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老祖宗的讲究,有道理吗?

时代不同了,人居环境变化很大,现代社会发展很快,人们理解过去的民间俗语,因语境不同了,难以把握其中的准确含义。“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便是属于此类很难理解的俗语。

(古民居乔家大院——房屋结构的天人合一)

墙上墙

俗语说:“吃饭不离老屋场”,就是说不管你分家走到哪,祖上的老宅基地还管事。先祖选择屋场颇有智慧,从地理环境上来说,确实让人有难舍之处。君不见,农村有很多的老屋场,有的是十多二十代以上,要么就是荒坪,要么就是菜地,还有的就是破破烂烂的房子,空在那里,任风吹雨打。老屋场是很好的地基,就是后代难以建房屋。主要是老屋场是块风水宝地,从这里繁衍的后代,分支脉出去以后,在外面都过得不错。按过去人们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有两个地方保佑,一是祖坟荫庇,二是老屋场灵气罩着。于是,各房都想要老屋场,结果你占一个角落,我也有一间房子,虽然都是血脉相连,但都互不相让,谁不想沾点灵气,结果协商来协商去,谁也不相让。

(荒废的老祖屋)

但凡事有例外,有一些祖上的老屋,因兄弟能相让,可归一人所有。祖屋年代久远,破旧了,无法住,只得翻修。古代的民居不管南北,都是梁柱组合的木构框架,外加封火墙,这种房屋结构从上古一直沿用到清代末期就没有变过,后来有了钢筋混凝土,才有了大的变化。今天的房屋绝大多数都是钢筋混凝土建成的。过去人们对古民居的翻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封火墙原封不动,只换内部的木构框架,二是推倒重建。第一种方式,在翻修的时候,忌在原来的封火墙上添加新的墙,拓宽空间,如加新墙就是“墙上墙”;第二种方式,既然是推倒重建,那所有的建房工序都要按新房屋的标准来建,不可为了节省工开支,将原来的封火墙推倒一部分,在原来封火墙的基础或墙之上再砌新墙,这也是“墙上墙”。也就是说,老宅的翻修和重建忌旧墙上加新墙。

(南方古民居——注意观察房屋的整体性各树林关系)

中国古民居历来讲究传统的审美习惯,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境界,同时还要体现尊卑之礼、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内外有分、等级、防御等旧社会宗法伦理之规。“墙上墙”被民间视为“违礼”之举,认为是“不祥”,会带来“凶祸”。其实这里面除了迷信因素外,亦有科学的一面,那就是墙体的安全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天摇,主要的凶祸隐患就在此。现在的城镇民居房子按城镇规划建好后,就不能乱搭乱建了,如果为了扩展空间,又在房上加盖房子,现在称之为“建章建筑”,既破坏了城镇的整体规划,也存在安全隐患。

这里要说明的是,古代我国房屋除西北地区有大量的平房外,其他地区的房屋都是有两边倒水的屋顶,民间称为人字顶,北方房顶较为平缓,线条勾勒曲弯,南方房顶陡峭线条粗直,这与南北两地的雨水有关,南方多雨,房顶陡峭是为了尽快排水,北方雨水少,房顶的线条做得漂亮些对排水无影响。从这种古民居来说,要“墙上墙”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今天一些人容易误读“墙上墙”的地方,认为是在房屋上加盖房间,把古民居看成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房屋。

(南方山区古民居——注意观察树木与房子的关系)

树通轩

此句最难理解的,也是最容易误解的,是“轩”字。“轩”到底是指房屋的哪里呢?“轩”古代用来在房屋上有多屋意思:指有窗的长廊或小屋;指门、窗、楼板或栏杆;屋檐;房屋。“树通轩”不是一般的影响,能影响整个家庭的财和人,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能管整个房屋的风水的地方,那肯定是房屋正屋,其地位神圣不可侵犯。有窗的长廊或小屋、门、窗、楼板或栏杆都不是重要房子,只是整体中的一些次要的局部。比如,树与窗户相通,影响的是这个窗户的房间住的人,对全局没有大碍,但总的说来还是有影响。

