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后是谁把他葬到陵墓的?

“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自太祖朱元璋从乱世中夺得天下,历经两百余年,随着崇祯帝朱由检三尺白绫自缢于煤山(景山)之上,大明朝灭亡。且不论崇祯帝个人功与过,在当时纷乱的局面下,崇祯帝死后,是谁崇祯帝收敛尸身,为其安葬的呢?

与崇祯帝一起赴死的,就不得不提大太监王承恩。这位忠心的太监总管,在亲眼目睹崇祯帝自缢后,自己又无能无力。对着朱由检的遗体三跪九拜,以头撞地,血流如注。之后毅然决然的撞死在旁边的海棠树上。忠心之举,可悲可叹!

李自成安葬

而在李自成兵破北京城后,四处寻找崇祯帝的尸体,最终在煤山上发现了赴死的主仆二人。同时也看到了崇祯帝衣袍上著名的留言。

有感于此,李自成便下令将朱由检厚葬。但是当时朱由检并没有修缮属于自己的陵墓。无奈之下,将崇祯帝葬于城郊田贵妃的墓中。此事当时交于昌平府办理,无奈昌平府因连年征战,官库空虚,实在是没有钱安葬皇帝。最后是在官员赵一桂的募捐下,才使得崇祯皇帝朱由检入土为安。

顺治帝修缮

在清军入关后,为平息明朝遗老的怨气,也为了自己更好地统治,顺治皇帝就借崇祯帝陵墓修缮为名,对陵墓进行修葺,同时下令让明降臣金之俊撰写碑文,同时,顺治帝感念太监王承恩的忠心,将王承恩葬于崇祯帝陵墓旁边。并将崇祯的陵墓改为“思陵”,这也是明十三陵之一。

在乾隆朝,乾隆皇帝又对崇祯帝的陵墓再次进行修缮,改建了明楼和祾恩殿,建起了宝城围墙。比这之前更为完善。

但是在规模上,思陵是在明十三陵中最小,也是最简陋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国破家亡,江河日下,崇祯帝本身也算是较为节俭的一个皇帝,不然也不会将一个贵妃的墓地升级为帝陵。

无论如何,崇祯帝是一个悲剧皇帝,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不过也做到了明朝一贯的宗旨,那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也是一位很有骨气的皇帝。

崇祯死后是谁把他葬到陵墓的?

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很爱大明朝,想有一番作为,想治理好国家,想做一个好皇帝,但他生不逢时再加上国家沉疴难起,虽然他已经很努力了,可是最终也没有成功,在大明朝覆灭的前夜,他因不愿做亡国君而英勇赴死,年仅33岁!

崇祯帝一生节俭,生前因也没有为自己预建陵寝,那么他死后,是谁安葬的他呢?又是谁为他修的陵墓呢?

崇祯皇帝接班时年仅16岁,看似到达了权力巅峰,实质上他接手的是一个已经烂到芯里的国家,也就是说他爹留给他的是个风雨飘摇的烂摊子。

当时大明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即,朝廷内部党争不休,后宫有魏忠贤专权,朝堂有东林党结帮,关键是那帮文官们还都不听他的;民间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爆发;关外有后金努尔哈赤政权的虎视眈眈。

在这种矛盾凸显的恶劣状况下,国家穷的却一没兵、二没钱,三没粮。

崇祯帝内外交困,焦头烂额,实在没辙了,他就组织了一支由4000个宦官组成的城防军来守城,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城的前几天,这些从没摸过枪炮的宦官们还在练习着瞄准和放炮。

因此让他治理这么一个岌岌可危的国家,也确实难为他了!

即便在位期间,他生活节俭,励精图治,平反冤狱、铲除魏忠贤等等,做出了种种政绩,但大明王朝早已摇摇欲坠,国运更到了积重难返的境地,所以就算是神仙下凡也难以回天!

因此大明朝的灭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对于一国之君的崇祯来说,就有一些无奈和悲凉了。

明朝崇祯十七年 (公元1644年) ,当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时,尽管众人都劝说崇祯皇帝投降,但是崇祯却果断拒绝。

他自知北京破城在即,就开始安排后事。他先是让太子换上便服,送到亲戚家去,以备东山再起。随后他又赐死了自己的嫔妃以及子女。

杀完至亲,他自己则带着太监王承恩爬上了煤山,走上了不归路!

当他远远看着山下的紫荆城里火光冲天,杀声一片时,崇祯绝望之极,他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绳子,拴到一颗树上,留下遗嘱就上吊自尽了,随同他终结的还有277年的大明王朝。

临死前,他在自己的衣袍上写道: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大致意思就是说,他登基17年,虽然自己兢兢业业,勤于政事,然而国运至此,这一切都是奸臣误国,导致最后奸贼攻入京师,自己无颜面对地下祖宗,所以自己脱掉衣冠,以发遮面,任凭奸贼处置我的遗体,但请不要伤害百姓。

崇祯皇帝吊死后,李自成的大顺军在三月十九日清晨进入北京城内,两天后,崇祯与王承恩的遗体被发现。

李自成下令用几块破门板将崇祯的尸骨拉到了宫门外,随后,“盛柳棺”,也就是说用了几块柳树板搞了口薄木棺材,将崇祯和周皇后的棺木放置在东华门外,搭盖了临时灵棚,供百官祭拜。

