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梦蝶”是怎样一个故事,庄子为何会有这么古怪的想法?

“庄周梦蝶”,是一个汉语成语。说的是庄周在睡梦中变化为蝴蝶,在天地间畅游,乐在逍遥,后来竟不知谁是庄周了。清醒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周。这个成语后来比喻人生变幻无常。

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在《齐物论》中: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原文意思:以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自己感到非常愉快和惬意啊!却不知自己原来就是庄周。突然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不知是庄周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庄周呢?而庄周与蝴蝶是有区别的。这就叫作物化。

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在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为庄子,这实在难以分辨。

庄子在用一个最简单的寓言来说明一个人类最沉重的疑问,即人的生死问题。他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

这则故事很短,却渗透了庄子哲学思想的精粹,成了庄子诗化哲学的代表。同时它也包含了庄子浪漫的思想情感和对人生思考。

注:图片来自网络

“庄周梦蝶”是怎样一个故事,庄子为何会有这么古怪的想法?

庄子为什么会梦到蝴蝶,而不是梦到猪?

庄周梦蝶的故事,历来流传已久,这个本来是个哲学命题,但是自从李商隐的无题诗出来以后,庄周梦蝶似乎又成了爱情的诗篇了。

在那首诗中,朦胧的李商隐,朦胧地写道: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生晓梦迷蝴蝶这句话,就是来自于庄的梦蝶的故事。我们不知道李商隐到底在说什么,就是觉得美。这就是诗歌中语言和意境的作用。庄周梦蝶,这是中国哲学中最美妙的隐喻,庄周为什么会梦到蝴蝶,为什么不梦到猪,不梦到狗?而偏偏要梦到蝴蝶?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

庄周梦到蝴蝶,这其实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关。庄子的哲学,是建立在老子的无为哲学的基础上,庄子也强调无为,强调无用,只有无用才是大用。但老子的无为其实是有为的另外一种说法,老子其实强调的是有为。庄子才是真正强调无为的。庄子更加强调人的精神的自由,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不自由的,人的生命是人存在的悲剧的根源,因为,人是不自由的。一个自由的灵魂,就应该是摆脱一切的形役,摆脱一切物的限制,我们能驾驭万物,而不受万物的奴役,这叫做物物而不物于物,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人才能真正自由而走向逍遥之境。

在庄子看来,蝴蝶起码看起来是自由的,在春天的暖阳中,在花香鸟语中,蝴蝶翩翩起舞,这起码看起来是美的,是自由的,他代表了庄子追求灵魂美丽和自由的境界。所以,庄子写道,自己梦到了蝴蝶,而不是猪狗一类的动物。

我们可以看看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起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庄子说自己做了个梦,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但是醒来之后开始思索自己和世界的关系,那么自己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呢?是自己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自己?这听起来很滑稽,但实际上,这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考,他思考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庄周是一个人,而蝴蝶是物,按理说 ,人与物是不同的,是有千差万别的,他们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是如果我们从道的角度来看,人与蝴蝶也无非是物,是体现道的具体实在,按照大的类别来说,人与蝴蝶又都是动物,这样人与蝴蝶就取消了差异性,而变得同一起来。其实这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齐物论。既然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从人生哲学来看,你的富贵,我的贫穷是一样,你的春风得意,我的幽忧戚戚也是一样的,你现在起高楼,你将来楼塌了,你现在生龙活虎,你以后化为黄土,所有的结果都是一样,你又何必悦生而恶死?这就是庄子的齐物论。

在这篇寓言中,庄子说自己和蝴蝶,已经完成了合二为一。人的生命和精神,完全融入了世界,这个时候,人不再受到物的影响,而是与自然同在,这就是物化。物化的人,变成了灵魂自由的人,这种境界叫逍遥!

“庄周梦蝶”是怎样一个故事,庄子为何会有这么古怪的想法?

庄周梦蝶,庄子梦中见到了蝴蝶,醒来之后很是疑惑,不知是自己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自己。李商隐的诗《锦瑟》中,用到了庄周晓梦迷蝴蝶的典故,我这样理解,到底是昨夜梦见了佳人呢,还是昨夜佳人梦里见到了我呢?很是疑惑。同时又给这首千年难解的诗,增添了几许扑朔迷离之韵味。

“庄周梦蝶”是怎样一个故事,庄子为何会有这么古怪的想法?

