将如雨,这是曹操无可相比的。

其二,袁绍通过打拼已经占据了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四州,地域广阔,粮草充足,军事实力强大。此时的曹操与家大业大的袁绍不是一个等级,差距很大。

02

袁绍失败的原因

官渡之战的失败,表面看是由于袁绍优柔寡断,不能采用谋士和部将的正确建议导致的,这是直接的原因。

但从深层次看,袁绍起码有两个致命的弱点,这是袁绍不能成为杰出政治家的根本原因。

其一,格局不够。

《三国志》记载,曹操攻下邺城之后,到袁绍墓吊唁时,有一段与袁绍的对话,这可以看出两人格局的不同。

曹操曰:想当年,吾与本初共同起兵讨伐董卓。本初问我“如果事情不能成功,哪个地方可以依据啊?”我反问道“足下以为何如?”本初说道“我南据黄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或许可以成功吧?”我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袁绍的格局就是占据地盘,慢慢地扩大。而曹操却不这样,天下都是你的,到哪里不是一样哪?

只要有了人才,合理驾御,无往而不胜。

其二,性格缺陷。

四世三公的身世既是袁绍的资本,又是其沉重的负担。袁绍是输不起的人。

官渡之战失败啦,但袁绍仍然占据四州,其军事实力依然强大。官渡之战,袁绍投入的兵力大约在五分之一左右,何况是被击败,不是被围歼。袁绍完全可以重整旗鼓,继续接着干。遗憾的是袁绍在迅速平定了冀州的叛乱以后,不久就去世啦。

史书的说法是忧郁而死,如果真的是如此,就说明了袁绍是输不起的人,这是性格的缺陷。从一个方面说明袁绍已经失去了自信,是自己把自己击败啦。

再看一下曹操,赤壁大战之后,败走华容道,捡了一条命,得意的仰天大笑,这是自信的表现。

我是一切的根本,只要我还在,势力就在,一切就在。

在激烈地军阀混战中,没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是不行的。

面对任何一个有实力的诸侯,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反复交战。不是谁能碾压对方,而是在残酷地对决中,能够活下来。

犹如一场拳击比赛,不必去追求一拳KO对手,也不必害怕被打得东倒西歪,关键是撑下去,能在最后一拳把对手击倒就是胜利。

官渡之战,是一场防御战,曹操胜利啦,其势力并没有实质的提升。曹操胜的很侥幸,这正说明袁绍还有资本和机会再与曹操决战。

可遗憾的是,袁绍自己放弃啦。

史实也证明,袁绍死后,即便是袁谭,袁尚兄弟不和睦的情况下,曹操也是费了好大劲才摆平的冀州。

如果袁绍能振作起来,带领袁绍兄弟一起,调整战略,总结教训,挖掘谋士和部将们的潜力,结局就会不同啦。

性格决定命运,天生的格局不够,袁绍败给曹操,理该心服口服才是,不该郁闷哦。

三国时期同为背景强大“官二代”,袁绍为何会败于曹操?

官渡之战期间,袁绍坐拥“冀、青、并、幽”四州之地,占据全国三分之一的地盘,文武云集、兵精粮足,绝对称得上第一诸侯。结果,贤才被他赐死,大将被他逼反,奇才被他枉杀,因此人送外号“三国最大败家子”。

所以,与其说袁绍败给曹操,不如说他败给了自己。

大战前夕,将第一谋士田丰下狱
  • 公元192年,为消灭北方大军阀公孙瓒,田丰多献良谋,才得以平定河北,虎踞“冀、青、并、幽”四州之地。

  • 公元196年,建议“迎天子,以令诸侯”,袁绍不纳,结果便宜曹操。

  • 公元198年,建议乘曹操东征徐州吕布之机,突袭曹操老巢许都,袁绍不纳,丧失一次消灭曹操的绝佳良机。

  • 公元200年,建议当先巩固北方四州之地,再图曹操,结果袁绍以扰乱军心之罪,将其下狱。

最终,正如田丰所料,袁绍官渡大败,却因好面子,心中羞惭,竟然下令将其赐死狱中。

当初,袁绍如果能够重用田丰,后来还有曹操什么事。就算官渡大败,如果袁绍能够幡然醒悟,再次重用田丰,未必没有“亡羊被牢”反败为胜的机会。因为,就算袁绍死后,曹操也不敢直接逼迫他的儿子,而是采用了郭嘉之计,待其长子袁谭与三次袁尚“鹬蚌相争”后,才来个“渔翁得利”。可见,当时袁绍的势力有多么的强大。

大战之时,关押第一智囊沮授
  • 官渡之战前夕,沮授原本支持田丰的提议,但是当袁绍拍板“攻打曹操”时,他又站在袁绍的角度,提出占据黎阳、河南,稳扎稳打,再“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的奇正相结合的用兵之策。但是,袁绍一意孤行,却要与曹操在官渡决战。

