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正月的猪,五月的牛”,为啥要这么说呢?有什么道理?
问题中的这句俗语在南方农村是一句完整的歇后语:“正月的猪,五月的牛——卖不起价。”
现在有的人离农耕文明越来越远,农村大多用上了耕田机,牛在农村很少了,以致农村哪个季节要做些什么都忘记了,于是拿起笔来想当然了,把农业生产的时序搞错了。因此把这句俗语的意思往相反的方向理解了,有麦苗和韭菜不分的味道,真是让人喷饭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正月”和“五月”在农村都是农历。
(农村传统养猪)
正月的猪正月的猪,这里指的不是仔猪,指的是壮猪,为什么呢?这与一句“五月的牛”是一样的意思,五月的牛指的是成年牛,不是牛仔。
过去农村大多数农家养一头猪就是为了过年,多养的壮猪一般择有利时机卖掉,这样才能卖个好价钱。腊月底家家户户都杀了过年猪,没有过年猪杀的人家,也买好了肉,用来过年,吃过正月也没有多大的问题。如此以来,正月的猪肉是最不好卖的,市场的需求量很少,是猪肉销售的最淡的季节。
农家人除非要预备做红白喜事,到了正月家里还喂壮猪。比如,家有高寿老人,他们像是秋天的树叶,风一吹便会飘落,因些,这些人家的猪圈里总要喂一两个壮猪,随时准备给老人处理后事。这是农家的一种传统习惯。又如,农家准备在年初时收媳妇,也得用壮猪,在正月里,猪圈里当然还喂有壮猪。如果没有这些特殊的家庭情况,一般的农村家庭是不会把壮猪留到正月里再处理,要多喂一个月,白搭粮食和功夫进去,实在是不划算。
过去,正月的壮猪与仔猪相比,仔猪是俏销商品,大多数的农家用都要有正月买仔猪喂养,以期到了秋冬村节卖个好价钱,毕竟农村习惯,秋冬季农村办喜事的,有的是用来过年。可“正月的猪”说的是壮猪,不是仔猪。
(农闲时的水牛)
五月的牛有人说五月是牛最忙的季节,这种说法真的不懂农事,尤其不懂水稻生产区的农事。五月的牛在水稻生产的地方称为“洗脚牛”,也就是说,大多数年份的五月(主要是根据二十四个时气来确定),不管是一季稻还是双季稻,该插的田都插完了。至少也是插田的尾声(有些年份端午还在插中稻)。农村习惯,在插完田后要将牛到溪河里洗个澡,称给牛洗脚。这个时候是牛的农闲期,牛的价格是最低的时候。
在中国农耕文化中,古代有一种独特的牛文化,那就是尊重牛,爱护牛,有“牛是半个家”的说法。因此,从古到今,农村都有一种五月的牛肉有毒的传说,说是吃了五月的牛肉会得病,且不可医治。从现在的角度来说,这种传说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如此说呢?这其中就有保护耕牛之意,以此来吓唬那些嗜好吃牛肉的人,不要贪嘴。因为到了五月,田插完了后,牛暂时用不着了,还要安排人看管,于是一些人就有了缷磨杀驴、过河拆桥的心态。如果民间养成了这种坏风气,农村人家都不想喂看管农闲时的牛,耕牛的数量就会减少,农耕时节就无牛耕田。直到今天的农村,老一辈的人在五月是不吃牛肉的。如此以来,五月的牛既然不是农耕的紧缺畜力,牛肉又进不了人的口,牛的市场价也就是一年之中最低的,和正月的猪肉一样,卖不起价。
(农历五月水稻产区的农村)
中国农村俗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准确理解这些俗语,就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农村俗语:“正月的猪,五月的牛”,为啥要这么说呢?有什么道理?
