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自古就有“医不叩门”的俗语?

这俗话不难理解,“医不叩门”就是说:尽管你是一名高水平的大夫,如果没有人来找你看病的话,你就不要主动去给人家治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我来告诉你其中的缘由。

“医不叩门”,直译为医生不主动去敲病人家的门。叩门,在这里指上门,敲门。当然了,这里主要讲的是一些医患关系中的忌讳。

医生自古以来,就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这是医生的天职。

但是作为医生,除遵守自己的基本医德外,也要有自己的一些业内规矩和忌讳,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平时注意一点就行了。

医不叩门就是医生在行医过程中要注意的事情了,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什么要不叩门呢?大家知道,病人找医生是必须的,也被认为是应该的。

谁也不想生病,生了病除了身体受到了损害,心里也很不好受,这时候为了解决病痛,迫不得已才去看医生。你说一个人好好的,一般是不登医生家门的。

如果一个医生听到一家里有人生病了,就自己背上药箱急急忙忙登门看病,虽然你认为这是为病人着想。但人家和外人却不这么看。

医生这么一登门,就先把家人吓一跳,坏事,这个病刚得,怎么连医生都知道3,看来前途不妙呀!对病人来说,本来可能是小病,没什么事,抗抗就过去了,也没想去看医生。那想到,你一个医生自己就找上门来了,病人心想看来这病不轻啊,于是心里一急,一紧张,血压一升,说不定小病变大病,慢病变急病。

而这要让外人,街坊邻居看见你医生主动登门了,那也了不得,大家就开始议论纷纷:这家人病的可不轻,连医生都上门来诊治了,怕是重病,看来活不了多久了!今天不知能不能挺过去等等猜想。

另外,医生主动上门也有强卖的嫌疑,那怕你医术水平再高,人再善良,在人家看来,没让你来,你就上门来医,一定是水平不怎么样,急着上门是来挣钱的。而对病人来说,也不相信你,不会配合你,你来了还怎么能看病。

医不叩门,可不光指普通人,就连自己的亲人、朋友、邻居,也不能这样,作为一名医生是不能轻易过问别人的病情。听起来有点不近人情,其实这都为双方考虑的,避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所以,自古以来,基本上都是病人主动上门去找医生看病,很少有医生主动找病人的。就算登门瞧病,也是病人家人来请医生上门的。

图片来自网络

为何自古就有“医不叩门”的俗语?

自小就听说: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小时不很理解其意,今老了,便明白了几分。事要分主次轻重吧,为人做事就应明白主次轻重缓急的关系,是主是客,是主动还是被动,什么该主动,什么不该被动,自己心中要有数,不可轻重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这话就是依不同行业而指出其特性以诫勉人的。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千金不传无义子,万才不渡忘恩人;医逢信者还可救,道遇无明枉费心;甘露不润无根草,妙法只渡有缘人。法轻传,道贱卖,师顺路,医叩门,便不值钱,不为人尊人敬人珍惜了。法、道、师、医都应是为人敬重而尊崇的,应严肃认真对待,粗心大意儿戏不得。

作为医生,虽是医者仁心,但医患之间,医者是先不宜主动登门的,应是患者主动求医才是,医者主动,就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患者先上门求之,才会受尊重得信任。为人处事,要会思考,什么应主动,什么不应主动,心中要有数,不应要主动的不主动,不主动的而主动,那样常会好心办坏事,好心无好报的。

为何自古就有“医不叩门”的俗语?

假如一天,晚饭以后,你泡了杯茶,点了支烟,靠在沙发上,刚想说出“舒服”两字,门铃响了!

谁呀这是?你走到门前,对着“猫眼儿”往外一看,吓了一跳。咋回事?原来黑乎乎的楼道里,一个穿着白大褂儿的人站在了你家的门前。

“干嘛?找谁?”

“哦,麻烦开下门。”

“你是谁呀我就给你开门儿?”

“哦,我是个医生。”

“大晚上的,医生上我这干嘛来呀?”

“我这不问问你家里有病人没有?要是有的话,我这上门服务,主动出诊,不是省得你们上医院了吗!”

“没有,没有!”

“别怕吗,你还是让我进去吧。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呀?我可告诉你,小病不治,明儿变成大病可就麻烦啦!”

听到这,您不出去揍他一顿,也得骂上一句“滚”吧!

自古以来,不仅没有医生主动上门看病,就是走街串巷的游医,也是不能像小贩儿一样开口吆喝的。那么问题来了,他不吆喝,居住在院子里的人们怎么知道外面有郎中来了呢?