1、明朝大臣李国桢向李自成提出让崇祯帝入葬的要求,李自成这才下令葬了他。

停灵期间,明遗臣和京城百姓听说后都纷纷前去观看,他们看见崇祯的尸身以发覆面,穿着内衣裤,一只脚赤足,一只脚穿着袜子,情状及其凄惨,但始终都没有人敢去为崇祯料理后事。

在这些看“热闹”的前明官员里,只有襄城伯李国桢“泥首去帻,踉跄奔赴,跪梓宫前大哭”。农民军见状就抓着他去见李自成,李国桢“以头触阶,血流被面”。

李自成被李国桢的忠贞所感动,想要说服李国桢投降,李国桢同意了,但他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明代帝王陵寝不能发掘破坏;二是用天子礼葬崇祯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全都一一答应。

但李自成在安葬崇祯的问题上,却遇见两个难题,一没钱,二没“宝地”。由于当时连年战乱,国库空虚,他很难体面地埋葬崇祯;而且崇祯帝生前并没有为自己俢建陵园,他也没有钱去为崇祯修建一座陵墓。

思来想去后,李自成总算找到了一块 “宝地”,那就是将崇祯帝安葬在昌平鹿马山的田贵妃的墓中。

昌平鹿马山是明朝帝陵所在地,这里先前已经埋着十二位明朝皇帝,所以后来被称为明十三陵。田贵妃是崇祯帝的宠妃,死于崇祯十五年七月十五日,她的坟园建筑是由工部侍郎陈必谦负责营建,明朝灭亡时,当时的地面建筑尚未完成。

李自成还算厚道,他命令属下将崇祯帝的梓宫刷上红漆,把一同上吊自杀的周皇后的棺材涂成黑色,还为崇祯皇帝换上翼善冠、衮玉及渗金靴。将帝后入殓之后,李自成又开始着手安排埋葬崇祯帝下葬的事情,他下令以“帝王礼,王礼祭”安葬崇祯。

因此李自成愿意为崇祯皇帝下葬,这和忠臣李国桢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说明李自成是一位有情义的汉子。

2、崇祯帝入葬是昌平地方官赵一桂和地方乡绅出钱,按照李自成的指示做的。

他把崇祯帝入葬的这件事情交待给昌平官府去办,并指示昌平州官员,速动用官银雇人打开田贵妃的墓门,将崇祯与皇后合葬于此。

说起来李自成也十分不容易,他虽做了指示却无银子可拨。当时埋葬崇祯的全部费用都是由省祭官署昌平州吏目赵一桂通过募捐的形式得来,因为昌平州银库一贫如洗,无钱雇人。

赵一桂联系了当地的一些富贵人家,并成功说服他们捐款,共筹得233两银子,最终崇祯皇帝才得以入土为安。

下葬是在四月初三,因为买不起椁,负责监葬的大顺礼主事许作梅临时决定把田贵妃的棺材从原来的木椁中取出,移到石床右侧,将周皇后的棺放在石床左侧,最后将崇祯帝的棺木放入田妃椁中,停放在石床正中位置。棺椁之前各设香案祭器,点起万年灯,遂将两座石门关闭,将隧道填平。

初六,赵一桂和孙繁祉又捐了五两银子,买来砖头在冢的四周修筑了一道五尺高的围墙,这一场丧事就算结束,崇祯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葬入妃陵的皇帝。

3、崇祯帝的陵墓是由清朝多尔衮和顺治俢建

满清进入北京城之后,也就是崇祯入葬一个多月以后,尔衮和顺治并没有糟践崇祯,相反做的还比较到位,他们将这座葬有崇祯帝后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还重修了崇祯墓。

他们先挖出崇祯和周皇后,然后用皇帝的礼仪进行重新安葬,谥号是“庄烈愍皇帝”,令臣民着丧服3天,并营建了地上园寝建筑。

乾隆年间,清政府对明十三陵进行了修缮,扩建了司陵的湘殿、北亭等地面建筑,使其与其他墓葬没有太大区别。同时也安排保管陵墓的太监负责日常维护。

总之,不管清朝是收买人心也好,还是以礼相待也好,都算给了崇祯皇帝基本的尊严,维护了一个帝王最后的体面。

崇祯死后是谁把他葬到陵墓的?

崇祯皇帝的安葬过程,是分两步走的,直接逼死他的李自成和几乎灭了他宗族的满清皇帝都出过力。

明末,君臣关系很奇葩——皇帝不信任臣子,臣子也没有担当。这些权贵们心里的小九九是:“江山国家是你的,金山银山是我的,凭什么让我出钱保卫你们老朱家的王朝?”

于是皇帝找他们要钱,他们也哭穷,彼此在玩一个心照不宣的游戏。最终,没等到“勤王”的救兵,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就凄惨的吊死在了煤山的一颗歪脖子老树上,随他去的,只有一个贴身太监王承恩。

上图应该比某些电视剧更真实的还原了崇祯自缢的情形。据给他收尸的人描述,崇祯穿的蓝色袍服,没有戴帽子,以发覆面,一只脚穿着红鞋,另一只脚上只有白色锦袜。讲真,明朝皇帝并不是像电视上演的那样天天一身明晃晃的“土豪金”,大部分时候,是穿素色衣衫的,何况喜好朴素生活,让皇后亲手给自己补袜子的崇祯皇帝。