农村俗语的产生历史悠久,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根据自己观察和理解,总结出来的一些口语化的知识。并通过民间口口相传的途径,流传到今天。体现了当时一些百姓的思想观点和看法。很多俗语言简意赅,但是所要表达的意思去很多。正月的猪,五月的牛,这里面包含着两个十二生肖的属性,十二生肖的产生由来已久,源于最早人们对动物的崇拜,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民俗文化,并且衍生出来很多关于生肖的历史典故和传说,同时也有很多关于生肖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正月的猪,是指正月出生属猪的人,本来猪在生肖中,大家都比较喜欢这个属相,认为猪宝宝可爱,有福气,并且在以前的年代,猪是家庭财富的象征,所以人们都喜欢生猪宝宝,这就造成了在猪属相的年头的孩子特别多。
但是人们却认为正月出生的猪宝宝不好,因为人们总是在正月过新年,新年里穷苦了一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杀猪吃肉过大年,所以人们正月的猪是属于比较苦的人,一生中六亲无助,受苦受累,全靠自己的才能去打拼。
五月的牛:五月份正式人们开始忙碌耕种的时节,以前人们下地劳动,主要使用的是牛,耕地、趟垄、拉东西,五月份的牛因为农活多的原因,是最受累的季节。所以人们也自然认为出生在五月属牛的人命最苦,虽然为人忠厚仁慈,但是多远离故土要到到外地去营生,但赚钱不多,并且六亲无靠,多坎坷困难。
同样的说法,还有人说腊月的羊也不好,因为出生在寒冬的羊,没有新鲜的草料可以吃。这些说法和看法,只能是在当时的年代,人们根据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理解和喜好而总结出的俗语,所以有很大的片面局限性。人的属相的产生,本来就是人类自己制定的说法,所以不必过于相信这些说法,生活的好坏,还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获取。
农村俗语:“正月的猪,五月的牛”,为啥要这么说呢?有什么道理?你的属相有什么说法?欢迎大家交流,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农村俗语:“正月的猪,五月的牛”,为啥要这么说呢?有什么道理?
农村俗语:"正月的猪,五月的牛",为啥要这么说呢?有什么道理?
这句农村俗语中的猪和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到动物,在以前农村家里基本上都会有养猪,有些人还会养一两头牛,用来耕田拉货用,那么这句农村俗语:"正月的猪,五月的牛,"是什么意思呢?
一、正月的猪: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从买卖方面,大家都知道销售猪肉的旺季是在年前腊月时,那时都在准备过年的年货,买猪肉的人也是很多的,猪也卖的快,由于人们过年都是吃的大鱼大肉的吃的油腻了,,到了正月吃猪肉的人也少了,这时也卖猪肉的淡季,但对于卖小猪的来说就是旺季了,因年前卖了猪后都需要补栏了。
还有一方面从十二生肖中来看,生肖属猪的在正月出生的,每年过生日都是在正月,以前农村里吃的东西最多的时候就是过年了,所以正月里过生日的人有很多好吃的,一件很开心的事。
二、五月的牛:有在农村里生活过的都知道,五月份是牛最累的时候,因为这个季节里都在忙着耕种,那时的水田基本上都是用牛犁田,这时的牛是最值钱的,一般情况下都是不是卖的,所以这个时候去农村买牛,人家是不会卖的。
从生肖中来说,属牛的人在五月份出生的,用以前农村老人的话来说就是很辛苦的,很有的做,所以用五月的牛来比喻命苦的人。
不过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前有些老俗话在现在看来也是有一些改变的。
农村俗语:“正月的猪,五月的牛”,为啥要这么说呢?有什么道理?
正月的猪,五月的牛。这是从买卖的旺季淡季来说的,有一定的道理。
猪牛是乡下农家很平常的两种牲畜,一过一般家庭都养有。非常常见,用途更广,农民耕种田地少不了用牛帮忙,牛是主力。人日常食肉,更以猪肉为主,一般家庭都会养猪牛的,所以会常拿猪牛说事也很正常了。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非常重祝,外出的都归来。过去生活多艰苦,难得天天有肉吃,过年过节才会有,春节是大节,食肉需求大增,卖买便进入旺季,物以稀为贵,价格也会有所上扬,所以正月里的猪就是热销货,会稀缺难求一点。在正月卖猪可得价一些,买者会要贵多支出一些,做卖买的要懂得淡旺季之理,掌握好时机。买的能避开旺季正月最好,卖的就选中正月是最好。卖买是矛盾的,如何处理,各有盘算吧。
五月的牛,在我这里,牛正是大忙的时候,夏收秋种,田地都少不得牛的帮忙,正是最需要牛的时候,如在这时卖买牛,其价格与平时必有所不同,好卖而得价,急时用,急时需,被人钓准摸着,不用价格迁就就不行,这时买牛必比平常贵。所以五月的牛是比平常的值钱的,因为大家这时正急需,就出现供不应求,求大于供时,价格就上涨了。
正月的猪,五月的牛,说的是最平常的猪牛,其实是在说做人,怎么做更好的人,怎么去抓到最好的时机,发挥最大效能,达到最好。怎么才能事半功倍,这需要有智慧有技巧,能看准抓准时机莫错过的。
农村俗语:“正月的猪,五月的牛”,为啥要这么说呢?有什么道理?