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为: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以梦的虚幻及人与蝴蝶之间相互幻化,给人留下无限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庄周借梦抒发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家园的希冀,在庄周梦蝶的虚实之变中,流露出庄周现实世界中的“有待之悲”、虚幻世界中的“无待之美”,以及梦醒之后的彻悟之真。

庄周梦蝶的虚实之变
  • “有待之悲”

庄周《逍遥游》说: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 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大船若要前行则离不开充足的水,大鹏鸟在天空飞翔,看似自由自在,但是需要借助大风和自己的羽翼,若是风不够大,自己的翅膀就 很难打开,就更谈不上飞翔了。人生在世,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依赖,人生难免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束缚和限制,所以一个人是很难获得真正自由的,这就是现实中的“有待之悲”。

  • “无待之美”

庄周借助于梦变成了一只蝴蝶,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是现实生活中的“有待之悲”让庄子感到无奈,只有在梦中,才能忘掉凭借之物,达到自由的状态。庄子追求的是一种逍遥自在、不受约束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符合人的心意的,所以是快乐的、美好的。世间万物,只要 顺其自然天性,就能获得愉悦和幸福,而顺其自然,就意味着要摆脱外界的限制,像那美丽 的蝴蝶,张开翅膀自由的在自然之中飞舞。这是一种极美的“无待之美”,但是它只会出现在虚幻世界中,在现实 世界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 “彻悟之真”

庄子认为人与物皆应有绝对的自由,即使现实生活中有各种束缚,但心灵是可以自由翱翔的。所以到底是庄子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子,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庄周最终还是意识到了自己与蝴蝶的区别,在梦醒之后,完成了对生命的思考。这个梦让庄周完成了心灵的超越,使他的心灵从此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笑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庄周梦蝶的意境

中国古典哲学有一个重要思想叫“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二者应该和平相处。庄周在内心深处是非常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庄子》中说: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人与自然本是一体的,只是人的天性被各种东西束缚了,不能顺本性发展,要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要打破这些限制。

庄子强调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他的《齐物论》宗旨便是 “凡物皆无不好,意见皆无不对”。庄子认为生死不过是形式的转化,要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这种“万物齐一”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梦是对现实自我的压抑所造成的本我的潜意识回归。 “庄周梦蝶” 时,并没有认为到这是虚幻的梦境,只有当他醒来时才发现自己是做梦了。人的一生有很多梦想,人生就是在做着一个或长或短的梦。庄周在梦中实现了穿越,庄周梦蝶是对人生意义的终极性反思,是一种求道的心理投照,是对宇宙的求索和验证,这里面包 含了有限认知对无限领域的把握及如何把握和把握的可能性问题。

庄周的梦象征着未知的领域,“庄周梦蝶”将人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已知与未知等充分地展示出来。未知领域用“蝴蝶”来构建,那个未知的世界是色彩斑斓、自由自在的,这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神往。庄子到底有没有走进蝴蝶的梦境?这一点既不能肯定也无法否定,但这种哲学思维品质是可贵的。 庄周梦蝶通过庄周与蝶的互为主体性,对生命之真进行了深刻反省,将人的欲望导引到更高的一层精神境界,通过“不知死,焉知生”的哲学,真正发现了生的意义。

人生的悲观宿命

庄子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他始终对社会和人生报以人文主义的哲学关怀。庄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诸侯争战,道义被赤裸裸的暴力所代替的激烈动荡的时代,在庄子眼中,人生充满 了不确定的悲剧因素。“人之生也,与忧惧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生老病死,苦难重重,这是人生悲剧的根源所在。所以在《逍遥游》中,庄子希望破除周围事物的依赖关系,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 界,最后获得绝对的逍遥至境。

虽然庄子在 《逍遥游》中追求的是一种“无待”的人生,但是在现实中,庄子还没有摆脱“有待”的现实。在《逍遥游》中庄子说: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 行,犹有可待者也。”这在庄子看来,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御风而行的列子尚且不能完全达到“无待”的逍遥境界,那么常人就更不可能了。