崇祯更悲惨的地方在于,死的时候没人顾得上给他收尸。

当时,李自成已经进入了北京内城,除了少数选择“自杀”殉国的大明“死忠”外,更多的朝廷官员带着细软四处逃散,剩下的,则乖乖的跪在城门口迎接大顺军团。

李自成的手下沿着皇宫,一个屋子一个屋子的搜查,找遍了院落里的犄角旮旯,救起了失血昏厥的长平公主和袁贵妃,给周皇后收了尸,但唯独找不到崇祯皇帝。

此情此景下,李自成非常着急。毕竟,万一大明皇帝顺利出了城,跟南边来的“勤王”军队汇合,再反杀回来,对自己的威胁,那将是极大的。

于是,李自成下令,只要找到崇祯皇帝,无论死活,都赏赐黄金一万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第二天,马上就有热心的北京群众提供线索,崇祯皇帝的尸体正挂在一颗老树上,随着春天的沙尘暴晃悠悠的飘摇。脚下还倒着一位身着蟒服的中年太监。

(这老树的位置还在,成了景山公园里的重点保护对象,但树早就不属于“原版”的了,是1981年补栽的“假”歪脖子树。)

为了表姿态,李自成决定将崇祯皇帝按老规矩下葬在天寿山,结果竟然发现,已经当了16年皇帝的崇祯,根本就没顾得上给自己修陵墓。

此时,躲在周国丈家的明皇太子朱慈烺也被自己的姥爷主动交出。

自信满满的“闯王”并没有难为指朱慈烺,反而痛快的答应了朱太子的几项请求——“不可惊我祖宗陵寝”、“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杀戮我百姓”。

于是,李自成的手下匆忙中找来一具高质量的红漆棺材,和一口品质不错的黝漆棺材,把帝后两口子塞进了已经去世两年多的崇祯爱妃——田贵妃的陵墓里。

这时,大明的降官们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忙活,对于安葬崇祯两口的事儿,互相推诿,最后,安葬崇祯帝后的任务,落到了昌平州基层官员赵一桂身上。赵一桂费了大劲,四处忽悠哀求,向北京周边的商人和百姓募捐,得到了233两银子。

安葬的第一步,是要打通田贵妃陵墓的通道(帝后妃嫔下葬后,要用大石填塞墓道以免盗墓者进入陵寝),以便帝、后棺木进入。

赵一桂请了工人,不分昼夜,用了四天时间才打开了田妃的墓道。

这一步的花费最多,打开、封闭墓道需要200两银子的预算,剩下的三十多两银子则用来搭盖薄棚,买纸,买猪、羊、素供,结算活动人员工资,提供劳役们的工作餐等等。

不过,这样紧着花,钱还是不够用。因为,崇祯与周皇后都是有棺无椁(棺材外面的套),这样实在不符合帝王下葬的礼制。

赵一桂也是为难坏了,情急之下,他一狠心,干脆将田妃的棺木从她的椁中拎了出来,把崇祯的棺材放了进去上。然后,重新布局,崇祯放在中间,周皇后居左,田妃在右边。太监王承恩陪葬,埋在了外围。

于是,一夫一妻一妾,一家三口,加上老仆人,以这种尴尬的形式,在地下团圆了。

墓地封门后,参与工程的基层官吏和劳动人民们实在是看不下去,又现场集体捐资五两银子,给崇祯的陵寝外围包了一圈五尺高的围墙。

而此时,当年被崇祯皇帝寄予重任的大明权臣们,还在专注于“更重要的事儿”。

之后就是大顺匆忙撤离,满清入关,大明的臣子们跪完大顺后,又带头跪在北京和南京城门,连续两年,分两批次迎接了大清军队,几乎没人再关注过凄惨落幕的崇祯夫妇。

这时候,某些外族人倒显得更有骨气。比如,一名朝鲜崔姓大使拒绝向清朝统治者进行朝贺,之后,在兵荒马乱中来到崇祯皇帝的墓前,整整十天不吃不喝,活活的将自己饿死在了崇祯的坟头,为崇祯和大明王朝殉葬。

再接着,清朝皇帝正式平定中原后,一面为了断除后患,对明朝宗室男丁赶尽杀绝;一面为了笼络汉族老百姓,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开始高调的为崇祯皇帝修建陵寝。

清统治者对刚烈殉国的崇祯帝后两人还是比较敬重的。把崇祯皇帝谥为“庄烈愍皇帝”,周皇后谥为“庄烈愍皇后”。将田贵妃幕改为思陵,并拿出预算,按帝王陵寝的规格,对思陵进行扩建。

然而,开始的时候,进展并不顺利。

毕竟,给前朝殉国的帝后修陵墓,属于“高风险”活动。谁要是卖力干了,表现出对明朝的怀念和热情,那不就等于在找死吗?

于是,清朝的工部和负责内务的太监们相互推诿、扯皮,谁都不愿意出头,更不想担责任。再加上资金缺口,于是,扩建陵墓的事儿,拖了好几年。

此时,原明朝司礼监秉笔太曹化淳,冒着生命危险,向顺治皇帝反应了这个问题。

正在成长中,非常崇尚汉族文化的顺治帝,出于个人感情上的“共鸣”,对崇祯陵墓的重建工程还是比较上心的。于是,下令立即营建思陵,不得以各种借口拖延,如果再遇到扯皮情形,必定重办相关官员(“如再延诿,定行重治”)。

在大清国皇帝的压力下,思陵终于开工了。

承担修筑思陵的官员们,每天都过的胆战心惊。很明显,他们面临着两难的境地——如果再拖延应付,不但会再次激怒顺治皇帝,别人也难免在背后指责他们没良心;而如果按照十三陵的标准修的太完美,又会被按上心怀前朝的帽子,容易被拉出来“秋后算账”。

