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留恋和喜爱之情。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
大林寺桃花
一一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是作者于当年初夏四月份来到大林寺,而这个时候山下的花草已褪去艳丽,而此时却在山寺中看见了刚刚盛开的一片桃花。
作者用很少的文字,就把春天描写的真实生动,更把看见桃花的那种惊呀与喜悦的心情表达的是淋漓尽致。整首诗可以说是切入点巧妙,立意新颖,语言简炼,妙趣横生,不愧是一首千年佳品。
为什么说《大林寺桃花》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留恋和喜爱之情?
可以说在诗人上庐山之前,还在为短暂春色的消失而悔恨和失望。可当他到了山上,偶然发现一片桃花烂漫的春天景映入眼帘时,心中的恼怒和失望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涌上了心头。
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可以说是动了番心思的,既想把看到这世外桃花激动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又想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让人一看便知,朗朗上口。
因此,他就用看的见的实体桃花来比喻较为抽象的春色,桃花的出现,一扫山下春光不再的不愉快,转忧为喜,一下子,所有的不开心,烦恼事统统抛开。作者把全身心都投入进了这片得来不易的春光。
这首诗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诗人为了将看到的春光写的生动形象,就采用了拟人化手法,很有趣味化,把春光描写得像一位活泼好动的小姑娘,带着微笑,忽来忽去,让人捉摸不定。
所以我们说正是由于诗人内心充满了对春光的无限留恋,才能写下这样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来。
当然写出这样对春光无比留恋的心情,是和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创作的。当年他直谏不讳,冒犯了朝庭上层,因此,受朝廷排斥排挤,才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正是由于才干不能被认可,仕途的挫折,前途的渺茫,让他的心情十分苦闷烦恼。而这时人间四月里春光不再,更加增添了他内心惆怅,为了排除苦恼,他来到了庐山上,而恰巧高山古寺中的桃花这时才刚刚盛开,好像是特地为他而开的一样。他的那些烦恼,忧愁正是由于这片桃花的出现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图片来自网络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诗意1】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意2】
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诗意3】
这首诗以趣胜。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似乎都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记述和描写。但细读之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它不仅写出了在山寺看见迟开桃花的喜出望外之情,而且蕴含了人间事所谓“别有一番天地”的理趣。诗人用对比和拟人的手法,把自然界的春光描写得如此生动具体、天真可爱。如果没有对春的留恋与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启人神思。可谓唐人绝句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诗意4】
白居易的这首七绝流芳百世,也是我最喜欢的诗作之一。它为什么会引发众人的喜爱,这里且分享一些粗浅的心得。
首先,这首诗非常容易理解,虽然创作于1200多年前的唐代,没有古文功底也完全能领会全诗的含义:既无诘屈聱牙古训典故,也没有深沉做态扭捏说教,除了第一句和第三句还算有着诗般雅意,第二句和第四句简直就是平铺直述的大白话。阐述的事情更是平凡的自然现象:大林寺位于庐山上,由于海拔偏高,气温较低,使得花期延后。但是借助这平凡的诗句和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体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学修养和深邃的思想见地。
文学作品若要吸引人,结构非常重要,好的文字结构,或者如剥笋,玄机藏身核心深处,随一层层外壳剥去渐入佳境。或者话分多头,貌似无关杂乱,俟情节代入,渐渐厘清浮现。在众多结构性表现手段中,中国古文特别推崇“起承转合”四部曲。“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则加强主题或更细述事件过程;“转”则是转折转换,放下故事的连续性,干脆去讲述另一件不相干的事情,“合”则是万涓成水,富有逻辑的把多个事由整合在一起,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这首『大林寺桃花』就非常严格的遵守了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句讲述人间四月,已入晚春,万花凋谢,只剩绿意。这是“起”,这时要是来到庐山的大林寺,就会发现此处桃花正值时令次第开放,可见第二句还是在说花的事情,这是“承”。