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盖屋。有道理吗?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盖屋”这句农村俗语,在农村流传很广泛,然而,民众对这句话的理解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是这句话,编入了我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之中的《增广贤文》一书。

过去,农村老一辈的人,不管是有文化的,还是没有文化的,喜欢对年轻人说:“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增广》即《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成书于明代,后经明清两代文人的增补和润色,就成了现存的版本,全称为《增广昔时贤文》,通称为《增广贤文》。

《幼学》即《幼学琼林》,我国古代著名的启蒙读物,最初名为《幼学须知》,后来也有多种名称,如《成语考》、《故事寻源》。

《增广贤文》和《幼学琼林》皆列入我国古代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因此,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很熟悉。

上面所说的农村俗语就是《增广贤文》中的句子。农村人对这句俗语的理解,历来难以统一,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农村民众将这两种意见戏谑性地归纳为两派,即“书香派”(文化人的说法)和“乡土派”(村民的说法),这就有点类似古人将历史分为“正史”和“野史”一样。

1、与人不和,劝人养鹅

古代启蒙书中先生们的解释

旧时私塾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这样的:与邻居关系不太好,不是很和谐的时候,要多想想古人养鹅不扰邻居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户人家养鹅后,因鹅叫声和鹅喜啄人,再加上鹅的食量大,常跑到地里吃人家的菜和粮食作物,打扰了邻居的生活。尤其鹅啄人,按照古人的习俗,人们迷信地认为,被鹅啄后,人的时运就会变坏。过去,农村有俗语说“宁让狗咬,别让鹅啄”,就是这个原因。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户人家与邻居经常发生口角,使邻里关系非常紧张。后来,不打扰邻居,这户人家把鹅送到远离村庄的河岸放养,并在河岸搭建了鹅棚。还有一说,这户人家为了养鹅不打扰邻居,专门开了一个池塘,把鹅圈养在池塘里。

后来,这户人家每当宰鹅的时候,都要请邻居共享,他家还把鹅生的蛋送给邻居,邻里关系和好如初。

这是告诉后人,若要邻里之间的关系和谐,凡是多替别人着想,同时要多想自己的不足之处,要像古人养鹅不扰邻居的故事那样,主动修复邻里关系。

恕本人才疏学浅,在古籍中找不到所谓的“养鹅不扰邻居的故事”,只有汉代时有一个著名的邻里佳话,叫“罗威饲犊”(《太平御览》)卷九〇〇引《广州先贤传》),但这段佳话说的是养牛犊,而不是养鹅。私塾先生们是不是借用这段佳话,编撰类似的说法,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这个故事是真实否存在,古人的这种良苦用心是很有道理的。既然是教材,面向的是孩子,其解释也应该是正面的,用现在的话说应该是充满正能量的,要引导孩子积极向上,而不应该是负面的,或者阴暗的。

旧时农村民众普遍的解释

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是家家户户喂养了鸡鸭,而喂养鹅的人家则比较少。

鹅啄人倒不是主要的,农村人压根就不怕,有些眼疾手快的人,更是鹅的克星,当鹅伸直像箭一般奔来时,一伸手就抓住鹅的脖子,并捏住脖子将其高高提起来,远远丢去。鹅的记性在家禽中算好的,下次见了这人就怕了,只是装腔作势做出攻击的样子,但是,只打雷,不下雨。

事实上,邻居家喂养的鹅,就像邻居家喂养的狗一样,从小就与邻居相处,熟悉了,邻居也就像主人一样,鹅见了不会乱啄人。鹅一般只攻击陌生的人。

鹅最大的特点是食量大,消化快。鹅是食草家禽,也是杂食动物,吃各种粮食也毫不含糊。过去农村村庄周边几乎长不出多少青草。其主要原因是传统农村生产和生活造成的:一是那时农家喂养的耕牛多,牛要吃草。二是草是厩肥的主要来源,农家要把割草放入猪圈牛舍,作为种田种地的肥料。三是用草皮烧制成草木灰(土灰),用来作肥料。四是那农村喂养的猪多,传统喂养的猪吃的是猪草。各地农村还喂养了羊、驴、马等草食家畜,也要消耗大量的草。

