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和亲是真的吗?为何朱祁镇娶了蒙古格格生下一个混血太子?
大明和亲?不存在的!明英宗朱祁镇娶蒙古女人还生下个太子?跟是无稽之谈!
如题所问,首先大明有没有和亲?
和亲,是指以联姻的形式与外族结亲,在我国封建历史上,和亲一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政治手段,但是同样是和亲,历朝历代性质是不一样的。
国力强盛时,谓之“下嫁”。意思是将我泱泱大国尊贵的公主下嫁到某个藩国。比如大唐时著名的文成公主进藏,嫁给了松赞干布,成就了一段佳话。国力衰弱时,为了换取边界安定,不得不用女人来安抚附属国的稳定,就出现了被迫和亲的行为。
而大明朝,是我国历史上很有骨气的朝代,后世经常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评价明朝。包括对于外族的政策,自明太祖朱元璋从元朝手中夺过统治权后,对于元朝的态度就是要彻底消灭,这与宋朝时和周边异族共同相处的态度明显不同,所以,朱元璋不断压缩元朝的势力范围,最终使元朝分崩离析,变成了几个部落。
所以,明朝无论是君王还是大臣,对于蒙古以及其他部族的态度是不可能和亲的,基本态度就是如果你不服,那就打,打到你服为止。
明英宗朱祁镇的“北狩”
“北狩”,字面的意思就是皇帝去北方狩猎了。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是朱祁镇被瓦刺军队俘虏了。
这里的瓦刺军队,有必要交代一下。瓦刺,是元朝分裂后其中的一个部落。明成祖朱棣将北元打的四分五裂额时候,这其中的的一股势力,便是后来的瓦刺部落,但当时实力弱小,也没有人将这支部落看在眼里。经过多年的壮大,部落迎来了一位强悍聪明的首领--也先。
此人彪悍,聪明,完全没有一般蒙古人那种鲁莽。在他的带领下,蒙古又一次完成了统一。而统一后,也先最大的梦想就是恢复大元,夺得天下。
终于,也先找到了借口。发动了对明朝的攻击。而明朝方面,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之后呢的情节,就是土木堡之变,明朝二十万大军伤亡惨重,几乎是全军覆没,一次战役,把明朝主力军队全部埋在了战场,而我们的朱祁镇同学,也光荣的成为了俘虏。
皇帝特殊的俘虏生活
朱祁镇被俘虏后,一部分蒙古贵族请求也先杀掉他。而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则建议留着作为人质,从而要挟明朝。最终,朱祁镇活了下来。之后当囚犯的日子虽说比不上当皇帝的时候,但是也不算太难过。毕竟在也先看来,朱祁镇可是一个摇钱树,随时可以要挟大明,所以很多方面都对朱祁镇进行了优待。
朱祁镇是一个非常宽厚的人,被俘虏时,也只有二十三岁。他虽说是皇帝,但是对于大臣以及下人都很好,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来形容他一点都不为过。而在他被俘虏的时候,在时刻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在独自被困在异国他乡的大漠中的时候,朱祁镇也是始终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敌人也是有礼有节,时间长了,连看管他的士兵都对他心服口服。
期间,也先曾想着把他的妹妹嫁给朱祁镇,但是被朱祁镇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后来为了照顾朱祁镇的生活起居,安排了一个也是在大战中俘虏的人来服侍他,这个人叫做袁彬,而袁彬,一直服侍朱祁镇直到他恢复自由,回到京城为止。
所以自始至终,朱祁镇没有在蒙古娶过任何女人,更谈不上生个蒙古太子。朱祁镇被俘虏的时候,已经立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虽说后来因为俘虏,朱见深被废,但是朱祁镇经过“夺门之变”,依旧将朱见深立为太子。
题目中所说的明朝和亲以及朱祁镇娶了蒙古姑娘,应该是来自于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剧中,朱祁镇和蒙古姑娘其木格患难见真情,并且还生下了一个混血王子。甚至还封她为皇后。
但是这一切都是影视作品加工,和史实相去甚远。历史中,朱祁镇的妻子是钱皇后,太子朱见深也是钱皇后所生。根本就不存在蒙古太子之说。
影视作品的剧情加工可以理解,但是明朝在历史上从未有过和亲,却在编剧的扭曲下,出了一个蒙古皇后和蒙古太子,所以《大明风华》的剧情,也怨不得大批的观众来吐槽!大明不和亲是真的吗?为何朱祁镇娶了蒙古格格生下一个混血太子?
