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绘事后素”是何意?对现代教育有何启发?
孔子说“绘事后素”的意思是先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简单的说:“绘事后素”就是先有白色底子,然后进行绘画。比喻只有良好的质地,才能在上面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这句话出自《论语·八佾》,《考工记》。1、《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qiàn)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xuàn)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大意是:子夏问道:“美的笑容,酒涡微动;美的眼睛,黑白传神;洁白纸上,灿烂颜色。’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底子,而后才绘画。”子夏说:“那么礼在后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你呀,这样才可以与你讲诗了。”2、《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後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後可加文饰。”
“绘事”就是画缋之事,但并不是现代所说的绘画,是指用五色丝线在白素上绣出装饰图案。“后素”就是“后素功”,先要处理好素底子。
孔子用这个比喻告诫学生子夏,先天的素质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也是不能缺少的,这就好比绘画,要先打理好底子,才能在上面绘出美丽的纹饰。
孔子这句话对现代教育也是有启发意义的,一是为教育者树立了榜样,要谦虚,教书育人,亲力实践。二是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能自大,兼收并蓄。三是学生学习中,也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能死学,学死,要学以致用。图片来自网络
孔子说“绘事后素”是何意?对现代教育有何启发?
“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八佾》孔子与子夏的一段对话,原文是: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翻译成现代文大体意思是:
子夏问孔子:“《诗经》中说的‘乖巧的笑容,酒涡微动;美丽的眼睛,黑白传神;洁白的纸上,色彩斑斓。’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先有白色的底子,而后才能绘出美丽的图画。”子夏又问:“那么礼在后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你卜商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了。”
这段师徒二人的对话,由论诗开始,最终延伸到“仁”和“礼”谁先谁后的讨论。
“绘事后素”是什么意思?朱熹《论语集注》解释为:“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於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二者解释基本一致。孔子用“绘事后素”的比喻,不仅回答了子夏读诗的疑问,而且形象地说明了“仁内礼外、仁先礼后”的深刻道理,意在表明: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内在美好的思想情操,才能表现为外在的优雅的文明礼仪。否则便是虚情假意、矫揉造作。
由此我想到,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塑造学生美好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重要!一个拥有美好内心界的人,无论他说话、做事,时时处处都给人以真诚之感,让人如沐春风,在不知不觉信任他、依靠他。虽然他可能没有漂亮的外表,然而接触过他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时时感觉到他的崇高、美丽,就像《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那样,外表丑陋,但心灵却是美好的,有一句诗说的好:“人不因为外表而美丽,而因为心灵而美丽”。
塑造学生美好的内心世界,有多种途径,父母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学校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社会各种媒体的正面引导等,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众多的途径中,我以为从小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却是一个最佳选择。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不仅可以让孩子增长知识,而且可以净化孩子的心灵。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与思想品德高尚的人、与大师心灵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一次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学生每读一本好书,对真善美会产生一个认识上的飞跃,思想境界也会随之提升一个层次。有些孩子在读书的时候,随着书中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变迁,时而哭,时而笑,时而感伤,这表明书已对他的心灵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可惜的是,随着电脑、电视等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读图”代替了读有文字的纸质书,再加上各种媒体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大影响了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因此,家长和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在这则对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子夏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他对老师说和话能够举一反三,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也是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值得借鉴的地方。而更了不起的是孔子,他不但能够与学生面对面地讨论问题,而且对学生正确的观点能够及时肯定和鼓励,认为子夏不但讲得正确,而且更启发了自己,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教学相长”。做为老师,你有没有这样的气度和和胸怀?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孔子说“绘事后素”是何意?对现代教育有何启发?
很高兴回答诚邀的问题。
《论语·八佾》:“子曰:‘繪事後素。’” 朱熹 集注:“繪事,繪畫之事也;後素,後於素也。《考工記》曰:‘繪畫之事後素功。’謂先以粉地爲質,而後施五采,猶人有美質,然後可加文飾。”后因以“繪事後素”比喻有良好的质地,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 清 曾国藩 《抄<朱子小学>书後》:“ 仲尼 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繪事後素,不其然哉?”