最终,明思陵被修的不伦不类。虽然跟传统帝陵一样,建了无马道、宇墙、宝城墙、城台及重檐歇山顶式的明楼,但崇祯皇帝墓前的五供(石头祭器)却与其他大明皇帝有很大差异。首先,五供体量比其他帝陵的五供要大;其次,论式样,更接近于给太监用的祭器(下图)。不过,在陵园的管理上,思陵和其他明朝帝陵的待遇是一样的,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财政预算。思陵配有司香内使(守陵太监)二名、陵夫八名(可带家属),照役给予香火地亩(国家安置房产和田地)。每年春秋二季,分由太常寺差官至陵致祭。清廷每年还委派专员出差,定期赴十三陵巡视,进行检查修葺。甚至在18世纪末的乾隆晚期,还进行了一次对思陵的大规模修缮和扩建工程,直到19世纪末,清朝都坚持着对明帝陵的祀享。

清灭亡后,思陵在战火和盗墓贼的侵扰下,残毁的十分严重,随葬品被掏干净,帝后两人和田贵妃的尸体也早就不知所踪。尤其是内战期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竟然大规模拆毁了陵园地面的亭台建筑。

最终,思陵被各路人马折腾的空空如也,仅凄凉的留下了坟冢、楼殿遗址、石雕五供、碑石等实在拿不走,不能变现的大物件。

好在,咱们又下功夫依据史料记载,重新修葺了思陵,使其恢复了一些往日风采。目前,思陵属于明十三陵的重要景点之一,每年的门票收入也相当可观。

崇祯死后是谁把他葬到陵墓的?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崇祯?大明老朱家最后一任皇帝。咋说呢大明终其一生都遵守了自己的承诺:“君王社稷死,天子守国门”。简单的说,这都城搁那,皇帝就蹲那,没有啥逃跑不逃跑的说法,您要是把这都城攻破,这也就意味着皇帝就要死了。

而且这老朱家的大明朝是唯一不整啥和亲不和亲的事,你瞅着老朱家的大明不顺眼,来呀!咱陪你练练没问题。个头大哇咋的咧,让老朱家拿自家闺女当挡箭牌?这事还真没干过,也不惜得干,那叫丢人!有本事你把老朱家按地上往死了杵,言语一声就不是老朱家的人。

而且这主从来不整啥割地不割地的事。有那个不要脸的你要是瞅着那一块入了你的法眼,没问题啊,撸起袖子咱干一局,打趴下没关系,老朱家的人还得想办法咋弄回来,祖宗的产业咋说丢就丢,没听过。

这和满清的皇帝可区别大发了。逃跑割地赔款,他一样都没落下可占了全乎。敌人还没有瞅见影子呢,就先一步把自己个的都城撂下来就跑,咸丰就是头一个,这后来几乎就成了惯例。后来那割地赔款的事不用俺聊,大家伙比俺都清楚。

这事不能聊,一聊就搂不住火,分分钟钟的就跑偏了,离咱这题就十万八千里了。

好咱接着题主的问题聊。

咋说呢?崇祯帝不是亡国之君,但却有着一大帮子亡国之臣。李自成之所以能分分钟钟的就把北京城给开了,这就得拜谢大明兵部尚书张缙彦。这人打小就聪明,有着神童的美誉,见风使舵,瞅着风就能闻见人放的那啥味来,隔天的那大蒜味都能给你文出来。

就是这张缙彦把那城门洞给开了,带着一帮子文武百官跪地上给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磕头,在前头一路小跑牵着刘宗敏的马头,进入了紫禁城。

当时的张缙彦头磕地上,笑的跟朵菊花似的,就差给人家刘宗敏卖个萌啥的了。后面大家伙也知道了,崇祯帝搁煤山上吊死在了歪脖树上。

而李自成呢开头几天还能约束自家的手下,大明的那些个缩头乌龟一样官员还以为,自己个只是还了个主子,能接着伺候李自成,延续自己的荣华富贵。

可那张缙彦不愧是打小就有神童的美誉,瞅出来李自成不按好心,转头撅着屁股就跑路了。后来大家伙也知道,李自成通过酷刑和抄家杀人,算是从这些大明的官员身上拔下为了老多银子,当军饷去了。

而那提前跑路的张缙彦算是躲过一劫,跑到南明的地头上继续忽悠,弄了老大一官,当然也没得意多久,就被满清给整趴下了,这就哆哆嗦嗦的认满清为新主子。就他这样的要兵没兵,要脑子却长了一堆反骨的家伙,人家瞧不上他,一脚丫子就踹到了宁古塔喝西北风去了。

最后哀叹自己个生不逢时啊,弄了一本书《东京》算是整了一点贡献吧!

乾隆编那贰臣传中啊,他就是其中一个,也算是榜上有名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大明的官员都是缩头乌龟转世吗?”

那倒不是,崇祯帝的眼神不好,找的人都是乌龟转世,但还是有很多好官员。当年追随崇祯帝自杀的官员举家自杀的有七百多家,那太监自杀的也有上千,拼死和李自成战斗致死的也有千人以上,宫女自杀的也有三百余人。

得,咱这一说就说的有点远了,咱接着题主的问题接着聊。

崇祯的事

话说,绝望的崇祯帝吊死在煤山,死的时候,光着左脚,右脚蹬着一只红鞋,在一件蓝色的衣服上留书说:“他这人当皇帝十七年,也算是勤勉,但奈何朝堂养了一帮子吃嘛嘛不够,干嘛嘛不行的神童,最后导致那李自成进了北京城。这事说起来就惭愧,真真的没脸见老祖宗,只好拿头发把脸遮起来去死。你李自成拿俺的尸体随便,切了剁了都成,但不要伤害百姓就成!”