“树通轩”的“轩”指的就是房屋及屋檐。“树通轩”就是院内院外的树干或树枝与房屋及屋檐靠在一起,从树上攀爬可以到达房顶上,或从房顶上可通过树干下到地面。而民间流传的实际说法,“树通轩”的“轩”就是房屋及屋檐,且主要指正屋。民居既忌正屋被邻居的高房子压住(邻居在同一水平线上地基建的房屋,比自己正屋高),又忌正屋被树冠遮罩,认为对家里的人与财不利。这种说法当然带有风水迷信色彩,不足为信。

(北方古民古——注意观察树与房子的距离)

从客观上来说,“树通轩”确实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安全隐患。其一,窃贼可通过院子外的树爬到房顶,院墙和大门形同虚设,家中财货随时都有可能被盗。其二,树木易遭雷击,伤屋内之人,这种事故,古往今来屡见不鲜。其三,古人认为树遮罩房屋,易发瘟疫,古人所说之瘟疫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传染性流行疾病。树遮罩房屋,伴随着大量的落叶,在房屋顶上又不方便及时清扫,树叶腐烂后会滋生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同时还会成为蛇鼠之窝。其四,遇狂风天气,树如果倒下,或是树枝折断,都会砸坏和砸毁房屋,既伤人又折财。

总之,理解民间过去的俗语,要放在过去的语境中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

俗语“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老祖宗的讲究,有道理吗?

一般来讲,只要俗话说的事情一定是有道理的。俗话说“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这句话充满了先民的生活智慧。

所谓“墙上墙”,不能拿现在的概念来理解。

现在我们住楼房,基本上,家家都是“墙上墙”。虽然每个地方的解释不一样,但是有这么一个解释,炒米觉得还是比较在理。那就是古人指的“墙上墙”不是“墙上加墙”的意思,而是和屋脊和院子有关。

以前在农村里特别讲究等级,建房子其实也是一样。比如说在村里面权力大、辈分高的人家,他们家建房子就一定要深宅大院。而且这些人会通常的刻意的去打压那些“后起之秀”,是不允许他们的墙院和屋脊高于自己家的,同样建大房子,屋脊和围墙必须比那家矮几块砖。

但往往你自己越在乎的东西,别人也是越在乎。但其实靠打压是打压不住的,因为如有一些当官回故里的,重新修房,前面那家肯定是无法打压的,于是他们就要借翻盖的名义(古时候的房子顶就是竹篾、稻草和瓦,过一段时间就要翻盖,不然容易漏雨),给自己的屋脊和围墙加几块砖,使得更高一点。

但这种加高其实是很危害很大的,古代的房子是夯土筑台建房,要建多高的墙,其实就要扩多大的地基,墙往上加高,地基不变,又没有框架支撑,就是犯大忌的,就是“墙上墙”。墙加得越高,屋塌的越快。这些都是容易破财、出人命的事情。

所以遇到这种问题,还是要学学张廷玉的父亲张英,主动退一步,才有了著名的桐城“六尺巷”。

所谓“树通轩”。说一户人家院里院外的树,不宜过于高大茂密。

“轩”实际上指的就是那种带棚子、围栏的窗户。拿现在来看,其实就是未封闭的阳台。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如果树过于高大茂密,树枝甚至都已经贴近了小轩窗。夜晚有人翻了围墙,上了树,顺着树枝爬到了阳台。而往往这种阳台,通常还都是闺房的窗子。无论来的是窃贼还是情郎,丢财、闹出人命那是迟早的事情。

这个事,得学景泰帝朱祁钰,英宗朱祁镇从漠北归来,被囚禁在南宫,朱祁钰就叫人把南宫周边的所有的树,通通砍光,绝对不给“树通轩”的机会,不单树砍了,连“轩”也不给留。

其实古人的俗话对我们如今买房选房也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不要选择过高的楼层,没有避难层的高层住宅,不建议选13层以上的,因为消防救援梯够不着。

别墅、多层住宅,不要选择树木绿化密集处房源,因为无论工人除虫、还是修理树枝,都容易打扰到你。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俗语“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老祖宗的讲究,有道理吗?