庄子一心所追求的“无待”的境界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庄子正是对受到束缚和限制的“有待”的现实生活大失所望,才追求一种可以摆脱现实羁绊的“无待”的人生逍遥境界。这种境界现实上却是根本不存在的,最终还不得不回 到“有待”的现实,这是多么悲哀和痛苦的事情,也许这就是人类 的宿命。

“庄周梦蝶”就是庄子在这种“有待”的悲观宿命论的影响下,发出的对现实人生的哲学思考,流露出生命无常的人生虚无感。 庄子对现实的存在产生了疑问,如果梦足够真实,人们又怎么来区分现实 与梦呢? “庄周梦蝶”中,庄周发出了“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疑问,自己到底本来就是一只蝴蝶,在梦中变成了一个叫做庄周的人呢? 还是一个叫庄周的人,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

尽管“庄周梦蝶”充满了人生虚无的悲剧意识,但庄子没有走向的悲观主义或虚无主义,最终还是清楚自己和蝴蝶还是有区别的,“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庄周之所以会陷入思维的怪圈,是因为庄子“有待”的 悲观宿命论使他感觉到现实人生的虚无,在“庄周梦蝶”中把现实与与梦境进行了交织。庄子一直在追寻存在的真实,但是现实与思维世界的相对主义 却使得他陷入思辨与认识的循环之中,当感觉梦足够真实时,就 对真实存在的事物本身产生了怀疑,也即对自己的存在世界产生了怀疑,使得梦为蝴蝶而怀疑自己成为了蝴蝶,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受。

是梦还是现实

庄周和蝴蝶都是现实的存在,但是当把这种场景置换为梦中时,庄周与蝴蝶的界限就模糊了,因为在理念世界的梦中蝴蝶是真实的,那么理念的真实与现实存在的真实到底何者才是真实呢?这就是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 因为对怀疑对象的思考本身就证明怀疑主体的存在,所以庄子“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在无法明确的区分二者时,对二者都产生了怀疑,甚至对存在本身的真实性予以怀疑。

庄子之所以会对存在的真实性 进行怀疑,是因为人的感官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往往不可靠。当人处于现实世界时,通过感官来感知现实世界,完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而人梦境中的世界是来源于人处于清醒状态时,感官对现实世界感知并存储于人脑中的,无论人处于清醒或者睡梦时,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都是人的思想的产物。在梦的世界里,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客观界线被消融了,人们分辨不出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不同,那又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现实的存在不是另一场大梦呢?

“庄周梦蝶”是一个无限的循环,“我是谁” 的尖锐问题始终未得到解答 。“庄周梦蝶” 以对个体存在的追问得出了人生的悲剧认识 , 但庄子却反要在现实生活中去超越 悲剧人生。

“庄周梦蝶”的启示

人类生活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追寻幸福和快乐,在生产力没有高度发达、物质还没有极大丰富的时代,如何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实现自由,如那蝴 蝶翩翩起舞。

“庄周梦蝶”的寓言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不管人生要经历多少磨难,有多少羁绊, 都要坚守内心的宁静,成为一个精神自由之人。在面对困难时,要用一颗平淡的心去看待,既然无法避免世间的“有待之悲”,“无待之美”也只能在虚幻世界中实现,那么就要用好心态去面对一切,才能达到逍遥自在的美好境界。

“庄周梦蝶”是怎样一个故事,庄子为何会有这么古怪的想法?

谢邀。

“庄周梦蝶”是怎样一个故事,庄子为何会有这么古怪的想法?

“庄周梦蝶”是怎样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当年庄周做了个梦,化身蝴蝶。栩栩如生,并且自得其乐,发自内心的感觉到愉快和惬意,根本不记得庄周这个本体了。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这个故事短小精悍,却充满了庄子的浪漫哲思。他通过对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发生的一个做梦的场景的描绘和思考,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

正因为这个故事的普及性和背后哲理的高妙,“庄周梦蝶”这个典故历来为文人所喜爱和引用。比较有名的就是李商隐的《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辛弃疾《念奴娇·和赵国兴知录韵》词:

怎得身似庄周,梦中蝴蝶,花底人间世。

李白还曾经专门写过《古风·庄周梦胡蝶》:

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

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

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

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

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

即使是对于这些历史文人来说,“庄周梦蝶”的典故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意象,用于形容人生如梦,梦如人生的浪漫情怀。

庄子为何会有这么古怪的想法?