故事是这样的: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何谓也”孔子回答“绘事后素”子夏接着问“礼后乎”孔子回答“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大概意思就是子夏问“(诗经中的句子)笑容甜美,美目明媚,素以为绚(杨伯峻先生翻译为‘白色的底子上画着花纹’,也有学者认为是‘以素为绚’就是以质朴为美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画画先要用白色打底子”子夏说“学礼在这个后边吧?”孔子说“你启发我了,可以和你讨论诗了”。
“绘事后素”就是“绘事后于素”,意思是画画前要先用白色打底子。这个故事的关键在“礼后乎”中,子夏指学礼应后于什么,答案是仁,孔子的意思是要现有仁心在学礼乐,所以孔子对于子夏问“礼后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他启发了自己。
我觉得这个故事说明了三点:
1、在儒家的核心价值“仁义礼乐”中,孔子最看重仁,因此仁是儒家最核心的内容。
2、孔门师生的教学不就事论事,孔子实行的是启发式教育,而不是填鸭式教育。(颜回曾说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要看懂孔门师生的对话必须看故事背后的实质内容。
3、孔子最主要的学问是社会学和伦理学,和他讨论文学到最后也会转到伦理学和社会学。
“绘事后素”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孔子与其弟子子夏的对话作为出发点,对其中的"绘事后素"一语进行剖析,从中揭示出涉及现代教育的教育学意义,例如素质教育、启发式教育等等.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启发式教育在现代教育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强制灌输是教育中的大忌,改变强制灌输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启发式教学,在这个方面,孔子为我们树立了楷模,"绘事后素"所揭示的教育意义也就昭然若揭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说“绘事后素”是何意?对现代教育有何启发?
“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八佾》,是孔子与其弟子子夏谈论《诗经》时,孔子对其中一句诗的解读。
要理解这四个字的含义,首先要弄明白,孔子与子夏所谈论的是具体内容是什么。
基本含义:从《卫风·硕人》说起在《论语》中,详细地记载了子夏与孔子的这段对话。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其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句子,理解起来不难。子夏的疑惑之处,当在“素以为绚兮”这一句话。而孔子“绘事后素”,解释的也是这一句。
这一句出自《诗经·卫风·硕人》。从诗名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人物的诗。为什么叫“硕人”,因为诗中所描绘的,是一位身材高大修长的美女。她是“齐侯之子,卫侯之妻”,即历史上有名的女诗人,卫庄公的夫人庄姜。
《硕人》这首诗,采用铺张的手法,从各种角度描写了庄姜的美丽。除了身材修长以外,庄姜还有另外一个特征:白。
原诗写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柔荑”、“凝脂”、“蝤蛴”和“瓠犀”,这四样事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洁白,而且是又嫩又白。
俗话说:一白遮三丑。像庄姜这样的条件,可以说是标准的大美人了。由此,我们也可以合理推测:“素以为绚兮”之中的“素”,大概率指的是庄姜的“白”。
然而,这句话仍然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为:庄姜的“白”就是美,不需要其他装饰;第二种解释为:因为庄姜“白”,所以无论怎么装饰,都会显得十分美。(即“白”衬托出了美)
那么,究竟哪种解释更为准确呢?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毕竟,化妆是女人的天性,庄姜作为贵族,不化妆更是不太可能。因为长得白,所以无论化什么妆容都显得好看。这样解释才符合常理。
从孔子的回答来看,他显然也是偏向第二种解释的。所谓“绘事后素”,即先有“素”,然后有“绘事”。宋代大儒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这四个字的解释可以说十分到位:
“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
庄姜的美,是因为她有一个好的底子,这是一切美的基础。至于其他的外在修饰,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绘事后素”的直接含义,就是如此。
深层含义:由美人引申到“礼”《论语·八佾》共有二十六章,通篇讲述的核心,就是“礼”。之所以叫《八佾》,是因为孔子在开篇就批评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所谓“八佾”,指的是排成八列,每列八人的舞蹈队,共有六十四人。按照周礼,只有周天子才可以动用六十四人的舞蹈队。季氏仅仅是鲁国的卿大夫,却越礼行事,令孔子非常生气。
“是可忍孰不可忍”,可见此事已经触及到孔子的底线,也说明“礼”在孔子的心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整篇《八佾》中,孔子生气的地方远不止这一处,当时的礼乐崩坏,已经到了不可逆的程度。只是批评抱怨,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因此,孔子也开始思考礼乐崩坏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正是在和子夏的对话中,孔子得到了启发。
我们来看师徒对话的后半段:
(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通过“绘事后素”四个字,子夏(又名卜商)举一反三,问道:礼是不是也在后?他其实是把“礼”比作“绘事”,认为“礼”是一种装饰,一种外在表现,并非最本质的东西。
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在这段对话里,孔子没有明说。但我们在其他地方,可以找到答案:就是“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这句话同样出自《八佾》,孔子已经直言不讳,认为没有“仁”,“礼乐”根本就无法存在。春秋时代出现礼崩乐坏,最本质的原因,就是人心坏了。在那些诸侯士大夫的心里,已经没有“仁”的概念,他们再把观念传给下一代,就会变得越来越恶劣。
“仁”是人心最本质的东西,有了“仁”,就好比美人有了洁白的肌肤,无论怎么装饰都是好的。因此,要改变“礼崩乐坏”的局面,首先要从教化人心开始。这就是孔子所得到的答案。
“绘事后素”的深层含义,就是如此。
对现代教育的启发要问“绘事后素”对现代教育有什么启发,我认为,无论古今中外,这句话都可以作为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
现代中国人老生常谈的“素质教育”,不正是从“绘事后素”引申而来的吗?“素质”教育重视对品质、个性的培养,先教做人,再教做事。这和孔子提倡的“先仁后礼“观念不谋而合。
与之相反的,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完全以考试分数为第一追求,是一种利字当先的教学理念。在如此理念下,学生只要成绩好,那么其个人的缺点往往可以忽略不计。长期下来,小的缺点会演变为大的缺陷,对社会无益,反而有害。
追求利益,对个人来说合情合理。但一个社会如果形成“利字当先”的风气,就会出现各种乱象。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们正是因为“利字当先”,而产生了种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使得社会动荡数百年。
从这个角度来说,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同样是社会良好发展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其他领域的建设活动,才能更好地开展起来。这同样体现了“绘事后素”的道理。
孔子说“绘事后素”是何意?对现代教育有何启发?
——尽信书不如无书,换个角度,“人事厚德”,“绘事厚素”,看看能得到什么样的心身体悟,通透明理,清新而明静!
——行人事,贵在以德为厚,而非聪明小智;做绘事,贵在以素为厚,而非五色炫彩!
——此若,山水国画 之所以 可载山水,之所以 可称得起 国画,其厚素也,无彩也!
孔子说“绘事后素”是何意?对现代教育有何启发?
这个典故出自孔子和其学生子夏(卜商)关于《诗经•卫风》的讨论,子夏问孔子《卫风》中有几句话,他不太理解其中的意思。他们师徒讨论的诗经原文大概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子夏问:“何谓也?”夫子答:“绘事后素” 子夏好像明白了又问:“礼后乎?”孔子答:“起予者,商也,始可以与言诗已矣”
关于这段典故后人理解也不一样有人认为“绘事后素”字面意思就是:绘画这件事,是要完成好画作以后,再施以白素的颜料,这样就能显得之前的笔画清晰,画面顿生美感。
朱熹的解释也有人另有解释,比较著名的有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他认为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没有白色的纸和绢的,但是有白色颜料,那个时期很多人作画喜欢把白色颜料铺在墙、纸、绢、帛等物上,然后再作画。因为白色可以很好衬托其他的颜色,使得画面更加明丽夺目。于是乎朱熹在“绘事后素”里加一个字,成为“绘事后于素”,意思是绘画这件事要先施素色颜料再作画。
关于以上两种说法,我比较赞同前者因为无论是从白色颜料起源,还是从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来看,前者更合乎逻辑。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也对此进行过研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另外再从从孔子和子夏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之前并不晓得这个道理,是子夏启发了他“起予者商也”,夫子觉得子夏可以和自己一起讨论《诗经》了“始可以与言诗已矣”。最关键的是子夏的那句“礼后乎?”的启发式发问。意思是一个人的好的品行道德、内心虔诚的态度本身就有(这与孟子的素丝说一致),只不过是“礼”这样的外在素质把它们衬托了出来,显得明白突出。这也与孔子的伦理道德观以及其自身的克己复礼是相附和的。
最后,关于“绘事后素”给今天的教育的启示子夏和孔夫子的一问一答,本身也是在践行孔子提出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孔子觉得子夏启发了自己,开悟了自己,认为子夏是自己的师,又体现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及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思想。最后,关于“绘事后素”,我想在今天,很多教育机构及学校都在疯狂抢优质生源的现象下,是否也体现了对“绘事后素”的曲解?认为一幅画,只有在优质的“素质”之上施加彩绘,方能成就非凡之画作,才能显示出绚丽绝伦的美?所以认为,一个人要在优质的“素质”上进行装饰和教育,才能成就非凡之才,非凡之器?诚然,上述现象不只是教育问题,也有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是,就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来说教育是有教无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权利,作为教师,也应该秉持“绘事后素”的精神,而不是“绘事后于素”。
以上是本人的理解,不喜勿喷 ^_^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