现在的农村生活和生产方式彻底改变,家畜喂养的人家很少了,耕田用机械为主,种植以化肥为主,生火做饭大多用电和气。野草失去利用价值,就没人去害草了,村庄周边到处杂草丛生,

在农村,到野外处让鹅吃草,叫放鹅。由于野外草少,人们把鹅赶回家的路上,鹅的叫声就是“鹅鹅鹅”。在农家人看来,这种叫唤声,不是七岁骆宾王的《咏鹅》诗所说的“曲项向天歌”,而是鹅没吃饱,在叫“饿饿饿”。把鹅赶回家后,一般还得给它们喂一大瓢粮食,不然,鹅在圈里叫得家里人心里发慌。

旧时农村有句顺口溜:“养鸡不养鸭,养鸭不养鹅,养鹅一家穷”。按照农村传统喂养方式,养鸡消耗的粮食小于养鸭的,养鸭消耗的粮食要小于养鹅的。旧时的农村,如果家里粮食不充足,是养不起鹅的。即便家里粮食充足,养几只还过得去,如果养一大群,再多的粮食也经不起消耗。

在农耕时代,农民的主要收入就是粮食,农家的“钱粮不分家”之说,粮也是钱,是财富。消耗粮食也就是消耗财富。

而养鹅的好处,别人会说出多条,比如,家里有鹅蛇和黄鼠狼不敢上门,鹅有家护院的作用,鹅是吉祥的象征等,可是,在那个缺粮少穿的时代,纵有千万条好处,只有一条就足以让一家心里发慌,那就是家中无粮。

因此,“与人不和,劝人养鹅”的意思,按照大多数村民的理解,这句话是提醒人们,要提防一些面和心不和的人,居心叵测,消耗自己家的实力,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2、与人不睦,劝人盖屋

这句话的另一个版本是“与人不睦,劝人架屋”,一字之差,意思是一样的。

“书香派”的解释

“书香派”对这句话的解释也是很正面的:教人向善,在人际交往中,要敢于抛弃前嫌,不要与人结仇怨。

我们且不管这种解释,在逻辑上是否说得通,这种说法的本身,还是有一定乡村朴素的民风民俗为基础。在农村,邻里之间发生一些磕碰,一时不睦,也算是正常的事,关键是出现嫌隙,如何修复。

过去农村,有两件事情是消除邻里嫌隙的好台阶。一是建房子,农村传统建房,需要邻里、亲戚和朋友之间的帮忙。另一件就是白事,也需要邻里帮忙。如果哪家建房,或者有白事,与这一家有嫌隙的邻居主动前来帮忙,两家就能冰释前嫌。如果在这两件事上(有的地方还包括各种喜事),两家互不来往,基本上就断绝关系,老死不相往来了。

这两件事之中,古代的俗语当然不便提白事,农村民众素来忌讳,只提建房的事。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与邻居不和睦时,就劝邻居建房屋,以表达通过邻居建房的来往来修复和改善关系。

“乡土派”的解释

农耕时代的农村,经济不发达,也不活跃,大多数人家种田的收入是家庭收入的大头。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建造一座像样的房屋(指砖瓦房),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那时,计划建房的人家,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靠一点一点地积攒,积少成多,等钱攒够了才能动手建房。有一些为了建房的人家,从年轻时候起就开始积攒钱粮,到老了也未必能够攒够建房的钱,最后不得不放弃。有的人家为了修建一座四合院,要经过两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建成。

笔者家乡有一句俗语说“穷不竖屋,富不移祖”。因笔者家乡所建房屋大多为窨子屋,即先修四排三间两层的木房子,明代四面用砖墙把木房子封起来,只留一条大门,清代改为左右后三面封墙,前面不再封砖墙,此种砖墙称“封火墙”。民国以后,木房四围不再封墙,为纯粹的木房子。因此,我家乡把建房称“竖屋”或“起屋”。俗语中的“祖”就是“坟”。

由此可见,旧时代农村,人们在建房上非常慎重,家里没有一定的财力,是不能随便建房的,即使有一定的财力,只要房屋够住,也不能过多地在建房方面消耗物力。

过去,农村民众认为“劝人盖房”与“劝人养鹅”的目的是一样的,表面上看是一番“好心”,实际上是为消耗别人家里的财力,削弱别人家的实力,从而实现某种阴谋。

3、这句俗语有没有道理呢?

