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鸩”是什么?
汉语成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语,它们大多来自于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历史故事或人们的口头传说。人们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最后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有严格的结构,简洁的形式,深刻的含义,表现力也强,寓意也经常含于字面意思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成语“饮鸩止渴”。
一、“饮鸩止渴”的意思
“饮鸩zhèn)止渴”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后人就根据这个典故引申出了“饮鸠止渴”成语。
“饮鸩止渴”成语的意思是说用“鸩”的羽毛浸过的毒酒来解渴。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眼下的困难却不顾严重后果。
为了解决困难,就喝毒酒来解渴。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为了眼前利益,顾此失彼,顾头不顾尾,只图眼前快活不顾日后的死活。
所以,“饮鸩止渴”和“杀鸡取卵”意义相近,都表示有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打算的意思。从程度上来说,“饮鸩止渴”危害更大。
二、“饮鸩止渴”中的“鸩”是什么意思?
“饮鸩止渴”中“鸩(zhèn)”是什么?鸩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毒鸟。它黑身赤目,身披紫绿色羽毛,以剧毒腹蛇为食。传说它的羽毛有毒,如果把它放入酒中就可以毒死人。
“鸩”在出现在《山海经》内《中次八经》篇中,说在女几山上有许多的玉石和黄金,各种虎豹豺狼也有很多,鸩就是飞禽里最多的一种。这种鸟的毒性主要来源于它食用的毒蛇毒兽,在鸠体内积累所导致。
传说鸩在陆地上走的时候,周围隐蔽的各种毒蛇都会出来,爬伏在地上像死了一般,鸩此时就会上去把它竹吞掉。
鸠鸩这种鸟长得什么样呢?以前鸩的形象都是模糊的。到了宋代,鸩的形象才慢慢具体化了。
宋代学者罗愿写有《尔雅翼》一书,是专门用来解释《尔雅》书中草木鸟兽虫鱼等,由于是被用作《尔雅》的辅翼,所以取名《尔雅翼》。
罗愿在《尔雅翼》中,对“鸩”有较h详细的描写,鸩的羽毛是紫黑色的,长着红色的嘴巴,黑色的眼睛,脖子有七八寸长。天睛的时候,只要雄鸩一叫,预示着天马上要下雨,但如果雌鸩一叫,那么天马上会由阴转晴。
在书中,罗愿还写到不管有多么大的毒蛇,只要到了鸩的口中就很快被消化掉。鸩的排泄物如果喷洒到了山上的石头上,那么即使是再硬的石头也会立即融化掉。
鸩身上的毒厉害得很,在它喝水的地方,就算是蛇蝎毒也在这一地点喝水,马上就会中毒身亡。用它的羽毛浸在酒里一下,就变成了鸩酒,毒性不是一般的大。慢慢地鸩酒就成了天下毒酒的统称。
三、传说故事
饮鸩止渴,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霍谞传》。说霍谞是东汉人,他自小就知道要努力读书,很小时就精通四书五经,并通过了明经科的考试。
什么是明经科考试呢?明经科考试开始于汉武帝时期,一直到宋神宗时才被废除,由于被推举者必须明习经学,所以命名“明经”。
这样一来,在当地他被认为是“小才子”,大了以后,做官河南尹,后来做到过廷尉。霍谞有个舅舅叫宋光,在郡里当官。由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就成了当朝权贵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不久,权贵们就串通起来诬告宋光篡改诏书,于是皇帝一听,不管真假就把宋光逮捕,关进了京都洛阳的监狱。这时,霍谞才十五岁。
霍谞相信舅舅不会作出此事,他十分着急,思考如何救舅舅的办法。最终,他给当时手握管朝廷大权的将军梁商写一封信,替舅舅申冤。
他在信中说: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稳顺利,虽然他位居高位,但他为人正直、秉公守法,这样才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就是这样一个人,哪怕他对皇上的诏书有些疑虑,那也会采用一种稳妥的方式来自行解决,他怎么会冒死去私下里更改诏书?
他的这种行为就好比是一个人为了活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饮毒酒。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还没等到食物进入肠胃里,如果刚到咽喉处人就已经断气了,这样怎么可能会有人要这样做呢?读了这封信,梁商认为霍谞说得很有道理,当听说他只有十五岁时,就对他的胆识赞赏有加。
后来,梁商重审此案,他亲自到皇丘那里去替宋光辩解。终于使案件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宋光也因此被无罪释放。再后来,霍谞的名声就整个洛阳城里传开了。
图片来自网络
请问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鸩”是什么?