过去,在老北京有一个说法儿,叫做“八不语”。啥叫“八不语”呢?就是有八种行业的人走在街上做生意时不能吆喝。不吆喝人们怎么知道他们来了呢?响器,用他们手中拿着的响器。您比如剃头匠手里的“唤头”,收古玩字画的人敲的那个小鼓儿,算卦瞎子提拉着的镗锣等。那么郎中的响器又是什么呢?告诉您吧:他们手里拿的玩意儿叫做:摇铃。

摇铃,又称作虎撑。虎撑,用铜制成,圈外有一圈开口,里面有一个铁珠。用时把虎撑套在拇指和食指上,抬起胳膊来回一转,便会发出“仍儿、仍儿”的响声。大概是把它套在虎口上方的缘故,所以才叫做“虎撑”的吧!

街上的游医为什么不吆喝呢?我想这第一个原因就是让人听着不舒服、忌讳。您想想:如果胡同里来了个郎中,一边走一边吆喝:“看病啦!看病啦!谁家有病人了啊?有的话出来言语声了啊!”或者一句接着一句的喊:“有病人没有?谁家有病人?”您说您听着别扭不?

这第二个原因应该就是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甭说过去,就是今天谁家里有人生了病,会四邻八家的满世界说去呀?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我就遇见过一个,他妈的胳臂摔折了,他不仅见谁跟谁说,没见着的还挨个打电话。干嘛呢?贪便宜呗!您想谁来看她妈能空手来呢?为了点儿小利,背后让人嚼舌根子,实在是犯不上。通常情况下,家里有病人,一般就都不言语了。特别是遇见比较重的病,人家还瞒着呢。

这第三个原因,恐怕就是人的心理问题了。过去的人重礼节讲礼数,怕引起别人不快的忌讳也多了些,所以许多药房里都会写上“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这么一副对联。尽管看上去有些违心,但至少是告诉前来买药的人:我们不希望你们得病吧!这,也算是给病人的一种心里安慰。哪像今天呀,药房里不是买药送鸡蛋,就是优惠大促销。您说这不是大张旗鼓的为了赚钱就盼着别人生病呢吗!

走街串巷的游医都不能吆喝,您说这“医不叩门”的老说法儿、老行规,是不是就更得是从医人员自律的准则了。

然而到了今天,未必就还是那样了。为啥呢?一打开电视,广告里这医院那医院、这药那药的没完没了的往你眼睛里钻。敲你心中的门,比敲你家里的门,性质是不是要恶劣多了呢?

为何自古就有“医不叩门”的俗语?

俗语“医不叩门”,说的就是医生不能主动上门医治病人。一是因为忌讳,怕医生主动上门带来更严重的疾病。二是病人及其家属是否信任你这个医生,如果你是医生,主动到病人家上门治病。发现现场已经有个医生正在诊治,豈不很没臉面。三是容易走错人家,招惹闲话甚至心理作用,酿成大病危及生命。

这里介绍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凌晨,有人敲李大夫家大门。说东庄刘家有病人,来请李大夫出诊。家住东庄路北黑漆大门,从东数往西第10家,说完就走了。李大夫穿好衣服,背上药箱,骑上自行车,不一会就到了东庄。大约数了几家,正好过来个老人,问刘家地址,老人告诉前面路北黑漆大门就是。李大夫敲门进来,刘老大还在睡觉,见进来个医生,心里很是郁闷。本来最近烦心事不断,浑身烦燥,又见早晨医生进门,就有了几分恍惚。顺便请医生诊断,开方拿药。李大夫刚走出大门,街边还有一人等待,正是早晨請大夫那人。忙把李医生领进隔塾黑漆大门,原来刘老二和刘老大家是一样的黑漆大门。刘老二昨晚突发高烧,一早就让人去请李大夫。号脉开方抓药,过了几天病就好了。反是刘老大心病越来越严重,虽经多方治疗,不见好转。熬过冬天,还是死了。人们都说,李医生主动上门给刘老大添了心病。

为何自古就有“医不叩门”的俗语?

病人找医生,医生可以不去,说太难治,病人会说尽力吧,治不好不怪您。还得感谢医生。

如果你主动去,没治好,人家说你水平不行,甚至会责怪你。

防人之心。

为何自古就有“医不叩门”的俗语?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

“医不叩门”,背后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假如郎中只是从别人口中听说某人生病了,处于医者仁心,主动跑到病人家里,结果发现对方活蹦乱跳,根本没有病,容易造成误会,如此就非常尴尬。第二个原因,每个病人的情况不同,在不了解病情之前,郎中也不知道做哪些准备,如果在准备不充足的情况下就主动上门治病,有可能会耽误时间,甚至来不及救治。若亲属去请郎中的话,把病人的病情描述一下,郎中心里大概有个谱。另外,若尽了全力依旧没把病人治好,亲属也不会有什么怨言,毕竟是他们把郎中请过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