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对马秀英言听计从?
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斯万年。此彼下泉,悠悠苍天。
---马皇后死后,义子沐英挽词。
首先更正下,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的真名,无人知晓,她原是宿州人,父亲马公犯了杀人罪,就把小女儿托付给好友郭子兴收养,而郭子兴的二夫人张氏,因见朱元璋也是一个人才,才将马姑娘嫁于朱元璋,在郭家的时候,也许叫春香、秋香,嫁了人就叫朱八嫂,做了皇后,就称之为马皇后,死后为孝慈高皇后。
门当户对朱元璋初投奔郭子兴,因胆大心细,加之对郭子兴忠心耿耿,不久就成为郭子兴的亲兵队长。在军中,被郭子兴看做心腹,且众将士也对他很是服气。于是,郭子兴的二夫人张氏,便寻思将膝下这个养女许配给朱元璋。以来小伙确实是个人才,虽然丑了一些。二来,也为郭元帅找一个贴己的人。于是,朱元璋就做了个上门女婿,这马姑娘,父亲本是郭子兴好友,因犯事,托付于他,一个是身无长物的流亡之人,一个是犯事之女。在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兴和张氏为两个人主持婚礼,两个都是元帅的贴己人,男的是平白做了干女婿,女的是终身有了着落。
马大脚马皇后一直是一双大脚,古时,上层社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女人一般裹了小脚,显得尊贵。而马皇后,因为淮西地方苦,百姓穷,做了养女后,也不是养尊处优,需要洗衣做饭,倒茶扫地,又没有爹娘照顾,裹脚就没有,长大后也就没在裹脚。
马皇后虽然没受过什么好的教育,长得也不是很好看,但却是一个好妻子,贤内助。
当时的元帅郭子兴是一个粗人,直性子,并且耳根子软,好听闲话。做事迟疑没决断。朱元璋心细,有野心,一来二去,这郭子兴便逐渐对这个干女婿越发不放心,整天挑三拣四,有军情的时候,对朱元璋呼来唤去,比亲儿子还亲热。安逸的时候,脸就拉长了,找毛病。有一次,郭子兴发怒,将朱元璋禁闭在小黑屋,马皇后怕朱元璋饿着,背着人偷偷的给朱元璋送刚出炉的烧饼吃。为了避开守卫的兵将,烧饼都将胸口的皮烫焦了,只为让丈夫吃饱。
在攻打陈友谅时,军情紧急,马皇后领着将士的家眷,留守扬州,她带着妇女们替战士缝战衣,做鞋子。在陈友谅兵临城下,当时城内一片混乱,马皇后却拿出宫中 的金银财宝,犒赏有功的将士,极大的稳定了军心。
朱元璋在做了皇帝后,常常对大臣讲皇后的贤德,又常提起当年的烧饼。马皇后听说后,对朱元璋说道:我常听说,夫妻相保容易,君臣相保就难了。陛下不忘和我贫贱时过的日子,也愿不忘和群臣过的艰苦日子。
心地仁慈马皇后见不得朱元璋杀旧臣,每次朱元璋闹脾气要杀人,她总是及时解说,婉转疏导。不知道救下了多少性命。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被告发,面临斩首,马皇后苦劝道:这孩子自小娇惯坏了,他母亲苦了一辈子,指望着他。并且还立下大功,挡住陈友谅,就算是做了错事,这是亲侄子,饶他一次。大学士宋濂的孙子宋慎被举发是胡怀庸党羽,宋濂要被连坐处死,马皇后又求情:自古百姓家请先生(当时宋濂是太子朱标的老师),向来极为恭敬,为何到了天子家,就对师父这样?最终,朱元璋饶过宋濂。
马皇后经常对朱元璋说: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从一点一滴来影响朱元璋日渐杀伐的心。她对人事事周到体贴,自己却非常节省,衣服穿破也不舍得换新的,对嫔妃不嫉妒,对诸子不偏爱。朱元璋曾要求她,寻访健在的族人做官,被她以朝廷爵禄不可以私自家为由回绝。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病死,年五十一岁,病时怕连累医生被朱元璋怪罪,不肯服药,临死还劝朱元璋,要听直言,慎终如始。言毕气绝,朱元璋嚎啕大哭,这个他深爱一辈子的女人,先他而去,从此,再没立过皇后。朱元璋为何对马秀英言听计从?