以前经常有人把“饮鸩止渴”里的“鸩”读作“鸠”,虽然这两个字很像,但完全是两种鸟类,“鸠”是种非常常见的鸟,而“鸩”是种传说中带有剧毒的鸟类。
所谓“饮鸩止渴”,字面意思就是用毒酒解渴,引申寓意处理事情只顾眼前困难,而不顾更加严重的后果,这里所说的“鸩”,是传说中最出名的一种含有剧毒的毒鸟,也是鸩酒的原料。
在古代的典籍记载中,鸩鸟“似鹰,大如枭,毛紫黑色,长颈赤喙,雄名运日,雌名阴谐,天晏静无云,则运日先鸣,天将阴雨,则阴谐鸣之”。
传闻之中的鸩鸟,体型比秃鹰稍微大一些,全身都是黑紫色的,雌鸟叫做“阴谐”,雄鸟叫“运日”,以蛇虺之类的毒虫毒蛇作为食物,毒虫之类遇到鸩,没有可以逃脱的。
传说之中的虺,是一种有毒的蛇,水虺可以修炼成蛇,再从蛇修炼成蟒,继而成蛟成龙乃至于应龙,而鸩鸟就专门以虺之类各种带毒的动物作为食物。
正因鸩鸟吃的带毒的食物太多,毒素逐渐留在了鸩鸟的体内,因此鸩鸟全身上下没有任何地方是没有毒的,而且毒性之强烈难以想象,即便排泄都带剧毒。
在古代,人们将鸩鸟的羽毛泡在酒中,制成“鸩酒”,而使用鸩酒杀命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56年,晋献公宠妃骊姬就是准备用鸩酒谋害太子申生,但没成功。
因为鸩鸟实在是太毒太可怕,古代很多王朝都禁止将鸩鸟带到长江以北的地方,晋朝巨富石崇偶得鸩鸟,带到洛阳,曾引起轩然大波,由此可见人们对鸩鸟的畏惧。
至于“饮鸩止渴”则出自《后汉书》之中,原句是“当求其便安,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附子是一种非常毒的植物,而且是的确存在的,古人将鸩鸟与附子相比,认为去做冒险的事情的话,就像吃附子充饥,喝鸩酒解渴,还没吃进肠胃,就被毒得气绝了。
从先秦时代的《山海经》,再到清朝时期的宫廷太医院档案,关于鸩鸟的记载出现了数千年的岁月,然而鸩鸟到底是种什么鸟,至今都不得而知,因此多被视作传说中的鸟。
当然,现实中也并非没有带毒的鸟类,新几内亚有种叫做黑头林鵙鹟的鸟,羽毛跟皮肉之中都带有剧毒,而这种鸟身上的毒,也是因为其经常食用的各种毒虫与有毒植物。
文献记载之中的鸩产自于岭南之地,而古代的岭南多“毒虫瘴气”,很少有中原人涉足,那时的环境与现在也相差甚远,要知道直到北宋,浙江衢州还有野象伤人的记录。
对于剧毒的鸩鸟,目前有两种说法比较主流,一是鸩鸟根本就是传说中的鸟类,二是的确曾有过这种毒鸟,但后来因为环境变化或者过度捕捉而导致了绝迹。
请问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鸩”是什么?
“饮鸩止渴”是一句有典故的成语。这句成语的的意思就是“拿毒酒当饮料來止渴,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而采用极其危险的方法,不要命了”。
饮鸩止渴这句成语本身并不难理解,而且对于这句成语的典故和出处也并没有什么不同的结论,《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这段话说的很明白。
那么饮鸩止渴这句成语里面的这个“鸩”是什么?有人说“鸩”是一种鸟,一种很特殊的鸟,这种鸟的羽毛或者粪便有剧毒,用这种鸟的羽毛泡酒,酒就会有剧毒。但是在这个成语当中“鸩”肯定不是指这种叫做“鸩”的鸟,而是含有鸩毒的酒。
但是为什么用“鸩”来代指“毒酒”呢?这里大概有这么两个原因(个人观点):
第一,鸩这种鸟其实是传说中的一种鸟,无论是灭绝说还是假想说,这种鸟的毒,尤其是和酒配合之后的毒被视为(传说为)天下第一毒。用“鸩”代指毒酒,强调其危害的极其致命性。
第二,传说中用“鸩”的羽毛浸泡的毒酒,无色无味,因此在判断起来很可能不那么有明显的特征,或者说对于“鸩酒”的识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饮鸩止渴在通常情况下多数是指“饮鸩”而不自知。
所以“饮鸩止渴”中的“鸩”可以做如下解释:
鸩,本意为传说中的一种鸟,其羽毛浸泡后的酒有剧毒。在本成语当中代指一种毒酒,一种无色无味但有剧毒的酒。
请问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鸩”是什么?