由于这句话语,不同的阶层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读,笔者认为这也是很正常的。

首先,所谓“书生派”,因为《增广贤文》儿童启蒙书,先生在解释的时候,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所以,先生们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正能量的。这与编辑此书的初衷相吻合的。此书之中,在此句之后,紧接着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从上下句的逻辑关系来看,其目的就是教人向善。

其次,所谓“乡土派”,因为农村民众生活在封建时代的现实社会之中,生活不易。封建社会的农村,经常会出现强凌弱,以众暴寡,虚伪欺诈的社会风气。处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中,人心难测,所以,民众对这句话的解释很世故,甚至有点“厚黑学”的味道,也是很正常的。

再说,《增广贤文》本来就是古代格言、名言、谚语、俗语等的精选集,谚语、俗语就是来自民间,只不过做了一些加工而已。因此,谁也无法否定,“乡土派”的解读,说不定就是原来民间俗语的本意,而“书香派”的解读,是后来读书人对民间俗语的一种善意矫正。

现在有些人认为,这句话有阴暗心理的嫌疑。但在过去农村,人们认为,这句话并不如此,而是一种善意的提醒,防止一些鼠肚鸡肠的人,使用虚伪欺诈的手段,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

这正如《增广贤文》中所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农村俗语: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盖屋。有道理吗?

原话: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架屋。语出明代《增广贤文》,该书后经清人增补完善,搜集了大量古今格言、谚语、俗话,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古代启蒙书籍。

回到老俗话,颇有世故阴暗之嫌。话说若与他人关系不好,那就劝他养鹅或盖屋。表面看都是好事,实则不然,大鹅拧人聒噪,易惹邻里关系;盖屋喜事,实则劳力伤财又折腾。

这句话会让很多人误解,甚至搞不清前后因果关系。今天我们学学古人智慧

鹅军驾到,视觉冲击力很强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

鹅为六畜之一,家禽之首,地盘意识极强,生性倔而好斗,死战不退那种,作为家禽界里的扛把子,鹅和狗同为农家两大护法。

"鹅"与"和"关联,一因音近,二以身边之物为话题来揭示生活道理,熟悉则易于传诵。


公鹅高大威猛,日常就像骄傲大将军,昂首阔步审视地盘,时不时嘎嘎嘎发号施令,叫声穿透力很强。大鹅不挑软柿子,会攻击任何动物和生人,不像小奶狗做做样子,它是玩真的。

因此大鹅可看家护院,鹅有吉祥之说。旧时生活朴素,百姓多农家小院,养鹅确有诸多好处,又如民间"家养鹅不招蛇和黄鼠狼"的说法。


另外,鹅生性敏感好斗,所到之处都视为自己的移动地盘,叫声聒噪,攻击性强。因此养鹅难免扰邻,甚至拧咬路过的村民。过去有佳话说,养鹅不扰民,是为好近邻。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这是《增广贤文》中另一句话。责怪他人时,自己勿犯同样错误;宽恕自己时,能否同样宽恕他人?劝人养鹅,是说通过某种方式,让对方明白自己的问题,并理解他人。大家都换位思考,照顾到他人方便,自然邻居和睦。

小事见智慧。"劝人养鹅"只是一个比方,首先所劝为好事,然后它可以提高公德,利于人际关系。表面上的友善建议,实际上更是积极改善关系的好手段,这才是目的。


与人不睦,劝人架屋

劝人架屋和劝人养鹅属互文关系,这是老话常见形式。义不离宗,方式不同。劝人养大鹅是让对方去主动体会、改善,从而修复关系。劝人盖屋则是自己主动出击。

生老嫁娶,升迁建屋,过去农村大事无非这些。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房宅也不是一人盖好的。农村盖房兴师动众,各路亲朋好友村邻前来道贺,出谋划策,出力帮忙,义不容辞。农村盖房是一件可喜但又复杂的大工程。


假如邻里不和,此时就是修复关系的最佳时机。过去搭个手,哪怕只是帮忙拾掇下、关心下,彼此一笑泯"恩仇"。盖房很辛苦,你过去一句话就是暖心的支持。邻里之间琐事难免,鸡毛蒜皮归鸡毛蒜皮,办正事时该出手时就出手。老百姓凡事就讲究一个爽快实在!