谢邀。朱元璋对马皇后(马秀英)说不上是言听计从,但马皇后确实对他施加了很大的影响,吹出的“枕头风”是有些效果的。为什么朱元璋会听老婆的话?因为他们是患难夫妻,而且马皇后本人十分贤德,在中国历代皇后中都是有名的,自然让朱元璋对她敬重有加。
1.朱元璋的发迹有马皇后的一半功劳。马皇后的生父马公是个杀人犯,逃亡时就把女儿托给好朋友郭子兴抚养。朱元璋当初投奔郭子兴时,就是个小亲兵,因为才能出众,被郭元帅引为心腹。在郭元帅和夫人张氏的做主下,朱元璋娶了马氏,当上了元帅的上门女婿,摇身一变成为“朱公子”。之后,朱元璋在郭子兴军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可以说,最初的时候,朱元璋是夫以妻贵。
做了朱元璋的妻子,马氏就尽心伺候、帮衬丈夫。郭子兴对朱元璋不满意时,马氏就开展“夫人外交”,给张夫人送礼,求在元帅面前多说朱元璋的好话。有一次,郭子兴关朱元璋禁闭,不让送茶饭进去,马氏偷偷给他送刚出锅的炊饼,把胸口都烫伤了。
在陈友谅打到应天城下时,城中的官员居民乱作一团,马氏临危不乱,拿出宫中钱财,犒劳有功将士,稳定军心民心。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常常称道马氏的贤德,册封她为皇后,并将她比作唐太宗的长孙皇后。马皇后则说:“我怎么比得上长孙皇后。陛下不忘和我过的贫贱日子,也愿不忘记和群臣过的艰苦日子,有始有终,才好呢。”
可是,朱元璋只听了上半句,马皇后说的下半句就不管了。当上了皇帝,就开始屠杀有功之臣。
2.心地善良的马皇后劝说朱元璋别滥施刑罚。朱元璋虽然残酷无情,但在马皇后的劝说下,的确也少杀了一些人。最著名的是宋濂的例子,洪武十三年,已经退休的宋濂,因为孙子宋慎的牵连,被罗织为“胡惟庸党”,从家乡金华押解到南京。朱元璋要把宋濂处死,马皇后阻拦说:“民间请一位老师,尚且能够恭敬,宋先生亲自教导太子和诸王,怎么忍心杀他?况且宋先生在金华,怎么会知道朝廷的事?”朱元璋开始不答应,等到吃饭时,发现皇后不喝酒,也不吃,就问道:“你不舒服吗?还是不合口味?”马皇后回应说心里难过,要替宋先生修福。朱元璋这才特赦宋濂,改为流放茂州(今四川茂县)。
皇子的师傅李希颜管教诸王很严厉,有一次把一位小王爷的额头打出了个大包,小王爷哭着向父亲告状。朱元璋一看就要变脸,马皇后劝解道:“师傅拿圣人道理管教孩子,我们怎么能生气?”朱元璋因此释然,不发作了。
感谢您的阅读,觉得有用的话欢迎点赞评论,记得点关注哦~
朱元璋为何对马秀英言听计从?
