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朱棣,谁对明朝发展贡献大?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这对父子,要说谁对明朝的贡献最大,要看从哪个角度来看。虽说朱棣在后期的巩固统治和后期发展上,确实做出了不小的功绩,但是若是从开创基业以及体制确定,自然是朱元璋贡献最大,千古一帝非明太祖莫属!
朱元璋是历史上得国最正的皇帝,没有之一。自贫寒之身起家,一路上腥风血雨,经历了群雄争霸以及元朝镇压的时代,通过各种策略以及任用贤能,逐步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问鼎天下,开创了大明两把余年的基业,可以说,没有朱元璋的艰苦奋斗,朱家的后世子孙恐怕早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粒尘埃。
1、结束了蒙元的统治,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新的政权和国家崖山之役后,中原文明就开始了断代。在元朝的统治下,汉人 的处境和遭遇较为悲惨。而这一切的结束者,就是朱元璋。在群雄争霸的元末,朱元璋逐渐成长,合理的运用自己的优势,平定了诸多如张士诚、陈友谅等一方诸侯,同时把元朝政权推翻,结束了外族统治华夏的历史。
明朝的建立,在当时的时代,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朱元璋作为贫苦之人,与历代开国皇帝不同,他见识过底层人民的悲惨,同时也身临其受的遭遇过兵荒马乱的日子。因此,对于新政权的建立,朱元璋是有明确目标和方向的。
虽说江山姓朱,但是底层的老百姓,只要能过上太平的日子,是不在乎姓朱或是姓什么坐江山的
2、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使官僚体系更为高效对于开国后的政治体系,朱元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无论是废除宰相,亦或是设置各类监察机构,均是为保证政治体系的良好运传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在元朝末期,元政府的官僚人浮于事,上行下不效。导致整个机构臃肿,大量的无用官员混在政府机构。朱元璋上台后,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明朝初期的吏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清明状态。
3、轻税薄赋,休养生息,使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在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后,全国百姓急需要稳定,朱元璋实现了这一点。农民出身的他,对于明朝初期的政策,借鉴了汉高祖刘邦的经验,降低甚至免除部分赋税,对百姓,尤其是底层百姓体恤异常,包括开垦荒田,丈量土地,使经受了多年战火的老百姓终于可以喘口气过上安定的生活。
4、大力整治官吏明朝初期的官场,是历朝历代最为廉洁的官场,朱元璋对于贪腐之事极为厌恶,所以对于此类官员,在惩戒力度上,空前绝后。
在明初,贪污一百两银子,就会被处以极刑。像朱元璋的某个儿子,欺压百姓,被朱元璋处死。如此高压的官场,是朱元璋意图打造一个清廉的官僚体系的结果。其反腐的决心和手段,震慑了洪武一朝的所有官员,使明初的官场,十分廉洁。
朱元璋的功绩远不止此,虽说在他执政期间,有很多错误,比如滥杀功臣,大兴连坐。致使多人死于非命。但是这掩盖不了朱元璋是大明一朝最为伟大的皇帝,相比于朱棣而言,朱元璋在开创基业上,是明朝所有皇帝中,最为卓越的一个。朱元璋本人,在政治手段、军事才能以及御下之术上,是中国几百位皇帝中名列前茅的一人。
朱元璋和朱棣,谁对明朝发展贡献大?
对于大明王朝的贡献来说,朱棣无论如何是不能跟他老子朱元璋相提并论的。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缔造者,没有朱元璋就没有大明王朝;而朱棣只是一个造反的篡位者,没有朱棣大明王朝一样会传承下去,甚至会发展的更好。
在豹眼看来,朱棣或许对中华民族有些贡献,但对于大明王朝来说,他就是叛逆者,几无贡献可言。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朱世珍,母为陈氏。他父亲的名字听起来文绉绉的,像是个世家大族的样子。其实,他的父辈及祖辈等数代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只能找个地方做佃户,赖以糊口。
这或许不能完全责难朱家祖宗,没有土地、不经商做生意,还需要缴纳税款吗?这是元朝统治扯淡,但老朱家穷得叮当响可是真的。
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家里排行老四,族里排行老八,就取名朱重八。
根据朱元璋自己写得《朱氏世德碑》记载,其祖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主。朱家的孩子,除了老大外,其余的或者送人,或者早早嫁出。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就这个家族背景,如果靠拼爹的话,朱元璋就是不出家,勉强能够讨上个媳妇,生下的孩子,也只能是朱老大、朱老二,以此轮推,循环不止。
如果没有朱元璋,也就没有大明朝。对于大明王朝来说,谁也没有其老祖宗朱元璋贡献大吧。
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占了集庆(南京),将集庆改名为应天。朱元璋的意思就是要顺应天命,推翻元朝。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第四个儿子,也就是朱棣出生了。朱元璋还没有顾得上高兴,更没工夫给这个儿子正儿八经取个名字,就听到了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涂县)的消息。朱元璋紧三火四赶往前线,与陈友谅作战去了。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准备做皇帝啦,这才考虑给儿子们取些个响亮的名字。这时,朱元璋已经有了七个儿子,排行是要得,但不能以大小论个称呼啦。于是,长子名标、老四就叫朱棣。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十岁,受封燕王。这个爵位可不算小了哈,这个地主已经够大的啦,但朱棣还不满足,还想做最大的地主。
尽管朱棣造反,有其侄子朱允炆逼人太甚的原因,但即便没有朱允炆的削藩,朱棣也不是安分的主,恐怕也会造反。
朱棣赶走朱允炆称帝之后,无论吏治还是经济都有很大的建树,在军事上,北征蒙古,南征安南,望海埚大捷击败倭寇,都是了不起的成就。但与其父朱元璋相比,还是有些差距。