所谓"劝人架屋",是表达一种支持态度。劝,指积极主动地寻求破冰办法。


小编陈词

这句老话另有城府解读,被认为教唆他人以好言形式实则暗地报复。小编不以为然。

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完整段落如下: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架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丨明·增广贤文

很明显,原话先举例,后说"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至于结果(能否改善)另说。"若为厚黑学之说,前句和后面的"但行好事"无法衔接。

《增广贤文》这段,借养鹅和盖屋,形象地揭示复杂关系中的简单道理,意在强调推进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关系出问题时,应当积极寻求合理方法及时修复。它是以善念为出发点,以关系为大前提,并非利己主义的厚黑学。


增广贤文又说,"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利己主义只是一种方式,让他人对我们好才是智慧。远亲不如近邻,毕竟朝夕相处,与人为善就是善待自己。至于僧道交不交,您自己看着办。


威猛先生

老话放在今天,可以映照更多复杂关系,邻里同事搭档朋友、更现实的社区关系。大道至简,只是人心太复杂。

当然养鹅和盖屋之说只是假借,你不用劝自己小区的广场舞大妈养鹅,我赌你不敢。

谢@京西玉人邀请

农村俗语: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盖屋。有道理吗?

村里面三叔的房子还没有盖完,人就走了,提起这件事村里面的人都感叹不已,直言三叔这人遇人不淑,听人谗言,都55岁的人,偏偏要盖新房子,结果房子还没有盖起来,人就累垮了,如今三叔的烂尾楼就这么孤零零的矗立在村子的东南角,看上去是那么阴森。

三叔的儿子结婚的时候,二层小楼,十多万的轿车,二三十万元的彩礼,从相亲到结婚,花了断断续续将近60多万,因此三叔也欠了很多账,经过十多年的辛苦劳动,打工种地,老两口子辛辛苦苦十多年,这才算是把债务还清了,可是刚刚经济有点好转,腰包里面有几个钱的三叔,受人蛊惑有忍不住作起妖来。

三叔家里面有房子,过去盖的那种红砖瓦房,虽然说盖了有二十多年,但是依然牢固得很,撑得住三叔这一辈子,再住个三五十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村里面和三叔这个年龄段的人,50多岁根本就没有盖房子的,这个年龄段的人,房子只要不漏雨,能住人就行,毕竟盖房子劳心劳力不说,花费是个大数目,农村人没有必要的话,很少有在房子上面折腾的。

三叔有一个酒友叫做张四,隔壁村里面卖沙子洋灰的,此人品行非常差,一个村里面都难找几个对眼的人,一家人都劝三叔少和张四来往,可是三叔这人好喝酒,和张四臭味相投,两个人居然从酒友,慢慢的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张四劝说三叔盖房子,说是最近沙子石灰价格便宜了不少,这个时候盖房子最合适,有暗喻三叔说:你辛辛苦苦一辈子,还住个旧房子难道不感觉委屈吗?你如果盖房子没有钱,我可以先借给你,十年二十年的,我不给你要账,你什么时候手头宽松了,什么时候还我,一开始三叔还不为所动,可是架不住张四三番五次的劝说,慢慢地三叔就开始动心了,于是在55岁这一年,不顾一家人的苦苦的反对,居然把家里面住的老房子推到了,直言要盖一个二层小楼房,因为这件事三叔还和自己的儿子儿媳妇大吵了一架,爷俩之间居然连话都不说了。