天子一怒,天下皆俱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又被称为“乞丐皇帝”,因为朱元璋成名之前曾经有过一段当乞丐的经历,从乞丐成为皇帝,也是朱元璋被称为“得国最正的帝王”的原因。
但是早年的惨痛经历也让朱元璋心性大变,在他执政中后期,大明朝的勋贵可谓过得悲惨,常常被朱元璋找各种理由就给杀了,所以帝国上层的勋贵们整日提心吊胆。这种时候,许多勋贵就通过对朱元璋的皇后示好来缓解朱元璋的杀心。
即使是太子朱标,面对喜怒无常,性情暴虐的朱元璋,也是小心翼翼。为了平息朱元璋的怒火,太子朱标请人画了一幅马皇后的画随身携带。一次朱标犯了错,朱元璋大怒之下就要用鞭子抽他,朱标故意将怀中的画给掉出来,朱元璋见了马皇后的画像,泪洒当场,再也不提太子之过。
早年困苦,祸根深种那么各位看官就要问了,为什么一代帝王,会对一个民间庶女有这么深刻的情感呢?甚至在许多大政方针的问题上,马皇后也是可以影响朱元璋。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这种纯粹的亲情就显得太过突出和难得。
其实这一切都与朱元璋早年的经历有关。
在元朝的统治下,南方汉人的地位是最低的。而出身贫寒的朱元璋,连个正经的名字都没有,父母十分随意地用“八八”两个数字做了这位未来皇帝的名字,朱元璋这个名字也是后来她自己取的。
总之我们能想到的惨事朱元璋几乎都经历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也是家常便饭,即使后来去投军了,也是一个底层的士兵,这样的小兵卒其实跟炮灰没有什么区别。
患难真情,相濡以沫
但是在朱元璋最为艰难的时候,一个女人走进了他的生命——马秀英。马秀英是一个在那个时代没有缠脚的奇女子,也因此常常被别人嘲笑马大脚,但是给予朱元璋很大帮助的是马秀英的另一个身份,她是郭子兴的干女儿。
朱元璋因此成为了郭子兴的亲兵,终于打通了一条晋升的通道,可以想见,这个时候的马秀英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块垫脚石。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真正让朱元璋和马秀英成为了一对可以互相交付性命的患难夫妻。
郭子兴心胸狭窄,看到朱元璋展现了非同一般的才能之后,心中惴惴不安,认为朱元璋要谋反篡权。于是将朱元璋关在马棚之中。马秀英担心朱元璋在马棚之中挨饿,就将烧饼藏在怀中前去探视。将烧饼递给朱元璋之后,朱元璋狼吞虎咽,突然之间看到了马秀英敞开的衣襟里被烫得满是水泡的胸膛。泪水就着烧饼,朱元璋吃得很辛苦……
生死相随,寒鸦复惊后来与陈友谅争夺天下之时,朱元璋的实力远远不如陈友谅,在鄱阳湖战场,朱元璋为了弥补士兵和战船的不足,只得亲自上阵,鼓舞将士。但是战场之上刀枪无眼,朱元璋运气不好,身受重伤,眼看要被陈友谅的士兵活捉。马皇后又及时站了出来,背着半死的朱元璋拼命逃亡,最后抱住了朱元璋的性命。
在朱元璋统一天下的戎马过程之中,马皇后一直帮他照顾着整个家庭,这种难能可贵的品格也是马皇后被称为母仪天下的典范的原因。
在元朝势力被驱逐出中原之后,朱元璋暴虐的本性暴露出来,如果由着朱元璋将这种极具破坏力情绪带到治理天下的过程中,势必会给天下带来极大的危害。这个时候,又是马皇后站了出来,在很大程度上,以她的贤惠和宽容压制住了太祖皇帝暴戾。
宋濂是元末明初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明朝建立之后,国内的主要任务也变成了建设帝国和恢复生产,朱元璋此时就急需人才为他所用,所以将宋濂请了出来,安天下读书人的心。宋濂官封太子太师,文渊阁大学士,可谓人臣极致。
但是即使是宋濂,在朱元璋大行株连之时,同样受到了牵连,要被判处死刑。
贤后劝谏,名臣保全
在处死宋濂圣旨下达的当晚,马皇后与朱元璋共进晚餐。但是桌子上明明摆满了荤菜,马皇后却只挑素菜吃。
看到妻子奇怪的举动,朱元璋忍不住好奇问道:皇后为何不吃肉?