  • 接着,沮授给袁绍分析颜良的性格,虽有勇力,但易于冲动,不适合独领一军,袁绍依旧我行我素,结果颜良被关羽刺死,并枭首,造成士气受挫。

  • 后来,沮授提议应当增援乌巢,以防曹操偷袭,但袁绍依旧不听,结果乌巢粮草重地被曹操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期间,由于沮授多提建议,令袁绍感到很有没面子,且麾下谋士又乘机挑唆,袁绍随将其关押军营。当乌巢被烧,袁军大败之时,沮授不幸被曹操所俘。曹操劝降时感叹道:“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也。”但沮授不为所动,最终在逃跑之时遭到曹军弓箭射杀。

很显然,只要袁绍能够采纳沮授任一条计谋,岂会出现官渡之败的局面。

关键时刻,逼反麾下谋士

正当曹操因粮草难以为继而心烦之时,派往许昌催粮的书信又不幸落到了袁绍谋士许攸的手中。因此,许攸献计袁绍派一支奇兵突袭曹操的老巢许昌,以断曹操后路,无论成功与否,曹操必败。

就在这时,有官员向袁绍汇报,从邺城传来消息,许攸家人贪污财物,已被擒拿下狱。因此,袁绍怀疑许攸收受曹操财物前来诈取自己,一怒之下将许攸轰出大帐。

怀着一肚的委屈,又因家人被囚,自己又不被重用,许攸一怒之下投靠了曹操,而曹操果断采用许攸之谋,当夜带领5千精骑突袭袁绍屯粮大寨乌巢,从而造成袁绍军心大乱,进而大败。

期间,“河北四庭柱”之二的张郃和高览二将,又遭到郭图陷害挑唆,而临阵倒戈,叛投曹操。

如果袁绍能够听取许攸之计,大败的绝对是曹操而不是自己;如果他能够狠一点,直接将许攸斩杀,曹操也就没有了偷袭乌巢的机会。若如此,曹操绝对难以坚持到最后,胜利也必将属于袁绍。

官渡之前,冤杀第一大将

鞠义,绝对算得上是袁绍麾下的第一大将,公孙瓒赖以成名的精锐骑兵“白马义从”,就是被他训练出的先登营、大戟士打残覆灭的。后世将鞠义的先登营和高顺的陷阵营,并称为当世最强步兵。

同时,匈奴单于于夫罗的精锐铁骑遇到鞠义的先登营时,只剩撒腿逃命的份了。因此,有人讲袁绍身边的“河北四庭柱”加一块也不如一个鞠义。

只是鞠义性格颇为高傲跋扈,袁绍深恐难以驾驭,待消灭公孙瓒后,他便找了个贻误战机的借口,将其斩杀。还真是,飞鸟未尽就打算收藏良弓,狡免未死就想着烹走狗,这也太心急了点。或许因为人才太丰富,而不懂得珍惜之故吧。

鞠义死后,他的先登营和大戟士,分别归到淳于琼和张郃麾下统领,结果直到两大强军消失,也再没有出现曾经的辉煌。

官渡之战时,如果鞠义尚在,曹操军中将领根本就没有“逞能”的机会,又岂会有官渡之败。

看到此,大家是不是有想破口大骂的冲动,如此之多的大才,就这样被袁绍这个败家子败了个精光,最终也将自己的大业败光。想想中途离开袁绍的一个个大才,如:赵云、戏志才、荀彧、荀攸、郭嘉等,就不难发现袁绍就是一个有眼不识“金镶玉”的睁眼瞎,更是一个外宽内嫉的庸才,结果以不应输的绝对优势,反而败给了不该取胜的弱势曹操。

图片来源网络

三国时期同为背景强大“官二代”,袁绍为何会败于曹操?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汉献帝初平元年,四世三公的袁绍率兵讨伐董卓,一跃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气吞山河。然而好景不长,建安五年,官渡之战,袁绍被曹操一举击溃。在实力对比上,袁绍还占有优势,为何会败给曹操?

袁绍集团内部不团结

这种不团结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大臣之间的明争暗斗与兄弟之间的你争我夺。

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封建军阀,除了要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之外,还要善于治家,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由于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国与家有密切联系。尤其是一些“大哥”级人物,比如君主,他们能否江山永存,某种程度上讲,在于能否安排好权力传承。东汉末年的袁绍,实质上就相当于君王。

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袁绍更喜欢袁尚,想将大位传给他,于是让袁熙当了青州刺史。

大臣沮授苦劝袁绍不要废长立幼,可他偏偏不听,反而让袁熙担任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掌握兵马。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袁谭为法定接班人,而袁绍仅凭个人爱好而更改,造成兄弟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又给臣子之间的派系斗争带来可乘之机。“拥谭派”(郭图、辛评等)与“拥尚派”(逢纪、审配等)相互倾轧,从而加剧了内部的分裂。

这种不团结的局面,让袁绍集团看似强大,实则虚弱。袁绍虽能控制大局,但作为一个封建割据军阀,他一系列逆历史潮流的行为,也给组织成员打上烙印。他们在为袁绍出谋划策时,也形成自己的小团伙,子集团的既得利益与总集团的根本利益不是一致的。其内部不断地分裂、斗争、削弱,直至被消灭。