三叔盖房子沙子石灰都是从张四手里买料,一开始本来说好,这些建筑材料,张四先赊欠给三叔,等以后三叔慢慢换,可是没成想到,三叔这边通知张四送料的时候,李四却变了脸,直言喝酒是喝酒,朋友是朋友,亲兄弟还明算账那,所有的建筑材料必须现金交易,先打钱后送货,欠账是不可能的。

三叔听后勃然大怒,直接和张四在电话里绝交了,三叔手里面的那点钱,根本就不够盖房子的,可是如今骑虎难下,旧房子推倒了,和儿子和关系决裂了,这房子硬着头皮也得盖啊,三叔只能是一边盖房子,一边打工挣盖房子的钱,结果一个房子盖了二年多,还没有完工。

夏天的一个大雨夜,三叔一个人喝多了,在烂尾楼上面住,不知道是因为触景生情,还是一个不注意,三叔居然从二楼摔了下来,更悲剧的就是,不偏不倚的还碰到了头,晚上下大雨,狂风暴雨的,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等第二天发现的时候,三叔已经一命呜呼了。

就这样55岁的三叔,原本刚刚要过上平淡的幸福生活,可是因为轻易听信坏人的劝说,盖房子不成反而把命给丢了,据村里面的知情人士说:张四之所以劝说三叔盖房子,是因为他自己光棍一个,妻离子散,内心里面嫉妒羡慕恨三叔的生活,所以才千方百计的劝说三叔盖房子,图谋不轨啊。

农村俗语: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盖屋。有道理吗?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盖屋。客观事实来说,这两句农村俗语,可能从表面意思上,大家有些看不懂,不知道其中真正的含义,接下来我就好好地给大家解释一下,然后你就瞬间懂了,这两句农村俗语,所对应的一句话就是:杀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意不可为。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过去,如果你和一个人不对付,虽然你们两个人从表面看相安无事,但其实你内心里面,对这个人是非常的憎恨,那么你就劝他养殖鹅,表面是为他好,可其实你的这种劝告行为,是把他往穷途末路上推。

第一点,大家都知道,过去条件不好,家里面吃喝刚刚满足,大鹅是一种直肠子家禽,吃得多消化快,因此养鹅是非常用饲料的,三五头大鹅每天加起来比一个人吃的都多,而大鹅的下蛋能力又不强,肉太硬吃起来难以咀嚼,所以单单从养鹅上面来说得不偿失,付出的饲料,跟收获的鹅蛋相比远远不成正比,从利益角度上面来说,家庭养鹅收入完全不够成本。

第二点,大鹅拧人聒噪,易惹邻里关系不和,大家都知道鹅叫声非常大,叫起来呱呱呱的不停,让人非常反感,最主要的就是鹅的警惕性非常强,不管是白天晚上,鹅对于四周围的环境的变化,以及陌生人的出现都非常敏感,所以这就决定了,只要是鹅发现什么动静,哪怕是一只鸟飞过,都会叫声不断,而且鹅的大叫是不分时间和场合的,即便是凌晨时分,左邻右舍正睡得安稳的时候,鹅叫起来也是不停,这也就严重影响了四邻不安。

再者就是鹅是一种攻击性家禽,非常喜欢招惹是非,总是无缘无故地咬人,而且一口下去,让人疼痛不止,试想一下你家里面的养的大鹅,半夜三更的鸣叫扰人清梦,白天四处招惹左邻右舍,就这样的人际关系还能好吗?综上如此所以才有了这句与人不和,劝人养鹅的老话。

与人不睦,劝人盖屋

盖屋看似是一件喜事,实则劳力伤财又折腾。

农村老话:不会操心学盖房,意思是说对于一个不懂得操心过日子的人,你让他盖一次房子,他就什么都能学会都能想到了,由此可以看出盖房子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直接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盖房子是一辈子除去婚丧嫁娶以外,最重要的事情,一来是因为盖房子劳心劳力,过去盖房子事事都要亲力亲为,即便是请人盖房子,那个工序环节也都是时刻盯着看着,一刻都不能马虎,一座房子盖下来,轻则瘦个十斤二十斤的,严重的甚至都会大病一场,还不就是因为房子太重要了,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盖一座房子大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对于人的精力和体力考验都是非常大的。