而这时间点上的,李自成满北京城找崇祯帝,就想着整个啥仪式的,也好名正言顺的来个继承大明江山啥的,还整了一通告:“把崇祯帝献出来,赏一万金,给个伯爵当当,如果把崇祯帝藏起来,抓到了就灭族!”

结果崇祯帝已经吊死在了煤山,根本就没有给李自成这机会。

那么为了彰显一下大肚,李自成就搁北京城那东华门外边,搭了一草棚子,说是灵堂其实是示众。把崇祯帝和皇后用两扇门板给抬出来往那一搁,回头又重新整了两副柳条木棺材。

四天后,给崇祯帝整了一口红漆棺,给皇后整了一口黝漆棺。以帝后的身份给俩人整了两套衣裳。

这俩具棺椁这一停就是好几天,只有襄城伯李国桢前去吊唁,跪地上大哭,磕头都磕的满脸是血,此后就没有人了。

李自成想要招降李国桢,而李国桢提出了三个条件:“一大明皇帝的陵寝不能碰,二用天子礼葬崇祯帝,三不能加害太子和二王。”

李自成到也痛快,都答应了。这就有了后来崇祯葬入明十三陵中思陵的事。

思陵

但崇祯帝活着的时候,就没有给自己修啥陵墓。毕竟当时大明缺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他就没有顾的上这事。

这咋弄呀?这就只好把崇祯帝和他的皇后埋入两年前下葬的田贵妃的陵墓中。这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和贵妃的合葬墓。

这葬可以,但李自成没钱,只能募捐。得,就为这事衙门口给了一批条,让到地方上募捐。

募捐的时候就十个人,一共捐了233.6两。

就是用这点钱,开了田贵妃的墓,把三人的棺椁搁在棺床上了事。为了像那么回事,还在地面上搭了五个棚子。然后弄了两只羊一头猪,算是祭祀了一下。

后来又召集了百多个人给崇祯帝堆起了坟头。后来办这事的赵一桂和孙繁祉又捐了五两银子,买来了砖头瓦块的,围着这坟头起了一道五尺高的围墙,这就算完事了。

后来李自成连个根据地都没有,分分钟钟就让吴三桂之流带着满清给秒了,接着吴三桂为了表达忠心,活捉了南明的皇帝,怕押解路上出现啥岔子,这吴三桂又把自己以前的主子用弓弦给勒死了。得咧,这大明也就结束了,而满清就正式的入驻了中原。

那么满清为了笼络笼络人心,这就把崇祯帝那墓,就命名为思陵,所以思陵是打这开始叫出来的。

而且还在地表上营建园陵建筑。

这事估算得用银子三千两。其中奉旨拨银一千五百两,文武百官募捐一千五百两。可这奉旨拨的银子,这工程所就不知道从哪里去领,而那募捐的也就只达到了六百五十两。后来这拖拖拉拉的整一年多,才筹集了一千两,这离那预估的款项差着老大一截。后来吴三桂又捐了一千两,得咧,这就凑活着开了工。

这到了乾隆手上的时候,又进行了一次修缮。其实也就是表面文章而已,顶个名头。这事就结束了。

所以是谁把崇祯帝葬到了思陵,应该是李自成,因为当时没有李自成点头,谁也不敢啊。但实际操作不是李自成是赵一桂。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崇祯死后是谁把他葬到陵墓的?

崇祯帝,本名朱由检,是大明第16位皇帝,也是大明最后一任皇帝,生前曾除掉作恶多端的魏忠贤。

说到崇祯帝的死,还要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644年!

1644年,闯王李自成带领义军攻入北京城,太监张殷劝崇祯帝投降,崇祯帝二话没说,拿剑刺死了这个软骨太监,然后,下令赐自己的周皇后和嫂子懿安张皇后上吊自尽,接着,他又声具泪下的指着自己的女儿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之家啊”,说着,左手摆出衣袖遮住自己的脸面,右手拔剑杀掉了自己的女儿,然后,杀掉嫔妃数人。

之后,崇祯帝召集百官,紧急集合,似乎要做最后的安排,可惜,百官无一人前来,只听崇祯帝感叹一声:“诸臣误朕,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说罢,崇祯帝登上煤山,也就是今天北京的景山,在一棵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左脚赤裸,右脚着一只红鞋,身边只有提督太监王承恩一人,这王承恩很是忠诚,见崇祯自尽,自己也吊死在了歪脖树旁边的海棠树下。

一代帝王崇祯帝,就这么死了,身边唯一的太监也死了,而且,崇祯死前,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墓,那么,他死后,埋在哪里呢?又是谁安葬了他呢?且听@读史三悟 娓娓道来。

1. 李自成遵守礼仪,下令厚葬崇祯帝

李自成攻克京城后,四下寻找崇祯,大有“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之意,义军将皇宫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发现崇祯的身影,最后,义军在煤山发现了崇祯帝的尸体,此时,崇祯和太监王承恩已吊死了三天。