到了第三句,作者经常抱怨春天说消失就消失的疏忽殆尽,貌似放下花事不表,开始说起了季节变换,这是“转”,但是到了最后一句,看到这盛开的桃花,作者幡然:春天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从人间溜到了大林寺这里,此乃精彩绝伦的“合”。若是再细品味下,这首诗作拥有多种模式的“合”:前两句的“现实”和后两句“想象”的合,前两句“客观”和后两句“主观”的合,如果看到了这个结构框架的存在,再去读读原诗作,是不是更觉得出彩!这首诗不仅结构精巧,还非常富有镜头感。闭目咏颂一下,想象一个摄影镜头摇过人间已经鲜花败落的田园,快速摇移到高山的寺庙,翻过寺庙的院墙,定格在几株桃树上,桃树绿叶未萌,只有枝头一朵朵粉嫩的桃花簇拥着,镜头给这些桃花一个特写之后,边缩放边下移,恰好打到树下一个怔怔望着桃花发呆的中年人脸上,中年人表情从疑惑的变得舒展,进而浮现出顿悟后的欣悦。这个长镜头正是使用这部诗作做的故事脚本,我猜想如果白居易穿越到当代,一定会用镜头如此表现。
文字通俗亲切,结构精巧入胜,还仅仅是这部成功诗作的两个方面,不得不说,这首诗的寓意也非常深刻。诗言志,是中国诗人创作诗歌的主要动力,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篇诗作成功的主因。白居易写此诗的时候,正因直言不讳冒犯权贵、被从京城贬为江州司马的政治挫败时刻(江州就是现在江西省九江,白居易在这里还创作了名作『琵琶行』)。中年失意难免心灰意冷和多愁善感,不过从这首诗作中,完全能解读出白居易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而这种乐观精神,我认为来自其思想境界的深邃。想象一下,人间的春天,那是怎样一副争奇斗艳的景象,和富贵的牡丹、绚烂的樱花、鲜艳的郁金香、喷香的玉兰花等相比,这不起眼的桃花就算没有误了时令,谁又能关注到她的存在呢?但是,如果耐住了性子,忍着了寂寞,慢慢的孕育,当众芳菲褪尽,即使是不起眼的桃花,舒展了孤零弱小的身躯枝头怒放,照样能引起有心人的格外青睐,甚至还被当成春天最后的驻留地。这种自信自强、敢于寂寞还不失乐观的精神,确实让我分外欢喜。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谢邀,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要分析白居易写《大林寺桃花》有什么感慨,体现什么情怀。先要了解白居易创作此诗的背景。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大林寺桃花》就是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游完庐山大林峰的大林寺后,有感所作。
《大林寺桃花》的意思及表达情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的大意是,四月,大山外面的百花已凋零殆尽,而山里古寺的桃花才刚刚盛放。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诗的字面意思是写桃花,到大林寺来春游,想不到这里的桃花开得如此鲜艳,别有一番情趣。本来以为春天过去了,其实它没有过去,而是偷偷地躲到这大山里来了。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情怀:
一是怀念过去曾经春风得意的日子,感到有点怨恨、失望。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二是希望自己的事业还有“第二春”。虽然现在被贬为司马,但自己相信这只是暂时的挫折,还会就像大林寺的桃花一样,只要鲜艳盛开,总会被朝廷发现并得到重用。
所以,此诗看似平淡自然,是一首纪游诗。但细读之,却是意境深邃,寄托了诗人对个人前途的美好希望。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你好题主,我是九思堂笔记,传统文化艺术爱好者。
您的问题是: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我来试着解答,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和欣赏。
(先看我刚拍的图片,可见证四月桃花“始盛开”。拍摄时间2020年4月12日14:30。地点:大连西山水库边。)
1、通俗、平实的短诗,表达作者“释然”的情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共四句。(1)前两句及释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四月,山下村落边桃花已经衰败凋落,而深山古寺旁却桃花正艳。
很平实的景物描写,醉吟先生有了“别有洞天”、“柳暗花明”的感觉,表达了从失落到突然惊喜、兴奋的情绪变化。但这次没喝酒,没醉吟。
(2)后两句及释义: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常常叹息、怨恨春色消失后无处寻找,闹了半天它跑到大山里来了。
这两句是白居易的感受,从惜春、怨春、恨春归去太早的悲伤,到看到新景色、新气象、新希望的感情变化。
(3)我对全诗的解读:
“江州司马青衫湿”。写这首诗的唐代大诗人、官至左拾遗的白居易,此时已从京城被降职到江州当司马。无聊的时候到江州郊区的山里散心,看到大山里寺庙旁有这等美景,想到自己仕途的遭遇,心生感触:官场的是非不分、昏庸混乱、你争我斗有啥好的,失落、悲愤、留恋又能如何;外边的自然美景、树木花草更让人感觉美好。
在这首诗里,“人间”可看做官场,“山寺”可看做是世外桃园。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有白居易的失落、愤恨,又有对官场的无奈、留恋,还有对“世外桃园”闲适的向往。