猪和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很常见,也离不了的牲畜,作为我们的主要食用肉类,猪肉和牛肉也是美味的食材,在农村关于这些日常的牲畜家禽,都有很多的描述,其实这也很正常,作为我们的日常所需,这些牲畜家禽是我们离不了的动物,不但有很多俗语描述,而且还会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节日,都有一些这也那样的说法,也有的是一些经验的积累演变成为大实话,这句正月的猪和五月的牛,其实就是我们日常之中很简单,但也很实际的大实话。
正月的猪:猪是一种我们主要的食用肉类,在过去食物短缺的时候,吃肉是一种很奢望的想法,什么时候才能吃上美味的猪肉呢,很多时候都是在过年的时节才能够闻到哪诱人的香味,过年也就成为了卖猪肉、吃猪肉的季节,这个时候的猪肉不但卖的很快,而且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这个时候的猪肉价格一般也是全年最贵的,腊月是消费猪肉最高峰的时候,尤其是在过去,也只有腊月过年这个阶段,才是真正能够吃得上猪肉的日子,那么为啥要说正月的猪呢?因为过了年之后,吃猪肉的就变得比较稀少,很少有人在会买那么多的猪肉,年前的猪很多情况下都已经出栏,这时候正是补栏的空缺,不论是作为卖还是作为买,过完年之后的正月,都是不猪的销售最佳季节。
五月的牛:这个和正月的猪有很相似的道理,也是这个时候是没人会卖的,五月是我们农田最为忙碌的一个时刻,在过去确实机械化操作的耕种,是很需要牛,这种大型的牲畜作为劳动力,在农田劳作的,在过去牛作为一种主要的劳动力,是不可缺少的,而在农田最为忙碌的五月,自然也是不会有人在这个最需要牛的时候,去出售牛的,只有等到农忙之后,闲暇之余,在不使用牛的前提下,才会因为各种原因的去把牛卖掉,所以也被称之为正月的猪、五月的牛没人卖。
这句老话其实也是对于过去一些特定时候的描述,在物质和机械化非常紧缺的时候的一种谚语体现,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养殖规模化的进行,猪肉也不在是什么紧缺物品,一年365天不论什么时候,都是可以任意购买的,牛也逐渐的退出了农田的劳作,代替牛的是更多的操作便利、性能优异的机械化,所以这句老话搁到现在已然是不在适用了,对于这句老话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农村俗语:“正月的猪,五月的牛”,为啥要这么说呢?有什么道理?
在以前牛和猪是农村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动物,养猪是为了为过年做准备,养牛则是为了为一年的耕作做准备。但是随着近些年农村的高速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牛和猪在农村慢慢变少,但是在农村里关于猪和牛的俗语却流传至今,比如“正月的牛,五月的猪”,那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道理呢?
正月的猪记得小时候我家每年都会养一两头猪,有的时候还会养上三五头留到过年的时候卖。农村人以前养猪并不喂饲料,而是喂家里刷碗刷锅后的泔水再加上玉米面,或者是夏天割一些猪草来喂猪,所以猪长的特别慢,一般一年的功夫猪才能出栏。所以在过完年后想养猪的人们便开始买小猪,因为购买猪仔的人很多,所以每年在正月里猪仔的价格是最高的。虽然大家都知道正月的猪仔价格最高,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会在正月里买猪仔,因为害怕晚几个月买便宜的猪仔到了腊月猪不能出栏,耽误卖钱。虽然现在大型养猪场都是喂猪饲料,猪的出栏也很快,用不到等一年,基本上四五个月就会出栏,但是在每年过完年以后猪仔的价格也会比年前高,这是因为年前养猪场是卖出栏猪的时候,年后则要补充养猪场的数量,猪仔价格便会比其他月份要高。
五月的牛养猪是为了吃肉,养牛则是为了耕种,减轻农民负担。现在都是大型农业机械帮助人们种地收获,在以前不管是耕种还是收获,都离不开牛,在以前谁家有牛绝对是大家羡慕的对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一到了五月便是农民最忙碌的收获,人们忙着耕种犁地,所以这个时候也是牛最累的时候,所以在集市上,五月的牛是最贵的,这个时候将牛买回去立马就能用到,不像在农闲时买牛还要先喂上几个月才能用到。
之所以现在农村中牛和猪越来越少,正月的猪,五月的牛这句俗语还是常能听到,是因为这句俗语已经脱离最原始的意思,更是告诉人们在正确的时间要做正确的事情,千万不要错过最佳时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