俗语“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说的是建房子要注意的问题,房子地基本身的承重力是有限的,不能自作主张的多建,墙上加墙;而院子里种的树不要遮挡到房子走廊或者跟房子门/窗连着相通,会有安全隐患,对住房子里的人不好,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墙上墙

我爸是个建筑工,去年我们要起房子,然后问他说打地基多深,我们把我们的想法跟他说了,然后他说,你们只打两盘地基可以啊,但是那样的话你们以后最多只能做两层半的楼房,再多做的话超过地基的承重力,到时候房子地基不稳,有可能下陷或者倾斜倒塌的,所以最多就做两层半,不要加高了哦,记住。

以前的房子是泥土瓦房,人们打地基也是比较简单的,用料不够、深度等也不够,记得之前村里经常有人就是在泥土瓦房那里紧贴着主墙再盖一个小屋子做厨房或者养养猪、养鸡的,包括我一个叔叔就是了;用了几年后,叔家的那个养猪的小房子有一面墙开裂了,那缝都快有两指大了,然后找人来看说是因为他贪方便,有一面墙直接跟之前的老房子共用一个地基而建的,因为承重不够,那里有些下陷了,这样房子就有些倾斜了,出现开裂也不奇怪了;而这样的房子也算是危房了。

树通轩

轩是指有窗的长廊、小屋、门、窗,反正是跟房子有关的,树通轩也就是说,树干/树枝是跟房子的走廊、门窗有接触的,相通相连的,随着树木的生长茂盛,会对墙体有一定的挤压破坏可能会导致倒塌,而且树木有可能因为风吹雨打而折断掉下来,这样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以前的农村人们没有电风扇等电器,为了让家里不被太阳晒那么热,凉快些,会在屋前屋后或者屋子侧面种树遮阴乘凉,像乡居小菜住的海边农村这里,有很多的老房子,旁边种很多的树,树枝都伸到屋檐下了,有些还弄坏房顶的瓦片了导致漏水呢,还好现在没人住那里了,不然真的很危险;而去年刮台风的时候那树枝抖动得很厉害,有些老房子没人提前砍掉部分的树枝,那些树枝把房顶瓦片、木板打坏一些了,后面要重新订木板、铺瓦片盖好。

“家败人又亡”这话可能说得有些重了,但这也说明了“墙上墙,树通轩”对住房以及住在房子里的人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建房子要引以为戒,不然到时候房子倒塌或者树木折断砸到人了就来不及了,毕竟虽然住在那里,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房子会突然倒塌或者树木折断掉下来。

现在人们起房子、种树的讲究

其实现在农村建房子,很多人都是建2-3层这样的,房子也是比较高的,有些是还没有建那么高的,但打算以后过几年再建,所以再打地基的时候也是按照起2-3层房子要打的地基标准来做地基的,后面再升层也是不影响地基的承重力的,像乡居小菜就是这样做的。

而像种树,我们这边还是很多人在新房子那里种树,但是树离房子几米远,树是碰不到房子的,也没有遮挡房子,所以不用担心会带来安全隐患的,而且种的是果树,可以赏景、果实成熟的季节可以摘果吃还是很不错的。

俗语“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老祖宗的讲究,有道理吗?