李自成闻讯赶来,看到崇祯帝披头散发,在歪脖树上吊着,赶快命人将崇祯帝和太监王承恩的尸体放了下来,此时,李自成发现崇祯帝蓝色袍服上写着一行字,让义军不要伤害无辜百姓。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蓝色袍服”上面的话

大概是李自成看到崇祯帝蓝色袍服上的那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后,被崇祯帝忧国忧民的一腔热情所感动,于是,命人将崇祯、周皇后、太监王承恩的尸体装入柳木棺内,并为崇祯帝的梓宫刷上红漆,为周后的梓宫刷上黑漆,而且还为崇祯换上翼善冠、衮玉及渗金靴,然后,李自成又下令,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送往昌平州,并安排昌平州的官吏按照帝后的规格安葬崇祯和周皇后。

由此可见,李自成虽然起义反明,但是,他内心之中,还是遵循礼法的,他下令厚葬崇祯的做法,值得称赞。

2. 昌平州府无钱安葬崇祯,赵一桂募捐安葬顺天府昌平州署吏目赵一桂为开圹捐葬崇祯先帝及周皇后,共归田妃寝陵事,恭照明陵坐当昌平州天寿山。 ----清康熙年间谭吉璁《肃松录》

虽然李自成下令让昌平州安葬崇祯帝,但是,明朝后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战乱四起,昌平州府银库空虚,没有经费安葬崇祯帝和周皇后,只得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暂放在东门外的关帝庙内。

这该怎么办呢?总不能违反闯王的命令吧,何况,死者为先帝崇祯和周皇后,于情于理,昌平州的官吏都要厚葬两人。

这时,省祭官署昌平州吏目赵一桂想出了一个办法----募捐!赵一桂联络了当地的士绅,给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成功说服了包括自己在内的10位士绅捐款出资,厚葬崇祯。加上自己的一份钱,赵一桂共筹资金三百四十千,虽然不多,但是,也算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崇祯帝生前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墓,指望这三百四十千修坟造茔也无济于事,但是,崇祯毕竟是一国之君,总不能草草下葬吧。这个问题又该怎么办呢?

无巧不成书。崇祯生前十分宠爱田贵妃,在昌平州的鹿马山为田贵妃修建了陵墓,田贵妃死后就葬在了这里,于是,昌平州的治丧委员会就决定将崇祯和周皇后安葬在田贵妃的陵墓里,这也算是让田贵妃与崇祯合葬吧。

治丧方案决定后,赵一桂便带上这三百四十千资金,拨夫造圹,实施安葬事宜。

四月初四,赵一桂带人掘开田贵妃的陵墓后,将田贵妃的尸体右移,周皇后的尸体安置在左边,用田贵妃的棺椁改为崇祯使用,居中安置,三棺之前各设香案和祭品,点上万年灯,关上石门,但是当时没有封土。

四月初六,赵一桂又带领昌平州百姓和捐款的士绅前来祭奠,一时之间,哀声四起,在场人员无不痛哭流涕,然后,又安排当地民工,自备掀掘筐担,平坟封土,之后,赵一桂和生员孙繁祉又捐款5两,买砖修筑坟墙。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为崇祯捐款造坟的10名捐款人,除赵一桂之外,他们分别是:孙繁祉,刘汝朴、白绅、徐魁、李某、邓科、赵永健、刘应元、杨道、王政行。

不得不说,这些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是他们为崇祯找到了最终的归处,着实是一种善举。

3. 清朝入关,重修崇祯墓

清朝入关后,为了笼络明朝遗老,缓解各种矛盾,顺治帝特意从朝廷中拨出银两,按照皇陵的规制,为崇祯修葺陵墓,还下令让降臣金之俊为崇祯撰写碑文,同时,为了感念太监王承恩的忠心,让李霨给当时陪着崇祯一起死的太监王承恩撰写碑文。同时,将崇祯的陵墓改为“思陵”,这也是明十三陵之一。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又拔出资金,为崇祯修葺陵墓,改建了明楼和祾恩殿,建起了宝城围墙。但是,思陵的规模还是要比其他帝陵狭小很多。

崇祯生前勤勤勉勉,生活朴素,虽然踌躇满志,重整国纲,但是,积弊难反,终归还是做了亡国之君,在他死后,老对手李自成下令为他厚葬,赵一桂募捐实施,清廷加以修葺,这也算得上是对他的一丝安慰吧。

各位读者朋友,您认为崇祯之死,悲壮么?欢迎在评论区和@读史三悟 一起交流!

崇祯死后是谁把他葬到陵墓的?

公元1644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大明的都城北京,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不愿落入农民起义军手中,因此以自缢的方式壮烈殉国,死时年仅34岁。由于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因此崇祯生前也没来得及营建陵寝,但是崇祯死后却还是葬到了明十三陵范围内,那么自缢而死的崇祯是被谁葬到了十三陵内?又是谁给他的陵寝定名为思陵?