《大明风华》的热播,让大家记住了朱祁镇娶了个蒙古格格其木格,还生下了个混血太子。这事很娱乐,但玩笑开得有点大。
既然题主提到这个问题,那就说几句吧。
01
历史上和亲那些事儿
说到和亲,自然会想到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等故事。不管是迫于无奈还是心甘情愿,都是中原王朝的公主远嫁西域或边塞,这是很狭义的理解。
就比如嫁闺女是婚姻,娶媳妇也是婚姻。国人嫁给外国人是跨国婚姻,外国人嫁给国人,也是跨国婚姻。广义而言,娶一个外族的公主、格格,也是和亲。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姻很普遍。鲁侯娶了齐女,秦王纳了赵女,都是政治联姻,也是和亲的一种。
汉朝的和亲,主要是把公主远嫁匈奴和西域,求得暂时的休养生息;大唐的和亲,是为了加强与吐蕃的关系,维护睦邻友好。
大明朝也不是没有跨过婚姻,朱元璋不就纳了高丽(朝鲜)进贡的女子碽妃吗?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明成祖朱棣及周定王朱橚就是碽妃所生。
不管出于何种情势,对于高丽而言,不就是昭君出塞或者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吗?
大明朝不和亲,说的是不把明朝的公主远嫁异域,但不影响明朝帝王娶异域女子为妃嫔。
02
明英宗朱祁镇那些事儿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侵犯别国领地,明英宗自视甚高,看不下去了,想管点闲事,就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想给瓦剌一点颜色看看。
瓦剌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是与蒙古族等一样,属于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后来并入蒙古族,清朝后期称作漠西蒙古。
在明朝前期,瓦剌还是具备一定的势力。明英宗御驾亲征,不曾想,由于战术错误,在土木堡(今河北张家口怀来县)被太师也先率领的瓦剌大军打得大败,不仅全军覆没,而且包括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六十六名大臣战死,明英宗自己也被俘虏了。
瓦剌抓到明英宗之后,以为奇货可居,趁机向大明朝讨价还价,想发一笔横财。
毕竟是大明朝的皇帝,尽管做了俘虏,但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瓦剌对于朱祁镇开始还算客气。在此期间,与蒙古格格发生点故事,也未必不可能。
在《大明风华》中,其木格是瓦剌也先的妹妹,看好了朱祁镇,以身相许,以期将来朱祁镇回到中原朝廷,做个皇后、贵妃啥的。
当时的明朝正处在全盛时期,各方面的实力远在瓦剌之上,土木之变只是一场战役的失利,而且是很偶然的事。
大明朝不需要用和亲的方式,与瓦剌求和,以换回明英宗。恰恰相反,大明朝就没把明英宗当回事,也就没把瓦剌当回事。
当时,兵部左侍郎于谦建言孙太后立朱祁镇之弟朱祁钰为新君,拒绝与瓦剌和谈。
瓦剌太师也先看到没有油水,一年后就把朱祁镇放了回来。朱祁镇是否带回来瓦剌格格,不得而知,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至于生下了混血太子一事,就有些扯淡了。
03
土木之变后,大明朝的太子更替。
明英宗出征之前,经过孙太后批准,立年仅两岁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以异母皇弟朱祁钰为留守摄政。
土木之变后,朱祁钰为新君。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皇太子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其子朱见济为太子,但在次年,朱见济就夭折了。
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因夺门之变而复辟,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
这是史书记载的事,朱祁镇有没有娶瓦剌格格不清楚,是不是生下儿子更不清楚,但绝对没有生下一个混血太子。
作为太子的朱见深是纯种的老朱家的血脉,在朱祁镇被俘之前就已经两岁了。虽然因为土木之变,经过了废立,但血统没有改变,这是没有争议的史实,也不应该存有疑议。
大明不和亲是真的吗?为何朱祁镇娶了蒙古格格生下一个混血太子?