朱元璋从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开始反元,到四十岁登基称帝,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征战,推翻元朝的残酷统治,汉人重新取得了中原地区的政权。这不仅对于大明王朝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同样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称帝后,朱元璋先后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而且朱元璋八次北征蒙古,把蒙元的残余势力,赶到了大漠以北。
而且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朱元璋进行了改制,奠定了大明朝基本的制度。
作为大明王朝的继任者朱棣,除了稳固朱元璋的基业外,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开拓大明的朝贡体系,包括命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以及《永乐大典》的编纂。
在朱棣主政期间,将西藏、蒙古、奴儿干地区、女贞等少数民族纳入朝贡体系;朝鲜、日本等国遣使纳贡;郑和下西洋使得万国来朝。
但这一切,看似很热闹,却多是赔本赚吆喝的事,最终也因此耗费巨大的财政支出,维持不下去了。今天来看,究竟有多大的历史意义并不好说。有些学者、史家,还把大明朝的灭亡,算在了朱棣头上。虽说不太公允,但也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
在文化方面,朱棣组织了《永乐大典》的编纂,这是了不起的成就。至于大典不得善终,那不是朱棣的错。
但是,回过头来看一下建文帝朱允炆的执政风格,或许从另一个侧面对于朱棣的历史定位,有一个不一样的认识。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朱允炆以皇太孙的身份继承皇帝位,开始了其执政。
在其执政期间,重用文官,宽刑省狱,严惩宦官,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宗师黄子澄、齐泰、方孝孺引为心腹,作为最核心的智囊辅政。
尽管三人都有些书呆子气,但对于大明朝的政权稳固,并非坏事。这很类似于西汉初期的情形,经过元朝残酷的统治及长期的战乱,整个国家需要生养生息,急需发展经济,改善民众的生活。
朱允炆比较温和的行政风格,如果一直延续下去,对于大明朝以及中华民族来说,未必就是坏事。但朱允炆削藩过于急迫,操之过急,适得其反。
历史是不能假设,但可以比较。就说这个《永乐大典》吧,建文帝恐怕没有这个魄力去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但他崇尚儒家文化,一样会对一些典籍保护良好;朱棣编纂了大典,结果如何呢?除了散落在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增添了遗产之外,对于中华民族并没有实质的贡献,仅仅是留下了一段佳话而已。
因此,在豹眼看来,朱元璋做到的事,朱棣没有做到;朱棣做到的事,恐怕许多事朱允炆也能做到;朱棣留下的负面影响,或许在朱允炆那里并不存在;郑和下西洋及《永乐大典》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但对于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来说,可能就是极大的负担。
朱棣许多地方看似是很有作为,实质上是好大喜功。把大明王朝拖累很大,对于其后世的统治,具有很负面、消极的影响。
整体而言,朱棣比起其父朱元璋,差得还是不少,起码对于大明王朝的统治来说,是如此。
朱元璋和朱棣,谁对明朝发展贡献大?
非常荣幸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是朱棣对明朝的发展贡献大,朱元璋打下了基础,朱棣将之发扬光大。
先说朱元璋,明王朝是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朱元璋作为创始人功不可没,驱除鞑虏,推翻蒙元统治,统一了全国,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建立了崭新而强大的国家,恢复了汉民族在传统中国疆域内丧失已久的政权。但是朱元璋即位后一系列的暴政,特别是对贪官的杀伐力度已经太过,弄得朝廷官员人人自危,不能专心的去做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当不利。加上朱元璋在接班人选问题上也犯了大错,选的皇长子朱标没有问题,但是在朱标早逝后还是想着沿用立长不立幼的传统,选了皇长孙朱允炆,并且把相关开国功臣都给朱允炆清理干净,还给朱允炆扶持了一帮肱骨之臣。历史很快就打了老朱的脸,朱允炆仅在位四年就被朱棣拉下了马,可见老朱在接班人选问题上是犯了严重错误的。靖难之役给明朝的经济发展也造成了重大伤害,这些账都应该算到朱重八头上。
再说朱棣,虽然被朱允炆逼得造了反,帝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但是朱棣在位以后的一系列作为让我们见识到了朱棣的雄才大略,被称为永乐盛世就是最好的褒奖。
一、在军事方面,永乐帝年轻时就镇守北京,对蒙元的残余势力进行了彻底打击,在位后军事实力更是大涨,收复了安南,周边国家基本没有敢入侵的。后面又迁都北京,直接面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这份天子守国门的气概,是历史上少有的。
二、永乐帝体恤百姓,发展民生,明朝的经济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百姓生活得到改善。疏通了大运河,对经济发展都是作用巨大。
三、永乐帝在文化方面也是做出了卓越贡献,主导编撰的巜永乐大典》相当于一部四库全书,集科技,医学,文学,哲学为一体,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后世研究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四、永乐帝支持郑和七下西洋,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了明王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这方面是朱重八不能比拟的。
五、永乐帝在接班人问题上处理的比较果断,没有再犯朱重八的错误,是帝位得以正常平稳传递,这对明朝的贡献也是比朱重八强的。
综上,我认为对明朝的贡献来说,朱棣是比朱元璋大的。
朱元璋和朱棣,谁对明朝发展贡献大?