在战略战术上,袁绍不及曹操

第一,沮授很早就建议袁绍提出迎天子到邺城,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道义上的制高点。然而,袁绍不知这样做的重要性,因而将建议束之高阁。

后来,曹操迎接天子到许昌,借助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但因害怕袁绍势大,把大将军之位让给袁绍。此时,田丰又建议袁绍乘机进攻许昌,夺回天子。袁绍又不听,这就相当于将挟天子令诸侯的机会拱手相让。

第二,官渡之战前,沮授建议袁绍坐镇四州,发展生产,并不断以小股兵力侵扰曹操,待其人困马乏之时,再图进取。但袁绍没有采纳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而是凭借自己地盘大、兵多粮足等表面优势贸然发动进攻,结果失去一次必胜的机会。

第三,即使战机不成熟,但袁绍仍有许多有利条件。兼并公孙瓒后,袁绍拥有四州之地,兵力与财力上有很大优势,而曹操的军粮仅够一个月,且后方不稳定,孔融散布不利言论,刘备等人虎视眈眈。

同时,袁绍手下有不少优秀人才,他们对双方的形势比较了解,也提出过一些正确建议。袁绍只要能把握住这些有利条件,取胜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然而,战机稍纵即逝,袁绍全部没把握好。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前,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曹操立即出兵讨伐。此时,田丰劝袁绍进兵,袁绍不听,失去一次前后夹击曹操的机会;

官渡之战开始,袁绍遇到挫折,损失颜良、文丑后,沮授分析形势,建议利用军粮上的优势打持久战,拖垮曹操。袁绍不听,与曹操速战,结果败下阵。

此时许攸建议,趁许昌空虚,派兵偷袭许昌,以扭转战局,结果袁绍还是不听。许攸不得志,投靠了曹操。曹操利用许攸带来的情报,偷袭袁绍的粮草大营——乌巢。最后,张郃也投奔曹操,袁绍一败涂地。

袁绍错误的战略战术,导致雄厚的实力没有转化为战场优势。

袁绍的个人素质不如曹操

荀彧在比较袁绍与曹操时曾说过:

“绍貌外观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而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三国志》”

袁绍在胸怀、谋略、德行上都不及曹操,具体来看就是:

袁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并不是靠个人领导力,而是依靠家族声望。

由于袁绍很重视“世资”这种虚假的表面荣誉,好大喜功,也没有治国的才略、洞察力与识人能力,因此手下夸夸其谈而无真才实学的人很多。从而导致袁绍集团大而无用、运转困难。

袁绍在起兵前,暂时与世无争,许多个人品格没有完全暴露。起兵后,他作为军阀的头面人物,在制定战略、指挥作战等问题上,其性格的多面性一览无余。他表面上的宽厚与内心的狭隘巧妙地结合,使他在初期招揽许多人才,并迅速崛起。

但就在袁绍做大后,对内猜忌,结果大失人心,许多有才之士纷纷远离。

袁绍并不是从基层上来,而是凭借家族占据高位,一开始就比较顺利,因此形成非常强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表现在军阀身上,就会发展成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地步。

这时的袁绍不仅难以接受与自己相反的正确意见,而且错了也死不悔改。这种个性不仅阻碍团队智力的发挥,也使他在紧要关头分不清对错、做不出果断决策。

在个人素质方面,袁绍狭隘、犹豫与曹操果决、大度形成鲜明对比,再大的优势到了袁绍手里都会溃不成军。

三国时期同为背景强大“官二代”,袁绍为何会败于曹操?

谢邀。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诸侯,论实力曹操远不及袁绍,然而最终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大的诸侯,主要原因,一是战略上,袁不及曹,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当时也有谋士建议袁绍进京挟持汉献帝以令诸侯,但袁绍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老大,用不着多次一举。但曹操却抓住先机,进京挟持献帝以令天下,名正言顺,得到先机。二是会用人者得天下。当时袁绍手下可谓谋士众多,武将如云,然而在用人方面远不及曹操用人不疑,唯才是举。曹操能够虚心听取谋士各方面意见,及时采纳。当时曹操面对实力强大的袁绍也心存畏惧,但谋士荀彧提出破袁绍十论后,曹操果断采纳,这是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最基本素质,也是制胜法宝。反观袁绍用人迟疑,优柔寡断,最后手下谋士或背叛、或离心离德、或互相猜忌、或下狱。如此焉能不败。三是在战术上曹操运用灵活,显示出军事家卓越素质,临机决断,兵法上用兵如神。而袁绍却在用兵上迟疑不决,畏首畏尾,先机尽失。四是个人人格方面,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具有他人不具备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大批文人武将效力,而袁绍不具有这些素质,最终人心涣散,分崩离析,怎能不败。

三国时期同为背景强大“官二代”,袁绍为何会败于曹操?

袁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位占据冀州,青州等地方的诸侯,兵多将广,手下猛将甚多,其势力大大超过曹操,刘表等人。

那么,袁绍在同曹操的交战中,为什么会败给曹操呢?书中写得很明白,袁绍自命不凡,但遇事没有主见,拿不定主意。对于谋士出的主意,分不出谁对谁错,该听谁的。袁绍败就败在这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