农村在修房建猪圈时都会拿出皇书来翻翻黄历,看看哪天适合动土开工,哪天适合上梁,甚至会专门请专业人士来帮忙把关,这既是讲究,也是民俗。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味知识。

在房屋住家方面,人们还根据植物文化提出各种居家文化,如「前不种竹,后不栽柳」。这看似有道理,但在文人墨客的诗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又不攻自破。类似地,除了植物种植方面,还提出了其他说法:

「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

这句话不难理解,即墙上有墙,树木抵达房屋,会导致这家人家道中落。听起来神乎其神,令人炸舌,好好的墙和树木怎会有如此作用?应该是夸大其词了吧?刺楸在怀疑中认真思索了一番,发现确有一定的道理。

一、旧墙不彻底推掉,在旧墙上添土加砖

农村盖房要打好基础,基础打得好,房子盖得牢。而以前的土坯房居多,墙都是用黏土垒成的,里面加有稻草和牲畜的毛发以其连接作用,这样的墙是一个整体,不容易坍塌。而后来盖房子,虽然老墙较牢固,但一定要把旧房留下的所有墙和地基予以清除,再重新挖地基、垒墙。如果直接在老地基甚至半壁旧墙上垒墙,由于新墙与老墙间缺乏连接,缺乏整体性,稳定性不佳。刺楸举打个简单的比方,墙脚的泥墙或者砖头之所以不被上面大量的墙体压坏,是因为墙脚的泥墙和砖块已与上面的融为一体。

二、树子枝丫通到房子窗户边,易遭各种类型的贼

刺楸认真确认了一下,这里说的是「轩」而非「奸」。轩即带有窗户的屋子或走廊,这是文雅的说法。农村不说轩,这里指代的就是农房。农村的房子一般不会在屋子后面开窗,窗户都是在正前面。院子里的树木能够连接到房子,可推测树木长得很大,这样的树木会影响屋顶的小青瓦,尤其是风雨天,枝丫就如同扫帚般在瓦片上来回扫动,瓦片扫落事小,而瓦片砸到人事大。落叶若长期堆积在屋顶,对屋顶影响较大。院子里的大树还会有许多虫子,尤其到了夏天,掉一只洋辣子或者猪儿虫到人的后颈子上,那简直「爽翻了」。

此外,树木容易藏贼,还可沿着通窗户的大枝丫从窗户爬进屋内,偷东西造成财产损失,甚至由「树通轩」变成「树通奸」,进而引发更大的事端。

三、刺楸总结

新墙接旧墙,新旧墙之间无法融合成一体,有安全隐患,而房子周围的树木抵达了房子,则会影响房屋的安全性,所以有家破人亡的夸张说法。

以上就是刺楸对「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这个说法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俗语“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老祖宗的讲究,有道理吗?

俗语“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老祖宗的讲究,有道理吗?

首先做个肯定的回答:老祖宗的这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

这句话讲的是老一辈人盖房子时注意的问题,还有院子里的树对房屋构成的危害,如果这两方面做不好就会出大事,甚至造成家败人亡。话虽有些言过其实,但却为后人起到了惊醒的作用。

一.墙上墙的意思是什么?

我想从两方面为大家分解。

1、过去年代:拿北方农村来说,过去的农民没有盖楼房的,所以根本谈不上房上加房,更没有墙上墙一说。老辈人的房子一般都是平房,用泥土黏成的墙,在土里加有稻草、麦秸子和成泥,起连接作用,这样砌成的墙干透后浑然一体,十分坚固,不容易坍塌。

墙上墙意思是,多年后,如果需要修补或者重建,一定不要以为老墙体牢固,直接在半截旧墙上垒墙,也不能在旧地基上直接垒墙,一定要把旧房原有的墙和地基清除干净,再重新挖地基垒墙。如果直接在老地基甚至半壁旧墙上垒墙,就会使新墙与老墙缺乏整体力量,房子肯定会失去稳定性,存在安全隐患。