马皇后放下筷子,面有戚容,道:我听闻陛下今日下了圣旨要处死宋濂先生,我自然是什么都做不了的。但是宋濂先生德高望重,在大明朝有很高的人望,即使是我,也很佩服宋濂先生的学问。所以只能吃些素菜,就当为宋濂先生表示哀悼了。
朱元璋面露沉思之色,同样放下了筷子。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朱元璋终于决定不杀宋濂。一代文宗宋濂得以在帝王的屠刀下保全性命。
从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出,马皇后能够左右朱元璋的决定,不光是因为她本身的善良仁爱,还有马皇后所特有的包容和智慧。在规劝朱元璋的时候,马皇后也常常不指出朱元璋的错误,给朱元璋留足了面子,循循善诱,让朱元璋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如果说帝王是雷电天威,那么皇后就应该是春雨润物细无声,相互调剂,才能让这个天下井然有序,朱元璋和马皇后无疑就是这样难得的组合。
生死无常,何来顺遂但是历史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马皇后由于早年的积劳成疾,早早就离朱元璋而去了。而马皇后撒手人寰之后,朱元璋的残暴性格也再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了,朱元璋连续发动几桩大案,将满朝勋贵上上下下清洗了一遍。在太祖时期,每一个当官的,都是战战兢兢,活得小心翼翼。
朱元璋本人纵有天大功劳,也因为滥杀功臣的污点被后世人诟病。史学界的一种观点是,如果马皇后还活着,说不定执政后期的朱元璋性情就没有那么残忍暴虐,甚至蓝玉案也都不会发生了。
但是历史自然是不容假设的。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围绕在那最尊贵的位置上的,除了父子相残,兄弟反目,阴谋争斗,还有十分可贵的患难真情,夫妻情深。而马皇后,也是女政治家中,人性最为光辉的一位,她以特有的宽容仁厚,在朱元璋的残酷统治下,给了许多人希望和光明。
朱元璋为何对马秀英言听计从?
孝慈高皇后马氏是安徽宿州人,其名字在史书上并没有记载,马秀英这个名字是戏曲和一些著作中对于马皇后的称呼。早年因为马公因杀人避仇远走他乡,所以把女儿马氏托付给自己的生死之交郭子兴,在听闻马公客死他乡后,郭子兴将马氏收为了养女。在郭子兴起兵抗元后,马氏随郭子兴捻转军中。后来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由于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因此深得郭子兴的赏识和信任。过走形为了留住朱元璋这个对自己帮助很大的人才,因此将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以后,马氏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并对朱元璋的大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因此朱元璋和马氏感情很是深厚,对于马氏的一些建议也能够认真听从。但这是不是就说明朱元璋对于马氏的建议就言听计从呢?其实并不是。
朱元璋能够听从马氏的一些意见是来自于两个人的患难真情马氏嫁给朱元璋之后,跟随朱元璋转战南北,并帮助朱元璋处理一些公文和朱元璋写的一些东西。无论朱元璋在作战中是胜是败,马氏对朱元璋总是不离不弃,并且经常帮助朱元璋鼓舞士气。可以说两个人的是在患难之中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
朱元璋攻克太平后,与方国珍的吴、陈友谅的汉边境相接,前方战事不断,马氏率将士妻妾南渡长江,亲自带领家属为前线将士缝衣制鞋支援朱元璋的前线战事。在陈友谅进犯龙湾时,面对陈友谅大兵临城的局面,不少官员百姓惊恐的准备逃难。在人心慌乱的危急时刻,马氏把自己的金帛全都拿出来犒赏士兵,稳定了军心,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有一次,心胸狭窄的郭子兴听信别人的谗言,对朱元璋起了猜忌之心,将朱元璋监禁起来,断绝饮食。马氏得到情况后,便偷偷做了一些炊饼,揣在怀中送给朱元璋,胸前皮肉都被烫得焦红。要知道当时正是军粮匮乏的时候,马氏都吃不饱,却将炊饼偷偷的送给朱元璋。不仅如此,为了助朱元璋脱困,马氏拿出自己的金银首饰送给养母张夫人和郭子兴妾张氏,让两人为朱元璋说好话,从中周旋,朱元璋才最终脱离困境,不然的话,有可能朱元璋当时就有可能被饿死或被郭子兴杀了,也就没有了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了。