这个问题需辨证分析。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即是明王朝的开山鼻祖。他的吏治措施,惩治贪腐的手段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他的功劳主要在于结束了外族异帮对中原王朝的血腥统治,反过来讲,一系列吏治掀起了更大的血腥,如"蓝玉大案","胡讳庸"案等,其杀伐之惨烈,涉及人数之剧史上堪有,虽然目的是为了政权的巩固,但就发展而言少有建树。
而朱棣却不同,虽然他的血脉正统,但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篡权者,他的雷霆手段与父亲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朱棣爱国家,为朱家王朝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他在世期间基本没有外族入侵,边疆风平浪静,老百姓得休养生息;
其间主导编撰的巜永乐大典》相当于一部四库全书,集科技,医学,文学,哲学为一体,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成就极高;
开辟了南海一带的海上贸易,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同时开放海疆,拒不闭关锁国,突显王者的自信和风范,史称"永乐盛世"。
相较之下,答案不言自明。
朱元璋和朱棣,谁对明朝发展贡献大?
以下是个人观点如有阐述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本人认为一位是开国之君,一位是守成之君。论贡献度都很高。但是在对明朝发展方面还是(明太宗)明成祖朱棣对明朝的贡献度更高。
在靖难之役后于公元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
对内完成了建文帝一直想完成而未能完成的任务:削藩。永乐初年,朱棣为了安抚诸位藩王,稳定国内局势,同时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建文帝的弟弟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明成祖皆降为郡王,同年又将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软禁于凤阳,仅留朱允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不久也于永乐四年死于火灾。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
具体贡献有以下几点:
天子守国门: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八年至二十二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五年派兵统一安南(今越南),在河内设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进行直接统治。七年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十四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修著《永乐大典》: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他到御殿观览图书,曾经问大学士解缙:“文渊阁里的经史子集是否全备?”解缙回答说:“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于是他命令解缙等人开始编纂《永乐大典》。并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最终编成,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定名为《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中。这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迁都以后,朱棣命令将南京之书大量北运,将《永乐大典》运至北京后,专门收藏于“文楼”。收录进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这实在是对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
内政方面: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永乐初,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其他边疆地区的统治也得到发展。十一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乱后,设立贵州布政使司,为加强对乌斯藏(今西藏)地区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他还于四年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遣陈诚、李达等人赴西域(今新疆),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对外交流方面:扩大明朝的影响,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起,朱棣派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所历三十余国,成为明初盛事。永乐时派使臣来朝者亦达三十余国,中亚的帖木儿帝国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浡泥王和苏禄东王亲自率使臣来中国,不幸病故,分别葬于南京和德州。四年朱棣派兵征安南,次年安南内属,于其地设交趾布政使司。
以上都是本人的一些粗浅见解,如有不全面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多加指正指导,谢谢。
朱元璋和朱棣,谁对明朝发展贡献大?
朱棣对于明朝后世的影响和功绩更大。朱元璋开创了明朝的基业,奠定了明朝发展的基础,而明成祖朱棣被公认为一个多智多谋和精力充沛的征战者,通过他的征剿和对外的远征,他完善了开国皇帝的丰功伟绩,并使明朝的力量和影响达到了顶峰。他被誉为一个有干劲和献身精神的统治者,他恢复了儒家治国之术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誉为一个把帝国南北两部分统一起来从而为王朝奠定新基础的人。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之治
朱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朱元璋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型的租税蠲免。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规模地蠲免赋税。之后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应天、河南、北平、山东、江西、两浙等地陆续蠲免赋税。[117]到洪武二十四年统计时天下田土,已达到3,874,746顷。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在朱元璋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明成祖朱棣:永乐盛世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为标榜文治,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第二年冬便编成了一部大型类书,朱棣命名为《文献大成》。但朱棣仍嫌此书简略,又命姚广孝等人重修,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书无不包罗。永乐五年(1407年),书成,朱棣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全书22937 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 卷,共11095 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
永乐四年(1406年),诏建北京宫殿。[64永乐七年(1409年)后,朱棣多次北巡,长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监国南京,天下奏章都要送往北京行在所。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同时,提出“为治之道,在于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