何谓和亲
扯淡这事儿之前咱们得先明确一个概念,到底啥叫和亲?一般来说是指皇帝将自己的女儿或者宗室的女儿外嫁给其他国家,以示两国友好,这算一种政治联姻。大抵是从西汉时期开始的,千年的封建王朝一直络绎不绝。
故此和亲的基本要素就是本国送出去应该是个姑娘,如果本国皇帝或者宗室娶了外国公主那就不是和亲,而是迎娶。当然事情总有例外,女皇武则天就曾经派淮阳王武延秀去突厥纳公主为妃,然而突厥那帮死心眼儿就认姓李的,和亲失败不说,副使都给杀掉了,可怜的武延秀还在草原公费旅游了一段时间。
而且和亲也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所谓主动就是君主强迫对方娶自己家族女子为正室,吐槽机称为反和亲,清朝就经常这么干。所谓被动就是被别国痛打一顿或者以战争威胁,不得不把女子嫁过去。
明朝确实不和亲以和亲的定义来看,明朝确实没有干过和亲的事儿,其原因略有点复杂,首先明朝建立初期的口号有驱逐异族的成分,多少有点民族主义的成分在里边。这样的口号就决定了和亲的政治不正确,偏偏明朝又弄出一堆特别讲政治正确的言官,大抵就是谁敢提和亲谁被舆论淹死,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第二个原因是明朝属于少数建立虚弱期不和外族接壤的政权,当他们面对外族时就是王朝最强悍的时刻,徐达、常遇春、蓝玉、朱棣几代名将打的周边苦不堪言,客观上他们也不太需要用和亲为自己争取时间。
而且明朝在长期于外族的交流中发现了比和亲更好用的招数,比如改土归流,这个慢招可以将异族百姓慢慢变成农耕百姓;再比如经济战,你不听话我就不和你做生意了,反正最后倒霉的不是我。招数多了,和亲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朱祁镇和也先妹妹不得不说的故事(这标题我太得意了)其实明朝皇帝对娶外族女子并不抵触,只是不会娶来当皇后而已,这也不完全算民族歧视,主要是朱棣之后明朝的惯例是皇后最好不出身显贵。一般来说都是娶小官家的女子为后,这样可以避免外戚专权,找个外族女子当皇后容易闹出国际纠纷,明朝皇帝一般都懒,不想惹麻烦。
比如明成祖朱棣就有来自朝鲜的崔惠妃、明孝宗的母亲纪氏应该是个瑶族女子,如果朱祁镇被俘确实娶了一个瓦剌女子,那到也不算稀奇。只是从正史记录上看,他应该没有在瓦剌纳妃。
很多史料记载也先确实想把妹妹嫁给朱祁镇,但是朱祁镇拒绝了,很有可能是他的护卫袁彬对他痛陈厉害后才做的决定。之后也先又送来6个美女,朱祁镇也没收下,所以电视剧里演的大约只是艺术发挥罢了,朱祁镇总共才被俘一年,前三个月基本都是在边关附近晃荡,之后才去的瓦剌,这要是能生出儿子来,大抵这货帽子的颜色就跟关公一样了......
总结起来吧,明朝确实不和亲,朱祁镇也没有娶也先的妹妹,即使娶了那也不是和亲。扯淡完毕。
大明不和亲是真的吗?为何朱祁镇娶了蒙古格格生下一个混血太子?
《大明风华》中,明英宗朱祁镇在“北狩”期间,日子虽苦,但是苦中作乐,与蒙古女人其木格患难见真情,并且还生下了一个混血王子。
其木格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蒙古女人的名字,非常漂亮。剧中杜撰的另一个人物朱祁镇老娘孙若微的情人徐滨到大漠救朱祁镇的时候,甚至直接跪地称呼其木格为皇后。
不知道正史中钱皇后作何感想?因此又遭到了观众一波吐槽,大明从未有和亲记录,徐滨倒是喊上蒙古女人皇后了。
在史料中,并没有朱祁镇在大漠一年和蒙古女子有生育的记录。所以这个其其格也是《大明风华》根据剧情进行的假设。其实这种假设是按照人之常情的逻辑,是可以存在的。
因为朱祁镇23岁被俘,正是一个年轻人的生理旺盛期。在大漠一年,而且史料记载,也先打算是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他。但是被他“暂时”拒绝了,并非彻底拒绝。
“朕尚流亡,岂可玷污公主?日后回京,当婚聘之。”
也就是说,如果朱祁镇还能回去当皇帝,承诺自己要来瓦剌迎娶也先妹妹。
但是我们知道后来朱祁镇回到明朝,就被囚禁在了南宫,是不可能有机会去迎娶也先妹妹的;
等到“夺门之变”后,朱祁镇重新掌权,也先已经死了两年了,家人自然也不可能幸免。即便幸免了,因为两方形势已变,朱祁镇也不可能去迎娶也先妹妹。
但是朱祁镇在大漠期间,生活上还是得到相对优待的。
“每二日进羊一只,七日进牛一只,五日七日十日做筵席一次,逐日进牛乳、羊乳。”
历史上,张骞被匈奴人抓去后,匈奴人还给他发了一个老婆,最后也生了孩子。张骞逃走时,匈奴女人带着孩子跟着他一起跑了。
按照这个逻辑来讲,朱祁镇很有可能也有暖脚的蒙古女人。只不过可能这些女人地位低下,根本不能算是妻妾,只能算是婢女,所以也没人把这事当成值得记录的事罢了。
剧中极有可能就是按照这个逻辑假设的。但最终还得回归正史结局。那就是朱祁镇的蒙古老婆其木格和混血儿子最终双双殒命,“历史真相”被掩盖。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大明不和亲是真的吗?为何朱祁镇娶了蒙古格格生下一个混血太子?