正是由于马氏对于朱元璋在各方面帮助很大,对朱元璋不离不弃建立起来的患难感情,因此对马氏很尊重,这才使得马氏的一些建议能够被朱元璋耐心的听取。
马氏对朱元璋的建议都是中肯之言,且方法巧妙马氏有文化,爱读文史书籍,因此和一般的女子不同。在向朱元璋提建议和劝说的过程中也因此很注意方式方法,常常依据事理委婉地劝阻,并不是直截了当的说朱元璋你该如何如何,因此,往往马氏提的建议常常被朱元璋所接受。但马氏很注意分寸,从来不提一些过分的建议和意见。
郭景祥担任和州知州的时候,有人向朱元璋告密说郭景祥的儿子要杀郭景祥。朱元璋听后大怒,想要杀了郭景祥的儿子。可是马氏却对朱元璋说:“杀了郭景祥的儿子郭景祥就绝后了。况且告密的人说的就是真的吗?应该了解后再做决定。”于是朱元璋派人前去调查,经过了解,才发现自己果然冤枉了郭景祥的儿子。如果没有马氏的劝说,恐怕朱元璋的旨意一下,郭景祥就家破人亡了。
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守卫镇守严州的时候,杨宪诬告李文忠有违法行为。这违法行为是什么事呢?其实就是李文忠任用儒士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橚等人。杨宪作为朱元璋派来监视李文忠的人对于李文忠不听自己的话任用这些人生气了,向朱元璋打了小报告。朱元璋听说后便要立即将李文忠召回治罪。马氏劝阻说:“严州处于前线,守将不能轻易撤换,这是大忌,况且李文忠一向贤能,杨宪讲的就一定是真实情况?”朱元璋听后认为马氏说的有道理,就没有立即将李文忠召回治罪。结果证明马氏说的是对的,李文忠果然建立功勋。
吴兴有一个叫沈秀的财主,为了讨好朱元璋,出钱修筑了都城三分之一的城墙,接着又请求犒劳军队。朱元璋知道后却发怒了:“匹夫竟要犒劳我天子的军队,实是一个乱世之民,应当斩首。”这真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蹄上。马氏听说后劝朱元璋:“我听说所谓法律,是用来惩戒违法现象的,而不是用来消除不祥之事的。百姓富裕到可与国家相匹敌,是其自取不祥。不祥之人,上天自然会降灾于他,陛下为什么要去杀他呢?”于是朱元璋释放了沈秀,将他发配云南。
可以说,马氏在朱元璋发怒或做出错误决定的时候劝谏朱元璋,采取的都是很委婉的方式,这才能够被朱元璋所接受。
朱元璋对马氏并没有言听计从可以说在一些小事上或者一些针对官员的做出错误决定上以及在施政方面的一些方针政策上通过马氏的委婉建议和劝说,朱元璋会听从,可是对于一些事情,朱元璋并不会听从马氏的话。
就拿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这件事来说,朱元璋就没有听从朱元璋的劝告。马氏曾经劝朱元璋平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不要为了夺取天下滥杀无辜。在没有夺取天下之前,朱元璋确实表现的很好,不滥杀,不扰民。可是成为皇帝后就变了。
朱元璋下令禁酒,名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犯了禁令,当时大海正在浙东作战,都事王恺怕胡大海知道后产生不测,于是请求宽恕胡三舍,可是朱元璋却暴怒非常,抽刀亲手杀死了胡三舍。朱元璋赐傅友德宴,让叶国珍陪饮,并送去歌妓十来人。在酒宴中,叶国珍让歌妓脱去皂冠、皂褙子,穿华丽衣服混坐。当接到奉命暗中监视的内官回报后,朱元璋大怒,命人将叶国珍与歌妓锁到马坊,还把歌妓们的鼻尖都削去。
朱元璋滥杀的事还有很多,尤其是到了朱元璋晚年,对于功臣的大肆屠戮更是遭后人诟病。所以说,朱元璋对马皇后言听计从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有些事情上听从了马皇后的建议和劝谏。
朱元璋为何对马秀英言听计从?