崇祯的君王死社稷的殉国精神

其实公元1644年是很动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三个年号,分别是明末崇祯十七年和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建立的大顺政权永昌元年以及女真族所建立的清朝顺治元年。

这一年国都北京历经了三次政权交割,先是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大明的都城北京,明末帝崇祯皇帝朱由检践行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精神,他在景山上自缢殉国,也称之为甲申之变,而很快李自成败退,顺治入关,清朝入主了北京,这也导致了同一年内出现了三个年号的现象。

崇祯接手大明时已是大厦将倾的大明王朝,南有农民起义军,北有女真族建立的清朝虎视眈眈,大明常年陷入南北双线作战的局势,大明当时已经是穷到家了,崇祯连给哥哥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修建陵寝的尾款都是依靠王公贵族捐款才最终修建完成,因此崇祯在世时大明的烂摊子让他焦头烂额,腾不出空想修建陵寝的事,而起国库里确实也已经拿不出钱来给崇祯修建陵寝了。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围攻北京,随即在第二天对北京城发起了进攻,在三月十八日这一天早晨崇祯召不来官员上朝,这时候崇祯彻底绝望了,他知道大明要完了。

十八日晚起义军攻入京城,崇祯知道大势已去,于是他命人护送太子朱慈烺去找成国公朱纯臣,委任朱纯臣统领京城驻军并辅佐太子朱慈烺,将三子朱慈炯送到国丈周奎家中,将四子朱慈炤送到其外公田弘遇家中。

崇祯是希望保留皇家血脉以图东山再起,把三个儿子送走之后,随即崇祯召见了嫡妻周皇后和袁贵妃,他哭着与周皇后诀别,希望周皇后殉国以免受辱,因此周皇后和袁贵妃都投缳自缢。

而后崇祯又亲自砍杀了两个女儿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15岁的长平公主只被砍断一臂,崇祯以为她死了没有继续刺下去,因此她才侥幸存活,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则没有姐姐这么幸运,而是直接被父亲崇祯刺死。

之后崇祯又跑到了嫂子懿安张皇后的寝宫,他把局势跟嫂子张皇后明确交代,此时崇祯已经做好了殉国的打算,因此他与嫂子张皇后痛哭诀别,在临走时他希望嫂子张皇后能立刻殉国,以免受到起义军凌辱,于是张皇后当即也投缳自缢。

崇祯还打算最后一搏,他委任心腹太监王承恩为京城提督,希望王承恩能组织军队护送他杀出重围,可是王承恩也根本组织不起军队,没办法,王承恩只得组织了几十名东厂太监持刀护送崇祯前往朝阳门,希冀能杀出一条血路。

结果当时守卫朝阳门的正是崇祯信任的驸马成国公朱纯臣,他见到了李自成起义军势力强大,因此他知道崇祯跑不出去,所以他不敢接纳崇祯,而崇祯想依靠朱纯臣的军队杀出重围逃跑计划也失败了。

朱纯臣在朝阳门对崇祯闭门不纳,王承恩只得又护送崇祯前往东华门和安定门,结果其他两门起义军攻势猛烈,崇祯等人根本冲不出去。无奈之下王承恩只得护送崇祯回到紫禁城。

最后崇祯又命王承恩继续在前殿鸣钟召集文武百官入宫勤王,当然,他依旧还是召集不到任何人,崇祯也就彻底绝望,于是崇祯带着王承恩跑到了景山上,看着即将被攻陷的京城,崇祯在最后一刻高喊:“诸臣误朕也,君王死社稷,大明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崇祯决意君王死社稷以死殉国,崇祯在临死前写下最后的遗诏: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写下遗诏之后与王承恩诀别,然后解下腰带自缢于景山的树上。崇祯自缢之后,王承恩向其行了最后一个三拜九叩大礼后,也随崇祯自缢殉葬。

而李自成却并不知道崇祯已经自缢殉国,在凌晨时分攻入北京占据了紫禁城后,李自成还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一直到三天之后,起义军才在景山上找到了崇祯和王承恩的尸体。

崇祯的殉国精神让李自成和顺治敬佩

李自成在得知崇祯自缢殉国之后,也不由得赞叹崇祯的骨气,于是李自成命人收敛崇祯和周皇后以及王承恩的尸体,并在东华门为崇祯和周皇后搭了灵棚以供京城祭奠吊唁。

明朝的成国公朱纯臣辜负了崇祯,他贪生怕死向李自成献出了朝阳门,并把太子朱慈烺也交到了李自成手中,李自成也是在紫禁城中的龙椅上接见了这位前朝太子朱慈烺。

朱慈烺自幼就被崇祯立为皇储悉心栽培,虽然不过十五六岁但他本身就十分有气度,因此他见到李自成后不卑不亢,坚决不跪李自成,一个少年有如此胆魄,这让李自成对他刮目相看。

李自成为了磨一磨朱慈烺的锐气,他故意问朱慈烺:“你们老朱家为何失了江山?”

朱慈烺则对曰奸臣误国,并恳请李自成保全明朝历代帝王陵寝,并以帝王之礼厚葬父亲崇祯,以及勿伤京城百姓一人。

李自成听后哈哈大笑,他告诉朱慈烺自己十分钦佩崇祯的殉国精神自然会以帝王之礼厚葬他,他本是吊民伐罪,怎会破坏明朝皇陵和伤害无辜百姓。李自成就这样对朱慈烺唱了一番高调,然后下令封朱慈烺为宋王。

接下来就是李自成下令命人以帝王之礼厚葬崇祯,但是崇祯生前没有营建陵寝,其实也不是没有营建陵寝,崇祯曾经派刘伯温的后人刘孔昭和张天师的传人帮忙选择万年吉地,他们替崇祯选择了万年吉地昌瑞山,但是由于国库经费紧张,崇祯一直没有开始动工营建。

所以崇祯生前并没有正式营建陵寝,那要把他以帝王之礼安葬的话,那就相当于李自成要掏一大笔钱出来从零开始给崇祯修建陵寝,李自成当时的农民起义军也很缺钱急需军费,因此即便李自成再佩服崇祯的殉国精神,他也根本不可能掏这么多钱帮崇祯修建陵寝。