提问者是最近电视剧《大明风华》看多了吧?那个女人是不是叫什么其木格呀?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居然把电视剧当成真实历史了!如果按照电视剧《大明风华》的剧情,景泰帝朱祁钰才是名正言顺的“嫡子”,他出生时胡善祥还是皇后,那还有明英宗朱祁镇什么事儿?话说回来,连景泰帝的生母都成了废后胡善祥,明英宗在瓦剌娶一个蒙古女人又算什么呢?吴太后(贤妃)默默流泪:“朱祁钰成了胡善祥的儿子,那我究竟算什么?”
明王朝为何不和亲和亲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国力不济的表现,国力强盛时那叫“公主下嫁”、不叫和亲!以清王朝为例,清王朝的公主很大一部分都嫁给了外藩蒙古的汗、亲王、郡王等等,但是史籍中通常都是记载“某某尚某某公主”而不是某某公主和亲!请注意,公主下嫁与和亲完全是两码事。与此同时,清王朝的宗室们也有很多娶了外藩蒙古的女人,这同样不算和亲!对和亲,有一种最为通俗的说法,叫做“将和平建立在女人的肚皮之上”。说白了,就是用金钱和女人买和平!
在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一面打着“驱逐胡虏”的大旗、命徐达率军北伐,一面又将元王朝视为了正统、下令编纂《元史》。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恰恰反映了彼时明太祖对北元政权的态度——元王朝原来的国土就是我大明王朝理所当然的国土!明太祖并不打算与北元政权“以长城为界”,他想要吞并蒙元故地!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明太祖的这一目的未能达到,但在法理层面,无论北元还是后来的瓦剌、鞑靼等,名义上仍然属于明王朝尚未收复的国土。这就注定了明王朝与蒙古人不可能和亲,因为一旦和亲便等于就是放弃了主权要求,承认了蒙古政权的事实独立!虽然彼时没有主权这个概念,但大体是这么一个意思。
再就是综合实力的此消彼长。元顺帝妥懽帖木儿退回蒙古高原更多地是主动性地战略退却,并不是有生力量被彻底消灭后的流亡。换言之,彼时的北元政权实力还是颇具威胁的,明王朝想要和平,就只能以武力抵御北元政权,明太祖如果退却,北元政权很可能会反攻倒算!双方缺乏和平共处的基础,和亲更加无从谈起。
随着北元政权的分裂,瓦剌、鞑靼、兀良哈等等转入各自为政,原来北元政权的实力也被分割为了多个小模块,这些小模块已然无法与如日中天的明王朝长期刀兵相接!换言之,这个时候明王朝北部边境的驻军已经足够抵御蒙古各部,虽说无法吞并蒙元故地,但蒙古人也已经无力剑指中原!即便是“土木堡之变”、明王朝的皇帝被俘之后,瓦剌人也依然无法南下进入明王朝腹地,这就足以说明一切了。以彼时明王朝的实力,根本无须通过和亲的方式寻求和平!再后来,蒙古各部继续分裂,内部尚且斗得不可开交,就更加无法威胁明王朝的国防安全了,明王朝自然也就没有必要与蒙古人和亲了。
明英宗在瓦剌娶没娶古女人用娶这个字其实并不准说,在中国古代只有妻才能用娶,其他女人只能用纳。明英宗已经娶了皇后钱氏,就算他在瓦剌收编了蒙古女人,恐怕也只能用纳了……不过,事实或许要让大家失望了,明英宗这个人虽然被瓦剌人俘虏,但并没有像宋徽宗赵佶父子那样下作、卑躬屈膝,总体上还是保持了帝王应有的尊严!以至于也先的弟弟都觉得这位皇帝颇有些气度、与明英宗成为了好朋友。
对于瓦剌人的“优待”,明英宗照单全收,并没有表现出过多抗拒。毕竟皇帝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瓦剌的所谓“优待”对于明英宗而言,已经相当寒碜了,他或许根本没觉得是“优待”。但是,有一点明英宗却是坚决拒绝的,那就是瓦剌人给他提供的女人!这是帝王的另一位尊严,皇家的血统绝对不能乱。这是史籍有明确记载的,别说是什么娶蒙古格格、还生下一个混血儿子,在瓦剌期间明英宗根本没有碰过蒙古女人!再者说,明英宗在被俘之前已经册立庶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了,“夺门之变”后又恢复了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就算在瓦剌和蒙古女人生了孩子,恐怕也不能叫“太子”吧?