并非庄子才有这种情况发生,我相信每个人都曾经做过类似的梦。只不过不一定是化身蝴蝶罢了。而庄子正是抓住了这种日常会发生的现象,通过自己的哲学思考,放在他的著作中,用以佐证他的立论。

如果是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个化蝶的梦,也许会从人类心理学的角度去判断。如果是一位医学家,做了个化蝶的梦,可能会从精神疾病角度去考虑。像我们普通人,做了个化蝶的梦,觉得新奇有趣,估计醒来不久就忘了。

而庄子是道家,是一个思想家。他善于的就是思考,并阐述自己的思想理论。

这个故事是在《逍遥游》之后的《齐物论》中讲出来的。我们以前说过,庄子的内七篇中,第一篇《逍遥游》说的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这里确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对人格自由追求的最高境界。第二篇《齐物论》,是为“逍遥游”这个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就是要怎么样看待整个世界和自我。

《齐物论》讲的是“物我一齐”的道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不仅仅是“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平等的一部分”理念,更深刻的涵义是“物和无没有区别,物和我也没有区别”。

庄子在《齐物论》中用“庄周化蝶”的故事所阐述的与我们后世文人的引用、假想、引申用意是有不同的。《齐物论》中的观点更类似于佛家的“万物皆有佛性”,即所谓大空之境。佛家的“万物皆有佛性”,其实是否定万物的自性,如果把这种“没有自性”作为一种性态,那倒是万物唯一的共性,就是“没有自性”。而佛家又把这种“没有自性”也称为“自性”,又称为“佛性”。

而“物我一齐”,则不管有无“自性”、什么“自性”,反正大家都一样。这就是庄子的“齐物论”,靡灭了万物之间的区别。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从行文来读,好像庄子的意思是,庄周这个人和蝴蝶是肯定有区别的,这就是大道的不同形态。而实际上庄子的意思呢?他们都只是道的不同形态。

庄周也好、蝴蝶也好,到底有没有区别呢?是没有的。这才是庄子的“齐物论”。

你看,这就是思想家思考问题和我们作为纯读者思考问题的区别所在。

而这个故事的重点其实根本就不在于庄子和蝴蝶有没有区别,因为“物我一齐”是通篇的理论所在,庄周化蝶的故事只是用来佐证,而并非对这个基本观点做出质疑,让大家讨论。

庄子是告诉我们要如何做到“物我一齐”,也就是要怎么样看待整个世界和自我。我们认识世界以及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法,就是“丧我”。

《齐物论》的核心不是齐物,而是“丧我”。

庄子所认识到的“我”,也并不是我们的肉身,而是寄居在我们这个肉身的精神上的“我”,也正因为是精神的,是可以自由离开肉体的,才有可能达到“逍遥游”的最终状态,让我们在精神上完全自由,在认识上上升到普通人达不到的境界——得道。

黄庭坚《杂诗七首》诗云: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这是对庄子灵肉分离、物我一齐的深刻理解。

不管是什么形态,都要切记“物我一齐”,摈弃“我”的特殊的、高贵的、不同的之类的妄念。“丧我”,就是“忘我”,要在精神上靡灭“自我”与万物的区别。这样才能与鲲鹏一样,逍遥御风。

“庄周梦蝶”,并不是要让大家搞清楚到底是真是梦,也绝非后世文人附加的各种浪漫故事。

庄子是提出一种精神思考,传授给我们一种认识论。

认为他这种想法古怪,是完全没入道家的门。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庄周梦蝶”是怎样一个故事,庄子为何会有这么古怪的想法?

导读

庄子写的故事为我们打造了最生动、最有想象力、最有趣的一个世界。

这个有趣既是庄子讲故事的一个本事,同时又是他自己哲学特点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

“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康震为你讲、克里斯叮为你唱《庄周梦蝶》

详解原因

庄子讲究人道和天道相通。

在他的笔下,花鸟虫鱼,一切动物都是可以说话的。

也就是他的世界是一个寓言的世界。

他可能是在先秦时期的哲学家里,哲学世界最活跃的一个。

他写的故事为我们打造了最生动、最有想象力、最有趣的一个世界。

这个有趣既是庄子讲故事的一个本事,同时又是他自己哲学特点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这就是庄子既浪漫又特别的地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