在没有钱的情况下,李自成就把这个难题推给了那些投降的前明官员,没有钱咋以帝王之礼安葬崇祯,这不是难题嘛,因此这些前明官员一合计,就建议李自成把崇祯和周皇后埋葬进崇祯生前的宠妃田贵妃墓中。

于是李自成就把安葬崇祯的这个差事交给了投降过来的前明礼部主事许作梅,并将安葬任务摊派到顺天府。

田贵妃是崇祯生前的宠妃,她在崇祯殉国前两年就因三个孩子连续夭折而悲痛去世,崇祯为其修建坟墓,但是地面建筑还未完全建好,崇祯就已经殉国了。

许作梅和顺天府吏目赵一桂负责安葬崇祯,也只得硬把崇祯和周皇后的遗体硬塞进没有完全建好的田贵妃墓中。

但是即便不修建田贵妃墓,也得需要给崇祯买棺材发丧,但是李自成连这笔钱都不舍得拿出来,只是让办事的许作梅和赵一桂自行想办法解决,两人一合计,只得贴出告示号召富户捐款为崇祯夫妇买棺材发丧。

最后依靠民间捐款得到了大约233两银子,许作梅和赵一桂才得以给崇祯和周皇后买了棺材发丧。就这样壮烈殉国的崇祯仅233两银子就解决了他的葬礼经费,被李自成的大顺军草草埋进了田贵妃的墓中。

李自成在占据北京42天后就惨败于山海关一片石,他被前明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被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和清军夹击惨败于一片石大战中,之后李自成仓皇放弃北京向西逃跑,由此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扶持年幼的侄子顺治皇帝入主北京,开创了清朝对中国的统治。

清朝入关之后,摄政王多尔衮为了收买和拉拢汉族人心下令以君王之礼改葬崇祯,并要重新为崇祯修建正规的帝陵。

但是多尔衮的命令却是雷声大雨点小,虽然光喊着要为崇祯重修帝陵,却始终没有行动起来,后来还是前明太监曹化淳看不过去,给顺治上书催促尽快落实重修崇祯帝陵的事。

虽然当时年幼的顺治倒是同意为崇祯重修帝陵,但是决定权却掌控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多尔衮当时忙着收拾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哪有空管这个事,因此多尔衮并不用心过问这件事,而当时负责重建帝陵事务的工部和户部官员也都能推就推,毕竟给崇祯修建帝陵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没有人愿意积极去干。

还是曹化淳再三催促,才使得工部和户部的人终于行动起来,但是户部一核算要给崇祯重新起一座帝陵花费太大,清朝当时也正值开国之际,打仗需要钱,哪可能拿一大笔钱给前朝皇帝重修帝陵,那也太亏了,因此在权衡再三之后,多尔衮还是下令在田贵妃墓的基础上把地面建筑按照帝陵规格重新修建,这样就能省下一大笔钱。

即便如此多尔衮也不想完全由清朝掏钱,清朝只负责掏一半的钱,剩下一半就摊派给前明投降清朝的大臣,靠这些前明投降的大臣捐款给崇祯修建陵寝,其中投降清朝的吴三桂捐款最多,已经被清朝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捐款数千两银子以资崇祯帝陵的修建。

就这样清朝拿了一半的钱,又靠着前明大臣的捐款总算是把田贵妃墓改造成了帝陵应有的规模,当然,崇祯的帝陵规模也是十分寒酸,只是初具帝陵的规格而已。

多尔衮去世顺治亲政之后,顺治也十分钦佩崇祯的殉国精神,因此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时,顺治下旨重新翻修崇祯陵寝,并且顺治亲自为崇祯撰写碑文还率领文武大臣到崇祯陵前哭祭。

顺治翻修崇祯陵寝后,并将其命名为明思陵,后来顺治更是在翻修好之后率文武百官哭祭崇祯,在哭祭崇祯时顺治曾高呼: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

此后清朝统治者为了收买人心,宣布对明朝皇陵实施保护措施,因此有清一代明朝皇陵都得到了妥善保存,还会不定期被翻修。

崇祯的明思陵在乾隆时期就得到过两次翻修,一次是在乾隆初期,一次是在乾隆晚年,因此明思陵在清朝被保存得非常好。

直到清朝灭亡民国时期,在民国时期先是军阀混战毁坏了明思陵一部分地面建筑,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明思陵的地宫又先后两次惨遭当地土匪盗挖,再后来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政府物资匮乏,因此又拆掉了明思陵的地面建筑用于修建炮楼。

可以说明思陵后来被盗得很惨,可怜一生刚烈殉国的崇祯死后还不得安宁惨遭盗墓。

写在最后

因此崇祯虽然自缢殉国,但他的君王死社稷的殉国精神却赢得了对手的敬佩,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和清朝的顺治皇帝都对他的殉国精神十分敬佩,也因此李自成才会命人收敛他的尸体葬入田贵妃墓中,而后顺治又为他重修帝陵,并定名为思陵。

所以崇祯死后先是被李自成葬入田贵妃墓中,后又被清朝改田贵妃墓为帝陵,并由顺治起名为思陵告终,在清朝崇祯的思陵一直都得到了妥善保护和不定期翻修,不过很可惜崇祯的思陵在民国时期被盗毁的很严重,也让这位生前壮烈殉国的皇帝在死后受到了盗墓之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