饮鸩止渴,经常被我们错写成饮鸠止渴,写成斑鸠的鸠了,还有人呐,把鸩当成一种毒酒,这个是不准确的,鸩呢不是一种酒,鸩是一种鸟,它也叫同栗鸟,这鸟呀,毛是深色的,红色的眼睛,足有三趾,它这种鸟呀,浑身上下紫绿色的羽毛里呀,和它的粪便里,含有剧毒,这羽毛在酒里泡一段时间之后呢,这酒就变成了毒酒了,而且是无色无味,这种酒叫做鸩酒,喝了这种酒的人是顷刻之间呐,白眼朝天,身体打颤,猛一看跟喝醉了似的,心里明白说不出话,接着就是五脏溃烂,神经麻痹,闭上眼就完。鸩酒呢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常常看到史书上,鸩酒,赐死,这还是个荣誉呢,“得啦,给你吧,赐你个鸩酒,自我了断吧。”这算是留个全脸儿。皇宫内部的毒杀呢,常常用这种毒酒,因为它无色无味呀,看起来表面没有什么太明显的症状,你也不好察觉。但是这个鸩鸟不好找,这种鸟经常生活在蛇蝎出没古木参天的深山老林里,而且是雌雄双宿双飞,雄鸟叫“运日”,雌鸟叫“阴谐”。因为这个鸩鸟哇很厉害,所以历朝历代都严令这种鸟,产于南方的鸟啊,不能过长江,为什么呢,长江它宽呀,万一它飞着飞着,嗯,后门儿不太舒服,噗叽,它来一泡,这受不了这个,掉江里了,后边全是毒。
西晋的大富翁,这位叫石崇,在荆州当刺史的时候,偶遇鸩鸟的雏鸟,为了巴结晋武帝的舅父,后将军王恺,就把鸩鸟的雏鸟呀,送给了住在洛阳城里的王恺,结果就有言官上疏弹劾,不过这种事情一涉及王恺,那就不了了之了。
饮鸩止渴呢,出自《后汉书 霍谞传》,东汉时期霍谞的舅舅,宋光,被人诬告擅自更改皇帝的诏书,这是个大罪呀!结果呀,下狱拷问。霍谞那年才十五岁,挺深为舅舅辩护,给负责这案子的官员写了一封辩护书,其中就说了,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顺利,现已身居地方地方政府的高官。升官入朝指日可待,而且他的而且他的个人品德没有什么缺陷。这样的一个人,即使对于皇上的诏书有所疑虑,也会采用一种稳当的方式来解决,怎么可能冒着死罪来更改诏书呢?这不就像饮鸩酒止渴一样吗,还没进到肠胃里,刚到咽喉人就已经断气了,怎么能有人这么傻,做这样的事情呢?唉,着一定另有蹊跷。那么这一番话呢,负责审查的官员是听进去了。查明白了之后呢,就赦免了宋光。饮鸩止渴这个成语就是打这儿来的。
请问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鸩”是什么?
饮鸩止渴:饮毒酒解渴。喻不顾后患而用有害的办法解决眼前的困难。
《后汉书》四八.《霍谞传》载:“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於附子,止渴于酖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注:酖(dan一声),同“鸩”。
《抱朴子》.《嘉遯》有:“咀漏脯以充饥,酣鸩酒以止渴。”述。
那么,“鸩”又是啥物呢?
鸩(zhen四声):有毒的鸟。雄曰“运日”,雌曰“阴谐”。传说羽有剧毒,饮之立死。
《文选》屈平(原)《离骚》载:“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鸩”即鸩羽浸制的毒酒。《晋书》.《庾怿传》又有:“怿闻,遂饮鸩而卒。”述。
总之,“鸩”就是以鸩酒杀人,以酖毒(“乐酒”)害于人。
请问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鸩”是什么?
成语“饮鸩止渴”出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饮鸩止渴”出自于《后汉书.霍谞传》,说的是霍谞在他十五岁写给大将军一封替舅舅冤狱而申诉信件中所提及的比喻。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原来其舅舅宋光是郡里的一位官员,为人正直又秉公执法,当然得罪了一些权贵。这些权贵们就联合起来诬告宋光私曾改诏书,皇帝也信以为真,于是,宋光就被捕入狱了。
基于娘亲,霍谞甚为着急,虽知自幼聪明好学,但年纪尚轻才又未博取功名,因而没资格去面谏皇帝。就在一筹莫展之时,他即便书信一封寄了大将军梁商:
“光衣冠子孙,径路平易,位极州郡,日望征辞,亦无瑕秽纤介之累,无故刊定诏书,欲以何名?就有所疑,当求其便安,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梁商阅此信后,颇觉得有道理,便重审此案,果然将宋光释放。这就是“饮鸩止渴”成语由来的典故记载!
霍谞借用“饮鸠止渴”,帮了舅舅脱狱,那“饮鸩止渴”中的“鸩”是什么?
‘鸩,读音zhen,不是斑鸠的“鸠”(jiu),它也是一种鸟类。只不过传说于古代,现在已经绝迹了,所以人们就会常将“饮鸩止渴”念成“饮鸠止渴”了。
为什么不能“饮鸩止渴”呢?据历史记载这种鸟是一种毒鸟,用它的羽毛来泡酒喝的话,人就会被毒死,是所谓“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那照这么说,人用此鸟羽泡酒是做什么用的?稍微懂的医学的人,都知道药之灵性有一种是“以毒攻毒”,那这种种酒说不定就有它的特殊作用。
总之,“饮鸩止渴”是暗喻一种用错误的办法去解决眼前的问题,往往得不偿失,这就好比“杀鸡取卵”。
(图片来自网络,违规即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