首先,马秀英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两人一生患难与共,朱元璋被郭子兴猜忌关押起来的时候,是马秀英潜入厨房偷了大饼给朱元璋送去,她自己的胸口都被烫伤了。马秀英更是讨好郭子兴的小妾,才救了朱元璋一命。
另外,马皇后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女人,朱元璋在外打仗,马皇后把内政处理的井井有条。她动员义军家属为将士们缝衣做鞋,以供军需,作战失利时她在后面散发金帛,犒劳将士,稳定了军心。据说朱元璋阵前受伤,马皇后竟靠着一双大脚背着朱元璋逃走了。可以说朱元璋的天下也是有马皇后的功劳的。朱元璋想要封赏马皇后的家人,但是马皇后却拒绝了,她不想外戚干政,以防祸乱,这也使得整个大明朝几乎没有外戚干政的现象,朱元璋怎能不感动。
朱元璋得了天下以后,为了保证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屠杀了许多功臣良将,马皇后总是婉言相劝,减少了许多冤案,救下了不少功臣,她提出了许多意见都被朱元璋所采纳。
马皇后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贤后,朱元璋多次称颂她如同唐太宗的长孙皇后一般,两人相伴一生,相爱一生。
朱元璋为何对马秀英言听计从?
朱元璋对马秀英并不是言听计从,而是一种尊重与感激,愿意听取采纳她的意见。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这句话用在朱元璋身上十分贴切。朱元璋出生贫苦,后来成为大明王朝的建立者,在他征战沙场、南征北战的背后,离不开妻子马秀英的支持。
马秀英早年丧母,被郭子兴收为义女,而为了“混”口饭吃的朱元璋(此时的朱元璋还叫朱重八)也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由于朱元璋在行军作战中屡立战功、表现英勇,得到了郭子兴的器重,便把义女马秀英下嫁给了朱元璋,就这样,穷困潦倒的朱元璋不仅在起义队伍中有了立足之地,还娶了妻子成家立业。
与夫同甘苦共患难
婚后的马秀英和朱元璋夫妻感情深厚,马秀英更是对朱元璋关怀备至,细心照料饮食起居,即使是在外行军打仗也从不马虎。在朱元璋四处征战、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艰难岁月里,马秀英与朱元璋患难与共,不离不弃。
为夫分担夫唱妇随
郭子兴生性多疑又心胸狭窄,经常听信谗言,怀疑朱元璋私下通敌,有口难辩的朱元璋感到委屈与无奈,见此情形的马秀英,主动请求养母张夫人出面,希望她能够在义父面前多为朱元璋说几句好话,以缓和矛盾,最后使得朱元璋脱离困境。
在朱元璋领兵征战的年代,马秀英更是成了朱元璋不可或缺的助手,她曾专门负责军中往来书信文件的管理,也曾亲手为将士们缝衣做鞋。即使是在兵临城下的生死关头,她依旧镇定自若,稳定了军心,为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仁慈有加宽厚待人
朱元璋性格暴烈,为了让朱氏子孙稳坐皇位,朱元璋开始以各种借口和理由大杀功臣,马秀英总是尽其所能劝诫朱元璋不要滥杀无辜,朱元璋才有所节制。在马秀英的劝阻下能够减免处罚的人不在少数,学士宋濂、义子李文忠、甚至还有犯有罪的犯人……都曾在马秀英的保护下得以减免处罚。
这样一位心地善良、宽厚待人、机智勇敢又爱民如子的皇后,是朱元璋一生挚爱。
洪武十五年,一代贤后、五十一岁的马皇后因病去世,朱元璋十分悲痛!临终前的马皇后叮嘱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明史》中也赞扬马皇后:“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