鲜明的艺术、被贬的原因——讽喻诗。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魔”、“诗王”的白居易,对唐代文化艺术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这个人,忠诚、尽职尽责、敢于直言。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看不惯有些官员不勤政、不干实事、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看不惯怎么办,除了上书皇上,就是写诗讽刺。他甚至提出:“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好嘛,类似现在的舆论监督了。
他创作了大量揭露但是社会腐朽、黑暗以及反应普通老百姓生活疾苦的“讽喻诗”,一方面说明他尽为官职责、不同流合污;另一方面,这些诗揭露、贬损、讽刺时弊,是“为君、为民”而作,不是“为文”而作,成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比如,们比较熟悉的《卖炭翁》、《悯农》,还有诸如: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观刈麦》。
“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轻肥》。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牡丹》
…………
他不断的写“讽喻诗”,替老百姓喊冤、叫苦、鸣不平,毛头直指一些官吏和官府,皇上听了不高兴,那些被指的官员如芒在背,肯定要谗言、诽谤白居易,想办法找茬把他弄走。所以,就有了因讽喻诗,把他从京城贬官到江州这事。
后来,白居易干脆不愿意在京城当官了,自己请求到外地,惹不起躲得起,也是没办法的选择。
3、写到这里,多生感悟。唐代诗人官员中,大凡德行端正、恪尽职责、性格秉直、诗歌才华出众的,仕途虽多周折磨难,反倒成就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诗坛地位。如白居易、高适、李商隐等皆如是。大家以为呢?(以上仅供参考,图片来自网络。我是九思堂笔记,欢迎大家关注。)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打脸]老白前天喝了点酒(不是碘酒昂),出门散心。
路上无话,还有点小郁闷。车,在半路上坏了,浪费了时间。本来可以昨天到的。
大林寺方丈泡的茶🍵都凉了。
桃花那个开呀!这时候,要是我们就想起了一首歌,叫———“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人家老白不这样想。
老白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是夸桃花哪,还是夸山寺?肯定的是,不是夸“来路”!来路艰辛啊!(车都坏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间?现在不是有个词叫“人艰不拆”吗。其实,人间,也没法“拆”!想起沈从文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
这样去看,就明白山寺桃花的不同了吧?
————
老白见了山寺桃花,心情好了许多!
得珍惜生命中的“美好”不是?
这就是“长恨春归”。
既然,春在此中,何不放怀!
方丈的茶🍵也又泡上了(昨天的自己喝了,半夜跑了好几趟那什么)
方丈说:今儿您自己喝吧,就着桃花!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我是一迪,我来回答。
年少成名总是让人钦羡不已,白居易就是那个让人钦佩和羡慕的人。16岁考试时所作一首《送别》就足以让他名垂千古,何况他后期所写的《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传世名作。白居易和“李杜”并列唐代三大诗人,和他接地气的诗作是分不开的。
《大林桃花寺》也是诗人比较通俗易懂而且接地气的一首诗。
《大林桃花寺》及其翻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四月份的时候,山下的百花早已凋零殆尽,可是这山上寺里的桃花却才刚刚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春天容易流逝且无处可以寻觅,我常常为此惆怅神伤,不曾想在这山中寺里竟然还残留着春的气息。
我的理解这其实就是作者用诗文描述的一幅暮春游山图,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一方面是对春天的流逝表示感叹,另外一方面是对春末时节山中依旧繁盛的桃花感到意外,颇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给了他心灵上的宽慰。
这和我们平时常说的对事情要“抱最大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白居易本来已经接受了春天流逝,开始黯然神伤了,可是却在山中又看见盛开的桃花,顿时有种于绝望中看见希望的“绝处逢生”之感,不禁倍感开怀。
从诗中不难看出,白居易是一个喜欢春天,喜欢春天里蓬勃生机的人。而且作为一个大人,竟然会在发现山中桃花依旧盛开之际,欢呼雀跃的像个小孩子一样,说明诗人是拥有一颗宝贵的童心的。
但如果非要给这首诗加上什么情怀的话,我觉得这首诗应该归类到作者诗作类型中“伤春悲秋”那一类。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它清新脱俗哀而不伤的特质。
END.
我是一迪,感谢阅读!欢迎评论和交流~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YIDI就是一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