2、现代人:“墙上墙”主要是指在已建好的房屋上再加盖墙。

过去经济条件差的时候,人们往往只是建一层或者是两层楼而已。等到有钱的时候,想在原来的基础上加盖楼层,可是以前的地基打的肯定非常浅,也没有那么牢固,因为以前房子的地基只能承受老房子的重量,如果在上面加盖,地基会承受不住压力而倒塌。

出现伤人的事件就不足为奇了。

二、“树通轩”

轩即带有围栏窗户的屋子或走廊,也可看作是未封闭的阳台。

过去人们没有电气设备,只能在院子里的树下乘凉,但,当树越长越大的时候,树根也会越来越发达,甚至可以伸进屋里的宅基低下,还可以把周围的地掀起来,枝繁叶茂的时候,和房子连接起来,并能把太阳光完全遮挡住。

这样的话,就破坏了房屋结构,在遭遇特殊天气的时候,就有树倒屋毁的风险。而整个房屋被树遮住,屋内的光线就受影响,光线不好的房间潮湿,还给人压抑的感觉,对居家人的身心健康不利。

“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这句话对现代人的启迪作用

现代人生活条件好了,人们非常重视建房的安全性,地基打的又深又牢。很多人还建起了漂亮的2层小洋房。新房子的院落里几乎没有栽种树木,只是一些盆栽花卉。为了美化环境,院落外栽种的也不是大型树木,都是一些寓意好的观赏树、果树,并且离房子也有几米远,既不会和房子连接,也不会影响采光。想想还是得益于老祖宗留下的大智慧。

俗语“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老祖宗的讲究,有道理吗?

在农村有城市阳台比不了的空间,那就是有一个独立的院落,大门一闭就是自己的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而且还有充足的光照,和院落里面愈绿葱葱的树木,这边风景独好的农村小院,是很多人喜爱的居住环境,作为住宅、庭院,自古就有关乎风水的说法,按照农村的:一命、二运、三风水,风水是住宅最为关键的要紧所在,其实庭院之中最需要的是合理的布局,才能居住的舒适,空气流通自然,也是宜居的家庭。

农村俗语说的: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农村的很多老话俗语都是带有很大的夸张性,这种夸张性,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记住这些语言,从而会使用一些比较夸张的比喻,让人听过之后,就会很难忘记。

墙上墙:这句老话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是被人熟知,也叫做墙上加墙,家破人亡,作为住宅建筑,牢固坚固耐用才是最重要的,在过去的年代里,建筑材料远没有现在丰富,建造手段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有的会因为没钱,建造房屋时候只能够建造一层,而在有钱之后,会选择在把房屋接上去,由于地基或者墙体的关系,这种墙上加墙的建筑方式,其实是很不安全的,地基或者承重墙,是很难有现在的建筑结构,自然也是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这种墙上加墙的做法,在过去是很不被推荐使用的。

也是受限于当时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现在的建筑材料更迭,即是没有钱,打造一层,停留很长时间,在进行继续建造,也是不会出现墙上加墙,家败人亡的情况发生的,但也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承重墙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才能接着建造。这种停留很久,在接着建造的方式,现实之中其实很少,大多数都是一气呵成,自然也就没有这样的担忧。

树通轩:农村有句老话叫做,院落树通廊,不败也得亡,庭院之中在一些树木,是有很好的遮阴效果和改善空气环境的作用,但无论什么事情,都是有个度,这个度就是什么事情也不能贪多,庭院种植树木,亦是如此,这句老话的意思是院落里面种植树木,从门口一直蔓延到屋檐之下,说明种植的树木是非常的密集的,树木过于密集,对于室内的采光,必然有很大的影响,长期没有充足的光照,加上枝繁叶茂空气流通不畅,这样的居住环境是很不适宜的,虽然这句老话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确实这样的环境,对于身体是很不利的。

农村的很多老话俗语,都是一些多年经验的累积,经过多年的实践,转化成为我们熟知的老话,其中很多的老话还是颇有道理,对于这句老话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