二来就是盖房子花费多,一座房子的花费几乎就是农民一二十年的积蓄,所以农民盖房子都是迫不得已,要么就是儿子要娶媳妇,没有新房子不行,再不然就是家里面的老房子,实在是不能居住了,排除这两点,农民很少有在房子上面轻易做决定的。

正因为盖房子如今艰难,所以才有了这一句与人不睦,劝人盖屋。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盖屋。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实则警示我们,在生活里面一定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轻举妄动,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要脑子一热,外人一说什么,就风吹草动,最后只能是落得自食其果。

我是农村小小李,认同我的回答就给我一个关注吧,欢迎你的点赞评论和转发。

农村俗语: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盖屋。有道理吗?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架屋。这话我见出自《增广贤文》,这话放在过去应该是有道理的,但拿来再用于今天一般人,就未必有理了。人事都会变,一切都会变,不应以不变去应万变,一切也应有为上。

为什么与人不和,与人不睦,不值得深思反省检点吗?旧时劝人养鹅,架屋,通过这样的作为来解决不和不睦,现在还能吗?这是很值得思考反省的。

农村俗语: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盖屋。有道理吗?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有两层意思:①要友善他(她)人,经常来往亲密的人或邻居到家作客,鹅就发出鹅、鹅、鹅的叫声,表示有客人来了,给主人提示岀门迎接。②养鹅是为主人看门护院,陌生人进门,鹅就会发岀嘎、嘎、嘎的喊声,伸长脖子,像箭一样冲上前去啄人。有打击生人,保护主人的作用。主人岀门了,鹅啄人更起劲。

与人不睦,劝人架屋的意思是改善人与人的和睦关系,因为农村建房是需要大家帮助的,具体点讲叫帮工。大家帮一家盖房子,有力的岀力,有物的岀物,有技术的出技术,共同为一家建房,表示乡里乡亲友好和睦。

过去有这样说法,现在已经时过境迁了。时代不同了,环境变了,人也变了。

农村俗语: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盖屋。有道理吗?

我们家养的有十几只鹅,散养的,我比较了解鹅的习性。

鹅对主人家很忠,当主人家走近它时,就对你哦、哦、哦的叫,屁股一摆一摆的。

对生人可不这么友好,见到生人时,会追着你赶,脖子伸的长长的,很凶很恶,像要吃掉你,尤其是小孩子最怕鹅。

这时候,主人家见到,一定要出来帮忙赶鹅,还说:

莫怕,莫怕,不咬人的!

这就是农村家里养鹅的情形。

你要是不养鹅,就不知道有这么多的事,就不会去赶鹅。

赶鹅的过程,就是一种友善的行为,家里养了鹅,就逼得你不得不对人要友善。

你说是不?

其实,养狗也是一样,家里来生人,也是要主人家出面赶,莫让狗咬到人。

但是,农村俗语,为什么不说:与人不和,劝人养狗呢?

因为,从字面上念起来,狗不押韵,而“和”跟“鹅”肯定押韵些不。

由此说来,这农村俗语对说话顺口也蛮讲究的,说出来得朗朗上口。

好,那“与人不睦,劝人盖屋”又怎么理解呢?

过去农村人修屋是件麻烦的事,光花点钱还不算什么,有许多的一大堆事等着你去做。比如:

先要选好屋场,选屋场的时候要征得邻居同意,不能越界,不要挡住人家的光,出水、水沟都是要跟邻居家商量好;

然后,要接人帮忙,找邻居家借这借那。

会做人的,乡邻乡亲的只要喊一声,都乐意为你帮忙,要借什么,只要家里有的工具,你尽管搬就是;

不会做人的,是既借不到东西,也喊不到人做事帮忙。

因此,农村里一栋屋修起,什么事你都经历了,尤其是这人情世故也学会了。

这就是老一辈人说的:与人不睦,劝你盖屋的道理。

只有当你亲身经历了盖屋、接人帮忙、如何处理邻里关系,你才懂得与人和睦相处的珍贵。

这是在为你积攒人缘呐!

你说,农村俗语,讲得有没有道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