明英宗的儿子明英宗一生生了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的生母在史籍中的记载都是非常明确的,没有一个蒙古女子!而且,在被幽禁南宫之前为明英宗生下儿子的只有两位,明宪宗朱见深的生母孝肃皇后周氏和宸妃万氏!所以说,电视剧《大明风华》里那些事情,纯属子虚乌有,完全是编剧出于剧情需要杜撰出来的。
综上所述,明王朝不和亲是因为明王朝根本不需要和亲!如果明王朝处于弱势,恐怕也由不得他不和亲……汉初的皇帝们又有几个是真正心甘情愿与匈奴和亲的呢?不都是被迫无奈吗?和亲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是耻辱!至于说明英宗在被瓦剌俘虏期间娶了一位蒙古女人,甚至还言之凿凿叫什么其木格就更加无稽了……明英宗一生从来就没有纳过蒙古妃嫔,更别说是有蒙古血统的儿子了。电视剧《大明风华》在篡改历史方面绝对可谓是“脑洞大开”!孝恭章皇后孙氏成了所谓“靖难遗孤”、废后胡善祥成了景泰帝朱祁钰的生母……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别说的明英宗纳了一房蒙古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就算说他当上了蒙古帝国大汗恐怕也没什么可奇怪的!由着编剧一张嘴说去呗。
大明不和亲是真的吗?为何朱祁镇娶了蒙古格格生下一个混血太子?
大明不和亲是真的。朱祁镇和蒙古女人生孩子是剧作里编的,没有的事。
和亲是两个政权王室之间的通婚结盟方式,稳固双方友谊,实现非战和平的最低成本的措施。把宗室女嫁对方王室成员,或娶对方王室女都有。但汉人王朝如有和亲都是把宗室女嫁出去,隋唐五代可能互有嫁娶,因为这些王室都有游牧民族血统。元代和清代的王室和宗室都是和游牧政权王室互有嫁娶的,因为他们也出自游牧民族。
西汉和匈奴的和亲是被迫的,弱势一方被迫和亲,而对乌孙和亲就属于平等结盟的情况。隋唐五代以及元清的和亲都是为了结盟而联姻。大明注重华夷之辨,因为是反抗蒙古统治而起兵的政权,其政策就没有以和亲为结盟手段这一说。但是朱棣娶过好几个朝鲜妃子,也算是为了消除北元的威胁而采取稳定侧翼的策略。娶朝鲜妃子的不止朱棣一个明朝皇帝,基本出于这个目的。明代境外威胁只有北元和倭寇两个,倭寇不是敌对国家而是松散的武装走私集团,是些具有相同经济目标的组织;而北元是敌对国家,后来的瓦剌也是。所以大明无法和敌国通婚和亲。
另外明皇室为了杜绝外戚专权,都是低配,后妃家属不可能因为女儿被直升为掌握重权的大臣,这是朱元璋定的规矩。所以我们看到明代皇帝除了朱元璋给儿子们找了功臣家的女儿为妻,其他皇帝找的都是山东、安徽甚至上海小官或平民家的女子为后妃。
在这种情况下说朱祁镇被俘瓦剌一年中和蒙古女子生孩子纯属子虚乌有。正史中记载,也先想把亲妹妹嫁给朱祁镇,被婉拒,因而对朱祁镇刮目相看,也先的亲弟弟甚至有些佩服这个俘虏了。我们可以看出,土木堡之变让朱祁镇逐渐反思自己过去的无知和狂妄,回北京被幽禁的七年岁月里他逐渐成熟了,不然怎么可能有夺门之变的成功,就算他政变兵变也会被无情镇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